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旅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特色旅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特色旅游

城市特色旅游范文1

关键词:民族社区;中国;城市旅游;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2-0165-06

一、我国城市中的民族社区

自秦朝以后,少数民族在我国各城市中就已经是非常活跃的阶层了。许多穆斯林和外国人曾定居于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汴粱(宋朝首都,今开封)和北京。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城市中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较低,所以城市民族社区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是近来才得到关注。

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对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社区和城市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市民族社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沈林,和佳 [1]的研究表明,总体上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趋势是从西部移向东部,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中少数民族的种类和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以深圳市为例,从1964年到1982年,少数民族从11个增加到了12个,从106人增加到了372人。但是从1982年到2000年,少数民族种类增加到了54个,人口增加到了224,688人[2]。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深圳只有很少的穆斯林,但进入新世纪后,穆斯林人口达到了30000人,并建起了一座很大的清真寺 [3],深圳市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也有显著的增长。下为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在各大城市中的数量及其变化的比照表。

我国少数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式的分布,而这种模式也出现在了城市的内部。沈林等[4]定义了我国东部城市中民族社区的六种形态:(1)历史性民族社区,例如,原本就居住在城市中的穆斯林形成的社区;(2)公共机构附近的少数民族社区,例如少数民族办事处或机关附近的社区;(3)与教育机构相关的少数民族社区,尤其是民族大学附近的民族社区;(4)与少数民族地区驻城市办事处相关的民族社区;(5)在旅游景点工作的少数民族群体;(6)商业性少数民族社区,他们主要是由进入城市经商的群体组成。

从影响少数民族社区的因素看,主要有三个要素影响着中国的城市民族社区:历史性原因、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在计划经济时期,移民是被严格地控制的,政府的政策决定少数民族融合的程度,因此民族社区往往是聚集在大学和民委周边。在市场经济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移民到城市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当少数民族进入城市时,他们更多地是先找到与自己同族的或者具有相同文化认同的人居住的社区。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他们能够建立起社会关系网。通过这个网络他们能获得工作的机会、公共服务、住宿或其他便利。他们也非常喜欢这种熟悉的且有安全感的情感归属、食物、音乐、艺术、舞蹈、语言和家庭关系等,新的少数民族社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与此同时,杨文炯[3]也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影响城市民族社区变化的重要因素。快速城镇化破坏郊区传统民族社区的例子很多,比如,在贵阳或其他民族社区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地区,由于城市快速的扩张,少数民族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社区。旧城市的更新破坏了传统的少数民族社区。

关于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研究有不少,大部分研究都指出当少数民族移居到城市,由于缺少资本、社会关系和教育,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5],吕盛东[6]进一步指出,外来经商的少数民族文化水平低于城市常住的少数民族水平,而世居于聚落点的少数民族文化水平又低于完全散居者。因此,少数民族社区在城市中的进一步发展和生存成为新的关注点。

本文作者认为,在市场机制中,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全球化竞争中时,文化资源和文化的多样性能够转变成强有力的象征符号,而且它们的价值能够被人们被觉察和应用。例如目前如火如荼的城市旅游发展,就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及城市遗产保护提供了条件。相对而言,少数民族进入城市后,其独特的文化资本是其比较优势,城市旅游的发展正需要文化资本,因此城市旅游给与少数民族社区凸现自己,发展特色经济的机会。

二、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和民族社区旅游资源

跟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一样,旅游正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因此,不仅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率先开始了城市旅游,许多其他中型城市甚至小城市也紧跟步伐,以分享这种新经济带来的利益。大型城市把发展城市旅游作为迈向国际化和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手段。旅游也变成了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力量。一些新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由旅游发展促成的,例如三亚、武夷山、张家界、黄山、泰安等等[7]。与此同时,旅游的发展赋予了现代城市空间和地区新的意义。

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策略也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对基础设施服务进行改进,例如城市环境、交通服务、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服务。接着重点转移到从商业团体,如主题公园和购物广场等商业部门吸取投资,但这些策略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后来,为了城市旅游目的地的一体化发展,公共部门和商业团体的合作逐渐加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文化资本将是一个建立城市独特形象、保持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商业团体已经觉察到利用民族群体发展旅游吸引物和形成独特买点的可能性,并且大力推广这种观念。因此,可以看到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民族社区,一些关于民族社区的政策已经出台,城市中民族文化的要素正发生着变化[8]。可以预见,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民族社区及其文化将会更多地被运用于城市发展中,通过旅游发展来促进城市民族社区发展的政策已经出现。

三、案例引介:城市民族旅游的发展

许多少数民族社区,不管是新的或旧的,都有如下一些吸引城市旅游者的特色:遗产、少数民族商店和餐厅、宗教吸引物、民俗文化等等。这些特色现在被归类为文化资源,且能够很容易地界定和融合到城市旅游的发展中。一些案例分析如下:

案例1:北京穆斯林社区

北京的穆斯林社区牛街是北京最大的穆斯林社区之一。牛街位于北京宣武街内,北京穆斯林社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穆斯林被成吉思汗招募到军队时期。一个穆斯林将军被指派保卫北京,于是穆斯林军队由此定居于北京。1259年,在北京大约有15000名穆斯林,穆斯林庙宇超过30个。这个社区由于拥有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成为旅游吸引物的特性:

1.遗产价值。牛街的历史能够追溯到元朝,到现在仍有一些保存的建筑。牛街清真寺建于公元996年,三次重建。牛街清真寺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点,它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现在是展现北京历史的一扇窗口。

2. 宗教和文化认同的吸引力。牛街在回族穆斯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清真寺是社区的中心,无论外观上的设计还是社区的组织结构都是如此。每年有成百上千的信徒前来拜祭,重大节庆期间人更多,例如中秋节。

