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1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化、片面化、功利化,急躁冒进,突击补课,将素质教育仅仅理解为开设选修课、开展课外活动、发展特长,这是极其狭隘的和不全面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中至今也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学科教育体系、评价体系,这两方面的原因使素质教育没有很好地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贯彻和实施及进一步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的错位导致素质教育华而不实。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一个逐步明确的过程,它和其他的教育理念一样,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自觉到自发的过程,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是在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在政策研究与实践的相互影响下,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所以素质教育经历了一个由素质教育地位和重要性研究,到素质教育自身理论探讨的过程,包括探讨素质教育自身的涵义、特性和内容。素质研究则经历了一个由平面罗列诸要素到注重层次结构研究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因为对素质概念的模糊直接导致我们在素质的实施中五花八门,而且形成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双轨并行的现状,素质教育变成了伪饰教育诸种弊端的耀眼光环,这在高校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一切教育举措仿佛只要同素质教育挂上钩,就会变得理直气壮、光彩无比,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众语喧哗中,素质教育成了烫手的热山芋,同时又变成了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上任意涂抹的脏兮兮的画布,这种混乱的景象,无意中使素质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留于表象,忽其本质。注重形式,疏于内容。素质教育并没有扎扎实实地得到贯彻执行和推进,比如对素质的含义、特征、内容及其层次结构,素质与知识能力个性等关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关系都缺乏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更缺乏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实践。
(二)内涵把握的错位导致眼高手低的素质教育。当前对素质教育内涵把握的错位,特别是忽视素质教育的基础,造成了眼高手低的局面。人为地把素质教育凌驾于一切教育之上,把素质教育悬置化、目标理想化。实际上,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着眼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构成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能力的技能,培育良好人格,发挥青少年潜能,从而提高全体公民发展的基本质量,以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以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素质教育需要从人的发展和完善着眼,教育教学本身就是提升人的精神素质、智能素质、文化素质、情意素质、身体素质、个性素质。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素质教育的悬空性使我们人为地割裂开了教育的完整性。人类的受教育过程,其本质就是提升素质的过程。我们目前的素质教育既不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类型,又不是凭空冒出的教育霸主,而是一种纠正补缺的教育呼唤,也就是提升素质教育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的需要,使素质教育回到它正常的位置上来。
(三)社会转型期内的教育骑墙主义。目前素质教育因上述两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教学中的骑墙主义之风的盛行,即人们所描绘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一方面是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的渗透,出现了外皮是素质教育,内核却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的局面,导致我们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素质教育一直如影随形地紧跟着我们,但依然感觉到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身处中国教育转型期,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存有疑虑,这也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甚至对应试教育的提法从思想感情上难以接受,认为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有否定一切的味道。课程体系、教育结构的不完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突破的难题,再加上不健全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也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这在高校教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素质教育的长期性与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素质教育的模糊性与高等教育的特色性都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都导致一种外圆内方的教育状态,即认为素质教育必要而不充分,素质教育只是一个美好的目标,是一个隐性的目标,教育的时效性必须立竿见影,需要速效而成,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中骑墙主义的根本原因。
影响当前素质教育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当前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素质教育的研究,要么把素质教育与审美教育画等号,要么偏执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校园文化的拓展与延伸;或者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或者错误地理解为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为应试教育镶嵌的美丽花边儿,干脆认为素质教育是一个外延不周密、内涵驳杂的伪命题,根本不值得深入研究的虚命题。目前存在的这些肤浅化和片面化的认知,导致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研究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摩擦力。社会摩擦力指的是社会观念对素质教育的滞阻。比如社会时尚风潮等都对素质教育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形成了标榜个性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错综复杂,对于素质教育也是众说纷纭,对于素质的价值判断也会因人而异。浮躁的社会往往对素质教育形成多方面粗浅的解构。每个人站在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立场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解构,大致分为知识论、能力论、思想精神论等多个方面,于是社会风尚为素质教育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标签,各种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商业行为甚嚣尘上。“国学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钢琴班”、“绘画班”、“书法班”、“口才班”、“奥数班”等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都是在鼓吹提升学生各方面的文化素质,这就形成了素质教育的二律背反现象,本来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素质教育,结果被人为地拆解为“增负”的素质教育,美好的初衷变成无奈的结果。社会摩擦力对素质教育解构的一个表现就是社会审美时尚,它滞阻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表象化、时尚化、粗浅化是其主要特征,比如各种速效的培训、讲座,“理财培训”、“健康讲座”、“家长学校”、“礼仪培训”等都在素质教育的包装下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成为人们提升自身素质的文化快餐。素质成了可以包装一切商品行为的画纸,成为可以制造文化噱头的标签,丰富的素质教育在社会摩擦力的滞阻下,变成了社会审美时尚的助推力。素质教育被强行拉入到了一切商品运作的模式中去,成为商品运作中一个烫金的符号。面对社会摩擦力对素质教育无限粗浅的解构,我们应该在内涵的挖掘上为素质教育正本清源,加大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在知识论、能力论的基础上为素质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素质论的核心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个人实践模式,所有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商品运作都是对素质教育的粗暴践踏和表象解构。建构社会素质教育研究体系,自觉地抵制社会摩擦力对素质教育的商业化解构,沉下心来,冷静地分析,沉着地应对,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切实制定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化的素质教育网络体系。
(二)学校的引领力。素质教育,学校是引领者,她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贯彻的结果,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走向。目前各个层面的学校,因为所担负的教育任务不同,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把握和理解千差万别。中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在素质教育层面就存在定位点的不同、方法途径的不同、内涵理解的不同、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同。大学教育又与幼儿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着观点的分歧、方法的不同,在大学教育内部,也会因为办学类型的不同存在着仁智互见的差别。但是现在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并没有从教育的类型、层面来进行条分缕析的解读,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还是一笔糊涂账,还是一个散兵游勇式的泛概念,这就直接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因此从学校引导力层面看,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层面、类型的研究,就成为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当务之急。认真地研究学校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内涵丰富的素质教育拓展大纲,把素质教育的内涵细化,深入地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2
