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故宫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故宫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故宫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范文1

汉语有庞大的词汇系统,词汇语义丰富、深刻,融合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汉语词汇能够直接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沿革和文化的发展,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指出的:“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因此,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就不仅要了解词汇的具体指称意义,更应着重理解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留学生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对词汇望文生义而发生误会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该词的文化涵义,没有真正懂得其意思,也就影响了他们正确地使用这个词进行交际。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特别注意对那些文化涵义较为深刻的词汇的讲解。而汉语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常与中国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有关,如“拔苗助长”、“画饼充饥”、“滥竽充数”、“对牛弹琴”、“望梅止渴”等等,这些词汇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如果结合历史典故讲解其文化含义,即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便于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词汇。在汉语中还有大量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的词汇,如中国人常用“红眼病”来表达某人强烈的嫉妒心,“羊肠小道”则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那些狭窄曲折又险峻的山间小路,又如“拦路虎”比喻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因“虎”在汉语文化中占据着百兽之王的地位,故用其来比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的“龙”、“凤”在汉语中都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2对外汉语课外活动中文化的渗透

文化的传播,不仅要贯彻在课堂教学上,还应该融汇在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涉及到相关内容时,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文化内容来,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觉得生硬,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碰到中国各种节日时,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可通过与留学生所在国的传统节日的比较,了解其文化差异,从而加深印象。旅游活动也是对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旅游活动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第二课堂”。旅游不仅使留学生更直观、真切地了解中国,更使其体验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学生在北京游览了古老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壮丽的天坛、雄伟的天安门等等,当留学生看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物,读到旅游景点随处可见的汉字,都在潜移默化地体会一种文化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就是活生生地读到了一段中国的历史,他们在这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社会大课堂中汲取营养,培养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可谓是一种“文化之旅”。留学生的课外活动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时举办的联欢会等文化体验活动,以及与留学生所学专业和课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还可以通过汉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美食节”、“运动会”、“中国文化技能比赛”等等,这对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使他们的汉语学习由书本进入到实际,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开阔其视野,增长其见识的同时,更使其直观地了解、学习中国文化。

3结语

故宫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范文2

博物馆是近代兴起的社会文化事业,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的起源,无论是在西方或东方,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世纪。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类的收藏意识和纪念意识,由此产生了对珍稀物品和对具有纪念意义的遗址遗物的保存和利用。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目前西方公认是公元前290年左右的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口城市建立的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公元前5世纪在山东曲阜的阙里孔子故居建立的孔子庙堂是中国最早的纪念类博物馆。

17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这就是1962年向公众开放的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1905年,张謇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从此翻开了中国近代博物馆的新篇章。

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北京清朝皇室收藏历代珍品的荟萃之地――被誉为“世界园中之园”的圆明园和畅春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和博物馆事业的重大损失,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灾难。

当代最著名的大型和超大型博物馆绝大多数在欧美及发达国家中,它们收藏珍贵文物标本最多,经营管理水平最先进,而且拥有最大的博物馆观众群,占据着世界博物馆的重要地位,如有“博物馆中的博物馆”美誉的大英博物馆、被称为“博物馆王国”的美国史密森博物院、法国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925年10月10日,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建立,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于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门类众多,管理体制多样的庞杂群体。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如历史的、自然的、科技的、艺术的、民俗的、纪念性的等等;在管理体制方面,有国家举办的,有省、市、县地方政府举办的,有私人举办的,有学校、军队、公司等财团法人举办的。这些博物馆既具有博物馆的共同特征,也有由于它们各自的服务对象不同,收藏范围不同,研究的目的和服务方法不同,而形成的各自特点。

文物与博物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我国文物和博物馆事业管理中,总是把两者并列,简称“文博”。无论是社会科学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或者综合类博物馆,文物都是一个博物馆建立和博物馆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

