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1
关键词 篮球运动 心理因素 心理素质 心态
在竞技体育的范畴里,篮球运动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鲜明的特点。篮球运动的基础在于参与者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良好运行,身体能力和心理素质缺一不可,甚至有时候篮球运动参与者的心理素质更能决定篮球运动质量的高低。也可以这样说,篮球运动的参与者,身体素质是基本的前提,而心理素质则是更上一层楼的保障。所以,心理因素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对其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 积极、正面和向上的心理因素能促进篮球运动的提升
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也可以理解为良好的心态,心态的好坏与否决定了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也就是说,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调节好心理问题,把积极的因素引入到心理活动中去,那么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一定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对于对抗激烈的篮球运动来说,这一点同样如此。
在篮球运动中,激烈的拼抢、火爆的对抗、血脉喷张的比分变换,都可能对运动员和篮球运动的参与者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为支撑,那么心理变化和心态的弱势最终将对比赛的质量和结果产生影响。在双方身体素质、技战术能力和临场应变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心理因素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将是保持运动和运动惯性的重要砝码。
如,在对战尤为激烈的NBA球场上,现役最佳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就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其过硬的典范,他有着篮球运动员最不可或缺的主动、拼搏、坚持的心态和斗志,强大的心理素质使其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摒除一切干扰,投进制胜绝杀,扭转乾坤。这就是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对篮球运动产生正面作用的范例。
二、 消极、负面和低沉的心理因素会对篮球运动产生不利的影响
心态决定行为能力的高下,心理素质决定着人们的水平优劣。在对抗激烈和身体冲撞极为强悍的篮球运动中,如果失去了心理的把控能力,那么,终将导致篮球运动参与者水平的滞后,比赛的结果自然也不会理想。换言之,如果篮球运动的参与者心态失衡、心理调节能力差,那么比赛一定是极其乏味,甚至毫无质量可言。篮球运动是竞技体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和现实性。
投射到心理因素上,篮球运动中的参与者往往需要更强大的心理,也就是篮球术语中的“大心脏”。在激烈紧张的比赛中,心态一旦失衡,运动员的真实水平必然受到影响。即篮球运动中的心理因素可以决定一场伟大和重要的篮球赛。即使在日常的篮球比赛中,心理素质如果不过硬,心态如果调节的不好,那么篮球运动的水平自然难以得到提升。
例如,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篮球冠军争夺比赛中,双方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时,任何技战术和动员口号都已经没有任何实质帮助,决定比赛走势和最终结果的只是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因素都可以归结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层面。因为内在心理决定外显行为,没有利好心态作为最坚直的精神保障,其行为结果自然朝不可控方向发展。
三、“引好除坏”,提升篮球运动的质量和水平
所谓“引好除坏”,就是在篮球运动中,要引入和培育利好的心理因素,排除那些不利于比赛发挥的消极心理影响。在篮球运动中,心理因素的好与坏、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二者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谁也不可能分离对方而存在。
因此,在篮球运动中,如何规避不利、消极的心理因素,如何引入和培养良好、积极的心理因素,这是参与篮球运动和相关理论研究的人们所应该思索的两个关键所在。
积极的心理因素和消极的心理因素都是相生相克的关系,而如何在篮球运动的推广和开展过程中把握好这个度,是参与篮球运动必须注意的问题。引入积极的心理培育机制是首要之举,在平日的训练中加强心理战术的培养锻炼,让运动员们学会快速调整心态,排除消极的心理因素。其实,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就像一个容器,如果装满了良好的心理因素,那么消极的心理因素自然就不复存在。这其中作为全队的主帅,教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练要随时掌握队员的心理变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调整和疏导队员情绪,才能真正控制整个队伍的发挥状态,引导比赛结果往好的方面发展。
四、小结
篮球运动对于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心态把握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可以说,篮球运动是一项斗智斗勇的竞技比拼,不光是身体素质要达到标准,心理素质同样要过硬。因此,在篮球运动的开展、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篮球运动成参与者心理因素的培养和调整,要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心理导向,唯有此,才能保证篮球运动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阙玮忠.篮球比赛中培养职校生良好心理素质初探[J].才智.2011(13).
[2] 韦晨.对宁波市中学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8).