1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困境
1.1素质教育的概念难以确定
自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约20年来,虽然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原则、特征、实质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有广泛影响和得到教育理论界及教学机构支持的成果不断涌现,但始终没有给出能得到一致认可的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明确的令各方信服的界定。厘清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是促进素质教育研究全面突破的基础,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先导作用,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的不确定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多年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素质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实践的搏弈
教育界在首先完善素质教育理论还是首先进行素质教育实践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因为教育结果影响之大、之深、之广使得教育改革明显不同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它要求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必须是正确的。我们制定正确的教育改革措施要些理解不少教育界专家坚持素质教育改革必须素质教育理论先行的观点。正确的素质教育理论又从那里得来呢?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正确的理论只能来自实践,又必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就是说,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必然是来自实践,又受到实践检验的理论,基于这些理解容易得出素质教育改革要实践先行,逐步完善理论的结论。有关素质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实践谁先行的争执直接影响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研究多年来一直裹足不前的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
2素质教育实践的主要困境
2.1教育评价手段的简单化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是我国目前应试教育运转的强大内驱力量,其实质是社会对教育功能教育内容认识简单化的产物,是社会广泛存在的通过教育和考试选取人才观念的直接结果,更是简单化的粗暴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主要有以下特征:评价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化,评价内容指向的固定性,评价内容的外在化,评价结果的简单可比性。标准化考试是教育评价手段单一性和简单化的最突出特征,也是我国教育滑入应试教育轨道的开端与标志。如果说考试内容指向的外在化和固定性是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内在因素,以标准化为主要设计思想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就是我国应试教育的直接的外在激励因素,简单粗暴和行政化、功利化的教育管理生态是应试教育的存在的客观环境,三者共同构成了驱动应试教育运转的完整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还是以标准化为主要设计思想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他们形成的共同基础是教育功能的异化与教育管理观念和评价体制的僵化,都是对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否定。打破目前教育管理与评价方式需要克服的困难有教育实践上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2.2素质教育实践的推进和评价体系的完善要克服大量困难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素质教育的实践决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应该而且只能随素质教育的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又推动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总之,素质教育的改革必须是素质教育实践和评价标准双管齐下的改革,任何单方面的改革措施都不会取得根本的成功。
在素质教育的概念尚未统一的条件下推进素质教育和制定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将面临众多的挑战,首先,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还要克服应试教育惯性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要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管理和教育思想条件;再次,要培养合格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又次,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以全新的学科知识传授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基础。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具体的条件。
3社会条件是制约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因素
3.1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社会性认识不足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是教育本原功能的回归与重新确立,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和发掘学生的特质、潜质,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取得成功的比较优势。素质教育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课程的规划与设计、知识的传授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只能被视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手段或途径。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和活动中的体现。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的革命,它首先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全面影响社会各方面对“人”的理解,要求革新社会管理方式。合适的社会管理思想和制度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必须的条件,更多的和根本的则是观念与管理体制上的,这些社会条件准备的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度。社会系统论告诉我们,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从根本上制约于社会大系统,应试教育的存在必然有其适合社会条件的理由,也必然是社会为应试教育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社会提供适合素质教育存在的条件,这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社会性条件的认识似有不足。
3.2推进素质教育要建立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信心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等综合特征。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涉及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许多方面,每个方面又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前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二、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应称为专业素质教育,同时应当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三、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争取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素质教育必须要有素质教师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4
关键词:古代文学; 儒家思想;素质教育启示