博物馆是文物收藏机构。近些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单从数量上,中国早已跻身世界博物馆大国之列。截至2011年底,中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3589座,几乎每2-3天就有一座新博物馆诞生。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只有博物馆最广泛、最全面地保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的真实物证,并把它永久地留传给后人。这是任何其它机构所不能完全替代的一项社会任务。博物馆文物藏品的来源,主要是征集、捐赠、购买、拨交、交换等。一座合格的博物馆,不单是一座建筑和一批文物那么简单。有了文物,博物馆还要进行文物的鉴定,评定文物的价值和等级;研究文物的分类;研究文物藏品的科学保管;宣传文物,发挥文物的作用还有文物的安全保护工作。

博物馆也是文化宣传教育机构。虽然当前中国的博物馆教育并没有正式纳入现有的国民教育体系当中,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今博物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发展教育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数以亿计的公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回归教育”“终身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它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部门”。

博物馆是以举办陈列展览的重要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的。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和必要的材料,按照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以此形象、生动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博物馆的陈列,有通史性的,也有专题性的;有固定的,也有临时的。陈列是博物馆所特有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是博物馆传递信息的最富有特色的媒介。博物馆的这种特有形象的直观的教育,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

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广大成员。博物馆的教育不同于学校。从幼儿园儿童到老年人,从一般群众到盲人、残疾人,从团体观众到外国旅游者,博物馆都为他们敞开着大门。人们可以自由地出入各个陈列室,通过参观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吸取科学文化知识。

博物馆不仅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而且提供的知识内容也具有多样性。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从古老的石器到宇宙飞船,从中国民族文化到世界各地的风俗,都可以在博物馆里得到反映。可以说,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实物的“图书馆”,民族记忆的殿堂。它对少年儿童是一个充满新奇和引起幻想的天地,对成年人也是补充新知识、研究学问的好场所。

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服务;为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终生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服务。

博物馆的教育方式生动形象,与其它教育设施相比有其特有的长处。它大量的运用文物标本、模型等实物资料,作用于观众的感官。特别是一些设施先进的博物馆,通过电影、光碟自动导览系统、电化设备、多媒体电视墙等多媒体辅助系统,使观众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理解。

故宫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工作方向;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引言

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基础设施,是为公众提供知识和文化教育的机构,肩负着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博物馆事业的建设也迎来了高峰期,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效益,使之真正服务于人民,必须把握好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和文化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博物馆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

博物馆作为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的集中体现,是鼓舞、激励、教育群众的重要阵地之一,也是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首先,通过博物馆对文化藏品进行收藏和展示,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社会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极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其次,博物馆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文化研究人员通过对博物馆的文物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广泛的传播和传承文化历史知识,对于全民保护文物和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社会文化,使博物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教育职能。

(二)具有文化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期,博物馆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其中比较凸显的是教育功能。博物馆通过展示和讲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在中小学生以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博物馆免费开放以供参观,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了解历史文明和文化发展的机会。此外,有些博物馆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当地政府、旅游机构进行合作,把博物馆作为旅游景点供人们旅游参观,向更多人提供机会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帮助群众树立爱国主义意识,有效发挥了博物馆的政治文化教育功能。

二、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规章制度不完善

博物馆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并非只是简单的收纳展品、展出展品和服务观众,并且每个博物馆保管的文物复杂多样,管理工作很难做到系统化和精细化。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许多博物馆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而且许多博物馆管理者缺乏对工作的长远规划,对于突发状况往往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比如,我国博物馆实行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政策,在节假日博物馆的参馆人数大幅增加,如果博物馆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容易出现管理混乱。

(二)管理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博物馆藏品包罗万象,服务对象也具有多层次、需求不一的特点。但是许多博物馆的管理人员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对藏品的深入研究和鉴定的能力不足,不能分析判断会对文物产生损坏的物质,大大降低了博物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严重影响着博物馆的发展,也会影响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体会。

