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的实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危机的实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危机的实质

能源危机的实质范文1

关键词:音乐教育 高职院校 功能定位 实践模式

梳理现阶段有关高职教育方面的文献可知,大都聚焦于教改模式的讨论上,而对音乐教育相关问题的研讨则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仍主要根源于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职教理念,并不认为包含对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环节。实则不然,作为“大美学”范畴的音乐教育,却能通过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来升华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最终消除因“工具理性”对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影响。

那么高职音乐教育的功能又如何界定呢。笔者认为,恰当界定音乐教育的功能定位,将有助于明确该课程的教学地位,从而在教学模式开展和教学效果评价上给予正确的处理。正因如此,这也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需要指出,本文所提到的“音乐教育”属于艺术公选课范畴,因此将在整体视野下来进行主题讨论。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音乐教育的功能定位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音乐教育的功能定位可界定为以下两点:

(一)知识定位

知识定位应构成音乐教育的本质要求,即通过公选课教学来普及高职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识,并能开阔他们在本专业以外的视野。实践表明,当前开设有该课程的高职院校,大都把该课程定位于知识范畴,从而在教学模式的实施上显得较为呆板。其主要表现在,教师习惯于从学理层面来解构音乐知识体系,从而使大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从。

(二)素质定位

素质定位则构成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最终归宿,它实则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接受音乐熏陶的情况下来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众所周知,世界上诸多大家都喜爱音乐,熟知的有爱因斯坦、钱学森等。正如钱先生曾经指出的,音乐能优化自己的思维那样,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也应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二、定位驱动下的现状反思

反思的目的在于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提供实践的切入点,而它又来源于对教学现状的一种审视。为此,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现状反思。

(一)教师教学方面

因各个高职院校的师资配备存在不同,从而就造成了教师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效果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拥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现实表明,作为公选课基础上的音乐教育仍存在着教学手段单调,且没有从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这就势必导致了音乐教育成为了独立于专业教育的一门课程,而无从谈及素质的建立。

(二)学生学习方面

在开设有该课程的高职院校里,大都以学生的自有选择来进行编班和开讲。这就可能出现两个情况:1.学生仅凭一时兴趣来选择该课程,而未能深刻理解该课程的价值;2.随着音乐教学环节走向纵深,枯燥的乐理知识和难以领会的高雅音乐,将促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便从主观上降低了该课程的功能体现。

三、反思引导下的实践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增强教师的职教意识

将音乐教育与高职院校的职教要求相结合似乎不太妥当,但作为公共选修课的音乐教育应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即需要助力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思想意识格局不高,从而使得自身在职场上难以脱颖而出。为此,教师应明确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思想意识格局上的作用,并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体现。

(二)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

在现有教学资源存量的情况下,应借助多媒体来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特别对于学生所熟知的科学家、工程师等人物,可以借助一个一个的故事来串联起人物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由于是公选课,因此教师需要在歌曲的编排上下工夫,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借用该曲目来向学生传递“不惧怕工作生活中所遇挫折”的思想。

(三)引导学生的修养意识

高职学生是单纯的,也是求知欲极强的群体。教师通过音乐教育来给学生讲述一个个熟知人物的小故事,这本身就在于引导学生建构起自身的修养意识。此时笔者建议,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出若干首具有积极向上意味的曲目清单,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和聆听,这将延伸音乐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也能增强音乐教育素质的发挥绩效。

四、结语

本文认为,作为“大美学”范畴的音乐教育,能消除因“工具理性”对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影响。具体的实践模式包括:增强教师的职教意识、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修养意识等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忻静珮.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的反思与前瞻[J].音乐时空,2013,(09).

能源危机的实质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技能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部分,逐渐在全国高校中占一席之位。随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不断加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专门人才。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更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

一、当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实验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

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室的计算机数量已经实现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但相关配套设备还欠缺。如网络方面要配备比如服务器、路由器、集线器等相关设备,实训室可以安装不同的上网接入方式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提供独立组建一个小的局域网实训设备。多媒体专业要配备不同型号的摄相机、照相机、调音台、音频采集器等实训设备。

(二)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于刚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没有到企业锻炼过,未感受过真正的企业工作环境及具体工作内容,因此,所授知识往往趋于理论而忽视实践,或在实践方面应用性较差。

(三)专业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探讨。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多数借鉴高校的课程设置,计算机类行业知识发展较快,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脚步。

