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范文1
(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反向变动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如果从会计报表使用人员的视角出发,审计重要性与审计反向风险变动关系更加值得关注,也就是说审计重要性越高,那么审计风险就会越低,反之,审计风险也会增加,两者是反比例的关系。审计风险与客户重要性水平之间是反比例的关系,而与审计师出具严厉审计意见之间则是正比例的关系,针对审计风险较高的客户,客户重要性与审计师出具严厉审计意见概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神对审计风险与客户重要性,审计报告之间的微观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审计风险加大的同时,客户重要性对于审计师审计报告决策的负向影响越来越小。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正向变动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尤其是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与审计风险的大小以及审计工作本身的效益与成本问题。通常来说,审计人员在在执行过程中地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越低,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小。原因是审计人员在执行相关的准则标准时过于谨慎和小心,从而去定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后,就会权利添加审计程序,从而会增加更多的付出时间,付出的精力,增加了审计的成本,这样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必然会降低审计风险,那么而过来,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越高,他们多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大。比如注册会计师认为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为1万元,而实际情况却是5000元的错报和漏报就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这时注册会计师实际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一些,这些未被考虑的部分必然会影响审计报告的有效性,同时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从目前我国实际会计工作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也就是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水平之间的正面关系以及反向关系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判断和确定。一方面,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重要性水平与审计师的检查风险之间并没有联系,也就是说检查的风险并不能决定重要性,即审计风险的高低决定不了重要性水平的高低。而另外一方面,在实务审计中,从审计经验来看,审计师要最大限度的发现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错报以及漏报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来实现。简而言之,就要降低未能在实质性测试中发现该重要陛水平以上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审计师就必须扩大审计抽查范围、增加审计程序,这实质上就是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例如,设定重要性水平为3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比设定重要性水平为5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更容易降低未发现5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降低重要性水平只是为了收集更多审计证据以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的高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尽管它并不决定重要性水平的高低。
二、客户重要性与审计报告决策的关系分析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时候,第一步需要的做的就是判断是否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形,在此基础上进行该情形进行重要性程度的评价,并最终确定了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
(一)确定是否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针对无法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形,必须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和保存,从而为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确定提供依据。1、应该在标准无保留的报告中进行措辞的修改,或者是适当的进行解释断情形的增加,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上缺乏一致性,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所怀疑,注册会计师同意对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背离,强调某一事项,包括其他审计师工作的报告。若存在上面几种情形,如果是不重要的,则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重要,则应该出具带解释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审计范围受到客户或其他限制、财务报表的编制没有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若是重要,但是并未达到对整体财务报表的影响,则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非常重要以至于报表整体公允性都存在问题,则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是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则不论重要与否,都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确定每种情形的重要程度
如果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形,注册会计师应当判断其对财务报表的潜在影响。对于背离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范围受限的情形,注册会计师必须在不重要、重要和非常重要之间作出判断,这是一个困难的决策,需要大量的判断。例如假设在对存货进行审计时存在范围限制,注册会计师对没有进行审计的项目的潜在错报就很难评估。
(三)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
经过前两步工作之后,审计人员就能确定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属于哪种意见类型。如果审计人员得出结论认为存在背离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情形并且是重要的,但不是非常重要的,他就可以出具带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只不过需要增加一段说明而已。(四)编写审计报告绝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包含不同情形下精确措辞的计算机模板以帮助注册会计师编写审计报告。同时绝大多数事务所都有一个或多个在编写审计报告方面具有专长的高级经理人员,这些人通常负责在签发审计报告之前编写和复核所有的审计报告。总之,在会计实际的工作中,要从工作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的分析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以及审计报告确定策略等方面的联系,辩证的思考问题,作为企业经济活动中不可却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必须要落实到位,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审计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也是身为一名合格审计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三、结束语
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范文2
一、重要性的认识
(一)重要性判断必须立足于被审计单位特定的具体环境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对于某一项错报是否是重要的,判断结果并非恒定不变。这是因为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可能相同;同一个企业不同的会计期间,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判断一定要在熟悉被审计单位情况的基础上,立足于被审计单位特定的具体环境,具体错报具体判断。一是全面获悉被审计单位情况。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除此之外,还必须深入到被审计单位的有关部门,涉足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合同、协议、章程、营业执照,重要会议记录,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厂房设备及办公场所,宏观经济状况及行业前景等重要事项的相关资料,以尽可能全面地熟悉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二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建立诚实互信的良好合作关系,以便及时掌握被审计单位具体环境变化的信息。三是正确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惯例及自己的经验。注册会计师重要性判断通常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惯例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其“惯例”应当是指重要性水平确定的一般原则及具体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的要求,而非雷同的判断结果;其“经验”应当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所积累的把握尺度的分寸值得借鉴,而非过去的执业案例。
