体育教学创新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创新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创新成果

体育教学创新成果范文1

关键词:研究生双语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措施;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230-02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使双语教学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尤其对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生物、化学、信息等理工科专业,双语教学成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我国,主要是用英语进行非语言类专业教学,英语不仅仅作为一门语言让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专业学习交流的技能,许多高校研究生教学也逐步转向双语授课甚至全英文授课。因为,一方面研究生从事国际前沿学科研究,要求他们了解该学科发展动态,而相关学术论文和著作半数以上都是以英文出版,因此良好的英语基础必不可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科学研究水平在很多方面具有优势,要提高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就必须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理论技术,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这都要求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从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看,更新教学理念与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研究生专业课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但综合考虑目前高校开展究生双语教学的情况,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双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之间衔接不足

以两种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双语教学,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是其两个主要目标,但英语只是传达专业知识的一种媒介,仅仅使用外语教学并不是双语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双语教学不仅有外语水平要求,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在中英文转换中逻辑清晰的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专业英语由于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应用习惯不同,每个专业均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所以专业英语教学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由英语教师教还是专业教师教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一些英文文献来讲授语法、专业词汇和翻译技巧,让学生了解国际前沿科技信息,熟悉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扩充专业名词的词汇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这些都是研究生双语教学的必要基础。但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词汇讲解却忽略了专业知识,有些教师又太注重专业知识讲解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训练。所以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二者之间的衔接,使学生懂专业又懂英语,能够利用英语去扩充专业知识,实现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专业双语课程教学过程实施不够科学

研究生虽经历入学考试前的学习过程,但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未通过CET-4考试,所具备的英语水平不足以应对英语专业文献阅读。而双语教学的核心是专业知识学习,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英语应用比例而忽略研究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因此双语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应当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教师应当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在双语环境下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提前预习与课后总结非常重要,应当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内容,课后及时总结核心词汇和关键信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大部分同学听力薄弱,以及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句式内容,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使其更易听懂、理解和记忆。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也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能够增加研究生的参与感,清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障碍感,和教师的交流也会提高口语水平,有助于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双语教材选择不符合中国学生实际

目前研究生选用的双语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为了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当对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整合。教育界普遍认为应当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因为其更能体现专业核心知识和理论,拥有更地道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课下阅读其他英文文献,为今后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对于部分研究生来说,复杂的语法和大量陌生词汇使其望而却步,一拿到教材就丧失了信心。所以可以考虑教师使用原版教材,学生使用改编版的海外教材或自编教材,而不是直接删去原版教材中不适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减少内容和难度降低去迎合学生。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教师和研究生现实的英语水平基础上。而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高校教师英语水平并不是很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又比较差,所以更要选择符合教师和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来进行双语教学。

四、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的障碍难以克服

语言学习离不开客观环境,语言环境的缺乏严重影响语言输入量的摄取,并制约着英语学习活动和效果。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知识传授,双语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对语言规则的解释和句式的反复操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语言训练,削弱了语言的交际性。所以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专业课的双语教育,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尤为重要。语言的学习能力可以更多的通过师生―媒介―环境这种多维互动的方式来提高,在互动过程中增强研究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提升对专业知识的英语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师营造的良好语言环境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利于学生大胆的用英语表达,从而突破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专业思维的障碍。

五、双语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在双语教学中要尽量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但作为双语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与组织者,教师拥有专业的外语能力至关重要。从事双语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素养,精深的学识和扎实的英语基础,本着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通过教学过程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高校而言,提高教师专业外语能力成为研究生双语教学的关键问题。具体做法是:对研究生专业课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选派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教师去英语国家进修、定期举办双语教学比赛、优秀双语教师传授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高校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等。同时高校也应当主动吸引“海归”,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使他们较易成为一位优秀的双语教学教师。对教师而言,要主动寻找进修机会,定期更新专业知识;要勇于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造英语语言环境;也可将国内名校的做法,引以为用。总之,优质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双语课教学能够在中国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六、对研究生英语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势在必行

