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科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科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体育课堂;交往;同伴
一、以往国内外对交往的概念阐释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交往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流派都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比如,狄尔泰的生命哲学、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西方的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科学哲学等都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详细讨论。
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曾指出:“人所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交往”(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常被人们从不同角度的术语表达,例如,“沟通”、“交通”、“通讯”、“传播”、“交际”、“交流”等等。“交往”这个概念最宽泛的涵义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异地传输、移动或转达;其次,是指资源、信息或意义的分享或共享,communication这个词本身就是从拉丁文communis(分享)一词派生出来的。
祝大征(1994)等人认为交往指现实的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往来,是人们之间的物质、能量、能力的交换和活动、关系、信息的交换。人们日常生活中表示交互作用的交谈、交际、交易、交流、交换、交融、交手、交兵、交锋,是交往某一侧面的表现。
陈旭远(1998)认为可以将交往的概念从三个角度加以界定:
第一种交往是狭义的,即信息科学和传播学的。这种理论把交往作为一种单一的对象,研究交往的图式、交往的系统管道及交往的技术手段等问题
第二种交往是广义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交往不是把交往看作单一的研究对象,而是把交往放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大背景中,研究交往与社会系统方面的关系;着重分析交往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交往理论侧重于交往的社会本质,交往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根源,交往的工具性和中介性结构,以及交往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第三种是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它承认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介,更强调交往与人和社会的内在统一性,认为交往本身即人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人的历史、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人类交往的范围和界限,也就是其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范围和界限。
车文博(2001)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认为,交往亦称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
徐湘荷(2002)认为,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言语或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联系。
张惠芳认为,现代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指教学活动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语言(包括体态、语言)为中介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往来或沟通以及情感交流和达成认同一致的相互理解。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促进学生形成特定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在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综上所述,交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具有极大的交叉性。
二、同伴的概念界定
所谓同伴(peer)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同伴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机制。刘豪兴等认为:同伴指的是“处于某一年龄阶段或年龄组的人所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也有学者认为同伴指的是“特定的儿童和他与之进行互动的特殊群体的一个连续。”本研究同伴指的是在自然教学班中的同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同伴交往是体育课堂中发生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于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召利,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J].1999(10)68-70
[2]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
[3]万光侠,交往的哲学审视.[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3
[4]祝大征等,论交往价值.[J].人文杂志1994(2),19
[5]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1998(5),86
[6]车文博等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54
[7]徐湘荷,同伴交往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J].江西教育科研,2002(10),12
[8]张惠芳,体育教学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65
[9]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194-202
[10]傅金芝等, 20年来国外有关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 红河学院学报2004 (6),75
体育科学概念范文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要求我们能尽量地满足学生在运动上的不同需求。学生的需求和他们各自年龄、认知、身心发展水平等相吻合 ,例如水平四的学生就比水平五的学生更喜欢追捉游戏,更喜欢一些带有灵巧性的内容,如浪木、云梯等,而水平五的男学生就更偏爱一些带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内容,能显示男子汉风采的内容,如攀登、对抗、竞赛等,女学生则更多地喜欢柔和、有节奏或能展示女性特征的项目,如平衡、造型等。学生总是喜欢玩一些适合自己年龄、性别特点的活动性游戏,这种倾向在女学生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初中女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一些儿童式的玩法对她们来说已经不感兴趣,如果在体育课上常常安排女生去做“跳房子”、“丢手帕”的游戏,女生会觉得很别扭。通过观察,发现初中女生更喜欢玩如“跳皮筋”、“跨大步”之类的游戏,因为这些游戏带有更多的技巧性,能表现出女生的柔韧性、平衡性、合作性和依赖性。而男生在初中阶段则明显地表现出他们的竞争性、追逐性、争斗性和攻击性,愿意做那些对抗性很强的游戏,如“斗鸡”、“贴膏药”、“拍背”之类的游戏,他们希望能摆脱儿童时期的那种过分地依靠集体的做法。
结合上面所说的初中男女生的心理特点,再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什么运动项目,都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在篮球项目的传球教学中,进行圆圈上做传球抢球练习时,男女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手段效果不好,圈内的抢球人是独立作战的,每个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抢夺圈上的传球,女生很少有人愿意靠自己单兵作战来抢夺圈上的传球,这个游戏女生玩不起来。实际教学中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女生组成三人组,每一个小组三人同时入圈内抢球,三人中只要有一人抢到球,三人同时出圈,而传球失误者的三人小组则同时入圈,这样就提高了女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性和依赖性,同时也就产生了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地组织起体育课的学习活动,并且不断地探索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短暂的45分钟,以满足学生的运动“饥饿”感。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环境
