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1

关键字:小学生 体育教学 自信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8

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给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要实现深化改革,“教师主教、学生只听”的局面已经开始改变,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体育这样一门特殊的课堂中,教师不仅仅只是要在学生思维上进行引导,更要在行为上进行指引。因此,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心理上达成一致,才能使体育课堂成为一个互相交流的大家庭。

一、主、客体的特殊性为培养自信提供良好契机

小学体育课堂,由于其主体(小学生)和客体(体育课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体育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自信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堂这个大家庭就成为了学生找寻自信的摇篮。

(一)主体的特殊性

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之后,比起幼儿阶段,心智逐渐成熟,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得更加活泼自信了,对大人的心理依赖逐渐变少,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有了更多的伙伴,学习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孩子都希望能表现自己,希望成为老师眼中的典范,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榜样和英雄。由此时,孩子开始出现自信和展示自信的苗头。针对学生在这个阶段的需求,老师应该使用鼓励性的话语来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语言鼓励“加油、你真棒”等,或是行为激励,如“课堂学生击手奖励”、“礼品奖励”等。

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到了中高年级之后,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逐渐缺乏自信和产生自卑心理,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自卑的困扰,但是在自卑的学生中,女生与男生比更容易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此阶段的体育教育应因人而异,通过不同的体育表现方式,来鼓励或引导学生的自信心理。

总之,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对自信也表现出不同的程度,体育教师面对小学时段的不同的学生主体,应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育。

(二)客体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实践性的课程,它不同于语文、数学等以以室内课堂为载体、以语言实施为主题的文化课程。它是以身体活动、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融入理论教育、行为意识培养,是一种集体性、竞争性很强的身体教育活动。在这种特殊的教育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极为有帮助的。

一方面,体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归属感指的是被他人接受, 被集体融合的心理状况。体育课堂中的很多活动项目都是集体活动,如接力赛中的整体意识,篮球运动中的团队凝聚力,在这些活动中必须进行团队合作,充分发挥不同的技能才能达到整体效果最优化。学生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进行团体和协作后,归属感增强,加强了对自信心的熏陶。

另一方面,体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体育运动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室外运动,经常伴随着胜利与失败的情况,老师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归因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在跳高的活动中,应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去探讨如何才能跳的更高。在讨论的过程中,无论学生的建议和想法是否正确,作为老师都应当对其进行积极的肯定。在学生面对挫折时,老师要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

因此,要充分和合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来引导和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二、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代教育中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由于长期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体育教学当成一项基础知识的培训和身体技能的学习,就运动而运动,只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施状况,并不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认知。这种教学模式与体育新课标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活动是无效的体育活动。同时,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对技能活动的设置十分机械,甚至教学设计数几年没有任何更改。教学内容也极为简单,广播操、跑步、跳高等等,使一部分学生觉得体育课甚至是“受苦”课,出现排斥和逃避现象。老师只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等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辅导。

这样唯“训练”是图的教学方式,使一部分身体机能不是很好的学生不但没有起到提升自信心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心理障碍。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课,乐于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尤其是男生,对体育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享受在课堂中的运动,并以此来彰显自身的技能,荣誉感增强,自信心得到极大满足。但仍有17.5%的学生存在这样的自卑感,其中5.6%的学生自卑感十分严重,对体育课没有任何信心,在一些活动中不愿意主动参与甚至是敷衍了事,出现“望跑兴叹”、“望课而逃”的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课的实施,使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表现力,自信心不断增加,身体机能和技能也得到很大提升;而体育成绩较差的,就愈加不愿意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自信心逐步丧失,这样恶性循环,对体育课更加排斥,心理也更加脆弱,两级分化严重。

