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武术棍术基本功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武术棍术基本功教学范文1
在“启慧教育”的浸染下,学校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致力于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因此,将学校现有的大小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优化组合,形成“启慧”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启慧五大学科课程群(语言与文学、数学与创造、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品德与社会)和启慧六系列活动课程(人文素养系列、品德素养系列、科学素养系列、健康素养系列、生活素养系列、艺术素养系列)。
本文以学校校本化课程中的武术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为例,以期更好地培育出“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
一、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领武术课程方向
1.武术校本课程实施目标,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培养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武术课程教学,可以使广大学生热爱武术,自觉参与并养成终身武健身的好习惯,从小尚武崇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和掌握武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教师讲解、传授、示范,学生参与练习,搭建活动展示平台为手段,使学生内外兼修、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自我展示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学校以培养为目标,通过“普及+提高”的模式推动武术课程建设。
武术课程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一是树武德,“未曾习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明礼”。武术教育注重“德”与“礼”的培养。二是习武技,武术是一项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既能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激发生命潜能,还有利于学生直面挫折、主动进取、个性品质的形成。三是弘武魂,不仅能传承民族精神,丰富爱国主义内涵,还能培养忠于民族、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为此,我们将武术课程建设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外健内慧”智慧少年的重要途径。
2.武术校本课程实施任务,重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校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形成终身习武、练武的意识,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武术活动。而且,我们会通过对武术历史的学习、武术名人的了解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武德的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套路练习、对练等内容的教学,认真传授武术“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培养武术的正确姿态和“精、气、神”,大力发展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
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创设各种情境,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具有健康心态、健全人格,建立个人与群体、社会的责任感、合作与竞争意识,教会学生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敢于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3.武术校本课程实施分层要求,重在凸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年级:初步了解武术历史和现代武术名人故事,了解学习武术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初步学习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及简单组合,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发展身体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激发武术学习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并且能够让学生初步领略“精、气、神”的意义。
二年级:了解武术历史和古代、近代武术名人的故事,了解武术健身、养身、防身的基本常识;学习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简单组合以及基本功串联;力求学生动作规范,用力准确,发展柔韧、灵敏、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习武术的兴趣和习惯,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感受“精、气、神”的气势。
三年级:了解武德精神的内涵,学习武术的安全知识;进一步学习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及基本功串联,学习武术套路(步行拳)和少儿武术操,使学生的动作规范,用力准确,“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养成习武、练武的好习惯和安全意识,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和良好武德,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四年级:了解学校武术活动开展的历史与成就,介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之路;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基本功串联,以及步行拳和少儿武术操,学习少年拳第一套。力求达到动作熟练规范,神形兼备,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学生具有习武、练武的浓烈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团结互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的思想
品质。
五年级:复习、巩固一至四年级所学的武术教学内容,学习少年拳第二套和组合长拳第一套,学习自编武术组合动作。使学生掌握武术“三基”要领,提高动作质量;建立武术套路的概念,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自我展示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自然而然地在个体动作中显现“精、气、神”的
姿势。
六年级:复习、巩固一至五年级所学的武术教学内容,学习棍术的基本棍法和套路,学习太极拳,学会自编武术组合动作。使学生全面学会和掌握所学武术内容,武术动作规范、准确、健美,并彰显武术的“精、气、神”;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大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展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以“普及+提高”的模式,推动武术课程实施
学校的武术课程建设走的是一条“全员普及”与“提高训练”相结合之路,在全员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1.全员普及,夯实课程基础
为了保障武术课程的有效建设,学校开展了武术课程体系研究,编写了武术校本教材《中华武术》,明确了各年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低段要求初步掌握武术基础技术,中段要求掌握武术基本功,高段要求掌握武术套路与武术器械的运用。学校将武术纳入课程计划,各班每周开设一节武术课,让所有学生了解武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武术的基本技能。学校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坚持做自编武术操,让武术成为学生日常锻炼身体的主要运动。在阳光体育节中,我们还设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武术集体奖项和“功夫小子”“功夫达人”等个人表演奖项,营造出浓厚的武术课程氛围。