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2
【关键词】心理素质训练;大学生;影响;研究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悲剧频发,从过去的马加爵案、清华学生泼熊案,到近年来的药家鑫案、复旦舍友投毒案等都让社会震惊,高校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差,不善于应对挫折而发生的自我伤害、轻生、自杀事件更是层出不穷。这让我们在为这些年轻生命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如今,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和训练项目,那么通过这些心理素质的学习和训练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们就本校的情况来探究一下。
一、关于心理素质训练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二百名在校学生,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五十名,然后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百名设为为实验组,其他一百名设为对照组,然后进行一段时期的训练。
(二)研究方法和时间
安排实验组的一百名学生进行心理课程的学习和心理素质项目的训练,训练时间为一周两个小时,共持续十周。
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学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由专业教师详细讲解知识点,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第二,探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明确自己在社会交流中的位置和心态,通过人际交往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精神;第三,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坚强意志,让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奋斗目标有清楚的了解,培养他们在生活中遭遇苦难、遇到挫折时的应变能力和坚强属性。第四,让学生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心情烦闷时找到有效的缓解方式,可以通过听音乐、适当发泄、找人沟通等方式进行调节,不做情绪的奴隶,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作出让自己和家人后悔的行为。
(三)研究结果
通过十周的实际操作体验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然后对前后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对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发现:实验组的焦躁、抑郁情绪明显比训练之前减少很多,而对照组则变动不大但是有一定增加。这表明一定的心理素质课程和相关训练,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调节情绪是有很大影响的,接受心理素质训练以后的大学生能更好的调节自己情绪,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心理素质训练对大学生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二、心理素质训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有学生表示,在参加完训练课程以后,学会了怎样主动与陌生人进行交流,并能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友好、和谐的气氛,这种气氛比沉默不语的尴尬氛围要舒服的多。还有的学生说,在训练过程中学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与家人进行沟通。如今许多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反而越来越不愿意与家人进行沟通,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父母、自私冷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还有的学生即使想与家人沟通,却因为代沟、态度、距离等种种原因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而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了解到了父母的想法,体会到了家长的苦心,更愿意去理解父母,并且能够尝试与家人进行沟通了。
据调查,有五分之四的同学觉得,通过训练对自己更加了解、对别人也更加信任了,并且基本掌握了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
(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如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个别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他们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考虑的现象相当严重。心理素质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集体训练的过程中,团队精神变得尤为重要。有时候因为个人的小小失误,可能会耽误整个集体的进程;而当团体取得了小小成功时,你会觉得自己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大家的快乐而快乐,因为团队的成功而欣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经过训练以后,自己的团队意识得到了提高,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今后也很愿意去与他人进行合作。
(三)大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大学心理素质的课程,增加了个性测试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测试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属性和性格特点。
有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很久了,在心理上却并不成熟,也不能清楚、全面的了解自己。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压力、生活挫折到来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调节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去适应环境。通过对于性格方面的专业学习与测试,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性格属性,在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时,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去适应,乐观面对生活。
(四)学会珍惜和知足