三、提升学生自信的有效策略

过多年的体育教学,笔者总结出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的以下几种因素:孤独心理、过敏心理、害怕心理、 依赖心理、自责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 异性心理、反感心理等。面对小学生出现的这几种心理因素,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全民参与法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对老师的畏惧和对体育项目的畏惧。因此,老师作为体育项目中的引导者,应当融入学生当中,不再把自己充当项目的主宰者而是平等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尽可能多地参与学生的各项体育活动当中,起到指引和矫正的作用,同时创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的信任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排斥感,使学生把体育运动当做是一项游戏而非是任务或者课程,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一些项目中,老师在进行了示范动作之后,学生仍旧不明白如何实施,表现出一副畏难情绪,自己不敢去进行模仿练习,害怕出错或者是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个动作。这个时候老师应主动去重复动作,并和学生沟通探讨动作的技巧和难点,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帮助他们完成训练,提升其自信心和参与感。

(二)诱导感染法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针对小学教学提出的,它指出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崇拜、喜欢和信任的事物。这说明了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具有很深的影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表现出深切的希望,并进行行为的诱导。教师要善于运用关怀性的语言和身体行为来表现对学生的肯定和希望。尤其对那些身体素质差,或者排斥运动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对他们进行活动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感受到关怀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体育素质。同时,可适当放宽对他们的技术要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使用“降低动作难度――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技术动作”这样一个过程,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消除恐惧。如在跳马活动中,有的学生总是担心障碍物太大,怕跳不过去甚至会摔倒。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找一个素质一般,身高较矮的,但是又比较大胆的学生去试跳,以给其他学生以激励和自信。如果仍有学生跳不过去,就降低高度,让他们先降低胆怯心理,同时感受成功的喜悦,以有更大的自信去挑战高难度的。这样不仅使教学任务得以完成,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以在以后的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

(三)差异定制法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不同学生又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自信心开始出现苗头,因此多使用激励性的体育项目来进行训练。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出现部分学生自信心下降,在这个时候,教师应结合个体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训练要求和训练目标,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下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成功和进步,从而在运动中找到自我,增加自信。

(四)创新激励法

在学生尝试完成动作之后,一方面要通过重复训练来提高他们的活动技能,另一方面更要在技术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进行形体训练中,以下腰为例,教师开始可以让学生自己拉伸肌肉,尝试练习。接着教师介入其中,分组进行练习,让基础好或姿势标准的同学去帮助无法完成这一动作的同学。一方面巩固了他们自身技能水平,同时也在互相协作和帮助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是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排斥训练的学生也在融洽平等的关系中得到指导和训练。此外,在学生完成训练后,教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如把这一系列的形w动作自行商议编排,组成新的组合动作。这种“再实践”的教学方式既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好奇心和创造力。

四、结语

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特殊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抗挫折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主动帮助孩子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和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校 体育训练 比赛 心率检测 应用

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身体机能差异比较大,在体育训练与比赛的过程中,难以对训练的强度及难度进行有效地控制,使学生达不到训练的效果。而心率监测能够对学生的身体机能以及心脏功能实施监测,为体育训练与体育比赛的项目设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促进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一、心率监测在高校体育训练、比赛中的重要性

所谓心率监测,就是对人的身体机能以及心率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测,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它能够准确反映出人的心率波动以及身体各项功能的指标变化,且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在医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中都有所应用。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不仅运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而且还定期组织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在训练与比赛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性与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然而,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所能承受的运动量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在训练的工程中很难把握训练的力度与强度,这就为必比赛与训练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心率监测作为一种新型监测仪器,能够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进行有效观察,在体育训练或比赛时,利用心率监测,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能耗情况与心率变化状况,并根据检测所得的结果,对训练的方式进行改进,达到较高的训练与比赛效果。目前,心率监测在高校的体育活动与比赛中得以应用,具有无限的优越性。