二、全方位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一)做好师资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教师每年至少到企业顶岗锻炼一个月,了解计算机专业社会发展行情,参与企业相关的具体技术工作,真实感受企业的工作过程。引进企业相关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外聘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水平进行具体的指导。引进企业相关的技术专家作学生的客座教授,不定期为教师、学生作专业技术讲座。也可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技能水平。

(二)做好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要多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讲解一个能贯穿全课程的开发项目,通过项目具体开发流程的讲解,带动学生学会该门课程的开发工作。要做到每堂课后有实训,每章结束后要有小项目实训,学生期末实训时每人要完整的开发一个具体的项目。

(三)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高职院校要求“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要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是从业者从事某一职业的必备证书,是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认证考试督促自己不断学习,用认证方式来验证自己的课程的学习水平。当然,我们也要求学生具备“一专多能”,即所学专业水平较高,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它专业知识,考取其它非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

(四)通过参加各种与专业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平台,通过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与专业结合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可开展如计算机组装比赛、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制作比赛、软件设计比赛、影视制作比赛等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知识的学习。

(五)积极努力做好“订单”式人才培养。

计算机专业可以与一些大集团确定“订单”培养,引进企业实训设备。做好各种专班的建设,校企双方共同拟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根据岗位需要开设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上岗前的一系列学习与培训,真正做到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学生实现了就业零距离。

(六)厂内设校,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积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将课程的实践环节到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工作环节。像单片机这种课程,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电子类企业的生产车间去实践。而photoshop这类课程就可以到摄影公司去学习照片的拍摄过程及整个处理过程。

(七)校内设厂,实现学生的真实训练。

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在校内可以建立计算机专业多种类型的工作室,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如对外接受软件开发等项目制作服务的可成立软件服务工作室;进行计算机维护、网络维护可成立计算机维护工作室,利用实训设备锻炼学生的技能,体验真实的工作流程。

(八)做好对中小企业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服务外包工作。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中小企业及私人公司均用计算机,必然涉及计算机的维护、网络维护或网站开发等相关工作。而作为这部分企业或公司,电脑、网络等方面维护又不需要配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因此,与该部分企业或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外包协议,每个企业或公司配备1~3名学生为其做技术服务人员,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其计算机或网络进行维护,也可为企业制作宣传网站。学生在为企业或公司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实现了与工作岗位零距离体验。

(九)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第六学期将全部到企业或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全方位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专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快速就业铺路。

(十)做好学生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环节为学生三年学习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学生要配备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因此,毕业设计选题一定要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要具有一定的广度及深度,学生能通过毕业设计的进行不仅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还可通过设计查阅相关的专业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及层次,综合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十一)充分发挥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每年邀请计算机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行业现状,针对社会需求修订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使计划更加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与企业一起规划学生的培养方案,真正使学生走出校园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要求。

三、做好计算机专业教学考核

能源危机的实质范文3

关键词: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

在当前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社会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要想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职业技能是企业考虑是否录用学生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进而获得职位提升的重要砝码。而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建立,对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所谓“职业技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是指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通过实训基地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是单纯的实训体系,教考不分离,难以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而通过与其他同类院校一起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可以考核出本院校学生真实的职业技能水平,但是职业技能大赛难以辐射到所有学生,只能起引导示范作用;而职业资格证书则可以涵盖所有学生,通过要求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来强化职业技能,同时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还可以学生增加就业砝码。

一、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大力度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训室进行系统规划,根据专业具体情况建立不同功能的实训室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其次,加大实训室软硬件投入,使每一个实训室各具特色,职业氛围浓厚,确保实训所需软硬件处于领先水平,尽量接近企业真实情况;再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地进修学习和下厂实践,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训指导师资队伍。最后,根据企业真实业务编写实训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并在教学中不断加以修正和更新,以便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企业实际所需技能保持一致。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技能强化的重要场所,包括认知型实训基地和实习型实训基地。认知型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职业认知的企业。学生通过现场观摩、实地考察等方式,形成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这类实训基地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会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实习型实训基地是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企业。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实际业务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培养了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非常重要,是决定学校育人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课程时,应该到认知型实训企业参观走访,以形成对本专业的一些感性认知,使以后的学习更加顺畅。学生在掌握了专业必备技能之后,要进入到实习型实训企业,通过真实业务验证职业技能,强化职业技能,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职业技能大赛