贪得无厌是人们的通病,得到了一些以后,还想要得到更多,实际上“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没有欲望的人才是最强大的。所以对于拥有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珍惜,对于那些得不到的要学会适当舍弃。人生许多事情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十全十美,知足者常乐。
在所有事物中,生命是最应该珍惜的,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磨难,都不能放弃生命。然而许多大学生拿生命开玩笑,不顾朋友家人的感受,选择轻易放弃生命,这是一种愚蠢和无知的行为。大学心理素质训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学生心理和思想上的健康,教会他们珍惜拥有和现在。
三、结语
实践证明,高校所进行的心理素质训练对于大学生性格、情商、人生观和行为意识都是有一定影响的,学生也很愿意去进行这些课程和项目的训练和学习,有的甚至希望这类课程能够增加。在进行了一段时期的训练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提高,拥有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一定提高,更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并且学会了珍惜和感恩。因此我们要把心理素质训练的实施继续下去,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格,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龚惠香.《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J].现代城市,2009(03)
[2]薛朝霞,梁执群,刘俊等.心理素质训练改善大学生情绪健康水平的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12)
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3
【关键词】产科护士;素质培养;道德堵养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23-0106-02
护士是神圣的职业,她是医生与病人间的一座重要桥梁,联系着医生与病人。产科因其服务的对象、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护士的要求也更高,以保证两条生命的安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在不断地发展,以往对护士的要求主要是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但现在已经要求护士全方面的发展,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同时对其思想道德、情操、责任感、心理素质、爱心等都有进一步的要求。以往,护理人员只是给予患者单纯的生理护理,但现在已经扩大到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疾病预防等领域,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地提高个人与文化素质。本文将探讨一下护士素质培养以及护理职业道德。
1 护士应该具备的素质
1.1 扎实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完成岗位工作的前提,只有护士具备必要的知识,才能够合理、正确的判断病情并提供合适的护理。作为产科护士,需要定期阅读书籍与参加培训,务必学习孕妇、婴儿的生理知识,了解孕妇、婴儿的基本生理特点,以及学习如何提供更有效的护理。
1.2 良好的职业道德 每种职业都要求必要的职业道德,作为产科的护士,必须牢记基本的职责: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以及减轻患者的痛苦,尊重人权,不因病人的出身、家庭背景不同而区别对待,做到一视同仁。
1.3 高度的责任感 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做到态度严谨、要求严格、方法缜密。一旦接诊,必须负责起孕妇和婴儿的安全,以及根据孕妇的情况安抚其临产前的紧张情绪,给予其鼓励与支持。
1.4 强大的心理素质 护士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需要面对大量的孕妇以及家属,需要面对不同性格的人,也会遇到部分不认同自己的工作的人,因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沉着应对。
2 提高护士的素质培养及护理职业道德
2.1 加强业务素质 必要的专业知识是每个岗位人员都必须具备的素质。通过多方面来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①护士应该定期阅读相关护理书籍和文献;②医院应该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整体护理的理论性知识;③加强护理人员的交流与学习,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④医院应该定期举办相关的护理知识讲座,在实践基础上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不管提高,不断改进;⑤护士应该合理安排时间,跟随医生查房,就产科病人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⑥参加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专题报告,实行计划性的护理查房,以找到问题和不足之处;⑦加强在岗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操竞赛,提高业务水平;⑧加强语言方面的训练与练习,提高护士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将语言艺术应用到整个护理过程中。
2.2 增强爱心与耐心 孕妇是一个特别的保护群体,要求产科护理人员要细心、耐心,热情地对待。产科护士在接待患者时必须细心,注重保护孕妇,避免受到碰撞、受伤等。产科新生的婴儿较多,由于出生不久,婴儿的身体虚弱,很容易受伤,所以护士应该注意保护婴儿。保育室内接触婴儿更要小心翼翼,同时,婴儿会不定时地哭闹,遇到啼哭的婴儿应该耐心地对待,把小朋友当做自己的子女去对待,提高爱心与耐心,应该做到:①视患者如亲人,用心服务,而不是一种任务;②主动的关心、问候患者;③和蔼、友善地对待患者,即使对方态度不好,也要微笑对待;④温和地接纳患者的抱怨和建议;⑤学会聆听,耐心地聆听患者的心声。
2.3 提高观察能力 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到产科就诊的人是孕妇。对于大多数第一次怀孕的患者来说,心里极其复杂,既期待,又担心。期待着新生命的诞生和成为父母的时刻,但是由于第一次怀孕,没有相关的经验,容易产生恐惧的心里。这个时候,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观察孕妇的表情变化和行为变化,洞察孕妇的不安情绪,护士应该给予准母亲支持,以及详细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她可以充分地了解分娩的过程,解除其疑惑与担心。还可以给孕妇一些与小朋友相关的书籍和视频,刺激其好奇的心里,达到放松的目的。提高洞察能力,应该做到:①观察患者行为的变化;②观察患者表情的变化;③揣摩患者的心理变化。
2.4 提高心理素质 产科是一个繁忙、责任重大的科室。孕妇与婴儿都是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因此护理人员的压力与任务重大,面对强大的压力,护士应该做好调整,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化压力为动力。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应该做到:①学会把握个人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性;②学习自我调节和自我暗示,寻找释放压力的渠道;③医院应该定期举办一些心理辅导讲座,提高护士的心理学知识。
