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孩子文化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孩子文化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孩子文化素养

提升孩子文化素养范文1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坐落在景色旖旎的秦淮风光带中心。于1907年就夫子庙学宫而建,校园古朴清幽,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夫子”命名的学校。学校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角度,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深化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构建了以“科学探究、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为维度,以“亲仁、尚礼、志学、善艺”为主题的“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群,走出了一条充盈着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探索之路,显示出独有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学校现已为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名校,国家教育部领导赞赏学校“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全国中小学中具有最显著的办学特色”。

杨孝如:夫子庙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孔子文化的形成和建立,在全国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我想这一定和学校紧邻夫子庙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冯爱东:是的,我们选择孔子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首先,跟我们学校的地域文化有联系。夫子庙小学有着百年的历史,建于1907年,当时学校就建在大成殿的后面,大成殿的明德堂就是学生读书学习的礼堂。1958年,学校从大成殿的后面搬到现在的地方。1990年,学校又进行了重新翻建。一百多年来,学校孔子文化与地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这也是我们选择孔子文化的天时、地利优势。

其次,从我们学校的校名来看。夫子庙小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夫子”命名的学校。我们考证了全国各地,还专程去了孔子的故乡曲阜,也没有找到一所以“夫子”命名的学校,这也是我们选择孔子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从我们学校百年发展来看。从建校到现在,夫子庙小学一直处于南京市领先地位。有个老校友,1935年在夫子庙上学,现已经九十几岁了,定居在美国。他给我们来信,回忆起老校歌,讲述了当时的故事,在信中非常自豪地说当时在整个南京市最有名气、最好的学校就是夫子庙小学。那时虽然没有校服,但他们背的书包、用的杯子都是夫子庙小学特有的。当时的老校歌就是学校传扬孔子文化的历史见证。由此来看,我们选择孔子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是历史的选择,是必然的选择。

杨孝如:夫子庙小学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历史渊源也非常深厚,但我想,区域文化毕竟是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夫子庙小学选择孔子文化作为自己的特色文化,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教育哲学考量?

冯爱东: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校名,使我们具有了孔子文化的基因。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将孔子文化和当今素质教育相结合,进行传承与创新,是创新素质教育实践的一条有效路径。基于这点,我们立足当下,尝试不断返回孔子,不断返回《论语》,要从孔子及其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教育变得更加具有文化灵性和历史厚重感。在这种精神的回归中,逐步明晰了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是人格健全的中国人,是具有世界胸怀的人格健全的中国人。在他们的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血脉,充溢着丰沛的古典人文精神。他们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人,而且还是一个文化人,更是一个有着实践精神的人。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哲学。

我们返回孔子,就是为教育寻根。我们寻教育之根,就是为了教育的枝繁叶茂。孔子文化的熏陶,教育哲学的厘定,为夫小这艘航船确立了航向。我们重新寻找、梳理、发现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不断给予孔子教育思想以科学、创新的解读,将孔子教育思想融入到当下夫小师生意识和精神视野中。

杨孝如:孔子文化虽然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可很多理念与当下的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这应该是你们传承孔子文化的一个先决条件?

冯爱东:是的,孔子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激励为原则的动力观及终身从教孜孜以求的教育情怀等,对我们当今教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四个方面,把孔子文化的精髓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结合,将优秀的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形成了我们学校传承孔子思想,创新素质教育实践的具体做法。

杨孝如:“亲仁”、“尚礼”、“志学”、“善艺”,它们的核心内涵和内在的逻辑是怎样的?

冯爱东:孔子文化博大精深,在系统学习和整理中,我们认识到,学校文化不仅要具有特色性、内涵性,还要有系统性,更要着眼于整体建构。于是,我们在传统中挖掘、在实践中提炼、在展望中设计时,找到了学校对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表述,找到了学校孔子文化的灵魂和精神,那就是――“仁”和“学”。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亲仁”、“尚礼”的归根点在一个“仁”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仁爱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是,我们选择了“仁”。在学生层面,我们教育学生亲圣人,亲友人,亲长辈,教会他们从小学会爱天下所有人;在老师层面,我们引领教师爱教育、爱学生,将仁爱作为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

“学”,是孔子教育哲学的本源性基础。孔子对“学”有过很多独到的论述和实践,譬如大家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志学”和“善艺”的着重点在于“学”。学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做学问的。

做人的核心是“仁”,做学问的核心是“学”。“仁”和“学”是“亲仁”、“尚礼”、“志学”、“善艺”四大块的核心,是我们学校的文化内核,是夫小人立身为学的最高境界。

杨孝如:昨天有幸参加你们学校的学期总结会,都是老师一手策划的,准备工作你一点也没参与,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学校的老师常常对你说:冯校,这事你就不用操心了。可见,在日常的管理中,学校已进入一种自动化的状态。你是怎样让教职员工把学校的事情都当成自己的事情?