(三)资金短缺,制约博物馆的发展

我国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长期免费开发,维持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但是,由于博物馆的公益性,馆中许多场馆都是免费面向公众开放,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资金收入,同时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维持,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四)存在安全隐患

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收藏、保护和展示文物,进行文化传承,是国家重点安全保护单位。但是,我国许多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每年都会出现文物丢失和损毁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博物馆管理工作者对文物保护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自建国以来,已发生过多起失窃案,导致国家文物受到严重损失。

三、加强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博物馆管理工作者,不能让博物馆的管理制度沦为空架子,应该更新管理观念,深化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结合博物馆自身的特点及各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选准改革的突破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适合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完善已有的管理政策和规定,增强博物馆的创新能力和运转活力,加快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化发展。

(二)加强博物馆管理队伍建设

自从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政策之后,来馆参观的人群结构比较复杂,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参观者,由于生活阅历、思维方式、文化基础等各不相同,影响着他们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水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他们在博物馆的活动及活动产生的影响。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参观群体,必须加强博物馆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博物馆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水平。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制度,组织管理人员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博物馆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博物馆也可以通过定期考核来评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良性竞争,达到提升博物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面向社会办馆,促进办馆来源资金多样化

在我国,长期以来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一直是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再加上博物馆的公益性和免费开放性,导致了对经营开发工作的忽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也不强。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博物馆事业也开始受到重视,政府在加大对博物馆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开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来。所以,博物馆完全可以在政府资金支持的基础保障下,实行资金来源多元化,利用博物馆的专业优势,面向市场吸引多方资金。比如,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成立文物商店,通过文物图片的出售、古籍图书资料的借阅、馆藏品复制品的开发出售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博物馆可以在确保文物安全和永久保护的前提下,把馆藏文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有偿提供给客户;利用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的优势,还可以通过把博物馆的文物按比例做成仿制的纪念品,低价出售给游客,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成立民间学术组织,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讲座、论坛等,方便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为日后征集文物、争取社会赞助提供便利,从而便于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提倡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博物馆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有助于有效提高博物馆管理效果和水平。在管理工作中适当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相关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博物馆管理信息系统,对文物进行分类录档管理,同时通过网站将藏品的种类、展览、参观日程安排等博物馆的日常活动信息进行公布,不仅能提高博物馆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为参观的游客提供便利,又可以节省人员开支,帮助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博物馆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高效化,切实落实好博物馆管理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博物馆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现资金引入的多元化、强化信息化管理等,从而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9):286-286.DOI:10.3969/j.issn.1004-020X.2014.09.232.

[2]时兰兰.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J].丝绸之路,2014,(12):66-67.DOI:10.3969/j.issn.1005-3115.2014.12.021.

故宫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创新;文物管理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是对文化的传承,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文物的保护管理,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使我们对当代及未来发展有一个更开阔的认识角度。在2016年4月12日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传达了重要指示精神和总理的批示。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和都强调了文物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各级文物部门均要做好文物的依法管理工作,提高文物的社会文化价值,促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1 文物管理的内涵、意义及发展历程

1.1 文物管理的内涵

文物管理,指的是各级政府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有效地行文物管理的职责的行为。文物管理工作必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防止文物的丢失与倒买倒卖现象,保护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避免其沦为一种单纯的交易商品。二是要对文物进行保护,防止文物遭受损害,加强文物抢救与修复,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因此,文物管理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求在资金、技术、人才、行政、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实现文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文物应有的价值。

1.2 文物管理的意义

文物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物管理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文物是历史留下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通过文物我们可以想象祖先生活的场景,感受祖先的思想与智慧,解开许多历史谜团,还原历史的真想。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现代,从云南的元谋人到山顶洞人再到现代人,一件件文物见证了人类的一步步发展,也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参观者进入博物馆,面对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文物时,如同置身于历史的情境之中,体会到祖先的伟大油然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第二,文物管理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文物在经济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文物收藏与旅游。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物收藏的风潮。在改革开发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的经济价值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如何引导人们从关注文物的经济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成为了文化管理部门思考的命题。在旅游方面,文物无疑发挥它巨大的价值。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无数的珍贵文物,他们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以古都北京为例,其旅游资源主要就是以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为主,每年两亿多的旅游人次无疑为北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3 文物管理的发展历程

