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范文1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主要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影响体内过程的因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为新药筛选及结构优化、剂型设计、制剂质量评价、临床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新药申报时必须提供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资料[1]。这门学科涉及药理学、生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及数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是整个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药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2]。十几年来,笔者一直承担着我校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就我校在该课程实验教学实践与改革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以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实验内容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每一个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都交代地非常清楚,实验所需的各种储备液、缓冲盐、麻醉剂等溶液均配制好待用,所需的各种玻璃器皿等器材都按相应规格准备好,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实验时只是按部就班,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无法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实验教学模式乏味单调、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3]。这种模式一般是教师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技巧,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机械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依赖教师、不爱钻研、不喜思考,达不到真正地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4]。

 

(三)实验课程评价方式不合理,学生缺乏积极性以往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所占学时比较少,实验成绩在该课程期末总评成绩中占比很低,通常只有10%—15%,此外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以书面实验报告为准,而对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实验中突况的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基本没有考虑,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许多同学认为实验是无关紧要的,只是马虎对付了事,致使经过实验训练后,仍没有正确地掌握基本技能,更不用说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为提高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调整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以往我校开设3个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项目,分别为水杨酸软膏的经皮渗透实验、磺胺甲基异噁唑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和磺胺嘧啶肾清除率测定实验,每个实验6学时,共18学时。由于实验学时过少,为了让学生能完成实验,老师为学生做了充分的实验准备,导致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只是机械操作,实验效果欠佳。目前我们将实验总学时已增至40学时,停掉了磺胺嘧啶肾清除率的测定实验,并在原有的验证性实验中融入研究性实验的设计。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水杨酸软膏的经皮渗透研究或法莫替丁大鼠在体小肠吸收研究,引导学生查阅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所提出的各种研究方案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1—2套合理而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方案来开展相关实验,包括动物实验、样品处理及分析测定、数据分析及处理统计、图表绘制等;实验准备工作亦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还需组织学生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与讨论,分析实验过程的关键环节,总结实验成败原因和心得体会,教师最后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点评与总结。我们将综合设计性教学理念引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仅提供必要的理论引导,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此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往上实验课时绝大多数学生很少会去思考实验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么操作,只是按照老师上课讲述的内容或实验讲义机械操作,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5]。教师针对实验相关内容事先设计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准备、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数据分析与处理、图表制作等方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出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按照确定后的可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需组织并参与实验讨论,还可就学生难于理解的部分进行适当地讲解。PBL教学法的引入,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以往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采用实验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10%—15%的计算模式,教师主要依据学生的书面实验报告这个单一标准来评定实验成绩,这导致许多同学产生了实验课无足轻重的观念,实验报告相互抄袭问题严重。目前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考核方式,采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三者综合评分;其中实验预习包括相关文献查阅情况、所制定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讨论时的表现,占总成绩的30%;实验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准备情况、实验操作水平以及实验习惯,占总成绩的40%,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图表绘制以及书写规范,占总成绩的30%;三者综合为实验课的总成绩(满分100)。同时,我们也提高了实验成绩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课程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提至45%,这一比例也基本符合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实验学时(40学时)在整个课程(85学时)中所占学时的比例47%。这个综合评分制既考察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措施,近年来我们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带教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何伟,尹莉芳.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研究,2015,34(08):485-487.

 

[3]程欣,马云淑,陈凌云,等.PBL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能力提升中的探索性研究[J].中南药学,2017,15(05):700-702.

 

[4]张湛睿,冯锁民,马远涛,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116-118+123.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范文2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23-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大学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药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本科均开设此门课程。我校于2007年开始对药学和药剂专业本科生开展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四年的课程建设和实践,“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双语教学”已被列为我校的精品课程。本文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及药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两者密切相关,它们都是以多学科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原理与方法在新药设计、新剂型开发、药物质量评价、提高医疗治疗水平和药品管理等方面应用广泛。所以,学好该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及药品的研发和应用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当今时代,国际化竞争激烈,国际学术交流日趋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而双语教学正是一种顺应时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先进高等教育模式,它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效果,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英文参考资料的兴趣与能力,更进一步养成学生在英文环境下进行科学思考的习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国家教育部2001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12项措施中,要求本科教育要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但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为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具抽象性、专业性强的特点,目前国内很少有开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双语教学的先例。因此开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双语教学,对我国药学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双语课程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理论课和实验课双语教材,并紧跟国际药学发展趋势,寓科研于教学,设置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有益。同时,逐步扩大教师英语讲授的比例,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英语熟练应用的程度,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和外语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二、经典英语版教材和国内药学专业统编教材相结合,互为补充

教材的选取很重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单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或者是采用专业统编教材,两者均有利弊。国外英文教材语言纯正,内容新颖,但直接用其作为指定教材,内容较深,语言难度也不能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吻合,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苦恼,既没有学好专业课又加重了学业压力,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鉴于此,我们选择由McGraw-Hill公司出版的经典英文版教材“Applied Biopharmaceutics & Pharmacokinetics”,和我校梁文权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内药学专业统编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材选择难度适中,有代表性,例题典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章节内容难易程度,中英教材结合交替使用,互为补充,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从而达到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语言训练两不误的教学效果。

三、英语讲授与重点知识中文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面向我校本科四年级学生的课程,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听说能力。为逐步培养学生适应英语授课及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在教学中始终以传授专业知识和开展专业英语学习相结合为主旨,根据几届教学的经验,我们采用交叉渗透型教学方法,主要以英文讲授为主,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利用中文讲解相结合,坚持使用英文版多媒体课件与中文注解相结合,两者互补,让学生在中文注解的帮助下理解英文意思,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词汇,更能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了学生在英文环境下进行科学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的展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四、强调专业词汇的记忆和英文文献的正确翻译

