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的核心素养范文1
随着党和国家坚定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越来越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全社会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却很少关注孩子们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21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内心的愿望及其达成的景象,为此不断付出努力,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关键是你必须明确你的愿景是什么,明确人生目标是什么,据此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们依照价值观判断是非黑白,建立自己的信念体系,据此做人和行事。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是人们形成共识和友谊的基础,而价值观的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根源。要想化解矛盾,就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找出双方价值观中的共同点,并且扩大它,从而逐步化解彼此之间的差异。
志当存高远。教师应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或写作“我的梦想”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确定自己的梦想,并且不停深化这些梦想在学生心中的分量,让学生自发的、主动的、长久的去努力付出,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当你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想要实现某个愿景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你,上苍为你已经铺就了达成愿景的坦途。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积极向上,开朗阳光,更健康,更朝气蓬勃。
学生明确了人生目标之后,自会树立相应的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和自己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群,共同为梦想努力,互相鼓劲,一起分享喜悦,分担痛苦,进一步建立牢固的友谊。学生的价值观简单又单纯,因此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简单、最纯洁的了。随着学生们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价值观发生改变,本来很要好的朋友就会开始争吵,继而产生矛盾,这是正常的。教师要及时教导学生解决冲突的办法,要尊重别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形成“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想法,寻找价值观的共同之处,扩大共同点,和同学们和平相处,互相尊重,自信、包容,共同健康成长。
2 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
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在他们未来的漫漫人生长路中也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有意识的以“三自”精神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
2.1 自信
有些学生不善言辞,沉默寡言,不常与老师同学沟通,他们身上有种特质,使得别人容易忽视他们的特质,他们缩小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我行我素,或自卑,或偏执,或甘居落后,不思进取。他们很自我,但却并不自信,无法与同学们正常相处,学习上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不能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引起足够的注意,花大力气带动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造物主的礼物,是独一无二的。要使学生们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有价值,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相信自己,尊重自己。
2.2 自尊
2.2.1 学生们都是渴望被肯定的,当学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或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时,教师总不忘夸奖几句,给全班同学树立榜样。当学生做错事时,教师也要批评几句,以此诫勉全班同学。学生还小,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评定,怎么给予学生评定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时常提点着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教师的言论对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很重要。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学生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学生从教师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会使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看法。
2.2.2 对学生的评价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如果教师说些“你真不开窍”这样的话会使学生把自己和笨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自己是笨学生,怎么努力也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干脆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2.2.3 夸奖学生要具体。如果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要启发学生叙述努力的过程,夸奖
学生的努力,使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就能取得进步,而不是简单随意的说“你真聪明”这样的话 。研究表明,被夸奖努力的学生一直都会很努力,会用于尝试,大胆挑战难题;而被夸奖聪明的学生容易安于现状,妄自菲薄,恃才而骄,不会去挑战难度较大的问题。
2.3 自强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当学生为“失败”而难过时,教师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学生,或者在学生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学生,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告诉学生,失败了没关系 。要坚强,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发明灯泡失败了无数次,都是为成功做铺垫,失败一次,就离排除一种可能,就离成功更进一步。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打倒,引导孩子越挫越勇,成功很重要,但为此付出的努力更重要。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且赞扬他,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希望继续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会更加努力,不停学习,学会学习,从而使得学生从不停止前进,永不止步,勇往直前。
3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教师要多多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经过培训,许多教师心受启发,重新正视自己在学校扮演的角色——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让每个学生将教师视为知已,尽量缩小人为做成的心理差距,给学生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心理健康的核心素养范文2