(二)重要性判断必须有利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操作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量化指标,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重要性判断的具体工作,其应用有利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操作。
(1)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审计效率是注册会计师重要性判断的最直接动因。随着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对被审计单位实施详细审计正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取而代之的是抽样审计的广泛运用。业内人士知道,详查法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所有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全部会计资料进行详细审查的一种技术方法;抽查法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技术方法。比较而言,详查法工作量大,耗费人力和时间多,审计成本高;抽查法工作量减少,节约人力和时间,审计成本降低。但是抽查法存在着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注册会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因此,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合理要求抽样结果的可信赖程度,选取适当的样本量,在有效控制抽样风险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
(2)审慎发表审计意见。确定了审计重要性水平就是确定了可容忍误差。可容忍误差是注册会计师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所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在评价错报的影响时,可容忍误差能为注册会计师决定是否给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合法、公允、一贯的审计意见提供比较基础。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是否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并考虑通过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财务报表。如果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通过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财务报表。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就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所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审慎发表审计意见。
(3)规避企业失败责任。依赖和利用被审计单位编制的会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进行决策,已被包括投资人、债权人、雇员、顾客等在内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广泛认同。与此相关,由企业失败而引起的会计师事务所诉讼案件也明显增多。究其原因,有的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有的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还有的是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误会或出于弥补损失的无奈。注册会计师当然要承担审计责任,但是却不应该承担会计责任,还要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误会中解脱出来。为此,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就可以借助于专业标准为自己主张权利或者申辩。因为只有实际错报超出了重要性水平,并由此造成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失误,注册会计师才应该为其发表的错误意见承担审计责任。
(三)重要性判断必须有益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重要性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判断财务报表某一错报是否重大,一定要看这一项错报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影响程度如何。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那么,这项错报就是重大的,否则就不是重大的。重要性判断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而重要性的感受者则是财务报表使用者,注册会计师重要性判断一定要力求贴合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重要性感受。因此,注册会计师重要性判断,惟有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地位,设身处地为利益相关者着想,才能够真正为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服务。
二、审计风险的理解及其成因分析
(一)审计风险的理解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一般而言,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审计后发表审计意见,其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存在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二是不存在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了非无保留意见。发表上述两种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都是风险,但只有第一种情况被界定为审计风险。笔者认为审计风险是单向的,只是当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发表的不恰当审计意见可能给财务报表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并可能判决会计师事务所赔偿时才构成审计风险。因此,审计风险实质上是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由于注册会计师涉讼事件的增多,新审计准则体系全面贯彻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为此。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应运而生。并已得到注册会计师的广泛认可。根据这一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失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出了具体要求。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失误的原因具体可以分解为:注册会计师未按审计程序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未能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明知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将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却心存侥幸,不去评价被审计单位对这些风险设计的控制,并确定其执行情况。注册会计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虽以获取的审计证据为基础,但却未能随着审计证据的不断累加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2)检查风险失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而未能被实质性程序发现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函数。所以,检查风险失控的原因具体可以分解为:一是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常规审计程序无法达到审计目标时,未能追加补充审计程序,或未能采用替代审计程序;二是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要借助于审计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方法的本身可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观察方法存在以点代面的可能性、抽样检查方法存在抽样风险等。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常常导致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有效性的下降。此外,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成本的考虑,还会影响审计技术方法的应用。以至降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瑕疵。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或流于形式,以至在审计工作底稿复核过程中质量问题被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漏过。就注册会计师而言,注册会计师个人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就可能发现不了错报。至于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故意放过错报的问题,不属于检查风险之列,应该另当别论。
三、三位一体重要性判断审计风险控制