二、心率监测在高校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一)训练方法的选择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能的差异,在体育训练中能够接受的训练方法与强度也有所不同。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教师制定一定的训练内容,并采用单一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统一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把握住每个学生的身体特点,而且对于不同项目的训练缺乏针对性与科学性,这种课堂模式下,导致学生的体育训练效果普遍低下。采用心率监测,能够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身体机能与心率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训练方法,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法。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长跑训练时,可以采用心率监测的方法,了解学生在训练中的心率变化情况。一般情况下,人的心率在每分钟45~50次左右,体能素质相对较好的同学可以维持在35次左右。在长跑的过程中,心率将会达到190~200次每分钟。具体到每个学生,会因身体素质的差异呈现出差别。因此,可以根据心率监测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身体机能的判断

学生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能训练后,会出现疲惫、乏力等现象。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身体恢复状况充分了解才能保证接下来的体育训练。而心率监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比如学生在参加完长跑训练之后,可以对学生的心率进行监测。一般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心率指标能够保持在每分钟45~50次,大多数学生心率指标较高,在60~80次。这在一定时间内是正常的,[[]]若是在3天后,学生的心率指标仍然在这个范围内,说明学生的身体疲累未能得到有效地恢复,不适宜做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可以做一些放松的体育项目,多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以便得到缓解,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在其他的体育项目中同样适用。

(三)运动强度的评价

在高校的体育训练过程中,对体育项目的训练强度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训练的强度把握不好,也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对训练的强度要求相对更高一点,而体能素质较弱的同学则难以承受过高的训练强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强度的训练,使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锻炼。运动强度的不同会影响心率的快慢变化,强度越大,心率越快,对运动的学生采用心率监测,能够把握学生的心率变化情况,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不同强度的训练,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心率监测在高校体育比赛中的应用

(一)心理状态的有效调整

心率的变化还与人的心理有关。在参加体育比赛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焦虑等现象,适度的心理压力能够给学生带来动力,促进学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过度焦虑、紧张会影响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可采用心率监测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大致的了解。若发现学生的心率指标超出正常水平,可对其进行适时地引导,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上的顾虑,并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将要参加比赛的同学,要对他们进行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不安情绪,这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比赛中发挥正常水平。

(二)运动状态的掌握

对学生的心率监测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运动状态。在一次学生篮球比赛调查研究中,参赛前学生的平均心率在每分钟51次左右,比赛后,心率上升到平均190次每分钟。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休息,学生的平均心率已经恢复到每分钟50次,可见学生心率恢复的有效性。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赛前的训练是极为科学、有效的,不管从训练强度上还是训练方法上,都达到了较好的调整。因此,对学生的心率监测能够对比赛项目的强度设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比赛,还能保障比赛的安全性与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水平,可以在体育比赛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体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体育比赛项目以及体育活动的不断增多,对体育训练以及比赛的科学性、合理性有个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心率监测能够对学生的身体机能以及心率变化进行准确的反映,为学生的体育训练强度与方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而且有利于教师对训练方法做出合理的调整,保障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可以在体育锻炼与比赛中进一步应用。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育;实用体育;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职业学校教育与普通院校教育在某种层面上存在着共同点,他们都是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行为。而不同的是职业学校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职业学校在体育素质培养上结合不同专业需求,进行不同方面和能力的体育素质教育。在完成普通的文化知识或者是专业技能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

进行体育素质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程度,通过体育素质教育满足不同职业上的身体素质要求,加强学生在进入到社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节奏和工作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在职业学校中的实用性体育训练尤为迫切。本文强调了实用性体育在职业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型的教育理念和结构。

一、实用体育训练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体育训练最为根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学生的体质以及提高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技能的兴趣和应用程度。为此体育训练方法也应该配合学生的所学专业并且结合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合理地分配训练方式。在进行实用体育训练的同时也会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和技能使用基础。

1.为未来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加强体育教育,设立系统的训练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目前的职业教育当中,配合不同职业的特性,设立专门的体育训练方式,训练学生特定的身体素质和机能显得十分重要。这些都是为了学生以后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专业技能。而具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和技能教育都是以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为基础,可为学生就业夯实基础和帮助。