作为人类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丰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规定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弘扬平等自由和谐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中国主流社会来讲,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理想中的儒家精神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以修身为本、以仁道为重心的人文理想是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历史和传统纽带,“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崇德修身”、“建功立业”“整体为止”、“仁爱和谐”。儒学中善的观念是以仁、义、礼、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为基础的,它以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为出发点,以“仁”为灵魂,以“礼”为框架。“仁”的基本精神以孔子的说法可以概括为“爱人”和“忠恕”, 而“爱人”和“忠恕”的根本途径是“克己复礼”,可以说“克己”与“修身”是孔子道德修养论的一大特色,他提倡通过个体以仁为目标的道德修养来调整整个社会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中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即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是素质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和课程教学始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和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理念。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对古代文学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标;把文学作为道德教化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众多古代文学优秀作品具有极为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其思想意义或价值,明其所载之“道”,阐释作品包蕴的真善美的光辉,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能更深一层体会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二、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理念大厦的构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参阅文化历史不难发现,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大批优秀的作家群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理念本身就映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并将这种精神以文学文本的形式进行凝聚、传承、强化和进一步升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理想之塔的构成博大而深邃,精美而瑰丽,千百年来扩散着无尽的阅读、评鉴、感悟的品格张力,不同的文学家、批评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常有精辟概括之词,不尽一致,各领。中国古代文学中映现出来的儒家理想价值体系,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因素。
(一)诗歌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已被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所认同。诗歌所蕴含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的实现与追求。
(二)散文
蕴含儒家思想的散文始终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它的许多经世致用的优质是超越时空的,是中华民族文学永远的精神营养,在《论语》、《孟子》到《荀子》这些儒家哲理散文中,随处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成了儒家散文最关注的主题。
(三)小说
不仅诗歌、散文蕴含儒家思想,极具教化作用,小说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其作者也总是明确地以自觉推行教化为目地。中国传统小说弥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处处显露着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和评判。
三、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经济球化时代对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看重,要求大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谐与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义价值和当代大学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丰富素质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人文思想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弘扬儒家理想价值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弘扬有着重要的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对生命价值精义的阐发,已深深渗透与中华民族的观念、习俗和思维方式之中,是民族传统拥有更多光华,使后人成长拥有更多钙质,为我们国人贮藏着取之不尽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徐放.杜甫诗今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10.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5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关系 难点
一、基础教育的含义
很多人提起基础教育就想到九年义务教育,而基础教育实分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是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打基础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基础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初等基础教育就是小学和初中,而初等职业教育主要指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由九年向十二年的逐渐过渡,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涵义越来越接近,都是我国的基本性教育。
石中英教授列出了三种人们认为的基础教育的基础,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指的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第二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基础教育要为高等教育打基础。”第三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基础教育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①总之,基础教育就是基础性教育。基础教育内涵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教育的均衡和高质量,具体表现为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公平指无论家庭富有或贫困,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率指人、财、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素质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为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界经过研究讨论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训练活动。关于素质教育的兴起,一般认为,它源于两个因素:第一,在教育内部,应试教育的泛滥;第二,在教育外部,社会对时代“新人”的期盼。由此可见,要想全面实现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应试教育”,实施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涵义
杨银付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主体包括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基础教育阶段应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努力完成这一阶段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为下一阶段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打好基础。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造就通才、通识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制约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而素质教育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上好学”依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实行全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虽然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侧重讲授法、灌输法,大多数老师都把自己当做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具有权威性,学生是被动的服从者、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学生,学生都是温顺的羔羊,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倡的具有创新精神、新思想、新价值观的要求。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发展,教学内容侧重于考试,以智力发展为主的教育追求高升学率,对学生的德育、美育、价值观教育等涉及较少,这些教育现象完全违背素质教育追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基础教育失去应有的活力,而且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使我国教育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要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素质教育的发展依靠基础教育
我国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怪圈之中,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做得越是扎实,素质教育越步履艰难、无法前进。素质教育依靠基础教育,就是基础教育走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学生学习压力不大,学习内容实用,学习方法灵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初步建立,学校管理民主,学业评价公正、民主,这样的基础教育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或者说,这样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越是完善,质量越是好,素质教育越好切入其中,使我国基础教育变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具有育人时间的长期性、育人对象的整体性、育人主体的多元性、育人意识的超前性等特点。其中长期性、整体性和多元性都符合基础教育的特性,由此可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直到基础教育变成素质教育。
