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及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店管理及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店管理及培训

酒店管理及培训范文1

[关键词]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酒店这一行业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且也有着较多的国际连锁酒店在中国开设了分支机构,就比如说重庆的艾美酒店、希尔顿酒店等。也正是因为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酒店教育这一专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酒店专业国际化发展这一需求,酒店教育过程中也需要设计出国际化的人才培训模式。

1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1.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就酒店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对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以及范围都是概略性地进行说明,很少会对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详细的定义,还有些则是在培养过程中将培养目标定得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今后毕业之后就很难适应从酒店基层做起。而上述所提到的问题都表现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起到国际化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最终学生就业效率也就较低。[1]

1.2没有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就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没有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也是其中较为关键的内容,而其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国际型酒店岗位标准不相符,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片面地对学生进行双语授课,或者是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对学生进行培训以及教学,认为这种教学课程体系就是国际化,没有真正将国际化实质内容渗透到人才培养以及课程体系构建中,也就很难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1.3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就目前酒店教育国际化人才培育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职业素质偏低等现象,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理想等方面还是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最终也就和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1.4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存在问题

就目前酒店教育国际化人才培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中文教学为主,就算是开设了双语教学的课程,教师英文教学以及学生英语回答的比例较低,不足课堂教学时间的50%,这样,不利于所引进的先进教学内容和理念的传达以及课后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此外,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之前较为被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课堂讲解为主,重理论、轻技能这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单纯地学会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和国际型酒店实际工作过程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进步。[2]

2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

2.1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可以借鉴他国实践经验来确定培养目标,比如,美国的“康奈尔模式”、瑞士的“洛桑模式”,就是真正地将产教结合在了一起,并且还要求学生对国际化要求进行全面的掌握,以此来培养学生酒店岗位服务技能,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此,在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可以将国际化理念和跨文化体验、掌握现代酒店管理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内容作为培养目标,以此来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国际性。

2.2构建国际化课程培养体系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还需要积极构建出国际化课程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推行“课证融合”的双证制度,让学生在学习完酒店服务管理相关内容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融入教学实践当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能掌握职业证书考试的相关内容。其次,在课程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可以增加跨文化交际以及人类文化课程,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酒店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增设人文与社会科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体系,比如说跨文化交流、世界品牌酒店管理、中外民俗等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3加强校企联动,积极开展国际化实践教学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该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改变之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校企联动,通过这一方式来为学生开展国际化实践教学。针对这一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国际化模块教学基础上开展工学交替,将之前传统的初中后五年一贯制“4+1”教学模式,变成“3.5+0.5+0.5+0.5”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当中,3.5年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其中的一个0.5年则是到国际品牌酒店来进行认知性实践,还有一个0.5年则是回到学校学习,最后一个0.5年则可以深入到国际品牌酒店来进行实习,通过这一工学交替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的培养,这样就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具备较为良好的酒店国际化能力。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主题化、情境化教学,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国际化酒店”,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体验式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营销能力以及国际型酒店管理的知识。[3]

2.4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所以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过程中,学校还需要加强对酒店专业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通过这一方式来打造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国际事业以及国际沟通能力的酒店师资队伍,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学的效果以及质量,真正培养出酒店国际型人才。针对这一点,学校如果具备较为良好的资金条件,可以让教师直接到一些较为优秀的国外酒店进行学习以及培训,也可以从国外聘请一些专家来对学生进行酒店教育,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国际化酒店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进学校酒店专业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

3结论

酒店专业在时展过程中也有着越来越高的作用,而目前时展环境下,酒店国际化人才才是这一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酒店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构建出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以此来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从而才能让学生成为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锡军.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探索[J].科学咨询,2013,14(26):93-94.

酒店管理及培训范文2

世界银行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两大机构,世界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以及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共同组成世界银行集团。世界银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之一,始终致力于以消除极端贫困和推动共同繁荣为目标,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资金和智力的支持,来帮助其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银行创始会员之一,目前已是第三大股东国。

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外汇储备不断攀高,在利用世行贷款资金方面整体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在社会发展、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技术和知识投入日益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投入力度逐年递增,在促进就业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尤为突出。

我国世界银行贷款社会保障项目的回顾

自1993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在职业培训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培训等领域与世界银行开展了8个合作项目,即世行贷款“职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建设”项目(共2期)、“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项目、“企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项目、世行赠款“城镇医疗保险改革能力建设”项目、世行第三期技援贷款“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子项目、世行技援中国经济改革实施项目“中国工伤保险体系建设”子项目,参与了技术援助“中国劳动力市场开发”项目、“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正在实施),援贷款累计总金额1.1千万美元,8个项目共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多个市县。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基本情况

