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07-01

学校德育工作要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确定对策,实现教育目的。

中学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中学生,以思想品德课为核心的多种教育途径,都应体现“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习目的过于狭隘、学习动力不足;只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轻视体力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等等。我们应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学生思想状况,针对其思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具体应做到: 1、教学思想的确立既要从国家、社会、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的角度出发,也应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的客观性;既要严格要求,又应给以充分理解,使他们能活泼、健康、全面地成长起来。2、教学内容的选择彻底杜绝中学生教学内容的“成人化”,即使是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发展规划等时事学习的内容,也应选择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材料,对学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否则其效果往往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死记硬背,不领其旨,起不到 应有的教育功效。长此以往,会引发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逆反心理。3、教学方法的应用,由于改革开放和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社会信息涌入,中学生的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显著增强,教师要敏锐的观察这一点,并适时改革教法,研究和注重其开放意识,增强教学合理理论、现实的透明度;研究和注重其自主意识,实行民主讨论教学;研究和注重其好胜心,引入竞争的教学机制等等。可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告诫我们:那种不顾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盲目灌输,死板说教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应彻底摒弃了。

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的心理可造就健全人格和完美个性,反之则形成不健全人格和不完美的个性。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学生、对于由中学生形成的集体,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也是颇为重要的。

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对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偏差和障碍,应善于把握、启迪、疏导,以主题班会、影视社评、专题、演讲、典型事例分析、分组辩论、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中学生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领悟人生价值;经常用其身边的先进人物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乐观奋发、勇敢坚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客观、全面地想问题办事情,调试心理状态,防止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2、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兴、愉快、欢欣、喜悦等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可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促进人格健全。为此,教育工作中应创设“紧张度”,在紧张之中辅之以健康、愉悦的活动或操作,适度调节情绪,谨防因管理过程中急于求成,因斥责、否定、处罚学生等导致的情绪对立,而形成冷僻,偏执,自卑等性格;同时应不断培养、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学会用有效的方法;自觉调节情绪的紧张度,做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

3、塑造良好的性格。中学生心理素质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往往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和较稳定、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即人的性格。塑造良好的性格要做到:(1)、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选用精当的方式和手段,培养、塑造性格中好的一面,克服、矫正不好的一面;(2)教育活动别注意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中学生,尊重其人格,掌握其年龄特征、家庭环境和个性差异,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自我陶冶等方法启发学生3编制确实可行的科学训练计划,运用心理学的“正强化”原理,爱护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训练良好的心理品质。切忌用一些违背教育、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压抑挫伤学生个性的手段。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2

[关键词]声乐教学 心理训练 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55-02

关于心理素质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早在17世纪,意大利波伦王学派卓越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在《古代及近代歌唱家的观点以及花腔唱法的见解》中写道:“教师应当使学生习惯于当着显赫要人和艺术家的面而演唱,使他们逐渐不再怯场并且获得勇气。”18世纪的声乐教授吉•曼契尼的卓越论著《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也提到他的老师对自己的忠告:“当众表演的时候,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喻宜萱教授也着重指出:“要重视教学中学生正确心理的培养,这是声乐基础训练之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了心理、情感与发声技巧的完美组合,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心理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为演唱做好心理准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歌唱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发声技巧,但在演出、比赛和观摩考试等场合却频频出现诸如气息上浮、心跳加快、双腿发软等情况,这都是因为心理活动的失常给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歌唱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从生理上看,歌唱的实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器官在运动协调中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只有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才能使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的状态中,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而如果心理上出现负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器官协调运动及歌唱发声,导致诸如上述等失控行为的出现。可以说,歌唱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声乐的训练和学习,对临场发挥的优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产生心理状态不佳的成因分析

影响学生声乐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除有生理性、技术性的因素外,还受心理素质、客观环境、情感表达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根据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大体而言,学生在歌唱中心理状态不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唱的表现欲不强

歌唱的表现欲是指演唱者是否有歌唱及表演的强烈意愿,是一种歌唱心理的外在表现。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不同,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外向,一站到舞台上就状态兴奋,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这种情绪可以调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参与到歌唱中去,使其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而有的学生性格很内向,少言寡语,缺乏或者没有表现的欲望,导致歌唱状态不够兴奋,身体机能不能很好地调动,歌唱的水准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二)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或过于盲目自信