2.完善体育教育体制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普通院校进行体育方面的教育都很传统并且没有具体的方向,而且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而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大为不同,其具备基础性和实用性两种特点。在目前的职业工作当中,即使求职者具备某种特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很难达到现今的工作要求,为适应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较高要求,加强体育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快速提高工作能力。这也对当前的体育教育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3.改变学生的受教观念

目前在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中,学生认为只要加强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就可以很好地达到当前就业要求,而且职业学生年龄偏低,阅历尚浅,对未来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和憧憬,无形中缺失了对于体育训练重要性的关注。利用实用体育训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职业需求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各项技能的准备,以更好的能力面对以后的工作。而且体育教育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实用性w育的原则

1.实用性

实用性是实用体育训练最为突出一个原则,学校在进行体育训练方式的安排时要严格依照实用性的原则。在学生方面,学生应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体育训练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和技能的辅助效果,清楚地体会到实用体育训练对以后就业的巨大帮助。

2.科学性

学校在进行体育训练专项安排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接受能力,设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制度,不可以超过学生的身体负荷以致产生负面影响。将专业技能教育和实用体育训练进行科学的有机结合,保证各个方面的教育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合理,避免出现分配不均导致教学成果差的现象。而且体育训练方面也要做到分配合理和灵活,对学生较弱的环节加强训练而对已经很完善的环节减少训练。最后要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训练,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

3.树立正确价值观

当前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重视不够,这对实用体育训练开展有较大阻碍。因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首先要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学生可以接受体育教学。其次在训练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单向的体育训练并且提供精神支持,让学生可以更快接受。最后要加强学生对职业病和身体健康的重视,帮助学生设计自身的训练方法,培养自主训练和终身体育的健康价值观。这样可以提高实用体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三、训练方法

实用性体育不仅仅可以对职业所需要的运动进行技能储备,而且可以使学生增强自身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尤其是在对身体机能需要严格的专业工作中,进行实用体育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职业病的预防和延缓起到很大的作用。实用性体育训练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基础体育训练中借鉴而来,针对不同的职业需求进行专门的身体结构训练。为此根据不同的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制订不同的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此处举例三种不同的职业,提出专项的体育训练方式,以此来加强职业人员的身体机能。

第一,IT行业。由于IT行业的从业人员是长时间的坐姿工作,对背部肌肉和手指肌肉损伤严重。为此需要加强背部肌肉的静止耐力和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长跑、短跑、体操机械训练、俯卧撑等体育训练,配合头部和腰部的按摩,缓解关节的压力和疼痛。

第二,高空作业工作。高空作业有着很高的危险性,对从业人员的肩部肌肉和下肢肌肉的耐力及稳定性有很高要求。可以采用各种方向的梯绳攀爬训练、肘部训练、跳水训练等内容。

第三,流水线作业。在许多的流水线工作中,都需要长时间的用同一种姿势工作,而且在多数装配工作中对工人的注意力和精准度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想要提高工人的耐心和平衡力可以采用左右脚来回跳跃、体操、滚翻等肢体运动。

四、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职业技能的不断改进对社会职业的要求也不断地加深,而且工作压力也逐渐变大。经济的不断进步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作和专业要求。所以当前的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学生的主要输出地。而如何培养质量更高的技术人才和人才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重大问题。通过对当今的实用体育在职业教育的应用和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实用体育的地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探讨了实用体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方向和原则,简析了几种职业的体育训练方式,提出当今的实用体育训练要充分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专业设立不同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中 体育特长生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01-01

1.前言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高中阶段的学习是比较紧张的,特别是体育特长生。作为体育特长生,他们除了每天的课堂学习之外,还要每天进行大量的训练,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的提高体育成绩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然而,一些学校也存在着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关系上认识的不足,往往认为体育特长生应该以体育训练为主,文化学习可以为体育训练进行让步,可以是体育训练的附属品,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文化学习对于体育特长生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很多体育特长生在高考中发生落榜的情况都是因为在文化课成绩上的不够。