在我国就业形势更加复杂的背景下,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作为我国利用外资执行的一项民生工程对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项目总贷款资金规模5000万美元。

项目旨在探索建立综合实用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就业环境。按照实施计划,各项目单位围绕项目目标,开展了技能开发、就业服务、权益保护、政策研究及监测与评估四个项目。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管理特点

世界银行通过对债权国的资金援助和技术援助,以项目作为载体,积累并开发了一整套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监测、项目评估的管理框架和模型。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的整体管理规划在借鉴世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特点,形成了以纵向的组织管理、制度管理为主,同时以横向监测管理、评估管理为穿插的形式,实现了项目软管理和硬管理相结合的网状管理模式。具体有以下特点:

1.组织管理

项目整体按照统一协调、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根据项目在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实施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面负责协调项目实施并组织中央级活动,由跨部门间的项目指导委员会(PSC)提供政策指导并全面把握项目方向,明确项目主管,负责管理和监督项目整体实施,并向项目指导委员会汇报。同时在中央、省(区)、市(县)分别设立项目办,负责项目具体执行,并向项目主管汇报。

在分级管理的基础上,成立项目技术支持小组(PTT)和专家小组(EP),PTT成员为政府相关技术主管部门核心人员,任务是从政策和技术角度向项目主管和项目指导委员会提供建议,并协助确定项目期间所需要的技术援助、评估投资决定、撰写任务大纲、检查和评估专家建议、监督项目进展、协助推广项目经验并评价产出,以保证项目实施的总体质量。EP成员为项目关键领域的专家,如劳动经济学、技能开发、劳动力市场、监测和评估等领域的专家,任务是在项目具体内容和项目建议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监督项目进展、评价结果、分析本项目支持的研究工作、总结国际和国内的相关经验、在项目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

2.制度管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执行国内相关行业规章制度的同时,根据世行相关规范和指南,制定了一套适应项目管理要求的配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包括采购管理办法、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办法、财务管理手册、实施管理手册、管理文件范本汇编等文件,同时针对项目综合管理制定了工作简报、学习交流、实地调研等工作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工作流程的健全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制度管理对项目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有效地提升了项目整体管理水平。

3.监测管理

世界银行项目管理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过程监控,基于受众参与式的指标监测是其重要手段。项目设计初期,根据项目建设特点量身定制了适合评价的监测指标,依据其指标,设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手册,同时开发监测数据库系统。通过监测技术和方法,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并按年度提供监测分析结果,以帮助管理部门充分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为项目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重要依据。同时,通过阶段性的督导检查及备忘录、进度报告等手段,进一步提高项目执行的透明度。

酒店管理及培训范文3

1.1课程设置缺乏职业性

现阶段一些中职学校为了拓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涵盖了酒店管理方面的课程,同时也将一部分旅游管理方面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多项专业技能来扩大就业取向。我们无法否认这些中职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当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2+1”的学制,很多中职学校都将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第四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在近两年的时间中学生要接受二十多门课程知识,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没有一样能够达到精通程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1.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是当前中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专业教师比例在整个教师队伍中过低,严重缺乏中职学校需求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效。当前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偏差过大,这是受到我国教育机制及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到中职学校中成为教师,但是这一部分教师严重匮乏酒店管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科班出身”的大学生需要在企业实习数年后才能成为酒店管理专业所需求的“双师型”教师,这便导致当前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2、提高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2.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现代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高、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与综合的职业能力,例如,基本服务礼仪、服务技能以及营养卫生知识等,且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也是一个酒店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样才能确保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满足酒店行业实际需求。所以本文认为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主要面向各级各类酒店,培养出能够从事酒店餐饮、前厅、客房以及康乐于一体的接待服务人才,及与上述目标相适应的基层管理人才,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初级应用型技能人才,这样才能确保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2.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经,所以要求中职学校必须要基于酒店管理职业能力培养来构建课程体系,确保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这便要求中职学校要进入到各类酒店企业中进行实地调研工作,广泛听取各类酒店对应用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来对酒店教学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优化,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及课程标准来确保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成效。因此,本文认为现代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包含基本素质、能力课程以及行业相关知识课程,并要将专业素质与能力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并可以基于岗位导向来将一些诸如茶艺、调酒等选修课程纳入其中,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满足酒店行业需求。

