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活动的四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活动的四要素范文1
下面笔者试图就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作初步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狠抓“四个优化”工作,带动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
(一)优化德育工作。
前不久,李岚清副总理就学习、贯彻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作了题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报告。其中“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则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内容上,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制力、鉴别力、抵抗力,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培养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进一步搞好德育工作,我校开展了如下活动:1、实行校级、班级两级管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热情;3、开展普及法律教育活动,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4、围绕“五会”教育加强德育工作一月一专题教育活动。5、采用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用表及“家长、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参加评估的方法,进行量化考核。6、实施生动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必须优化育人环境,开拓生动活泼的教育新天地。在实施生动教育过程中,我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英雄为榜样,始终坚持了“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的思想教育活动,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教育的切入点。为实施生动教育,我校每年举办“读书节”、“雪地杯足球赛”、“田径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爱我中华读书演讲会”等活动。丰富多采的活动,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优化教师队伍。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而艰巨的改革。要实现转变,就必须在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等根本问题上彻底转变传统的意识,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极大的优化教师队伍。
为了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从“四个结合”入手,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养。
第1、指令性与主动性相结合;
第2、指导与自修相结合;
第3、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第4、教学急需与阶段性培训相结合。
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1、请进来,走出去。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聘请有关专家顾问来校指导教研活动,同时委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市、区各类骨干教师培训。
2、结对子,老带新。我校每年举行一次拜师,新老教师签订师徒合同。老教师耐心传、帮、带,新教师虚心求教。组织定期集体备课,青年教师做汇报课,评选教学“新秀”。高级教师讲授示范课,中级教师每学期出一节教研观摩课。
3、定期开展基本功竞赛活动。学校先后举办书法、绘画、教案和教材分析等项竞赛活动。
4、树典型,培养学科带头人。几年来,我校鼓励青年教师出去拜师,学习教学经验,摸索教学方法,积极为青年教师成长“压担子”。“搭台子”。
5、双向反馈,服务学校。凡是参加国家、省、市、区继续教育的教师无一例外都要完两个任务:
(1)带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参加培训和进修。
(2)将培训进修的学习成果主动自觉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目前,我校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对德高、业精、风正、纪严的教师队伍,有利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优化科研管理。
科研为先,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不注重科研管理的校长不是好校长,抓不好科研工作的校长不是聪明的校长,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确定了“端正认识、科研兴校;领导重视、广泛发动;健全组织、加强培训”的教科研工作方针。
我们宣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成人成才的学生,鼓励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做出成绩。
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由于它的本质特性、过程的长期性、效益的滞后性等等,如果不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一切改革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所以我们在教工中大力提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良好的风气,形成正确的舆论。学习之钟长鸣,校风建设之本已成共识;“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大家的行动口号。我们提倡教师人人走学习、实践、科研三结合的道路,鞭策教师破除科研神秘感,树立自信心,提高理论思维,增强科研意识。
教研、科研管理人员深入到教师中去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用心发现、培养、总结、推广那些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改革经验;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方向。充分展开对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做到人人有课题,带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广泛地开展。
近年来,我校全面工作在教育科研导向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学校先后有2人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一位骨干教师参加了首届“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十六位青年教师出类拔萃,成为市、区骨干教师。先后有两个教研组被评为市、区先进教研组。连续三年接受市、区综合办学水平检查,名列榜首,并对我校工作给与高度评价。1999年,被省授予“先进家长学校”称号,“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先进试验校”称号,并荣获省级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实验研究科研成果二等奖。于2000年4月我校课题:《创新教育教学“四要素”整合模式的实验与研究方案》,荣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
总之,一种学风浓厚、教风严谨、校风向上、人人“知耻而后勇”、“发愤而成才”的朝气蓬勃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优化管理机制
我校本着狠抓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为切入点,依照向管理要质量的原则,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落实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如《学校全员岗位职责》、《学生管理考评细则》和《学校教职工奖惩办法》等,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科学轨道。同时,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努力变消极为积极,变矛盾为团结,最大限度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有效的保证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产生了飞跃,连续三年位居全区先进校行列。
