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范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化学工业 科技创新

一、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化学工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中体系构建中的一系列的制度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的更加系统的和更加全面的深刻把握好化学工业行业的科技创新以及化学工业行业的科技创新成果的现实转化当中存在的亟待问题的抓住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目前化学工业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化学工业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重要的发展机遇以及严峻的挑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证。充分考虑到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碳排放约束体制机制,属于这类化学工业的主要有发展趋势就是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应用。这些环保而节能的新材料得以推广和运用,既与国家的产业相关政策相符合,又顺应了建设环保可持续社会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使得化学工业科技成果等各个方向的剪力实现有机的机构和形式。相对比之下,新型化学工业科技成果的最重要的代换材料,促使世界范围之内实现一次化学工业能源构成和结构实现和发生重大的转型升级,因为化学工业中的石油消耗以及煤炭的消耗已经逐渐达到世界范围内承受的顶峰之后,可能会呈现逐渐减少的发展趋势,对于核能以及诸多的可再生能源等科技创新的成果已经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化学工业的主体作用。对于科技创新诸多因素来说,能够有效的将化学工业的科技创新积极的推动向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前进,并且对于终端利用等领域的诸多模式和科学技术,也会采取不断变革的应对措施和手段。从交通运输的化学工业燃料的使用以及化学工业产品的依赖的角度来说,对于化学工业的石油全部使用的局面将有可能转向由石油化学工业、煤(电) 化学工业、生物质化学工业等诸多化学工业形式并存的科技创新的崭新格局。从而要求进一步的正确处理好化学工业中的有机化工产业和产品生产的宏观布局,以及与化学工业中的节能减排中的优化等之间的有机关系,不断的提供出化学工业的诸多能量系统,以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和空间范围之内,实现多个维度的化学工业优化升级,进一步的催生出更多的新的化学工业内涵、外延以及潜力。

二、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存在问题

正确认识到目前化学工业科学创新领域仍然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完善标准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行业标准修订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和实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已经发展成为针对目前化学工业现代化水平生产的技术管理标准体系,能够进行较为权威的干预和技术层面的指导,助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从发展技术上、从技术管理上,均能够实现和达到高度科学的统一标准和较为规范的广泛协调,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则是演变成为实现高度统一和综合协调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的标准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针对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安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环保、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节能、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人体健康、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规范市场等诸多的方面和领域的诸多标准,还完全不能够实现和达到目前现行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甚至有的仍然是采取产品的标准作为主要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体系标准,而相应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管理型、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贸易型标准则是存在的相对比较少的。对于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结构来说,仍然是比较单一的发展趋势,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产品标准中更多的采取的是含量作为主要衡量的指标,而相应的以安全指标、环保指标等方面则是相对较少,相对的规定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有毒、有害等物质的限量有关规定也是相对比较少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制定和执行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由于国家层面关于化学工业科学创新领域存在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综合类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基础类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等相关的化学工业标准企业对此不是十分感兴趣,因此就相对缺乏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经费缺乏直接导致基础性综合性研究等相关工作相对滞后,甚至是无法开展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以及技术等主要的内容更新。

三、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建议进一步的增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实际能力,进一步深入开发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新产品,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与新技术产品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生产环节以及商业化运转的有关环节和活动。努力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中的开发环节和生产环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以期能够从根本上从本质上进一步提高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采取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技术的延伸手段和方式,最大限度的涵盖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商业运行等诸多环节,努力完成和实现由“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向“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商品”的发展和跳跃。紧紧围绕不断巩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更加有利的市场发展地位的目标要求,注重开发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型号的开发和引入,积极的着眼外部的市场环节和市场容量,采取预先的方式,进一步开拓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的外部市场。学习借鉴国际上的通行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做法,依托有效的专业化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公司,积极的采用和运用相对比较成熟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软件开展一系列的预测,确保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严重多品种的方向、高档化的方向、差别化的方向、功能化的方向、高附加值的方向等快速健康发展。积极的把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下游产品及时的转化和变动,将其作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工作重点以及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的满足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用户的现实需求,确保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能够始终获取更多的市场定单。建议高度重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测试、加工、应用等环节,积极的开拓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化工产业和产品市场,在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测试、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加工、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应用等领域进一步加大研究投入的力度,借助和利用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测试、加工等研究手段,更加直接的介入到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终端消费品市场之中。

参考文献

[1]陈俊武,陈香生.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初探(VI):碳捕集与封存排放目标讨论[J].中外能源,2011,16(9):1—11.