近年来,各种性质的职业技能大赛不断增加,参加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实践。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它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职业技能大赛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为院校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搭建了平台,教师带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可以了解到他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会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促进作用。职业技能大赛对参赛队员职业技能有较高的综合运用的要求,而实际教学中职业技能被割裂开来分散到各门课程中,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在赛前对参赛队员进行充分、系统的培训,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职业技能,从容应对技能大赛。受参赛人数限制,职业技能大赛只能影响到很小一部分学生。为了扩大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应在选拔初期多做宣传,尽量增加培训人数,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随着大赛临近,逐步优胜劣汰,最终选拔出参赛人员。这样一来,通过技能大赛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参与程度,同时通过逐级淘汰制度又可以选出最优的学生参赛,为技能大赛获得较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三、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用于说明从业者已掌握了从事某类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情况的凭证。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而且也是毕业生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的重要依据。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积极性,使其拥有双证书,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显得更加重要且更有实际意义。

为了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就业的手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大职业资格证书的宣传力度,使学生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其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队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的鉴定质量,离不开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队伍的业务水平,使其拥有较强的技能训练指导的能力。最后,改革教学计划,推进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无缝对接,一些课程的开设直接针对取证考试,学生在学习了相关课程后可以直接参加考试,提高证书获取率。

参考文献:

[1] 许笑平, 陈代芬. 高职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J]. 职教论坛. 2005,(3).

能源危机的实质范文4

1.交际能力的含义。早在1972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就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在语言学界,交际能力并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交往能力。Hymes认为交际能力可以理解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以及对语言知识的恰当使用。也就是说,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学会了这门外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一个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一交际目的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语篇能力。

2.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也是我国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现状却不乐观。在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和学生仍旧停留在“纯语言能力”的教与学模式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词汇的讲解、句型结构的分析和篇章内容的理解上,忽视了对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学习目的和动机依旧停留在过级考试上,学校存在应试教育方针导向,以等级考试成绩评定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根本无法根据实际语言环境,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数英语课堂仍然遵循“旧课复习――新课导入――内容讲解――复习巩固”的模式,内容单调,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使得学生无法利用课堂时间练习所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德国著名教育学者Rauner提出的。Rauner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参与完整的工作程序,了解其中具体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如何完成等,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根据这一观点,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也应由传统的理论和抽象的专业知识转为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目的。

本世纪以来,国内诸多学者开始了对这一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全国教育规划 “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由姜大源任组长)在2007年首次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职业教育应以学生面向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起来,强调我们的教学目标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很多教育界的从业人员也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之中,并提出了各种实用的课程模式及课改措施等。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高职英语教学

2006年12月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实用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之成功地进行涉外交际活动,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打破了按照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组织教学的传统模式,将语言学习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练习并使用语言。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语言知识讲解为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亲身实践为主的模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力求使其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实用性。学生在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对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将会大大提高。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1.适应行业需求,重组教学内容。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大都照搬本科院校模式,以学科知识体系选取教学内容,甚至使用本科外语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需求,以及语言能力偏低的实际偏离太远,无法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英语教学更应强调在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的学习材料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应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典型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来组织和安排,尽可能设计真实的学习场景,更加贴近企业的工作实际。在围绕着职业场景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加大学生的语言输入及输出练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立足课堂,创造语言环境。就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教学环境和水准而言,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以及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运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将工作任务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充当帮手和监督员的角色,让学生在执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语言使用技巧,从而达到学习、思考、总结和提高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同时,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幻灯、音频、视频甚至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更加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增加课堂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动起手、张开嘴,充分参与到课堂训练中来。

能源危机的实质范文5

为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工作,切实有效地发挥证券交易所对证券市场的一线监管职能,现通知如下:

一、证券交易所应加强市场监察工作的制度建设,证券交易所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市场监察工作。证券交易所应当对市场监察部门的职责和工作程序作出详细规定,建立健全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守则和岗位责任制。要增加市场监察部门的人员和设备,充实市场监察部门的力量。

二、证券交易所监察部门应当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建立市场监察工作日志,详细记录和总结每日的市场监察工作,包括当日市场价格或成交量波动较大的股票及初步分析、接受客户的举报或投诉及处理情况、对重点股票和重点股票帐户的监督情况、需要进行重点调查的事件、需要继续跟踪分析的股票或帐户,当日提交上级的调查报告或案件处理意见等。

2.对每日涨跌幅度在7%以上的全部股票,应当将每只股票成交金额前5位的营业部名单和当日买入、卖出数量最大的5个股票帐户存档备查;上市公司公布财务报表、分红配股方案及其他可能影响股票价格的重大事件公告时,或者出现关于某公司的市场谣言时,应当将相关时段内买入、卖出该公司股票数量较大的营业部名单和股票帐户存档备查;对有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机构或个人要进行专门调查并作出结论,短期内不能确认的,应当进行跟踪分析。