二.加强教研教改,探索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新模式。
为适应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第三次全教会提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一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无疑对中小学教育管理提出挑战。
由于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一些教师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合作、交往等行为的养成;重视考试的选择功能,忽视学生的综合评价等。为此,有必要采用硬性管理手段,加大对原有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行变革的力度,纠正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做法,改变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通过规范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初级中学应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呢?结合我校的探索实践,我们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第1、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什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而不是在时间安排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次”。
第2、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以教师教了什么,而是以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这是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按照这样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衡量一节好课,评价一节好课也要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尺度。教学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更新观念,用新教学观来透视与分析今天的教学。不可否认,大多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但不是有意识的、自觉的,因此是低水平的,如何将这种不自觉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正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
现在,教育界有一种说法:“课外抓能力,课内抓知识,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这句话引人深思,课内课外为什么两张皮?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不是故意为之,广大校长、教师对改革课堂教学有着强烈的愿望,但深感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围绕创新精神的培养制定了一套符合校情的教育教学方案,即《创新教育教学“四要素整合”模式的实验与研究方案》。
要素一:建立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四要素整合”模式的课程体系。
要素二:建立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四要素整合”模式的课堂体系。
要素三:建立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四要素整合”模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艺术活动的四要素范文2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期望达到的高度。它束缚着课前的具体工作,课堂的策略选择,以及课后的评价检测工作。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和双眼。恰到好处的设立教学目标能让这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明亮起来。
教学目标的阐述,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的规定。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课程改革稳步向前推进的今天,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理念,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重建,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
一、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方法
体育教学目标应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小学阶段应注重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的目标培养,教学目标呈系统性和层次性。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必须遵循思想性、科学性、操作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的原则。
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师应能准确地制定和阐述课堂教学目标,以便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1)课堂教学目标常用行为目标来表示。它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能够做的或通过不断地练习确定能够做到的事情。它可以是显性目标,也可以是隐性目标,但必须是准确的、严密的,不能用模棱两可的术语来表达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结果。
(2)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教学的内容,针对性要强,具体明确。教学目标过大、笼统、不明确则难以落实,教学目标含糊、不准确、不具体则影响授课质量,使编写教案时所选择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失去依据。所以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由传统的“内容衍生目标”向“目标引领内容’转变,使课堂教学目标成为课后衡量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程度的依据。
(3)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通过不懈的努力,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4)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首先考虑本次课的重、难点,学生通过本次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或发展的素质;其次要确定该教学重、难点在教学目标分类中的位置;最后要确定教学目标的范围,然后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此为根据进行编写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逐步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与过程互为统一。
(1)教学方法的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任何的教学活动都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诱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各种方法总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键是要看教师科学地教学设计。
(2)教师教学艺术的完善,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推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与气氛,微笑着和学生交流,教师语言抑扬顿挫,富有童趣”,教师的个人教学艺术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较强的推动性。