例如,在教学“基本功成套串联―仆步穿掌”时,教师要先向全体学生讲解动作方法:两脚并立,双摆掌。(1)左脚向左横跨半步,上体右转成右弓步,右手自左向上,经头向右方劈落,右掌与眉同高,左手回收至腰侧。(2)上体继续右转,右手收至右腰侧成掌,左手自左经上头部,向右前方下落成按掌,高与胸齐,掌心向外。(3)上体向左转,左掌收至右胸前,同时右掌经左掌背向前上穿出成穿掌,手心朝上,并右腿直立,左腿屈膝提起成右立,目视右掌。(4)左脚向左侧落步,右腿屈膝全蹲成左仆步,右掌内旋使掌心朝外,上体左转,左掌贴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眼看左掌,成左仆步穿掌。(5)右腿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左手上挑,右手下落,两手成左高右低斜直线,眼看左掌。并强调两臂要挥圆,臂的摆动与身体转动协调配合,整个动作连贯协调。
武术的全员普及,对学生体格和人格的塑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2.社团活动,助推课程发展
为了让更多喜爱武术的学生在武术功底、身体机能、意志品质与武德修养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校通过武术社团活动助推武术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武术社团活动主要以学生武术提高训练为主,尝试课程间的横向关联,将中华武术与文学、艺术等进行整合,编排出高质量的武术表演项目,如中国少年说、红旗飘飘、大王叫我来巡山等,在市、区各级各类表演中均获一等奖。
3.提高训练,彰显课程特色
学校在武术社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武术提高班,进行武术业余训练。一是抓好训练常规,从队员的武德礼仪、规则意识、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训练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二是努力打造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悉心培养优秀武术运动员,选送到各省市专业武术队深造训练,肩负为国争光的使命。三是通过组织队员参加全国、全市的运动会,彰显学校武术品牌。
武术特色品牌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为“启慧”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可借鉴的实施途径,有助于学校特色的打造。
三、增加课程实施效果和师生评价
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多年努力,我校先后走出了世界武术冠军、全国九运会冠军刘艳艳,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冠军汤露,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冠军袁梦洁……近几年,我校参加的各级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为20多次,单项金牌216枚,银牌196枚,铜牌92枚。2014年,学校组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获重庆市教委颁发的特殊贡献奖。2015年,学校输送的武术队员徐鹏以19.26的高分获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武术全能冠军,为重庆夺得唯一金牌。学校也成为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重庆市首批体育(武术)特色学校、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武术特色课程建设项目试点学校、重庆市武术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成功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称号,为今后更加扎实地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体育特长,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武术棍术基本功教学范文2
关键词:广西高校 武术套路 竞技实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5643(2013)09―0042―03
1 前言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目前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而高校作为传承和发展武术的重要途径,更应该重视和推动武术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但从参加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的情况来看,仅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医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百色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12所高校,这意味着竞技武术在广西高校尚未得到广泛开展。因此,有必要对广西高校竞技武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促进竞技武术在广西高校的开展,不断提高武术竞技水平,进而推动广西高校竞技武术的快速持续发展。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为研究对象,以参加本次比赛的教练员(28人)和运动员(63人)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收集有关高校竞技武术方面的文献资料。
2.2.2 访谈法
访谈相关专家学者及参加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的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深入了解广西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及训练情况。
2.2.3 观察法
现场观察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各单项比赛,记录比赛数据。
2.2.4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比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充分了解广西各高校武术套路竞技水平。
3 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竞技实力比较分析
3.1 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于2011年8月1日至4日在广西工学院举行,本次比赛共有12所高校参赛,分别是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体专)、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师专)、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比赛分为男子组、女子组,设立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棍术、枪术、对练等8个项目。比赛执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的最新《武术竞赛规则》及其有关补充规定(无规定难度,不需要配乐),按各单位比赛的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并决定团体比赛的名次。
3.2 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团体实力比较分析
由表1可见,在武术比赛团体实力上,广西中医学院取得了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男女团体3个第一名,显示出了较高的竞技实力。其次是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取得了女子团体、男女团体的第二名以及男子团体的第三名。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广西最早创办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也取得了女子团体、男女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总体来看,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基本上被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垄断。