[2]华贲.中国炼油企业节能降耗——从装置到全局能量系统优化[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9,23(4):463—471.

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范文2

关键词:创新科技战略趋势

Abstract:The innovation is a national progressive soul,is the national prosperous development the drainless power.Now the society enter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Th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progress compared relied on technical at any time in the past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author elaborated scientific innovation’s meaning and the principle,as well as its strategy and the strategy,showed strengthens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the necessity,and summarized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Keywords:InnovationScientificStrategyTendency

创新一词最早是起源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创新已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而扩展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概念。大致分类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知识创新、政治创新、军事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等,概括起来,可以对“创新”简单地定义: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只要是新的事物、观念,付诸于实施,并得到认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创新。

1.科技创新的含义与原则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科技以知识为本意味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知识本质上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神奇的功能。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大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本的地位与作用。可见,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新什么,就显得非常。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2.科技创新环境的结构要素

按照是否具有实体和刚性(可约略地理解为非人文的和人文的)将环境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决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体制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它们渗透和融入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围就越大,成果的趋向和大小也越显著。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的差异,哪种环境和什么要素对于各个科技人员、科研机构或组织的创新过程所产生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往往是不同的。转贴于

3.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科技创新的源头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脱节不仅导致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而且导致技术不能顺畅、迅速地进入产业领域,要加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体系的建设,将创新服务网络延展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竞争的社会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资金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而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这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未来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要点正如有的专家描述的那样将是宽带创新、演进创新、人本创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战略应集中注意力,着眼于四个基本点,即新生点管理、切入点管理、临界点管理、制高点管理。进行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中国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4.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实行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效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促动和导向作用。另外,逐渐完善的投入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必要保证。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培育和挖掘多种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5.科技创新的十大趋势

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范文3

关键词: 高校科技工作 自主创新能力 科研管理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技术和装备,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只引进而不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原始创新,会削弱我国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从而拉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事实告诉我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总之,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高校作为国家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和层次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科研创新实力和水平。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将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结合我国高校的现状,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提出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二、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所谓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是从这一创新要领演化而来①。创新与科学发明或发现不同。发明是增加新知识,而创新则是指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在熊彼特看来,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可以看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而这两方面的革新都可以通过高校的科技创新来实现。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提交的报告《研究型大学中科技创新的作用与策略》对科技创新的定义是:科技创新就是运用科学技术现有知识或成果产生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改变的新知识、新成果。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源泉来自高等教育实践。

高校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和新知识、新思想产生并传播的重要基地,同时,从决定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来看,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的科技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培养创新人才和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几乎承担了全部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而在科技创新方面,高校越来越显示其强劲的发展后劲。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25%左右、国家“863”计划项目的30%以上,承担国家自然科技基金面上项目的80%以上、重点项目的60%左右。高校获得的国家三大奖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50%、技术发明奖占66%、科技进步奖占46%[4]。随着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丰富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以及人才和知识的快速流动,等等,形成了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无法替代的优势,也确定了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取得了创新成果,而且通过创新活动提高了师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更促进了新的创新组织和创新模式的培育和创生。

从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在二战时期美国高校是雷达、原子弹、固体火箭燃料研制的主力军;战后,在电子激光器、信息高速公路、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研究中,高校也是主要力量,以斯坦福大学为主要背景的硅谷,更说明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从1993年至1996年,美国共有25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23人来自研究型大学。因此,结合中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当中,高校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为繁荣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贡献更大的力量。这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对于发挥自身科技创新社会功能的全新定位。在高等教育日益繁荣和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高校不仅要承担国家的有关科研创新项目和任务,而且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科技的自主创新和发明,提升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并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原始创新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高校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考察与分析。