3. 独特的社区设计和阿拉伯式建筑。牛街社区的建筑都是阿拉伯风格的,特别是大窗户和楼拱非常引人注目。景观本身形成吸引物。

4. 浓厚的商业氛围――传统的美食和商店。穆斯林是具有商业传统的民族,且特别擅长于制作各种美食。可口的食物和独具民族特色的餐馆吸引着旅游者和北京居民。

5. 多样的文化――在社区中,也有其他类型的少数民族,例如满族,蒙古族和其他20个民族。

牛街不仅吸引了一般的北京市民、来北京的旅游者,同时对国内第二大少数民族(回族)或者其他民族的旅游者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北京市政府已经认识到到这个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在旧城改造中,牛街受到了特殊的政策保护。政府通过实施专门的政策允许该社区的原著居民返回居住并且延续他们先前的文化和社会网络,并希望以此来保持这个社区的原真性。当地规划进一步明确地将这一地方作为穆斯林商业街区来复兴。在这些居住区,很大的空间留作建设餐馆和商店并为当地居民服务,绝大多数的建筑将漆为穆斯林最爱的风格――黄色并镶以绿边。总之,这个规划试图将讲这个社区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并同时保护它的文化遗产[9]。

案例2:成都藏族村――新的藏族社区

成都自古就是的门户,藏族人数众多,包括商人、曾在工作的退休者、宣传办事处中的人员等等。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迁入成都谋求生计和商业机会,形成了新的藏族社区。最有影响力的是靠近“武侯祠”的一个社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这里是通往的公路的起点,藏族自治区政府办事处、甘孜藏族办事处和其他39个公共机构都设置在这里。在过渡时期,一个藏族商业社区逐渐发展起来[10]。

社区最初建设,此社区的建筑和街道的装饰与成都的其他社区都没什么区别,并没有什么特色。但这个社区的藏文化有着很强的生命力。除了政府机构以外,社区内部主要的构成部分就是藏族商店,藏族餐馆和藏族风格的酒吧。街道上有很多的藏族餐馆,主要经营酸奶、糌粑、酸菜、面块、牛肉面块、酥油茶、奶茶等藏味小吃及牛羊肉,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要求。这里的茶屋也独具特色,例如餐馆经营内容多样:有专供酥油茶的“喜马拉雅藏茶馆”、“康巴酥油茶”、还有些是快餐风格的餐厅,一些纯粹的藏风格餐馆,比如香巴拉藏族餐馆。这些建筑的内在装修风格都是典型的藏风格。很多不同种类的商店出售着藏装,藏族首饰,还有很多商店只卖藏族需要的生产用品。藏族表演也是这里的特色之一,社区中有6个表演大厅,且上座率非常的高。最大的而且是最受欢迎表演厅是“唐古拉之风”,平均上座率高达70%-80%。

虽然政府先前没有任何的计划把这个社区发展成为“小拉萨”,但是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承诺。这将有利于将成都打造成中国顶级的旅游城市,也将进一步推广成都作为门户的形象[11]。

案例3:民族村――商业化了的城市旅游产品

民族村是中国城市中主题公园的一种形式。第一个少数民族村出现在深圳经济特区。这个少数民族村是我国主题公园的第一种形式,最初是试图吸引香港居民前来体验多元的文化。当时深圳民俗村的建设是为了向旅游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为了保证原真性,大多数表演者都是来自他们的故乡,主题公园的雇员都住在他们所属的主题村中。有意思的是内地的游客成为本产品的主要客源市场,为民俗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民族村的经营非常成功,两年之内就收回了所有成本。随后,北京和昆明等都建设了相似的主题公园的民族村。

明朝时,满族在现今的沈阳市强大起来,沈阳也变成了满族的文化中心。现在沈阳市满族居民占有很高的比例。满族居民也试图通过城市旅游来展现他们的文化,在沈阳皇宫外边,建成了一条具有清朝时期风格的街道。另外,在皇太极(清朝第一个皇帝)墓附近建设了一个满族村,展现已经消失了的满族生活方式。与在深圳、北京和昆明的民族村不同的是,前者在展现许多少数民族的现今生活,沈阳的民族村试图去展现满族已经消亡了的民俗。

四、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的文化特色

在市场经济下,越稀有越独特的资源,经济价值就可能越高。少数民族城市在参与到市场竞争时,其比较优势在于资源的独特价值,而旅游业正是可以使得这些资源价值转变为市场价值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当这些少数民族城市缺少其他发展措施时,旅游业是其主要产业时,强化和凸显民族特色,将少数民族文化整合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中因此就显得很重要。

城市发展与城市旅游全面整合

在制定大香格里拉地区总体旅游规划时,笔者查阅了该地区关键的城市总体规划。绝大多数小的村镇和小的城市都趋向把旅游作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因此,这里的城市规划通常整合了城市旅游――它包括了对当地建筑、旅游商业街道和旅游性质的公共设施设计。

主题街区建设

成都市是东邻的一个城市,自古就是藏族和其他地区之间取得联系的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交易城镇。1990s后半期,一个新式的藏族街道建成了并且成为成都市的一个象征。进入21世纪,这个街道变成了成都市一个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与之对比的是,一些老城镇的价值仍然没有被完全的理解,许多商业历史社区都被毁掉了。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凸现。

再地方化的生产

很长时间内,政府和城市规划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城市旅游的巨大潜力,也没有意识到城市性格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少数民族城市失去自身的性格。为了适应旅游的发展,少数民族城市加紧建设象征性的少数民族街道,特别是象征性的民族特色旅游商业街道得到大发展。游客能够在这些街道中都找到当地的纪念品、商品,品尝当地美食和观赏表演。例如,主体民族是傣族的景洪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许多民族特色。随着旅游的开发,特别是在澜湄次区域旅游竞争中,缺失民族特色已经成为其劣势,重新塑造民族城市特色尤为重要,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开始新建傣式购物街道,满足现阶段的游客需求。虽然这个街道的设计并不成功,但是仍然吸引了众多游客,可见民族商业街的吸引力的巨大潜力。相似的发展策略能在中国西部的其他少数民族城市看到。

五、结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市场体制中,民族社区和城市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旅游发展在现代城市中凸现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关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当城市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时,稀缺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就变得很有价值了,而且还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多重影响。

可以看到,虽然在不同的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凸现不一样,但是少数民族群体的经济价值已经被当地城市政府和一些企业家觉察到了,并加以利用。我国东部的城市,比如正朝着全球化城市迈进的北京、上海和广州,通过树立多元文化形象表现国际都市的地位。在缺乏经济和人力资源的西部城市,趋向于依靠他们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来推销自己,获得旅游发展的机会。成都、昆明、兰州以及其他城市正在使用这种策略。