2.3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中教师的职业知识、技能以及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所以要求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与职业经验,以便于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定向培养。因此,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要以“双师型”教师为主要选择,学生也应该为专业教师争取一些国家级、省市级的教育培训机会,让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学习中,将酒店管理专业最新的理念及行业讯息充实到教学实践中,同时也要选取一部分优秀教师参与到各类专业机构业务培训活动中,例如,酒店职业经理人、国际礼仪师等业务培训活动。

3、结语

酒店管理及培训范文4

引言

酒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因为酒店行业涉及的行业是比较多的,酒店管理工作只有做好才能提高酒店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由此可见,酒店管理工作,需要得到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酒店管理中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当前的酒店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大部分酒店管理人员都没有专业的技能,在进行管理时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并且管理方法是比较落后的,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即使一些酒店管理人员掌握了一些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但是在酒店管理工作中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酒店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公众对酒店管理工作没有全面了解,所以只有一些酒店管理本专业的学生会从事酒店管理工作,非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去酒店工作。

(二)在酒店管理中缺乏成熟的酒店管理模式

酒店管理如果没有成熟的酒店管理模式,酒店的经营管理就会处于一片混乱,缺乏整体协调性。当前,一些酒店管理人员虽然有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但是在酒店管理中的管理模式不是成熟的,一些酒店管理者虽然借鉴了其它企业的管理经验,但是存在一个严重的错误,并没有认真分析本酒店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情况,而且制定的酒店管理制度是不符合本酒店的发展的,因此很难高管理质量。

(三)在酒店管理中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

当前的酒店管理者只是重视酒店的效益,忽视了酒店的企业文化建设。酒店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不会形成主体的企业价值观,员工就没有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导向,很难形成员工在酒店企业的凝聚力。无论是酒店的管理者还是酒店的员工,只有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对酒店产生认同感,会用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企业一旦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撑,严重影响了酒店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二、当前酒店管理创新策略

(一)在酒店管理中注重酒店管理职业化人才的培养

酒店拥有了专业的管理人才能提高酒店管理水平。酒店应该定期给酒店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酒店管理基本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让酒店管理人员通过参加培训能够丰富自己的酒店管理知识架构体系,提升自己的酒店管理工作技能,为酒店管理工作提供动力。酒店管理人员不仅要定期参加酒店组织的培训,还应该通过自主学习,学习先进的酒店管理理念,向其他有丰富经验的酒店管理人员学习,增加对酒店管理的深入理解,才能使酒店管理者拥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管理者的酒店管理水平才能够追赶时代的发展,才能为酒店的管理工作奉献自己的价值。

(二)在酒店管理中建设人性化的企业文化

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酒店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产生认同感。有的酒店管理者建设的企业文化不仅没有促进企业的成功发展,反而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一些酒店管理者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有时因为员工小心把餐具摔坏,酒店管理者就犀利地当着其他员工的面,让员工索赔,这种方式不仅伤害了员工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这样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的管理。酒店管理者在员工出现错误时,应该私下和员工进行沟通,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鼓励员工改正错误。这种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和管理者之间形成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由此可见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酒店管理者也应该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管理者的工作,也是需要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的。在建设企业文化中需要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让广大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通过鼓励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寻求大家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形成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战斗力。这样的企业就是一个强大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拥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是酒店管理成功的关键,是留住客户的关键。例如,酒店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娱乐性的活动,可以开展歌唱比赛、演讲比赛等,员工通过参加这些娱乐性的活动,可以促进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同时能让员工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指导员工科学工作。这种团结协作、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感觉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可以激发员工中的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利因素,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三)在酒店管理中建立适合信息高速流通的现代化酒店管理体系

加强酒店和酒店之间,酒店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帮助酒店建立适合信息高速流通的现代化酒店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对于酒店的长期稳定盈利和提高酒店管理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如果酒店企业想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是需要建立个完善的现代化酒店管理体系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酒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酒店管理及培训范文5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计和教材的选用不够严谨新形势下,酒店管理人才具有专业知识扎实、能力要求细化的特点。

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准确定位,部分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酒店管理者。培养高级酒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从业务方面来看,高级酒店管理者要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经历,培训者的眼光和阅历要有足够的说服力,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很缺乏这种教师。从时间上来看,在校三年短暂的时间,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岗位精英,已经是不错的成就。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将酒店的管理人员分成五个层次:基层服务人员、初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