二、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健全和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首先要理清思路,找准高校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才能保证高校科技创新体制的健康运行,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

从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从科技项目的性质看,计划项目多,自由探索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适合于原始性创新活动的土壤是自由式的研究和探索,但各高校由于自由资金不足,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的限制,往往不能自行投入经费,鼓励自由式探索。就目前情况看,高校承担的重大项目绝大部分是在项目申请指南规定下的计划研究,因此,每个项目从申报到技术路线、成果指标都必须符合指南的要求,缺乏足够的“研究主动性”,使创新蜕变成了“完成任务”。同时,高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对科研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科研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宜,在管理目标上忽视与市场的结合,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致使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投入产出比低,生产与科研脱节;管理重数量轻质量,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

2.从科技创新的主体看,团队作战少。高校有着巨大的人才资源,有着创新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教师群,但由于高校现行的内部管理体制过于强调个人、小集体局部利益,人为划分学科、科研课题界线,滋长了“宁可当散兵游勇,也不愿团队作战”的风气,造成整体创造力的削弱。创新个体之间相互交流少,院、系、室之间实质性合作不够,使整体创造力量无法整合,创新资源不能优化配置,人才优势也不能充分发挥。工程化能力削弱,协作攻关观念淡薄。在旧的管理体制下,高校重纵向项目的争取,轻横向项目,致使横向项目中标率低;重立项,轻管理,科技资源的配置无法满足创新科研项目的需求,且导致科技资源浪费严重,缺乏课题间的有效协作,资源共享难,导致科研设备重复购置。

3.从科技创新的评价看,主观评价多,实践检验少。目前,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的评价,基本还停留在主观评价的形式上。这种面上的评估很难发现真正有创新价值的成果,不能满足高校创新活力的需要,并且容易导致申报材料的拼凑和嫁接,其成果昙花一现,根本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从而造成低水平重复多、原始性创新少,急于求成、不愿进行系统性长期研究的现象。

4.从制度创新的动力看,滞后束缚多,推动激活少。制度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但目前人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远远落后于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现实。人事管理比较僵化,真正的人才自由流动难以做到。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以职称为配置资源的手段,不利于学科队伍的优化和人才资源的整合。科研人才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控制监督机制和管理办法,既不能约束科研人员学术腐败行为,又不能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科研人员科研业绩的评价完全是具体量化指标,如科研经费多少,核心期刊论文数量,SCI论文的数量,获奖成果数量和级别,等等,而不是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具体情况有所区分,容易造成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甚至进行学术造假的不良学术风气,影响科研的发展与繁荣。

5.从国际合作看,一般流多,实质性合作少。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合作往往停留在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上,真正参与国际大型科学研究项目的不多,与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深层次合作不够,在一些国际战略性高科技前沿领域,缺乏明确的国际合作目标和必要的资金支持。主要原因,一是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二是有效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其结果是不利于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不利于高校的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从而使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增强科技创新的科研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健全和完善高校的科技创新体制。

1.观念更新是前提。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无论是科技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要以面向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建设为己任,转变科技成果的价值取向,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够把体制的改革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使高校的科技工作者自觉地、能动地、高效地投入到创新工作中去。上文业已提及,当今社会科技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不仅要承担国家的有关科研创新项目和任务,而且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科技的自主创新和发明,如此才能提升高校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制度创新是龙头。科研管理贯穿了选题、立项、过程、评估、推广的全过程,所以制度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前提,而且是科技创新的保证。为此,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抓好制度创新工作:一是管理方法的创新。即由传统的注重过程向规范高效的目标管理转变,明确方向,少走弯路,减少资源浪费。二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传统管理是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忽视了人的个性、情感和需求等人性化的因素。而结合时代要求,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这种管理理念更能鼓励人们充分发挥积极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其创新活力。三是管理工作的科学定位。科研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种优化配置各种要素使之产生最大效益的技术。科研管理对于其管理对象的价值取向而言,不仅具有协调性,而且具有决定性。传统的责、权分离的管理体制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管理工作价值的科学定位不仅可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管理,从而真正做到“管理出效益”。