研究生来自不同学校或不同专业,个体英语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外语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少部分英语差的同学跟不上教学进度,有可能只顾理解专业知识而不考虑专业英语,或只顾理解外语而忽视了专业知识学习,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英语能力,甚至连基础的专业知识也不能充分理解和吸收。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讲授以理解为主的内容或热点问题时,可采用分组讨论、学生之间相互教学的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可以选择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拓展和改造双语教学。例如,根据目前跨学科选课趋势,按照学生专业分成不同的班级,不同班级教学要求不同,教学进度快慢不同,教学内容有多有少,教学方法有张有弛,形成教学要素的层次性。同时应对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专业基础能力做出客观评价,引导研究生因人而宜恰当选课。还可以采取分阶段由易到难的教学形式,从授课内容部分英文辅以中文解释,逐渐的过渡到全英文的双语教学,给学生一个缓冲接受的过程。

综上所述,研究生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是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手段,双语人才必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同时实施双语教学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所以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总结,在实践中深入思考和探索,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不断改进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保障双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枫.研究生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几种重要实践模式[J].科教文汇,2012,(5):25-26.

[2]侯晶晶.研究生教育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137-138.

[3]李春.论研究生专业方向课双语教学[J].科技资讯,2007,(31):137.

[4]周桂生,林岩,夏玉荣,等.对农学类专业研究生双语教学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2,(19):176,178.

[5]韩秀峰,高军,王丽.关于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1,(13):29-30.

[6]胡慧玲.基于双语教学手段的英语附带习得的实践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39-43.

[7]郑吉平.研究生双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其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0,(6):137-140.

[8]史希平.浅谈研究生双语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J].理论导报,2006,(10):32-33.

Key Problem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in Postgraduate Bilingual Education

ZHAO Wei*,WANG Zheng-hong,SONG Peng,FANG Qiang,QI Lin

(College of Agricultural,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23,China)

体育教学创新成果范文2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学成果;民族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民族音乐教育的特色是学校办学之初即明确的办学宗旨与定位,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不断得到强化;是学校的历史使命和独特风貌,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近两届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得,是学校长期以来坚持特色、夯实基础,不断加强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内涵式发展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

坚持特色,教学成果显著

中国音乐学院在近两届的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成绩显著。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构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201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高教类)一等奖。在第六届和第七届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共有八项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四项,二等奖四项。这些成果集中体现了学校在本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工作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代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充分体现了学校民族音乐教学特色。

多效并举,紧紧扭住教学不放松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本科教学中心与基础地位,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坚持内涵式发展。

1.特色立校,明确办学目标与理念

建设高水平的音乐院校,首先要有一个特色鲜明、质量目标明确的办学定位。学校整体形成统一认识,围绕着办学定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为教师实现价值、理想搭建平台,与此同时为学校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撑。学校在继承优秀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坚持精英教育的理念,确定了建设具有鲜明民族音乐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著名”高等音乐学府的总体目标定位;以民族音乐为特色,以理论研究、创作和表演为支撑,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为学科专业定位作出了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学校统一思想,坚持不懈,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质量不断提高、向着高水平音乐院校不断迈进的发展之路。

2.彰显传统,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学校是伴随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长期以来以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对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三个专业分别给予重点支持,使其各自在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促使三个专业之间相互支撑,互为依托,为构建中国民族音乐体系起到支柱作用。通过对民族声乐、民族器乐、音乐学和作曲专业方向的重点建设,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对西方音乐理论和方法的吸收借鉴,合理建设和发展,西方音乐相关专业方向为学校民族音乐专业的发展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对中国民族音乐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由金铁霖教授领衔完成的“构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学校民族声乐教学团队在坚持民族音乐特色,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该成果遵循艺术教育规律,采取科学态度,比较完善地构建了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依托这一成果成立的金铁霖声乐艺术中心已经成为全国同专业的教学中心,占据了本专业教学的制高点,引领着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用歌声弘扬民族精神,反映人民的心声,诠释民族音乐文化的先进性,推动了我国声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由姚艺君教授领衔完成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由张维良教授领衔完成的“民族器乐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获奖成果都是对学校多年来继承和创新民族音乐的充分肯定。