(一)理解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内在关系若注册会计师将某账户余额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5000元。就意味着5000元以下的错报不至于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或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但专业标准允许这一误差,注册会计师能够主张自己的权利;若注册会计师将某账户余额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00元,则意味着2000元以上的错报就是重大错报,未被检查发现就可能判决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责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学会巧用重要性水平。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以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基础确定重要性水平,将审计风险考虑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在编制审计计划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大小。从审计实践来看,5%或许是大多数注册会计师所愿意接受的审计风险。若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5%的范围内,注册会计师就应当根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值大小,来调节检查风险的大小。如某交易、账户余额或列报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值为70%,则该交易、账户余额或列报的检查风险就必须控制在7.14%以内;某交易、账户余额或列报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值为75%,则该交易、账户余额或列报的检查风险就必须控制在6.66%以内。所以,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水平,必须首先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只有恰当地评估了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才能够恰当地确定重要性水平,并通过检查风险的调节,把审计风险考虑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审计重要性 审计风险 审计证据 关系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1. 审计风险的三种形式
1.1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所评估的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评估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是客观的存在,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
1.2可接受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
1.3终极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所实际形成或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得越好,终极审计风险就越低。
2.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2.1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二条指出:“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简单地说,审计重要性就是错报的可容忍程度,其量化标准即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在重要性水平之内的错报,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因此,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2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反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越低,这样才能保证终极审计风险在一定水平内。反之,评估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的审计风险指的就是评估审计风险。
2.3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正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保证审计成本的节约。反之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控制。因为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说明审计人员要求的财务报表错报的可容忍程度越低,则其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才能满足较低的审计风险的要求。终极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也是正向关系。终极审计风险基本上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
2.4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变动关系。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在其中一者既定的情况下,其余两者呈反向变动关系。注意这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最终面临的审计风险,不要理解成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审计风险为0,则重要性水平为无穷大,注册会计师就不需要查账了;如果审计风险为无穷大,则重要性水平为0,注册会计师就不得不实施详细审计,所有业务全部仔细查一遍。重要性水平那就是我们审计的时候订的一个数额 ,在审计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只审计这个数额以上的帐目 ,而这个数额以下的帐目我们可以视为并不重要 ,我们只有在相信管理当局所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下才可能把重要性水平订的比较高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帐簿的可靠性越高,重要性水平才会越高 ;而相对来说,因为帐簿的可靠性越高,所以查不出来是否有错露报的可能性小,也就是说审计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 ,即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成反比。
3.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变化的关系,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即较低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也是重要的,要求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该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为实现较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的审计目标,就需要审计师增加实施审计程序、扩大审查范围、从不同的途径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即审计重要性水平低,审计范围宽,审计证据多,相反,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即较高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才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较高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不需要刻意去发现较高金额以下的错报或漏报。这样,审计师只要在较窄的范围进行审查,实施较少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发现较大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就可以了。相应地,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即审计重要性水平高,审计范围窄,审计证据少。审计证据的多少是相对的,任何时候都应当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以支持审计结论。
审计重要性决定审计证据,即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决定审计证据的多少。但审计证据对重要性水平则没有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反向关系对审计实务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师可以缩小审查范围,减少审计程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越低,审计师就应扩大审查范围,增加审查程序,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
4. 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4.1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资料提供不适当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审计风险也就越低。因而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2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是正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就应越多,这样才可降低终极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则为反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因为搜集的证据越多,越容易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因而越容易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审计风险也就越小。终极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也为反向关系,即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终极审计风险就越小。
结束语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都是影响人员判断证据充分性的因素,它们之间内在联系为在审计实务确定各种测试性质和范围提供了依据。因此,明确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特定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锦余.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关系及图解.2000.