体育科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职中学校;英语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是职中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跨国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增加,要求职中学校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但目前的现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英语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就教材选取、教学策略、授课方式以及加强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及社会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职中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为培养具有行业特点的技能性人才,广大英语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锐意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职中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学校规模扩大,数量增加,职业中专生源和减少,造成职业学校招生的困难现状日趋严重。并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就业形势严峻,职业教育在学校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问题:(1)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供不应求;(2)职业中专生员下降、素质减低,职业中专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教育机制面临羊巨大的挑战。而随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主要对外交流语言工具的职业英语教育,在发展上存在着更加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普遍英语功底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心理状态较差,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甚至与教师发生对抗,应付英语作业、考试;各地所采用的省编教材起点过高,教材配套的教辅、练习册及音像材料少而且往往编书者并非教书者,这对教师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的有老师不得不自己去找教材甚至编教材来上课。
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满堂灌现象。由于先进教学设备的缺乏,很多职中学校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活动的主体,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源;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的客体,是被动的接受器。尽管当前一再提出要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中心所形成的惯性,教师注重的是学科教学,并且将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作是学习本学科的专门人才来“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首先要考虑人的发展这个重要目标。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此外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严重的以语法串讲现象,部分教师把生动的语言材料加以分解、逐词、逐句译成汉语,然后用大量时间去讲解语法。完全忽视了语言实践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功能,忽略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完全没有考虑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以后的出路。
二、提高职中学校英语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问题,我认为,职中学校英语教学改革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关键,学校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走两条路:一是分期、分批送教师去进修和培训。二是招聘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
2.合理选择教材
在教材选择上,应根据职业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建议课本教材和校本教材相结合,配以课外读物兼顾听说能力的培养。两套教材并用、整套地学,互为渗透,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听、说、读、写能力 发展 的综合性。校本教材和课本教材并用。校本教材注意听、说、读、写训练。课本教材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语法知识。(前提:要编写适合当地学生的校本教材)
3.重视口语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兴趣。可以适当增加口语课时,最好能利用课外时间由专人负责搞一些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朗读竞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单词拼写竞赛等等。如果有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总之,应利用一切空间、时间及手段提高学生对听说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听说能力。
4.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进不同形式的阅读内容,如:产品说明书及维护使用说明、合同书、业务信函以及各种科技文摘等,引导学生有计划地涉足不同类型的文章,让他们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社会和语言使用环境,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将“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从目前学生实际阅读能力来看,水平不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词量不够,结构不熟悉,导致学生内容看不懂,抓不住要点。二是学生以往阅读范围有限,多为小故事、小幽默之类的文学作品,词汇局限于日常生活范围,对人文 历史 、科普等方面了解甚少,更不用说商业领域中的一些交际手段。因此,只要一牵涉到除了文学作品之外的其他内容,大部分学生就会一筹莫展,似是而非,且阅读速度及质量均明显下降。要改变目前状况,提高学生阅读质量,除了学生本身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外,作为教师来说,首先是思想要跟上形势,,不能仅仅教学生一些早已程式化了的东西。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拓宽知识面;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实用的阅读材料。
5.强化使用英语写作教学训练
简短的英语写作对职中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但是写作作为英语学习四种基本技能之一是每个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它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但由于学生平时在这方面缺乏训练,特别是有的学生甚至连句子也写不完整,因此要想在写作方面有一个飞跃,我们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重视写作,要经常反复多练。另外,如何使学生尽快做好从单句到篇章的过渡,这也是目前教师应该注意和值得探讨的课题。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期间顺利完成这个过渡,这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大有裨益。
职中学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自主学习上来,以增进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增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体育科学概念范文4