2.5 提高护士的外在素质 外在素质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给患者留下好印象,间接提高治疗的效果。提高护士的外在素质应该做到:①外表端庄整洁;②行为举止稳重大方;③语言亲切和蔼。
2.6 其他素质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包括医疗法、行政法以及部门规章制度等,尤其是《护士条例》。加强护理安全,完善护理安全相关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培训,转变护理观念。加强护理人员对慎独的重要性认识,医院应给予道德方面的培训,增强监督等,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
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4
关键词: 普通高校游泳教学 游泳技能 教学方法
游泳运动是在水中完成并且凭借肢体相互作用而进行的一项体育运动。经常从事游泳体育项目锻炼,可以有效改善人体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的功能,使人体的身体素质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得到全面发展。普通高校开展游泳教学不仅增强大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更使大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下面着重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游泳技能,提高学生游泳项目的学习兴趣进行简要的分析。
1.克服入水障碍,提高心理素质
在游泳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生对游泳的恐惧心理。学生在学习游泳技能时,经常会发生呛水、淹水、吸水等呼吸困难的现象,导致学生普遍产生对学习游泳的恐惧心理,形成入水心理障碍。如何消除入水障碍,引导学生熟悉水性训练是教师在教学中传授游泳技能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游泳训练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在水中的感受,熟悉水性,逐渐接受水感的练习,渐渐消除学生对水的恐惧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形式进行游泳技能的练习。首先是呼吸练习,在游泳池中借助水压的力量进行水下呼吸练习,使陆上呼吸技巧运用到水中,加强学生对呼吸训练技巧的掌握。其次是浮体练习,学生站立水中吸气低头入水,在全身肌肉放松的状态下抱膝感受游泳池中水的浮力,加强学生逐渐离开池底的勇气,增强信心。再次是伸展漂浮练习,借助教师或同伴的力量漂浮在水中,使其全身放松、自然伸展,保持良好的漂浮状态,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感受池中水的压力和身体自然漂浮在水中的浮力。最后是水中滑行练习,练习者可以借助游泳池边的力量,保持身体平衡,能自由地在水中滑行。此练习目的是检测练习者的水感、水性熟练程度,如能轻松自由地在水中完成滑行练习,说明该学生已经掌握了水性的练习,并克服了对水的恐惧,消除了入水心理障碍,逐渐提高了心理素质。
2.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进行专项练习
2.1加强岸上游泳分解动作的技能训练
进行岸上游泳技术分解动作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对技术动作细节的理解短时间内得到提高,便于学生把握技术动作中呼吸的节奏与动作技巧之间的相互配合。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分辨和区别精细动作的能力对掌握游泳动作要领至关重要。岸上进行游泳分解动作的细节演示,不仅提高练习者对游泳精细动作的分辨力,而且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2.2动力性训练与精力训练相结合
动力性训练在游泳技巧训练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应用较为普遍。动力性训练是针对练习者身体各个肌肉部位进行的练习,使练习者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瞬间的爆发力。静力训练可以使练习者肌肉得到最大化的刺激,肌纤维和神经得到最大的强化,提高学生在游泳训练过程中的耐力,同时快速增长练习者的力量。游泳项目是全身肌肉和内脏器官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有节奏的活动。无论哪种泳姿,参加运动的肌肉群几乎遍及全身,使练习者从颈部、臂部、胸部到腰部、腹部、腿部等肌肉群部位得到全面的锻炼,有效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游泳的训练过程中,动力性训练与精力训练相结合,针对不同的肌肉群部位的训练,将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力量训练,对提高游泳技能有良好的作用。
2.3水中训练与陆地训练相结合
教师在教授游泳技能时要达到水中与陆地训练相结合,注意以下方面:首先,保证在水中和陆地训练时,两者发力的方向一致性。水上训练可借助陆地上力量的练习器具进行专门性的力量练习,锻炼练习者的身体肌肉和瞬间爆发力。例如若要提高游泳速度练习,则训练计划应以速度力量或力量种类的练习训练为主。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安排理论讲授时间,结合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教师科学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练习中,把握陆地上训练的时间,合理安排游泳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两者之间的契合。最后,保持水中与陆上练习的持续时间近乎相似。教师安排训练计划,在水中与陆地力量练习相结合的基础上,使两者之间的训练时间保持相似状态,有利于练习者快速掌握游泳技术。
3.合理使用辅助教学器材
在游泳教学中,救生圈、漂浮板是经常用到的辅助教学器材,有效使用救生圈可以缓解练习者对水的恐惧心理。练习者使用时头部不用入水,手臂并拢自然伸直,可以进行腿部动作的分解练习,体会腿部动作的训练要点。经熟练掌握逐渐加入手臂动作,结合呼吸训练,使整体动作协调练习,逐渐适应全身协调用力在水中的游动,充分体会游泳技能的相互协调性,掌握游泳技巧。初学者掌握游泳技能动作还不够娴熟,可选用漂浮板器材,帮助学生消除对游泳的恐惧心理,使其僵化的肌肉逐渐放松,漂浮于水面。合理有效地利用辅助教学器材,特别对初学者在水中动作技能相互协调方面起着良好的积极作用。
4.结语
游泳体育项目作为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一项有氧运动,长期锻炼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人体肌肉生长模式,延缓寿命。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游泳运动的兴趣,正确指导训练,克服惧水的心理障碍,有效提高游泳技能,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游泳体育项目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汪斌.对不同游泳教学方法优势的研究[J].少年体育训练,2010(01).