三、教学目标的编写步骤
在制定教学目标前要认真学习和钻研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根据单元教学目的,疏理出本课时的知识点以及要完成的技术技能的要求。同时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学生运动技能的起点和适应水平,确定本次课时的技能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程序一般为:依据(课的目标和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主动的学习方式)――获得(成功体验)――达成(学习目标),所以在制定规范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包括以下四个要素(谁?做什么?在什么条件?做到何程度?)。
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可检测性
2009年11月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听课活动,就以三堂篮球课的教学目标这一切入点来衬托以上提出的四个要素:
(1)陈卫星老师: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表述:以游戏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直线运球能力。教学目标四要素分析:谁――学生;做什么――直线运球;在什么条件下――没有体现;做到何种程度――没有体现;从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做直线运球。教学目标的检测手段:虽然老师利用了对比的形式:人球一线;人在左侧,球在右侧解决了运球时的站位。由于教学目标的含糊,在整节课中,教师没有体现出检测教学目标的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教学之后,学生达成情况较好。
(2)董明华老师: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表述:能区分直线运球和原地运球的不同按球部位,体验、巩固掌握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的原地运球手法和直线运球的击球部位,75%的男生能直线运球7~8(米),女生为5~6(米)。教学目标四要素分析:谁――学生;做什么――直线运球;在什么条件下――没有体现;做到何种程度――男生能直线运球7~8(米),女生为5~6(米)。教学目标的检测手段:在巩固阶段,教师利用听鼓声来检测,如:走三步、走五步、走十步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直线运球7~8(米),女生为5~6(米)的目标,并每次活动完之后举手进行统计,这样的检测手段看上去已经有体现,但不够显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目标达成高于原定预设目标,说明预设的目标过于低,或者说教师在课堂中把课的目标拔的过高。
(3)陈运根老师: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表述:体验不同方向运球时手应触球的部位,85%以上的男生能跑着连续运球,90%的女生能走着连续运球。教学目标四要素分析:谁――学生;做什么――不同方向运球;在什么条件下――没有体现;做到何种程度――85%以上的男生能跑着连续运球,90%的女生能走着连续运球。教学目标的检测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场地的直线长度7(米),14(米)的距离来进行检测走着直线运球,但对跑着运球没有进行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慢跑运球的目标稍微偏高,所以整节课下来,粗略感知85%以上的男生能跑着连续运球的目标未达成。
五、思考与结论
(1)教学目标预设和表述的情况,第一位教师表述不够明确、具体和可操作性;第二位老师表述比较完整,但预设的目标过于低,导致学生最后完成的情况大大高于预设的。第三位教师预设的目标过高,最后学生达不到这个目标。
(2)目标中的四要素,都缺少其中的一个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完成(独立完成、教师保护、师生保护等),这也是我们现在大多数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中所缺乏和忽视的点。
(3)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目标检测的显性反应,从而课的最后反应不出目标达成度。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部分,有必要进一步的探析与研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必须从教师的教学目的层面走出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过程设计和学法指导,关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一堂教学效果突出的体育课,都离不开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蒋丰.体育课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8):7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邓志林.体育课教案结构合理性与内容科学性的分析[J].体育教学,2008.(3):12-13
艺术活动的四要素范文3
一、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第一要素:渗透地方文化
12位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带着自己家乡的特有文化,在40分钟时间里,和学生们一起,开始诱人的地方文化之旅:有的老师与学生们聊起杭州“西泠印社”百年的辉煌;有的老师用手当桨,摇起船橹,走进了嘉兴的“南湖船文化”;有的老师带着学生们领略了湖州的湖笔、江南的丝绸的风采;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们认识丽水的青田石雕,惊叹于石雕的唯妙唯肖……执教的每一位老师,都充分挖掘了浙江浓郁的地方文化,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引领学生走进浙江。每位老师都以精妙的教学设计,灵动的课堂生成,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打造了师生和谐共鸣的开心课堂,在课堂中渗透了浓浓的地方文化,“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让听课者开阔了视野,更让学生们兴趣盎然。
你瞧,在《江南戏曲奇葩——越剧》的课堂上,课伊始,绍兴嵊州的周老师就带着四年级的学生走进越剧大观园,试着了解有关越剧的知识:把自己家乡的“嵊州市越剧博物馆”推荐给学生们,并带着学生们走进第一个展厅,通过看图片的形式了解越剧发源地绍兴嵊县和越剧以前的舞台——两个稻桶加一块木板,还聆听了最原始的越剧声,其中伴有“的的的,笃笃笃”的伴奏乐,那自然就是“的笃”班称呼的来由了。然后,周老师又拿来了两种乐器——笃鼓和尺板,让学生来敲一敲,感受越剧“的笃”的地方味道。随后,周老师和学生们走入第二个展厅,一起欣赏越剧选段《梁山伯与祝英台》,此间,周老师不露痕迹地向学生们渗透了越剧装扮、角色行当等,学生们也明白了小生的扇子、小旦的兰花指与水袖的不同情感表达。学生被浓浓的越剧文化所吸引,在课堂上兴趣高昂、跃跃欲试。
每一堂课,授课老师都渗透了浓浓的浙江地方文化,“含辞未吐,气若幽兰”,那样真切,又那样自然。
二、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第二要素:体验地方文化
地方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每位执教的老师在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提供了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或通过学生自主搜集,以录像、图片、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有一个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这么说,体验,让地方课程课堂精彩纷呈。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中,舟山的朱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跳起了一支济公拦火神的跳蚤舞,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走,逛四季青去》,杭州的王老师以展示调查收获的形式,以图片、图表、采访等,引领学生们真正认识四季青服装市场的与众不同,并以时装秀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四季青服装市场的喜爱,也激发了所有听课教师逛四季青市场的愿望。
嘉兴的董老师执教的《四大名湖—南湖船文化》,更是让学生们体验着,快乐着,充实着。董老师带着学生们以赏荷花灯为线索,把全班分成两个小组,仿佛是两艘船上的游人。他们欢快地摇起了船橹,时快时慢,向着“湖中央”前行。时不时的两艘船上的船娘唱起了悠扬的船歌,学生们也饶有兴趣地学唱起了船歌。随后,还采用“这边唱来那边和”的方式,“两艘船”上,杭州的学生们热情地唱起了嘉兴地道的船歌来“东南风吹来暖洋洋,烟雨楼么造在湖中央。四周呀都是新菱塘,哎,出出进进有船行……”多有意思呀!