解放后,我的文物管理总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至1981年,这一时期被称为传统管理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共颁布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70件,包括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由于这一时期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所以文物管理缺乏法制化和规范化,大量珍贵文物遭到破坏。第二阶段是1982年至200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过渡时期。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发,其中对文物保护的范围、工作主管部门、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等方面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随后,《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使我国文物法制建设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至今。随着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我国相继出台了40余件相关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规章性文件,对文物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从2008年开始,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政策改善了博物馆基础设施,提升了展示服务水平,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博物馆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

2 新时期创新文物管理模式的途径

当前我国文化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资金投入较少,基层基础设施落后,人为破坏比较严重,文物管理工作缺乏秩序,损失较大等,而要想充分地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文物的管理模式,提高文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

2.1 文物管理制度创新

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文物管理的好坏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程度,所以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执法能力给不法分子造成沉痛的打击。要建立完善的文物管理资金投入制度,加大资金的投入,提高文物管理水平。要建立文物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将文物管理纳入到领导责任制和政府绩效考核当中;要进一步完善文物市场法律制度,明确文化市场、古玩市场等监管品市场的法律地位,规范交易行为,方便文物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文物鉴定行业,明确文物鉴定行业的监管机构,制定相关准入制度,明确鉴宝机构、鉴宝节目、文物鉴定师的准入条件,提升文物行业的规范化管理。要明确文物与旅游业的关系,从制度上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文物的保护工作,使文物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文物管理科技创新

文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求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需要具有优秀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文物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这样才能够充分做好文物管理工作。要充分实现文物展示手段的多元化,通过文物数字化的影像采集和数据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实现知识扩展、多媒体互动,掌上智慧博物馆等项目。要充分利用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安装的空气检测系统,及时传输文物的数值,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评估―预警―调控的预防性保护流程,确保文物的安全。

2.3 文物管理人才创新

文物管理一方面是宣传,另一方面是保护,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优秀的文物管理人才。要加强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宣传的方式,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大力宣传文物保护工作。文物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的教育培训,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人才的引进,聘用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吸引学历高、综合能力强的年轻人,增加文物保护骨干力量,切实扭转文物管理人才不足的现状。

3 总结

综上所述,文物管理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时期要想解决我国文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实现文物的创新管理,加强文物管理制度创新、文物管理科技创新和文物管理人才创新,以创新赢发展,实现我国文化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海霞.浅析我国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3(11).

[2] 王同革.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6):24-26.

[3]周大庆.我国文物管理制度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62-64.

故宫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范文5

挖掘农村地区现有的资源,克服农村中学美术教学资源短缺的困难,可使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得到更好的实施。鉴于广大农村庙宇众多,而庙宇正是民间工艺美术文化较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可巧用农村庙宇文化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新资源。

美术教学;农村;资源开发;庙宇文化

2011版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 “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的建议。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从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及地方建设资源,研究创新资源利用方法和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为教育及美术课程服务,体现地方的美术教育特色。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包含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厦门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岛外的广大农村地区及发展中的城镇则面临着公共资源短缺及经济相对落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但岛外也有它独特的资源优势。广大农村地区仍保存着大量的古传统建筑及宗教建筑,而且近年的活动日趋频繁,村村都大兴土木新建了宗祠与庙宇,各村都保留着一定的民俗活动习俗。这些具有民间特色且带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的宗庙建筑文化,可否作为农村中学课程资源之一引入美术课堂,以改变农村中学教学资源短缺的现状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与教学试验,认为将地方文化艺术元素——“庙宇文化”引入学校,建设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它不仅利于形成多元化、本土化、丰富多彩和切合实际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面貌,增加农村学校的文化底蕴,还能使新课程在农村中学的实施实现其可操作性。