在专业课和普通英语较好掌握的情况下,英语专业词汇就成了阅读的关键。《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所含专业词汇繁多,很多词汇涉及生物、医学和化学学科,名称难记。鉴于此,我们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先提出本堂课的目标和教学难点重点,然后整理出本章节的重点专业词汇,强调其英文的拼写与读音,构词方法和规律,加强专业词汇记忆;同时,将不定时地讲解一些代表性的英文文献,让学生掌握英文文献的正确翻译,这样可以在对基础知识认识掌握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对外文文献阅读及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自学活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一新课程时,常感到十分的迷惑和枯燥,如何去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双语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课堂之外我们给学生安排了课外研讨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用英文进行交流,确定主题,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讨论,整个过程讲究互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六、双语教学考试形式多样化

为了准确评价双语教学的学生学习情况,对以往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将把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下降至70-80%,推行考卷英文命题,要求英文作答的考题占到20-30%。同时总成绩的10-20%以自主选题阅读文献后撰写小论文为主要形式,并要求课外英文文献的阅读量,从而督促学生完成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练习。

本文就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做一总结和分享。经过4年的实践,该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学校的认可。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的双语化建设,希望将双语教学手段从课堂理论教学延续到实验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们相信只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持创新,在双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不断完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并为药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李小娜,李唐棣,吕立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3):25-26.

[3]郭剑伟,王成军,鱼梅.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6,5(6):81-83.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品技术评价文集(第三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70.

[5]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教高[2001]4号.

[6]陈瑜.浅谈高校工科类专业课双语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的整合应用[J].高教论坛,2010,(3):67-69.

[7]冯展昱,李桂山.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67-68.

[8]程力惠,卢丽霞,王建壮.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医药导报,2009,15(2):93-94.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范文3

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药剂科,江苏阜宁 224400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钙片对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还有生物等效性。方法 将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之后确认为健康的成年男性共20例,以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在根据自身对照单次口服了瑞舒伐他汀钙片20mg过后对受试者的瑞舒伐他汀的血浆浓度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UPLC-MS-MS,对受试者不同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以非模型法进行,以方差的方法进行分析还有对生物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 瑞舒伐他汀片以及胶囊这两者达到巅峰的时间经过验证分别是(3.34±0.98)h以及(3.01±1.16)h,浓度达到巅峰的时候分别是(21.58±15.43)ng/mL还有(16.85±11.02)ng/mL;经过检验之后得到t1/2分别是(11.89±4.33)h以及(11.26±3.86)h,而两者的AUC0-96则分别是(173.31±118.19)ng·h/mL还有(151.87±95.77)ng·h/mL。2组受试者在各种数据上面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研究是由中国浙江京心药液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和从阿斯利康公司的进口的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制剂生物上两者等效。

[

关键词 ] 瑞舒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62-02

瑞舒伐他汀钙,是一种HMG-CoA还原酶选择性的竞争抑制剂,主要是针对于高血脂症还有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人群。首先是在日本开发出来,在1998年的时候将这种药物转给了英国,而美国的FDA也在2003年的时候准许英国开发公司将瑞舒伐他汀钙以CrestorTM的商品名,在美国市场销售。在本次试验当中使用的国产瑞舒伐他汀钙是浙江京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每一片的规格是5 mg或者是10 mg,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8年的时候把该药品批准生产而生产批号为H20080484、483。为了能够对比分析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在本次研究中对比的则是原研药,产自于阿斯利康公司,每一片的规格是10mg,进口的注册证号为H20060406。对比两者制剂是不是存在着生物等效,了解国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对于人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有多少,这样能够为以后临床用药提供更加准确的理论依据[1]。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药品、试剂与仪器

在本次试验的国产试剂为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每一片的规格为10mg,批号为0901701。进口试剂为阿斯利康公司出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每一片的规格为10mg,批号为FP557;瑞舒伐他汀的对照品批号为20070103A,纯度为99.0%该对照品由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内标是对乙酰氨基酚,乙腈还有甲酸都是色谱纯;本研究的水为纯净水,而空白血浆则是有我院提供。

在本次研究当中的超高效液色相谱系统主要如下:Acquity Ultra Performance LC Binary Solvent Mannger TSQ液相系统,还有自动进样器SamlleManager,MasslynyTMVersion 4.1 Software工作站。

1.2研究对象

在本次研究中,对象为在我院进行全面体检之后确认为健康,主要是:肝肾功能、血压、心电图、血尿常规以及心率的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经过我院的解说之后自愿接受的。20例健康男性在研究之前的2周不能服用其他的任何药物。

1.3试验方法

对于接受研究的20例健康男性按照他们的体质量以随机的方式分为2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单剂量双交叉试验,2次给药的间隔时间为7d,所有的剂量都是20mg;受试者在进行试验之前的一个夜晚不能进食,在第二天空腹口服药物,在服药之后的2h才能够再次饮水,在服药之后的4h再全部统一进行清淡的饮食。需要将所有的受试者留在观察室进行观察,有临床医师在此期间对其进行密切的监护;在进行试验的期间所有受试者都不能够抽烟喝酒,不能引用有咖啡因或者是果汁一类的饮料,尽量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2]。

