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1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acknowledging the world and changing the world, progressively completing of humanism is superstructure, 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developing of production capability.Untive culture does not exist,therefore in every stage of humanity’s development,there are the same core meanings,humanism is able to mainly summarize the core meanings,although every culture community realizes humanism in different ways,it form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e acknowledging.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humanism is the meaning of acknowledging the world.

关键词:人文精神 科学内涵 文化认知

Ketwords:humanism scientific meaning culture acknowledging

作者简介:王四正(1980-),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及校党委宣传部工作。

当今的世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浪潮不仅影响着整个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而且还以一种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微观的方式影响着各个文化共同体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这左右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人文精神是在用文化认知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本质诉求。

一、人文精神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人文精神起源于何时

“存在决定意识”,这是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有人类文明的地方,总会有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原本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态度。其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关心人的生活,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希腊古典时代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年代大体相当。在中国,孔子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主张“有教无类”,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只要交“束”,即学费,就可以进入孔门学习。在希腊,普罗泰格拉是第一位教师。他在雅典创办传授“智慧之课”的学校,凡是愿意来学习的人,只要缴纳一定学费,就可以入学听课。普罗泰格拉与孔子的办学思想和具体做法及其相似。

(二)人文精神的演变过程

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普罗泰格拉喊出了一句影响西方至今的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解释说:一阵风吹来,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这个哲学命题的意思是:个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在西方,普罗泰格拉是率先把人放在万物中心位置的思想家。这一光辉思想增强了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冲击了万物皆由神决定的传统迷信思想。但是,它不讲感觉来源于客观事物,否认感觉的客观标准,凭每个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这是十足的主观唯心的感觉主义真理观。这种感觉主义真理观,在中国战国时期也有。《庄子・内篇・齐物论》上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如果依据个人的成见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那么谁没有这个标准呢?又何必一定要懂得事物发展变化之理的智者才有呢?愚昧的人同样有!”庄周的论述与普罗泰格拉的名言,精神相通,别无二致。

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说:“现代人迷失了方向。”这句话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进入20世纪,西方人突然感受到这个语言分量的沉重。生活在高度文明社会的西方人越来越担心,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扼杀人性,就像电影《摩登时代》所揭示的那样,把人变成机械,带入冷漠、陌生、无情的世界;另一方面破坏家园,致使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物种灭绝,人类生存的空间日益萎缩。而现代人面临的危机,正是人们长期信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口号的消极后果。其实质是西方理性文明发展到顶峰后的跌落,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家园的坍塌。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转向

既然人类迷失了方向,就不得不停下来反思。在西方反思潮流中,从汤因比到安乐哲都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寄予厚望。

英国的汤因比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说:“根据我的预测,到整个人类形成单一社会的时候,世界就能实现统一。在已经进入原子时代的今天,这种统一恐怕不能通过军事征服――曾经用来统一地球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方法――来实现了。我所预想的这种和平统一,将是以特定的地理,文化基轴为中心形成的结晶。我预感到这个基轴不在美国、欧洲或者苏联,而是在东亚。

数千年来,中国人在政治文化方面,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加一贯地团结了数亿人民。他们显示了这种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技术,取得了在这方面鲜为稀有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当今世界所绝对需要的。因此,中国人如同东亚各民族携起手来,就将在这种不可缺少而又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现存的各民族中,最具备这种条件的有着二千余年历史,形成独特思想方法的中华民族。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怎样正确理解人文精神

(一)古代中西人文精神比较

1.人文精神起源比较

古希腊人文主义之父是荷马。西方文明史是从《荷马史诗》开始的。《荷马史诗》反映的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希腊社会的状况。荷马创作史诗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用腓尼基人的字母,创造出自己的文字。

中国文明史的开篇是大禹治水。它反映的是公元前21世纪中国社会的状况。大禹治水的史实,记录在西周青铜器遂公的长篇铭文中。大禹治水,拯救生灵,划定九州,为政以德。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2.人文精神起点比较

人道主义与神道主义理应是对立的。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者,除普罗泰格拉以外,都信神敬神。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是希腊古典时期享有盛名的人文主义三贤,但是他们信神敬神。不仅他们,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彼多拉克、但丁、瓦拉、薄伽丘、米兰多拉、达・芬奇,这些人文主义名家都不是无神论者。我们往往赞扬他们以恢复人的尊严、讴歌人的理想、崇尚人的自然美为己任,却忽视了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人们常说,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现人,追求人性解放的运动,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文学艺术名作大多是表现宗教题材的。敬神鬼,是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追求是一个主题。

