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事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事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事例范文1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事例范文2

关键词:城市水循环经济

一、城市水循环提出的重要性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具体到一个地区,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供给方面,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北京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区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北京多年平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蒸发约60亿立方米,形成总量约为37.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亿立方米,二者合计53.5亿立方米。实际上,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仅约为14亿立方米,加上25.6亿立方米地下水,共计约40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40亿立方米供给,34.5亿立方米需求,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人口扩张,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情况就很危急。

(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循环经济事例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激励相容;利益共生

引言

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能够克服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垃圾废弃物的排放等。近些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类逐步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增长模式,应该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下。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固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为了取得发展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沉重压力,激化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1]。高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逐渐增加,从1995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363亿元[2]257;同时新的污染在旧的污染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迅速增加,如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生产和广泛应用中产生的硫酸盐、硝酸盐等污染物[2]261。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的生态危机,唤醒了我们的危机与警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克服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性,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历史的统一,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必要的,唯有此才有可能践行“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

尽管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纷纷强调循环经济模式所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是不难发现,循环经济在中国的推进仍然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规定的生态型经济行为仍然难以有效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统一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仍尚未出台,地方政府继续热衷于GDP。循环经济在中国之所以距离成熟期尚远,是因为没有有效地解决激励相容问题。

一、以激励相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模式的演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若要实现因制度变迁所设定的绩效,就应当发挥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否则,冲突式的过程会影响绩效的可获得性。途径与方式的选择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把激励搞对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症结。循环经济作为时代中的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的思想,其推进应当遵循利益激励相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构建循环型社会。

(一)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为了降低经济发展的代价,以低代价谋得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模式固然是解决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方式,但是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发展,环境保护必须能够较传统的增长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否则就缺乏足够的动力促使各主体去践行循环经济模式。中国长期以来在分权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就是GDP,如果让地方政府因为实践循环经济模式而看不到发展绩效的可获得性,就会让地方官员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应当改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走出物质GDP,步入绿色GDP;改变经济发展的单一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以协调方式促进利益的相容性,激励地方政府主动地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性而非破坏性。

(二)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么是成本既定下的产量最大化,要么是产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化。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涉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冲突,能够阻碍循环经济的践行。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的成本显著增加,使得企业在有限的经营周期内减少了利润空间。如何创造出成本与利益的共生,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特别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新建企业(增量企业)因为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选择“管端预防”,门槛的抬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原有企业(存量企业)虽然因污染和废弃物处置的设立而选择“末端治理”,但是新建企业更高的运行成本,容易造成新旧企业利益分割的不平等,导致在完全利润导向的机制下,产生逆向选择,淘汰新企业[4]。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竞争显然是不利于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因此,必须权衡处理好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借助有效的财政制度来实现成本与利益的协调。

(三)协调好微观、中观和宏观主体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模式,消费者遵循绿色消费模式;中观层面的中间组织采取社会投资推进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监管体制。目前虽然我们以战略性的角度强调了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但是企业寻找不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利润空间提升的贡献。不同层面主体的利益无法实现协调,利益的冲突必然成为了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限制因素。因此,实现利益的共生,让企业、居民、中间组织和政府形成共同的利益链条,可以减缓循环经济模式的限制因素而增加促进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时候,更加关注企业的即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居民的绿色消费与幸福指数,营造出类似于日本的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社会氛围。

(四)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以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到不同的区域。选择循环经济模式的地区固然享受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益处,但是该地区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选择成本。而循环型社会的益处也能够被其他区域所享受到,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合作。所以,应该从制度设计方面权衡处理好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尽管循环经济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不能因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剥夺了发展的平等性,目前看来,生态补偿机制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涉及与发达国家就循环经济问题谈判的时候,必须从全球性发展的义务承担角度,促使发达国家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排污权交易制度。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才能促使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二、结束语

人类能够做的并非是应当做的[5]。人类应当从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客观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求实践过程中的人化自然,正确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将社会本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毕竟“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6]。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把激励搞对,实现利益相容就是推进循环经济应当把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1.

[2]刘本炬.论实践生态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3.

[4]刘学敏,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深层障碍[J],经济纵横,2005,(7):15-17.

