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风险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房地产特点 市场风险
地产商品的非流动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是指土地及其房屋建筑物的总称,属于不动产范围。房地产市场所提供的商品的非流动性决定着不同地区相互之间房地产余缺的调剂性较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工业化进程与农村耕地的保障,我国城市化进程所需土地只能视具体情况适当限量供应。这是自然形成的不可回避的客观垄断,这里我们暂且称之为资源的客观垄断,资源的客观垄断在其它资源产业上也一样存在,如粮食、能源、矿产,由此可以扩大到“此有他物、别无他物,缺他不可”的生产、生活必需品都可能形成这种垄断。借助这种资源的客观垄断优势容易形成区域性炒作,实现某一区域甚至某一地区的高价位限量供给――高价位运行。运作房地产市场比运作其它市场,实现其它市场商品的限量高价供给要求具备的资源条件相对较低。适当的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供给,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住房空置, 无疑是社会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当住房供给量达到一定程度,政府部门应抓住时机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居者有其屋”的良性循环,定将有助于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对产品的高价值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这里所指的房地产商品的高价值性并非商品的高附加值。通常情况下,房地产商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不具备形成高附加值的技术条件。房地产资源客观垄断优势加上较强体力劳动的大量凝结,铸成了房地产商品高价值性。房价收入比,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标准是3∶1;世界银行的标准是5∶1。由此推断,一般国家大致为(36―60个月的平均家庭工薪积蓄/100平方米中等住房),房地产自身的较高价值性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房地产交易,房地产商品流通性较差,变现风险较高,房地产市场高价位运行时,一旦出现波动,被套的可能性较大。房地产商品交易的进行,需要寻求外界资金的筹措与支持。资金的融资过程,使得房地产商品价格的上涨与跌落波动的时间是缓慢和长期性的。除非具有较强的金融资本的介入,或者具有较为充裕而广阔的资金融资渠道,没有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介入,仅凭民间资金的推动,实现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高价炒作,也只能是现实需求不足的“有价无市”。
房地产商品投资的长期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经营周期的长期性增加了房地产投资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难以把握。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此消彼长、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政策、法令、法规的调整,建筑材料价格的变动,建设用地的供给量,土地价格的升降,融资环境的变化,利息的调整无不牵动着房地产市场商品的开发、出售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运行。最终都将影响到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层面上来。房地产商品的投资周期较长,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更长,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少则三四十年,多则五六十年,房地产商品的经营周期中涉及的是大量的房地产折旧,高额的折旧加上物业管理费用,决定了房地产商品较高经营费用。依广东沿海,浙南沿海,长三角地区,每百平方米的住房,3000―6000元/平方米的均价,30―60年的使用年限折衷计算,每年的折旧1万元再加上每期的物业管理费用,平均每月的经营费用接近千元。较高的经营费用加大了房地产商品经营的长期风险。
信息的非对称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决定着房地产市场的价值风险,受到信息传递的非完全性、非对称性的局限,房产交易中,开发商信息的相对主动,有助于房地产商品的高价开盘和连续高价开盘。房地产市场上,逐期连续的高价开盘现象较为普遍。信息的非对称性,不仅表现在房地产信息容量上,在信息的媒体传递、媒体信息的创造上,更加具有倾向性。“房地产炒作,媒体帮了大忙”,1999-2004年末,房价上涨最快的五年间,房地产媒体信息出现了较大倾斜。其中不排除付费炒作的可能性。基于利益考虑,房地产商多家联合,利用新闻媒体,制造虚假信息,打压人们的“房慌”心理,借机调高房价,操纵房市、从中渔利、自造“房托”哄抬房价的有之。相反,房产消费者受着精力和实力的局限,不可能为了自己购房去澄清房地产市场信息。纠正房地产市场信息失衡,抑制房地产炒作,需要政府、房地产相关部门,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房地产价值评价体系,公开市场信息,做好三方公正。
房地产市场的连带性与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房地产市场金融链风险
没有个人住房贷款的充足支持,或者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较高,个人住房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的转化的能量应当被缓慢释放。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个人房地产借贷,极大地支持了我国住房供给全面市场化配置体系形成。“1998年以来,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启动以及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8次降息,我国住房贷款出现了较快增长,2000年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贷款金额的71%,2003年这一比重仍高达49.5%。”住房贷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支持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房地产炒作与投机行为,已经或正在多次利用着我国对房地产市场保护――住房贷款的优惠政策。多套房产的同时炒作与“连环”炒作,房屋的高价运行,远期偿债能力的降低,加大了银行资金链的绝对风险。
房地产市场同其他产业市场的连带风险
房地产产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适时调整所形成的溢出和收缩效应存在着高速度、高效益的“双高”特点。这种“双高”效应,需要几十年经济的持续高速的发展、积累才能鼓显出来,需要经过几十年经济的持续高速的增长、蓄积才能完成。经过经济快速发展长期孵化孕育成的房地产市场经济繁荣,催生了房地产商品支柱产业化的形成。2004年12月3日上海第六届中国住房交易会上的统计数据。中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2003年中国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没有一个其它行业有如此广泛的行业推动力,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双高”效应要求我们在处理有关房地产市场的热点问题时,既要讲求效益和效果,又要注意连带经济的影响性,防止连带经济的剧烈波动。
当今社会条件下,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房价上涨的不利影响,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国家发展,需要的是人们共同的智慧与呵护。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的特点范文2
1.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内部审计较之民间审计本身就具有内向性特点,再加上高校半公益性半企业性的特点,使得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一是风险后果的间接性。不同于企业,高校参与的直接经济活动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风险一般不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但是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审计结论由于是院校领导干部任用的一个重要参照,因此审计风险的出现往往会给高校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间接的;二是风险的隐蔽性,没有直接涉及到高校长期发展的内部审计风险往往难以被人发现,有的损失甚至连审计者本人都没有察觉;三是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领导对内部审计的忽视、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与高校特点不符合等;四是内部审计风险仅限于对现状的描述,很多内部审计为避免审计风险低额出现,因此对于审计对象往往是就事论事的进行描述,既没有对其进行评价也缺少建设性意见。