3.组织结构是保证。健全和完善高校的科技创新体制,应该更有科学的组织结构。高校要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技术创新支撑系统,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ERC)、中试基地、开发推广中心、研究所、科技园等来完善高等学校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并采取开放(设备)、流动(人员)的管理模式,实行多形式的目标管理机制。事实上,打破学科界限更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创新。因为,如果就学科而去抓学科,势必造成学科建设经费的分散使用和学科融合的困难。就科技创新工作来说,应该以重大科研方向为“纲”,带动起一系列相关学科为“目”,这样,既有利于重大科研方向(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又可避免将有限的经费平均使用而造成的浪费。不仅如此,打破学科界限还能够整合整体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4.环境建设是保障。创新环境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和至关重要的,它是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稳定剂。所以,高校应通过建立相关的激励政策、工作秩序、后勤保障和校园文化,来营造宽松、健康的创新环境,从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迅速、持续的发展。在环境建设方面,政策的制定十分重要。政策具有导向性,科学地制定政策,适当地向科研人员倾斜,能够鼓励科研人员以更大的积极性进行创新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研究工作中,原始创新一般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取得的,它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时间表。我们还应该创设这样一种环境,使研究人员可以自由地探索新问题和新领域,不同思想可以平等地交流,不以功利性为终级目标,使原始性创新能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原始性成果不是在研究计划之内的,而是在研究项目中意外发现的,因此,我们还需要在适应基础研究的特色和规律的环境方面进一步创造条件。

注释:

①[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赵沁平.分析发展趋势,研究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3,(8):3-6.

[3]孙月琴.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对策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64-68.

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范文4

摘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抓住关键、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方向,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

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路径。为当前我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明确了任务。

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二五”以来,随着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2∶1。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化肥农药的超标使用、关键技术和优势品种还主要依赖进口、农产品科技含量还普遍较低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还不够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僵化的矛盾仍是主要制约因素。

农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尽管近年来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宏观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微观层面缺乏政策灵活性和精准性,导致科研力量配置分散、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经费使用多渠道配置,以及科研设施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等现象突出、科研投入产出比整体不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偏低等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成不够。创新链上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互动,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缺乏稳定的协作与联合攻关机制,产学研之间脱节与错位问题比较突出。且资源集成整合方式主要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手段,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不能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的有效融合,科技资源集成度不够,拳头效应难以发挥。

农业科技创新有效需求不足。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还不高。同时,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更多注重短期效益,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缺乏动力,习惯于等靠要,自主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者,我国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职业技术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大多对采用先进农业技术认知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渠道单一。当前农业科技投入还主要以政府为主,财政科技投入有限,农业科技项目相对较少,申请立项相对较难。同时,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社会资金投入动力不足,企业获取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信用贷款,缺乏社会融资渠道,天使投资、科研基金会、风险投资等的供给潜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农业科技激励机制有待健全。管理制度创新还需加强,缺乏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成果评价缺乏市场导向,科研人员生产力和创造力束缚于论文数量;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创造发明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创新能力得不到尊重和肯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保障,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普遍偏低。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抓住关键、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方向,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具体来说,要突出以下重点。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布局。针对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短板,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建立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创新规律的科技创新布局。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围绕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围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发展,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有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和转移。地市级、县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围绕技术成果服务转化,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科技成果示范、农技人员培训、技术需求采集传输等。

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以管理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的导向,建立以需求定项目、以应用定项目的科研选题立项机制。强化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注重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赋予其更多的科研自,建立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强化学术引用率、技术使用率、成果覆盖率的评价导向,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和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的分类评价机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技术、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营造有利于企业开展创新的宏观环境,制定和完善与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财政、金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体系。促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运营和服务,鼓励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加大对重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在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国家现代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建立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型农业企业联合组成的y一协调机构,将科技与生产、技术研发与区域产业发展、中央与地方科研资源紧密衔接起来,形成不同部门、区域、学科之间联合协作的产学研用一体的综合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扎实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把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纳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章程,落实好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科技体制改革中来。