现代社会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的接触不够,缺乏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勇气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大声歌唱,对作品缺乏感情上的表达,甚至不愿去表达。这类学生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时候无法承受观众、考官以及演出气氛等心理上的压力,表演时不敢与观众交流,歌唱声音过小,表情呆滞,无法顺利完成对音乐的表现。还有一类学生则因为家庭的过度溺爱而产生盲目自信,在课堂上、考试或演出时过分想表现自己,同样容易引发过度紧张的临场情况,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对歌唱技巧的掌握不够

在声乐学习的初、中级阶段,有的学生因为歌唱技巧还不够成熟,对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能力不到位,无法自如调配各发声器官。这时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演唱缺乏自信,在演唱中的顾虑太多,导致歌唱中出现紧张、焦虑、无法放开等心理障碍。

(四)过于片面追求歌唱技巧

有些同学喜爱声乐艺术,对歌唱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练唱时总试图将其所知道的所有发声方法统统用上,或完全去模仿歌唱家们成熟并具有高度技巧的声音,结果却是“贪多而嚼不烂”。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往往由于选择过多而导致心理状态的紊乱,精神高度紧张,最终是什么方法也没用上,只好扯着嗓子拼命地喊叫。

(五)与伴奏的配合不够默契

对歌曲伴奏谱不熟、进拍出拍和延长拍的位置长短不清楚、与钢琴伴奏者双方配合不默契等,也是影响学生临场发挥的重要因素。常可以看到,在训练时有些学生因不熟悉钢琴伴奏谱或是与钢琴伴的配合不好,进拍或是伴奏的速度与歌唱者的速度不一致,直接影响到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和表演的情绪与欲望,从而影响歌唱效果。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因素,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做好声乐基础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要着手培育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状态、坚强的意志、沉着自制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他们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从而克服情绪的波动,逐步提升艺术涵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和调动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①古往今来,但凡在自己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从孩提时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到随着对这一事物的不断深入了解,兴趣得以升华,最终发展成对某一事物的执著追求和毕生信念。这种由低到高的情感层次发展,正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这种情感层次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当你真正爱上这门学科,你才会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坚定执著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加强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绎者健康良好、端正平和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歌唱态度。所谓的积极态度,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乐于并主动参与该事物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是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二是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方式体验和融入作品。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想象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歌曲的形象,加深对音乐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

三是勤于实践,通过模拟演练,帮助学习消除和克服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

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差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上课参与情绪高、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稳定心理状态,从而更高效地学习,让学生对学习更加热爱和充满信心。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则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逐步喜爱声乐艺术。

(四)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歌唱活动时发声器官的生理活动将对心理因素产生直接影响。心理的充分放松,可以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声乐技巧,增强自信心。同样,歌唱时良好的心理活动也能促进发声器官更好、更积极地运作。

(五)提高与伴奏者的配合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读谱和与伴奏者相互配合的能力,除强调读谱的准确性、严谨性和配合的重要性外,笔者也常常采用小组课、小型音乐会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伴奏训练,使学生在读谱能力、学习的严谨性以及与他人的协调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空前高涨。

四、结论

歌唱表演的时候,心理无时无刻都在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通过实践发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锻炼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如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赵伯梅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4]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3

关键词:中学教育;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素质培养

世界充满竞争,优胜劣汰,面对这一时代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在高效课堂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养成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减轻学生负担,避免题海战术

在“高效课堂”要求下,很多人认为,多做作业,机械地反复练习,就能巩固所学知识,事实上,这样做往往带来很多副作用,对此,教师应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出发,克服机械、呆板、照搬的做法,活学活用、灵活多变、举一反三,向课堂要效益,养成做题少而精的习惯。

2.让学生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章节例题,引导学生自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主导思想,同时,克服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离不开教师的毛病,学生在自学中,头脑始终在不停地转动,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

3.师生共同解题

在以往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备好课给学生讲,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自己思考,克服了数学中思维定式,自己找解题思路。在师生共同解题中,有些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而老师却不能,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就有利于学生克服对数学题的恐惧感和神秘感。

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利因素,从逆境中自拔,懂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不至于在竞争中被淘汰,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地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的作风,排除干扰,培养勇往直前,选准目标,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比如,有些数学题步骤多,鼓励学生“坚持就是胜利”,其结果往往奏效。遇到难题,就鼓励他们,今天解决不了,明天再解决,明天解决不了,后天再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终于得到解决,此时,学生就有说不尽的喜悦。