2.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态。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态(风险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行为风险,即审计行为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所导致的风险,例如审计人员因违反审计程序所造成的审计风险、审计中的评价、处理失当所导致风险、审计人员为一己之私徇私舞弊所导致的审计风险等;二是技术风险,即审计人员因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应审事项没有审清,产生审计风险,例如在实践中对重大事项的漏审、审计证据不充分等;三是外部转嫁的风险,会计资料是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一旦被审计单位所提供会计资料出现不完整、不真实等问题,那么就会使得会计责任转嫁为审计责任,产生审计风险;四是其它风险类型,例如部门领导为本部门的利益对审计人员审计障碍,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因审计经费、力量和时间的不足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等。
3.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对此笔者将其归纳为主体、客体、程序和方法、外部环境四个因素。其中主体因素指的是内部审计的主体――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自身所造成的审计风险,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学和业务性独立性较低、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业务素质较低、审计活动缺少监督和控制、审计人员职能定位不准等;客体因素主要指的是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强弱程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状况的好坏等对于审计风险的产生有着直接影响;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包括审计方法模式之后,以插错防弊为主、审计抽样误差较大、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评价失真等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外部环境主要指的是随着人们对于内部审计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审计报告的依赖性和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从而变相的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全方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作为内部审计的主体,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强弱。因此,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来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以此来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如徇私舞弊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等问题;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定期的专业化培训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的了解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的优化审计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三是实行岗位淘汰制度,确定科学合理的业绩指标体系,通过对审计人员的定期考核来确定其专业能力,对于在岗不出力,在岗不尽力的工作人员进行淘汰,以此来确保留在内部审计岗位的都是高素质人才。
审计风险的特点范文3
在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中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加大,因此加强审计工作风险防范,找出相关防范的措施,也是目前我国企业中审计工作中非常受到重视的问题。下面本文首先对于我国审计风险的主要定义和其特点进行研究,经过探讨发现,审计风险一旦出现在企业中,就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潜在性的特点,随后还在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分析其审计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且在最后提出建立健全法律审计环境,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相应的人员素质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提出关于应对企业审计风险的能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改革手段。由此能够看出,在企业的审计工作中,还需要进行良好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审计风险的管理措施,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好为企业服务,同时也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审计风险;防范问题;形成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企业和政府中的审计制度在逐渐恢复,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将近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期间,我国的审计制度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发展的阶段,首先培养和锻炼出一个政治坚定、法律严明的审计队伍;其次以相关制度为核心的情况下,建立起相关的法律体系;最后发现和探索出以审计制度为主的方针体系。审计风险在广义上指的就是与审计活动共同出现的情况。所以审计工作还需要在审计制度的监督下良好而合理的进行。目前为止我国审计风险的问题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审计风险的工作已经开始进行和展开,本文在审计风险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采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防范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和解决,以期能够更好的加强审计风险工作的控制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保证审计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合理的展开。
1、审计风险的涵义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来讲是具有一定的特征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审计风险属于审计活动的内在属性,并且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审计风险的理论还是一个初级的阶段,所以很多人对于审计风险的认知度还不够。审计风险的具体定义归纳总结起来具有几点,首先就是审计风险是对于审计行为的一种不良行为的主要产生;第二点就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具体的操作,最终产生的不良结果和错误的判断;第三点就是审计人员在对于财务等的相关事项中,发表了错误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对于审计风险这一情况的表述,不仅仅能够较为系统和准确的表现风险中存在的内在关系,同时也表明审计风险中存在的危害,与其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方向[1]。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审计风险主要存在于运动和相互之间联系的事物的过程中,并且主要是存在与现实的生活中,审计风险是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种风险,这一点也表现出风险中存在的共性,这些情况都能够有机的构成审计风险的特点。因此审计风险中主要存在的第一点情况就是其客观性,这也是现代审计工作中风险具有的显著特点,还有一点就是审计风险存在普遍性,由此可见,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取决于企业中对于各种风险的控制。还有就是内部存在的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等风险,这些风险的主要特征最终形成了审计中的风险。这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同时想要控制审计风险的存在,以及减少审计风险的出现,也需要减少审计风险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和特点[2]。