3.积极探索,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以新建专业课程为主要任务,以培育优势创新为重点,以模块化课程为试验点,鼓励和引导各学科专业建设一批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深度融合,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民族音乐教育特色,引领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课程。目前,学校已经建设了一批能够引领民族音乐发展方向、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特质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是对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是对现有学校总体课程体系的有益建构和补充。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学校已经形成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结构合理、内容完善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

在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古代音乐史”等特色课程及系列教材先后获奖,尤其是“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三门课程,是学校传统优势课程,“民族声乐”课程教学团队以国家级教学名师金铁霖教授领衔授课,“民族器乐”课程以北京市教学名师张维良教授为课程团队带头人,同时其课程团队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由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姚艺君教授为课程团队负责人。这些名师带领教学团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保障了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4.搭建平台,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实习、实训和实践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不断开拓本科艺术实践新载体和形式,不断创新艺术实践管理机制,完善艺术实践系统,开放特色教学资源,实现优秀资源共享。制定《中国音乐学院实践活动管理规定》,并将本科实践教学纳入到各系培养方案与指导性教学计划中来,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和灵活的考核方式,细化实践教学方案配套环节设计,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立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发挥“艺术实践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的独特作用。此外,学校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模式,创办学生乐团、合唱团,举办音乐节、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学校成立了华夏民族乐团、中国青年爱乐乐团、中国音乐学院青年爱乐合唱团等实践团体,邀请国内外具有丰富经验的著名的理论研究专家、作曲家、演奏家、表演艺术家、指挥家等为学生提供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社会需求直接对接的能力,使学生更快更好成才。

由张维良教授和关乃忠教授共同完成的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民族器乐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成果,其实践平台即是依托张维良教授作为团长、关乃忠教授作为驻团指挥、由学生组成的华夏民族乐团。华夏民族乐团为学校从事民族器乐的表演、创作以及理论研究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具有不同风格与流派特征的民族器乐演奏家,都可以展示其才艺、彰显其观念;具有不同创作风格的作曲家,在民族器乐创作领域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同时不论是从事理论还是表演的教师和学生,都能以其研究成果支持与支撑华夏民族乐团的实践,不断总结和探索我国民族器乐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以及不同风格流派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以此成果促进学校民族器乐的教学和实践。

5.革故鼎新,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信息已成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积极为师生建设数字化的教育环境,鼓励艺术与科技相结合,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本科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成果“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以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改革的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依托学校的历史积累,建设民族音乐教学资源数字化体系,为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设成果和经验在我国民族艺术教学资源数字化领域中起着引领性作用。同时艺术管理专业方向也在积极探索艺术与现代科技维度下的艺术管理实践教学新模式,其初步成果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学校在艺术与科技深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6.质量兴校,狠抓教学科学化、规范化

艺术不同于科学,但艺术研究、教育和管理是科学。教育规律是高等教育普遍应遵循的一般规律,艺术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办学。学校结合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本着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严格教学管理、强化质量监督,重点抓好教学科学化、有序化、规范化,有力地保障了本科教学的顺利运行,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启示与展望

学校虽然在本科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不足,需要继续坚持办学特色,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一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建立完善的特色课程体系。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鼓励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的规律和本质,在挖掘、整理和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同时,在本科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践行创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并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予以实践,进一步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基础性的探索与贡献。

二是进一步研讨与创新艺术类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推进实施卓越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择优选拔、重点施教、打破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实践能力,较强竞争力以及发展潜力的优秀本科生。

三是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重大科研课题的攻关,不断推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重大学术成果,并使这些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资源和平台,促进教学成果的不断形成与丰富。

参考文献:

[1] 郭彪.音乐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体育教学创新成果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一、前言

我国现代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为: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以及无认知监控学习,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要求课堂教学发展为开放化。所以,新的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做到改变传统的单纯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还要有教学评价方面的创新(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式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体育课程的教学彻底脱离原先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活”起来。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三新”

(一)体育教学观念创新

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体育的教学观念首先要进行创新。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观念的改变和创新,即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观念的创新、学生观念的改变、教学质量的要求。

1.教学观念的改变

要通过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达到师生互动,共同进步和发展。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失去了自主创新的机会,更难以培养出好的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会在教学中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完善。

2.教师观念的创新

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注重对待学生的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要正视自己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兴趣的发展、对其创新性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以平等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学,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学生观念的改变