[2]李勇基.游泳教学中提高游泳水平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09).
[3]徐文英.游泳教学顺序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宜宾科技,2009(02).
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5
关键词:健康心理品质;学科渗透;活动中强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45-01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心理和生理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学生的思想极不稳定,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对小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是21世纪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小学生德育纲要对小学生提出了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重质量、勇于创新等心理品质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这些健康心理品质呢?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点自己的经验,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如此,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第一步就是学科渗透。学科教学是小学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将良好心理品质的锻炼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是最有效的途径。
从语文课程中寻找心理教育的对应点。语文学科要关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有些学生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流合作等一些问题。语文课上要求学生各种心理活动地积极参与,随着教学活动地开展与完成,学生心理素质也获得发展与提高。正因为教师给学生创造了自我训练与表现的机会,尤其是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孩子,语文课上,老师多给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对那些独立思考、爱与老师同学争论问题的学生,老师要鼓励其质疑精神,使其在竞赛式的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在进行语文课的渗透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善于合作的心理意识,逐步实现独立阅读、流利表述自己的见解。
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数学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情感以外,还更应该注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信心的教育。数学课的练习量大,教师要抓住每一道训练题,给每一位学生机会,让他们尝试当老师,在小组里或在黑板前给同学们讲道理。只要参与了做老师的活动,教师就给与肯定。这样,反复地训练,会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在活动中强化心理素质
课堂上注意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其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那么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也要强化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成立“储蓄箱”。实施方法是:自我约束,同学监督,家长反馈,大家选优。倡导学生把废纸、饮料瓶等积攒到班级储蓄箱里,积累一个月就卖废品;并且不吃零食,把省下来的钱用来买学习用品,或者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进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开展“温暖在身边”活动。每个人都为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制作一个简易的书签、写上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者说一个幽默,送给他一个甜甜的微笑,都会激起身边人内心对美好的渴望、追求,温暖他们的受伤的心灵。
三、开展心理咨询,解除学生的心理障
苏霍母林斯基认为:“教育儿童,无论如何,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无数事实证明,当学生的自尊心得不到尊重时,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反抗行为。因此,开展心理咨询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悄悄话”信箱。学生可以把心理话写在里面,匿名投信,教师逐一认真回复,解答疑难。对个别心理问题学生要个别辅导。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并非是一日之功,要仔细钻研,认真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中活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此,我从以下四种方法来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1、扬激励法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胆小、羞涩、及缺乏自信的孩子克服不良习惯、提高勇气、树立自信。老师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或激励。给予肯定和支持。使他们知道怎样做才能成功,他们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或鼓励使他们勇气大大增进而努力去争取下一次的成功表现的表扬。
2、认知讨论法
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由于从小受父母的娇惯,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专横任性,稍有不顺就发脾气、闹情绪的坏习惯,对于这种学生我采取的是认知讨论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和学生讲道理、谈危害,和学生心平气和地讨论、谈话。这种方法既可以使他们认识错误,找出自己的症结,又能自己找出改正的方法。
3、榜样示范法
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大的特点,易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思想意识或人格行为的影响,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然后以其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榜样和示范意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影响学生。