三、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中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一定坡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坡度过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数学望而生畏,心理产生困惑感和恐惧感,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受到影响,形成不良心理。同样,难度过于低,学生不需思考就能解决,也很难激发学生勇于开拓、敢于解决困难的心理要求,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4

[关键词]钢琴演奏 心理素质 培养

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通过大脑神经系统的运动来实现的,是通过“心理”来控制的,钢琴演奏也不例外,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钢琴演奏艺术中非常重要、关键的环节。本文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演奏教学实践出发,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培养学生兴趣,克服学习中的畏惧心理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学好钢琴弹奏的先决条件,培养他们对钢琴弹奏的浓厚兴趣,对学习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对钢琴弹奏能否感兴趣,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加之鼓励和培养。钢琴弹奏中的纯技术、纯技巧练习是必要的,但我们要反对那种枯燥的、机械的、刻板的纯技术训练,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乐曲的形象、音乐美感的表现这方面来,使这些练习充满乐趣和吸引力。教学过程中,教材要有趣多变,教学要活泼灵活,集听、看、想于一体。

二、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如给学生多提供一些上舞台锻炼的机会等等,既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所必需,又是学生深化对钢琴演奏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另外,小提琴家梅纽因曾说过:“如果长期对学生缺乏理解、同情和关心,会使学生反倒压抑和痛苦,从而缺乏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不是在于能够在学生的演奏中挑剔出千百处毛病,而是在于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已经掌握和还未掌握交界点,使学生在每次课后都满怀信心地找到自己继续前进的起跑点。我们在学习进程中始终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下发展,使其无论在知识的获得和技巧的掌握上都取得圆满成功。

三、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帮助获得成功信心

记不住曲子,不少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动摇学习信心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在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弹奏完整的曲子中获得成功感,进而消除学习中的畏难心理。一首曲子往往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才能成功。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常常感到诸多的不满意。有时是手指弹奏不灵活:有时力度掌握不好;有时是速度掌握不准,不能弹奏出好的效果生动的乐曲内容。这时千万不要气馁,要认真思索、分析。当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领会了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时,千万不能放松,同样要认真思索、分析,抓住那美妙的瞬间,把这种好的感觉记住,加以巩固、再记忆、再巩固、直至熟练。并且使这种好的感觉能在以后的练习中,尤其是在回课、演出中再现。

四、掌握练琴要领,进一步增强学习信心

掌握要领,熟能生巧,这是学习钢琴弹奏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学生学习钢琴弹奏的最大障碍,一是不得要领,入门难,提高更难,二是练习不够,不能持之以恒。由此造成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钢琴弹奏这门艺术。对此,教学中既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弹奏钢琴的技术要领,特别是一些学生易于掌握的要点和方法,又要鼓励和督促学生多练习,并做到持之以恒。钢琴是多声部乐器,练习过程比较复杂和困难。只有在我们真正学会练琴,并能将钢琴中的各种奏法用起来得心应手,才能对演奏充满信心。这些能力的训练过程,也是学生音乐心理与动作心理协调水平提高的过程。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其次克服马虎心理、分手练习;第三克服急躁心理、快慢结合练习;第四克服畏难心理、攻破重点难点,保持音乐的完整性。

五、钢琴教学注重营造艺术氛围,调节学生心理情绪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在教授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营造课堂的艺术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的艺术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情绪和自身反应的灵敏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世界中的愉悦效果,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并且通过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表现出来。这种环境不仅刺激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本身的文化素质水平,而且对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诱导的方法要求学生对作品做进一步的了解与分析以调动学生音乐情绪。当进行一个新曲目练习时,教师不光要提醒学生技术难点,而且要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曲目的相关内容,如作曲者简介作曲时的背景,作曲者想要通过这首曲目表达的主题思想等等,让学生感受作曲者当时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思想,以便演奏时充分地表达出来。

六、多种形式维护学生学琴的热情和信心

钢琴学习进入真正地练习阶段,相当多的时间是花费在钢琴技能技巧的练习上,而大量重复的练习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失去自信心和耐心,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学琴的热情。当学生意志消沉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放松一下进度让学生参加一些有关的活动,例如欣赏一会儿音乐会表演使学生放下紧张的情绪投入到美的享受之中;也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室内音乐演奏会,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勇气。如果教师能掌握住学生心理,积极引导,那么学生学琴成绩就会上升;如果教的不得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丧失学琴热情。然而很多教师往往在教课时不太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情绪,总是采用一成不变地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学琴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趣味无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对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琴的热情,开拓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