一、庙宇中蕴含的文化艺术资源及将其引入美术课堂的实际意义

1.庙宇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资源

《美术新课标》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历史上的厦门人有敬神礼佛的风俗,宗教建筑应运而生,这些宗教建筑中蕴含着大量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它们所反映的是厦门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渗透着厦门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我们了解厦门人民的价值观、审美取向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景”。 厦门地区的大小庙宇中都有楹联,从表现形式上看,对仗工整,意蕴浓郁。从内容上看,不少楹联与本土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多充满亲和、仁义、礼让、俭朴、睦邻、劝善的儒家伦理道德,是儒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宗祠的盛行也说明了厦门人尊祖敬宗,秉承了中华民族重孝道的观念及儒家学说重人伦的传统。不少庙宇中还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文物资源,寺院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寺内有年代久远的佛塔、书院、石刻画像及历代鸿彦硕儒游历时留下的许多佳章美文和摩崖石刻等。透过这些地域文化源流,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土美术与历史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间的密切关系。可见,庙宇是透视传统美术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厦门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 资源。

2.庙宇中蕴含着大量的艺术资源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厦门的传统庙宇本身就是独特的艺术品,而且集中了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美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精湛而独特的技术和艺术风格。整个建筑布满各种精美绝伦的石雕、砖雕以及木雕工艺;庙内的佛像多被世俗化,并赋予人的性格,它们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庙宇中的楹联篆、隶、行、草诸体皆备,不少楹联都出自本地书法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内墙、门、窗绘满各种彩绘图案,其中的彩绘门神尤为著名,其生命力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在许多风格样式面临边缘化的今天,手绘门神在厦门乃至整个闽南地区仍占有一席之地。它结合了民间年画的用色,赋予装饰性的色彩,造就吉祥喜庆的气氛。这些手绘门神的题材、风格样式等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走向本土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手绘门神形象。庙宇中的装饰图案涵盖了楼台人物、历史故事、民生百态、山水、花鸟、珍禽、瑞兽以及各种传统的吉祥图案、吉寿文字。这些图案构思奇巧,线条古朴简约而又形神兼备,是民间艺人们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将庙宇文化引入课堂的社会意义

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长期重要战略。将庙宇文化引入课堂,通过深入的探究,可以让学生了解蕴藏其中的精湛的民间技艺、厦门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内涵等,培养本土的美术人材,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让其充满生机,使之不至于在世界多元艺术文化之林中湮没,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互相连接的桥梁。

4.将庙宇文化引入课堂的教育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农村地区的活动愈演愈烈,家家户户无不参与了与宗教有关的各类民俗活动,学生也不例外。选择宗教文化这一主题与课堂美术教学进行统整,架构本土化的美术课程,对于美术课程来讲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学生对周边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的探索欲望,对于转变学生“美术无用论”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民间盛行的宗教民俗活动毕竟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通过对庙宇文化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庙宇里供奉的是有功于国、有德于民的“神”,而这些“神”原来也是人,只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年代的演绎,便成了神。而就人民群众的初衷而论,他们是出自对这些人杰的敬仰与缅怀的。如不少庙宇里供奉的“三忠王”实际上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妈祖”是护航爱民的林默娘;本地之神 “苏颂”则是大科学家、宰相。因此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将崇敬缅怀与封建迷信分开,对负面的迷信加以摒弃,对正面给予弘扬。再通过学生转变农村家庭的封建迷信思想,进而影响到整个农村社会,加速农村社会的文明化进程。