3.发现涉嫌违反证券法规或交易所业务规则的事件,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并在证券交易所职权范围内予以处理。案件情节较为严重或涉及范围超出证券交易所职权的,应当在继续进行调查的同时,上报中国证监会。

三、证券交易所要认真完成中国证监会交办的事项。对中国证监会交办的有关事项,应当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落实,并将详细调查情况、处理结果上报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在必要时将对证券交易所的调查结果进行核查。

能源危机的实质范文6

一、碳关税产生的背景

碳关税是指如果某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特别关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征收特别的进口碳关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竞争,特别是其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碳关税目前在世界上并没有征收范例,但是欧洲的法国、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范围内已开征与碳关税类似性质的碳税。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条款中规定,从2020年起将对进口产品开始实施碳关税,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美国是国际上第一个对碳关税进行立法的国家。碳关税问题是在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这两大压力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温室气体和全球变暖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大幅度提高了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其中燃烧石油、煤等传统化石能源释放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国际能源机构最近的《2009世界能源主要统计》资料数据显示, 2008年一年中国在能源消费部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61.47亿吨,这一数据比美国的56.12亿吨多5.35亿,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4.7 吨/年,仅为美国人均排放量(19.1吨/年)的24%。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全球变暖,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球已是本世纪最大的挑战。为保护人类唯一的地球,保护全球气候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

(二)能源危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对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迅速增长的需求和有限的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地球上石油、煤等传统化石能源的蕴藏量是有限的,目前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将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在当前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依赖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新的能源资源,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严重问题,人类的长远生存发展将面临重大挑战。目前能代替石油的其它能源资源并能够大规模利用的还较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虽然用之不竭,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还未到产业化大规模应用阶段。21世纪,在传统能源资源可能枯竭带来的危机面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能源危机的严重挑战。

在面临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这两大挑战面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能仅限于传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开辟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在这一认识下,可以预见,全球经济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低碳时代。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寻找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代替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是在当前条件下尽量限制传统能源的使用,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限制传统能源的使用上,从提高碳排放产品的生产成本角度,具体措施是对传统能源的使用者开征类似于资源税性质的税目,即碳税,以促使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或减少能源的使用;从提高碳排放产品的贸易成本角度,具体措施是对进口的在其国内未被征收过碳税的产品开征碳关税。这样从逻辑上看通过碳关税的方式加大未开征碳税的国家出口产品的成本,一方面为本国被征收过碳税的产品创造一个公平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促使它国对其国内碳产品尽快开征碳税,从而间接地提高含碳产品的成本,促进其对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碳关税正是在人类面临气候和能源两大挑战下,通过提高碳产品的成本来促使碳排放的减少这样的逻辑路线下产生的。从这一角度,发达国家提出的准备对进口的国外碳产品征收碳关税,对保护全球气候环境和节约传统能源的使用,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

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不同、利用能源技术水平的高低,所面临的二氧化碳排放压力也不同,简单地在贸易环节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将对世界自由贸易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也是美国通过征收碳关税立法后,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反应的原因之一。

二、碳关税的实质:新式绿色贸易壁垒

在WTO 的框架下,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传统贸易壁垒的使用受到限制, 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劳工标准、电子垃圾回收法案等新型非关税壁垒日益成为各国对本国产业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其中,绿色贸易壁垒指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凭借自身先进的环保技术,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被各个国家采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成为继反倾销措施以后的又一重要的贸易措施。其主要原因在于,贸易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致使各国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标准方面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导致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和协定不完善、缺乏有效约束力,为各国“以环境保护之名,实施绿色贸易壁垒” 提供了合法的借口。它以其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较强的技术性等特点受到发达国家的青睐。

碳关税披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 的美丽外衣,其实质是新式绿色贸易壁垒。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的主要目的很明显:

一是提高本国竞争力,维护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霸权地位,削弱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受金融危机重创,美国政府希望以绿色产业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提出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对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的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其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遏制新兴国家的崛起。

二是通过征收碳关税,维护其国家经济利益。征收碳关税不仅可以获得高额财政收入,减少贸易赤字,同时,美国通过对碳排放较高产品征收关税,将使该类产品进口量减少,导致该类产品国际市场价格降低,美国将能以更低价格进口,获得更大贸易利益。

三是转嫁环境治理责任和成本。美国至今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转嫁环境污染较高产业应承担的减排成本,同时通过提高减排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向其购买先进减排技术,使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减排成本和费用。