2、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因素在现阶段的社会中,人们对于经济生活的发展情况越来越重视,因此审计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在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存在的影响范围也正在逐渐的扩大,因此人们对于经济过程中的决策,以及审计意见和结论有着越来越高的依赖程度。这样的依赖性也是审计风险客观存在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审计意见出现不适当的情况,并且与被审计单位的发展情况出现严重的不符的现象,还需要对于使用者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一旦没有合理的管理和规划,还会将影响扩大,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审计风险随之加大[3]。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因素随着我国经济情况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的现象,就导致企业中的会计部门中会计人员所使用的信息系统也在日益变得复杂化,因此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和几率也在不断的加大,这一点也随之增加了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风险。除此之外,审计工作所涉及的范围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截止到现今阶段,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已经和传统的审计工作远远的拉开的距离,在这其中也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审计工作和审计对象的工作状态还停留在传统方式的阶段,审计内容却在不断的变广泛,审计工作的难度也在加大,因此审计风险也就变得越来越大,这也是审计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因素。(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因素在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中,以及被审单位中存在经济活动的具体特点,以及企业中的技术发展的趋势,还有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和强度,对于管理人员的拼字和素质的控制因素都会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具体过程产生严重的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审计工作风险的出现。这也是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模型需要首选考虑的具有风险情况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现代审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全盘进行合理估计的重要理由。并且对于被审计单位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对于审计风险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在审计费用的情况中合理的表现出来,并且西方的审计职业中,对于确定审计的费用的时候,也考虑到审计风险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审计工作中固有的风险以及经营的风向[4]。
3、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工作氛围,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战略计划。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当要求审计工作的外界环境进行相关的配合,并且严格要求审计工作的内部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相关的工作操作,以此确保审计工作的良好进行。针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判断,采取切实有效的科学防范手段,是未来发展审计工作的重点。转变人们在传统观念下对审计工作的认识,进行风险的预测与判断,采取专业的人员培训工作,是提升审计工作整体效果的重要内容。以下内容是针对我国审计风险提供的防范策略具体内容。
(一)完善审计法律环境如何完善一个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是确保审计工作准确进行的关键,也是发展和监督审计工作进行的标尺。树立审计工作者的专业精神,需要依靠良好的审计环境进行。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但是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审计的具体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导致原本健康、公平的环境受到了不公正因素的影响,原本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了侵害,导致实际的工作内容受到阻碍。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才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违背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审计工作执行事件影响了整体的工作内容顺利进行。要确保社会和政府部门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坚决否定不良因素的产生和影响是未来营造审计环境的工作重点。坚持明确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要求严格执行相关内容,确保审计工作准确性[5]。
(二)转变人们对审计的看法转变传统社会对于审计工作的认知,转变人们对审计工作的看法,是有效深入强化审计工作防范意识的重点工作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审计工作执行人员需要树立良好的审计工作形象和品牌,为审计工作和审计部门打造一个品牌效应,成功优化审计工作本身的发展路径,进而满足社会对审计工作的需求,成就良好的审计工作形象,成功转变社会大众对审计工作以往的看法。面对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作用越来越大,随之审计工作的风险也越来越严重。规范审计工作的制度和操作执行,都是有效完善审计工作的重点,也是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内容。
(三)做好审计风险预测做好审计风险的预测工作就是提出防范于未然的理念树立过程,通过工作前期的努力能够更好的进行相关工作的执行,也能争取的评价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这是审计工作体系完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进而实现对审计工作内容的熟悉,可以降低消费者面临危机的几率,这也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和工作实际出发点。想要完善一个体系的重点就是制定相关的体系制度,进而实现对工作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将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很多问题,采取风险预测的评价体系和方式,能够充分的实现对审计工作的扶持作用。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强化审计工作力度的重要操作。定期为审计工作人员提供职业工作培训,在审计工作人员基础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操守以上,进行更加优化的工作提升。除了相关的工作职能培训外,审计工作职能部门还应该针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内容的宣传和讲解,让审计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秉持良好的工作操守和责任性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不以个人得失影响工作的质量和公正性。还可以以法律、法规之外的道德内容约束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素质的提升完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的观察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且进行防范问题的相关研究。本次研究从审计风险的相关涵义入手,通过了解和掌握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进行审计风险的特征的分析。