依目前的教学和实践水平来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初级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上,扎扎实实培养一至五级员工。从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选用来看,课程的种类繁杂,很多课程的开设,不是取决于能力的需要,而是取决于现有教材的状况,照本宣科难以避免。不少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甚至存在着因教师设课的现象。就单个课程来看,尽管我们开发了很多教材,也翻译了部分国外优秀的教材,但敢于采用国外优秀教材的教师仍不多。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在专业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框架体系不统一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由于受到教师和教材的限制,很难达到很高的职业水准。大多数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由教研室来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主任的行业水准。每个学校都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自己设计课程、自己指定考核标准,看似都取得了相当的专业开发的成果。

学生走出校园以后用人单位的反映是: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直接反馈是:所学与行业严重脱节。即使有的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聘请了相关专家,这样的专家是否代表当今酒店管理行业的最高行业水准,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我国的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水平与国际管理集团之间还有着相当的差距。酒店管理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

3.教师是制约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现阶段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实际的从业经验缺乏。“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缺乏行业和政府的宏观支持很难深入开展。这主要与现行的学校的质量评估体系强调的通常是学历与专业技术职称有关。而对于企业经历的指标要求则比较虚,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一方面对于教师的企业背景,并没有给予待遇方面的重视,导致这一相当重要的指标,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从事酒店管理的人才学历普遍偏低,许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酒店管理人才,由于学历因素的制约,很难有机会到高职院校任教。即使将来可以放开,但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很难吸引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经验,但无职称、学历低的高级管理人才来校任教。

4.偏重学历教育,忽视岗位技能培养,实践环节薄弱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查等方面依然沿袭传统本科院校的做法,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实践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实践课该上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形式进行评价,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

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到资金、技术、规则等因素的制约,建设的效果是否符合国家培训认证体系的标准,有没有通过相关行业的评审验收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相脱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标准严格按照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

(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业标准)执行的话,取得学历证书就意味着技能的掌握。而我国现行的做法是,学历教育由教育部负责,酒店管理职业技能证书是由旅游局颁发,导致教学计划很难贴近行业要求。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想1.管理与教学体制的创新———“双证合一”行业的发展要求完善酒店管理体制。从概念上来讲,目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院校都隶属于旅游管理方向。而在国外,酒店业是接待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职酒店业的飞速发展,其规模、数量以及专业化的程度,都要求我们成立独立的酒店管理、认证和教学培训系统。现代酒店,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外方管理酒店,其市场销售份额中旅游散客与团队仅占市场的20%左右,绝大部分是会务和商务散客。饭店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也应做相应调整,酒店管理专业应有自己独立的能力培养体系,而不只是几门旅游专业课程的更改。技能证书的考评应与学历相结合,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参考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体系,获得学历证书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避免出现餐饮资格证、酒店英语合格证、客房资格证等“多头”现象的出现。

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应当“双证合一”。

2.开发标准化的酒店管理教学包产品现代国际著名的酒店集团高速扩张,但酒店的服务质量却相对稳定,靠的就是服务的标准与程序。把“培训当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喜来登日常的工作格言之一。酒店高质量服务水准得益于培训的规范和统一,这里我们不多探讨培训体制如何形成,就培训的规范性来看,国际品牌的做法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训包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行业标准化出发,需要社会专家组的参与、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时需要有相应的由政府牵头的专家评估组的鉴定。酒店管理培训包要跟上酒店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确定有效的生命周期。

建立酒店培训包的目的:可以集中财力和物力,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盲目单干,提高教学质量,规范行业水准。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有效地解决行业教学的规范化问题,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管理人才。3.教材建设要围绕能力目标块,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高职院校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形式不应仅仅以课本为主,应该是依照某项工作流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料的综合,如教材中应规定场地的选择、资料的准备、操作过程的模块的控制、每个模块的时间安排等,教材应建立在能力模块的基础之上。例如,酒店前台收银员这一环节,传统教材把它划归为“饭店前厅管理”这一章,只是一个概念的阐述。至于收银员必备的能力模块,如外币知识、退房、收银员的报告等并未涉及,每个能力模块的具体工作标准与程序,如退房工作的具体操作标准与程序,也没有明确的阐述,而这些恰恰是将来学生工作中如何操作所必需的。以“退房”为例,我校教学安排如下表:

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酒店管理操作性较强,必须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以实训、现场教学的形式加以演示。如对客人服务的教学可以通过录像正误的辨析和关键因素的扫描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