统筹推进。兼顾好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层面,既要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促进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又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务型政府为支撑的,职责分明、结构合理、开放共享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

重点突破。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关键问题,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重点突破带动各项改革措施的整体推进。

强化顶层设计。在继续实施已有的《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的基础上,打破系统界限,从长远和全局的战略角度进行政策设计和整体谋划,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推动改革创新的合力。

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范文5

关键词:科技项目;立项水平;烟草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当前,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行业发展来看,“532”、“461”品牌加快发展。然而,吸烟与健康问题的挑战越来越大,行业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上水平是品牌发展的源泉,是“卷烟上水平”的核心。然而,提高科技项目立项水平是技术创新上水平的前提条件。科技项目立项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一、提高科技项目立项水平的重要意义

科技项目立项处在科技工作的开端,在提高项目质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的是项目研究源头的问题,决定着科研方向、目标、任务和组织实施方式,更决定着科研成果的价值、作用和转化应用水平。

(一)有助于提高科研项目研发质量

立项的课题水平高,才能找准当前工作急迫需要突破的关键点,才能紧跟最前沿的先进技术并有所突破。要实现研发质量的提高,就必须在立项水平上有所突破,科技项目立项水平高低体现了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这要求申报单位必须全面深入了解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实际需求,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确定研究方向,实现立项不跑题。

(二)有助于完善选题机制

成功的选题是确保立项水平的前提,只有选题成功,才能够使立项有“项”可“立”。反过来说,也只有确立良好的立项机制,使项目立项过程严格、严谨、公平、公正,保障立项上水平,才能够督促申报单位不断地完善、改进自己的选题,使选题质量不断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选题机制的完善。

(三)能使科研经费效益最大化

科研经费是用于科技计划项目的费用,是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然而,目前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只有真正地实现立项上水平,才能使科研经费被真正用到实处,使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资源浪费,在科研经费的支持下使高标准的项目顺利实现成果并为生产服务,最终实现经济利益,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另外,还要注意优化科技投入结构,统筹安排科技投入,加大对高水平的科技项目的投放力度;加强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四)有助于成果转化成功

课题源于生产,成果为生产服务,取得成果并不是科技项目立项的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将项目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项目成果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发挥出作用,实现价值。成果能够顺利转化成功是好项目的标准之一,提高立项水平是成果转化成功的重要保障。要注重科研选题立项与生产紧密结合,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结合,实现产学研结合。

(五)有助于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素质

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科技质量、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资源。优秀的科技人才都是在实践过程中被发现的,通过“干中学,学中干”逐渐被培育强大,成为科技骨干。有人才不一定有好项目,有好项目就一定有人才。高标准、高水平的科技项目更能够检验和培育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带动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从而为烟草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科技项目立项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烟草局(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紧密结合全系统重点工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行业总体竞争力为目标,组织了6批科技立项,共计220多个项目,投入经费1.2亿元左右,取得成果143项,全系统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虽然山东烟草局(公司)系统科技立项、科技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国内外同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反观省局(公司)立项工作,仍存在诸多与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科技项目重视数量,轻视质量

在申报项目时一味追求数量,申报项目规模小而数量多,研究方向纷繁杂乱,制约了科研项目的做大做强,使得大团队的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受限,很难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学科优势互补和交叉集成效应,很难产生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及核心技术竞争力。许多规模小、质量差的科技项目挤占了大量科研经费等资源,使得真正好的项目人、财、物缺乏,得不到好的管理,达不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二)科技项目重复立项,轻视调查研究

从申报的项目看,很多科技项目往往老调重弹,新瓶装旧酒,没有新意,多个项目间相互交叉、重复;缺乏实地调查研究,造成研究与应用两张皮,违背了“科研源于生产,成果为生产服务”的初衷。这些重复性、低水平研究,只是单纯为研究而研究,重复劳动、无效劳动过多,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可能使一些该开展的科技项目由于得不到经费资助而流产。