观察审计工作中存在风险的问题的影响因素,考虑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因素,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因素,以及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因素等内容,进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的研究。存在于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问题需要积极的面对和解决,采取有效的审计风险防范策略,可以优化当下我国社会的审计工作质量,并有效的提升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具体的审计工作优化和防范内容包含完善审计法律环境,转变人们对审计的看法,做好审计风险预测,并积极的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促进我国社会审计工作的良好进行。保证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条件。积极地投身到审计工作的体系当中,以此实现更加科技化的工作目标,是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欣.审计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新金融,2012,06:45-48.
审计风险的特点范文4
人类纪元开始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的跨地区流动、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经济交易行为等渐趋复杂化,于此背景下公司管理层舞弊的动机再次抬头:2001年年底美国安然公司涉案欺诈金额6亿美圆,致使整个美国企业界遭遇了“ 信誉地震” 的困扰。2002年3月1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对世通公司进行调查, 查明的欺诈金额高达38亿美元,远远高于安然公司。然而美国施乐公司的舞弊案则使上述两家公司皆相形见绌五年虚报营业收入60亿美元,惊爆于世。于此相应,2002年8月31日,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安然的核数师)在美国芝加哥总部宣布自愿放弃并撤消其作为独立核数师的资格,至此原世界第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正式解散。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见,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审计也需支持成本效益原则。这些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这在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
(一)必然性;只能削弱,但永远也消除不了;
(二)潜在性;只有在错误形成并经过证实后才能体现出来;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 三) 无意性; 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
(四)并存性;固有风险,检查风险和控制风险同存在于一个审计过程中;
(五)不可计量性;审计风险不可确切量化;
(六)可控性。可采取有效的加办法进行控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见,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
(一)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固有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
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
3.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这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
4.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
(二)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
2.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同固有风险一样,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
3.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这种风险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错弊,因此,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它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三)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特点是:
1.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
2 . 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项目中应首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确定检查风险从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检查越高,要求收集的证据越多,反之就越少。
(一)固有风险的评估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很多,有企业内部的,也有企业外部的,本文可归纳以下几个因素:
1.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经营环境、政策及规章制度等。
2.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性质。
3.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特点。
4.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
5.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错记漏记的交易和事项。根据以因素,注册会计师在评估有风险水平时通常采取比较保守的态度,其目的是降低最终的审计风险水平。
(二)控制风险的评估控制风险水平的大小,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结构的设计风险,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结构运行的风险。在实践中,如果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十分薄弱或控制不能有效运行,审计人员可将控制风险估计为100%,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
(三)检查风险的确定审计风险的三要素,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方式表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在接受客户审计时就应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即确定接受该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所需承担的风险的大小,然后将评估的风险程度与预计可接受的总审计风险水平比较, 从而决定是否接受客户。审计实践中,审计总风险的确定还没有统一的、专门的理论为依据,审计人员往往凭经验一般把总审计风险定为5%。认为总体中只有5%的可能出现偏差,这是可以接受的。在总风险水平确定的情况下,可确定检查风险。即:检查风险=总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然后, 审计人员可根据检查风险的高低,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若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那么限制检查风险达到这一水平所需的证据数量就越多,审计人员可在期末以余额测试为主收集较多证据,否则可以较小样本较少证据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关系,来降低控制风险,从而导致降低总审计风险。
(一)内部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指由于审计本身某种原因对风险形成产生的影响。如: 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形成的工作失误,不良职业道德招致的风险水平上升;审计人员要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审计取证不充分,证明不力,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以及单纯追求收入,违心提供虚假报告形成的审计风险等;还有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
(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