冯爱东:孔子一直本着主体性原则、以人为出发点去探索和研究治学、治国之道。我们学校本着“仁爱”的理念,追求一种仁爱的境界。仁爱的管理,让夫子庙小学的每一位教师都能达到一种自觉的行为状态。讲个简单的事例,学校出勤管理根本不需要我校长刻意地去问,因为老师上、下班从来不迟到或早退,即使偶尔一次,我都能理解,不是家里有事,就是在路上遇到堵车。还有我们的总结会,不是校长从学校的角度,从自己的角度站在上面读读、讲讲,因为这样的总结,老师们心里不一定认可,这样就难以转化为自觉行动。我们的总结会是各部门与老师自觉行动,共同参与组织,一起分享工作的快乐,品味丰硕的成果,感受做学校的主人、做夫子庙小学教师的快乐。其实,无论是学校的教学工作,还是学校的教科研、德育,都能处处体现“仁爱”。正因为在“仁爱”思想的引领下,学校教师才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行动,学校才能取得显著的成绩。

我们学校老师、主任与校长在工作中是伙伴关系,在生活中是朋友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大家情感上处理得非常融洽,工作上互相信任。学校每一项工作,他们都主动去做,而且会创新、发展地去做。昨天的总结会,大家有很多的意外,很多的惊喜,很多的收获。我跟老师们说,工作三十来年,我没有在学校流过眼泪,可是那天我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因为感动有这么好的同事,这么好的朋友,大家在一起这么开心。学校的“仁爱”管理体现在很多细节上,这些对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启发,一个鼓励,结果就是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我校长去管,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杨孝如:我听出来了,其实这个“仁爱”管理的基础就是平等、民主,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老师才可能将学校看作是自己的家。这就是学校管理中的“亲仁”,那么“尚礼”呢?

冯爱东:孔子教育思想重视“礼”,形成了中华民族重道德讲礼仪的优良传统。我们非常注重礼的教育,重视仪式的教化价值,利用好各种仪式来对师生进行心灵的教化,意在熏陶和涵养亲仁、乐学的精神。我国古代就形成了一套习俗性的教育仪式,进入现代社会,其中相当一部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的甚至被当作糟粕而加以剔除。其实,从仪式到精神,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化人过程。“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是我们学校的三大经典礼仪,也是我们学校文化中颇具特色的部分。这三个“礼”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教育中的礼仪,增加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同时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达到精神自我教化的效果。我们把三“礼”串了起来,并尝试赋予它现代的内涵。经过近几年的探寻,形成了比较系统、规范的经典礼仪活动,并逐渐形成我们学校的“尚礼”特色文化。

杨孝如:我觉得“礼”这种仪式和你们“仁”这个核心的教育哲学有一种互动的关系在里面。你刚才说到你们每一个“礼”都有一系列的仪式,这种仪式对学生的情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又能够使学生形成某一种情感,某一种素质,对“仁”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刻。

冯爱东:是的,对“尚礼”的理解,我们觉得不单单是仪式,而是通过一些文化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仁”的品质。“仁”、“礼”是孔子思想的两大核心,孔子的思想首先强调“仁”,其次就是“礼”,有“仁”的人自然要有“礼”,“礼”是“仁”的外显。例如,在我们“开笔礼”中,有一个环节是用古代的仪式敬孔子。一年级学生行这个礼,他一定感到很神圣,心灵受到震撼。他外在的表现是毕恭毕敬的,内心一定会庄重严肃,这种庄重感他们会深深记住的。“成童礼”中让学生拥抱大树,在拥抱大树的那一刻,他们会想到为什么抱大树?大树是什么?大树是有生命的东西,那就要珍爱生命。“状元礼”上,当学生登上状元台的那一瞬间,外在的表现是自信地面对全校师生,对他来讲,意义在于今后要表现得更好,是一种启发,一种鼓励。三个“礼”中,学生都会从礼的某一个形式上受到震撼,会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印象,真正起到通过外在仪式而达到精神自我教化的作用。