通过对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长拳、南拳项目的比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长拳项目上,男子长拳第一名由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夺得,广西中医学院则获得第二名,两者相差0.05分,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以9.15分名列第三(见表2),从排名与得分上可以看出竞争非常激烈。而女子长拳方面,广西师范大学夺得第一名和第三名,显示出较强的竞技实力。
南拳项目被广西中医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几所高校所包揽。从比赛得分来看,各高校间的差距较大,广西民族大学以9.30分的高分获得男子南拳第一名,超出第二名0.27分,女子南拳第一名更是超过第二名0.5分之多,(见表2)充分说明广西高校南拳项目比赛的竞技实力较强,但整体水平发展不均衡。
从表3可以看出在男子太极拳比赛中广西中医学院一枝独秀,包揽了前三名,而且得分都在9分以上。在女子太极拳项目上,广西师范大学夺得第一名,二、三名则由广西中医学院获得,而且作为第二名的广西中医学院与广西师范大学仅相差0.05分。由此可见,除了女子太极拳第一名,其他名次全部被广西中医学院所包揽,充分展现了在太极拳项目上的竞技实力,这与学校的性质和专业特点有着密切联系。
从表4可以看出,广西中医学院和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在刀术项目的竞技实力较强,男子刀术第一名由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以9.40分夺得,第二名由广西中医学院以9.25分夺得,广西民族大学则以8.85分屈居第三。而女子刀术方面,广西中医学院以最高的9.45分夺冠,超出第二名0.68分,显示了较高的竞技水平。在女子剑术项目上广西中医学院实力并不是很强,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但在男子剑术比赛中则夺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与第一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仅相差0.03分,可见在男子剑术比赛中各高校间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
在棍术项目上,广西中医学院和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表现出较强的竞技实力,其中广西中医学院以高于第二名0.43分的成绩夺得女子冠军,同时还获得了男子二、三名的好成绩,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则获得男子冠军和女子第三名。(见表5)
在枪术比赛中,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表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在男子枪术项目上广西中医学院以9.15分夺得第一名,女子枪术第一名则由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以8.95分获得,(见表5)而且各名次之间的分差较大,充分说明各高校在枪术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武术对练项目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运动员掌握扎实的武术基本功,还需要运动员之间协调配合。在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对练项目中,广西民族大学经过顽强拼搏,获得了男子第一名和女子第二名的好成绩,广西师范大学则以9.00分获得女子第一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中医学院也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见表6)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广西共有61所高校,而参加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运动武术套路比赛的仅有12所,开展范围仅局限在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院校(如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和开设有体育专业的院校(如玉林师范学院、百色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由此可以看出竞技武术尚未在广西高校得到广泛开展。(2)武术团体竞技实力方面,广西中医学院独占鳌头,取得了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男女团体的第一名,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则包揽了团体比赛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在团体竞技实力方面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3)武术单项竞技实力方面,作为团体第一名的广西中医学院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女子南拳、刀术、棍术和男子太极拳、枪术,而在长拳和剑术方面则相对较弱;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优势项目则集中在男子刀术、棍术和女子枪术;广西师范大学在女子项目上展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获得了女子太极拳、长拳和剑术的第一名;其他项目的第一名则被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子长拳、剑术)和广西民族大学(男子南拳)获得。(4)综合研究表明,广西高校竞技武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竞赛体制不完善,严重影响各高校参与的积极性;训练经费不足,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训练的需要;教练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武术后备人才匮乏等,严重制约了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竞技武术的发展。
4.2 建议
(1)加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武术教学改革发掘一批具有较大潜力的人才并加以重点培养,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竞技武术,推动高校竞技武术水平的提高。(2)进一步完善高校武术竞赛体制。应充分考虑广西各高校的实际,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区别对待的原则,设置专业组和非专业组,进一步完善竞赛体制,调动各高校参与竞技武术的积极性,促进广西高校竞技武术的普及与发展。(3)各高校应加大对竞技武术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改善武术教学和训练条件,同时加强对训练场地和器材的科学化管理,进而满足高校竞技武术教学和训练的需要,为竞技武术的发展提供保障。(4)加强武术专业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理论扎实的优秀武术人才,更新训练方法和理念,进行科学化训练,不断提高训练水平。(5)加强武术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招收一批优秀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如在招生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积极争取获得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等。(6)充分发挥高校武术社团的作用,举办各种武术比赛。各高校可以经常开展“大学生武术节”、“高校武术交流比赛”、“校园武术节”等活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积极性,以此发掘更多的武术人才,同时还可以增加运动员参加各种武术比赛的机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高校武术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柏利.对我国高校竞技武术发展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11):6-8.
[2]袁春杰.从全国第8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看高校竞技武术的发展态势[J].安徽体育科技,2008(3):83-85.