在古代希腊,人文主义者敬神鬼,乍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但细分析,这并不矛盾。因为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就产生于对神的信仰与虔诚,没有对神的信仰与虔诚,教化就失去了依据和标准。正是因为希腊文化的前提是神话和宗教,这就从起点上限制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在古代中国,儒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把人看得重于神鬼,把俗事看得重于神事,把现实世界看得重于虚拟天国。《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上讲:“子不语,魔、力、乱。”实际上孔子不信神。战国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荀况继承发扬了孔子不信神的优良传统。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受宗教神学限制不大,因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比希腊古典时期的人文精神起点高。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比较

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是不惠及奴隶和妇女的。因为在古希腊公民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不把奴隶当成人。至于妇女是不享受公民权利的。中国商周时期,贵族也不把奴隶当人。奴隶悲惨的命运是为贵族陪葬当“人殉”。到春秋时期,用奴隶陪葬之风渐弱,出现陪葬用俑的现象。俑,就是用木质或陶制的人。孔子不仅反对以奴隶作“人殉”,而且反对用俑陪葬。《礼记・檀弓》记载:“孔子谓为俑者不仁。”《孟子・梁惠王》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二)中国人对的人文精神理解

《周易 贲卦》中指出:“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隐喻“精神文明”;《老子》(第四十五章)说:“以身对身,以家观家,以邦养邦,以天下观天下”,隐喻“人自己认识自己”。现代人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季羡林认为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季中有两点: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

(三)西方对人文精神的看法

人文主义是在批判基督教信仰过程中形成的,其肯定的是现实人生的意义,弘扬健康人性,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抑,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态度.

三、构建文化认识论过程中需把握人文精神的本质

(一)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总结和升华,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认识基础

人文精神就是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文化历史及其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其经验,评估其价值,把握其趋势,从而达到认知上的清醒和自觉。纵观古今中外文化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一切优秀文化都是通过在继承中发展、在积累中创新而实现的,离开创新就谈不上发展,缺乏创新就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二)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品质的不懈追求的结果,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实践途径

人文精神,就是在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文化生产的价值观念,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从而实现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以及内容、形式和手段上的创新,这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人文精神对文化图强的指导作用,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宽广视野

人文精神,就是在文化建设上树立世界眼光,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融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需要从国际的广度和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谋划,这是对文化创新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文化认识论是对认识进行文化学反思的科学,它从文化学的特定视角研究认识问题,把人的认识当作文化现象来研究。所以人文精神不会是绝对的,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各种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它应该是有继承性的,准确的说,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任何否定这种继承关系的思想就是割裂一种历史联系,用这种思想去指导实践必然会走入形而上学的死胡同。若用以教育或者就去搞一个“人文立校”的实践,也必然是空谈。当然,人文精神也会吸收时代的养料而不断的加以发展,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周星. 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和跨文化对话(一)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涵;情感;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46-02

回眸几十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在建构新的课程标准和寻求新的教育理念的呼喊声中,我们发现,中国语文教育泯灭了自己的个性灵魂,斩断了自己的人文血脉,忽视、曲解甚至脱离了人文精神,而成为了一个缺乏个性、活力和情趣的“畸形儿”,丧失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一、对人文精神内涵的再度思考

凡是以弘扬人的价值,探索生命意义为特征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归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伴随着人类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人文主义思潮。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崇尚德性,把道德精神看作人文精神的核心,而缺少了西方民主、自由、博爱、宽容、尊严等人文理念,窄化了人文精神。新的时代需要人文精神新的内涵,求善、求真、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自由民主、合作等理念,应该成为新时期重塑人文精神的着眼点。

如果仅从一般意义上来归纳人文精神的内涵,它应该以对人的关注为自己根本的规定性。就当代的人文精神而言,“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性、人性、人格,为本质的知识意向。它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简言之,重塑人文精神应一切以人作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后的目的。而语文学科带有很强的人文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深刻地意识到语文学科所固有的人文因素和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人文因素、弘扬人文精神的建设性意义。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纵观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失误,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更多地强调自然的实证方法而忽视整体的社会学方法,执教者往往把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理性活动、逻辑思维活动,把语文教学内容量化、模式化、标准化,而忽视了隐性的人文精神。我以为,那些富有成效的语文教学,总是将科学主义理性方法的实施限定在一定量度内,正视语文学科中的模糊性的非理性因素,尽力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将它淋离尽致地发挥出来,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动心、动情,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灵魂得到净化。另外,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态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往往会产生偏差。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把这种“道”的理解窄化为道德教育,把人文精神归结为政治思想教育,进而丧失了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也正是这种在既定文化形态下所形成的文化心理,才使得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分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真正内涵。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决不仅仅是死板的物质外壳和“载道”的工具,语言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语言不能游离于人而成为客体单独存在,它必须与人的主体意识和情感相融合,才能被赋予特定的社会意义,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个体之间交流的工具。富有魅力的语文教学必然要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因素,着眼于语言人文精神的情感体验、个性张扬、人伦关怀和人性关爱,把人文精神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去,使抽象化、凝固化的语言文字得以激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在情感的渗透中,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品味语言的精妙并学会运用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科学地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因此,我以为呼唤人文精神和复归,应该是语文教改的总趋势,只有打破所谓的“模式”,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充分地挖掘语文教学中“人”的因素,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让语文走进学生内心,使学生被语文所感染。