当然,我们“尚礼”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具体来讲主要有三类课程:一类是传统礼仪课程,如刚才讲的“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等;一类是日常行为规范课程,如“文明小天使”等;一类是文明礼貌课程,如“秦淮小导游”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去践行礼,去学习礼,培养他们情感,形成礼的习惯。

杨孝如:学生的天职毕竟还是学习,学校教育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能力。那么,你们在“志学”这块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冯爱东: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们对“志学”的理解是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信地学习,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修为,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把学习分成了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乐之”是最高的境界。我们把“志学”和“善艺”归结为让学生“乐学”,追求“乐学”的境界,即在“志学”中“乐学”,在“乐学”中积极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寻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且努力践行所学,做到学有所用。

杨孝如:“志学”强调的是人对学习的一种意愿、一种志向,有一种“立志向学”的意思在里面。在“志学”的情况下才能“乐学”,“志学”是“乐学”的前提,要不然“乐”在何处?我要学,我就学得很快乐。关于“志学”和“乐学”,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冯爱东:是的。我们侧重于“志学”是总的引领,“乐学”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志学”不仅要在课堂上有一种“乐学”的境界,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时刻“乐学”。比如我们的学生社团,比如我们的“小小孔子研究院”,比如我们的“我能行俱乐部”,都是“志学”框架中的一种实践。正因为有这些比较具体的课堂、社团、活动的载体,所以学生在“志学”上就会有一些具体的目标,具体的方向。我们通过课堂、课程设置及一些具体的活动来引领他们树立学习的志向,由“志学”进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杨孝如:孔子提倡“六艺”,你们学校非常注重“善艺”。你们要让学生善哪些“艺”,又是如何让学生善这些“艺”的?

冯爱东:两千多年前,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作为一个君子、贤人应该具有的技艺。这对当今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过去的“六艺”和我们现在的“六艺”不完全一样,但思想是一致的。面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我们继承孔子提出的“善艺”教育思想,并加以继承与发扬,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善艺”追求,那就是以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力行的自主体验为核心,让每个学生都有擅长的一艺,都能感受自信的力量,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个问题清楚之后,我们就要提升学生“善艺”的素养,寻求熏染学生“善艺”的方法。于是,我们建构了“星星论语”校本课程体系,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把孩子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相结合,来启迪孩子们学习知识,陶养孩子们的心灵和人格,帮助孩子获得一种教养。

杨孝如:最后一个问题,对于时下很热的读经,一些学校单纯地理解为就是背背《三字经》,读读《弟子规》等,甚至是机械地读、灌输地背。你们是怎样看这件事情的?

冯爱东: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孔子文化的土壤和氛围。我们对于读经的理解是建立于三个维度的思考之上的: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

为什么读经?为的是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的文化,做一个有根的、真正的中国人。这样,它的内涵和意义就远远大于纯粹的读经。

读什么?也就是依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读。我们选择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在今天仍有时代光辉和意义的、切合实际的内容。

提升孩子文化素养范文2

一、以网络活动为展台,拓展阳光德育深度

为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发挥其正面教育功能,学校充分激发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引导他们正确上网。首先,把学生网络活动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活动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网上栏目,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同时聘请有关专家为家长开设讲座,指导家长正确看待网络并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上网行为;班会课上请校长做有关网络道德的主题报告;国旗下讲话由学生发出文明上网倡议;组织开展“网络利弊观”等主题辩论赛。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健康网络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升华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二、以网络书香为平台,提升阳光德育高度

为引领师生走进书海,使读书成为一种乐趣和需要,学校以“发展网络特色,打造书香校园”为重点,大力开发阅读资源,在“阳光小北部落”网站设立了书香校园专题网页,营造出浓郁的读书氛围,丰富师生精神生活。利用网站,学校丰富网络资源,搭建独特的阅读平台;展示阅读成果,激发无限的阅读潜力;共享主题活动,提升综合人文素养;走进亲子共读,构建立体的阅读系统,让师生共享读书快乐。

提升孩子文化素养范文3

关键词:科学引擎;少儿阅读;公共图书管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圣洁殿堂,是传播文化和普及知识的重要场所。少年儿童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读者,他们既充满阅读的好奇心又缺少对文献的优劣辨别能力。如何利用图书馆自身的优势,做好少年儿童阅读的“引擎”,帮助少年儿童在“书海”中科学“百度”,健康“搜索”,正确地引导他们阅读健康有益的图书,塑造少年儿童健康的灵魂,这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更是公共图书馆员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