(三)审计方法及技巧的影响
1.审计方法模式滞后的影响。
2.抽样审计误差的影响。
3.审计操作不规范的影响。
六、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首先, 面对审计风险应采取分析性对策。其次, 控制审计风险应采取主动性对策。最后,规避审计风险应采取技术性对策。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风险:值得关注的话题》中国审计报2003年4月29日
[2]《审计风险分类及相互关系研究》审计文摘2002年第六期
审计风险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审计风险 控制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最新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就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审计的财务报表,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公允的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也就是被审计单位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而没有被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觉察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即每个具体审计项目上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指在某个具体审计项目上,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未能识别出财务报表的重大差错,而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即执行具体审计项目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风险,它包括了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执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审计风险而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损失,也包括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只有高度重视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也才能应对审计风险,并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风险导向型审计的特点及运用
(一)风险导向型审计的特点
风险导向型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种思路,它有别于传统审计理念,它着眼于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将它贯穿于审计全过程,根据识别出的审计风险随时修改审计计划,其根本目的是将审计风险降低至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可接受的合理水平之内,或者说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识别出高风险的审计领域从而进行重点审计。
(二)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运用
1、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风险识别的要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准则中第十四条也提出要从六个方面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从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要求不难看出,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较,审计范围及审计内容更加广泛,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管理层意图、内部控制制度等内部信息,还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经营环境、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等外部信息,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各方面风险因素的考虑得较为全面,目的是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以便于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予以应对。
2、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项目中面对的主要困难是,第一要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第二由于受到审计收费的限制,审计项目中不可能投入大量审计资源,导致一些审计工作根本不可能按照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全面执行审计程序完成审计任务,因此,为了合理配置、节约审计资源,确保被审计单位可能的错报能在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接受审计项目时就应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各项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识别出存在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以此来确定重点审计领域,进而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识别出被审计单位的错报以此提高审计效率。
风险导向型审计下的审计风险模型=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反映了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是成正比例关系,在保持一定的审计风险前提下,注册会计师应对识别出的存在高风险重大错报的审计领域对应保证较低水平的检查风险。为了保证较低的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应向这些重大错报风险高的领域分配更多的审计资源,加大检查力度并执行更充分、可靠的审计程序,如果注册会计师或审计师不能准确评估出账户层次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那么审计资源可能会被错误配置,进而导致报表错报不易被发现。
3、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启示
分析目前企业发生的舞弊行为其实大多是管理层的舞弊,这些企业虽然制定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却形同虚设,管理层凌驾于管理制度之上,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其控制作用或者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还有就是存在管理层迫于集团业绩考核压力或其他目的而进行舞弊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审计思路不能只局限于就账查账,而忽视企业赖以生存的行业环境、经济环境等,比如:目前从房地产行业来讲,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低迷造成了房屋销售量和销售速度放缓。楼市指标成下行态势、房企库存量在增加,部分小型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出现亏损甚至倒闭。而在审计中却发现,你审计的这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状况良好,销售收入还较上年有一定增长,你就得高度关注予以重视了,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应判断为重大错报的高风险领域,在审计资源的配置上应充分考虑。再如:某集团企业制定了战略目标,并将生产经营指标和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下属子公司。在目标实现年度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经过执行分析性测试,发现集团当年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度大幅的增加,比上年增长将近40%,这显然是异常的,该集团当年年度是否为此而虚增收入?基于这一假设,审计人员于是以合并报表营业收入的真实性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发现了该集团为了完成营业收入指标与下属多家子公司进行虚构经济业务、人为增加内部的关联交易,同时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不予抵销等方式虚增了营业收入和成本。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方式,也是一种审计趋势,它在审计时重视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研究,以此判断出企业存在的审计风险,运用好风险导向审计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审计风险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审计风险;评价方法;审计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人们对审计抱着越来越大的期望,导致审计的责任与风险也不断增大。在新形势之下,实现审计风险的定量分析与防范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课题。当前,学术界并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为审计风险提供评价方法,导致审计风险在确定的过程中带有非常严重的习惯性。