每一个课堂,执教老师都重体验,以实践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悟,真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欲让孩子“尽开颜”。
三、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第三要素:探究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而且在世界的变迁、社会的演进和嬗变中,也昭示着某种现代精神和当代意识。因此,在地方课程课中,老师们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的意识,并带着学生们挖掘地方文化的精彩之处,让地方文化这朵独具芬芳的奇葩绽放在学生心头。
朱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让学生们通过阅读书本上的资料,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民间歌舞,了解民间舞蹈的特点。又通过欣赏视频,对余杭的滚灯热闹喜庆、长兴的百叶龙制作繁杂绚丽多彩、浦江的板凳龙气势恢弘、舟山的跳蚤舞生动活泼等进行了探究。《江南丝绸》这一课,温州的陈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探究了一回丝绸制作过程,并通过了解丝绸的历史文化、展示丝绸制品等,感受杭州丝绸的历史悠久、质地优良。课结束时,老师还留给学生们一道养蚕做一把丝扇的探究题:做好一个骨架,绑上丝线,让蚕宝宝在上边吐丝。真能成一把丝扇吗?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丽水的袁老师在执教《青田石雕》的时候,向学生们介绍了丽水的特产,竞猜丽水三宝之一的“江山多娇”的价格——130万,孩子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如此价值不菲的石雕,自然勾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再通过看世界地图,了解青田石雕的外销路线,慨叹青田石雕的形态逼真,玲珑剔透,精、细、美、奇、真,犹如在石头上绣花,怪不得远销海外呢。随后,袁老师又引导学生看图,明白青田石雕“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雕刻技巧,造就了琳琅满目的青田石雕作品。这一路探究,学生惊讶于石雕的精美细腻,惊讶于雕刻技巧的灵活细致,惊讶于石雕的价值连城。惊讶之余,更多的还是继续探究,让青田石雕能走得更远。
这样朴实的课堂,因学生们的不断探究,彰显了地方文化的无穷魅力,真可谓是探究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四、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第四要素:传承地方文化
地方课程要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加强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课程内容拓展,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激发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并激发传承地方文化的热忱。
在12节课中,经过40分钟的文化探究之旅,每节课都让学生们的心中涌动着兴奋和喜悦。“湖笔甲天下”,挥毫时,就会清晰地记起这份荣耀。江南有如此多的古民居,古朴而富有韵味,那就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但因为年代的久远,有些已经破损了,这不禁勾起了学生们心中的保护意识。江南丝绸,用一根根丝线织成了美丽的绸,这么多的绸制品,从浙江走向了全国,又走向了全世界,怎能不让我们骄傲呢?“一句戏文,道不尽百年越剧,几声曲调,唱不尽越剧百年”,这是多么耀眼的民族文化呀。
杭州的黄老师在执教《西泠印社话百年》中,通过了解西泠印社的创始人吴昌硕先生和历任社长,探究了印学篆刻艺术,学生明白了西泠印社已经走过了百年。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四字是沙孟海所写,“平湖秋月”出自于启功大师之手,身边,就有西泠印社的文物,怎不叫人激动呀?是呀,作为西泠印社的后人,我们怎能不为下一个百年而续写辉煌呢?学生们一个个神情专注,认真地投入到模拟刻印中。是呀,说不定,这些学生中也会出现有名的篆刻艺术大师呢!
艺术活动的四要素范文4
【关键词】TfU;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97(2012)09-0050-03
一 引言
“为理解的教学”(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TfU)是一个教学模式,由附属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零项目研究人员和教育家于1989年至1996年研究开发,现已通过WIDEWorld~培训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广。2005年,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开始组织上海各区县中小学教师参加该模式的网上学习,即WIDE课程培训。2008年,笔者有幸进入该WIDE课程网站进行学习研究并调查了上海静安区参与该培训项目的教师的受训情况。调查研究发现:通过培训考核获取WIDE课程结业证书的受训教师对TfU都持高度评价,认为“所学的课程内容……是一次挑战,从中我们受益匪浅,觉得若能早一点接触这种理解的教学模式,现在运用到课堂上来说,就应是驾轻就熟了,师生的配合会更亲密无间”,“可能在教学中,我们依然会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但我们会经常查看讨论区资料,互相补充,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把这个模式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养成运用这个模式的习惯,那时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TfU对促进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重要影响。我们作为教师为能有机会学习这门课程感到高兴,它确实帮助了我们,同时也帮助了学生,我们会将这种教学模式贯穿在教学活动中,更大地发挥它的作用”。这些评论不得不引发我的深思:如果将TfU模式应用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是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笔者对此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现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以期对当前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培训提供借鉴。
二 TfU模式简介