一、少儿阅读的重要性

1.重要性之于国家。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之“智”,从何而来?少年之“强”,缘何而得?智与强皆来源于知识和文化,而知识和文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籍。书籍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少年儿童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利器。唯有读得万卷书,才能行得万里路。唯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而书籍中的知识与思想,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文化所依,正是一个民族腾飞的精神所托。犹太民族是人类聪慧民族的代表。每每婴儿降落人间,犹太人总会把甜甜的蜂蜜滴在书籍上,让婴儿在书籍上吮吸蜂蜜,旨在让婴儿在懵懂的记忆中对书籍留下甜美的回忆,于是书籍就会伴着犹太人度过幸福而充实的人生,犹太民族也就成了世界上读书受益最大的民族,犹太民族也就成了聪明与智慧的代名词。

我国现有儿童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就是中国的希望,他们的未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少年儿童的智慧与才能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给未来留下什么,取决于我们给未来留下什么样的子孙。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卫星上天,从古代的竹简负箧到现代的书海冲浪,从世界的文明古国到中华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依靠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个体朴素愿景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鞭策与激励到今天的“终身学习”、“文化强国”政策的制定,书籍的阅读留给华夏儿女丰厚的精神财富。读书使人聪颖,唯有从孩子抓起,才能幸福一世。当每一个孩子以书籍为伍,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时,每一个家庭便会以书为伴,书香在和睦中滋润出幸福,社会便会和谐,国家便会发展,民族便会强大。

2.重要性之于个体。少年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在人生的萌芽期,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辨别能力较弱,但又恰恰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科学引导少年儿童读书,不仅能让每一个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为每一位少年儿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打下坚实的基础。少年儿童是人生之中知识的丰长期。科学引导少年儿童阅读,不仅能够拓展其知识视野,更能培养其阅读能力,激发其阅读兴趣,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阅读是自主学习的具体形式,只有深入地自主学习才能高效地合作学习,进而才能完成富有价值的探究学习。阅读不仅能够让少年儿童增长知识,更能够提升少年儿童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少年儿童的综合能力。因此,阅读能够为少年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基。

二、少儿阅读的特点

少年儿童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生活经验,自制力较差,辨别判断意识较弱,阅读注意力不够集中,耐力和持久力较差,但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少年儿童又总是对未来充满幻想,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对陌生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在图书的选择方面往往容易“追风”,受电视剧、媒体、社会热潮的影响较大。在阅读的知识链接方面缺少整体性和连续性,对自我的认识没有系统性,往往是“择其一隅而读之”。另外,对图画式书籍、电子图书特别青睐,善动眼不善动脑,善动口不善动手,手、脑、眼、口不能同时助读。记忆效果较好,吸收效果较差。浏览群书只求一知半解,不求质疑问难。根据以上少年儿童阅读的特点,图书馆员应做到科学引导,有的放矢。

三、少儿阅读的引导措施

1.电子文献引导措施。面对电子信息的迅猛而至,中国很多家长无奈地哀叹“网络——想说爱你不容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类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变革,一夜之间一切“便捷”起来。它既能为少年儿童提供大量的文献,又能让少年儿童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捕捉想要求得的知识;另一方面,它给无知的少年儿童带来了侵噬性的灾难,不良的信息,无聊的交友,磁性的游戏等吞噬灵魂的垃圾文化使少年儿童沉迷上瘾,难以自拔,网瘾悲剧屡见不鲜。如何为电子文献阅读设下一道“防火墙”,图书馆员有着敢于担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净化网络环境。公共图书馆是精神文明的窗口。过滤不良信息,杜绝不良信息的扩散、禁止不良信息的传播行为是图书馆员的社会职责。净化网络信息、优化网络环境是图书馆工作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也是亿万家庭的迫切期盼。首先,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有一技之专的人才,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对优劣俱存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过滤、选择和留取,隔断不良网络信息与毫无辨别力的少年儿童的联系,从源头上解决侵害问题。其次,图书馆应用大禹治水的办法——宜疏不宜堵,为少年儿童专门开设网络信息交流阳光通道,利用温馨提示、信息告知、互相监督等服务形式,引导和规范少年儿童的网上阅读行为,培养其健康阅读的心理。