四是碳关税的征收有利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目前,针对2013 年后全球减排目标和减排机制正在进行国际谈判,将决定后京都时代的全球主导权。征收碳关税不仅将改变美国过去在全球减排方面的消极做法和国际形象,增强其国际谈判筹码,而且很可能会以“碳关税”为由要求中国等发达国家对外承诺减排量。

三、如何应对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可能造成的影响

目前,机电、化工、钢材等高碳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占一半以上比重,且欧美国家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如果中国在美国“碳关税”政策实施前未作出减排的承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高能耗产品将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这必将加大这些产品的成本,减少其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和份额。更让人担忧的是,美国征收碳关税后, 欧盟和日本会很快仿效。我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个市场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达65.82%,若欧美日都推行碳关税,我国出口产品将会在三个重要市场受到重挫,外需面临“雪上加霜”的困境。为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应对碳关税可能对我国外贸产生的严重影响。

第一,积极利用WTO有关条款,坚决反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碳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碳关税违背了WTO中最惠国待遇和非歧视性的基本原则。有经济学家认为,WTO或许是中国反制“碳关税”的机制。不过,这一问题仍然十分复杂。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持这种态度并不是针对碳关税本身,而是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借碳关税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我们应当坚持《京都议定书》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之原则,坚决反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大肆违反WTO原则施行贸易保护措施的行为。

第二,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参与制定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我国既是贸易大国也是环境大国,在世界环境与发展事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通过外交手段为国内企业开展绿色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突破碳关税形成的绿色壁垒。政府应加强同国际社会就碳关税问题的讨论和谈判,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碳关税的讨论和谈判,成为规则的参加者、制定者。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参照标准,这给某些企图通过“绿色壁垒”进行贸易保护的进口国以可乘之机,他们会按照利于己方的标准向对方征收碳关税。因此,尽快制定合理的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势在必行。我国应当积极推动和参与制定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的国际谈判、协商,争取主动权,发挥良好的发展中大国的协调作用。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亦可以利用WTO相关协议,设置正当的绿色壁垒,以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及生态环境。

第三,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低碳产业的发展。美国碳关税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制造压力,但其真正实施要到2020年。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首脑及各国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转变资源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不可动摇的国际大趋势。因此,我国应顺应国际潮流,以“碳关税”为契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加速转变我国长期以来沿袭的以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为代价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大低碳产业的发展。如:积极发展“绿色市场”。“绿色产品”在未来将主导世界主要工业市场。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增加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业”,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绿色市场”。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政府与企业应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以环境补贴扩大环保产品出口。环境补贴又称“绿色补贴”,即对环保产品提供专项的补贴、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以保护和促进本国环保产品的出口。绿色贸易要求进口的环保产品应具有绿色标志,而申请绿色标志需要较高额的申请费用,设立政府补贴可以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严格执行法规提高“绿色门槛”。在引进外资中,杜绝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产品迁移到中国;严格禁止碳密集产品的进口;把环境作为社会成本纳入核算体系,强化环境保护。对严重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项目和产品, 一律不予批准,严格禁止高污染、高耗能和浪费土地的项目进入,限制单纯买卖资源的项目进入。

第四,以应对“碳关税”为契机,加速开征国内资源环境税。根据美国法案,其“碳关税”主要针对高碳排放的进口产品,或称能源密集型产品。届时,像钢铁、焦炭、金属冶炼加工制品等输美产品可能面临美方的高额进口关税。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给国外提供了大量廉价产品的同时,把大量污染留在了国内,廉价产品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产品价值中没有包含足够的资源环境成本,其结果往往是,我国出口产品还反而成为众矢之的。扭转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就在于,一方面,通过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减少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对钢铁、焦炭、电解铝等能源密集型产品以及我国重要战略性资源产品继续征收高额出口关税,同时大力促进高新产业和服务业的对外贸易,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投资,这将有助于规避国外开征“碳关税”对我国企业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加快开征国内资源环境税,对“两高一资”和高碳排放产品加征资源环境税,把外国想征收的税费先由国内征收,税收资金可用于国内资源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

第五,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推动以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革命。国际金融危机后时代,再生能源发展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我国可以抓住这一契机,率先制定并实施面向未来的占据发展先机的产业振兴计划,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新型能源,鼓励新能源的利用,不仅为我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同时也为维护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晓霓,《论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商场现代化,2009年9月(中旬刊)总第587期.

[2]黄晓峰,《中国如何应对“碳关税”的挑战》,消费导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