在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中,首先要加强学习,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狠下功夫,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精神,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水平与思维特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图书资料,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语言信息系统、挂图、实物、模型等,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呈现方式。笔者坚持每一节课后都在教案上写教学反思,同时认真收集课改的典型案例,学期末汇总上交。期末及时撰写课改体会或小结。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学中能以自我反思为基础,经常就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及时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因此,在课改实验中要把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重要突破口,增加学生的开放式活动。比如:高一、高二学生可以举办英语讲故事比赛、对话竞赛、辩论赛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开放式阅读,通过自主的探索来解决问题。此外,在课堂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使他们的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在活动中既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又加强了学科渗透,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的特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如讲解、提问、演示、讨论、学生表演、对话竞赛、小组活动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任务型教学中,我们采取多样的座位编排,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气氛活跃。
此外,还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求,并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改进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改变目前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这也是现代教学的核心和研究“主体”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民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灌输民主思想,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公民,而且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他们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而学习方式的改变关键是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又在于教师角色的改变。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只有转变教师的角色,才能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师生平等的、情感交融的新的学生观和师生关系。因此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角色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控制者变为帮助者,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对于课程与教师的自身发展来看,教师的角色要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3. 正确看待“差生”
不少老师会抱怨班上的“差生”太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差生”的厌恶。这是一种可怕的误区。要正确对待差生,教师必须要有两个心。一是爱心。每一个差生都有其闪光之点、可爱之处,只有你用心去爱,具备了爱心,才会真正地关心差生,努力地转化差生。二是耐心。差生的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反复,因此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抓,坚持不懈地抓,才能收到实效。
4. 重视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体育科学概念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 自我 英语自我概念 课堂互动 第二语言学习
在当今中学外语教学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积极活跃,在小组活动中也踊跃表现自己,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部分同学则倾向于选择独立完成任务,回答问题犹豫不决,推脱自己没有预习,或者身体不舒服等借口。后者表现出的明显的自卑感、不自信的自我意识,即不正确或者说消极的自我概念。
一.中学生英语自我概念
西方心理学家Shavelson(1985)指出:“正确、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但是取得教育所向往的结果的保证,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也是教育的培养目标。”学业自我概念作为自我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个学科的感知和评价。而英语自我概念是学业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的感受和评价,是通过个人英语学习的体验以及对这种体验的理解和判断形成的。
二.课堂互动教学策略
课堂互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正确的价值判断:(1)通过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和第二语言的接触及对它产生的理解;(2)通过学习者在课堂教师讲解与提问中对第二语言的探索和尝试;(3)通过学习者在课堂与同伴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活动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对第二语言激发的兴趣和研究的意识等。
1、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培养正确的英语自我概念
中学生自身正确地看待学业成绩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重中之重。要经常鼓励自己,正视自己在学习中的每一次进步,哪怕只是正确回答了老师的一次提问。课下应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心得,说出自己的烦恼、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是自己总结的比较好的学习经验。除此之外,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努力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中学生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过程。
2、教师的互动会话与意义协商是关键性的一步
(1)教师应该在提问时对于学生回答中的错误答案要理解多于准确,对于回答过程的不认真态度或消极的情绪予以重视和指导,对于学生回答时积极诚恳的态度予以回应和鼓励。教师应该多提供一些参考性或开放性的问题或话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主动引导和激励持有消极自我概念心理的学生大胆发言、不怕错误。
(2)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每一次进步,并施以适当的表扬和赞赏,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单词发音不准确,或者带有方言的地方口音被周围同学笑话的时候,教师应该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维护学生的面子,让他明确这是大家都会犯的错误,没有什么难堪的,而且还要鼓励他自己纠正错误,多给他锻炼和尝试的机会。
(3)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引导学生把英语学习的失败归因为努力程度不够等可变因素,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
3、重视课堂小组活动的设计和影响因素