[5]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

循环经济事例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成本管理;措施 

1、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通过对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进行经济的发展,是在物质的循环基础上发展经济的模式,具有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特点。循环经济在进行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及无害化,使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平衡性的维持,实现资源的重复高效利用,改变传统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经营模式[1]。 

2、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发展现状 

2.1环境管理成本加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环保意识的强化,企业的生产不能再依靠消耗自然资源换取利润。所以,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企业为了规避对环境的破坏,就需要加大对环境领域的经济投入。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环境成本已经成为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构成,而且还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 

2.2战略管理成本上升。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是需要一定的战略发展和定位的,当前发展中,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已经占据突出地位,并逐渐成为保障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而我国企业管理的某些层面还局限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所以,循环经济发展中,强化战略成本管理成为最为紧迫的管理方针。 

2.3质量管理成本增加。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增大,质优价廉的产品成为顾客的最佳选择,进而有效的占据市场。所以,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成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尤其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已经是势在必行的课题。 

2.4生产工艺成本增高。为了适应高强度的竞争压力,许多企业加大了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并不断地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工艺流程和运行机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应用环境,会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设备的更新和人员的培训,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巨大的成本损耗,而这些都将归入企业的生产成本。 

2.5销售成本管理不当。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企业会通过市场条件和自身的技术优势,压低服务或者产品价格,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盈利。但是,一些低消耗性的产品会受到循环经济的政策制约,利润空间不断下降,使企业的销售渠道不断减少,使销售成本管理难以进行[3]。 

3、基于循环经济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研究 

3.1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循环经济下,要求企业强化成本管理,加大对成本的控制力度,这就需要企业对生存成本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在思想观念和技术方式上进行改变,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符合当下市场条件和国家政策的制度规范,在建立过程中,要形成高效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规范的各项要求能够有效实施。当然,前提是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发展实际,要保证制度的可行性。 

在企业进行制度完善的同时,需要国家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和管理规范,加强对成本管理的规范力度,使其制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规范法律体系建设。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日常经营的预测、核算、控制及监督,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管理控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4]。所以,在进行相关制度建设时可以从管理内容出发,通过制度规范,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的高效快速运行离不开完善规范的成本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快速有效的经营。万科地产的经营方式就是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和制度规范进行的,对于其他企业的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节约资源与成本。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里第一提出了“市场是无形的手”的论断,他提倡开放市场,通过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使市场进行经济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但是他的设想过于理想化,市场的自我调节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并不能完全有效的解决所有的经济现象。于是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他从经济学的宏观角度出发,认为在市场经济出现混乱和不平衡时,需要国家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经济干预,将政府和市场放在合作的位置,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质量和基本走向起着决定作用。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证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都有各自的弱点和局限性,通过协调互补,可以使经济的发展更加高效稳便。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高效运行,所以在循环经济的社会条件下,需要加大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收支平衡的大环境中实现企业效益有效快速增长,通过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使整体经济可以健康有效的运行,推动是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时,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辅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是一种间接性的调控,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有利的引导,并在法律规范的约束下有效的运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有效保障市场的前提下,企业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能够在有效的指引下强化企业制度和成本管理,使企业资源能够合理有效的得到利用,减少成本的损失和浪费,从根本环节上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 

3.3加大环境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运行中,市场和民众对企业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要求增高,加大了对企业监督力度,使企业的生产运行处于公开的状态,在有效的监督管理中高效健康的运行和发展。当然,不能在实现合理有效监督之后就降低对企业的审计管理,企业需要规范会计工作,进行会计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接受会计部门和内部设计部门间的监督,使企业账目做到账实相符,通过审计工作的进行,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更加规范合理。所以,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监督。 

首先,从单位内部来看,企业需要加大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规范要求,防止审计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建立完善的企业监督管理机制,另外,其他部门对审计工作也需要进行规范监督,保障企业整体环境的规范。在企业资源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专门的部门对内部的审计工作践行有效监督。 

此外,最为复杂和重要的是对审计机构的监督。机构自身需要加大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整体而全面的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并且要将审计工作做到政务的公开,接受专业人士和民众的检验,做到公平、公开的以德治审,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最后,需要国家的制度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审计工作是对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一种监督机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面临众多的诱惑和挑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有极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的职业素养,但是仍旧不排除职业道德不健全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在政策上予以有效的支持和管理,对违反审计规范的现象严惩不贷,使审计监督具有良好的运行环境。 

结语 

市场具有极强的波动性,难以进行估量和预测,这使得成本的控制不能很好的进行下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必然趋向,所以,在此环境中进行成本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使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实现企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当然,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市场条件,企业还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以全新的面貌去适应全新的市场。(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宝荣.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05:82. 

[2]张益玮,罗亿洋.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4:108. 