三、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人文精神的复归

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语文学科的感染力,必须把人文精神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力求重构人文精神的优良教法过程中,还应着眼于人文精神与感染力的关系,使二者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达到一种统一,以人文精神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3

    【英文摘要】 In 1993,Wang Xiaoming,who published "on the ruins of the wilderness - literature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ual crisis" to the humanistic spirit problem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Since then,the literary further extended to the education sector.After year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it has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that the key to humanities education at the secondary stage,the most typical subject is chinese language.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how can language subjects be as the carrier as a main channel for humane education?Based on the above thinking,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exposition. P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theological start,in the spirit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Western conno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aper,the fourth part of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secondary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in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a culture summary which made effective view.In the writing process,this paper was also considered in the absorption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umanities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teaching mode.However,through the in-depth study,I eventually gave up the idea.Any method has its own unique pattern and targeted,it is impossible to "laissez-faire can be universal" model,as only one of the consequences is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model of teaching.Therefore,in this paper,the final part did not use theoretical method to build the model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but according to my own teaching practice taken from the Lesson for example,I formed a more specific idea of the method.The purpose is to make my ow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humanities embodied in the spirit of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 of displaying.With a view of the current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benefits.

    【中文关键词】 人文教育; 反思; 建议

    【英文关键词】 Humanity Education; Reflections; Proposals

    【毕业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4

    引言 4-5

    一、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流变 5-6

    1.1 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流变 5

    1.1.1 中国人文精神的演变 5

    1.1.2 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 5

    1.2 人文精神的内涵 5-6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6-8

    2.1 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 6

    2.2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人文教育 6-7

    2.3 课程标准的发展与人文教育 7

    2.4 时代的发展与人文教育 7-8

    2.5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内涵 8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反思 8-11

    3.1 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偏激 8-11

    3.1.1 表现在教学结果上 9-10

    3.1.2 表现在教学过程上 10

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中职美术;美术教学;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中职美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人文精神,才能够对事物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美术教学离不开入文精神,同时美术教学也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面笔者就简单探讨一下中职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期能对广大中职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助益。

一、中职美术课程中的人文精神

《易・贲》中曰:“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是用来教化天下的,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可以用“人文”来涵盖,它包含着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对价值、尊严以及命运的追求和关切。美术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被创作出来的,所有的美术作品都充斥着对人性的表达、对人类的关怀,而作者们集结智慧与劳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也深深体现着人类的人文精神。因此,中职美术教学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放在首位。

二、中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面临的问题

1.对多元化的包容不够

人文精神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广大的包容性,人文精神内容是不分国界、地域和民族的,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也需要具有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这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过于侧重对本土美术文化的教学,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地域优秀美术文化的引进。

2.美术实践活动较少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亲自创作美术作品,然而目前我国中职美术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学生很少有实践的机会,因此亲自感受美术中人文精神内涵和魅力的机会便很少,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美术赏析教学力度不够

美术欣赏是中职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赏析能力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当前大部分中职美术教师在美术赏析方面的教学力度较为欠缺,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美术赏析水平普遍不高;而对美术作品赏析能力的欠缺,也就意味着学生无法更加深刻地体会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不能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表达。

三、中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措施

1.拓展文化领域

中职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注重对多元文化的容纳,只有拓展了文化领域,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更多的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同时,不同文化领域还能给学生带来截然不同的人文感受。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地域及民族的美术作品,体会其中不同的人文精神,做到广泛接纳、博采众长,才能够更好地塑造个人的人文精神。

2.积极开展美术实践活动

优秀的美术作品中都承载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作者通过美术创作,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内涵都凝聚在作品之中,从而使美术作品既有形,又传神,成为流传百世的佳作。因此中职美术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美术实践活动,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加大美术欣赏的教学力度

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当代 人文精神 新内涵

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文精神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如果对人文和人文精神做一番历史的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人文精神也在不断的注入契合时代与社会的丰富内涵。