与此同时,城市旅游的发展也成为为少数民族与现代城市经济融合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昆明和贵阳市的发展,杨庭硕[12]指出昆明是旅游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昆明市的主要的经济结构主要由中小型的商业主体构成。主要在小商店和小企业的少数民族移民能够更加容易地生存,更容易实现与现代经济的整合。

虽然城市旅游在帮助旧的少数民族社区复兴、凸现表现出了自己的潜力,但是研究人员也批评它的比较“虚”。在一些案例中,少数民族街区的复兴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争论。当地居民抱怨社区的改造只是对旅游者和少部分的当地居民有益处。保护活动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适合参观和游览的地方,但是在这一背景中的当地居民不得不支付高额的房租和昂贵的商品。在田野调查中也发现历史社区的复兴和再发展增加了地租(rent),加速对原来的居民外迁。范可[13]进一步指出再少数民族化和地点推销(地点标志化)的过程并不会被当地居民所接受,因为这些决策都是由当地政府为了吸引旅游者和外来投资而做出的。

总之,理解社区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正面或负面影响来评价,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中少数民族社区、城市和城市发展有着复杂的关系,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沈 林,和 佳,王云新. 散少数民族统计与分析[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06.

[2] 靳 薇. 少数民族移民与城市其他民族居民的互动及调适――以深圳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7.

[3] 杨文炯. 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会及其文化变迁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03.

[4] 沈 林, 张继焦,杜 宇,金春子. 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11.

[5] Poston,?D.L., Jr., Shu,J. The demographic & socioeconomic composition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87, 13: 703-722

[6] 吕盛东. 中国城市多民族化与城市民族工作[J].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2).

[7] 保继刚,潘兴连,Geoffrey Wall 主编. 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C].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 徐红罡,田美蓉. 城市旅游的增长机制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

[9] 良警宇. 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 冯 敏. 成都市藏族经商流动人口对多元文化城市的贡献――对“民族用品一条街”的调查与思考[J]. 研究,2005 (2).

[11] 于 婷. 打造"成都小拉萨"特色街[N]. 成都商报,2007-03-15.

城市特色旅游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信息化;调查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34

1什么是农产品信息化

“农产品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全面发展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建设起现代农业,从而增加农民的生活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当前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服务“三农”的关键。采取“互联网+”的模式,通过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信息,发展农业,销售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以旅游城市特色农产品信息化作为农业信息化催化剂来加快农业信息化。

2如何发展特色农产品

(1)根植于生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要根植于生态,这是推动旅游业更快发展的现实途径。通过大力开展高效的农业生产,形成有特色、高品质、绿色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保持农业信息化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保证生产质量的有迹可循,真正形成有品质、有规模的特色农业。

(2)品牌建设。在不断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同时,也需要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品牌既是市场也是竞争力。市面上农产品的产量虽多,但基本都缺少知名品牌。通过各种农交会打造本土特色品牌,扩大销售。提升产品的品质与种植技术,通过信息化,了解市场行情,取L补短。充分运用农产品信息化、各类电商平台来宣传销售特色农产品。例如提起桂林的特色农产品,我们自然就能想到的是罗汉果、桂林马蹄、荔浦芋、恭城月柿等传统特色农产品,这些都是品牌给我们带来的品牌效益。

3国内外农产品信息化的现状

互联网不断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对农业的生产、销售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与科技密不可分。以美国为例,80%的农场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工作,而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却还只是317%。在法国,农民于家中就能在网上快速了解当前的农业信息行情,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最新的生产建议。德国利用大数据以及云分析,将数据上传到云端,再传输到智能化的农业机械上进行精准作业。

反观我国,乡村互联网与乡村信息化程度的相对滞后,乡村地区发展相应的基础设备不足。据CNNIC统计,中国当前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有925%。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17%,这差距无疑是巨大的,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是相当可观的。在国家的日益重视下,农业信息化的普及与实践探究正在全方位地展开。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展开,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不断加快。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实践和创新才能的培养,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信息化方面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我国在农业电商、旅游电商信息化的研究中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成立了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并在众多大学的科研院所给予了大量的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

4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一是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增强了生产上对市场的针对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减少了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更多利益。三是拓宽了销售渠道,通过各类电商、农业交流会,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四是有利于农产品的品牌化、规模化生产,推进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

5研究调查

(1)走访调查。我们从桂林市工商局了解到,桂林目前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900多件,占全市总数的15%,并拥有恭城月柿、永福罗汉果、恭城油茶、荔浦芋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占全区证明商标总数的1/3。

桂林恭城月柿是广西传统特色农产品之一,在恭城县已有近四百年的种植、加工经验。通过实地走访恭城县莲花镇的红岩村、恭城文武两庙以及恭城县虎尾工业园,向村民、游客与厂商发放的调查问卷填写结果表明,对于农业信息化对恭城月柿的影响,821%认为有利且影响巨大;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利用情况,72%认为当前农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不高;对于购买方式,523%的人愿意在网上购买;对于恭城柿子如何做大做强,926%选择打造品牌,857%选择加大宣传,793%选择政策支持,886%选择技术创新。

在荔浦县的走访调查中我们重点调查农民是如何获取农业信息的。其中农民间相互传授占383%,比例最高,电视占106%,图书报纸占108%,乡政府宣传占163%。被调查者中接受农业信息化培训只有12%的村民。村民对农业信息化培训这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通过访谈中了解到,政府每年都有技术培训,同时也有相应的宣传,但是参加的人较少,村民基本没兴趣去听,而这种原因又是村民本身的文化水平不够,在被调查的村民中,有63%以上的人文化水平在小学及以下。

在走访了永福罗汉果市场的过程中,43%认为罗汉果缺少合理的包装,基本使用的是粗包装和纸盒,商品信息不突出。362%认为市场上罗汉果品种五花八门难以挑选。23%认为商品包装缺少商家信息,售后问题难以解决。

(2)调查分析。从走访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农业信息化为农产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农民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效益以及农业信息化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通过电子商务来销售产品还存在着上升空间,在保证产品质量有证可寻的情况下,人们愿意通过更为便捷的方式购买。特色农产品如何做大做强,需要的是通过宣传、技术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通过信息化与政策便利为特色农产品提供更多的升值空间。政府不单单要给农民进行农业信息化的培训,同时也要注重农民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这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产品的包装上,运用合理的包装,使得产品便于运输,同时在包装上应注明各种信息,为顾客形成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