TfU产生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境进行再创造;学习是学习者积极的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学不单是把知识经验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通过激发和挑战其知识经验,提供有效的引导,支持和环境,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起新的知识经验。TfU有四个相互作用的要素,引导教育者思考四个基本教学问题,如图1所示。
此外,WIDE课程网站还给出了关于确立TfU四要素的相关标准,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师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形成并加深对重要概念理解的目标。TfU把理解放在最显著的位置,认为理解是教育真正的核心目标,通过丰富的理解活动来加强学生对于理解的“表现”。
三 Tfu应用案例分析
教育技术对整个教育科学领域的最大贡献来自于它的设计范畴。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也是教育技术的灵魂。因此,对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理解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一个重点所在。本文以教学设计为例,探讨TfU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应用过程。
(1)启发性论题
选择启发性论题的标准是能够促进学生真正有价值的理解,符合这些标准的论题比不符合标准的论题对学生的理解更有启发性,所以,这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程度多少的问题。
首先,对非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即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教学设计”这一专业术语的内涵可能并不清楚。设计可以是一门科学,也可以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抑或两者都不是。作为设计的一个子集,教学设计能从各种设计的研究中获益。
其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多为来自不同学院的一线教师,如何能够启发他们就自己的专业学科和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并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地指导其教学实践,是选择本启发性论题的关键。据此,笔者将启发性论题确立为:如何上好一堂课。
(2)理解目标
理解目标也可以看做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总的教学目标而定制的单元层级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晰、明确地向学员表述他们需要达到的理解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及。教学目标的设计最终依赖问题的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需要有效的问题来表达,“问题是教学方向和教学动力生成的核心要素,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Reigeluth明确指出,“教学设计是一个设计指向的理论(design-oriented theory),设计活动的特征对于教学设计活动同样适用”。所以,笔者将设计作为重要的理解目标之一,并贯穿课程始终。本案例的理解目标如表1所示。
(3)理解活动与持续性评估
理解活动是教师为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一系列难度递进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不断地、积极有创见地使用需要理解的理论和概念。持续性评估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和理解程度的一个核心环节。TfU认为,教师或学生自己都可以进行评估,评估的方式也很灵活,可以是正式的:如建立在评估标准表基础上的测验、考试或正规的反思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讨论、观察、或开放式思考等。参加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生,他们有着良好的认知结构,有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由于担任着教学任务(还有家庭负担等)而没有过多的业余时间,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建议更多地采用非正式的评估方式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当然,也有必要结合一些正式评估方式。本案例TfU教学设计框架如表2所示。
四 TfU体验感悟
艺术活动的四要素范文5
【关键词】人学;文学批评
文学是人学,是人类实现自我认知的重要艺术门类。 文学批评则是文学的一面镜子,因为它“是文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它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对文学现象做出审美评价,指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的自我认识,对于人类活动的自省,与文学的产生基本同步,它不是读者随意主观臆测的结果,而是按照一定的文学理论规律,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的,并且文学批评是以交流的姿态展开的。 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发展着的系统性活动,包括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文学作品其实是由作者的受世界物象影响而产生的心象并借着文字符号的介质所呈现的文本,作品产生并被整齐的排在各大销售书店的书架上并不意味着文学活动的终结,因为,文学活动的最后环节—交流,还没有得以实现。读者要阅读了作品,与作者进行交流,进而影响了作者下一步的创作,才算刚刚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次轮回。但是,由于时空性差异,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有能力对作品做出符合审美标准的评价,与读者进行完满顺利的交流,为其他读者阅读给出更好的建议和引导。于是,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完备知识理论,能够按照一定的批评原则对作品给出评价并形成文本的特殊读者则是便肩负起了这个重要的责任,成为批评家。正如一位权威批评家所认为的,批评家有责任也有能力在那些观念过时的公众和要求新批评观念的新艺术之间建立起一座文化桥梁。批评家们一边阅读,一边按照文学发展规律对作品进行批评研究以发掘作品的价值,并形成文本,对作者今后的创作给出建议,影响其创作,另外还为其他读者给出指导。文学四要素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交流,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系统要素之间的交流发展不是简单的轮回,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样子。文学批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运动着的美学,它的价值意义要通过不断的交流才能实现。