2.体育特长生的概述

体育特长生一般指那些热爱体育运动,在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上具有特长的高中生,他们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优异的专项运动能力。在学校参加体育队,并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训练。在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更加迫切。高中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所以说,切实抓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教育管理工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并且有着体育专长的新世纪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现状分析

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是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高中体育特长生在生活、学习和训练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普遍的现象就是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没有达到平衡,体育成绩取得了进步,文化课成绩却有一定的退步。这样是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全面人才的。因此,学校和老师需要正确的看待目前高中体育特长生教育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时刻关注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训练中的表现及心态,以找到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3.1思想素质方面的现状

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生,那么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的教育也自然与一般的学生不同。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人际关系相比一般的学生来说十分活跃。因为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他们会成为焦点,甚至成为别人崇拜的对象,愿意与他们交朋友的人很多。但这也导致了体育特长生交友标准的模糊,他们很容易感情用事,走向错误的人生轨迹。同时他们在思想上也比普通学生更自立,心智更成熟,更重江湖义气。

3.2文化学习方面的现状

高长生不能一味的只重视训练,而把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学习忽略,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学习、思想行为学习与体育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虽然在体育训练之后产生的身体疲劳对文化课的学习非常不利,但是这并不是忽视文化课学习的借口,我们应该合理安排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时间,明确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的主次关系,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导,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并重的原则。

3.3训练现状

目前的体育训练现状是有很多体育老师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体育特长生的身体素质认识的不够全面,同时也不能很好的调动体育特长生日常训练的积极性。还有很多体育老师忽视了体育特长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导致有的体育特长生训练负荷量过大,降低了其积极性。除此之外,体育特长生高考的成绩和日常训练的成绩有着巨大的差异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要使体育特长生更好的适应高考的氛围,同时体育老师也必须时刻对关注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情况。

4.加强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工作的有效措施

4.1注重教学理念的转换

要想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体育特长生创建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与训练环境,要求所有老师和同学能够正确的认识体育特长生。同时,也要帮助高中体育特长生正确的认识和审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训练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

4.2处理好学习和训练之间的平衡关系

处理好学习和训练之间的平衡关系,直接关系到体育特长生能否在考高中取得好成绩,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如果不能够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那么可能导致文化学习影响体育训练效率,或者体育训练效率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高长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所以,对于高长生来说,文化课程的学习任务不能过于繁重,但在完成训练之后,也应当给予适当的文化课程学习。

4.3注重体育训练的科学性

高长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老师一定要做好讲解与示范工作,尽可能全面具体的将所有的要领都细致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科学的掌握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训练。体育训练的科学性,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而且还能够避免学生因没有正确掌握训练方法而受害。体育老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努力将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有效率的有质量的按时完成训练任务,并储存好最好的状态,为下次训练做好准备。

5.总结

总之,高中体育特长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思想行为学习、文化课程学习和科学的体育训练。要想全面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的效率,必须鼓励学校领导和相关体育老师加强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了解,从而采取相关有效地措施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进行科学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最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巫雪英.训练体育特长生的几点体会[J].基础教育参考,2010,12:96.

[2]曲景凯.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创新训练模式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04:24-25.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5

    一、信息技术在科学选材方面的功用

    在体育领域中,要想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除去科学合理、系统有效的训练方式方法外,以严肃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选拔出与运动项目相适应的优秀运动员则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科学选材无疑成为当今体育训练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结合生物化学、遗传学、数学和生物力学以及生物技术,定向定量地建立理想目标的模型,科学制定训练对象的各项选材标准,最终达到科学选材。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功用

    信息技术可以高效地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传达给受教育者的感觉器官,从而在体育训练中实现了教育信息高效传输,有利于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想、创造(建模)、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学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信息技术中,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优化体育训练教学,激发学生体育训练动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动作概念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直观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功用