(3)访谈分析。通过对游客、特色农产品农户和商户的访谈中了解到,不少游客外出旅行都愿意购买当地特产,商户如今也为游客购买产品提供了不少便利,例如提供快递服务、支付宝等新型支付方式、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产品等。农户从个体经营生产到企业向个体农户收购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通过信息化,使得购买特色农产品更加便利;农户和商家增加了销售渠道,产品能够及时销售出去,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最为新鲜,有质量的产品,企业通过向农户收购,对产品进行精加工和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吸引游客购买。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提升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6结论

现如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猛,逐渐受到企业界和政府部门重视。农业作为我国立国的基础,且发展缓慢。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创新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的关键。农业特产销售线下发展迅速,但线上销售远远跟不上线下发展,通过“互联网+信息+农业+旅游”寻求解决生产销售信息不对称的方法,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带动旅游等多行业共同发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创新模式。通过教学实践培养更多的信息化实践人才,引领我国农产品信息化的不断进步。

城市特色旅游范文3

引 言

《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提出:“21世纪的城市,是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是注重生态环境的城市,……,城市居民共同和谐生活的城市”。目前城市生态化、园林化已是大势所趋,风景旅游城市更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加速建设生态化园林城市的步伐。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不少城市,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出现了对生态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急待找出对策,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虽发展相对缓慢,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不能不引起广泛注意。本文试以肇庆市的发展为例,阐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策略。

1 肇庆市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肇庆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肇庆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肇庆(古端州)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河如一弯弓在城区绕过,平原湖泊、河流、石山溶岩、土丘、台地错落其间,构成湖光山色著称的特殊景观。城区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七星岩景区、鼎湖山景区和西江小三峡景区。七星岩景区的七座挺拔岩峰宛如北斗七星序列,她以湖光岩彩、奇石溶洞、摩崖石刻而著名,有“阳朔之山、西湖之水”的美誉。

肇庆有理想的生态自然资源。城区集山、水、洲、景于一身,三山(北岭山、龟顶山、羚山)环峙,西江南绕,长桥飞虹,连带南北,三山绿树茂华。鼎湖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网”,并在此设立“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城中9000多亩水面的星湖如一面明镜,西江中的砚洲岛则是肇庆的一颗明珠。这些都是天赐的秀丽山川资源,是肇庆人们的福份和骄傲(见图1)。

2城市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根据珠江三角洲及肇庆市迈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应切合肇庆实际,适度超前,保持科学性、控制性、前瞻性及可行性,总的构想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山城共融,城水相依,天人谐合,花木生辉”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把城市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结合起来,创建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基本轮廓与目标是:“市区形成大花园,分区设置小公园,院落建筑有庭院,江湖路旁设绿园,整个城市规划区内达到山水一体和立体绿化的要求,同时落实抓好新区开发、老区改造、名胜景点复原,使整个城市体现卫生整洁,单体群体新颖,基本设施完善,新区形成特色,老区完善功能”。保护特色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具体目标要求:

城市绿化要求: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远期5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0%,远期达40%;旧居住区改造绿化率不低于25%;城市公园绿化面积占总面积不低于70%,城市绿化普及率不低于50%,市区干道绿化带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远期为12平方米以上。

城市卫生要求:达到全国卫生先进城市标准。

环境保护要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旅游发展要求:达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旅游业成为城市经济重要支柱和第三产业龙头,有高效科学的旅游行政管理、景区景点管理,旅游设施配套完善、环境安全舒适。

文明城市要求:达到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标准。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现代文明素质为目标,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清廉、风尚良好、科教领先、文化发达、规划科学、建设优质、环境优美、管理先进、城乡一体的目标。

道路交通要求:按城市总体规划,以现有城区干道为依托,合理布局道路系统,干道网络清晰,组团之间相互联系便捷,提高城市道路网的交通能力和向外辐射能力。市区公共交通以定线公交和非定线运行相结合,大型公汽和中小型公汽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客运服务系统。

3城市发展策略

为逐步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根据肇庆市的现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城市发展战略的确定,应以珠江三角洲及肇庆市迈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

3.1 指导思想

(l)城市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把人口控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条件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2)树立整体协调观念。强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域整体性,把城市地域内的城镇和开发区、景区等作为整体统一规划建设,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达到城乡和谐、区域内整体协调发展,缩小差别,推动全市范围内各城镇、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3)增强区域观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从珠江三角洲以至整个广东省的地域来考虑,注重肇庆在广东的位置,纳入珠三角战略中,主动接受珠三角经济区的直接辐射,使其成为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重要支撑点。

(4)确立生态自然观念。要正确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搞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使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有机和谐与统一。

3.2 原则思路

首先,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就是要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完善,发展食品饮料工业、高新科技工业、生化工业、轻工业等,市区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优质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工业;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同时,城市规模扩展与风景区保护相结合。肇庆市风景区与城市紧相连结,构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风景区周边用地的开发与建设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在城市的发展中,一定要从风景区的整体利益出发,审慎地确定风景区的保护措施和周边地协调控制。第三,要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相结合。远期目标是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近期建设必须服从于远期目标的实现,并为实现远期目标打好坚实基础。因此,近期建设要与远期目标有机结合,不允许近期建设为远期目标实现设置障碍,更不应损害远期目标而搞临时建设。第四,要坚持空间开发与城市特色相结合。坚持以人本主义的思想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强化肇庆山水城市特征,营造标志性节点、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场所,塑造主要观景视廊和轮廓线丰富、且有韵律感及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景带,并完善城市整体景观体系。总之要充分利用肇庆的环境资源,精心设计,组织空间景观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岭南特色景观风貌。与此同时,城市未来的景观要与城市的传统景观达到和谐,保持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文脉延续性。

3.3 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肇庆市城市发展策略是:

(1)城市建设走集约、高效、内涵道路,树立牢固的生态观念,控制城市发展规模,改善生态环境条件。要使生态环境实现有效保护,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0年,城区范围应控制在7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肇庆市以前是以发展工业为主,已形成机械、化工、食品、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些工业曾为地区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积累了建设资金,但也带来环境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根据肇庆风景旅游城市性质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产业更新,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工程,将污染重、能耗大的工业逐步外迁或转产。把发展商贸、旅游、旅游型轻工业等第三产业作为肇庆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发挥肇庆自然环境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与风景旅游的优势,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3)科学划定保护范围。

