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范文1

从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拉开创业教育的帷幕,到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3〕35号),明确要求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执行力度加强、资金扶持增多,足见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的普及,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云南地方高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基地,如何正确理解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云南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同地区发展特点,正确领悟国家及各地政府开展此项工作的精神,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以激发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提高整体素质为载体,以着力塑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模式[2]。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衡量国家富强、昌盛的重要因素,高校更应该把创新教育作为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其理论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品格、素质;三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3]。大学生创业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创业教育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二)结合云南地方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相对于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起步较晚。很多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育管理体系。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是普遍存在功利性的教育理念,短期效果较为明显,缺乏长效性[4]。云南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从云南省近三年的年终就业数据(表1)来看,自主创业及自由职业所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较低,在2012年和2013年的年终统计中,自主创业加上自由职业者,此项统计的百分比仍然不超过百分之二。由此说明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总体情况不乐观。主要原因是云南地方高校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地处偏远落后地区,视野不够开阔,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既缺乏创新创业观念,又缺少培养观念的环境。但是在2014年的结果中我们也看到希望,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共同影响下,选择创业和自由职业的人数明显增多。因此,正确理解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因地制宜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理念的培养,是云南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云南大理大学1 26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167份,有效率为92.32%,并通过Execl2003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一)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仅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试点院校的实施到全国普遍推广,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5]。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刚刚起步,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无论观念还是创新创业环境、文化氛围相对比较落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1%的学生对自主创业感兴趣,其中13%的学生对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关注度较大。有60%的学生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但参加3次以上培训的学生仅有7%。同时笔者对培训内容做了调研,发现仅有11%的学生认为培训的内容对自身的发展帮助较大。由此可见,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更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同时,笔者调研了云南几所地方院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发现各个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虽然不同,但都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环境氛围。虽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活动,但都以短期收益为目标,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氛围培养的长效机制,忽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教育理念缺失

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不高,认识也不到位。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中的一部分,给学生做点创业培训、讲座就算完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上注重短期的效果,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在对该教育体系的建立上形式化严重,功利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活动,注重比赛结果,而忽视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将其狭隘地理解为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新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6]。笔者调研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87%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和创新创业是没有联系的。由此也说明学生在接受此方面的教育上是孤立的。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的特点。而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师资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的师资主要来自于本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或行政管理人员,授课方式单一,缺乏实践经验,上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缺少说服力。同样,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要求,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难以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7]。虽然也有部分学校请来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但是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难以建立一支成熟稳定的师资队伍。

(四)缺乏充裕的经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及管理形式化严重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项目经费短缺,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简单。尤其我国西部地方高校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云南省经济发展相对较慢,高校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因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至于影响云南地方高校的发展[8]。虽然近年来,国家及政府加大了对云南教育的投入,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创新项目的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支撑,才能使创新教育长效发展。同样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前期的建设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成为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显得苍白、形式化、缺少内涵。

三、云南地方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及措施

(一)在思想上,统一指导思想,结合云南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特色和需求,开创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同时,根据云南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贯彻国家下发的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地开展云南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统一指导思想,确定发展的方针。根据前文中提到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缺少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这一现象,应确定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化和具体化的理念,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贯彻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教学、强化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针,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全面开展。在实施的过程中,应结合需求,基于侧重性、长效性的考虑,推动云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融合统一,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

(二)在内容上,从教育教学、模拟实训、实战三大平台逐级深入

西部大开发为云南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科研投入、人才引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尽管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加大,在经费、师资引进、创业平台建设方面给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但由于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阻力也较大。因此云南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应首先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为首要任务,搭建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体系的建立应从教育教学、模拟实训、实战三大平台逐级深入。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中应将教学、学科、科研联系到一起考虑,模拟实训平台是对教育教学平台的升级,既是对前期教育教学效果的检测,又是对能力培养的再锻炼,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转化成实战的桥梁,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实战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标准。因此我们在建立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三个平台的关系(图1),不能只注重创新创业的实战平台,只有这样创新创业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三)在制度上,加强相关保障制度的建设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外延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创业体系,其中包括从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创业数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掀起了新的,但是其含义和范围尚不明确,通过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界定,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就业的需要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外部动力。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内涵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创新与创业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是内因;创业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是外因。没有创业的创新是缺少动力的,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缺乏生命力的。

1.1理念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应该作为一种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创新,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创业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应该是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在学校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填鸭式的,各种体系、概念、知识点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往往缺乏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对的,专家的观点都是不可挑剔的,甚至教师都是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真正实现打破常规、刻意出新。