一、审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一)审计风险概念
审计风险指的是由于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并不适当而带来的风险。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指财务报表并没有实现公允揭示,而财务人员却认为已经实现了公允揭示;另一方面是指财务报表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公允揭示,而财务人员却认为并未实现公允揭示。
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实现相关证据的收集,从而对审计客体的财务报表及经济活动等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与评价,并且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审计人员所提出的意见是建立在自身的职业审查与专业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可能会出现偏离或违背客观事实的情况,换句话讲审计结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审计结论存在的这种不确定性将会导致审计结果的利用方遭受严重的损失,而审计人员也必须对相应的后果进行承担,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二)审计风险的影响要素
审计风险中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分别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三个要素同时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三个环节,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的关系,其发生的顺序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并不能够完全消除,其中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审计人员之间并不存在联系。审计人员只能够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不能够对其进行控制,但是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最终造成的后果却可以通过审计程序来对其进行弥补。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密切相关,通过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实现检查风险的有效降低。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审计所处的法律环境是审计风险形成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审计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承担相应的权利与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出现工作失误,则必须承担法律责任风险。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更加复杂,这也就增大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审计的难度与风险不断增大。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提高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人们开始重视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希望通过审计工作实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从而实现决策风险的降低,导致审计风险增大。
(二)主观原因
首先,审计人员的经验与能力。随着审计对象的不断发展与审计内的更加广泛,社会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可是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错误审计意见,形成审计风险。其次,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职业谨慎态度。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将导致审计工作缺乏完整性,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最后,审计方法存在的不足。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一)期望审计风险模型评价方法
期望审计风险模型评价方法的过程为:首先,实现期望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的支持,如图1所示。其次,实现判断矩阵的构造。在该阶段中,主要的目的是实现期望审计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的获得,通过评判小组对被审计单位打分。再次,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指的是依据判断矩阵对上一层次的某要素与与之联系的要素的重要性全值进行计算。由于判断矩阵本身含有相当误差,而层次排序在本质上只是表达某种定性概念,没有必要追求高的计算精确度。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期望审计风险进行综合评分。具体的步骤包括:第一,实现对象集、因素集与评语集的确定;第二,实现因素集权重分配的确定;第三,实现综合评价矩形R的建立;第四,通过复合运算实现综合评价结果的得出;第五,为评价等级定分值,依据风险的特点可知,如果等级越高风险越低,其所占分值就越低。
(二)总体审计风险评价方法
1.固有风险评价方法
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固有风险评价体系实现权重的确定,之后通过模糊评价法为固有风险计算综合分值。固有风险评价方法的过程为:首先,实现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如图2所示。其次,实现判断矩阵的构造,依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由专家进行评判。再次,利用层次排序法对固有风险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一致性的检验。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固有风险值。
2.总体审计风险评价方法
在实现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的数值计算之后,通过审计风险模型:
总体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实现了总体审计风险的计算之后,如果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值,审计工作可以停止;如果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则审计工作需要继续,同时应该实现抽样力度的增加,直到满足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值。
总结:
本文依据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的现状及研究,实现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审计风险模型相结合的评价审计风险值的方法,同时依据该方法提出审计工作终止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汪立元,顾晓敏,赵冬冬,梁实. 基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 上海经济研究,2011,08(76):99-105.
[2] 韩晓晨,李枝霖,蒋浩,叶世宏.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研究――基于LAD会计师事务所[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53):593-598.
[3] 王会金. 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 会计研究,2011,09(58):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