二、美术课堂引入庙宇文化的具体措施

1.遵循美术教育规律,结合庙宇文化开发校本教材

《美术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制订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因此,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在开发农村中学美术课程资源时,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学科本体,遵循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可将庙宇文化这一专题与美术课程的四个模块进行重新整合,根据不同领域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量、课程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保障措施等内容,并编写出校本教材,使教学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专题为线索,重新构架系统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选择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模块或以一种表现方式为切入点,构架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一个模块或一种表现方式开始,在掌握了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规律以后,再举一反三,逐渐延伸加入其他艺术形式和元素,以期建立起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如通过调查研究,学生对庙宇中的彩绘内容及造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便以彩绘门神为题,结合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运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计了系列课程《手绘门神》《民间门神的色彩搭配》《现代门神的色彩搭配》《生动的小泥人》《厦门民间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策划一次民俗活动》对门神的文化、造型、色彩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探究和系统的学习,以此改变美术教材内容过于泛散,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好像什么都学了,却又什么都没学到的局面,使美术课堂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

3.采用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形式

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专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两条线同时进行的方式。课堂教学以普及型的常识学习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意愿,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通过课题研究,以点带面,引发广大学生对庙宇文化的关注,进而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故宫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范文6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陈展创新;人类关怀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58-03

县级博物馆与地方文化、社会、经济建设以及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目前政府积极引导文物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城乡基层倾斜,大力提升市、县级博物馆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基层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的背景下,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县级博物馆的作用日益凸显。海先生曾说:“要树立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整体形象,非努力把众多的小馆办好不可。重视中小博物馆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是发展研究中的战略性课题。”当下,正是县级博物馆广“博”人心、大显身手的时候。

一、县级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县级博物馆是离农村、农民最近的博物馆。县级博物馆除了在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三农科普知识、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外,还担负着展示地区特色文化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

(一)县级博物馆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

县级博物馆是地域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缩影,是宣传地方文明成就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其作为城市和县域精神家园的缩影,是地方深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表现。博物馆挖掘阐释了文物的价值,丰富了城乡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化了地区人文环境。博物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县域文化的金色名片、文化象征,博物馆对提升县域经济的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县级博物馆能为县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驱动力

博物馆是藏品内涵的挖掘者,博物馆人对博物馆藏品文化的深层次研究无形中推动了县域文化的发展。同时,博物馆作为传承县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将本地域特有的文化现象转化为文化资本,激发人们的文化产业意识和建设县域文化的热情”;可以“使人们认识区情,获取开发资源,投资环境,科技水平等方面的经济信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s?县级博物馆向观众展示了本地区文化发展的历程,记载了本地区的文化精粹,传达了强烈的地域气息,游客来这种文化特质集中展现的场所,是经历深刻文化体验的一个过程。县级博物馆能留住地域文化根脉、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源泉,为县域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驱动力。

(三)县级博物馆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地方博物馆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它的任务就是通过陈列展览,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t?县级博物馆是面向城乡广大受众的基层社区博物馆,在文化设施缺乏的农村,作为地方博物馆,县级博物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它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是文化惠民、享民文化政策在基层的具体实施。

时代对精神有渴求,民众对文化有需求。建设好县级博物馆,让更多的民众特别是农民朋友能走进博物馆,分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是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途径。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传承彰显,也有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更有利于公众的文化享受和民生需求。

二、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下文以临潼区博物馆为例,简要介绍当前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县级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发展现状

临潼博物馆现有“金棺银椁珍宝展”、“周秦艺术展”、“秦陵兵马俑展”和一个临展,一座明墓保护室,另有碑廊一座,展出文物珍品千余件。并设有保管、宣教、陈列三大业务部门。有馆藏文物万余件,上至史前,下至民国中期;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套60余件,二级文物95套132件,三级文物495套1233件。馆藏量在区县级博物馆应属丰富,且馆藏文物等级度也较高。1985年10月至今,临潼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1000余万人。同时,博物馆还充分发挥文化文物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随国家文物局参加了日本奈良、福冈的世界博览会,并在各类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进行强力推介,不断深化文物研究和文物宣传。并组织开展“博物馆第二课堂”社会教育活动,每年免费接待中、小学生7000余人。该馆成立的讲解小分队还利用节假日,深入到临潼区内的大学、中学、小学进行文物宣传。在文化衍生品研发上,该馆结合馆藏实际,联合陕西文物复仿制品开发公司制作的宝相佛足、开元通宝金银币、唐三彩护法狮子以及临潼博物馆邮册等,都是收藏馈赠的稀有珍品。该馆作为地方性的博物馆,在陕西省区县级博物馆中首屈一指。

