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精神的核心

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绘本;人文精神;创新;本土

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当代,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实现和凸显中国本土人文精神发展任重而道远。文学艺术作品在反映和发扬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作品更是能够提升和发扬民族文化,传递民族精神。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而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在儿童成长的各个关键期,当灌输知识、说教理念成为我们所摒弃的教育方式时,如何提供、提供如何适应他们自由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如何将优秀民族文化的营养自然地融入孩子们的身心?这都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而绘本,是一种很好的传达方式和有效的传播平台。

1 中国当代绘本特点及趋势

绘本所具有的神奇生命力让我们向往。国内现如今处于培育期的绘本市场,大量引进的国外绘本占据着儿童的精神领地。绘本渗透出的西方文化的气息让我们感到了新鲜的同时,内心却感到了茫然和不知所措。与此同时,原创绘本呈现出较多的问题。

首先,品牌意识与理论扶植缺乏。从市场营销、成本的角度考虑,引进国外畅销和获奖的绘本对于国内很多出版社来说是低风险的保障。同时,也有很多人对于绘本这一艺术形式并不热心,因为它的价格相对要高,认为买这样一本没有多少字的故事书实在是没有必要。在欧美和日本等很多国家的绘本发展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几个重要的国际绘本大奖,比如美国凯迪克奖、德国绘本大奖、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英国格林威大奖、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童书奖等。奖项的设置无疑在各方面提高了对于绘本的重视程度。对于创作者来说,获奖意味着社会和权威对于自己作品的肯定,与此同时便是畅销的预告。对于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来说,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推荐,同时也是进行选择的风向标。……奖项的设置和拥有绘本专门的出版社无疑对绘本发展是一个良好的支持和指导,而国内在这些方面是比较欠缺。

其次,模糊的市场定位与跟风。中国原创绘本从2000年之后逐步发展,很多创作者也在踊跃尝试挖掘中国传统元素,并将中国传统民俗民风融入其中。固然,形式要素是体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记,但是如何将这些元素用于画面主题并能够和孩子、读者的内心需要结合在一起,并能够跨越民族和地域的局限范围,将内容主题意义升华。很多绘本定位不够细致,而国内本身对于绘本的研究就很少。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不同时期的思维发展,对图形、色彩、语言的感知都有所不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发展也不一样。儿童世界的价值观和成人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0~1岁婴儿,3~4岁幼儿,或者6岁以上的儿童,面对不同成长阶段画面的设计、故事主题的表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些都应该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国内原创绘本对于此方面的分类却几乎没有。总之,要站在为孩子、读者服务的角度去定位。而非,只看优秀绘本成功的表面,盲目模仿。而相对国外成熟的市场,分类较为细致。

2 探讨中国本土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意义

“人文精神”是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它关注于人本身的一种价值,一种精神,尊重人、关心人,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人文精神可以反映某个民族、地区在某个时代或阶段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时代精神。从大的方面来看,人文精神体现的了一个国家在这个时代中的文明程度。不论是中国的文化还是中国的人文精神的溯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历史之久远。从上古时期的传说,人文初祖伏羲女娲、神农创世,到孔孟时期人文思想之初,再飞越千年回到当代“以人为本”的主旋律。展现了中华民族融于自然、探索万物的精神长卷。中国的人文精神在历史上的发展中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宝贵遗产。

代表着东方文化的中国本土人文精神有其独特的面貌。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共生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世界瞩目的华夏文化体系。儒家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并且在世界上也影响深远。我们需要在其众多的思想资源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将会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儒家思想的很多言论至今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并用于工作和生活中,甚至成为前进的座右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原则和道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现了古人智者的对生活感叹以及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而这些看似简单却往往有时候难以做到和无法透彻理解的道理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存在和世界万物的规律。如此等等,这些传统却又富含现代意义的思想,抱着对人类本身的探索和发展的积极态度,成为一代代人永为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继续传递着。

文化本土就像植物和土壤的关系,和植物一样,它是有生命和有延续的。文化也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发展也要依赖它成长的土地。文化的形成是不同本土独创的一种形式,而社会的发展也须由文化的传承来促进。现如今很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植根于本土,将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变化融入其中并伴随社会的发展将其精髓发扬光大。