所有的受试者为了明确服用药物前后的分别,分别在服药前后不同的时间段在前臂静脉抽取血液,每次抽取3 mL,而服药前后的时间段分别如下:0.5、1、2、3、4、7、9、12(h),还有1、2、3以及4(d)。抽取血液之后马上将其移入离心试管当中,离心10 min之后将血浆分离出来然后在冰箱当中冷冻保存,冰箱的温度设置为-70℃,随时准备测试[3]。

1.4质谱条件

本次试验当中离子源是ESI源;在进行正离子检测的基础上面以多反映检测的方式进行扫描,然后采用二级质谱分析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设置毛细管电压为3.4kV而萃取锥孔电压则为3.0V;离子源的温度为100℃而锥孔气流量的温度为400℃;脱溶剂的气流速度为450L/h;氩气的压力为0.35Pa而驻留的时间为0.5s。

2 方法学的考察与评价

2.1血浆样品预处理

在血浆500μL当中分别加入0.2mol/mL盐酸溶液为100μL,内标溶液为对乙酰氨基酚甲醇溶液160ng/mL,为50μL。进行涡流混合30s之后在加入乙醚3mL,再继续2分钟的涡流然后进行往复震荡20 min,最后进行10 min的离心(3500r/min);在另一支试管当中移入上清液,在室温氮气流之下吹干并在流动相中将残渣溶解,然后将其中的5μL取出来之后进行UPLC/MS/MS的分析[4]。

在左图当中三个不同的色谱图代表着不同阶段的变化。A色谱图是受试者的空白血浆样品;而B色谱图是空白血浆当中,加入了一定浓度的标准容易以及内标溶液之后呈现出来的变化;最后C色谱图是受试者在服用药物之后的血浆样品。瑞舒伐他汀以及内标,对于乙酰氨基酚在保留时间上面有所差异,分别是1.65 min还有0.87 min。研究的结果显示了空白血浆当中内源性物质不会对测定有所干扰。

2.3标准曲线制备

50μL瑞舒伐他汀标准溶液加入到500μL的空白血浆当中,配制成为与瑞舒伐他汀血浆浓度有不同差异的血浆样品,主要配制出来的浓度如下:0.02、0.05、0.15、0.5、5.0、10.0还有25.0以及50.0(ng/mL)。把这些血浆浓度不同的样品,按照上面所叙述的方法进行预处理,每一个不同浓度都需要进行3种样本分析,每次分析的量是5μL然后将色谱图进行记录。在这其中横坐标是等待被测血浆的浓度,而纵坐标则是等待检测血浆还有内标物的峰面积之间的比值,回归运算的内容是加权(w=1/x2)的最小二乘法来进行的。我们以标准曲线作为根据,可以限定瑞舒伐他汀的线性范围,这个范围在0.02~50.0ng/mL之间,而定量的下限则是0.02ng/mL;由此我们能够得出瑞舒伐他汀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4.5×10-2x+4×10-4。其中γ为0.9955[5]。

2.4精密度与回收率试验

2.4.1血浆精密度 本次试验配制的瑞舒伐他汀质量控制样品为0.05、5.00还有40.00(ng/mL),依然按照上述2.1的方法进行血浆预处理。每一种不同的浓度都要进行6样本的分析,需要连续进行3天测定,按照本文的标准曲线将质量控制样品的浓度计算出来,然后根据质量控制样品对本次研究当中日内还有日间的精密度进行计算。详情请见表1。

表1 瑞舒伐他汀在血浆的回收率与精密度

2.4.2血浆回收率 在空白血浆当中精准的加入瑞舒伐他汀标准溶液,将其配制成为血浆浓度在3个级别的浓度样品,血浆浓度为瑞舒伐他汀0.05、5.00以及40.00(ng/mL);在进行相关的处理之后进样并和对应浓度的标准样品进样得到的峰面积进行对比,这样来计算它们的绝对回收率。计算的结果表示3个级别的浓度提取回收率相对稳定

2.5稳定性考察

在上述的3种不同浓度血浆质控样品,在进行考察之后发现样本如果在温度为-70℃的时候能够有较好的保存;而如果对血浆质控样品反复冻融操作3次之后能够稳定保存;温度为室温的,放置时间24 h之内的保存稳定;等到血浆样品在融化之后在室温下放置2 h,进行提取进样,样品保存稳定。

3 数据处理

用BAPP2.0版软件对血药浓度数据进行处理。对药代动力学的参数进行计算,参数的内容为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

4 结果

所有的受试者,在不同时间段的瑞舒伐他汀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如下图1。

图1 单剂口服瑞舒伐他汀在所有受试者平均血药浓度-时间

在本次研究当中,药代动力学参数详情请见表2。

表2 20例受试者单剂口服瑞舒伐他汀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本次研究表明了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钙片有着生物等效性,详情请见表3。

表3 统计分析结果

5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是超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进行测验,对健康的成年男性进行测定,对受试者自身的交叉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的受试制剂还有参比试剂之间的血浆药物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了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还有生物等效性是基本一致的。

[

参考文献]

[1] 张红,熊玉卿.单次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12):124-125.

[2] 田蕾,黄一玲,徐莉.瑞舒伐他汀钙片中国人体的药动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112-113.

[3] 金鑫,王鹏.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10):154-155.