以上仅是本人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总结,为了更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有待于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实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 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5

一、进行自主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力就越低。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素质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遇事多和学生商量,保护和激励他们自尊自爱,创造条件让学生当家作主,甚至有的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上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时,从编剧本、找服装道具到编排,我把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只是对他们的剧本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由大家讨论、修改。结果,学生们在表演时,把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入吐蕃并受到热烈欢迎以及文成公主促进藏汉友好的历史情景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受师生的好评。这样做,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得到了学习体验,观看的学生也深受启发和鼓舞。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二、进行志向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教育学研究认为,青少年不可以没有正确的志向。志向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是他们奋斗的目标,从目前来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如用“名人效应”来激励学生: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我介绍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最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仪器的张衡;学习《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向学生介绍不盲从古训、勇于创新、刻苦专研,经过27个春秋写出了《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使学生能以他们为榜样,坚信“有志者事竟成,难得苦登攀”。还可以介绍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为治理洪水,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产生学习动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三、进行合作教育,培养和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应表现为关系融洽、和谐、反应适度,因此具有和谐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1.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情绪饱满、热情,教态亲切,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

2.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如在讲《辉煌的隋唐文化》时,我刚说出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有的学生就在座位上说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字,更有的学生背起了他们的诗。虽然课堂纪律有点乱,但我并没有生气,而是趁机说:“咱们比比谁背的唐诗多。”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这种融洽、和谐的双边关系,不但使他们感受到了文史不分家,而且对历史课的学习更有了兴趣。 转贴于

3.多表扬、多鼓励,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抓住一切机会使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周围同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在小组讨论时,我对那些性格过于内向、事事总是“心中有数”的学生,对于那些唯恐说错让人耻笑的学生,甚至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学生,总是耐心地鼓励、帮助,使他们认识到发言的机会是人人平等的,不光是那些优等生的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终于使那些学生加入了小组讨论的行列。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浅显的、具体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一方面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通过回答问题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和赞扬,给他们提供了感受成功的机会。我在总结时说:“你们今天讨论成功的原因是大家通力合作、团结互助的结果,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自信、互相尊重、民主和谐、互相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不能总是处于压力之下,但又必须有承受挫折和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日后激烈的竞争。这对在赞誉声中成长的优等生来说,更为重要。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6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01-01

在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在学生的声乐学习和演唱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声乐表演的成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歌唱的技巧,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歌唱的产生不仅要具备生理器官的创造条件,而且要受心理机能的支配,歌唱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表现等的控制。比如许多学生在平时上课时能够比较好演唱的作品,一到舞台上就大变样了,一张嘴就声音发颤、腿发软、口干舌燥、心慌气短、节奏也不稳了,歌词也忘记了,更有甚者连音也唱不准了,还出现了走音离调的现象,这些都是不良心理因素在歌唱中的反应。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因素不够成熟的表现。声乐演唱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至关重要,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而所谓的心理因素就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的思维能力、想象力、情感、气质、意念等都属于心理的范畴。演唱者的演唱过程就是上述几个方面的综合反应。前面我们说到的演唱时的紧张,脑子一片空白是不良心理因素在作怪,那么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台上台下都充满了表现欲,歌唱欲望强烈,一上台演唱就更加兴奋,这些学生往往能够比平时演唱的更好,超水平的发挥,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人来风”,实际上这种“人来风”的现象就是积极地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两种不同的演唱效果,充分证明了声乐演唱中心理因素与演唱技巧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演唱者既要有良好的演唱技巧,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因素,如果前者条件不错,但后者不过关,演唱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所以说,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良好的心理因素是声乐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不良心理因素的产生主要一大部分来自表演者缺少自信,演唱时杂念太多。有些是因为选曲不当,难度过大,有些力不从心,或是作品不太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完成起来把握性差造成的;有些是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歌词不熟或是伴奏没有合好,心里没底造成的紧张;还有些人则是因为脸皮薄,担心万一唱不好会丢脸,在演出前几日就已经忐忑不安,休息不好了,这些人是因为把面子放在了艺术之上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