“健康”的概念现代社会已不仅指躯体、生理健康,还包括精神、心理健康。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小学生由于成绩、升学压力,还有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以及一些家庭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隔代抚养孩子问题,等等,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在当前环境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一、创设行为激励环境,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一是树立名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就是利用小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给他们讲一些名人自信的故事,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上小学时的故事,等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进而对任何事情都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二是开展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通过锻炼学生培养自信心的方式很多,比如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当一次“管理者”;交给学生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老师不插手,等等。通过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三是培养集体观念,通过感受自我培养自信。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特别是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荣誉时,让学生知道荣誉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他是集体中的光荣的一员,强化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在学校中的自信心。
二、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一是注重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通过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校园里设置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让学生理性思考;在校园里营造繁花点点、绿草茵茵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进而使学生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是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可内化、积淀优秀的心理素质。而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在学校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通过心理认知暗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理品质的优化。
三、创设全新学习环境,努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一是利用好学科教材中的健康心理教育内容。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并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科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 黎族 女性 心理健康 社会性救助策略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女性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对婚姻家庭、教育、就业和参政等传统领域的关于男女性别平等的话题,而是逐步拓展到社会保障、身心健康等直接体现女性生活质量与性别安全的方面。其中,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性别焦点。女性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改善她们的性别生存与发展,而且还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个体的心理健康由许多成分构成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少数民族作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关注。①然而,在对少数民族进行研究时,由于可能涉及到宗教问题和语言等方面的障碍,②所以对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研究不多。此外,早期心理学家对于个人心理方面研究的主要针对于男性,而对女性的心理关注较少,③对于少数民族女性的心理健康研究更为缺乏。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不易量化的健康概念,学界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有了相对稳定的共识,但所用的衡量标准或所认定的主要表现却不尽相同。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在不违背社会成规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能予以恰如其分的满足。⑤
本研究参照叶文振⑥提出的女性心理健康定义,把黎族女性心理健康定义为:黎族女性具有心神境况、智能发展、社会互动与道德修养处于和谐完好的状态。其中心神境况是核心,决定其他构成和谐完好的程度,同时,其他构成也反过来影响心神境况的质量。黎族女性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包括心境良好、意志坚强、人格健全、智力正常、道德高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反应适度以及心理表现符合年龄特征等。
1 黎族女性的心理健康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海南省黎族人口有127.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73%,占全国黎族总人口的94%。在我国56个民族当中有百万人口以上的黎族排在第18位。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白沙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市县以及浙江省和贵州省等地区,和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
人们对海南黎族的印象最能代表其民族精神风貌的多来自黎族女性,比如人们谈论最多的像文身、织锦等黎族文化遗产,还有人们津津乐道的冼夫人、黄道婆、红色娘子军等。⑦可以看到,黎族最具民族特色和价值的传统文化遗存等多以黎族女性为主体的创造性劳动。刘正刚和罗彧⑧也曾从生活史的角度审视了海南女性在社会、经济、婚姻、家庭等领域的地位,并认为海南女性对汉黎风俗互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之,黎族女性在黎族历史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黎族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全省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善,海南岛黎族地区社会也发生了快速、急剧的变化,并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个性特点,⑨在经济开发和旅游建设背景下,当代黎族女性在遭遇各种文化和经济冲击等之后,她们的心理健康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主流文化的冲击和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黎族女性在面对这些变化时,不同的个体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呈现出差异性。例如,很多黎族女性常常在观念上舍弃了本民族的价值尺度和生活习俗,倾向于对汉族主流文化的认同、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观念形态的认同等。孙绍先和欧阳洁⑩调查研究发现,在汉化越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黎族中心地带,黎族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态显得越是自由和乐观。然而,那些离开黎村进城求学和务工的黎族女性她们却面对更多的压力和适应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当黎族的较为浓厚的乡土观念与城市文化发生冲突时所导致的强烈的心理冲突,此外,可能存在的某些歧视感和黎族女性来到陌生环境的缺乏归属感也引发了其心理冲突而导致可能隐藏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特定民族的群体个性。黎族女性心理健康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藏着更为深层的社会历史因素。本尼迪克特认为“任何群体的绝大多数个人都是由文化塑造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个体都受着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影响。以往研究表明,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地与文化适应所带来的冲击关系非常密切,文化适应过程会对适应者个体心理上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压力、抑郁和心理疏离感等),这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例如,Aycan和Berry豙的研究别强调文化适应过程中经济的融入给心理健康和适应带来的影响。高承海豛等人发现,采取不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黄淑瑶豜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黎族女的社会价值被贬低,男性的权力和地位得到维护。随着夫权(父权)社会在海南的确立和不断加强,女性在经济上的突出表现并未给其带来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而“女劳男逸”的积习却使得海南女性实际上比中原女性的社会地位更低、负担更重。这也给黎族女性带来了隐蔽的压力。