[4] 李玉霞,江珊.瑞舒伐他汀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14):125-126.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范文4

[关键词] 阿奇霉素颗粒剂;药动学;生物等效性

[中图分类号] R9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c)-064-04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equivalence of Azithromycin Granules in healthy volunteers

FENG Mo1, LI Jianhe2, CAO Junhua2, YANG Qiaofeng2, ZENG Xiaohui2, LUO Xia2, WAN Xiaomin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Second People Hospital of Yueyang, Yueyang 414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equivalence of Azithromycin Granules in healthy volunteers. Methods: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zithromycin in 20 healthy male volunteers were determined by LC/MS/MS methods after being orally administered with single dose of 0.5 g Azithromycin Granules by randomized crossover way;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and the relative bioequivalence of the two preparations of azithromycin were calculated by DAS Ver 2.0 software. Results: The mai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azithromycin were as follows: Cmax were (537.4±168.2)ng/ml and (540.6±169.0) ng/ml;tmax were (2.0±0.7) h and (1.9±0.7) h;t1/2 were (31.3±11.6) h and (32.6±16.3) h;AUC072 were (4 736.7±2 408.9) ng・h/ml and(4 779.2±2 405.2) ng・h/ml; AUC0∞ were (5 578.6±2 796.3) ng・h/ml and (5 635.6±2 594.1) ng・h/ml for test preparation and reference preparation respectively. The 90% confindential interval of AUC072, AUC0∞ and Cmax of test preparation were 93.2%-104.4%, 91.8%-103.0% and 96.5%-102.2%, respectively.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azithromycin was (100.5±13.1)%.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atistic analysis showes that Azithromycin Granules test preparation and reference preparation were bioequivalent.

[Key words] Azithromycin Granules; Pharmacokinetics; Bioequivalence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属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红霉素相比,其化学性质更稳定,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扩大,尤其对流感杆菌作用加强,抗菌谱更广,抗菌作用更强,半衰期显著延长,分布广泛[1],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血浆中阿奇霉素的测定方法大多为微生物法[2-6],近年来陆续有质谱检测方法的报道[7-13]。本实验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检测血浆中阿奇霉素浓度的方法,研究阿奇霉素颗粒剂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评价生物等效性,以期用于评价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和招标药品制剂,为临床用药提供药动学依据和质量保证。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岛津LCMS2010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10AD VP低压四元梯度泵,CTO-10A VP柱温箱,SCL-10AD VP系统控制器,LC-MS solution工作站;WH-2微量旋涡混合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ER-182A型电子天平 (日本AND公司);TGL-16C台式高速离心机(湖南星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S60 电热三用水箱(北京市医疗设备总厂)。

1.2 试药

试验制剂(T):阿奇霉素颗粒剂(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90306,含量:99.8%);参比制剂(R):阿奇霉素颗粒剂(山东罗欣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90430,含量:99.7%);规格:0.25 g/包。

罗红霉素(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含量:948 U/mg);阿奇霉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含量:946 U/mg);乙腈(色谱纯,Caledon Company);甲醇(色谱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厂);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水为双重蒸馏水(自制)。

1.2 受试者选择

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2.5±1.1)岁,体重(63.8±4.3)kg,身高(173.8±3.5)cm;受试前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受试者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无吸烟、嗜酒及经常用药史。试验前两周内未服用任何可能影响本品吸收、代谢的药物。受试期间统一清淡饮食,不使用除试验(参比)制剂以外的任何药物,不接受烟、酒及含咖啡的饮料,避免剧烈运动。受试者试验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本试验方案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3 给药方法与样品采集

采用双周期自身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0名受试者随机等分为A、B两组,每组受试者每次试验时分别服用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受试者于试验前一日晚餐后,禁食不禁水12 h,次日清晨将阿奇霉素颗粒剂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两包倒入杯中,加适量纯净水溶解、摇匀后口服,并用总量约200 ml纯净水分次冲洗杯中残留药物并空腹口服,确保药物的摄入,并做记录。服药2 h后可自由饮水,4 h后进统一标准餐。试验期间由医护人员进行监护。分别于服药前(0 min)和服药后0.5、1.0、1.5、2.0、3.0、4.0、6.0、8.0、12.0、24.0、48.0、72.0 h由前臂肘静脉取血5 ml。20名受试者经14 d洗脱后交叉给药,同时间点取血。血样置含有肝素的离心管中,立即离心(3 000 r/min)5 min,分离出血浆,置-20℃冰箱中保存,备测。

1.4 血浆样品处理与血药浓度测定

1.4.1 色谱条件色谱柱:Thermo Hypersil-Hy purity C18色谱柱(2.1 μm×150 mm,5 μm);流动相:20 mmol醋酸铵(pH=5.2,乙酸):甲醇-乙腈-水(39∶15∶46);流速:0.2 ml/min;进样量:5 μl;柱温:45℃。

1.4.2 质谱条件电喷雾电离源(ESI),电离源电压4.5 kV,喷雾气氮气(N2),流速为1.5 L/min,干燥气体氮气流速为10 L/min。脱溶剂温度为250℃,检测器电压1.7 kV。选择性正离子监测(SIM)质荷比(m/z)为406(阿奇霉素,M+H+)和349(罗红霉素,M+H+)的带正电荷的分子离子峰。

1.4.3 血浆样品的处理精密吸取离心后的血浆0.20 ml,置2 ml离心管中,加入内标液80 μl(600 ng/ml罗红霉素),饱和碳酸钠100 μl,加入1 ml二氯甲烷,漩涡混匀萃取3 min,离心(3 500 r/min)3 min,吸取下层有机相于50 ℃水浴中挥干,残渣用100 μl流动相溶解,离心(3 500 r/min)3 min,取上清液5 μl,进样。记录色谱图,内标法以峰面积比定量。