构建绿色网站。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少年儿童休息、娱乐、求知的理想场所。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少年儿童的网络浏览量越来越大,公共图书馆肩负着净化网络和监督指导的职责,应开设电子文献少年儿童专用区,通过“心灵过滤”和“软件过滤”屏蔽不良网站,为少年儿童构建绿色健康网站,坚决抵制、低劣等不良信息,使少年儿童能够在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自由学习,真正做到开卷有益,提升文化素养。

提升孩子文化素养范文4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如今的网络文化中,依然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对正处于思想道德观念建立时期的中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网络文化时代,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一、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消极影响

1.虚拟空间对中学生人际交往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的交往也是在这个虚拟的形式下完成,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完全不同,它完全忽视人们在现实生活交往中的手势、表情和语调等信息,代之以网络符号。如果中学生长期生活在网络世界里,势必会对其生活方式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产生影响,长此以往,会在心里产生压抑或孤独感。而且,由于我国针对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很普遍,对中学生的思想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网络游戏对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让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2.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消极影响

由于发达国家在网络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现代的网络文化的核心是以发达国家的思想和文化为主,显然,这些网络文化也成为为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工具,这些思想不仅不利于我国的中学生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不利于我国中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除此之外,如今的网络文化中充斥着一些黄色低俗的信息,这对于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是很大的伤害,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3.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不利影响

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头脑,这些信息往往给人一种浮光掠影的感觉,对中学生分析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如果中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就会形成对任何事物只是表面了解,而缺乏理性思考的思维习惯,从而使他们的认知能力慢慢退化。长期的人机交流会让中学生因缺少人与人正常的交流而导致情感体验的缺乏,从而影响其情感的正常发展。此外,网络游戏让中学生得到在生活中难以满足的心理体验,让中学生对其产生依赖感,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意志。

二、网络文化条件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1.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要想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应从学校开始,如今,每一所学校几乎都有自己的网站,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的建设中,加入一些积极、阳光的因素,同时,也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在校园网中加入一些富有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文化活动,让中学生乐于参与到网络的互动中来。这样,一方面方便教师了解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便于学校针对中学生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引导和指正。

此外,学校要加强对具有网络文化知识的教师的培养,让网络文化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服务,并让学校的网络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同时,让教师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可以引领中学生朝着更加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2.引导中学生文明上网,加强道德教育

第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中学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作为中学生的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文明上网,对其上网时间进行严格的规定;同时,以身作则,文明上网,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第二,如今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而且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现在的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也很普遍。学校要针对这一现象做出一些明确的规定,如不允许带手机进教室、限制上网时间等,避免学生因上网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第三,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向中学生介绍一些适合其学习或者生活的网站,并针对一些具有黄色、暴力倾向的网络文化的危害进行宣传,以引导中学生有效规避这些不良网站,做到正确、文明上网。除此之外,对于中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习与上网的关系等问题,可以在班级展开讨论,帮助中学生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并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中学生的更多心理需求在班级文化中得到有效的满足。

3.组织力量开发青少年喜爱的健康游戏

网络游戏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开发一些有利于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游戏,一方面,通过这些游戏软件的开发,可以让中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兴趣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些游戏来提高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如,我国现有的词管家、唐诗三百首、智力大比拼等游戏就非常有利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也是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健康游戏。

4.加强社会监管,净化网络文化

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使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政府部门一定要和本地区的学校一起,结合地区的具体情况,引导中学生积极抵制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增强中学生的道德自控力。第二,利用媒体的力量,对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批评和谴责,以

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评价标准。第三,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的培养,可以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中加入网络道德建设这方面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学校组织一些活动,向学生宣传正确的网络道德思想。第四,加强网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避免让中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伤害。通过对一些网吧进行监管,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于公共网络游戏进行监控,对青少年的上网采取保护措施,不让其涉入一些不良的网站。

5.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提升中学生网络文化信息素养

要想提升中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就要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共同抵制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让中学生生活在一种三位一体共建的良性网络环境中,时时接受到正确的教育,免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干扰和伤害。同时,对于互联网中的一些低俗文化,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形成一种文明、健康上网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网络是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产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它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被某些人当作谋取利益的手段。同时,由于我国网络方面的法律不健全,导致了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一些不良信息的产生,给现代人,特别是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采取禁止中学生上网的方式,是没有办法从源头上消除这种不利因素的,只有加强中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自控能力,同时,组织学校、社会和家庭一起,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让中学生生活在积极、阳光的网络文化环境中,才可以有效地避免中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伤害,而且可以将网络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中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当然,网络本身并不是一个坏的事物,只是因为人们使用不当,而给社会,特别是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作为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工具,网络只是某些人做事的一个手段,只要网络的使用者能把控好自己,网络就可以很好地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因此,每一个现代人都应努力提升自己道德修养,让自己成为网络文化的主导者,而不要做低俗网络文化的奴隶。