循环经济事例范文5

本文政府主导的内涵,是指政府以市场化的、财政的手段以及非市场的行政力量,通过制定法规,推动、调控和引导循环经济市场化。所以本文所说的主导,是对这个过程的主导,而非对市场机制本身的主导。

在二战后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市场化会带来财富的增长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观念。但市场机制所具有的财富增长的功能,只有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当市场出现垄断、外部性、信息非对称性时,市场机制就会失灵。市场失灵将导致生产或消费的非效率,以及财富增长的停顿甚至消减。而资源天然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双重属性,又使外部性成为循环经济的内生效应。

资源的双重属性决定我们在利用资源的不同功能时会产生不同的“物品效应”,而“物品效应”又通常与外部效应紧密相连。资源的经济属性显现资源的“私人品”效应,厂商或消费者能够通过市场获得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资源的生态属性显现出资源的“公共品”效应,厂商或消费者无需通过市场就可无偿获得资源的全部生态价值。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们对资源的经济价值具有“精打细算”、“适度消费”的市场理性,但对于资源的生态价值却具有“坐享其成”、“过度消费”的自利理性。

这种市场理性和自利理性导致我们的经济往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并呈现出不可持续性。然而人类是需要持续发展的,这就需要寻求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增进的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转化”资源生态价值的“公共品”属性,使其具有“私人品”的市场属性,能够与资源的经济价值一起,参与市场机制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双重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生态价值的市场化。但要实现资源生态价值的市场化,靠市场本身不可能达到目的,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在此,我们需把握一点,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只是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一旦市场失灵得到控制,政府就应让位于市场本身发挥作用。

二、政府主导手段的法律制度设计

在循环经济中,资源生态价值的市场化配置体现于三个互动层面,即内部、企业之间以及整个社会。不同层面的资源生态价值市场化配置引发的外部性是不同的,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政府主导的法律制度。设计这些法律制度的核心是,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层面,理性地划分和配置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和功能,构筑良性互动的权利体系。

企业层面的资源生态价值市场化配置显现的外部性是,市场经济个体“超标排污”产生的 “成本外溢”和“达标废物进一步减量化和资源化”产生的“收益外溢”,因此在这一层面,法律制度主要立足于对市场经济个体权利和义务的相应设置。我国现阶段的各种环境法律制度基本是围绕这一目的而设置。但循环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物质、能源的循环,更立足于企业之间、社会层面的物质、能源的循环,因此根据我国已有的法律框架,循环经济的立法应侧重于企业之间、社会整体层面资源生态价值的市场化配置。层面的扩大化必然引发循环经济立法的两个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主体,主要是生产者责任的延伸及责任承担方式的社会化

在企业层面,废物主要体现为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剩余量,因此,《环境保护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立足于对单个企业整个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的控制。但循环经济的社会层面,废物更多体现为“产品使用后的废物化”,其处置同样需要消纳“资源的生态价值”。由于产品,尤其是日常生活消费品,分散在广大消费者手中,单个消费者的“产品废物化”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但整个社会消费者的“产品废物化”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规模消减。这就使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难以确定成本承担的责任主体。对于单个消费者而言,个体“产品废物化”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不应成为成本承担主体;对于生产者而言,已在生产过程中付出了使用生态环境的费用,也不应成为成本承担主体。但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所带来的环境质量改善,却使社会每个成员受益。因此,在确定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的成本承担主体时,应打破现有的“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采取行为责任和经济责任相分离的责任体系,即将生产者行为责任由生产领域扩充到消费领域,由其承担回收利用废旧产品的义务,但承担责任的费用,即经济责任由全社会来支付。

2.政府职能由公共管理扩展到公共服务

在层面,外部性的消除只能立足于企业个体,现有的环境制度也主要体现为“公共管理”的特征,即由政府代表利益对个体利益进行限制。但在企业之间、社会整体层面,外部性的消除需要突破个体局限,实现规模效应。规模效应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各种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或回收利用设施。但由于这些集中处理、利用设施具有公共品属性,需要政府的强制力保证其供给所需的费用,因此规模化地 “克服外部性”的责任主体应是政府。政府在提供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的过程中,其与社会其他主体的关系发生变化,由过去命令、服从的管理关系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社会契约关系。政府负有向社会其他主体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的职责,社会其他主体负有向政府缴纳享受公共服务费用的义务。政府的职能由公共管理扩展为公共服务。