作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应该是人格独立、有个体差异、个性丰富以及富有潜力的人。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育,必须注意对学生人格、个性以及创新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及时的鼓励政策,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培养出适应社会、顺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学生也常常是采用死记硬背、机械的训练等方式来学习,而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可以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体育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学生本身也有一种潜在的激励作用。而合作性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方式,获取自身缺少的知识,同时,也可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体育中的探究性学习,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学校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但可以使现有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评价的创新

体育教学中,如果能以新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将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教学成果不再单纯地以分数来判定学生学习的好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再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在兴趣的带领下,学会真正的技能。同时,由于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将促进学生、教师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三、结论与建议

新课程理念的体育教学要求学校有全方位的改变,这对于教学计划和任务的执行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万事开头难,只要学校及教师掌握了正确方法,便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除此之外,体育的教学同其他科目一样,忌讳盲目地追求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所以,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执行方面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正确发展,达到真正的创新和改革。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创新成果范文4

论文摘要:依据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研究结果,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组成要素进行了阐释依托体育教学实践,对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进行了讨论,以辩证理论为指导,阐述并论证了体育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和可变性,修正了“最佳教学模式”具有优效性的偏激思想,提出了体育教学回归于自然、本质、规律的思想。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一)模式概念和释义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就是有特色的某个事物运作过程的模子和样式。

我国学者查有梁认为:“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可以看出,模式是一种科学方法,模式是联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模式是可以效仿的标准或规范。模式方法表示为:原型——模式——新型。

(二)体育教学模式概念和组成要素

1.体育教学模式概念诸说

由于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在理解和运用体育教学模式上出现了多种界说。迄今为止,体育教学模式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方建新、俞小珍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它是人们可遵循的标准样式、标准结构。”孙长林、赵乃虹界定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中,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各种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的框架。”陈建绩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范型,它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方法相联系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是根据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提出来的,其主体是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各个体育教学模式的不同主要反映在其教学过程结构的不同设计上。

2.体育教学模式概念和组成要素

我们可以参照先人的研究成果,把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教学指导思想是内含在教学模式中起到协调和指挥作用的“神经”,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性;教学过程结构是支撑教学模式的“骨架”,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法体系是填充教学过程的“肌肉”,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程序及其基本要求

(一)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程序一,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建模目标。根据体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明确建模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设立的建模过程各个阶段的目标(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目标(预期成果)。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建立教学模式的依据,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不同可以建立起不同的教学模式。

程序二,探寻典型经验,抓住基本特征。在完成程序一的基础上,运用调查等方法,探寻与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建模目标的较好的典型经验(模式原型)作为案例;运用模式方法对案例(模式原型)进行分析,概括出基本特征和基本过程。

程序三,整体优化性。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教学系统的改变,也就是指在某个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定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全新的教程。因此,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必然产生一个教学程序的整体优化,并由此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有某一局部的改变而没有整体的优化,也就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一个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

程序四,确定关键词语,简要定性表述。确定表述试构建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关键词(如,“技能掌握式”模式、“发现式”模式)。在确定关键词的前提下,对这一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简要的定性表述(如,“发现式”模式: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掌握学习和思考方法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教学过程)。

程序五,对照模式原型实施教学活动,总结评价反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记录与检验,并对实践检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评价,以便改进。

(二)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1.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适合现实及未来需要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反映,但它不是等同,也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有机的结合,是从较深远的理论背景上考虑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因素的性质和联系。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必须寻求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适合现实及未来需要的思想为指导。

2.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贯彻体育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并有规则地变化。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因此,无论是在建构还是应用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贯彻体育教学原则。

3.创新与借鉴,两者有机结合

创新是抛开IH的,创造新的;借鉴是就是利用他人的成果,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我们提倡创新与借鉴相结合,是总结国内、国外积累的体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在正确的体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赋予体育的任务,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使体育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要求,将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创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统合教学系统,克服单一化、程式化