1.5 血浆标准曲线的制备与定量下限的测定

1.5.1 标准溶液与内标溶液的配制①阿奇霉素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阿奇霉素12.2 mg,置于100 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即得标准贮备液(122.0 μg/ml),使用时稀释至所需浓度。②内标罗红霉素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罗红霉素11.6 mg,置于100 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即得内标贮备液(116.0 μg/ml),使用时用甲醇稀释至所需浓度,作为内标。

1.5.2 线性范围与定量下限用空白血浆将标准贮备液配制成含阿奇霉素1 600 ng/ml的标准血浆样品,再用空白血浆将此标准血浆样品系列稀释成1 600.00、800.00、400.00、200.00、100.00、50.00、25.00、12.50、6.25 ng/ml的系列浓度标准血浆溶液,按照“1.4.3”项下方法操作并测定。记录色谱图,以阿奇霉素与罗红霉素的峰面积比值(Y)对血药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0.004 2C+0.023 6(r=0.998 9);表明血浆中阿奇霉素在6.25~1 600.00 ng/ml浓度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血浆中阿奇霉素定量下限为6.25 ng/ml。

1.6 方法学考察与评价

1.6.1 特异性经LC/MS/MS分析测定得到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的质谱扫描图谱见图1,标准液、空白血样、空白血样中加入标准品和受试者服药后血浆的总离子流图分别见图2。阿奇霉素的保留时间约为 1.86 min,内标的保留时间约为 3.23 min,血浆内源性物质及其他杂质不干扰样品的分离测定。

图 1 阿奇霉素(A)和罗红霉素(B)质谱扫描谱图

Fig.1 MS chromatograms of azithromycin (A) and roxithromycin (B)

1.6.2 准确度与精密度取空白血浆0.2 ml,按“1.4.3”项下方法配制阿奇霉素低、中、高3个浓度(12.50、100.00、800.00 ng/ml)的质控(QC)样本,每一浓度制备5个样品,当天进样分析,连续测定3 d,根据当日的标准曲线计算QC样本的测得浓度,并与理论浓度对比,计算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及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结果在阿奇霉素血浆浓度为12.50、100.00、800.00 ng/ml时测得的日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48%、99.86%、99.22%,日内RSD分别为9.36%、5.15%、4.17%,日间RSD分别为10.25%、8.22%、4.70%,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学要求。

1.6.3 稳定性试验用空白血浆配制相当于阿奇霉素浓度为12.50、100.00、800.00 ng/ml的样品,分别在室温条件下放置0、2、4、6、12 h,在-20℃冰箱中冷冻后取出,室温融化,重复操作4次,在-20℃冰箱中放置0、5、10、20、30 d,然后在上述考察条件下取样,并按上述方法测定,计算阿奇霉素的浓度,结果样品在室温放置12 h内、4次冻融过程中、冷冻条件下放置30 d内均稳定。

1.6.5 萃取回收率配制含阿奇霉素浓度分别为低、中、高3个浓度(12.50、100.00、800.00 ng/ml)标准系列血样,各5份;按“1.4.3”项下方法操作,记录阿奇霉素和内标峰面积。另配制含阿奇霉素浓度分别25.00、200.00、1 600.00 ng/ml,内标浓度为480 ng/ml的流动相溶液,各1 ml(相当于处理血样的最后浓度),直接进样5 μl,记录阿奇霉素和内标峰面积。比较血浆样品和流动相样品的峰面积,分别计算阿奇霉素和内标的萃取回收率。结果在阿奇霉素血浆浓度为12.50、100.00、800.00 ng/ml时测得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51%、73.41%、72.99%,RSD分别为5.34%、6.10%、7.14%;内标的平均回收率为79.31%,RSD为8.47%。

1.7 方法学质控

用空白血浆配制浓度12.50、100.00、800.00 ng/ml的质控样品,每次测定时每个浓度取3份样品,按“1.4.3”项下方法操作(每次质控样品的测定安排在每天测定的中间时段),计算浓度,结果测定值均落在靶值的±15%范围内。

1.8 数据处理

利用DAS Ver 2.0统计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Cmax和tmax均以实测值表示。AUC0t以梯形法计算;AUC0∞按公式计算:AUC0∞=AUC0t+Ct/λZ(t为最后一次可实测血药浓度的采样时间;Ct 为末次可测样本药物浓度;λZ为对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末端直线部份求得的末端消除速率常数);t1/2用公式t1/2=0.693/λZ计算。以各个受试者服用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AUC0t按下式分别计算其相对生物利用度(F)值:F= AUCT/AUCR×100%。Cmax、AUC经对数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和(1-2α)置信区间考察。

2 结果

2.1 药动学参数

20名健康受试者单次交叉口服0.5 g阿奇霉素颗粒剂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后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3。主要药动学参数见表1。

图 3 20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阿奇霉素颗粒剂试验和参比制剂后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Fig.3 Mean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s of azithromycin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test formulation and reference formulation

in 20 healthy volunteers

2.2 生物等效性评价

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Cmax、AUC 经对数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双单侧t检验和(1-2α)置信区间法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tmax采用非参数检验法。结果表明,阿奇霉素的AUC0t、AUC 0∞和Cmax均拒绝生物不等效假设(P>0.05);试验制剂的AUC0t、AUC0∞、Cmax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参比制剂相应参数的93.2%~104.4%、91.8%~103.0%和96.5%~102.2%。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两制剂的t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以上结果,判定两制剂生物等效。

2.3 安全性评价

整个试验过程由经GCP培训的临床医师和护士进行观察, 20 名受试者在服用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后均无不适主诉或亦未观察到不良事件,且均按要求完成试验。