三、地方立法的实证

循环立法在我国还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作为起草人,笔者起草了我国第一部循环地方立法《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城市条例》,力图在条例起草中实现“循环经济共性与地方经济个性”的有机结合。

贵州省贵阳市的地方个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失缺,即经济欠发达,市场机制不成熟,而循环经济需要成熟的市场机制作为基础,政府主导作用仅是对市场失灵的补充,因此,贵阳市循环经济立法不仅要解决市场失灵,还必须解决市场失缺的。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育,而是需要一种超市场的力量介入,推动这一过程的。这个力量只能是政府。因此,在本次立法中,面临的难题是必须明确地界定和地组合政府在市场失灵和市场失缺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结合贵阳市的实际情况和实施循环经济的需要,主要在两个方面制定了政府弥补市场失缺的职能。

1.运用行政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构筑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

贵阳市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实施循环经济所需的产业基础。单一的产业结构窒息了物流和能源循环利用的空间。这种产业结构是在计划体制下靠政府的力量强制形成的,在市场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靠市场自发调节是十分缓慢而艰难的,必须发挥政府作用。因此,在本次条例起草中,我们明确规定了政府根据本区域的环境状况和资源优势,制定和实施产业规划的职责。

循环经济事例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燃煤电厂 环境成本 资源成本对策

一、循环经济及其特点

所谓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基于生态效率理念基础,循环经济要求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遵循“3R”的运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或资源化(recycling)原则。“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旨在避免和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和能源流量,体现了把预防废物产生作为根本目标的思想,这一原则要求在生产领域尽量减少原料使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控制方法,要求通过反复使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效率,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即将无法再利用的物品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与循环经济相比,传统的经济活动是由“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把资源最终变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模式是利用生态学规律,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构成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循环发展模式,其本质就是不断追求用最小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燃煤电厂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必然性

1、燃煤发电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我国电力工业的供电煤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每千瓦时约高60克;平均装机耗水率也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我省火力发电产生的灰渣约占全国的70%,烟尘排放占工业排放的33%,二氧化硫排放占工业排放的56%。目前二氧化硫污染产生的酸雨已危害着30%的国土面积,仅农林业的损失就高达每年220亿元。火电厂每生产1千千瓦时的电力,相应产生6.2千克的硫氧化物和2.1千克的氮氧化物,而我国目前仅有少数机组采用了低NOx燃烧技术。如果在能源的使用过程中,大气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到2020年,城市中受到污染的人口将达到4.9亿人,占同期全国总人口的1/3;因污染而早亡的人口将达到55万人,相应的经济损失为410亿元。

燃煤发电还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粉煤灰占用大量土地、耗用资金,还会严重污染水质、大气,危害人体健康。为把粉煤灰输送到堆放场,燃煤电厂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专门设置输送管道,以水冲湿排方式输送,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加大了企业的发电成本。

2、燃煤电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我国现阶段以煤电为主体的电力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力的透支为代价的。传统的高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煤电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影响了燃煤电厂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燃煤电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随着我国电力供应的逐步宽松以及国家对节能降耗的重视,我国开始加大力度调整火力发电行业的结构。“十一五”期间的火电电源建设,将体现资源优化配置,火电行业整体效益将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对于燃煤电厂来说,效益还将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要想在“十一五”调整格局中顺利过关,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

三、燃煤电厂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具体措施

1、基于循环经济减量化的原则应采取的措施

(1)开发时期科学规划。①提高效能。加强燃煤发电厂的设计优化,优先采用技术先进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更多地采用大容量、高参数能源转换效率的机组;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联产,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将节能降耗提效的管理关口前移。②控制污染。新建燃煤发电要采用新技术,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③节水节地。在北方地区火电厂的开发建设中,要立足推广应用空冷机组;利用城市中水作为火电厂循环水源;采用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开发建设海边电厂,采用海水冷却和海水淡化技术;积极推广应用电厂节水技术,包括高浓缩倍数工况下的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直流水改循环水技术,浓浆成套输灰技术,干除灰/渣技术,污水回用、凝结水回用技术,脱硫系统节水技术,冷却塔节水技术等,降低火电厂耗水率,促进燃煤发电的可持续发展。节地方面,在设计环节上下功夫,提高设备布置的紧凑性,千方百计减少脱硫系统、空冷机组,锅炉及辅机系统(风机、磨煤机)的占地,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生产时期降低煤耗。坚持搞好煤源调查,严把进煤质量关,调运经济低污煤进厂;加强劣质无烟煤燃烧特性分析,实行混煤掺烧,提高煤粉细度;加强燃烧调整,加强电厂煤场管理,大力降低入厂、入炉煤热值差,降低供电煤耗。另外,转化加工煤炭提高燃煤效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煤炭进行筛分、洗选、煤型成型、焦化等物理转化,对煤炭进行气化、液化、水煤浆技术等化学转化;进行研发,把煤炭的气化和液化作为远期技术储备。在输送过程中,提高输送效率,减少输送成本及占地的影响。