[3]张一龙,张继生.湖南省高校竞技武术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0(8):38-40.
[4]邓以华,初学玲等.浅析影响山东省高校武术发展的因素[J].搏击・武术科学,2011(1):15-16.
武术棍术基本功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育;困境
引言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武术逐渐被跆拳道、空手道所代替,当前的大学生都特别喜欢练跆拳道、空手道。让大学生练习这种打着韩国文化烙印的武技,武术界的学者和专家应该团结起来,对这一举措表达鲜明的立场并积极的应付。否则,我们所提出的利用学校武术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维护文化安全都是一句空话,其对中国武术从形式到精神都是一种蔑视,让中国武术在世界上尊严尽失。与此相反,武术在国外却广受欢迎,新加坡还将武术列为高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1]。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对民族体育的传承,日本就将柔道列为体育课的必修项目。武术在高校的尴尬境况与在国外流行的反差,以及其他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呵护,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高校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与重视。
1 教学内容急待改革
现行的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套路和功法类内容为主,套路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五步拳、少年拳、形神拳、三路长拳、青年拳、太极拳以及棍术、刀术、剑术为主,武术功法类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功。虽然在“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思想的指导下,武术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高校武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沿袭原有技术内容体系,未有突破性进展。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武术教学内容陈旧,难度偏高,结构单一,缺乏吸引力,如今的学生更为喜爱竞争性、对抗性激烈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具有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如足球、健美操、跆拳道等,而现在学校设置的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学习起来既繁冗复杂、枯燥沉闷,又缺乏实用性与娱乐性,学生们对武术的学习十分冷淡。现行的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激发不起学生进行武术锻炼的兴趣,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武术教材的陈旧、单一、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也是阻碍学校武术开展的一大问题。对于学校武术的改革,教材改革也是十分重要的。教材要体现民族特色这就需要消除门户派别之见,除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学生养成“尚武崇德”的良好运动习惯和精神风貌。要增加武德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这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师资力量是武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队伍的缺乏,严重束缚着武术的普及发展。目前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师的配备难以满足武术教学的实际需要,不能担当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现有的武术师资,大多是兼职的体育教师,数量很少的武术专业教师又局限于自己的某一项,缺乏对武术系统完整的学习。目前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以长拳套路为主,而武术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拳种繁多。这种相对的薄弱也使得武术的普及受到束缚,以致许多学生认为武术只不过是长拳的几种套路变化而已。此外,师资的薄弱还表现在教学水平上。不否认确有经验技术都非常优秀的武术教师,但比起对武术有浓厚兴趣的广大爱好者来说,却实在是凤毛麟角。因此,抓好师资的培训工作是武术能否在学校顺利开展的主要环节。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武术文化培训班,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练、裁判和科研培训班”。建立师资培训与考核制度,使其成为体育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同时,还要加强体育、师范院校武术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使他们能够成为推动学校武术文化开展的主力军。
3 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撑
制度建设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没有制度建设,任何运动都不可能取得很大的发展。早期的包括西方的一些运动,都是在加强制度建设后才形成了当前大家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而现行的高校武术教学考核方式还是沿袭体育课传统的考核方式,即以“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程度”作为首要评价标准,没有一套专门的考评标准;武术课没有具体的课时规定制度,由于学校领导和体育老师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把体育课和武术课混为一谈,没有规定具体的武术课课时,即使有部分学校制定课时计划,但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却很少;没有建立武术教师师资培训、认证和年审制度。现在武术段位制是武术唯一的制度支撑,但是,武术段位制晋段费用特别高,大学生很难承受,如果费用不改革,在高校很难实施。
4武术观念认识不清
目前,学生认识武术的途径主要局限于电影、电视、网络和武侠小说。而这些武术都含有大量的艺术成分,从而导致学生不完整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武术观念。高校学生首先是对武术运动内容的认识模糊,将武术与跆拳道、拳击等交手对抗项目混为一谈。其次是对武术文化特色的认识模糊,不清楚武术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最后是对武术的功能和价值认知模糊,仅仅看到了武术的健身价值,淡化了武术的防身价值和文化价值,甚至误信武打片中夸大了的武术功能[2]。因此,要从革新观念入手提高高校学生对武术的认识。
5竞技武术模式的束缚
竞技武术的模式无疑对学校武术会产生影响,但现在武术竞技单纯以规定的竞赛套路为标准,以发现和培养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为主旨,以竞技武术套路的基础训练内容为教学内容,造成无论是高校的武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武术训练,都带有浓厚的竞技武术教学模式。丰富多彩的武术内容和形式,学生们只能从影视和其他途径有所了解,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度大,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只有放弃,这不是当初想学的“功夫”。因此,高校武术教育必须打破竞技武术模式的束缚,突出武术的特色。
6学校不够重视
由于武术在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不占重要位置,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偏少,而且又并非达标体育项目,所以纵使被广大人民熟知,却仍然不被许多学校领导所了解和重视,因而比起其他体育项目比如:球类、体操、田径等要陌生得多。因此,在资金、场地、器材等方面都会有所影响,受到一定的限制,物质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教师便难以提高工作热情,这对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
6相应的武术活动缺乏
目前,课外武术活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课余学习武术,课外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以及开展武术比赛对武术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除了能够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学到武术知识外,其他的课外时间基本没有机会了解、学习武术知识,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武术项目的了解,不利于学校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只要采取有效措施,武术在目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还具有较大的开展空间。