4、意志磨练法
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6
摘 要 心理训练已在现代竞技体育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许多激烈的比赛当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往往都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本文对竞体校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进行解分析,提出赛前模拟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表象控制训练、放松训练、培养自信心训练的五种心理训练方法,并在训练应用方面提出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 乒乓球 乒乓球 运动员 心理训练
一、竞技体校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在比赛中的不良心态表现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竞技体校乒乓球运动员的注意力已经有较好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尤其对独特、新颖、多样的训练方法倍感兴趣,但同时他们也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对比赛很感兴趣但又易于冲动,常因一分、一局或一场比赛的胜负大喜大悲。一些运动员在比赛或平时训练中发挥不稳定,本应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却由于心理素质较差,成绩不理想,这都与其心理素质较差有着必然联系。同时,很多运动员也都认为自己心理素质一般。许多运动员在关键性的比赛中,不能排除外界多种干扰,以致出现紧张、胆怯、头脑短暂性空白等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影响了技术、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运动员在通级比赛或其他大型比赛中通常出现过度兴奋、过分紧张、淡漠、盲目自信四种不良心理状态。
二、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一)比赛前对各种状况进行模拟训练
赛前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加比赛作好适应性准备。比赛时,运动员身心都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心理过程变化激烈,要消耗很大的体力和心理能量,这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调控。
(二)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目标,不受外界干扰
注意力的调节能力是运动员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这种能力既与遗传因素有关,又与后天进行系统的有意识训练培养有关。应在此方面多加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对被注意对象的方方面面进行即时的综合分析并迅速做出应对的能力,使运动员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发挥出真实水平。
(三)放松训练法
紧张情绪是指情绪的紧张度超过了运动技术活动的需要,产生的阻碍作用状态。在乒乓球这种精细运动中,手上的感觉很微妙,又要求运动员在瞬时做出迅速反应,因此,由于紧张情绪造成的失误是很多的,所以运动员更要知道如何运用放松来缓解紧张情绪。放松训练是心理技能训练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语言暗示(他人或自我暗示),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被训练者的肌肉放松,从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大脑对全身的控制支配能力的训练方法。
三、心理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预防为主并调控为先
心理训练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是采用各种方法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去治疗和调控。可以通过全面的测试,尽早的发现问题,事先教会其心理调节和控制方法,以免问题严重化。
(二)心理训练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心理训练应以个别运动员个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为依据,根据比赛的性质、任务、对手情况、运动员本身所担负的任务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考虑开发每个运动员的心理潜能,弥补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根据个体特点促进心理的均衡发展。
(三)心理训练要坚持长期与系统训练
优秀运动员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是与技战术训练一样,必须经过长期而系统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发挥效力。所以教练员必须要有较长时间的训练计划,根据不同的训练时期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确定不同的训练任务、内容和方法,进行有侧重的训练,且被训练者也要有耐心和信心,持之以恒,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四)运动员要积极主动、自觉配合
心理训练的主要手段要由运动员自己掌握实施,心理工作者、教练员主要是从旁诱导,如果运动员不相信心理训练的原理或对心理训练持怀疑、观望甚至否定的态度,即使被迫接受心理训练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运动员必须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与训练者密切主动配合,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五)注重教练员自身情况
教练员的一言一行对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同时,教练员也要加强自身的心理锻炼,避免急躁、盲目、草率和粗暴等不良心理的影响,不断完善科学训练过程。一个优秀的乒乓球教练员,要有遇事不乱,处事不惊的优秀品质,以自己的沉着稳定来影响运动员的情绪,这是对运动员情绪最好的调节方法。
四、结论
心理训练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一起构成了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胜负。在训练中要注意正确宣传与引导,对心理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要根据不同运动员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心理训练计划。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不能要求过急,应让运动员了解到心理训练长远的意义,要能够长期坚持进行训练,提高学其对心理训练的认识,避免急于求成的错误理解。
参考文献:
[1] 孙延林.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