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审计风险 审计重要性 审计证据
一、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内涵
(一)审计重要性
我国最新的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在具体环境下,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错报的严重程度。这里的错报包含漏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错报。
重要性概念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含漏报)单独或者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和性质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所以,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前财务报表客观存在的风险,两者合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检查风险是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者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审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审计风险一定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成反向关系。
(三)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在审计实务中,审计证据需要根据每项财务报表认定来获取。
二、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三者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都是影响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即审计证据数量)的因素,它们之间内在联系为在审计实务确定各种测试性质和范围提供了依据。因此,明确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这些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特定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 , 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例如:4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于3000 元的重要性水平,但前者的审计风险却相对较低。原因在于重要性水平是4000 元,就意味着低于4 000 元的错报、漏报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因此4000元以下的错报或漏报都不是重大错报;如果重要性水平是3000元,则金额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的错报、漏报仍然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即金额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的错报、漏报也是重大错报。显然,重要性水平为4000元时的审计风险要比重要性水平3000 元时的审计风险低。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两者必须同时考虑。重要性用来确定错误的程度,即哪些错报或者漏报必须审查出来,而审计风险则用来确定这些错误审查不出的可能性,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必须审查出来而未审查出来错误的可能性,理解起来就有了实际的意义。
(二)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的关系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形成审计意见,必须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在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时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便是审计风险。我们前面提到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下面分别说明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1、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
对特定的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低,对审计质量的要求越高,所需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也就越多。所以,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数量之间呈反向关系。
2、固有风险和审计证据
若注册会计师将固有风险确定为低水平,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账户或交易本身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较小。在审计风险一定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相对较高。因而注册会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所需收集的证据就少。即固有风险与实质性测试需收集的证据数量成正向关系。
3、控制风险和审计证据
控制风险的实际水平越低,意味着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越可信赖,在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会越高。因而在实质性测试中需要收集的证据的数量也就越少。控制风险的实际估计水平与实质性测试所需收集的证据数量是正向关系。
4、检查风险和审计证据
当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检查风险的为可接受水平越低时,为降低检查风险,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从而需要收集较多的证据。检查风险和审计证据呈反向关系。
(三)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即较低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也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该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为实现较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的审计目标,就需要审计师增加实施审计程序、扩大审查范围、从不同的途径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即审计重要性水平低,审计范围宽,审计证据多。
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即较高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才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较高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不需要刻意去发现较高金额以下的错报或漏报。这样,注册会计师只要在较窄的范围进行审查,实施较少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发现较大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就可以了。相应地,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即审计重要性水平高,审计范围窄,审计证据少。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审计证据的多少是相对的,任何时候都应当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以支持审计结论。
三、结束语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都是影响注册会计师判断证据充分性的因素,它们之间内在联系为在审计实务确定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提供了依据。因此,明确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特定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以正确评估, 对于注册会计师开展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此基础上加以正确评估, 对于注册会计师开展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Z].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方芳,马宁.论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的关系[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3
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范文5
一、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性
在如今企业众多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审计的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审计风险便显得特别重要。审计风险指的是发表不适当意见的风险,比如在进行财务报表审核时,将公允揭示的认为有问题,或将不公允揭示的当作正确的来看待。而注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主体,只能在自身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因而势必总存在偏离事实本身或者与客观事实相悖的情况。因此审计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此,了解并尽力降低审计的风险对于审计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降低审计风险的途径
在我国,对于审计风险的解释只强调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而出具不适当的审计意见。在一般的审计过程中,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密切相关的,重要性水平高的话,审计风险就会低,这里的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指的就是涉及金额的大小。重要性水平与审计的证据也成反向关系。举个例子,比如重要性水平是5000,我们就只需执行相应的程序,查出高于5000的错报即可,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500,则2500-5000之间的也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也必须得查出来。所以重要性水平越低的话审计的证据就越多。
在实际应用时,审计模型中主要指的是期望审计风险。期望审计风险是说发表无保留意见之后,注册会计师所愿承担的风险。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因此注册会计师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现阶段,确认和计量期望审计风险的标准一般是5%。