1.2主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或者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完成,实践活动更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另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需要帮助主体寻找合适的中介和拓展足够的客体。中介可以是课本、网络、教师,也可以是优秀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客体可以由教师发掘也可以由大学生自己发掘,在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需要寻求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关注以及师资力量的扩大,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局限,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借助自身的能力投身实践。[1]

1.3目标

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需要将目前的课程重新整合,使其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而非仅仅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同时增加讲座的质量和数量,使其拥有固定的安排与系统的规划,建立专家库,邀请更多的不同行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要复杂的多:首先,聘请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避免实践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其次,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新的路径,如网络时代的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现实难以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游戏让学生在短期内体验创业的过程;再次,争取社会的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如企业群体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更加宽容友爱的环境及广泛友好的关系网络;银行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家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创业的成败,避免创新创业大学生太大的压力。[2]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

外延指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因素,可以一一列举,也可以不断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很多,从不同层次、角度进行划分,会有不同的种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我们主要从横向、纵向和内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横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总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通过给社会提供合格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训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

2.2纵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程、产出三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从师资、设备、教材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指授课计划、授课方法、作业等,实践教学指实践项目选址、实践形式、实践手段等;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走上社会后在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情况。

2.3内在划分

从内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等方面。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教育无处不在,包括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激励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指的是从师资配备、经费、设备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配合其它因素一起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如何让学生和社会满意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所研究的内容和关注的焦点。[3]

3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外延会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2]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6):75-76.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梳理,不难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培养模式有三种:一种是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意识;第二种是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区,通过校企合作、政府与学校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进入园区参与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同时结合学校优势资源,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扶持;第三种是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设备闲置、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模糊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发展初期,没有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也是各有千秋,各个高校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探索,既不成体系,也没有亮点。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倾向于将创新创业教育看成能够立刻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创新创业平台获取商业利润,这种观点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高校要认真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避免盲目跟风、急功近利。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创新创业就是一门普通课程,还是按照以前的授课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练习。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各高校都倾向于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单独的培养方式来开展,既不考虑专业教育,也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激励、教学质量评价等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不成系统,且不重视教学效果,难以形成学科专业间的协同,不利于交叉培养新机制的形成。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匮乏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力量、专业教材、实践场地、资金等基础教学资源都比较缺乏,尤其是师资力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教师团队不仅应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企业实战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纵观高校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社会阅历和企业经验相对薄弱,他们既没有企业经验,更没有创业经验,这就难免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创新创业教学所选用的专业教材也比较混乱,一些创业项目根本就没有可供使用的教材,现存的教材也大多比较粗陋,亟须经典教材的补充。教学实践场地不足,大部分还是依托传统教室进行授课。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可将这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才培养观念主题大讨论,明确创新创业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推进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进行社会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推进高校与高校间、高校与相关企业间、高校与政府间、高校与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广泛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形成与企业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构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实训平台,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性和地方性创新创业类竞赛。

(三)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能承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不仅数量上短缺,质量上也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因此,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就成了当务之急。可以采用全员参与、专兼结合的方式进行。即鼓励高校老师、企业负责人、社会精英等人士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组成一个多背景、多经验、多渠道的教师队伍,建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缺乏相关企业经验的老师,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进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使其在短期内迅速成长。同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注重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个性、能力、职业兴趣等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打造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变传统的对学生不加区分的授课方式和填鸭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其自主创新精神。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转变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等考核办法,采用新型学业考核评价办法,可将学生创业实践、创业竞赛等项目纳入学分认可范围。采用柔性管理模式,对少部分学生可推行休学创新创业模式,即对有创业意愿,同时具备创业条件的同学,鼓励其休学,全身心地投入创业,保留其相应的学籍信息。

(五)注重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注重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层转变观念,将创新创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倾力打造。可以在学校宣传栏、学校报纸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提高师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和理解度;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家做专题汇报;有层次、分重点举办各类专题论坛,可以以学院或以班为单位开展多方面的主体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尽力争取承办各类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三、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应用型本科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传统学术型本科的弊端,有利于改变本科教育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多样化培养目标。而国家在新时代和新经济背景下所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无疑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契合社会需求、满足企业用人要求,这也为高校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问题 对策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研究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

高校普遍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全面,认识程度不深入。其中有部分观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适合全部同学参与学习,只适用于少数能力强、学习优异的学生。也有部分观点把创业等同于创办公司,也有的误认为学生的勤工助学就是创业[2]。由于高校和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很多学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没必要单独开设一门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一门创新创业课程,也只是初步的课堂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明显欠缺。

