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资源的核心

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个领域的相继开放,各行各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就业涵盖了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外销员等多种岗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作为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加之对外语能力的较高要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本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作用。高职院校的国贸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同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学校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在整个教学系统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相应地,课程资源建设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问题的开展研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结合外贸工作实际需要,有效地设计和实施专业教学标准,提高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教学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课程教学资源的概念。从国内研究现状看,课程资源涉及多层含义。作为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包括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例如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从课程设计层面看,课程资源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立足于课程实施层面,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一切素材,也即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2.课程教学资源的分类。按不同标准,可以得出关于课程教学资源的不同分类。从功能特点看,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从空间分布看,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组成要素分,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存在形式分,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或者是物质形态资源和精神形态资源等。

课程资源分类的多样性说明了课程资源的不同种类与存在方式和范围,更进一步证明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

1.整合性原则。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就业岗位较多,都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开发原则,针对不同业务环节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学校通常会开设“国际商务会展”、“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单证”、“国际商务跟单”、“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运”、“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课程。在课程资源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课程可以基于相同的教学情境,采用相同的载体,因此,我们遵循整合性原则,综合性、系统化地设计教学资源。国际贸易实务各门核心课程都要求学生扮演进出口业务的不同当事人,进行模拟性操作。学生将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相关金融部门人员和政府部门人员,熟悉和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掌握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作方式。整合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专业课程学习的连续性,便于实施和评价,更有利于降低课程资源建设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实践性原则。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多是在一线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需要他们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体现实践性。我们发现,学生对理论教学环节兴趣不浓,他们更渴望参与模拟业务操作,亲自体验国际贸易环境的多变性,在风险中释放激情。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思维方式、相应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掌握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找有利信息的基本技巧,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开放性原则。从事国际贸易,尽管有大量相关的贸易操作公约可以遵循,但具体业务中涉及的细节往往是公约和法律所不可及的,因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体现了典型的开放性。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巧只有通过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以国际商务洽谈为例,一般包括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四个环节,其中发盘和接受是达成交易必不可少的两个法律步骤,从字面和含义上看好像并不难,但是实际应用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外贸一线专家强调,现实中交易的达成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发盘和还盘。因此,学生们在“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中,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的应用技巧。我们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将资源来源延伸到网络论坛、时事媒体,将最新的实务、视角和案例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的环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

1.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纸质单据、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主要在校内课堂上使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和学生自身选定一个典型的交易项目。以小组为单位,指派学生扮演不同的当事人,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决定成交的条件,拟订合同等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程序和步骤的实际操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模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课题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运用知识。这种教学资源的特点是简便易用、节省时间、比较经济,但其现场氛围不浓,真实性欠佳。

2.虚拟教学资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给国际贸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网上国际贸易已成为现实。目前,很多网站开设了虚拟的“模拟国际贸易”,这就为我们组建虚拟“国际贸易”教学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网上虚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贸易当事人足不出户便可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网上模拟贸易不仅具有快捷性、完备性及全面性的特点,而且也具有真实性、方便性的特点,备受学生欢迎。学校只要开通宽带网和校园局域网,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虚拟“国际贸易”的教学资源。

3.企业教学资源。企业教学资源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上的企业资源,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企业教学资源用于现场教学,到外贸口岸现场开展“业务实战”。企业教学资源是由教师和外贸专业人员联合开发,根据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编制类似的交易案例,从事签订合同、报关、报验等实践操作,然后由口岸专业人员、教师联合进行现场指导和评议。这种企业教学资源更具真实性、直观性,效果更为明显。

总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典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也要紧密结合外贸实务需要,将教学资源建设成实用、有趣的体验素材,既培养学生必需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又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2

挖掘教材,把握整合课程资源的基本点.教材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由于教材设置的基本理念是面对抽象性的学生,于是,教师必须依据自己所受班级的具体学生的数学现实处理教材,学会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它更好的为我所用,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资源的教育价值,使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基本功.在整合教材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其一,防止无组织、无纪律地脱离标准的随心所欲偏离数学教材的现象;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而且更偏重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经过许多专家对人类数学知识进行沙里淘金、精心编排,是浓缩了的数学知识精华,尊重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师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前提与基础.

其二,要防止唯教材论.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应当拓宽自己的视野,善于吸收生活中与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相关的材料,更要细心地辨别其他学科(如科学学科中偏向于数学的关系).其实,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一方面,教师要吃透教材,善于理清和利用教材中纵向联系,另一方面,应该扩大眼界,兼收并蓄,关注横向联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善于也敢于重组与整合教材,形成数学课程的开放系统.