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评价标准。第三,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的培养,可以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中加入网络道德建设这方面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学校组织一些活动,向学生宣传正确的网络道德思想。第四,加强网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避免让中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伤害。通过对一些网吧进行监管,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于公共网络游戏进行监控,对青少年的上网采取保护措施,不让其涉入一些不良的网站。

5.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提升中学生网络文化信息素养

要想提升中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就要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共同抵制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让中学生生活在一种三位一体共建的良性网络环境中,时时接受到正确的教育,免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干扰和伤害。同时,对于互联网中的一些低俗文化,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形成一种文明、健康上网的良好氛围。

提升孩子文化素养范文5

【关键词】教育理念;隔代教育;文明礼仪;缺失

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成年期的每一个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伤痛的烙印。”农村隔代教育中的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性格上的偏差。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普遍感到孤独和缺少亲情,表现为沉默寡言、冷漠自私、性格孤僻、言行怪异,易出现打架斗殴、侮辱漫骂和不尊重他人,出口成“脏”、言语不逊等缺少礼数教养之举。在农村隔代教育中成长的这类孩子人数众多,他们文明礼仪的缺失,将来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将是巨大的,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质量的缺陷吗?对农村隔代教育中孩子文明礼仪缺失问题的解决是当前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及有关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又一内容。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德育的抓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而且也能有效推动全民礼仪的实施。因此对农村隔代教育造成孩子文明礼仪缺失的状况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对该现状谈谈我的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镇街中心小学,全镇总人口4.8万人,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超过了当地劳动力的一半,其中夫妻双双或一方在外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隔代教育”孩子。据统计,该校每一个班级中,隔代教育孩子占三分之二,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后,一般一年以上回家一次,孩子们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要一个月左右才联系一次,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8%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其中,有86.9%的孩子学习、生活、文明礼仪习惯极差。

二、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效果和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农村隔代教育中的问题更多还是体现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日常的文明礼仪习惯恰恰体现着隔代教育的烙印。就其问题,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性发展深受束缚

老年人特别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子孙女容易迁就和溺爱,怕出差错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样样依着孩子、保护孩子,把孩子放在核心位置,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致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形成了自私、胆小、任性、倔犟、娇气的不良个性。

(二)心理健康难以保障

孩子与隔代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长期沉浸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回家次数少,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无法引导和关心,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情感饥渴”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从而产生了厌世、自闭、自卑和逆返心理。

(三)文明礼仪缺失严重

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乏亲情沟通,祖辈们又往往无法进行正确管教和引导,致使隔代教育孩子会出现内向、孤僻、沉默、冷漠、自私、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等。据我校的课题研究调查发现,在农村隔代教育孩子中,大部分孩子最基本的文明礼仪都缺失了。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知道怎样称呼他人,在家里不懂得孝敬长辈……这些现象让我们忧虑: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但我们现在的孩子只‘知书’而不能‘达礼’者多,‘礼仪之邦’的美称,能不能在这一代中传承?

三、原因剖析

(一)劳务输出使“隔代教育”走向必然

在我镇广大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伴随着汹涌的民工潮,农村有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家里,成了“留守孩子”一族。而照管这些孩子的责任往往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隔代教育”由此形成。

(二)老一辈难以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

在农村,老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都比较陈旧,特别是在偏远农村,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孩子,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他们都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重任。对于隔代人的教育,他们往往仅停留在保证吃饱、穿暖的层面上,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什么都不知道,谈何家庭教育?更谈何文明礼仪教育?