教师在最初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有目的的选择较容易的内容,注意选择任务的趣味性,让学生很快适应英语的学习,引导学生们主动结成小组,争取机会锻炼自己的口语和思维的应变能力。另外,适当的无教师参与的小组活动互动可以减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在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中,学生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上的时间,组织布置适当合理的任务,让学生感到自己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务,从而促进注意力的集中,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
三.结语
体育科学概念范文6
关键词:体育运动技术课程;课程改革;哲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809-03
Philosophical Concept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ZHANG Lianjiang1, LI Jiekai2
(1. Shenyang Institute of Aviation Industry,Shenyang 110034,Liaoning China; 2. Sheny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enyang 110102,Liaoning 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 mechanistic obstacles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are analy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eacher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have an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reform. Newton's world value of mechanistic theory which has affected technical teachers on sports events and sports technical subject disciplines for years is also analyzed. The possibilities are discussed that world value of postmodern systematic wholism is used to guide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emergence" principles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Key words: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curriculum reform; philosophical concepts
运动技术课是各体育专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的主体,其内容大多为社会普及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既是体育的手段与方法,又是体育社会存在形态的载体,也是构成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研究体育专业院校运动技术课程有效贯彻国家倡导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促进运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本文从运动技术课程的现实出发,探讨有关课程理念的深层次问题,力图为运动技术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重构运动技术课程新理念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育专业院校的运动技术课程如何与当前普遍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相适应,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心的课题之一。新时期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国家本位”和“群本位”转向“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从“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向“健体强身、休闲娱乐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向拓展;体育课程的组织过程也从强制性转向兴趣培养和主动参与。这些观念上转变落实到学校体育的具体目标上,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我国社会体育和学校教育大环境变化要求体育专业院校运动技术课程必须进行课程理念的重构。
2 重构运动技术课程新理念的关键在教研室和教师
从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主体来看,重构课程新理念的关键在教研室和教师,这是高等教育规律决定的。连续多年的扩招,运动技术课教师的教学负荷越来越大,系统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急需充实新的边缘学科知识。前些年术科教师带实习的好做法没有坚持下去,教师接触学校体育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造成了体育专业院校运动技术课程的封闭性。更重要的是,运动技术课程在脱离学校体育现实的同时,教师们的哲学思维和视角也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使得课程的内容长期得不到适时更新,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得不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以新的知识来提升广大术科教师的哲学思维水平,也是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3 拓宽运动技术课教师的哲学新视角
3.1 牛顿机械论世界观对运动技术课程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以牛顿经典力学和数学的为代表的机械还原论世界观使人们相信,世界是“质”和“点”的总合,事物以机械运动为主,其特点是把客观存在看作确定性系统,然后把一个完整确定性系统通过分解的方法还原到最基本的单位,通过认识最小单位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认识对运动技术课程和教学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主要表现是按照机械还原的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建构,运动技术课程往往把人的运动技术看作简单动作环节的机械联系,把人的运动情感、运动环境背景等核心要素剥离在外。按照这样的思想方法,教师们通常把整个运动技术进行分解,然后进行分类,每一类技术下包含着若干个相互割裂的技术动作,而每个技术动作又被分解为若干个技术环节,按照技术动作和环节来组建教材。如此机械分类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确定性动作和动作的环节,忽略了动作情感、动作背景和动作创造等不确定性要素。这种教材构建策略历经多年的演化,动作环节越分越细,鲜活的不确定因素被剔除,教学成为传授固定动作的过程。例如:依据复杂系统的原理,许多球类运动技术的要素是带有开放性和运动情感背景的,篮球运动技术是在与对手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成功地完成技术必然带来运动的成就感受,但教材的分类完全忽略了这些鲜活的东西,运动技术成了动作环节的简单相加。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机械的技术动作,很难体会到运动所能带来的情感满足。难怪学生保持着对运动项目的喜爱,而对课程的不削一顾。
3.2 复杂系统整体论世界观对运动技术课程的影响 所谓“复杂系统整体”论是指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生命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哲学理念。按照复杂系统的观点自然界可分为三类相互关联的系统,第一种是孤立系统,这样的系统由于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不能进化而终将趋于消亡;第二种是封闭系统,这样的系统只与外界有少量的能量、信息交换而无物质交换,如不进化为开放系统也将趋于消亡;第三种是开放系统,这样的系统与外界具有广泛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自组织”而生机勃勃进化并不断壮大。这第三种系统就是普律高津所描述的“耗散结构”,凡遵循热力学“熵定律”规律的生命、社会系统都是开放系统。体育运动技术课历经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无疑属于社会态的开放系统,它所取得的每一点滴进步都是改革与开放的结果。在体育运动项目中,攻守对抗、同场竞技等运动规律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攻以防守的存在为前提,竞争以对手的存在为前提,这些都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开放、对抗和博弈,其过程具有复杂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运动技术课程,必须具备复杂系统整体论世界观的哲学视角,否则会犯简单化的错误。