绝对保护区:不准或有限度地控制游人进入,以保障自然生态的完好,不得进行开发建设,如鼎湖山云溪景区。

一级景观保护区:严格保护其自然和历史风貌,除开辟建设供游览、观赏、休息及安全等必需的步行道、建筑物及维护设施外,不得乱建任何建筑物。如七星岩中心景区及七座岩峰、鼎湖山天湖和天溪景区等。

二级景观保护区:可为提供参观游览或开发的区域,可适当增加园林建筑和旅游服务设施,但必须经技术审查和主管部门批准,建筑体量、高度、造型、色彩等都应与环境相协调。

三级景观保护区:即发展协调区,与风景旅游相关的开发建设,要因地制宜,不得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此外,还要尽快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严格控制保护范围;划定预留发展区的界限,并逐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长期预留的主要公共绿地建设计划。

(4)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前控制在13‰以内,2000年之后控制在12.5‰以内。市区常住人口到2000年控制在45万人以内;到2010年控制在75万人以内。

(5)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首先是基础设施现代化,肇庆市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内应着力抓好七项建设:

一是城市道路建设。主要是扩建改造天宁路(见图2),开通宋城西路,开通桥北路,改造西江路,建设好端州七、八路,新开建设信安大道和景蓝大道,开通人民北路。以上各城市干道均要分别建成3米、5米、7米、10米的绿化带,形成景色优美,生态效益显著的绿色长廊,提高城市道路的环境质量(见图3)。

转贴于

四是城市雕塑和历史文化景点建设。计划在一些广场、公共绿地适当配置品位较高的雕塑,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在重视保护现有历史文化景点基础上,有计划地重修包公祠、白沙龙母庙、文魁塔、仙花寺,以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陶冶人们情趣。

五是抓好居住区建设和旧区改建。拟建三个花园式标准示范小区,并抓好五个旧城区改造,以改善人居环境。

六是着力抓好星湖风景区旅游景点项目规划和建设。拟在星湖风景区重点开发水上项目、星湖夜游、鼎湖山生态旅游等项目,搞好以绿化、美化为特色的“五个一千”建设项目,即在鼎湖山种植一千亩杜鹃花,在仙女湖水面种植一千亩荷花,在过境公路与星湖交界处种植一千亩园林草地,在星湖养殖一千亩大闸蟹(改善湖水生态环境),在星湖中心堤进行一千米绿化和灯饰改造。

七是公共设施建设。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要求,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和为旅游者吃、住、行、游、娱、购服务的设施,在市区主要街道和游览区建设一批标准较高的公厕,停车场和美观方便的公共电话亭,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6)加强城市特色景观建设。城市要考虑点(公园) 线(道路绿带) 面(普遍绿化,包括核心区、沿江区等) 体(垂直绿化及屋顶花园)相结合,以点带面,全面搞好具有特色的四维城市景现系统。

第一,公园景观建设。主要抓好一批市级综合公园,包括规划建设一些水上景园,局部种植荷花,形成荷塘景色(见图5);与此同时抓好九个区级公园、九个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公园和五个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迹公园。

.5 加强监督,促进落实。

城市特色旅游范文4

关键词: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经济

目前,人们对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国有21个省区把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重要产业来发展。“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海外旅游市场得到拓宽,入境的国外游客持续稳定地增长,基础配套设施设备逐步完善,接待能力大有提高。旅游业已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必须抓紧认真研究,迅速开发培育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把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台 阶。

一、特色旅游产品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培育特色旅游产品的投资,可以扩大旅游经济总量。我们应切实把增加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实施投资拉动,着力推进特色旅游大项目的实施。促进投资增长,增强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完善旅游设施,优化特色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特色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旅游开发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在重点地区重大特色旅游项目方面实现较大突破,通过对特色旅游产品的投资,来扩大我国旅游经济总量。

特色旅游产品的培育,服务于“三农”,推动我国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我们可以开展农业生产观光、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采摘等活动,促进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可在基础好、特色突出的地方建立特色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大开发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大力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要以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突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特色。结合实际,积极宣传,广泛发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特色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引导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发展。

特色旅游产品的推出,可拓展海内外市场,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特色旅游产品,像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的推出对拓展海内外市场,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围绕奥运会搞好特色旅游宣传,利用国际会展平台和体育赛事活动抓紧制订奥运旅游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介我国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温泉度假、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探索与邻国共同举办国际旅游节,提高节庆国际化程度,展示特色旅游新形象。继续利用中央主流媒体做旅游形象宣传,邀请境外主要客源地媒体开展各种采风活动,配合电视台搞好旅游专题宣传。

二、不断扩大特色旅游产品在我国旅游经济中的影响力

1.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规模做大

功能的发挥与规模的大小是直接的线性关系。产业再好,形不成规模,也很难成为增长点。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以更广泛地发挥其潜在的功能是把握增长点的根本。采取各个方面的积极政策,加快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速度,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有必要立即采取以下六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型是将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关键。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综合发挥旅游功能,尽快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规模做大,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这是“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可以说,五年来全国旅游业取得的良好局面,正是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实践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建立新的旅游市场经济秩序,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及特色旅游产品的培育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重视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调查市场,研究市场,拓展市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市场需求,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策划、设计、加工、组合、包装成多元化、多功能、有卖点的特色旅游产品。

(2)坚持形成完整配套的政策体系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根本保障。必须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才能保证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规模做大,落到实处。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相应的金融政策,以推进实际运作,提高效益;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刺激需求,创造良好条件;企业支持的政策,以消除歧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组织保障政策,以全面深入落实“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