3 作品中映射出的人生

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创新人格

语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积淀的精华,它包罗万象,绚丽多姿,可谓熔百科为一炉,雅俗并赏。同时语文又是一个浩渺无边的海洋,使人深陷其中,并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语文既然具有这么多的优点,我们就要根据语文的特点,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巧用文本,激励学生博览群书

我们说起语文教学创新,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这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仅仅搞一些形式上的创新,而不计教学效果,我们的长远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人们常说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不能只靠语文课本上的那些为数不多的作品,我们必须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文学的海洋中去,综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和好奇心。

我们要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执着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地创新行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用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最重要的途径。我们要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去探求,去讨论,去发现和解决问题。面对教材,一定要挖掘出其精神实质来,给学生最好的美学享受和思想熏陶,但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仅靠课本是绝对不够的,课本能够提供主要的营养却不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许多优秀作品,几乎都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生活中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对人生、对世界宇宙的形象化的思考,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和人格。有的作品,甚至可以影响一代有一代人。所以我们要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最大限度地阅读古今中外有价值的优秀作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学生的兴趣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判断是非的能力、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鼓励他们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把课本学到的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不断地培养自己丰富的创新能力。很多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充分地体验和感悟,从而创作出一 篇篇具有时代气息和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二、 培养创新学生,必有创新教师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得思想观念必须转变,很难想象一个固步自封死搬教条的教师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学生。 实证明,如果在教学中,总是采取那些死板教条的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了。所以,教学工作不对于科研工作,它需要我们积极的去研究如何将我们的知识更快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出创新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的培养自己更加完美的创新人格,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所以,我们要摈除那些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满堂灌,题海战,积极探索更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民主讨论式、在活动中学习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设问,不断满足学生创新的愿望,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也只有做到如此,教师才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也才是适应新型社会的教师。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并无定法,怎样教是教师个性和才智的表现,关键是要找到教师和学生的最佳契合点,不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将语文教学从以前的四平八稳、毫无新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摆脱那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让学生真正在学习语文中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潜心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之路,不断摸索、大胆创新逐渐走出固有的模式,树立新的学生观,创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改变那种“耗时多、收效少”的面面俱到的课堂授课状态,改变那种“重复建设”的题海战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为核心,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发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的身心真正浸润在文学的优雅之中。

创新教育时代,语文更要注重其开放性,它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时间上的自由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从而让语文教学创新离我们越来越近。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堂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把学生“沉睡的富矿”开发出来,使语文教学成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

三、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创新精神是不够的,试想,人生总是多磨难,假若我们的学生经不起一点微不足道的挫折,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打击,这样的学生创新精神再强又有什么用?这样的人才还算人才吗? 所以,只有健全人格观念基础之上的创新人格,才是社会和时代所需。我们的学生应从人文教育中完善自我人格,从科学精神中体悟创新人格的真正内涵。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格呢?

1、 营造创新氛围

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吹毛求疵”,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在成绩评价上,采用多种方式,不惟分数论;在课外实践中,鼓励学生个性化,创新化的设计与发展;在活动组织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形成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自治自学系统。

2、 培养创新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大胆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在课堂和课余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按兴趣自主创立兴趣社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指导学生要发现问题的学,即时刻给自己要学习的提醒,时刻给自己学习后的自省;以应指导学生智慧的学,不仅善于创新,而且知道何时应该创新,何时应该借鉴。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创意的获得,如无心插柳,醉心山水般的愉悦。

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思政教育;人文科学;辩证统一

思政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从促使思政教育正式走向世界开始,思政教育经历了有效化与自觉化、科学化和个性化的演变历程,并随着不断创新与发展,人文与科学已经成为当下思政教育的核心。人文体现的是人类生存价值,是把“以人为本”的观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科学追求的是理性思维,是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摆在首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和密不可分的,深入了解两者真正的内涵,探讨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要求,对我们理解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巨大的帮助。