(三)不当的管理方式导致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失败

不当的管理方式是造成农村孩子们从小文明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祖辈对孙辈往往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孩子犯了一些过失,也认为“树大自然直”,姑息纵容,使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甚至还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四、对策建议

虽然隔代教育存在着种种的弊端,但这也是在现实中无奈的选择。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有的农村耕作模式导致农民的“有限剩余”,外出打工挣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是他们最优的选择。其次,我国已成为老年型国家,老年人比例升高,间接地推动了隔代教育的发展。目前的可行之计是怎么让孩子在隔代教育中不丧失文明礼仪,从而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起作用。

(一)祖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孙辈的教育,要跟上形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孙辈的能力,要从培养好后一代着想,认真负起责任,做到严爱结合,不能娇生惯养,想方设法填平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加强对孩子的文明礼仪和如何做人的教育。而作为父母,要承担起养育子女的义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子女的未来,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双双外出,至少留一人在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同时,在外务工切勿忘记在家的子女,要经常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跟监护人和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

其次,改掉陋习,做孩子的榜样。少儿时期是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最佳时期,孩子一生下来本是无知无识,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言一行的最大影响来自家庭成员。鲁迅曾经说过:要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小开始,在孩子不良行为刚露头时,就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坚决制止,就象英国的一句谚语说的一样: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学校要营造温馨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如何采取措施来填补就成为了关键所在。所以,学校要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重新寻找促进家庭和学校有效合作与沟通的方法与途径。

1.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目前,因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宠爱和过分保护,忽视对孩子讲文明礼仪及生活的自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子女坐享其成,给实施礼仪教育带来一些困难,大大降低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为此学校应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坚持把礼仪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包括料理家务能力在内的劳动教育相结合起来。

2.改革家访形式,把家长会开到农村去

教师需要把传统的“告状式”、“通报式”的老式家访,转变为“聊天式”、“商讨式”的新型家访。让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在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另外,我们提倡改变传统的家长会模式,把家长会开到农村去。老师可以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促膝式的交谈方式以切实增强联系效果,提高教育孩子的实效性。具体可以根据生源的情况,由行政班子带领班主任、任课老师等错时分批地召开家长会。一来照顾隔代家长,同时显得学校有诚意。在相互沟通中,增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了解了学生基本情况,大大提高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也同时促进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3.加强心理辅导,开展爱心教育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特别是长期脱离父母怀抱,享受不到父母爱的隔代教育子女。他们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感到孤独和无助,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和向上的精神生活。农村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对隔代教育孩子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学校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同时,也可以开设“悄悄话信箱”等,让学生倾吐自己家庭的境况和心理疾苦。

4.规范督查体制

加强监督和检查,才能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障。因为要解决隔代教育子女在学习、品德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保障教育的效果,我们要积极开展监督和检查。首先要加大监督力度,在校内利用“文明学生”、“文明监督岗”全面监督他们在学校的行为规范,在校外则根据地域的情况设立校外监督员,并建立汇报制度。另外,德育处要定期地开展检查,作好记录,总结经验,反思方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监督检查体制,保障学校教育的效果。

我校在营造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收效明显。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突出了文明礼仪教育,以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观念;二是每学月都举行“文明礼仪规范班”“文明礼仪星级标兵”评比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和感染,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三是开展“寻找身边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榜样的教育力量。在各种评优活动中,应突出文明礼仪的要求。学校广播站增设“礼仪教育”专栏,还通过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或主题班会 等形式进行礼仪教育,使礼仪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另外,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辅导员,注重教师的模范作用。我校制定了《教师文明礼仪十要十不》、《微笑最美教师要求》等一系列教师准则,不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时间,每个教师都能从自身仪表、语言举止、文明诚信、热爱劳动等方面影响、熏陶着学生,在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下,学生的语言举止等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三)社会各界共同关心

一是对农村隔代教育孩子的礼仪教育中,我们还应该重视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应该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刊登一些在关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使孩子受到影响。二是改善农民工子弟就近入学条件。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使外出务工的父母们有条件把子女带到自己的就业地上学。三是要不断壮大发展民营经济,吸纳农村众多富余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减少留守孩子。四是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彻底清理网吧和游戏厅,为“隔代教育”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隔代教育中孩子文明礼仪缺失的问题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减少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让农村隔代教育的这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力所能及的。社会需要懂礼仪的公民,学校需要懂礼仪的学生,家庭需要懂礼仪的孩子。让我们各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让我们的孩子从小能带着礼仪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方舟.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家庭教育,2000(11)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教育,2003(2)

[3]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教育[J].家庭教育,2001(1)

[4]张文.隔代沟通有方[J].家庭教育,2002(12)

[5]古德.家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6]童春旺.隔代教育: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提升孩子文化素养范文6

关键词:文明城市 学校德育 社区教育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27-02

发挥社区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综合作用,对于打造全国文明城市至关重要。珠海这座东部的宜居窗口城市,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居民的言谈举止上,珠海市要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须从提高市民的素质做起。