(3)坚持区域协同与特色旅游发展相统一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基本原则。坚持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的区域竞争力,增强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宏观管理上必须按区域管理的原则,克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弊端,协调部门关系,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权分割的制约,把旅游业开发的重点从孤立的个体景点建设,推进到区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来,着眼于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整体优势的发挥,着眼于形成区域特色上互补、经济互惠、经营互助的旅游产品群,并把景点建设与城镇建设、市区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使其协调。同时各重点旅游区要形成本区特色旅游产品,构成我国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4)坚持项目带动,加大投资拉动,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重要举措。项目是资源配置的载体。“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得益于有一批大项目作支撑,有一批旅游产品作基础。实践证明,建立项目支撑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开发是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保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过去的五年,由于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投资拉动,注重总量的增加,增量的发展,存量的调整,推动了全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今后,我们要一如既往,有计划地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使我国的旅游经济出现让人振奋的新局面。

(5)坚持改革创新是促进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改革为产业发展注入生机。近几年来,政府提出经济发展由快走变快跑,为旅游产业发展及特色旅游产品的培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各地积极寻求和探索旅游发展新途径、新举措和新办法、创新体制、发展模式和工作方式;举办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内容、形式不断创新,丰富多彩,影响力越来越大,不断推出区域合作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和互惠多赢的目标。这些是全行业坚持改革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促进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强大推动力。

(6)坚持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重要手段。加大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提高我国特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树立我国旅游形象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抓旅游发展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我们把展示我国旅游新形象作为对外宣传促销的重点、创新手段和载体,使我国旅游宣传促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国内促销到海外市场宣传,从传统方式促销到现代化手段宣传,从简单文字促销到央视主流媒体大手笔策划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突破。欲将特色旅游产品做大,宣传促销和提高特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2.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质量做优

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靠质量。我国全体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把特色旅游产品的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住质量关,脚踏实地地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质量做优,且要不断提升质量,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确保特色旅游产品的优质化,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必须坚持多样化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局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推动地区发展、城市发展、景区发展、企业发展。引导一部分地区、城市、景区、企业较快地发展起来,产生带动、示范和辐射效应,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上,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地方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内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造一批吸引力强、品位高、特色浓的旅游精品。

(2)精心打造我国特殊旅游产品的品牌。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培育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是提升我国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培育一批旅游集团品牌(宾馆、景区、餐饮、旅行社、交通等)、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精品路线,构建旅游品牌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国内外推广,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

(3)认真推行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质量。以推进旅游诚信为核心,以深化行业管理为基础,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支撑,以构建法律法规为保障,在全行业推行旅游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质量。比如树立典范,评选与奖励一批经营模范单位(城市、景区、旅行社、宾馆等),并作为先进典型进行行业推广。举办标志产品展览会和交易会,出版标志产品目录,通过网络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勇.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5-67.

城市特色旅游范文5

[论文摘要]:就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城市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建造及其国际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

1964年,美国学者Stansfield(1964)首次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城市旅游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关注城市旅游,Ashworth(1989)认为,城市旅游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中国关注城市旅游是在上海2009年首次提出要发展城市旅游以后。

“城市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是因为城市提供的专业化功能与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国内学者范能船、朱海森(2009)认为,城市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某种需要被城市吸引的旅游。彭华、钟韵(2009)将城市旅游定义为“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游憩活动的总称,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则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保继刚、楚义芳(2009)则认为,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首先必须把“城市”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其次要以旅游者的活动作为基础。因此,“城市旅游”的定义可以简朴地概括为“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人们到城市去旅游,或是进行商务、观光、购物、娱乐活动,或是感觉现代气息,现代文明成果,或是领略异地风情,旅游需求可谓是多姿多彩,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却往往不以局部的资源、景观、情趣、环境来吸引旅游者,而是以其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样就冲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传统狭隘理解的局限。

二、城市旅游的地位与作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霍尔就曾经预言:20世纪最后30年,对于欧洲主要的首都城市和众多的历史小城镇而言,最大的转变就是大旅游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必将从以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名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阶段,向包括城市旅游在内的综合性旅游模式发展。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甚至包括一些传统的被认为缺乏旅游资源的老工业城市)开始致力于推进其“城市旅游”的发展,争相开发各种旅游资源,改进基础设施,以吸引游客。一些主要的大城市(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城市旅游业为主导的消费业从业人中,其比重超过了生产业(如金融、房地产、保险等),在城市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城市旅游也在整个旅游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到全国旅游总量的70%以上,城市旅游已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一)城市本身地位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

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国家及区域的中央地位日渐突出,其功能也日益完善。它在兼具了国家或区域政治、经济、商贸、文化和信息等多种中央职能之外,也逐渐拥有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成为地区、国家及区域的旅游活动中央。作为旅游目的地,由于其具有复合性,内容丰富而综合的特点,可满足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同时,城市交通方便,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旅游的可进入性、舒适性较高。

(二)城市旅游的需求不断升温

人们传统的以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确定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已经逐步改变,游憩空间目的地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现代都市生活对于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因而往往成为主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另外,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的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会议、展览和商务旅游。

(三)城市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积极作用

从城市经济发展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由于城市旅游设施具有共享性:不仅服务游客,同样服务市民,因此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使本地居民的游憩需求供给进一步改善,人们有更多地方可以娱乐、放松、加强体质和增长知识,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由于遗产旅游的开发,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另外,发展城市旅游还有利于增进本地与国内外的各类交流,提升城市形象与区域影响力,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从环境和生态方面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有效的引导或加速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城市旅游产品谱及其特征

吴必虎(2009)有关旅游产品谱(TheSpectrumofTourismProduct)的研究表明,可以将旅游产品分为传统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旅游产品及其升级产品、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和社会旅游产品)和新型旅游产品。城市旅游归属传统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之城市风光观光游憩和“升级观光旅游”之城市旅游(CityTourism)和都市旅游(UrbanTourism)之下。

对于城市旅游产品,JansenVerbeke(1988年)认为由三类要素构成。第一类要素是城市旅游的吸引物,包括以各种活动场馆为依托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城市自然和社会文化风貌所营造的休闲环境。这类要素是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的最主要因素。第二类要素是指旅游服务体系,例如饭店、餐厅、商场、购物场所等。此类对旅游者决策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却是构成整个旅游者体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类要素是指各种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旅游者信息服务等,是城市旅游的辅助部分。

与一般旅游产品不同,城市旅游产品具有自身的特征:

第一,城市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城市旅游不是以单一产品满足市场,而是以复合型旅游资源加工的多样化产品创造需求,形成了寓经贸、商务、金融、会展、教导、购物、休闲、观光、度假、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第二,城市旅游产品的可塑性强。城市旅游产品除了要依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依赖现代人工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城市中央区的购物消费区、城市广场休憩区,城郊的各种主题公园、度假区、景观化的建筑、风景化的街区甚至可以是城市特有的社会文化。基于此城市治理者根据市场需求、城市形象定位进行详细的产品设计、开发和组合的空间就变得更大了。

王庆生等(2009)从城市旅游产品内涵建造出发提出了城市旅游产品体系的概念,认为城市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城市旅游形象、城市特色旅游、城市游憩商业区、环城游憩带、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在上述城市旅游产品要素中,对于城市特色旅游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缺乏。笔者认为,城市特色旅游是城市旅游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主要指对外地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景区、景点。各个城市因为其所拥有资源和所在的区位条件不同,它们所推出的特色旅游也千差万别,但从一般来讲,它们所倚赖的资源却无非是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景观和环境资源,商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购物设施,城市综合条件和声誉等。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来对城市特色旅游进行分类叙述:

(一)倚赖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色旅游

人类天性就喜欢亲近自然,城市中的名山、江河湖泊、海洋、森林、各种非凡的地质结构等自然资源本身就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是城市不可缺少的旅游产品之一。历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前者包括历史纪念物、考古遗址、建筑群等,倚赖此类资源各类旅游是我们所最为认识的旅游产品。后者包括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等,如城市的庙会、地方民俗游、传统的节庆活动(元宵灯会、风筝节、饮食文化节等)、民族风情游、宗教观光游就属于倚赖此类资源的城市特色旅游。

(二)倚赖城市景观和环境资源的特色旅游

城市内的精心设计的各类建筑、广场、景观街区、城市绿化、甚至基础设施都可能成为城市的旅游吸引物。如天津推出的五大道欧陆风情游、上海市推出的外滩、东方明珠塔、人民广场、金贸大厦观光游、闻名商业街观光游、市政建造新成就观光游等均属此类。

(三)倚赖商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购物设施的特色旅游

设施与旅游活动密不可分,是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如,以商务设施为基础的交易会、展销会等带来的会展旅游活动;以博物馆、音乐厅、艺术中央等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参观、文艺娱乐节目的欣赏活动;以体育设施为基础的各类体育赛事或休闲娱乐活动;以公园、人造园林、游乐场、海洋馆、主题公园等休闲娱乐设施为基础的各类游憩活动;以购物设施为基础的城市购物活动等。以上活动均有可能成为城市的吸引物,成为城市的特色旅游。

(四)倚赖城市综合条件和声誉的特色旅游

此类旅游主要指城市承办地的各类大型活动或举行的节庆活动,如2009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长春国际电影节、大连国际服装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

四、城市旅游及其国际化

国际化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其本意为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即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资源,生产出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国际旅游是一种无形服务贸易,通过旅游者国别之间的流动,外汇从一个客源地国家流向目的地国家。因此,跨国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于客源地国家来说,形成了外汇的国际支出;对于目的地国家,通过入境旅游提供相关服务,便形成了外汇的国际收入,直接对国际收支平衡中的常常性项目做出贡献。但是要减少国际旅游业损益,就必须在旅游服务、旅游治理和应对跨国旅游企业介入方面做好工作,强调旅游国际化就是其中的选择策略之一。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经济实力和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据。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来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无疑是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城市特色旅游范文6

关键词:嫩江流域;旅游纪念品;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族文化缺失对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影响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繁荣与旅游业的不断进步,促使当今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驱使着人对领略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的身心需求与日俱增,因此作为旅游业的附属品--旅游纪念品也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并且在地方民俗文化传播及推动与加速旅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纪念品的含义是产品本身有地方民俗特殊性并且拥有代表该地区独特记忆、有纪念意义的商品。这也是旅游纪念品区别于其他一般的商品的不同之处,旅游纪念品不仅承载着旅游者对这一时期的记忆,而且它的存在可以映射出旅游地本身的民俗风情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极具独特性的商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代表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甚至是历史背景,它被看作是旅游地的缩影。就目前在国内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市场中举例,云南省在拥有地域、民俗特殊性的开发上做的相对完善,从行业规划到政府指导甚至是服务质量都在国内堪称一流,也是因此才有“七彩云南”这个品牌,而且对于这个品牌而言还有相当高的信誉度,让游客可以放心的购买这里的旅游纪念品并往往给予很高的评价并且直接推动了云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是一方面,但在另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看中国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还是有混乱的一面。在中国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基地”大多是私营性质的,而且大半是个体的小工厂以及个人来进行制作以及进行销售。在这种情况制作生产出的形形的旅游纪念品,贴上制作好的地域标签发往国内多处的风景区或旅游景点进行贩卖。也就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以至于索然不同旅游地以及旅游景区虽然持有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但旅游纪念品却从样式及其品种近乎雷同的情况发生。而且由于有这样的“生产基地”而导致旅游纪念品的无法得到质量的保证。无论是在旅游纪念品的制作生产,或者地方的经营方法以及管理都缺少行业规范。具有地方特色及民俗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具有推动地方经济的作用,作为商品进行售卖的旅游纪念品,它的存在会影响到地方旅游经济的收入,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虽然其行业在某些中国的旅游城市得到了重视,随之伴随着一定规模的发展,但是相对的,在其他的一些国内城市,旅游业相对来说发展较为缓慢,并没有得到较为系统的发展,其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类型也没有得到开发,所以这样的缺欠就体现在了旅游纪念品这一地域、民俗文化色彩浓重的特殊属性的商品上。从而造成了在“生产基地”制作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取而代之,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在少数的城市有着近乎全国属性的旅游纪念品,而且其造型设计与功能作用在本质上基本趋于雷同。在相当一部分的旅游景点见到相同或相似的纪念品,像这样的现象并不利于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随之而来也会影响地方对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游客的角度来看,“旅游”的含义通常是作为地域性概念体现的,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和制作,理所当然应该从地域特色的角度出发。然而目前的情况来分析,旅游纪念品市场真正缺少的正是这种具有地域特征的开发与设计。在通过调研了解后,可以看出在国内的诸多旅游城市、风景区、旅游景点,仍旧存在着许多由私人或个体经营的“生产基地”所制造的雷同或相似的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毫无新意可言。就像在沿海城市的旅游景点,在很多地方随地摆放着瓷器,儿童玩具甚至西安的兵马俑也位列其中。然而在内陆的旅游景区内,贝壳项链、手链、珍珠制品、玉石珠宝、钟表首饰随处可见。这样便使游客在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时候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而像这样的情况的发生,致使游客对旅游纪念品提不起兴趣,这样恶性循环,游客对旅游纪念品逐渐失去购欲望,迫使旅游纪念品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在创作与开发拥有地域特点、民俗特点的旅游纪念品中,嫩江流域拥有鲜明且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民俗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其中重中之重的一部分,他们在对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将嫩江流域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进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使其更加有底蕴、更具地方特色、更能吸引游客,从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并推动地方经济这样就促使本文的研究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研发中的影响分析