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要求

1.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涵精神文化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人文的核心是人,人都具有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人长期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化。在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是具有长期和深远影响的教育内涵,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生存环境以及自身价值、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关怀上。中国对“人文”的解释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强调了人文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文就是社会人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方社会则从人的价值进行探索,重点聚焦在对人性的解放。虽然中西方对人文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可以塑造其理想人格、独特文化以及精神世界,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撑。如果失去完整的人文精神教育体系,教育也就失去了灵魂,受教育者的自我价值也很难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充分实现。从国家角度来说,如果失去人文精神,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和国家特色文化也就难以形成。人文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人文的内涵深刻影响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参照。2.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要求(1)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以坚持“以人为本”为前提和原则的,是对人精神生活的关心和关注。“以人为本”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有力促进。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增加了新的内容,最显著的是对人的个性化及人性化的要求。个性化要求是满足个性化需求,是因人而异的。人性化要求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观察问题,尽可能地尊重和激发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和潜在能力。可见,人文精神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发展是需要每一个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2)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始终尊重人的生存价值,坚持人性解放的原则。教育的意义在于对人生存价值的正确引导,实现自身价值是人作为主体生存的最重要意义。人文始终呼吁对人性的解放,要求人们在此基础上发现进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潮流波涛汹涌。如何在各种思潮中坚守自身价值,这就需要长期的人文精神教育。这种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特点,是具有民族传承和国家意志的,是符合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

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内涵和要求

1.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是“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其内涵是“对世界、对自然以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并能够遵守大自然发展的规律”。我国一位著名学者曾经指出:“科学精神是支配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创造性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追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研究是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具有非营利性质的“公利性”,这种精神正是思政教育所需要的。科学精神包含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探索精神等,体现在思政教育中就是对理性的追求,是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2.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要求(1)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梁启超指出,“有系统之真知识,叫作科学”。他强调的是真知识,是创新的前沿,真知识就需要科学精神,“可以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作科学精神”。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就是科学精神。在思政教育中,运用科学精神教育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要求不仅要有顾全大局的视野,更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胸襟。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体现,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答案,更重在传授科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2)求实创新、淡泊名利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核心要求。科学精神重在开拓创新,重在求真务实,重在坚持奉献,这些精神都是思政教育所需要的,也是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在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只有把握住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富民强。当然,科学精神需要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发展。因此,求实创新、淡泊名利也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核心要求。

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辩证统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传承与科学研究的功能,才能使思政教育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虽然同等重要,但在实践中必须辨清两者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它们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1.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对立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文与科学的矛盾冲突从来没有间断过。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人文没有跟上科学进步的步伐,导致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导致革命战争。可见,两者在发展中是不平等的。一是盲目崇拜科学发展,压制人性解放。科学进步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若把科学技术放在首位,而忽略了人文,发展的不平衡给人类带来战争。二是夸大人文影响,抑制科学进步。过分追求人文,虽然能使人的自由和思想有较大提高,但生存环境却很难得到较大改善。2.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关系人文与科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受教育者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独立存在又密不可分。如果把受教育者看成主体的话,那么人文与科学就是影响主体发展的两个客体,这两个客体既对立又统一。科学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进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对人文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同时,科学发展的成果也会以文化的形式呈现给大众,科学是人文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保障,对人文发展体系的完善具有推动作用。人文的发展可以激发人类思维的活力,为科学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科学是促进思政教育发展的基础,而人文则是思政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张晗.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555(21).

[2]刘东,刘卫兵,丁文,等.从对的认知误区看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以对北京市部分青年的调查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03).