3 讨论

阿奇霉素由于其结构中无共轭体系,只有在接近200 nm有较弱的紫外吸收,一般难以用高效液相色谱的紫外检测器进行生物样品的检测。有关阿奇霉素的体内分析,多数报道采用微生物方法测定人血清和血浆中阿奇霉素浓度,但由于在此法中原形药物和代谢物都有活性,专属性不高,准确性较差,并且样品预处理复杂,灵敏度较低;文献[14]采用HPLC-电化学检测法,灵敏度较低,最低检测限为10 μg/L,并且所需血浆量大,样品预处理较为麻烦;更重要的是由于阿奇霉素为二室模型药物,其分布较快,但t1/2却很长,达30~50 h,故采用本法无法测定给药3个t1/2后血浆中阿奇霉素的浓度。李东等[15]采用HPLC-紫外检测法,由于阿奇霉素无紫外吸收,只能采用末端吸收法,故灵敏度低,最低检测限仅为50 μg/L;本研究采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阿奇霉素的浓度,该法快速灵敏,专属性强,回收率高,稳定性好,且简化了样品的处理过程,适合阿奇霉素血药浓度的测定。

试验的两种阿奇霉素颗粒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经方差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主要药动学参数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AUC0t、AUC0∞和Cmax经对数转换后,进行药物间、周期间、个体间的3因素方差分析,再以双单侧t检验进行等效性判断。结果表明,两者在不同制剂间和不同周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ax、AUC0t和AUC0∞、双单侧t-检验结果表明,均thigh和tlow>单侧t0.05。试验制剂AUC0t和AUC0∞的90%可信区间均未超出参比制剂相应AUC0t和AUC0∞的80%~125%的范围;试验制剂的Cmax的90%可信区间,也未超出参比制剂Cmax 的70%~143%的范围,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试验制剂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5±13.1)%。

[参考文献]

[1]Peter DH, Friedel HA, Mctwsh D. Azithromycin, a review of it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and clinical efficiency [J]. Drugs,1992, 44(5):750-799.

[2]贾琳静,乔海灵,张莉蓉,等.阿奇霉素颗粒剂的健康人体药物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36(6):712-715.

[3]张士洋.阿奇霉素片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安徽医药,2003,7(3):172-174.

[4]陈炜,来彩霞,刘党生,等.阿奇霉素分散片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5):316-318.

[5]唐欣,钱平利,温泉,等.阿奇霉素片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2):50-52.

[6]唐世新,李珍,计一平,等.阿奇霉素片人体药动学研究及生物等效性评价[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5):364-366.

[7]李晓哲,庞来祥,陈笑艳,等.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J].药学学报,2005,21(5):342-345.

[8]吴慧哲,魏敏杰,赵海山,等.阿奇霉素软胶囊在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23(6):442-445.

[9]胡万群,许毓,刘飞,等.液质联用检测人体血浆中的阿奇霉素[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28(11):2046-2050.

[10]郭智,张姝,于福贤,等.HPLC-MS法测定人血浆中的阿奇霉素及其人体药动学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23):1986-1989.

[11]刘世坤,裴奇,李佐军,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人体内血浆中的阿奇霉素[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7):552-554.

[12]陈玟,居文政,刘芳,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人体内阿奇霉素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58-61.

[13]陶炜兴,黄平,陈钧,等.阿奇霉素片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7,16(1):37-40.

[14]Najib NM, Idkaidek N, Ghanem IE, et al. Bioequivalence assessment of azomycin (Julphar UAE) as compared to aithromax (Pfizer USA) two brands of azithromycin in healthy human volunteers [J]. Biopharm Drug Dispos, 2001,22(1):15-21.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范文5

关键词: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

富马酸酮替芬为新型抗变态反应药物,可强效抗组胺及抑制过敏反应介质的释放。富马酸酮替芬不仅可以抑制支气管周围黏膜肥大细胞释放白细胞三烯、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等炎症介质,还可抑制血清、抗原、钙离子介导的中性粒细胞与人嗜碱粒细胞释放出白三烯与组胺等[1-2]。此外,富马酸酮替芬可通过调节CD细胞释放淋巴细胞活性,进而减少体内免疫球蛋白E的合成,起到抗炎效果。故该药对多种哮喘病、过敏性鼻炎及湿疹等变态反应疾病均具显著疗效[3]。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人血浆中的富马酸酮替芬浓度进行检测,旨在探讨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的特点,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以及对富马酸酮替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 受试者

选取20例健康男性为受试者,受试前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0名受试者无吸烟、喝酒史,无药物过敏史与慢性病史。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5.3±2.4)岁,体质量56~69kg,平均(66.5±4.8)kg,身高170~181cm,平均(174.4±4.8)cm。所有受试者均经生命体征、尿常规、心电图、血常规、胸透、消化道、精神系统及肝、肾功能等全面检查正常,试验前2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受试期间饮食清淡,禁止饮茶、咖啡,禁止剧烈活动。本实验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1.2 仪器

API4000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B104电子分析天平;色谱柱ZorbaxXBD-C18柱;GS-15R贝克曼高速离心机;TG332A微量分析天平。

1.1.3 试剂及药品

山东绿因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规格:1mg/片,批号:110101)作为受试制剂;上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富马酸酮替芬片(规格:1mg/片,批号:120613)做为参比制剂;富马酸酮替芬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含量>99.0%;内标物盐酸苯海拉明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含量>99.4%;甲醇与乙腈为色谱纯;其余为分析纯。