2、基于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1)机组改造节能。对投产20年以上或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电厂,限期关停;加大高能耗机组的改造投入力度,推广成熟实用有效的技术(如等离子点火等),对于供电煤耗高于节能环保型燃煤发电厂基准值20克/千瓦时的机组要进行停机改造;加强对供电煤耗、厂用电率超过节能环保型燃煤发电厂基准值的企业及机组的管理,关停供电煤耗高于基准值10克/千瓦时的机组和厂用电率高于基准值0.5个百分点的机组;积极开展发电企业对标工作,加强电厂优化运行及检修管理,充分挖掘内部节能潜力,千方百计降低供电煤耗、厂用电率等能耗指标。

(2)强化减排监控。安装烟气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并正常投入运行。严格落实2006年初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4年年底前投运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燃煤电厂,应在2010年底前安装脱硫设施;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另外,要鼓励使用先进的低NOx燃烧技术,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3)废水综合利用。①制定完整的水务管理制度,建立水量和水质平衡图,并相应建设完整的水回收系统。通过处理回收电厂各种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作为冷却塔循环水补充水源,返回到下一级循环水系统再利用,水质较差的用于调湿灰用水,冲灰、煤场喷淋用水等。对于采用循环冷却的电厂,经全厂水系统整改后,水的重复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有的电厂可以实现“零排放”。②引用开放式冷却系统的温排水承建电厂尾水电站,开发温水池、高效农业、温水水产养殖。利用温排水、排汽建立蔬菜大棚和快繁中心、畜牧养殖业,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冷藏、物流、游泳健身等相关产业链条,实现特色温水农业产业化。③对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标准的城市生活污水,经再生后可供发电厂冷却系统使用或进一步除盐处理后作为机组补给水源,是北方缺水地区循环经济节水的一个有效途径。

(4)粉煤灰开发应用。根据我国灰渣的综合利用方向,结合各地区实际,可以选择不同的粉煤灰综合利用方案。可以用于生产建材(如水泥工业、混凝土掺和料、各种粉煤灰砖等)、建筑工程、筑路、充填矿井、煤矿塌陷区、改良土壤,在农业上用于生产高效化肥、灰场复土造地等;用于工程回填;从其中分选空心微珠(可用于塑料和橡胶制品填料、耐火材料、人造大理石的主要填充料等);对于一些特殊粉煤灰,还可以冶炼铝硅合金或回收有用金属进行高附加值的利用等;用作吸附、过滤等功能材料等。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不仅能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而且还可以减少灰场库容,可节约大量的灰场建筑投资费用。

(5)脱硫副产品利用。目前烟气脱硫装置中80%以上是湿法脱硫技术,其中以石灰或石灰石-石膏湿式脱硫系统为主流。从脱硫石膏的品质、国内外综合利用的实践看,脱硫石膏可以用于水泥及其它建材制品、土壤改良等领域。

(6)扬尘治理及场地改良。在储煤场装设喷淋设施、定时喷水,春季大风季节应增加喷水次数;对灰场采用水力输灰、蓄水运行,同时注意周边地面的植被保护。灰场储蓄运行后,要强化泄洪防洪措施,避免特大暴雨时溢坝垮坝危险。为了做到持续利用,在灰场采用蓄水运行方式服务期满后,要实行复土造林、复土还田。

四、燃煤电厂发展循环经济应注意的问题

1、吃透政策,与时俱进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燃煤电厂有关的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政策。作为节能降耗减排的具体实施者,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带来的资金和其他优惠,发挥环境、经济和资源的综合效益,在节能减排达标的同时实现燃煤电厂的跨越式发展。

2、依靠科技,自主创新

循环经济在我国起步较晚,循环经济链的涉及面广,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关联密切,引进的国外技术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因而尽快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3、注重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整性

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经济,目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因此,企业要以国家规划为指导,因地制宜,挖掘并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煤电企业的绿色产业水平,实现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2007-2008年中国火力发电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中国咨询投资网。

[2] 曾培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