黎族女性主要从事的职业多为种植业为主,黎族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及价值观的影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女性。她们只有极少数一部分走出家门。社会竞争环境下,黎族女性可能要面对工作机会不均等、工作报酬不平等等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其发展并给身心健康带来了损害。同样,由于黎族女性对于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缺乏,她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极为匮乏,许多人根本不认识心理疾病,有的人只知道在医院内科门诊去寻求生物学的治疗。这也是导致黎族女性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提升黎族女性心理健康的社会性救助策略
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则是其中的基础工程。提高黎族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整合社会力量,为改善黎族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营造更加富有支持力度的性别文化与制度环境。
2.1 建立心理健康的社会性救助体系
针对黎族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结合临床和理论心理学基础,整合社会力量,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建立心理健康的社会性救助体系,为改善黎族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营造更加富有支持力度的性别文化与制度环境。救助需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作出更加科学的、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发现其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明确要给予特别关注和扶助的群体。为有效地减少女性心理疾病的发生需设立基层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扩大心理服务机构服务范围。
2.2 建立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黎族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教育、心理保健咨询与指导、心理疾病发现与治疗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重视心理健康医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专门人才培养,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城乡社区,进入大中专校园,在日常的两性互动中了解心理需求和心理表现的性别差异,用彼此的尊重和关爱,用相互的理解和分担,减轻现代生活给女性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增强她们自我爱护和科学调适的能力。豝
应努力为黎族女性创设适合女性的、合理的、健康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黎族女性的心理健康干预,积极运用并发挥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建立健全的对黎族女性的社会支持体系,并通过媒体宣传、健康讲座等方式,促进黎族女性心理健康水平。针对黎族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做到提供及时、有效、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个体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从而降低心理不健康人群比例。
2.3 提高黎族女性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 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豞根据健康素养的概念,Jorm在1997年引伸出“心理健康素养”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帮助人们认识、处理或者预防精神障碍的相关的知识和信念”。它包括对于精神疾病的识别,查找病因或危险因素,自助,寻求专业帮助等方面的知识。豟豠因此,提高黎族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注重对黎族女性的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
首先,黎族女性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增强自我意识。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和对生存环境的认识与实际情况愈接近, 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一个人能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相对的自卑心理就要弱一些。一个人对所处的生存环境有着清晰正确的认识,并敢于面对,将有助于提高其生存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当代黎族女性, 能否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很好地生活、学习和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点取决于她是否正确认识所处的生存环境,并敢于面对劣势,接受自己。
其次,黎族女性要善于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到有困惑时合理疏泄,培养一种乐观开朗的性格。心理健康的黎族女性,总是能对其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有一个相对客观、冷静、清晰的了解与认识。她们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并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此外,她们还应该要通过多渠道增加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
注释
① 罗鸣春,黄希庭,苏丹.中国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研究30年文献计量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17-20.
② 景晓芬.少数民族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东乡族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274-281.
③ 林志斌.性别与发展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④⑥叶文振.中国女性心理健康:现状、原因与对策[J].与现实,2010.5:165-168.
⑤ 王金玲.女性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⑦ 王建成主编.海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3.
⑧ 刘正刚,罗彧.明清边疆社会的习俗互化——以海南女性生活为例[M].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18(4):99-109.
⑨ 范士陈,陈思莲.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岛黎族地区社会变迁研究[M].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5):1-7.
⑩ 孙绍先,欧阳洁.黎族女性文化专题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Aycan Z., & Berry, J. W. Impact of Employment-Related Experience on Immigran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Adaptation to Canada[J].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1996.28(3):240-251.
高承海,安洁,万明钢.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5):106-113.
黄淑瑶.性别、权力与海南古代女性[M].社会,2012.32(6):204-219.
叶文振.提高女性心理健康水平[N].福建日报,2009-03-31:10.
肖瓬,陶茂萱.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61-364.