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审视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归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的综合品质,代表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形成对“人生基本命题”的价值关怀,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培养高中生成长、成才必需的人文精神。

1.时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已成为高中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高中语文必须主动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增加爱国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思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形式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以实现“完善自我”和“提高人生境界”的教育目标,满足时展的要求。

2.学生成长的根本需要

“知识成才,精神成人”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体现,在高中生迈向更高的人生阶段的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极其重要,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健全人格、掌握生存的本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宽容广博的胸怀,从而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丰富自我的道德情感,更好地认识自己、关心他人。因此,高中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必须要认清楚人文精神在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核心价值和功能,积极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为高中生的知识成才、精神成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语文课程的价值体现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不难发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关于人文精神的内容,从古代圣贤的思想流传到现代学者的明思哲辩,从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到西方文学的思想碰撞,无一不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这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根本区别。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目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探索

高中语文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和功能不言而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抓住人文精神培育的着力点,积极探索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路径。

1.整合教材内容,展现高中语文的育人魅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人文资源的采集利用,这是高中语文教材肩负人文精神培养重要使命的最佳体现。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中,要充分展现教材本身的人文魅力,深入挖掘文本中的隐性和显性人生哲理,深入剖析和解读文本中的人文形象和人生价值,让学生沐浴在高中语文的人文雨露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2.丰富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规避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深刻认识到高中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以人性化的方式来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尊重、关心、包容、体谅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教学,采用交流式、互动式、问题式、情景式等的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氛围,把平等、自由、宽容等人文精神合理地融入到课堂当中,确保学生树立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意识,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结语

教育是一项提升人类思想空间、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抓住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点,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其真正实现知识成才、精神成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5

论文摘要: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旋律,人文精神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揭示主体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相伴相随,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需要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多层面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共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互补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既以实践为基础,也表明了实践的价值取向。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的实践基础。应使对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状态,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要融和与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保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的主导地位,立足当代人类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要融汇中西,致力创新,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新的时代的条件下构建和谐与融合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要求。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旋律。从古希腊开始,科学精神就在西方世界开始萌动,古希腊科学中的理性精神、分析精神非常的发达,柏拉图的理性主义还使理性负载着精神生活的意义,这样,亚里士多德才有可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形式逻辑体系。而突出表现在近代,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更是把理性推崇到了万能的地位,认为理性可以达到人的一切目的。如在康德看来,意志行为惟有合乎理性。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由于客观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复兴,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近代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繁荣。突显出来科学精神的大旗更是在波澜壮阔的现代科学革命中表现出来。历史把科学精神推向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地位。科学精神的演变与发展凝聚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而何谓科学精神?在美国科学史家默顿看来,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他进而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虽从未被整理过,但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对触犯精神气质的行为的道德谴责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道义一致性,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而从科学认识方法的视角,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指出科学精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物本—物化—对象化,这就是这种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核。”[1]在我国,明确提出科学精神并提倡“弘扬科学精神”的是任鸿隽。伴随着的不断推进,黄昌款、、毛子水、屠正叔等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而使这问题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而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从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波义耳等人身上,总结出了科学精神的几个特点,它们分别是:不盲从,不附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等。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拓宽了科学精神的内涵,赋予科学精神以新的时代特征。科学精神是科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表现出来的情操、气质、品格和特征,它是时代的科学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现代社会实践要求人们反思以往对科学认识的片面性,要求全面认识科学理性的作用。科学探索就是要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把握其本质及内在的规律性,反对用任何形式束缚人们追求真理的思想和行为。科学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来理解它。科学精神体现着人类对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与创造。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宣传和探讨“科学精神”的热潮,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充分展示了科学精神及其巨大作用。

人文精神是从人文文化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它以人为尺度,注重形象思维和整体综合,开掘主体生命内在的体验、感悟和直觉,人文精神突出了人主体地位,揭示主体价值。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等。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上。人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也要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把握人的价值,人还要处理好人自我表现的超越性的问题。作为一种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注重对个体的关注,夸大物欲作用,忽视精神价值的单面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原则,这种原则是评价一切实践活动结果的根本尺度。人文精神把人的利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人文精神是推动起一种有别于科学认识的探究活动,去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它与外间世界的交相辉映。以人性、人文理念来观察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活跃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中,是一种理性意识与非理性的体验的结合,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应承担消除人文危机的重任,为人类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开创一片新天地。