什么是“人文”?“人文”这个概念早见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唐朝李贤对此解注为:“人文尤人事也。”由此看来,所谓“人文”,就是与人有关的事情,具体而言,人文就是人怎样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的事情。人类存在于天地之间的自然环境,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的对待方式;人为了共同的利益、价值观和目标而联盟集合在特定的土地上,就形成了社会,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会表现出众多的相待方式,尤其中华民族礼数逢迎、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等,无不是对人与人之间能够更好的相处而总结出来的为人之道;而人自身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是否一致、身与心是否和谐,便是人类的自身关系的处理内涵。所以,人文就是与人有关的事情,人文精神就是指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肯定和注重人性,要求在个人文化领域里把人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经过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人文精神已逐步渗透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什么关于人文精神、人道主义的讨论却又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如果考察最近几十年和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就会发现,人文精神内涵及其对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各方面的意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当前,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已不是指与人的自然性或者神性相对的人的社会、文化属性。它主要针对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以及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人和人性所造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失衡和对立。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同旧的人文精神有很大的关系。显然,对于在既往几百年中,与人类社会实践长足进步和目前困境密切相关的旧人文精神,需要加以深刻的反思,它已不足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新的时代对人文精神已经又有了新的要求,当代人文精神已经又注入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

关于人与自然。旧的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征服”,而新人文精神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关系。人只有在自然提供的现有条件下才能生存,人自身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无法和自然分开。人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以自然为对象,也只有在和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才能体现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人类必须也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所以,新的人文精神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将更有利于人类的长足发展与幸福生活。

关于人与社会。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旧的人文精神中,强调个人奋斗、个人成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其结果往往演变成为个人成功而不择手段,不惜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这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堕落甚至沦丧。新时代的人文精神更多强调社会责任感。现代工业越来越细的分工,要求人们必须精诚合作才能共赢,个人的道德发展也是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个体将失去道德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唯有“和谐”,才会使这种合作得以最好的实现。

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 人文奥运 高校 发展

1.引言

从三皇五帝始,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世人皆知。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源远流长,就是说,只要有人,有文明,就有人文。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于生命的关怀。宋明理学家把孔子所说的“仁”诠释为生命之源:“仁者,生生之德。”生生便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血脉。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在现代意义上,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2.人文奥运的源头、内涵、灵魂与特点

2.1人文奥运的源头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发祥地――古希腊,其崇高的理想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方式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奥运会的优胜者被视为善与美的典范而受到人们的崇拜。人文主义者以各种形式赞扬人的伟大和尊严,重视人精神和肉体的全面发展,这种极富人文色彩的体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源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恢复古代奥运会最美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活动,并赋予时代感的基础上创立的。奥林匹克运动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基础与内核。

2.2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

首先,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人文奥运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关怀,它是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人文奥运是对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展开与发展;中国古老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惟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的瑰宝;人文奥运,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的盛节;人文奥运的内涵中还必然地包含着教育的深刻内容。

2.3人文奥运的灵魂

和谐思想,对中国、对世界、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资源性价值。和谐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中国是最有资格谈和谐的国家之一,因为自古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先民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传统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深厚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

2.4奥运会的特点及重要性

2.4.1奥运会的特点

广泛的国际性;全新的现代体育;追求男女平等;全人类的体育庆典;体系完整的现代组织机构;促进世界和平。

2.4.2奥运会的重要性

它是超越体育的使者,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奥委会提出促进世界和平的提案,向全世界表明,奥林匹克运动以“为建成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的社会”为宗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比联合国还大的是奥林匹克大家庭,目前,得到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国家(地区)奥委会有200个,其中非洲54个、欧洲48个、亚洲43个、美洲42个、大洋洲13个,它是文化与教育的杰出传播者。

2.5人文奥运精神在高校的现状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状况严重;体育教师人文知识缺乏;大学生上体育课不用“脑子”;人文精神的缺损正在向成年人的竞技体育延伸和扩散。

3.人文奥运精神在高校的发展

3.1人文奥运创新理念

“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最为核心的理念。奥林匹克主义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正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所指出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3.2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学人性化

很多教师认为,“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潜能和特长的开发,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对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

3.3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互动关系

3.3.1实现人的价值是教育的目标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且失落得相当全面。

3.3.2.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既包括教师的人格修养、精神世界,又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文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

3.4教师人文教育的途径

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精神,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中“公开、公平、公正”的平等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激励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应从打造育人理念开始;高校教育应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人文知识的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手段应人文化。

4.结语

总的说来,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强调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调过硬的技术和水平,这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现在,奥林匹克几乎调动了人文精神的所有资源,所以,高校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实现人文价值,从而使人文奥运在体育环境、社会环境和运动环境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孙葆丽.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4).

[2]王斌.民族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北京人文奥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