心理健康的核心素养范文4
1.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必要性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心理各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坚强、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高职院校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十分必要,2016年“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将心理健康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较好选择。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概况
在新时期下,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与过硬的心理素质更是合格的高职院校人才标准。国内高职院校大学生与一般高校大学生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有一定差异,高职院校一些大学生往往对自身未来缺乏有效规划。学校内部与社会就业上较强的竞争压力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亟待提升。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基础性条件。建议高职院校内部应当自上而下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在各个院系中指派心理健康教师处理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宜。此外,高职院校也应当在校园内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2.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需要进行一定创新,依托较为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这也是较好的做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覆盖面广、参与性强等优势,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相比,更是具备多重优势。建议高职院校内部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充分发挥出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优势,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保障全员参与,在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也能收获到较好的教育成果。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将“你画我猜”等游戏引入教学实践之中,依托此类群体性游戏来提升个体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影响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
3.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其心理品质
社会实践活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国内高职院校要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也可以考虑借鉴这一做法,通过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在参与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后,高职院校应当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培养并提升自身优秀的意志品质。
三、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更是难以达成预期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群体性心理问题与个体性心理差异进行适当创新。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更应当充当学生的导师、朋友,关注其心理变化,发现其心理问题,才能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的核心素养范文5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识误区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片面性、模糊性。突出表现在:
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 长期以来,由于受“智育至上”思想的影响,人们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把眼光盯在考试分数上,根本无暇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
⑵过分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甚至有报道称只有17%的中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而有关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
⑶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存在着认识上的片面性。他们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的“心里”活动,只要不想坏,心理就健康了,即“心理健康等于心里没病”;还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只有极少数心理不健康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而来心理咨询的学生都是有心理疾病的;还有的认为,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而“后进生”就成了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学生”。
(二)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但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以兼职为主,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经过短期的培训,掌握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很少。这种师资配置上的随意性,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严重
尽管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交叉、重叠之处,但两者毕竟有本质的区别。思想品德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其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仅就心理辅导而言,就有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和心理测量等。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像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机械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
(五)过分推崇心理测验
目前,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常规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一些学校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而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其一,一些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测验内容,测量程序不科学,施测现场环境混乱,影响了心理测量结果;其二,误用、滥用心理测验,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用测验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载的游戏性测题或自编的问卷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迫学生接受测验;其三,未遵循心理测量的保密性原则,随意处置测查结果,暴露学生隐私,或把学生的心理档案作为品德评定的依据和人事档案材料。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不良倾向或错误操作方式,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现代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等发展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一)学校除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团体心理训练等活动外,还要加大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问题的研究。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学习与考试压力始终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习问题也始终是中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之一。一旦学习方法有所改进,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定有所提高。
(二)在保证心理健康教师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培养的量,以满足各中小学的人才需求。
心理健康的核心素养范文6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
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决定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因为班主任最了解本班学生,能把握学生在校情况,最能发现了解把握学生情绪和心理发展的变化,而且对于学生的家庭情况也较了解,对于学生心理变化的家庭因素,班主任能最有效地建立家校协作,如果在班主任中重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益,有助师生心灵共同成长的。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影响,极易对学生产生“共鸣-兴奋-内化”效应,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的一条主要途径。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实现健全人格。作为班主任就必须了解心理健康各年级的目标和教育内容。一年级的目标: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内容是如:角色意识、适应环境、适应群体、适应课堂等。二年级目标:感受集体活动与学习知识的乐趣,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在好行为好习惯的训练中培养“做一个好学生”的意识。内容是如:集体意识、乐于学习、观察与注意、自我控制等。三年级目标:在学校中品尝解决难题的快乐,在班队活动中善与更多的同学交往萌发集体意识,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及表现自我的欲望与能力、内容是(乐学)如:调节情绪、挑战难题、学会关心、学会休闲等。四年级目标: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有集体荣誉感,勤于思考,不甘落后、内容是(自信)如:开朗心态学习方法、排除嫉妒情绪等。五年级目标;具有能干、负责的哥哥姐姐意识,获取“一份辛劳一份收获“的愉悦感,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适当态度、内容是(进取)如:思维习惯、自我认识、松弛训练、中小学衔接等。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质原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需要班主任进行价值干预,进行引导。
2.自主性原则。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命令,不是灌输说教。而是应该疏导学生自己体验,悟出道理,让学生产生自信、自助的力量,提高对外界的适应、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3.平等尊重原则。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把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尊重、理解、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不同场合都接受不同行为规范的制约,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针对个性心理问题来解决。
四、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要做一个自我形象健康的班主任,就要有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一个工作卓有成效的班主任,也通常是学生心理导师,因此班主任个人的心理素养和人格魅力就是启迪学生调节自我,完善自我的外部环境,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学生心灵具有认同示范,感召共鸣的作用,班主任特殊工作性质,要求班主任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做个高明的心理自我调节者。那就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就像这次班主任培训请来的各地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讲座非常精彩。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都用一个个鲜明的实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通过培训班主任了解了心理咨询原理及行为主义咨询方法与技术等,如: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厌恶法、行为塑造方法、示范法、代币法等多种技术和方法。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并运用一些心理健康技巧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2.创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首先是班主任对学生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交流、谈话,使学生产生自信、自助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心理弹性,更重要的一个平台是班主任如何运用每学期两次的班主任课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课。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体验与感悟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上心理健康课的班主任就要转换角色,要一改平时严肃不苟言笑的神情,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在设计活动课方面与其他课不同的是课前有个2至3分钟的热身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接下来就要突出活动为主,通过游戏,角色扮演,问卷调查,问题讨论等活动的完成,达到改变认知,实践行为目的,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实效性。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