在古文明时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始萌芽,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成为人们探求未知事物的手段、依据和目的,把自然、社会、人的思考混杂在一起。实际上,在那个时期,人的问题、道德的问题和自然的问题没有本质的区别。从古希腊教育的角度看,古希腊人追求人文的同时也展开对科学的追求,追求科学的同时也展开对人文的追求。我们看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兼容并包的。古希腊既孕育人文精神又孕育科学精神,“科学”对“人文”并蓄。我国古代“天人相合”、“天人相通”说明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应在自然条件下才能实现。在西方,古代科学精神始终是在哲学世界观的庇护制约下进行的,经院哲学曾一度占据了科学与人文的所有领域,而当人类文化发展到近现代,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野也逐渐凸现出来。近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使得自然科学技术愈演愈烈,在近、现代的文化中,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之间的尖锐对立。理性与科技结合所形成的科技理性主义日益成为对人本主义的挤压。经由新康德主义者和逻辑实证主义者发展到极致,导致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分离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阵营。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流派割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性和内在联系,形成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科学主义强调科学、客观性、真理性,主张“价值中立”。科学主义强调尊重科学,本来无可厚非,但把科学抬高到至上甚至唯一的地步,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绝对对立起来,以科学文化否定和反对人文文化,这就走到了极端。[2]科学主义推崇理性和科学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力量,贬斥关于人的价值、尊严的空洞口号,片面主张知识就是力量。离开科学研究的比较单纯的境域(context)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境域中,某种科学方法就变得太荒谬而不可取了。就像没有人会认同“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放原子弹、做核试验”一样,虽然其方法是高效的。[3]科技被推崇备至,科学精神曾一度压制了人文精神。由此,它以自然科学为唯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来改造其他文化。人本主义的思潮则鼓吹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和科学进步,主张抽象的个人价值、个人理想、个人本位和个人中心等,人文学科领域日益狭窄。各执一端的观点都对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这就迫使我们重新厘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人们在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时普遍存在认识误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科学与道德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科学价值中立”、“为科学而科学”等观点又为这种分离提供解释和理论支持,以至这种分离成为一种传统。[4]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要么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要么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反应在科学与人文的隔离,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吴国盛认为,自然科学和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化和扩张,使人文科学的领地日渐狭窄;学科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也使人文科学的地位日渐下降;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推波助澜,人为地造成科学人文之分裂;自然科学自诩道德中立,人和主观性成了科学研究的敌人,使自然科学家们心安理得地拒绝人文关怀。科学活动深化人的认识,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凝练人的精神,塑造人的品格,从而内化为人的一种基本精神。同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渐渐脱离并对立起来。克服传统视野的狭隘性,在自然与社会、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中来把握科学精神,对科学技术批判是反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特殊的霸权地位,以及把科学技术视为之至真、至善、至美化身的科学主义,它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汇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而实际上,科学主义所坚持的“为科学而科学”并不是完整科学精神,只是科学精神部分属性的反映。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昭示我们,科学技术一方面推动社会发展取得无与伦比的作用,问题的解决应是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采取措施,限制有意识科技成果的滥用,即确定“科技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增强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关怀。发展从文化背景来看是科技与人文融合的产物。科学的人文精神有着极大的启发性和感召力,能够整合人与自然趋向,确保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才能确保人的价值、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得以真正实现。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在技术上的表征。[5]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和科学技术的关系,提倡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之路。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生的,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现象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规律的,其基础在于社会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共同的基础,其共同的根基就是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人,而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也是人。许多科学家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这样主体层面的科学精神中也包含了人文精神。科学界的优秀分子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学工作对于社会、人类的责任,从主体层面把科学精神理解为科学家的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精神价值。杰出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如怀疑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献身精神。这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层面,人们要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深入实践的行动,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要在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大科学观,这种大科学观中蕴含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气质和广博内容,从而具有更加广阔的科学视野和实践价值。[6]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撇开种种理论上的谬误,回到马克思说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才会确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来就是统一的。科学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精神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是不可分割的融合在一起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相伴相随,科学精神根植于人文精神之中。科学作为一项探求知识和真理的认识活动,体现的对真理的无私追求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人类向着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前进。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不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把人当人来用》,希望改变把人当机器来用的状况,这不也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7]科学精神就是人类一切美好、崇高、值得肯定的精神品质,其中包含了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互补的,这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前者追求的是真实的世界,后者追求的是美好的世界;前者是张扬着理性至上的理念,而后者却在理性之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最终价值是一致的,即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互补性。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能够同时受到两种精神的指引,忽视了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把握科学精神,把科学精神理解为单纯追求精确性与物的客观性,“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也只是一支残缺的人文精神。[8]在此,要反对仅仅从功利的意义上来理解科学精神,把科学精神归结为工具理性,科学精神要向人文的渗透。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9]科学必须要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它不仅来源于科学,更主要来源于人文精神。另外,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必须贯串科学精神而不能违背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本身,也有深刻的人文意义。“由于精神上的混乱是如此之深,以至单靠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消除弊病,大概可以肯定,任何不把科学人性化包括在内的药方都不会有任何功效。人们必须找到把科学和我们的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的方法,而不能让科学作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工具来发展。科学必须人性化,这意味着至少不能允许它横冲直撞。它必须成为我们的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始终是为其余部分服务的一部分”。[10]科学发展为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扎实的客观依据。在人类理性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地位的科学精神,对构建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也具有重大的意义。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的正确性。在社会高度发展,人文精神需要整合科学与人文特质,将科学精神融合于人文精神的价值中,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既有区别之处,在冲突与对抗的过程中又有着日益贯通的趋势。[11]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在社会中达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拥有共同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处在现代化的转型时期,知识和科技进步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科技、掌握科学知识已是势在必然。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人文精神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灵魂,凝聚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目的导向,创新科技价值观念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的应用产生的生产力为人文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为此,既要拥有科技精神,拓展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又要凸显个性,尊重自然,培养以德性为根本的主体自由的现代型人格。