例如,函数与方程是初中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它们的形式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是相互连接的,有密切关系.如: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我们知道形如ax2+bx+c=0(a≠0)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形式为y=ax2+bx+c(a≠0)是二次函数.它们在形式上几乎相同,差别只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表达式等于0,而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等于y.这种形式上的类似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格外密切,很多题型都是以此来命题.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当二次函数中的变量y取0时,二次函数就变成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可见,方程中的很多知识点可以运用在函数中,教师教学二次函数时,可以深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又可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因为函数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顶峰,综合性较强,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联系已学知识.用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的关系说明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用平移描述函数y=ax2与函数y=a(x-h)2+k图象之间的关系.这样处理既利于知新,也益于温故.对教材自身的知识关系如此整合性处理,无论是教学活动设计还是对学习材料的选择,都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认识函数的同时感知函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 “以生为本”,抓住整合课程资源的关键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立足综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要重点突出数学性,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例如,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平方差公式》一节中,首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①(x+y)(x-y)= ;②(2a+3y)(2a-3y)= ;

③(5m+n)(5m-n)= ;④(4s+3x)(4s-3y)= .

教师先让学生利用整式的乘法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作为组员,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发散了思维,增强了创新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理解的交流正是整合学生思维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交流,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吸收他人的长处,观照自己的短处,可以使学生达到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目的.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与数学现实,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通过提炼生活场景中的数学因素引入概念,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身边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走出闭塞的教室,回归生活,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展开数学教学.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实践活动,将课堂与课外、教材与活动、学校与社会实现有机整合.

例如教材第十八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竹篱笆、推拉门、汽车防护链等)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结合实例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实际问题.再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引用古老的鸡兔同笼问题;讲到黄金矩形,介绍了优选法和生活中的美妙应用;讲到镶嵌,干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思索其中的奥秘.生活中的数学举不胜举.教学中要特别留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学科互联,寻找整合学科课程资源的结合点

数学课程资源的综合化的前提是教师在教学及其设计中作出努力,发掘综合化的具体途径,以突出体现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其它学科间的联系.从多向、多维、多层的联系中寻找结合点,把“触须”伸进其他诸学科(特别是以数学知识、或数学思维为基础的科学学科)中,建立起数学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科整合.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和普遍适应性技术,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它的简捷与理性,使之在研究诸多客观世界现象中不可缺少.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大量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入,进一步促进了数学教学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检验.反过来,其他学科又包含着很多数学因素,为数学提供鲜活的背景与素材.要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跨学科学习,消除学科间的隔膜,对如何挖掘其他学科的资源,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跳出数学教数学”.

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板块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学习背景,多媒体课件是解决教学重难点强有力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

例如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笔者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可利用《几何画板》做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数学将被充实得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

又如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前两章,多处提到电阻、电压、功率、压强、杠杆等名词,如PR=U2,电压一定时,用电器输出功率是电阻的反比例函数.再如物理教学中研究F=PS时,当压力为定值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利用函数图象来表示,P与S关系一目了然.这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将促使学生更自觉地去探究知识.4 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探究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是数学教学的丰富源泉.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好数学,并能拓展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应用的问题值得研究,鼓励同学们多留心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引言

从本质上来说,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基础学科。一直以来,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与教育进程中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初中物理新教材《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继承《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重点强调了对学生实验动手技能的培养,不仅增设了对物理课程的实验要求,而且将学生必做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详尽地描述。可以看出,新的课程理念赋予了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更加深刻的内涵。在初中物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现有资源,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更加丰富多彩的实验课程资源,使得物理实验资源多种多样。本文围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核心内容,研究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一、从实验设备中开发和利用

在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过程中,实验室的设备和器材往往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在实验室的“资源库”中,教师不仅需要懂得如何利用资源,而且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要求下,教师除了要利用现有实验资源之外,还应对现有实验设备在功能上进行不断创新,这样就可以为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科研探索中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物多用”。例如,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来加热用的,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创新性地将它应用到光学的实验中去。

这个实验的过程如下:先点燃放置于桌面上的酒精灯,然后将被测试物体置于酒精灯火焰附近,这时,如果观测者透过火焰观察被测物体,可以观察到该物体发生了变形,且处于不断跳动的状态中。其原因是酒精灯火焰加热了附近的空气,使得空气密度不均匀,并形成了对流现象,这时光经过该区域就不能维持直线传播,而是发生了折射,导致观察到的被测物体发生了变形;再加上被加热的空气的密度本身并不稳定,致使观察到的被测物体好像是跳动着的。从这一简单的物理实验中可以看到,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不再沿着直线进行传播。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所利用到的实验器材只是平时用于其他实验的简单器材(酒精灯),这就做到了一物多用和灵活运用。