作为运动着的美学,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以及读者之间不断的进行双向的交流,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批评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也应该相互沟通,以不断开拓批评的新视角、新方法,进而促进文学批评的多元之象。但是这种文学批评的进行,以及这种沟通借鉴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否则适得其反。
批评家首先是一位普通的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批评家对同一部作品的批评方法角度肯定会各有所长。这就要求批评家们不能因为自己批评家的身份,给出作品一定的研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之后,要求所有的人都将其视为圭臬,再有其他的便是不对。批评家的研究成果影响特定时代背景的读者和作者,但是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文学样式的多样化,文学批评若不能跟上节奏便会落后,不能符合新作品的对于新批评要求。莱辛在其《汉堡剧评》说:“每个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艺术欣赏简介;对自己的艺术欣赏见解加以说明,是值得称赞的事。但是,要赋予用来说明自己的艺术见解的理由以一种普遍性——如果那些理由是正确的这种普遍性就必然要使这种艺术见解变成唯一正确的艺术见解——这就意味着越过了一个抱着探讨态度的艺术爱好者的界限,而自居于一个固执己见的制定法则的人的地位了。”
美国分析美学家布洛克也曾说:“批评家的工作是让人们认识到,判断最终要靠对作品的直接观察,我们找不到一种普遍适用的标准,世上没有同样的作品,凡真正的艺术品都是独特的。”
这就要求批评家们不仅要把握文学自身的规律性,储备扎实的文学功底,更要学会去沟通借鉴,互通有无,学会多角度分析认识问题,不断提升研究批评的水平。
但是,这种学习借鉴也不是随意进行。批评家们的研究活动要按照文学的发展规律展开,文学批评一定要适应文学的发展情况,对于不同文化传统下的文学批评方法、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借鉴也要注重文学发展的具体情况,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注重传神和诱导,注重对于“气”“ 韵”“意”“ 境”等审美范畴的把握,没有西方文学批评传统的严密的逻辑性,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诗歌”和“散文”的紧密相关的。这两种主要文学样式的发达,决定了我们文学批评的求神韵,求品味的特征。近代王国维始,引入西方的批评方法,并与注重中国传统批评相结合,为中国传统批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实现了大突破。“王国维摄取康德、叔本华的‘审美意象’说与艺术‘理念’说,结合传统试论中的‘意象’、‘形神’、‘兴趣’、‘神韵’、‘自然’以至笔情墨趣、文趣诸说,加以变通改造,构成而来自己的‘境界’(意境)说。”
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养成了这种对于西方批评思想方法借鉴的习惯,现当代文学大家钱钟书更是借用西方文论的‘移情’说来解释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特点。使得中西文学批评的交汇贯通,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进步。当代以来,对于西方文论的研究借鉴愈发纷呈起来。从强调作品与作者联系的心理批评模式(精神分析学)到从注重作品与读者关系的接受美学模式再到注重作品自身的形式主义批评模式(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无一不被中国学者们引入并拿来进行文学批评实践。但是“任何对中国文学的严肃批评、都必须考虑中国批评家对本国文学的认识,而不可把完全根源于西方的批评标准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文学上”,否则,这种交流和借鉴就失去了最初的理想和目的。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西方文论的大量引入激发了中国文学短暂的文学批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短暂繁荣。但是这种全盘接纳的姿态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批评的研究运用,甚至对于本国先当代文学发展程度的忽视,导致了尴尬的后果。文学是文学批评的沃土,文学批评的发展程度必须和文学的发展相适应,如此生搬硬套看似发达西方文学理论,而忽视文学批评发展的根本规律,并不能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人类自有自我意识起,就开始了文明创造的进程,人生来并没有带来镜子以观照自己所取得的进步成果以及不足之处,文学作为人学,作为人类自我观照的一种方式,必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以适应人类自我确证的要求。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是文学创作活动整个过程的自察,自我认知;文学是人学,文学的自察,也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表现模式,文学创作在文学批评这一种要的交流模式中发现自身优劣成败,在今后的创作中在认识中不断提升,改善,以期达到人类对于真善美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新世纪以来,各类学科日益繁荣,学科研究方法亦层出不穷,文学批评应该不断的去从新角度借鉴新方法去探索文学批评,而不应该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止步不前。当然,这种借鉴是自由的开放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原则的散漫的展开批评,还应当遵循文学批评最基本的原则,要在文学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展开,忌牵强附会,反而误导了读者对于文学的认知,不利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
文学批评的繁荣的发展,带动文学的进步,作为人类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文学的进步必将引导人类更好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 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文艺学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 莱辛.汉堡剧评[J].文艺理论译丛1958.4.