高校和政府部门的沟通缺少有效性,使得高校的创业政策的宣传会滞后,对创业政策的理解不深入,不全面。这样会导致很多有创业意愿的同学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政策,错失了很多的良机,也使得很多创业的同学未获得相应的国家政策的扶持。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机制落后、教育模式单一、学科体系不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机制多数比较陈旧、教育模式单一,基本多以课堂教学和讲座为主。特别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形成了很多“纸上谈兵”的空洞理论。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和制度,难免会造成授课教师成为中心,成为主体,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的客体的局面。这种模式难免使教学脱离实际,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而应付学习,会限制很多同学的发散思维,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同时,也有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到正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零乱,授课教师各自为政的情况。

(三)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大学生由于受到个人能力、专业水平、家庭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创新创业活动缺少积极性,仅仅是由于学校的学分规定而被迫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而高校的创新创业大赛,覆盖面太窄,能参与其中的学生人数不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理解,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四)高校缺少一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

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不健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由于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很多授课教师是从其他专业临时抽调过来的,多数是理论型的教师,真正有过创业经历的教师为数不多。使得学生无法从课堂上获取创新创业的最真实的感受和实战管理经验。

(五)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把理论转化为应用的最好的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但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建设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因为高校和政府没有形成开放的、互动的合作模式,社会支持不足,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参与企业管理和经营。(2)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课时少,时间短,安排也不规范,很多同学在实践中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参观为主,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实际操作中。(3)很多高校有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但多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比赛的成果应用于实际。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高校要理顺领导机制、统筹安排、明确分工与职责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和创业政策扶持等工作的有条不紊的开展。高校应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与合作,力争获得人才支持、实习岗位和资金的帮助。同时,高校也应加大理论研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调研会,互相学习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推广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二)高校应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急需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校制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应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应围绕以下三个层次建立:(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通识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其中开设的课程可以包括创新思维和方法、创业学原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2)针对有较强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同学开设专门课程,其中包括创新创业技术和方法、市场营销、法律法规、沟通管理能力等。(3)针对有创新创业项目、课题的同学开设的各类实践课程,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帮助这部分同学进行指导教学。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团队组建于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实训指导等课程。

(二)高校要努力培养过硬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是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应坚持“专兼职结合”,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高校要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创新创业的兼职教师。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授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定期进行教师的培训和交流,达到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训活动环节

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采取校内创业基地、校外示范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建设,来确保大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即掌握了创新创业的知识又能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校内基地的建设主要依托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科学研究相结合。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训时,可以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引入“创业导师”,引入“孵化器”。在校外要依靠政府和产业界的支持,高校应积极加入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园和社会的商业活动中。

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国创业精神,提升国家及地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能否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人的发展。因此,高校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过硬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训活动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2]屠火明,刘吕高等.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和突破[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48-51.

[3]刘丰安.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2-14.

[4]唐根丽,王艳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6):76-78.

[5]曹剑辉,周合兵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96-197.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广西 大学生 创新创业课程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30-03

2010年5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大力推M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这些文件精神反映了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自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改革和发展阶段。本文将从当前广西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化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结合当前广西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现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做法,提出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的措施。

一、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现状

(一)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目的定位不准

1.以创业实务教育为主,没有上升到理念层面的教育和指导。当前,不少高校基本上都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一门创业课,但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说,大多未能完全满足国家文件的要求。例如,在数量方面以单门课程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以实操性创业实务教育为主,大多把创业教育的教学目的定位为“培养企业家”的教育,注重面向学生开设如何创办企业实操教育教学活动,侧重于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在创新创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理念层面,较少涉及。

2.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有的高校会把创业教育的目的定位为“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同时,拉动创业带动就业的马力”。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如同上文提到的,以创业实务教育为主,教会学生尤其是有创业意向和基础的学生如何开展适合自己的创业实践活动、创办企业或开设公司,在解决创业学生个人或团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创业率的同时,还可以解决一定量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压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目标。但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关注和指导较少。

3.大学生理解的创业教育的目的也不全面。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对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解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即在理解创业的概念上存在偏差,将创业直接等同于创办新的企业。从这个理解层面来说,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会比较青睐这门课,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则会比较反感这门课程,对课程的普及教育及教育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1.创新创业课程没有独立性和系统性。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包含在学校整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就业指导教育等课程中,较少有高校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与创业国家精品课程、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国家示范课程等,创业教育的内容只是课程的组成部分,没有独立开设。同样地,很多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总框架时,没有将创新创业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纳入其中,没有课程建设应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全面。当前,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内容构成不够,也没有形成体系。大多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以第二课堂活动或创业园、创业基地的创业实践活动安排为主要内容,在教学计划内开展诸如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主题实践活动、创业孵化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缺乏完整的教学计划内的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教学安排。