对于同一审计项目,不同会计师确定的审计风险是相同的,不同的审计风险水平是因为有其他不同的情况,比如诉讼,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注会所具备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等等。如果一位注册会计师性格较为严格谨慎,非常保守,则审计风险水平一定较低。而有些人则比较大胆,有冒险的精神,为了追求丰厚的收入,或许他的审计风险水平就高些。
重大错报风险指的是在审计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要做的,是通过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认定层次来考虑,并且根据此确定检查风险水平。重大错报风险只能进行预测和评估,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因此要提高专业性的审计水平来确保将风险性水平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
在进行具体的审计当中,注册会计师要了解整个企业内部环境的具体状况,分析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方面。例如被审计单位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要更新设备厂房,那么就可能有设备贬值等的风险;如果市场上有新的替代品出现,那企业的产品就可能搁置,出现存货跌价和资产减值等情况,还有就是考虑认定层次的方面及识别的风险等。 注册会计师实施具体的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会逐渐的积累经验,在审计的过程中能很快的意识到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情况,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过程中分析了解了。
关于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错报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的可能性。与之前所述风险不同的是,检查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其水平高低与被审单位无关,而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有关,会受到审计资源、时间等的影响。而一般有两个方面可导致检查风险,一是注册会计师抽样获取审计证据,二是注册会计师可能不恰当的进行了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要合理有效的执行审计程序,以使检查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应正确的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实施进一步的程序,通过控制检查风险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这便是合理的审计。实施具体的一个审计项目时,注册会计师要考虑具体的审计风险水平,对每个账户余额以及相关的审计认定作同样的审计风险水平。对审计风险水平的理解不同,所得出的审计结果也会不同。
三、结语
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
一、重要性概念
(一)重要性定义
重要性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或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报或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报或漏报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判定,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会计报表的重要性的判断就可能存在差异。
(二)重要性的确定及运用
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也就是说,应当综合数量和性质因素考虑重要性。数量特征指错报或漏报的金额,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质量特征指错报或漏报的金额的性质,有些错报或漏报的金额不大,但如果涉及舞弊或违法行为,那么,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比同等金额的笔误更重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重要的错报或漏报,而且对单个看在金额和性质上都不重要的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也应关注。因为单独的看,一笔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在金额上都是不重要的,但会计报表是一个整体,如果被审计单位每个星期均出现同样的小金额错报或漏报,原本几百元的错报或漏报全年加起来,就有可能成为上万元的错报或漏报。这样必然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影响企业的盈亏,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对此特别关注。
二、审计风险概念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本质上是一种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所下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对其发表不恰当意见”。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审计风险所下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基本相同,这里的意见包括两层含义:当财务报表没有被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或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风险的含义通常是某一事件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间的变动程度。可见,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口自。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将审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要素。1、固有风险。是指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情况下,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将固有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要素,是现代审计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意味着审计人员应当努力预测财务报表中哪些最容易出错,哪些最不容易出错。这一信息影响审计人员收集证据的数量,也影响审计人员如何在审计的各项内容之间分配收集证据的力量。2、控制风险。是指客户内部控制结构政策或程序未能及时防止或察觉重大错误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结构未能及时预防或发现经济业务中的某些主要偏差的不法行为,致使财务报表失真的概率。3、检查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察觉并纠正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运用审计程序也未能发现这些错误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但因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不能根除检查风险。
(三)审计风险要素的运用
在审计风险的三个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是否有效有关,审计人员对此无法控制,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便可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三、审计证据概念
(一)审计证据的定义
审计证据是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获取、评价以及更好地利用审计证据,保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将审计证据定义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在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专业判断,确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本准则所称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因此,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综合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考察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在审计实务中,通常是针对审计目标或者针对每项会计报表的认定来获取证据,比如对固定资产存在认定的审计证据,不得用于代替固定资产计价应获取的审计证据。有些情况下,一项测试可为多项认定提供审计证据。比如应收账款的函证可为应收账教的存在和计价提供审计证据。
(二)审计证据的分类
审计证据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根据与审计目的的关系有证明是否存在的证据、证明所有权的证据、证明价值的证据等;根据提供逻辑证明的类型,有正面证据、反面证据;根据与其他证据的关系有基础证据、佐证证据等;根据与被证明事项的关系有直接证据、间接证据;根据证据的来源有外部证据、内部证据。一般而言,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进行科学分类。使多样、复杂、具体、证明力各不相同的审计证据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审计人员在实践中,针对不同性质的认定,使各种审计证据可用来实现各种不同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形成任何审计结论和意见,都必须以合理、充分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因此审计证据的获取,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审计证据可按其外形特征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证据时,应力求做到审计证据的收集既有效又经济。
(三)审计证据的运用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密切相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充分性。在实务中,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程度越高,则所需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减少;相反,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程度越低,审计证据的数量就相应增加。
四、总结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风险的高低取决于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低,审计风险就会增加。反之,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高,审计风险就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