[3] 布洛克.美学解析(中译本)[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艺术活动的四要素范文6
关键词:知人论世;舞蹈审美;作品鉴赏;重要原则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20-02
“一切文艺作品均是作者创作的产物,人生的投影。俗话说:‘文如其人’即表明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因此,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也就是要求鉴赏者以追寻、重建文艺作品作者原意为根本目标。”①而以作者(舞蹈创编者和舞者)为核心的鉴赏方法当从孟子开始。其“知人论世”观开创了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之先河。
《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②孟子认为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思想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正确、全面的把握作品,除了分析该作品的内容之外,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对作者“知人论世”。 孟子虽然是在论述如何客观解读如《诗》、《书》等经典作品时提出这一观点的但是一经提出就成为后世艺术鉴赏的重要途径。孟子的这一原则受到后人推崇,对后世的文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舞蹈鉴赏理论的建树也起到了重大引导作用。
“知人论世”的“知人”与“论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连锁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立的含义。“知人”,就是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规定着创作的客体——作品),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倾向,甚至家世等,也包括他的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甚至师承、流派等。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知”其“全人”。所谓“论时”则是论“作者”的人生轨迹及生存场域对其作品产生的重大影响。
如果“以舞蹈作者为核心”来鉴赏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大师、“东方舞神”贾作光先生的作品,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知”与“论” 。
一、“知”作者的艺术经历,“论”舞蹈作品的文化积淀与成就
贾作光先生,满族人,1923年4月1日生于辽宁沈阳,是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创始人其舞蹈艺术生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少年习舞阶段。贾先生1938年考入洲映画株式会社,从师亚洲现代舞先驱日本杰出的舞蹈大师———石井漠。1943 年进关内组织“作光舞蹈团”,在北京等地演出自己的作品《渔光曲》、《故乡》、《苏武牧羊》、《少年旗手》、《魔》、《西线无战事》等,表现了他当时进步的艺术追求和爱国的崇高情怀。而这一段艺术经历,为他以后几十年的舞蹈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艺术从戎阶段。1947年随吴晓邦到内蒙古解放区,参加内蒙古文工团。投身革命熔炉,扔掉小资情调,先后创作了深受牧民的欢迎的《牧马舞》、《鄂伦春舞》、《马刀舞》和《牧民的喜悦》等舞蹈。
3.热土情缘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贾先生与草原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极大的爱国之情焕发出蓬勃向上的创作激情,其创作才能在这块热土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多年来,他潜心研究蒙古族民间舞蹈,从草原火热的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提炼素材,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了《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盅碗舞》、《灯舞》、《嘎巴》、《鸿雁高飞》等一个又一个民族韵味醇厚,生活气息浓郁,形神兼备,情舞交融的精品之作。他因此被称为“现代蒙古舞之父”。
4.重焕青春阶段。1976年后,中国重新迎来艺术的春天,贾先生以极大的艺术热情投入舞蹈创作。他编排出《喜悦》、《彩虹》、《海浪》、《任重道远》、《万马奔腾》等舞蹈,为中国的舞蹈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
5.辉煌人生阶段。这一阶段编导、表演、理论、教育等成果成就了贾先生在中国舞蹈艺术领域的辉煌。
二、知“作者”的生活态度,“论”舞蹈作品的世界关照
提起贾作光的舞蹈,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那奔腾的骏马和凌空的鸿雁。这不仅是其作品《牧马》、《鸿雁》中的舞蹈形象,更是他本人跃动着的“舞魂”的化身。
1.热爱生活,以苦为乐。贾作光先生热爱草原,热爱生活,他的创作在“对生活本质的挖掘”中寻找养分,将骑马、摔跤、射箭、挤奶等生活动作提炼为舞蹈语汇。在40多年的艺术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创作的舞蹈,许多成为中国歌舞表演团体的保留节目。他先后赴蒙古、苏联、美国、法国、波兰、德国、奥地利等国访问演出。他表演的《鄂尔多斯舞》和《挤奶员舞》先后在第五、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金质奖和铜质奖。
2. 热爱祖国,为民族振兴而舞。贾作光先生认为当代舞蹈工作者需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观照力和对当代文化的创建意识;需要明确艺术信仰、艺术追求、艺术语言,牢牢确立自己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身份。贾老对当代舞蹈创作中出现的“民族文化体味和表现不足”、“民族舞蹈”的动作“符号化”和“模式化”的现象提出质疑,并以自己的舞蹈作品做出示范,建立合乎民族规范的民间舞编舞体系,使民族舞蹈在身体的记忆中永远不失去民族文化的烙印。