复杂系统整体论的核心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视角下的哲学观,它一改多年延续的“确定性”思维方式,把生命的情感现象和事物发展的不确定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给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3.3 后现代课程理念对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启示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牛顿世界观所描述的“铁律”只能是客观世界的一小部分,自然界还存在着大量的以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为特征的、遵循“橡皮律”的现象,为了研究这些现象,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后现代哲学思想悄然兴起,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和协同学理论在教育和体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研究课程改革的坚实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学家小威廉姆斯的《后现代课程观》为各科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在他看来,课程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跑道”,而是“一群在跑道上跑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课程更像舞蹈”,因为舞蹈更能展现舞者的表现力和创造性。在体育运动技术课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何使学生在课程中表现出更丰富的相互作用,以更强烈的激情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仅仅靠教法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教学内容的属性、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来营造可导致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放性环境。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依据牛顿的思想方法定义为机械的组合,忽略与内容相互关联的情感、创造性操作活动,很难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的教学活动不可能激发创造性思维,更不可能导致热烈的学习激情。
毛振明在《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一书中指出:当竞技体育项目进入到课堂上时,它原本具有的游戏化属性就已经丧失了许多,那些可导致运动快乐的要素在教学中丢失了,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以往考虑的太少。毛先生的分析颇为透彻,但问题是导致运动快乐的东西是什么?又是如何丢失的,它并没有做出确切的回答。贾齐指出:体育教学的“形骸孑立"。说得是体育教学中教师关注教学内容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内核。他倡导要以自然的形态组织教学,使运动项目种系发生时的基本要素在教学之尽可能地得以重现。李杰凯倡导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运动项目广义进化中积淀的科学与和谐;把可导致运动快乐的要素称为运动项目的“神韵"。这些都是具有后现代意义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新理念。
4 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新思考
小威廉姆斯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带给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启迪颇多。但我们必须从课程的历史演化与时代变迁相结合的高度来思考运动技术的课程改革。以篮球教材为例,多年以来的牛顿机械论影响使得我们的教材采用分类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是把整体化的开放性篮球运动方法首先变成固定的、封闭的单个技术动作,分解以后的动作丧失了对抗和开放的运用情景,致使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地强调动作的规格与规范,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如此组织教材内容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程得了高分也不一定能够上场打球。要改变这样的现实,就必须改革教材内容体系,在后现代课程理念和广义综合思想的指导下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可采用如下两个方法。
4.1 寻求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 美国科学家约翰. 霍兰所著“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一书,深入分析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涌现”现象,“涌现”现象是指由简单的规则与规律可以产生出永恒的新颖与新奇,在人类游戏、音乐和大气湍流等复杂现象的运行中都遵循“涌现”规律。体育运动技术课程以球类、体操、田径以及许许多多的运动项目为主,从运动项目的演化历程可见,游戏是它们的本源。在游戏中,人们在简单的游戏规则和方法的限定下,通过处理攻守相互制约和自身技术运用来感受运动过程的新颖与新奇,从游戏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不确定性可使局中人乐在其中,进而出现“运动成瘾”现象。以这样的理论作为支撑,体育运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进行大幅度改革,我们要深入地思考在构建运动项目教材时倒地应该保留什么?到底应该怎样构建教材?教材的建设要最大限度地以整体性出现,而不能采用多年以来过分的分解方法,要把教材的运用情景、运动成就感的获得作为教材建构的核心,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规则和规律后能够的运用,并在运用中体验教学内容所带来的无限新颖与新奇,切不可把鲜活的教学内容搞成一层不变的定式。
体育运动技术课程以“涌现”原理构建教材及教学过程,首先要找出构成运动技术方法的基本组合构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忽略某些细节,以相对整体化的技术要素作为一个基本单元,建立教材模型,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和修改,经过几个轮次的教学就能找到符合“涌现”原理的教材范式。在这个新的范式中,学生学到的是相对综合的整体化技术知识,可在运用中体验实战情景的同时,创造性地发挥游戏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2 依据新的课程理念研究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律 运动技术的教学要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但同时也必须遵循运动项目的规律。教学规律讲究由简入深、循序渐进,但怎样才是循序渐进呢?站在不同的哲学视角上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按照牛顿世界观,我们可以把运动技术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简单的动作,动作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依据系统整体论科学观,整体的功能并非是部分功能的简单集合,运动项目的技术从来都是以整体并附带情景出现的,因此把相对整体化的技术组合作为教学单元不仅可以遵循教育学规律,而且更加符合运动项目的游戏规律。比如:球类运动技术本身带有开放性,单个动作显得封闭枯燥,而组合技术由于能体现运用情景而相对开放至趣;单一的组合动作虽比单个动作易导致兴趣,但远不如攻守对抗所能带来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对成就感的追求才是它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此看来,运动项目规律和教学规律的有机结合是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实际上,在多年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经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符合“涌现”原理的教材单元,比如网球的“逢斜封直――逢直靠中――逢低靠网――逢高站中”;篮球防守的“人球兼顾、堵中放边”;篮球进攻技术教学中“摆脱――接球急停――持球突破――投篮”等等,,都是可以产生永恒新颖与新奇的基本规律。但就更广泛的教材建构来看,我们对教材的精选还是很不够,要真正建立起符合新哲学理念的运动技术教材还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伊.普律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