1.2方法

1.2.1色谱、质谱条件

色谱柱:ZorbaxXBD-C18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甲酸,流速0.4mL/min,柱温为室温。

质谱条件:正离子检测,离子源:离子喷雾离子化源;离子喷射电压:500V,温度:500℃;源内气体1(GS1,N2),流速:50a.u;气体2(GS2,N2),压力:10Pa;扫描方式:多重反应监测(MRM),DP电压微:70V;碰撞气压力:5Pa;定量分析时的碎片离子M/z310M/z97(酮替芬)与M/z256M/z167(内标物);碰撞诱导解离(CID)电压33eV(酮替芬)与25eV(内标物)。

1.2.2血浆样品处理

取0.5mL血浆,加100?L内标溶液、100?L甲醇及100?LNa2CO3溶液,旋涡混匀,离心5min(3000r/min),取30μL上清液进行HPLC-MS/MS分析。

1.2.3实验方案

采取单剂量、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2次试验间隔1周,将2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用药前前12h进食清淡晚餐后禁食,于次日清晨口服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单次服用剂量均为1mg,空腹温开水送服,服药后于室内休息。用药后2h可饮水,4h进食统一低脂标准餐。于服药前、服药后0.5、1、2、3、4、5、6、8、12、24、36h采集上肢静脉血5ml,置于无菌肝素抗凝试管内,3000r/min离心后取上层血浆,于-20℃冰箱中保存。经1周清洗期后再依据同样方法服用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并于相同时间点取血。将采集的血浆采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2. 结果

2.1 药动学参数

将20名受试者服用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与富马酸酮替芬片后的血药浓度数据应用BAPP2.0软件进行参数计算以及生物等效性分析,可见两种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2.2 相对生物利用度

以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与富马酸酮替芬片0-t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36计算,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相对于富马酸酮替芬片的生物利用度为(107.54±12.31)%。

2.3 生物等效性评价

将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与富马酸酮替芬片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AUC经对数转换后行交叉实验方差分析,得出ln AUC0~36与ln Cmax在制剂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双单侧t检验(α=0.05),AUC0~36的90%置信区间落在富马酸酮替芬片的93.9%~104.2%范围内;Cmax的90%置信区间落在富马酸酮替芬片的97.6%~108.5%范围内,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54±12.31)%,由此可见,两制剂在人体内具有生物等效性。

3. 讨论

由于富马酸酮替芬制剂在口服后血浆中含量低,故紫外分光光度法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的灵敏度较低[4]。为达到更高的灵敏性,多数研究采取的是液液萃取方法,但操作起来较为复杂。故本研究采用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检测,其线性范围能达10~4000ng/L,故相对于紫外分光光度法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其灵敏性显著上升,可使血浆中酮替芬浓度在极微量情况下也能保证高度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而在流动相的选择上,本研究采取的是乙腈-水-甲酸,其中甲酸是有机酸,能增加酮替芬的溶解,有效降低了色谱柱的损耗,同时也增强了分析的灵敏性。

本研究采取梯形法计算AUC0~36,实测tmax、cmax,通过对药代动力学参数采取方差分析与双侧t检验,结果显示,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与富马酸酮替芬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见两种制剂在人体内的处置情况接近。受试制剂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54±12.31)%。经生物等效性评价,两种制剂在人体内分布、吸收、消除特征接近,具有生物等效性。

参考文献:

[1] 徐家良.酮替芬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1991,26(1):48.

[2] 蔡鹏,吴B.HPLC法测定富马酸酮替芬片的含量及含量均匀度[J].西北药学杂志,2012,27(1):43-44.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范文6

关键词: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进展

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27-03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通常人们将尺度在1―100am的物质体系称为纳米体系。纳米技术通常是指尺寸在100nm以下的微小结构,在这种水平上对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处理的技术称为纳米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药物研究领域,纳米药物的研究已取得飞速发展。药代动力学是一门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利用动力学原理,用数学模型反映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定量化科学。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成分复杂或有效成分尚未明确的药物,对纳米药物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 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1 血药浓度法

血药浓度法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主要研究纳米药物中有效成分明确者,也是计算药代动力学最常用最准确的一种方法。如张海霞等用HPLC-荧光法测定兔血浆中羟基喜树碱的浓度。赵惠如等用HPLC法测定当归挥发油藁本内酯在家兔中的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兔口服当归挥发油后,藁本内酯在体内的药时过程为线性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t1/2为2.6638h,t1/β为108.88h。

1.2 生物效应法

纳米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难以用常规的血药浓度的方法测定其药代动力学参数。80年代产生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生物效应法主要有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和微生物法。

1.2.1 药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早在1975年,Smolen等提出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测定药动学参数的方法。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假定药物在体内呈线性配置,药物在作用部位(生物相)的药量Q(t)与效应强度(E)存在函数关系Q(t)=f[E(t)],而Q(t)又与给药剂量(D)成正比,所以给药后某一时刻,生物相药量Q(t)与该时刻的效应强度E之间的函数关系便可以用给药剂量D与E的函数关系D=f[E(t)]来表示。首先建立时一效曲线,经一定变换后可得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据此分析药物的动力学特征,求得各参数。目前,该法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纳米中药及其复方,尤其是有效成分不明及成分复杂难以控制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薛焰等以药理效应法研究超细粉体技术对马钱子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马钱子粉末给药后存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并得出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