3.热爱人民,永远的“呼德沁夫”(草原之子)。贾作光塑造的草原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都以为他是蒙古人,其实他是满族人。但他却在内蒙古草原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他象一个“淘金者”悉心挖掘、采集遍布于草原植根于人民的舞蹈,他创作的大量的反映草原生活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绚丽的民族色彩和精深的舞蹈技艺。那形象鲜明的舞蹈深得牧民们的喜爱——觉得那就是他们“祖传”下来的。牧民们称他:“玛奈(我们的)贾作光”,他自称“呼德沁夫”(草原之子),被誉为蒙古族艺术舞蹈的奠基人。
三、“知”作者的艺术成就,“论”舞蹈作品的社会价值
贾作光先生是集舞蹈编导、表演、理论、教育于一身的舞蹈艺术家。在长达62年的艺术生涯中, 共编导创作了130余部既有民族民间朴实、欢快、感人的特点,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的作品,受到世人关注。其中自编、自导、自演的《牧马人》、《雁舞》、《盅碗舞》、《鄂尔多斯舞》等曾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尤其是《鄂尔多斯舞》,1955 年在波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章。
1997年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作品“金像奖”, 成为贾先生舞蹈人生中的一座丰碑。贾作光先生获得了“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创始人”、“东方舞神”等荣誉称号,被文化部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
四、“知”作者的艺术主张,“论”舞蹈作品的形象感染力
贾作光的艺术主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从客观物体、自然属性,骏马、飞雁、海浪、鱼、花中摄取素材,以拟人化手法来展示。”③贾作光的艺术主张来自长期的生活实践。他在创作中,一直深深眷恋、热爱并植根在鄂尔多斯这块有着丰厚民族文化积淀的沃土上,深入到农牧民之中一起劳动,一起歌舞,以此体验生活、采风撷翠、汲取营养;观察、学习他们勤劳、勇敢、朴实的性格和作风,用生命的全部激情,圆舞蹈艺术腾飞之梦。享誉中外的《鄂尔多斯舞》,就是他吸收了当时伊克昭盟召庙祭祀时喇嘛跳的查姆舞(跳鬼)的某些动作,观察了鄂尔多斯妇女挤奶时欢快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后,进行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他提醒有志于舞蹈艺术的青少年学子要把“深入生活”当作艺术修炼的第一要义。深入生活不是漂浮在生活的表面,不是下下乡、采采风这么简单的事情,要把自己的内心和情感真正交给生活、交给生活中的人民。他推崇杨丽平及《云南映象》,称“她在云南呆了整整三年,她可不是单纯去采风,她是时时刻刻和当地的群众生活在一起,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那片土地上,所以说《云南映象》表现出来的不是那种过眼烟云般的印象,而是烙印,是将自己熔化了又重新铸刻出来的。 “艺术永远不能脱离生活”是贾作光舞蹈创作的心灵呐喊。
2.在继承民间舞蹈传统中改变创新。“在继承民间舞蹈传统中改变创新。我把大自然和生活中所见的物象,如骑马、挤奶、浪花……提炼为舞蹈符号,用肢体化为舞蹈的形象语言。”④贾作光充分调用舞蹈本体,以科学发展观来打造精品,同时汲取外来经验,为“我”所用,使创作既有民族性,又有艺术性。结合时代健康的审美要求,“走出了一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作为时代所需要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路子”。
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贾作光长期倡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艺术主张,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贾老说,让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走进课堂,让学生掌握纯粹的民族舞蹈语汇,确实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这不但可以保持舞语的纯正性,而且是让青少年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更加贴近了这种舞蹈所扎根的生活的土壤,多次骑马或坐着勒勒车、大胶车,走遍了鄂尔多斯的草原、沙漠和丘陵沟壑及喇嘛召庙,深入到农牧民之中,体验生活、采风撷翠、汲取营养。享誉中外的《鄂尔多斯舞》,就是他吸收了当时伊克昭盟召庙祭祀时喇嘛跳的查姆舞(跳鬼)的某些动作,观察了鄂尔多斯妇女挤奶时欢快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后,进行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
常常借鉴草原牧民骑马、摔跤、射箭、挤奶等生活动作,把它们提炼为舞蹈语汇。在40多年的艺术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创作的舞蹈,许多成为中国歌舞表演团体的保留节目。他先后赴蒙古、苏联、美国、法国、波兰、德国 、奥地利等国访问演出。他表演的《鄂尔多斯舞》和《挤奶员舞》先后在第五、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金质奖和铜质奖。
总之,“知人论世”是舞蹈审美的重要原则,既有古典意味又有现代格调;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方法论的实践性,是舞蹈鉴赏一以贯之的重要途径。只有全面了解一个舞蹈艺术家,才能真正读懂他的人生,他的舞蹈作品。
注释:
①魏饴主编.文艺鉴赏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102.
②孟子·万章下.引自杨伯峻译著.孟子译著.中华书局,1960年版,P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