(二)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

第一,资金短缺,设施更新维护不足。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对县级博物馆发展重视不足,投入资金少。博物馆免费开放后,造成县级博物馆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更新维护不足。主要表现为文物库房不达标、藏品征集停滞不前、陈列展览不规范、安保设施专业化程度低和满足参观者需求的相关服务设施滞后等。

第二,博物馆管理类和专业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博物馆墨守成规,经营管理模式粗放;文化产品单一,营销策略陈旧,极少有个性化的体验项目。售卖的文化衍生品随处可见、价值不高;文博文化产品开发利用还停留在粗放型状态。博物馆人才的缺失造成对馆藏文物研究的不够深入,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度不高,文博产品很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博物馆人才的缺失,也造成了博物馆管理和陈列方面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跟不上时代步伐。目前,世界各国博物馆正在积极引入营销和新媒体策略,以期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博物馆观众学知识和娱乐身心的文化体验。在这些方面,县级博物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展陈陈旧,缺乏创新,展陈环境欠佳。临潼博物馆建于1959年,占地6600平方米,展出面积600余平方米,馆内设有周秦艺术室、唐代佛教艺术室、汉唐艺术室、秦兵马俑室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历代石雕碑廊、石雕明墓保护室。收藏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文物1.7万余件。馆藏相对丰富,但馆陈多属固定陈列,临展不多,不能持续提供给观众获得知识、娱乐身心的博物馆体验,很难吸引博物馆观众再次或多次走入博物馆。

第四,地理位置不甚优越,交通不便。临潼博物馆位于骊山北麓唐华清池东侧,位于临潼主城区南部,距居民区、商业区相对较远,地理位置不甚优越。且大唐华清城建成后,自华清池通往博物馆的公路被人为阻断,造成车辆无法正常通过,去往博物馆的车辆只能从临潼区小东门八二六十字南向进出。这些都造成了博物馆门庭冷落游人少、藏在“深闺”鲜人知的窘境。

全国其他县级博物馆和临潼区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或多或少有差别,但都面临经费困难、藏品稀缺、人才缺乏等困难。许多县级博物馆并非不想作为,而是难有作为。那么,究竟该如何推动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三、如何推动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县级博物馆是面向城乡广大群众的基层博物馆,特别是在文化设施缺乏的农村,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受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政府投入、管理水平、藏品种类等因素的制约。但县级博物馆不能踌躇不前,安于现状。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县级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转变思想,迎接机遇和挑战