参考文献

[1]吕乃基,樊浩.科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2]仇金彪.科学的命运,人的命运——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J].思想理论,2002,(2).

[3]吴国盛.弘扬科学精神:两种思路[N].科技日报,2001-4-3.

[4]刘献君.知识经济呼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彭纪南.现代信息科技革命与两种文化的融合[J].自然辩证法,2001,(6).

[6]欧阳康.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N].光明日报,2003-11-6.

[7][9]龚育之.论科学精神[N].人民日报,2000-10-10.

[8]刘大椿.人文背景下的科学精神[J]哲学动态,1995,(4)

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6

所谓人文精神,即高度重视人及其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并将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并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使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强调学生要有自我思考、感受和发现的能力,还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

二、中学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在教育中,无论是哪一门功课教授的主体都是人,也就是所讲的学生,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授过程中的目的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许多优秀的中外美术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代表,是人文性的体现,表达着人类高尚的情感,所以中学美术课程中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价值与体现

(一)人文精神的价值

中国历来就是人文大国,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古人云:“文明以止,任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化天下。”这一传统绵延了几千年,从未中断,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存下来的精神文化的珍视,是一种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肯定,而美术课目则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需求也不断的提高,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上的,而是在物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精神上的需求,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与需求也在进步,那么在教育方面我们也需要进步与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飞速的发展势头。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像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一样统一大小,统一尺度,才能有个性的张扬,独特的创造能力和更好的发掘潜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精神价值的体现。

(二)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体现

在《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关注,是对美术科学特点的重新认识,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反思,这也是在证明,再美术教育学科上也是不断在进步的,不断的实现“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以人为核心,即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道德情操的提升与飞跃放在第一位。所以不能在按照以前的老模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那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1.转变了教学观念

转变以往以教师为指导的教授方式的观念,改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观念,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探讨研究,新的教育模式体现了更高的教育目标,我们应该紧跟素质教育的步伐,转变教育思想,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美术教育在培育人格、塑造人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更好的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提高教师与学生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因为任何艺术活动的发生及其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并能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使学生在文化情景的熏陶中认识美术,发挥美术极具特色的魅力。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对社会的奉献对本质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这本身就是对学生一个很好的人文榜样示范。

(三)在美术课堂中人文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美术课堂中的人文精神能使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陶冶精神情操,形素养提高生活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在此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个人审美水准,在美术课堂中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文化素质,也就是人文精神,所以说美术课堂中人文精神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