7武术礼仪、武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
所谓武德,就是习武的道德。它包括礼节、人品、作风和习武的学风等诸多问题,武术习练的过程,可以说是武德培育的过程。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只是技术教学,如果说武德有所体现的的话,那就是抱拳礼。没有真正把武术包含的一些诸如做人要谦虚、崇信、正义等中华民族美好的品德寓于技术传习之中,无法潜移默化地、有针对性地熏陶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是一个完全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掌握和熟练,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文化知识,武术教育的重任务是进行武德教育,是培养习武之人的“仁、智、礼、仪、信”,武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是很大的,它包括:爱国之德、处世之德、侠义之德、精业之德以及尊师之德、为师、择徒之德等等,这些道德内容是武术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进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培养更多的人遵守社会公德过程的一部分[3]。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具有独特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的精神美,武术演练者在演练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武术运动对习练者的道德修养提出较高要求,“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运动不但能增强学生体魄而且还能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在这一点上是任何其他运动项目所不能比拟的。
结语
在文化大繁荣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强烈的冲击,这种危机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生。高校武术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武术文化足以和外来文化抗衡。因此,我们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审视高校武术教育的改革,实施武术教育化,在学校建立起武术生态文化圈。
参考文献:
[1]蔡仲林等 .武术段位制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术文论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武术棍术基本功教学范文4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我们从教育学角度,把体育教学放在实践水准上加以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参考。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考察法、专家访问法、分析归纳法。
2 分析讨论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在苏联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与建设的需要,但就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来说还需提高。随着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学术竞争力不强,科研队伍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质量,领导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对经费的投入与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需要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等等。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更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课程体系、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都应作出相应的变革。
2.1 明确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
体育教育思想、体育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面临挑战,制约和影响当前改革的根本因素更多的是来自体育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以及直接接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因此,要使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首先,必须从转变思想和观念做起,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且还必须遵循学校体育教育的规律。
当前,一场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等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界已形成一个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探索体育教育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身心全面适应21世纪需要的结实健壮的体魄。按照此目标要求,构建新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当前学校体育中存在着“身体素质+专项课(选项课)+理论讲座”的状况,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不能光把目光盯住跑、跳、投、打球、踢球上,光那样就不是教育。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还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具有的知识、理论水平和内容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2.2 构建21世纪体育新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更趋于平衡。体育课程不再是被人们误解为单一的身体训练,而体育课程更倾向于训练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体育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提高了,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是个体生命健康基本需要的途径,是提高社会劳动者素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是保证欢度余暇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面向21世纪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等所有学科。其内容包括:研究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构要求,研究专项课与选项课的关系,研究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矛盾,研究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研究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的整体优化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体育教育仍停留在竞技教学和身体素质教学这种简单模式之中的话,它的地位只能日益下降,更谈不上什么质量,也何谈效益。
2.2.1 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决于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学生的素质不单纯是以知识结构为标志,应该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文化等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这也意味着人最需要的还是健全的、能适应现代社会劳动生产特点的体质和心态。因此,体育课程的目标将定位于21世纪社会人才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构之中,使学校体育成为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并把体质教育和竞技教育转向以运动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