每个地区的博物馆都有自身区别于其它地区博物馆的馆藏和文化,在自身发展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自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县级博物馆不应成为政府的累赘,而应有所为、有担当。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县级博物馆作为挖掘地方文化、传播区域文化、引导地区文化的最前沿,自然责无旁贷,重任在肩。县级博物馆应高度重视当前博物馆文化产业给博物馆带来的机遇,转变观念,树立以人文本、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立足馆藏实际,优化陈列展览,研发文化品牌。馆陈上可以根据不同群众的需要,推出青少年科普、老年人健康知识、民风民俗、三农科技、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的展览,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年龄人群,让博物馆走入学校、走进社区、走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不断丰富博物馆的内涵,扩大博物馆的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狠抓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博物馆界的竞争也越来越倾向人才竞争,人才是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必要保证,培养高素质的博物馆人才队伍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是建设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作为基层博物馆,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更是不可或缺。在人才招聘方面,应积极完善招聘流程,扩大招聘范围,广纳全国文博英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设立专项资金,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有计划选派馆员到大学或上级单位接受再教育、再学习。同时鼓励馆员申请国家、省、市等研究课题,对申请之课题,博物馆给予经费支持,以展览项目、科研项目促人才发展。在人才管理方面,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做好奖励机制工作。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使职务晋升、荣誉、待遇等向德才兼备的馆员倾斜,深挖人才潜能。只有依托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科研能力、文化创新、布展水准和社会教育活动,为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丰富馆藏,精化展陈,打造品牌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是建立在博物馆藏品丰富且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藏品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展览是博物馆对外呈现的窗口。首先,拓展博物馆藏品征集范围,以经济社会发展物证征集收藏展示为重点,将体现深厚故乡亲情、浓郁乡土气息、朦胧乡土记忆和区域发展历程,以及地方民族民俗的物证纳入工作范围,丰富馆藏,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其次,突出特色办好展览。加强陈列展览,举办精品展览和特色展览。临展和特展才是吸引观众再次走入博物馆的关键。最后,打造文化品牌,进行文化创新。开发受欢迎、有效益的文创产品和服务,借鉴北京故宫和文博衍生产品开发与推广经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扶持、引导文博创意产业发展,把博物馆这“一亩三分地”开发利用到极致,通过博物馆人的努力,真正实现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四)“走出去”与“引进来”

首先,加强宣传,强化自身存在感。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地球日、植树节、儿童节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其次,加强馆际交流沟通,通过借展,借“鸡”下“蛋”,为博物馆更新新鲜“血液”,扩大影响。丰富对外文物交流合作内涵和外延,推动馆际资源共享,大馆、强馆帮扶县级馆办展,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新格局。再次,设置交通标识,积极引导博物馆观众。在旅游地图、主要交通路段、高速路口、博物馆门前设置旅游标示牌,条件允许下加入特色旅游专线,加强与旅游业的合作,避免“兰生幽谷无人识”的窘境。最后,多元投资,扩大资金途径,积极倡导办馆主体多元化。在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应积极寻求企业和个人的赞助与投资。企业和个人作为社会经济的参与者,掌握着数量可观的资金,博物馆应谋求与企业和个人的合作。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社会文物资源参与县级博物馆建设,是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也是博物馆事业繁荣壮大的重要途径。

(五)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县级博物馆进入发展机遇期。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以需求为导向,进而赢得博物馆观众的青睐,是推动县级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举措。观众到博物馆的目的就是看展览、听讲解、享文化熏陶和艺术感染,所以在办展之初就要充分研究藏品,研究观众的口味和喜好,办好吸引观众、感动观众主题的展览。这样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博物馆有了看头就有了观众。同时,强调人文关怀,为博物馆观众设置留言册和多媒体触摸屏,为残疾人设置轮椅,为聋哑人免费手语讲解。健全指示标识,开辟观众互动区,开展一系列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收看专题片、知识竞赛等,增强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沟通,满足不同性别、年龄、爱好、层次人群对博物馆的差异性需求。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网站,制作手机APP移动终端,尽可能地为观众提供语音讲解、视频播放、地图指引、参观服务等信息资源,为观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四、结语

县级博物馆是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是未来区域文化发展的土壤和根基,是沟通传统、现代与未来文化和实现文化传播、跨越的桥梁。政府重视,科学规划,目标明确,积极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是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建设的趋势。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县级博物馆要找准自身定位,立足馆藏实际,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激发动力,释放潜力,推进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拓展博物馆职能和藏品体系,引领县域社会文明风尚,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为地区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注 释]

海:《加强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研究》,《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1期,第5~7页。

罗杭:《恩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恩施日报》,2009年8月8日。

汤家庆:《地方博物馆与经济建设》,《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4期,第7~9页。

马自树:《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浅谈如何开展对县级博物馆的扶贫工作》,《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周刊),2016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