    传统的体育教育训练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师道尊严”,以传统教师的主动传导和学生的被动吸收为主,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则,学生只有在体育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去吸取知识和锻炼方法,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动性和思维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把各种不同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体育教学软件,给学生观看、讲解、学习,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训练,使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训练方法不断改进,即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训练方法,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6

高中体育课程是高中素质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科学的进行体能训练不但能强健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和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器官、系统的免疫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塑造健美体形。所以体能训练在体育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

二、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中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每天起得早,睡得晚,学习任务重,平均每天大概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睡眠严重不足。同时吃得好,运动少,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超负荷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喘不过气来,造成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活动兴趣不足,甚至认为体育训练活动耽误了自己应试科目的学习,致使整体体育锻炼的缺乏。据了解,高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达到85%;耐力素质下降、力量素质下降、柔韧素质下降,学生们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很多高校中体育训练方式过于陈旧,没有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事实给学生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和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内容制定不明确,不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体育项目的培训时,过分注重技巧和动作,忽视了对体能的锻炼。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局限于教材的死板教学内容,部能够突破禁锢。自动自发的进行创新教学。导致体育训练教学的项目设置数量、内容,滞后于整体体育教学工作需求。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创新研究

要达到优化高校体育中的体能训练的效果,提升体能训练的整体水平,就应该寻求科学创新的训练方案。教师只有拥有有效、合理的教学思路,才能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支撑。要提升体能训练的水平,其根本途径在于创新构建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

(一)重视体育教师在体能训练中的地位在国外,不少高校的体育课,即使是选修项目通常都配以了专业素质过硬的体能训练老师,比如在校篮球队、足球队以及网球队中,体能训练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训练项目而存在的,体能训练老师会单独对学生的体能进行训练,这一过程与这些体育项目中的技巧训练、方法训练是分开的。而与此相比,我国高校的体育课中却很少会特意聘请专门从事体能训练的老师,这方面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并且我国高校中的体育项目也几乎没有开展专门的体能训练内容,因而在体能训练方面的意识是非常薄弱的。体育老师往往更加重视的是教授学生相应的运动技巧和方法,并且一个老师通常针对的是好几个班的学生,这就使得老师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学生进行体能方面的训练,即使偶尔会进行一些体能训练,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显得十分盲目,无法对学生的实际训练效果进行跟踪和评测。教师在体能训练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觉得,所以为了能够将体育教学的效果发挥大最大程度,并且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必须更加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且为学生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与学生良好交流,让他们在体育课上全身心投入到体能训练中。

(二)端正训练态度,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实现预期的训练效果,持续不断地进行有规律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应该认识到健康强壮的身体和熟练的运动技能不是短期就能够达到并且维持下去的,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够得以维持,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训练态度和能吃苦耐劳的心态,从一开始就做好长期训练的心理准备。此外,在进行训练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来帮助他们规划各自的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总的说来,体能训练又可以分为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两大类,教师应该结合学生所选择的运动项目来制定相应的体能训练计划,并且做到基础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的交替进行。体能训练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根据运动对象以及运动项目的不同来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体能上的突破,从而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三)注重发挥思想教育作用,让高中体育教学情景交融教师应当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让学生精神上受到感染,激发积极情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对“大体育”的理解,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强大以及个人终身体育习惯等方面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体育锻炼学习活动。

(四)创新体能训练方法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不能只禁锢于教材内容,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当对体育训练项目进行一定的创新和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当穿插一些团队合作的体育训练项目,让学生进行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日常教学中除了常规的:速度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方法、灵敏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还要适当将体能训练与运动技巧要穿行。例如:足球课上,教会学生新的带球技巧后,让学生自己练习熟练后加入几组力量、速度训练,像利用刚学的技巧带球来回跑、快速传球等,规定每人必须做一定数量才行或者两人配合进行训练,使训练充满乐趣。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