一、什么是社区教育

要了解什么是社区教育,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区?刘视湘从社区心理学的角度定义为:“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1]而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社区教育有如下定义:“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2]

二、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双向结合

(一)大力推广学生语言文明教育

“我国的标准语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它要求在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诸多要素中达成一致性、规范性和规律性。”[3]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要充分_发校本研究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以及组织普通话演讲比赛、语言文字示范单位(社区)创建评比等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广泛参与,扩大影响面。

社区要积极发挥舆论宣传的示范作用,发挥主要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作用,发挥社会成员的带动作用。社区内各商业、邮电、文化、交通、铁路、民航、旅游、银行、保险、医院等公共服务行业主管部门,要把普及普通话与提高优质服务、提升企业形象紧密结合,以行业规章和制度保证普通话成为服务用语。我们应充分发挥电视和网络的便捷性、高效性,结合实例宣传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充分利用每年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提升学生文明礼仪素养

学校应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加强学校教育与社区的密切联系,让文明礼仪之花在学生中绽放。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关于文明行为的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认识,主动提升个人文明礼仪素养。

学校还应该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主题班会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措施,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学生是最具模仿性的群体,而榜样的作用则是无穷的,我们要为其树立榜样。在学生熟悉的群体中,找到文明礼仪之星,利用传播媒介对其行为进行宣传,可以有效促使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学校可以创建文明礼仪宣讲团,让学生的身边人说身边事,可以极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正人先正己”,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每位教师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孩子文明礼仪素养养成。有了教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而社区是学生活动的大环境,所以社区氛围和重视程度,对于学生文明礼仪水平提高具有深刻意义。社区和街道办应该主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社区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以学校、社区为单位建立心理咨询室,解决心理问题

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长期以来依赖教师,而部分教师又缺乏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辅导,这就导致教师对于学生产生的问题,只能从过往经验中寻找解决办法,缺乏对学生产生问题的心理原因的分析,导致教育活动往往治标不治本。而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基本上没有心理咨询室,导致个人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关注和解决。

社会由个人构成,离开了个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所以和谐心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心理基础。社区作为社会的最基层单元,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打造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社区的发展活力,维持社区的稳定等对社区心理咨询的需求已相当明显。

我们班有个学生刚从外地转学过来,父母忙于生计,忽视了对他的教育。他也因为刚刚转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很难很快适应下来。而他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扰的时候,也没有十分有效的办法来疏解。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她性格的孤僻,不爱和同学们交流,产生了自卑感。由于我们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班主任对他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只能从自己的实际经验中去寻找解决方法,往往收效甚微。

针对这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我首先和他的父母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并且对家长提出多关心孩子的建议;其次,我利用课余时间和该生进行交谈,问问她学习的近况以及兴趣爱好等,主动去发现她的闪光点,取得了孩子的信任;最后,我力所能及地为她提供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对她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而且还私下安排了几个活跃的同学主动和该生交朋友。而该生所在的社区,也将该生列为志愿服务对象,定期安排志愿者对该生进行辅导和帮助,填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白。社区组织的学生之家,也为孩子提供了学习和结识身边朋友的平台,满足了学生的感情需要。

“心病还需心药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在学习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学校和社区相结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四)推广社区志愿服务行动

我们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在各地已经兴起,注册志愿者数量逐年增加。志愿者每个周末可以参与一些辅的志愿工作,对学生学习进行辅导。例如:我校从各个学科的青年教师中选拔志愿者,开展了“教师义工进社区 爱心课堂助成长”的暑期义教活动。开展的社区留守儿童暑期活动,包含绘本朗读、作业辅导、心理团体游戏、电脑绘画、简笔画等内容,极大丰富了社区孩子的暑期生活。而任何短期的行动无论多么立竿见影,都不会带来持久的改变。社区志愿服务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能够在当一部分志愿者离开志愿者团队时,也能确保工作的有效衔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有长期对社区进行义务支教的组织对社区儿童进行了支教前和支教后成绩调查,结果表明受教儿童成绩有明显上升,行为习惯与教养都有可观改善。由此表明,对社区进行合理志愿活动能够取得明显成效。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尝试建立“社区义教”的合作机制,由各个社区居委会提供社区孩子名单和义教场所,由所在地学校教师或者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义教活动,丰富社区志愿服务的形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结合,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评估合理,运作长久的模式。通过有效地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助力珠海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共建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刘视湘.社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