1、少数民族文化在政策上对嫩江流域流域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中的影响

在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及文化所开发的旅游业仍属于新兴阶段,而且随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针对这一部分的法规与政策日趋完善,也正是这一状况使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得到大力的支持。在这些法规与政策的支持下,使各地区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少数民族的地区生态、民族文化、人文资源以及独特的手工艺技法。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使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得到更全面的完善及支持。在设计与研发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中可以融合进更多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及底蕴的旅游商品,少数民族的独特手工艺技法也可以更全民的融合进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中,使设计与研发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的道路更顺畅,使生产出的旅游商品更加独特,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及韵味,变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商品,而且对于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可以起到推进作用,在旅游纪念品中融入民族文化,使得民族文化更快速的进入大众视野,从而振兴民族工业。而在针对少数民族旅游产业中我国对其经济政策方面也有优惠政策支持,使其在发展中得到资金的注入,更快更完善的发展起来。针对少数民族旅游业的资金注入在旅游业快速蓬勃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就嫩江流域一大民族特色“克东满绣”来说,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就为其创办了锦绣手工艺品厂,从而可见在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与扶持下,研发与设计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就可以从更多方面入手,更深入的了解到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宣传地方文化,此为在研发与设计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政策优势。

2、少数民族文化在内涵上对嫩江流域流域旅游

纪念品设计开发中的影响现如今在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及发展历史,在民族发展中很多地区都留有当时在民族所在地发生的故事传说等,有着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性。就嫩江流域而言少数民族就占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口比例,也有很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发源,如萨满文化、站人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在今天并不能使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如果在旅游业方面加以推广,将其理念注入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中却能使得其更充实与饱满。而民族手工艺方面,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在嫩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有着浓重的少数民族风情及手工艺制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蓝印花布,现如今存在世界上年数久远的蓝印花布也仅存在一些满族的年长者手中近乎绝技。还有典型的满族住宅“三铺炕”,大布染蓝靛等手工艺技。在嫩江流域的两个独有的民族鄂伦春的桦树皮手工艺技及赫哲族人的鱼皮画等都是在现在很难看到及发展的民族独有的手工艺技法。而恰恰是这些独有的手工艺技法如果融入到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设计与研发中,可以使得旅游纪念品在设计方面独树一帜,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也可以在售卖的同时宣传这些手工艺技法。嫩江流域有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存在,在设计与研发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中将其与文化资源相融合使设计本身更加饱满并富有文化内涵,不但在推广嫩江流域的同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带动地方及民族的经济发展,很多地域文化的渐渐消失是一种损失,将其带到旅游业并设计到旅游纪念品中去对两者的发展都有很大助力,在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技艺都很难传承,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快速传播的途径,设计与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使其变成设计与研发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中的不可或缺的优势之一。

3、少数民族文化在资源上对嫩江流域流域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中的影响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旅游资源被开发,而嫩江流域很多少数民族至今仍有着天然的手工业材料,嫩江流域地处较为偏僻,很多资源没有被开发与污染生产多重绿色优质农作物,嫩江养育的这方水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誉为绿色食品之乡,而在嫩江流域更是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最基础的自然环境保持着少数民族的原始生态,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没有过度开发与污染的嫩江流域中有很多独特的材质都是绿色、天然、低碳、可降解、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在研发与设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这些材料上的资源使得在研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中也可以充分体现地区特点,并且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传播少数民族手工艺技法。例如嫩江流域独有的鄂伦春民族的人们有特有的用桦树皮来制作生活中的很多用品,桦皮船、桦皮桶、桦皮盒等,在这些独特的制品上还有不同的样式的雕刻图案和颜色;赫哲族人民也有着独特的鱼皮手工艺技法,独特的鱼皮为材质在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时是别具一格的材料,鱼皮用来作画,做衣服鞋子在赫哲族人眼里都很平常,但作为嫩江流域特有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手工艺技法运用到旅游业作为推广,不仅使旅游纪念品独具风格,更在此同时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推广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技法。经过调研研究发现鱼皮画在市场上被很多人所喜爱,但价格不一,上到几万十几万下到几元十几元都可以买到,从而可见鱼皮并不是很难获得的材质,同样桦树皮也如此,这些绿色天然、可再生降解并低碳的材质对于研究与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保证了材料绿色环保的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也是在设计与研发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综上所述,其三点影响在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中都可以得以体现,政策上的支持使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更加顺畅,而具有历史底蕴和少数民族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则作为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助力使其更加富有内涵,最为关键的材质及手工艺技法也可以为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提供优质绿色、可再生的自然物质资源。

三、结论

本文通过整理归纳嫩江流域传统文化和嫩江流域传统文化元素,调研分析内嫩江流域旅游纪念品销售市场现状,分析游客对嫩江流域民族旅游纪念品的消费需求诉求点和消费心理,结合产品设计的具体方法和现代设计理论,探索将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应用于嫩江流域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方法。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在现今大力弘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凸显出来,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民族特色凝聚着历史积淀的文化魅力,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闪耀的艺术瑰宝。如若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与运用,那必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创造出惊人的艺术价值。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化的高效平台,在不断的探新摸索过程中己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模式,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一个地方的民族特色文化经济,带动当地的整体经济环境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邢瑜骐 张建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晓燕.文化性与旅游纪念品设计[J].大众文艺,2009,(6).

[2]宇.《从文化结构反思中华文化特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7-19.

[3]邢义杰.黑龙江省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