二、从日常生活中开发与利用

如果能够利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来进行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感觉到物理学科的奥秘和真实感,而且可以大大拉近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切身体会物理与日常生活、物理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他们周围可以用来作为实验用品的资源到处都是,只要教师用心观察,实验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异常丰富。

例如,我们经常注意到当下社会中的饮料品牌琳琅满目,但是这些花花绿绿的饮料瓶很少得到正常回收。面对这一问题,我们不仅要想,这些饮料瓶对学生来讲非常熟悉,如果能够利用它们来进行初中物理实验,不仅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感同身受,同时也启发了学生进行更多的能够利用身边资源的物理实验。下面的例子就是利用几个饮料瓶进行的物理实验:

在初中物理讲到力的作用及其三要素时,教师可带上几个饮料瓶,并指导学生利用双手用力挤压饮料瓶。当饮料瓶在挤压作用下产生了不同方向及程度的扭曲变形时,这时教师可以解释在力的作用物体产生的物理现象。在此基础上,如果继续引导学生改变力的大小,这时饮料瓶的变形程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在进一步讲解液体压强的时候,教师可在一个饮料瓶的开口处贴上一层有弹性的橡皮膜,并将饮料瓶倒置放入水中,橡皮膜就会向里凹,这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存在。如果用小针在饮料瓶的侧壁扎上几个高度不同的针孔,这时可以观察到从不同针孔流出水流的喷射距离是不同的,这说明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上述实验资源均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环境中,有的在课堂上随时可取,实验中所展现出来的规律也十分有趣,不仅可以让学生切身感知物理的现象与本质,而且可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贴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并在实验课堂加以利用。

三、从亲身体验中开发与利用

这种实验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来完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实验,这样的方式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最为生动、最为难忘的亲身感受。例如,教师在讲解摩擦生热的物理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摩擦脸颊,片刻后让学生用手背靠近脸颊去感受脸颊的辐射传热现象。再如,在讲解压强问题时,可引导学生用两手食指沿相反方向挤压铅笔的两端,使铅笔保持平衡。这时询问学生不同手指所感受到痛感的异同,然后让学生去观察食指留下的不同痕迹,最后再启发学生去讨论压强与受力面积及压力之间的关系,此时这些物理现象显得更加自然与真实。课堂实践证明,从学生亲身体验中开发和利用的实验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物理概念和创造性地获得物理知识,教学效果往往要比教材上所举的例子更加简单和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这些实验均是在课堂上随时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与传统实验方法相辅相成。

四、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研究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对实现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它将不仅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创新,也有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验特色。

参考文献

[1]吴继光.《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实验变化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0):47-48.

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4

【关键字】 数据通信课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 考核评价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数据通信技术融合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快、影响最深远的技术。随着数据通信技术的应用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在数据通信网络领域变得更为紧迫,因而掌握数据通信的理论原理和实操技术对高职网络通信类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

由于该课程是校企合作专业承上启下的专业支撑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在确定本门课程针对的岗位群之后,根据岗位群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能力素质的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而制定的,并围绕企业实际的工作项目来设置教学内容,实现学习与实践的无缝衔接。课程使用中兴通讯NC教育系列教材《IP网络技术》,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喜欢动手实践的特点,校企合作配备了中兴公司开发的ZXR10交换机、路由器实训设备以及Cisco仿真软件,解决了以往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仅通过知识内容讲解,学生无法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内部结构和开通交换设备的问题。根据实际工作项目的复杂程度,笔者设计出局域网搭建、网络间互连、网络扩展技术及应用、交换技术典型案例分析等典型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小任务,配合中兴ZXR10系列交换机、路由器及Cisco仿真软件等实训设备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通过对数据通信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数据通信技术的基本构架、原理及组网方式,掌握数据配置和业务调试、设备故障排查、故障处理及设备维护的基本技能,具备IP网络分析和IP网络优化与维护的基本技能。经过2年多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不但强化了学生在团队沟通协调能力、方案设计技能,同时还提升了学生职业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枯燥,重点难点多,笔者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但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数据通信课程中的运用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包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校企合作专业都相继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研究及实践,取得明显效果。为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强化教学效果,笔者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数字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设计,创造逼真的职场环境和氛围,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基础、层次等特征,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充分应用中兴ZXR10系列交换机、路由器实训设备,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个人电脑、在线视频会议系统、中兴数据通信助理工程师认证题库、Cisco仿真教学软件、“快乐Study11”微信公众号平台等信息化资源,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大过程有序结合,营造出真实的信息化环境,搭建师生、生生高度互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突出课程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课前,笔者通过公众微信号推送电子教学任务书,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本节知识重难点供学生预习,激发学习兴趣。课上,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1+N、团队合作、角色扮演、竞赛角逐等教学方法(如图1),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分析理论知识,并借助中兴ZXR10系列交换机、路由器进行实操演练,Cisco仿真软件辅助练习。课堂上,笔者作为主讲教师负责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去思考,提出项目设计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方案。学生运用网络、实操设备、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手段,根据项目要求,进行个人项目方案设计,小组项目方案设计环节,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沟通能力。助理教师则辅助学生完成项目设计方案,帮助同学解答疑难问题。当同学设计完成以后,通过在线视频会议系统,将设计方案上传给企业老师,通过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进行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企业教师也给予学生更为专业的指导,形成1+N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分组实战竞赛,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未来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学习效果。