1.2.2 药物累积法药物累积法是将药物动力学中血药浓度多点动态测定原理与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蓄积性的方法相结合,求出不同时间体内百分率的动态变化,以估测药代动力学参数。该法系在用药后不同间隔对多组动物重复用药,从而求出保存率,并据此进行药动学计算。如汪银雄等在对P物质-PLGA纳米缓释微粒的性质测定时,以时间为横坐标,累积释放率为纵坐标,作出P物质纳米微球体外释药曲线图。董怡民等用此法研究了纳米活性炭对氟尿嘧啶的吸收和缓释作用。

1.2.3 微生物指标法微生物指标法是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选择适宜试验菌株,利用微生物法测定生物样品的浓度,然后拟和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其原理主要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草药的浓度,然后按照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如陈鹏等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药动学参效。

2 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研究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分析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薄层层析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和放射性免疫法等。下面主要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由经典液相色谱法发展而来。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高压输液泵进行洗脱,并配有紫外检测器等,组成了自动输液、自动检测的液相色谱仪。克服了经典液相色谱法柱效低,分析周期长的缺点。本法灵敏度高,血液浓度低时也能被检测出来。且在RP-HPLC图谱中能同时反映原药及其代谢物的情况。何蕾等通过HPlc法研究紫杉醇注射剂及自制紫杉醇纳米乳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2 质谱法

质谱法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常用于对代谢物的分析,有着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范围广、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的优点。王晓波等用HP4500型电感耦合等电子体质谱比较传统雄黄粉与纳米级雄黄粉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为雄黄纳米化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2.3 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

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分离范围广,灵敏度高等优点。但是色谱法对未知物的定性分析往往由于标准品不易求得,给分析带来了困难。考虑到质谱分_析法在定性方面的作用,把色谱、质谱仪联用,以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张芳等用HPLC-MS研究9-硝基喜树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

3 纳米药物的体内代谢研究

3.1 纳米药物的吸收

3.1.1 提高生物利用度研究药物产生的药理效应与药物的化学组成和药物的状态有关。按目前的认识,有半数以上的新药存在溶解和吸收的问题,将药物的单元尺寸减至纳米尺度,不溶性药物转变成稳定的纳米颗粒,其表面积大大增加,与给药部位接触面积增大,可提高生物利用度。把中药粉末或溶液包埋在直径为纳米级的微粒中,其渗透性或溶解度将大大提高。齐墩果酸具有护肝解毒的作用,但因它的一般制剂溶出度不理想,生物利用度不高,限制了使用。当药物粒径>100nm时,在骨髓、脑和肾脏中极少被检出,粒径在150-500nm时具有肝靶向性,且在其余组织部位分布较少。制备出一定粒径范围的纳米粒提高生物利用度可提高临床应用价值。

3.1.2 缓释控释研究将中药纳米粒进行一定的表面修饰后,可能使中药具有缓释作用,一般将其粒径大小界定在1-1000nmt。另有研究证实,纳米药物粒子表面所带电荷对其缓释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纳米粒因非常小而易被包裹,从而可以进行表面修饰,也可控制其表面电荷,以达到缓释的目的。如吴道澄用复凝聚法制备Se和sj的明胶纳米微粒与单纯Se和si对照组相比,体内滞留时间延长2-4倍,具有缓释作用,生物利用度提高1.6-2.2倍。

3.1.3 改变药物吸收方式研究采用纳米技术可将中药

制成纳米微囊,或进一步将现有的中药复方改造成纳米级粉针剂,大大提高其稳定性和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还可将中药制成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片、含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下速溶片以及植入剂等多种剂型。梅云南等用雷公藤内酯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透皮给药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得自动免疫功能,并改变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以恒定速率在靶向部位释放,抑制水肿活性的血药浓度比游离药物浓度要高2-3倍,而且维持时间较长即使为较低浓度,也能产生非常好的疗效。

3.2 纳米药物的分布

靶向分布研究:中药的有效部位中或复方中药的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很难自动运送到人体的病患部位,只有利用特定技术才可能有效地将中药运送到预防疾病部位发挥药物作用效果。药物颗粒纳米化后可以将药物输送到身体任何极微细的组织管道(如血管、支气管)及疾病变异的组织细胞(如肿瘤细胞)中,因此可大幅度地提高药物的定位性、时效性和功效,使疾病能更有效地得到控制和治疗。并可降低某些中药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注射给小鼠后,发现喜树碱在老鼠的脑、肝、心及脾脏富集,其中脑部AUC/dose和MRT分别提高10.4和4倍,提示这种纳米微粒能通过血脑屏障,对治疗脑肿瘤有特别意义。尼莫地平微乳及其乙醇溶液和胶束溶液小鼠尾静脉注射后,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微乳明显高于后二者,脑组织相对摄取率分别为2.54和2.51,血浆和肝组织中的药物则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尼莫地平微乳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性。

3.3 纳米药物的转化和代谢

理想的纳米粒载体是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的,药物或靶基因片断与载体形成的复合物定向进入靶细胞之后,载体被生物降解,药物或靶基因被定向释放出来发挥疗效,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在其他组织释放,产生毒副作用或过早被灭活。研究表明,以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携带药物,可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疗效。目前,被用做药物载体的纳米聚合物粒子多由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俱优的聚合物制成,而聚乳酸类则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好而被广泛使用。聚乳酸PLA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纳米材料之一,它在体内外的降解受其共聚物单体的比例、分子质量、粒子大小及降解环境pH值、离子强度、表面电荷等的影响。PLA在体内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降解是非酶与酶解共同作用,分解成乳酸,再经三羧酸循环代谢生成co2和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