(三)科研立项选题论证不足

科研项目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项目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证实,一般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研究项目本身的论证,二是关于对项目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虽然我们在科研立项审批、评审等环节有严格的程序,但很多项目缺乏立项前有针对性的调研和酝酿程序,那些论证不足但侥幸“漏网”的项目虽然成功立项,但到后期项目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难点频现、脱离实际等弊病。

三、提高科技项目立项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科技项目立项上水平的重要意义,对于目前科技项目立项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成为影响烟草科技创新和实现“卷烟上水平”的隐患。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精准的申报要点

科技项目立项应重视前期规划,只有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精确申报要点,才能确保所申报的项目“不跑题”,也才能保障科技项目立项上水平。

可组织相关专家编纂《烟草科技项目指南》,明确申报要点。在编制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长远与近期、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选择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前瞻性的关键技术。既要能够推动山东烟草局(公司)系统的整体科技水平进入行业先进行列,也要选择关键环节中的重大课题,保障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处理好点与面、阶段性与系统性之间的关系。

(二)客观的选题机制

新形势下,推动科技创新上水平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科技创新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善于抓主要矛盾,抓大方向,集中力量解决重大而关键的问题并以此作为选题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不主观、不偏袒,公平、公正。这既不复杂也不高深,无非是从行业工作的难点、全系统的工作难点、本单位的工作难点充分地挖掘课题、选择课题,充分了解课题在当前的研究进度和研究水平,做到“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应用于生产”,实现科研与生产经营实际的紧密融合。

(三)严格的形式审查

科技项目的形式审查是立项评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家评估与行政审定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包括审查项目是否符合项目计划指南、是否重复研究、是否存在相关科技管理办法规定的取消申报资格的情况等。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形式审查,是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首先要编制科技项目审查要点,明确哪些内容是合格的,哪些内容是不合格的;为保证所编制的审查要点被严格执行,也为了确保对项目的形式审查更加公正合理,可成立并规范分权制衡的项目考察小组,小组内部成员共同协作、相互监督,把好科技项目立项上水平的第一道关。此外,要尤其重视科技查新,严赌重复立项,完善当前科技查新管理体制,建立立项科技项目数据库。

(四)公正的评审程序

逐步完善和健全一套客观、公正、科学可行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体系。进一步制订并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有关规定和办法,优化管理流程,修改项目申报材料的相关内容,不断优化立项评价指标体系。为保证评审程序更加公正公平,成立科技项目评审分权制衡组织机构领导小组,分权制衡、互相监督。

同时,改革立项评审体系,将项目考察、专家评估和行政审定三个步骤经量化后采取百分制,各步骤所占权重分别为10%、50%、40%。考察审查主要考察科技计划项目的真实性、企业承担项目能力、项目进展情况等内容,占权重为10%;专家评估主要是由行政审批科牵头组织相关专家采取现场评估、集体论证等形式对申报项目的重要性、创新型、先进性、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分数占50%;行政审定主要是根据政策导向对申报项目的重要性、导向性、诚信性等方面进行审定,占权重为40%。

(五)合理的专家组成

科技创新只有高起点、高标准,才能带来高效益、高回报,要以严格的制度遴选出学科、结构合理的项目评估专家,从而确保高水平的专家以高标准筛选出高水平的项目。评估专家小组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要求。首先,项目评估专家小组成员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其学术背景要与项目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熟悉烟草科技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其次,为实现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发挥科技创新的学科优势互补和交叉集成效应,专家小组内部要实现学科配置合理、专业配备科学、知识结构适宜;最后,不能让项目决策层参与项目评估。

参考文献:

[1]何海云.科技项目立项评估体系建设[J].甘肃科技,2009(17).

[2]王蓓.关于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探析[J].民营科技,2008(06).

[3]刘荫明,张福俊,刘谦.浅析科研管理之避免重复立项[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

[4]陈劲.研发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康博宇.我国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1(20).