2.2.2 体育课程的设计的结构化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有其特定的设置和任务,往往是把身体素质中的若干有关项目,如中长跑、短跑、铅球、跳远、引体向上(或女生的仰卧起坐),球类课程中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等组成一个有一定功能的课程组块。近年来,学校体育课程有出现“大课程”的趋向,如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余暇课程、健康课程、电教课程等,正是利用系统整体中各体育项目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提供的信息,构建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发挥和提高体育课程的整体功能。
2.2.3 体育课程的形式
2.2.3.1 统一性与多样性
全国体育课程应该有统一的纲要。但是,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习俗、环境等不尽相同,学生的体质、学生的个性也均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体育课程也应该是多样的,有区域特点的。我们认为 ,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体育课程结构、标准和目标等作出全国统一的规定。 同时,要根据社会、经济和体质等差异,以及高等学校文、理、医、工等专业的区别,制定多样性体育课程,以满足实际需要。
转贴于 2.2.3.2 必修课与选修课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一般都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必修课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课是指允许个人自由选择体育项目内容。必修课是为了保证基本体育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选修课是要使体育课程内容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要加强对选修课的指导,使选修课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方面。
2.2.3.3 体育课程的分化与综合
近年来,在体育课程中又出现了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养生保健、趣味体育等等。因此,体育课程就产生了分化和综合的矛盾。应该按体育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分门别类,并充实新的内容。如把器械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运动、健身操、广播体操等综合为体操课程,并融汇体育文化、体育审美、体育韵律、军事训练和形体训练等,以及其它课程内容来加强相关联系。太极拳、长拳、刀术、枪术、棍术、武术基本功等综合为武术课程,并融汇传统文化、哲学和武德教育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时,结构完整,不致产生课程有割裂的、或缺乏社会价值的感觉,使体育课程遵循体育教育客观体系,既重增强健康和心理素质的价值与社会需要的联系,又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青少年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身体和心理特征。
2.2.3.4 课程的学科领域(课内活动)与课程的学科外领域(课外活动)
如何看待课外活动在体育课程中的地位以及它的教育关系,仍然是今后课程改革中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课外活动无疑可以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也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但是,我们认为过分扩大课外活动的作用是须斟酌的,更不能以课外活动取代体育教育。目前,也有学校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的延伸。课外活动成了体育教学的附属品,把课外活动限制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范围中。这样也导致课外活动同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相脱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实践表明,体育课外活动的主要作用除了使学生提高体育技术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时间和空间的拓宽,学生将呈现出活跃的人际关系,改善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课外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育课程的设计因此一定要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个性发展等诸因素的相互联系来安排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
2.3 面向新世纪的体育教学现代化技术
长期来,我国体育教学一直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方法只注重形式与技艺层的传授,忽视思想层和文化层的媒介。教学手段是传授体育技术知识的媒介与导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自80年代以来,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工艺水平的科学化,现代精致高级的体育器材设备不断问世,给体育教学的手段带来了变化。随着新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控制论、生物工程、人体生命学的广泛应用,将使体育教学用光、声、像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2.4 培养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
有关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改变“保守”的体育教育行为,积极投入到时代的改革中去。(2)教师应具有终身教育和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能不断反思和认识自己,以及塑造自我的能力。(3)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自觉进行科研的意识和能力。(4)新型体育教师素养的形成,关键要有教师本人的自觉投入。(5)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
2.5 改革人事制度,促进师资流动
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流动将是人才竞争与队伍优化的必要途径。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师资结构模式,建立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动态结构模式。以教授、副教授、讲师为主体组成的固定编制队伍,是完成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主力,处于流动状态的助教和部分讲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博士、访问学者、离退休学科骨干返聘人员等编外流动人员的作用或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改变以往那种“近亲繁殖”和靠关系“克隆”繁殖的选留办法。体育部门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关键岗位,均应通过竞争择优上岗,使聘任制名副其实。对于在岗的体育教师,实行合同制,规定一定时间的使用期,合同期满后实行双向选择,作出去留的决定,改变目前存在的“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做法。
3 结论
要确定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和改革思路,就必须对21世纪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现代化体育教学技术、新世纪的新型体育教师队伍、强化体育教学管理等发展趋势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和认识。并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体育运动不单是生长发育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而应贯穿终身。从而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思想和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提出理论依据。
4 参考文献
1 王植彬等.现代人才素质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4 历以贤.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