3.基础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难点
(1)高考
国外也有统一考试,但是人家并没有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我国的“高考”却以统一考试的分数作为分水岭选拔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高考”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选拔方式,素质教育并不是说取消“高考”,而是改变“高考”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就是在肯定考试的前提下,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考试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学者建议学校应该努力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把招生自完全还给大学。大学要招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只看分数,面试、社会实践、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察应该加大力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评价标准
我国大多数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依靠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应用得较少。而且评价主体主要是学校内部,很多家长除了得知孩子在学校的考试分数外,对其他表现一无所知,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社区等外部人员参与评价的机会少。评价主体单一,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提倡的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追求。而学校内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片面的智力评价,评价标准单一,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绿色评价”体系。
(3)英语
英语是我国中小学及大学、研究生各个阶段都必修的一门课程,社会对全民学英语深恶痛绝。很多国家学英语是理性的,只是为了培养少数人,然后通过他们实现全民知识共享。而我们国家几乎是全民学英语,教育全过程、职业培训、职称评定等,都要求英语能力,浪费太多时间、精力和资源,最后很多人根本用不上。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英语在所有课程中占据半壁江山,学英语的孩子和家长叫苦连天。我们把英语上升到这么重要的高度已显露出明显的弊端,成为阻碍素质教育正常发展的绊脚石。改革课程设置,降低英语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是很有必要的,我国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开始降低英语所占比例,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举措。
注释:
①石中英.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人民教育,2005(24).
②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究[J].教育研究,1995(12).
参考文献:
[1]强汾生.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2]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3]程斯辉.试论基础教育的本质[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6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新型人才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内外兼修,身心健康的创新人才。哲学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充分发挥哲学的育人功能,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观念领域入手,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社会和自身,从而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因此,哲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哲学;学生;素质教育
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渐增高,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对高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大学改革中亟待完成的任务。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一种以培养创造性的主体人格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诸多方面和诸多层次。从此角度出发,可以把高校学生素质总结为以下方面:
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和通过学习、训练日渐形成的专业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高校学生进行应用的专业创造能力及自学和敬业精神是高校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领域,也是今后谋生的手段。
综合技能素质。高校学生掌握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沟通方式和沟通手段的能力。信息社会沟通无处不在,外语和计算机这两种基本沟通方式是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只有掌握他们,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人文观念素质。由观念、情感、意志、心理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政治观念、人格修养和心理健康等的内容。人文观念素质强调人的价值尊严,重视对人的身心和个人现状的终极关怀。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以当代科学为基础,概括人类人文科学的成果,拥有独特的人文内涵。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和大学辅导员应把人文素质教育和哲学融会贯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自身,主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因此,哲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哲学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中最根本的是世界观,政治素质中最主要的是政治方向。哲学正确揭示世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自身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学生处于思想转型期,还未形成完善的人格意识,容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因此,哲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政治方向,把握社会精神主旋律,用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人,完善学生的人文观念素质。
其次,哲学教育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是哲学的理论品质,是强大的生命力。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是人类特有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创新。哲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批判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思维领域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意识,自觉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质疑世界的缺点,努力以实践为基础,突破当下,实现人与事的质的飞跃,创造出新的境域,全面升华自身素质,不断完善个人能力,促成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最后,哲学有助于高校学生理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技能,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完善人文素质。
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必备条件,是青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保证,清晰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技能。人文素质的核心是解决“如何为人”问题,即处理好环绕在人的成长和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不佳,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导致校园突发事件逐年增加,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人文素质教育远远跟不上高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哲学是人类哲学思维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它既继承了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又概括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新经验,是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理论。哲学独特的人文内涵,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通过学习哲学,学会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事物和问题,通过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平衡,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完善个人的人文素质。
终上所述,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高校思想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哲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迪丽娜尔・阿布里孜.哲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 2004年.
[2]武艳萍.哲学与当代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正气.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