同时,酒店管理的标准化,取决于程序的严格控制,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的稍加演示,实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演练为主,提高学生对管理流程认知和对管理标准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实行学生自评、小组考评和教师评价三方相结合的考评体制,做到公平、公正、客观。4.建立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加快合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制约优秀酒店管理人才来高职院校任教的障碍之一就是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尤其是后者。目前,酒店乃至整个服务行业缺乏相应的技术职称评定体系,相当部分的酒店管理人员尽管有着较高的职位和多年的酒店管理经验,但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转评体系与之对应。国家相关部门应尽早建立起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高职院校也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出发,在评定体系还不完善情况下,进行政策倾斜。针对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教师都是科班出身的现象,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势在必行。教育相关部门应从政策和资金上加以保障,组织和邀请行业相关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

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途径,把教师输送到一流的酒店实地兼职,加深对培训包的理解,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对行业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从而有效解决“订单式”培养中要求和效果相脱节的问题。

5.加强与跨国连锁酒店集团的合作,确保高质量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酒店管理专业的日趋成熟,校企合作日益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阶段的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小集团或单个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由于单个企业和小集团对毕业生的消化能力有限,学校与之共同开发教学计划和请酒店管理人员辅助教学的可能性不大。校企合作的目标是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跨国连锁酒店集团可以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完整的培训。在中国发展迅速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持续稳定的特

参考文献:

[1]冯伟国.澳大利亚TAFE制度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2]吴军卫,赵炜,何立萍.酒店管理专业“订单教育”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05,(10).

[3]刘艳华.旅游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

[4]周丽洁.对培养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基本思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5).

[5]在竞争与发展中创新高职教育论坛[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6]孙天福.“订单教育”刍议[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7]冯伟国,徐静谬.高职能力培养目标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酒店管理及培训范文6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新模式

酒店管理是近些年非常热门的一个行业。但在我国极为缺少具有专业素质与专业管理技能的酒店管理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国地方院校以及职业院校专门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立志为我国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同时为了进一步锻炼这些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对酒店管理教育提出了顶岗实习的教学要求。为此,我国地方院校及职业院校需要针对顶岗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改革,采取适当的教学新模式对学生进行酒店管理的系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为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奠定扎实基础,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其今后适应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创建教学新模式,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顶岗实习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因此需要教师革新教学观念,根据实习教学的目标来创建教学新模式,对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适应社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具体实践要求。首先,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收集不同酒店中的管理工作资料,了解酒店管理工作具体的岗位分配以及工作要求,进而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其次,教师应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创建富有实际模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模拟实习的工作岗位中,体验从事岗位工作的具体感受,设置不同的现场问题,从而锻炼学生运用酒店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注重顶岗实习教学的开展,实现院校与酒店的强强联合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关于酒店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院校以及教师应注重对酒店管理顶岗实习教学的开展,加强对实习教学的投入力度。顶岗实习是一个充分检验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但这种教学实践性较强,因此不仅需要院校与教师的大量投入,同时还需要实现院校与酒店的强强联合,在学生开始顶岗实习之前对学生开展有计划的岗前培训。而后,教师根据实习方案与计划来开展实习教学,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项目化教学与管理,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以动态管理的方法来对学生开展顶岗实习的教学。院校与酒店的强强联合,对于院校本身酒店管理教学有实际性的促进作用,院校可以邀请酒店管理高级来进行现场指导,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提高院校对酒店管理的教学水平;同时,院校还能为合作酒店赢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促进合作酒店的经营。

三、组织“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酒店管理顶岗实习的教学水平

对于地方院校与职业院校来说,拥有“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院校酒店管理顶岗实习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教师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因此,院校需要加强组织“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教师提供定期培训与酒店考察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酒店管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此外,地方院校与职业院校还可以签约酒店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到学校进行教学,组建一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特殊教师团队,从而强化本院校的酒店管理教育。由酒店管理技术骨干来担任学生实习的教导员,这样就更能直接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准确指导,并及时纠正学生潜意识性的错误,同时这类教师与社会依旧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更能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树立学生的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从而令学生尽早熟悉今后的就业环境,进而帮助其毕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

酒店管理顶岗实习教学是一个新型的课题,是我国各大地方院校与职业院校顺应时代及社会发展需求而开设的教学专业课程。因此,酒店管理顶岗实习教学还处于不断摸索与进步的发展过程,现今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因而需要各大院校与实际酒店相结合,针对性采取适当的新教学模式进行酒店管理顶岗的教育,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及组织“双师型”师资队伍来提高本院校的酒店管理顶岗实习的教育。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从事实际岗位的素质与能力,同时也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综合型酒店管理人才。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