课后,学生可通过公众号巩固知识点,查看课后小结,完成章节练习,了解行业资讯,反馈留言,预习新课等,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此外,学生还可免费使用Cisco仿真软件进行课后拓展提高,复习实操配置任务,巩固实操技能。在同学们课后提出疑难问题时,教师还可通过QQ群为同学解答,或通过网络在线直播平台为有定期开设在线直播课程,学生可通过直播平台实时提问,教师及时解答。

本课程的考核按实训40%,平时20%,期末笔试40%计算。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根据平时项目中的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组长重点评价,教师总结评价4种方式进行综合测评,形成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得出学生的实训考核成绩以及平时成绩。理论部分的40%则通过期末笔试来考查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还实行以证代考,学生通过中兴数据通信网络助理工程师认证考试即可获得本课程成绩。

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学生;教师;教材;实验室;植被;社区

《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深入研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在2012年生物国培学习中,我认真学习了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中学教研室任中学生物教研员谭家蓉老师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对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无论是观念上还是行动上必须不断地反思和更新,按照新课程标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优质的课程资源来指导教学实践,拓宽教学渠道,不断提高生物教学水平。如何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呢?结合这次国培学习和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将学生放在首位

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课程向现实生活的回归,让学生在自己所生活的、熟悉的环境入手来进行学习。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等是无形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使学生从“教师课堂40分钟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束缚中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每名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兴趣和体验,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资源优势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大多数学生参观过公园,有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经历;一些学生有过饲养猫、狗等宠物或种植过花卉的经历;一些学生感受过感冒、腮腺炎等传染病的痛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课上学生展示交流,经过讨论得出叶的形态知识,再制成叶的横切面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总结出叶的结构;在学习植物种子萌发时,让学生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生豆芽,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在家养花、养鱼、养殖小动物,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等。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探究自己身边的事物发生发展规律,也使学生明确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二、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生物教学中最了解自己学生特点的是教师,针对新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如果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生物课程资源观,没有分析和探索生物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那生物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始终把自己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放在首位,积极参加学校教研以及各类学习培训活动,经常总结和反思,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效益化。例如:因陋就简制作教具、标本和模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丰富课程资源;在参与课件开发的过程中,生物课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注意体现《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避免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体现落后的教学思想,更不能形成以“机灌”代替“人灌”的局面。善做教学有心人,积极参与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新的生物课程目标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生物科技、社会生产、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当代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打破生物学科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局限,根据当地城市、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对教材中拓展型知识的应用,要做到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本土资源。例如可以将《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作为课题,组织学生到本地森林公园采集植物标本,并进行分类,然后编写《森林公园植物分类报告》。

四、开发和利用校园环境中的植被资源

学校校园中各种生物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和利用校园内的各种植被课程资源,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根、茎、叶生长规律》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的不同植物的根、茎、叶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初步了解香樟、桂花、月季、仙人掌等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规律,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至理性认识,课程就比较生动而学生难忘。