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范文6

[关键词]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在面对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挑战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行科技战略创新,促进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来实现的,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则是制度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总趋势来看,高新技术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国际经济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科技创新已成为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的基础内容。

1.科技创新代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日趋紧密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想和行为方式,以科技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振兴正在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轴心。

2.科技创新是企业创建国际化大公司的必然要求。国际大企业大多在使用先进科技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的加快,今后的世界商战将更加直接地表现在先进科技的开发和应用上,体现在科技创新的力度和实效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积极引进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同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是主要表现。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企之路,在科技创新上有大作为,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3.科技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加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手段。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对于企业来说,能否把新的科技成果与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结合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也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市场经济将一改过去那种资源、资本总量和增量决定模式,更加强调创新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但是,为什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应用,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不能?在同一国家里,为什么一些企业科技创新如火如荼并成果显著,而在另一些企业里则不能?这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即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二、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紧密联系

1.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他的概括揭示了创新所包含的两种类型:科技创新和制度(组织)创新。对于这两者的关系,经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阿里斯坚持“技术决定论”。他认为,制度对科技创新只有阻碍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对科技创新不具有任何积极的作用。而拉坦认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虽然互相影响,但一方不能决定另一方,二者是互不决定的,即主张“互不决定论”。美国新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是制度创新决定科技创新,即“制度决定论”。他指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不过是制度创新的结果或者说派生物。正是由于制度的创新,才有了科技的创新、教育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从而才会有经济的增长。

实际上,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是一个交互决定的动态演进过程。动态的科技进步是制度得以变革的首要力量,制度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以变迁;而创新后的制度又反过来给科技进步以决定性的推动,促使其飞速向前发展。

2.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为经济主体实现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激励,使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其次,为科技创新提供约束,为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再次,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等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最后,可以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由于不协调而带来的成本费用,使科学技术产业化,并促进经济发展。

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现存的制度成为科技创新的阻碍或不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时,制度创新便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了。良好的制度安排通过减少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外部性,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减弱不确定性来增加创新者的预期收益,鼓励创新活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生产力中内在的自发力量的推动。

例如专利制度,它能保护发明人对新成果在一定时期内的排他独占权,持续地激发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认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不能被研究出来,65%不能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被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制度的保护和支持,就没有今天如此高的科技水平。

目前,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要求我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第九届北京科博会“2006中国经济高峰会”上指出,国际经验和中国已有的经验表明,仅仅有科技创新而没有体制、组织和政策的创新,科技创新很难推进,甚至是寸步难行。

三、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几个途径

1.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机制。这里,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关系十分重要。要区分政府和企业的职责与分工,政府应引导企业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完善宏观科技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的建设,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而保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其次,处理好国家科研机构与大学、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一,在科研上,国家科研机构必须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开展定向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而大学更适宜于从事自由的科学前沿探索 ,促进以学科深入为主的科学发展。第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与行为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在技术创新领域不发挥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应与社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走社会化之路,实现规模产业化。

最后,应该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与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其中关键的是要鼓励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中介服务系统。三是政府应给予政策引导、服务与支持,形成全社会崇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2.建立并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在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中的具体发展状况不断将其同步完善。第一,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对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直接影响的重大项目,加大支持由科学家自由选题的探索性研究;第二,建立起与原始性创新相适应的评价制度。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风险大的研究项目,高度关注创新性强的小项目、边缘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邀请国外专家参加重大、重点项目的全程评估,减少和简化评估程序,完善评估活动的监督体系等等;第三,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开发更多地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的回报;第四,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大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对有思考能力和独立创新精神的人物和青年人才积极给予支持,加大力度引进在国际科学前沿作出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

3.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制度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中心与研究院,是开展自主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技术中心与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水平。技术中心的定位不应局限在为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技术供给,而是面向企业3年~5年,甚至更长远的技术创新,从而支持企业的发展从满足市场的需求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转化。技术潮流和科学进展的预见、开展技术集成和融合、研制新兴技术,甚至部分基础研究,应该是企业技术中心的新任务。

同时,企业还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为了加快这一进程,企业必须动态地确认自己的领先供应商及领先顾客,并永不间断地与之建立战略性的、真诚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一个富有成效的创新型企业,除了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占尽优势外,也要拥有极强的社会资本,这包括建立与各类科研、教学部门,产业界,政府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广泛而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任冬梅:关于增强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第7期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尚林林泉: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从四次技术革命中得到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