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意味着在某个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定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全新的教程。为此,必须全面分析各类体育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功能与作用,并根据目标和条件,从中选出最优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并形成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辅以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以克服单一化、程式化的问题,从多样化模式的结合中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和可变性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我们在充分肯定体育教学模式功能的同时,必须看到其固有的局限性。美国乔伊斯和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教学方式上的‘好’与‘坏’都是相对于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而言的,因此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任务和对象的‘最佳’的教学方式。所以必须反对教学方式问题上的‘专制主义’,提倡多样化。”某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只能主要反映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某些因素。例如,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学导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突出了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目标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模式等,它们所反映的主要是突出自身的体育价值观念,各具特点。尽管相互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可能全面兼容,因而,也就无法相互替代。只有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具体实际,合理选择与借鉴,灵活运用,方能获得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可变性

体育教学创新成果范文5

1我国理论研究者的合作意识不强。现行教育科研体制的不合理导致理论研究者缺乏协作意识。现行体制要求个人研究成果达到一定的数量,鼓励个人开展研究,这样就迫使研究者独立开展理论研究,很容易造成研究成果水平不高:一是缺少实践环节,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人们在教学科研上的思维也形成了惯性,个人研究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研究成果成正比,这有其合理性,但弊端在于不问这些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从而导致重复研究。

2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迫于升学率的压力,没有被摆到应有的位置,理论研究也只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这使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学科。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学术的研究和探讨开阔了视野,国内理论研究的学术气氛空前活跃,但是,我国的理论研究仍处于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因此,必须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汲取新的理论知识,进而指导实践。

对体育教学理论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的建议

1要加强我国理论研究者的合作意识。在个人开展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相互间的协作,集思广益,改变人们在教育科研上的思维惯性,重视体育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应立足于如何去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重复研究,使得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性。

2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者应认真学习理论、弄懂理论,否则,就无法运用理论去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各级学校的体育工作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尽快学习、利用和借鉴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尽快应用于实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际需要。

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体育教学过程

1要善于启发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课堂提出问题,根据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2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在体育课排球教学中采用了十分钟自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一般宜用已有的知识组织十分钟的练习任务,然后由学生轮流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就会产生问题、引发思考、进行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十分钟自学法可先用于准备活动,逐步运用于复习教材内容的活动。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3教师应帮助学生把知识与智力、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欲望并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在排球教学中,给学生讲发旋转球时,提出对球体哪个部位用力才能加大球体的旋转性能的问题,学生从球体的不同受力点去分析、讨论、实践。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检验。很多当代教育家认为,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独立工作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和分析问题,并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检验。

体育教学创新成果范文6

关键词:创新;体育教学;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46-01

创新就是创造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使人类超越了动物本能,创新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那种依靠生理的缓慢地进步而演变的历史,创新是人类突破自我、改写历史的灵魂和源躯力。

一、体育教学的创新给学校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学校体育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体育教学任务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注入创新教育

中学的体育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在体育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学应该走出只重视身体素质训练的误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鼓励和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每一堂体育课堂教学,主动去掌握和获取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形成未异和创新的心理思维方式,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一)创新教育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体育教师是能否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用创新的方法手段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性思维,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体育教学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

(二)在体育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体育课堂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而营造有效而积极的课堂创新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诱发学练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创新的乐趣,并及时对学生的创新举正成果给予表扬、肯定,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激情和动力。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民主、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异议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获得成功时,他们便会从中感到无限的乐趣,不言而喻,当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时,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得到萌发。

(2)创设想象情境是创新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模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相关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众多信息,拓展学生广阔的想象思维,如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设置不同的障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极力模仿,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效果。

(3)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新氛围的内核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启发引导学生在求异中获取最佳方案或途径,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目的。如以跳绳为主要器材,组织一节体育课,我们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利用跑绳来设计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可进行花样跳绳比赛,可让学生牵拉着绳子两端,摆设不同高度组合成锯齿形和台阶形,通过跑、跳发展下肢力量,也可把绳子拉直摆在地上,让学生进行高频跑,跨步跳;用绳子拼做平面立体几何图形等等,只要是学生创设出来的活动练习形式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组织全体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纳,整理出最佳练习方案,再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练习。

(4)教会学生练习方法,是创新氛围的根本

教学归根到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教师仅要善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还是为了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育课堂教学尤其如此,不仅要在教学中传授技能,更要注重运动技法的传授。其教学效果是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