五、开发和利用实验室中的课程资源

实验室不仅仅是验证实验的场所,更是学生动手实践探究问题答案的创新阵地。教师要有效的开发实验室中的课程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如收集的生物图片、制作精美的植物和昆虫标本、各种模型、研究报告,窗台上摆放着学生养的花卉,屋角鱼缸中游动着学生养的鱼等,让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会感觉到进入一个奇妙的生物世界,无形中提高了探究生物科学奥秘的兴趣。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光对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对照、选择材料和用具,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和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六、广泛开发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有关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讨论,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在学习人体生理知识时,我组织学生到临近的第四人民医院采访医生,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及无偿献血常识;到市卫生防疫站了解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等,既开阔学生视野,也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总之,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以学生的需要和实际为出发点,从不同途径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小青、开发和利用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尝试,《中学生物学》第25卷第11期,2009年

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6

能力;以终身学习为导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英语互动式学习的原则。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发现,针对新教材的模块化教学,需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软资源方面传承和摸索创新,对开发较充分的各种教辅材料等硬资源需要再挖掘和合理使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

教学,特别是对口单招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现有资源指的是新教材、教辅材料、网络与多媒体、音像制品等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正在被广大教师所认识。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处在新老教材衔接的阶段,这一阶段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应先侧重于教材的整合。

一、教材整合的形式

教材的整合也被称为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单元内部教学内容调整

可以根据新课标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补充,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2.单元之间内容调整

单元间内容的调整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备课时对课本做好整体规划,把单元间相联系的内容在备课中做到有机取舍和调整。这样的规划有助于知识内容的系统、授课时间的调控,并最终让教师在课本的利用率上达到高效。

3.教材资源的延伸和拓展

现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多种有效的手段。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拓展与巩固,对达成教学目标大有裨益。比如,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跨文化意识注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这样的调整原则首先是要适合学生,学生要易于接受,其次是要符合新课标,符合教学条件。

二、教材整合的原则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教材整合要坚持两个“基于”原则。

1.基于学生实际,整合要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教师要多花时间了解和整理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的同时,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体验入手,设计一些有声有色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Rap、诗歌、录音对白或经典文章,提供背诵材料;以猜谜游戏、单词接龙、Bingo游戏、快速抢答、接力采访比赛、一分钟调查比赛、情景表演等Brainstorming的形式,创造生动有趣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行之有效,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利用板书、板画、演示、多媒体课件等,增强课堂的直观性。

2.基于课堂实际,整合要有效

教材的整合,可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动时间跨度、环节和内容,并不意味着一节整合课是一成不变、处处适用的。从教师的角度讲,可以充分预知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有效任务,可以积极创设教师的示范空间,有效获得学生的认知反馈,并在寻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合力完成教学体验,实现有效教学。

三、英语新教材的特色

英语新教材的编排非常新颖,内容非常丰富,理念非常先进。但是,呈现的内容在深度上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较高的单招学生来

说,显得比较简单。不过,新教材的编排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拓展与延伸的空间。从内容上看,新教材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

1.将语音、语法、词法等语言的使用整合在一起

在老教材中,仅有Grammar部分,对一些基础语音部分有所缺失。新教材把Phonetics, Grammar和 Vocabulary整合到一起,形成

一个体系Language in use。把语音、语法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了有效学习的知识体系。由于现行教材主要以交际功能为主线进行编写,容易产生词汇、语法教学中的疏漏。这种教材的内容整合过程也是转变教学方式的过程,这个体系的建立能有效提升语言教学效率。

2.将生活技能纳入教学体系

新教材中增加了Real life skills模块,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技能渗透。生活技能内容非常广泛,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比如,QQ,E-mail,Application,Saving account,Search engine,Postcard,Writing letter等,体裁非常丰富,非常贴近生活。

四、新教材体现多种资源的整合

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做到以下两个“体现”。

1.体现“生活性”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作为唯一的教

学资源,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材,从不偏离,也不敢偏离。因而忽视生活资源,不敢充分利用文本以外的英语语言知识,使丰富、有效的资源被闲置,课堂教学成为搬运教材和教参的过程。如果我们把英语教学和生活进行“链接”,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比如,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更直观的教材。

2.体现“开放性”

新教材使用“模块”化教学,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们要以开放的思维对教材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既要根据教材内容和

教材特点对教材进行单元内部、单元之间、模块之间的归纳分类和总结,并依据不同的要求,即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进行开放性的重组、整合、拓展。做到用教材教,又不囿于教材。

五、新教材整合的启发与思考

使用新教材半年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对于一节课的内容,如何进行资源的整合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量和深度

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做到有的放矢。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

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

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

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的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同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缺乏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即单元内的整合。把静态封闭的材料,在动态中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究的活性

材料。

4.实现教学的多种目标

教学时,把丰富鲜活的素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

我们都清楚,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层次的学

生。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科学地使用教材,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绍晶.课程整合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