3.创业课程没有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大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依托于公共课程来开展,没有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以公共选修课为例,大多高校会选择让学生设计一份创业计划书作为期末考核方式;以公共必修课为例,因为涉及试卷整理及保留、必须闭卷等,不少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参考其他公共课程的做法,即设计一套适合于闭卷考试的期末考试卷子,供学生作答。这两种方式相对来说,都比较单一,不符合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

(四)师资的建设和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

1.师资队伍在数量上还有扩大的空间。目前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在社会企业有过实战经验背景的师资和在工商、税务等行政事业单位且较为掌握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专业人士的师资,不利于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2.师资队伍在质量上还有提升的空间。高校创新创业课的师资,需要有深厚的综合知识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企业创业实战经验和必要的开办企业的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里尤其是一直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难度很大。目前,在高校从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和培训的老师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经过专门创新创业知识培训的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二是负责就业创业工作的老师,包括招生就业处、团委、各二级学院系负责就业创业工作的行政人员;三是高校聘请的校外企业人士或工商、税务等专业人士。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高校的老师往往缺乏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指导学生创业的专业知识,社会聘请的教师则缺乏符合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两支队伍的力量如果没有得到整合,则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

二、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措施

(一)树立发展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高校和创新创业教师都应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自觉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日常工作的育人体系中,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能在校园里四处开花。高校及教师都应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思想,融入高校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全员全过程中,尤其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确保课程的开设情况,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占一定的课时和学分。

2.高校应充分、全面、正确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业不能简单等于开办企业,创业教育也不能简单等同于教大学生如何开办企业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自己开办企业的企业家,也不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利器,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灌输一种渗透于大学生活和未来职场中的勇于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多利用现有的各种技术、资源和条件开展创新实践,提供有益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或者新理念。这既包含狭义上的创办企业的创业,也包含广义上的在本岗位的创新创业。

(二)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搭建起“意识教育+知识和技能教育+实务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意识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是一种理念教育、一种精神教育,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要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这方面,主要是建立相关课程,对学生开展有关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创业信念、创业动机、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责任意识、成功创业案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较为基础的普及化、富有丰富内涵的意识教育。在创业意识教育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课程开设得相对完善,这两所高校均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主线,重在对创业精神的诠释和培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

第二,能力和知识教育。这相对于意识教育提升了一个层次,这个层面的教育应包含创业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投融资管理、市场营销、团队搭建与合作、市场风险研判与防范、市场机会识别能力培养、领导组织能力培养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这类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上海交通大学的课程开设得较为完善,该校以创新为基础,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实现“专业教育+创业”。

第三,创业实务教育。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增加创业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例如,在校内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使基地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和场所;在校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依托校外的教学实践基地或创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到相关基地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在这方面,因为课程是面向所有在校生开展的普及化课程,各高校因实际情况不一,在不能实现每个学生都安排开展深度创业实践活动的情况下,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安排体验式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热莺头绞剑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创业实践的体验经历和体会,满足创业实践教育的覆盖率问题。这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得较为完善,该校以电子商务创业为平台,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特色,鼓励学生借助电商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以学生网络电商创业的业绩折算学分或作为成绩参考依据。

2.搭建起“必修+选修”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我国107所“211”高校中,开设与创业相关课程的高校仅有41所,相比之下,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有21门创业学科领域的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开设了20门课程,UC伯克利开设了23门课程。广西高校可以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生专业实际,搭建起“必修+选修”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等必修课,授课对象可为全体在校大学生,主要介绍创业基本概念及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以及创业基本流程、创业必备素质和能力等内容。选修课可面向部分有进一步开展创业实践需求的学生而开设,可以包含以下一些课程,如创业案例、创业团队建设、创业投资、店面装修与设计、创业项目遴选、公司财务分析等通识内容课程;或者是简单易操作的实践课程,如关于如何开一家淘宝店、如何玩转微信创业、如何开一家咖啡店等的课程,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普及创业投资、创业管理、企业营销、商务礼仪、创业实践等知识,帮助学生更便捷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搭建起“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广西高校应在专业教育、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不同的创业实践路径,在对所有学生开展普及化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特色教育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开展“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尝试。如在商科类文科专业中,可以侧重介绍商贸企业创业的基础知识,在技术类理工专业中,可以侧重增加有关商务和营销类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内容。同时,广西高校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所结合和侧重,如广西桂林的高校可以开设有关旅游产业、旅游经济的课程,在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年起,独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且将创新创业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则进一步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实际,开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包,进一步推动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改革和完善现有课程考核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有以下几种可供学生依据本人情况自选的课程考核方式:一是对于已经成功创业的学生,学生凭营业执照可以申请课程免修或者是替换期考成绩,且成绩都应该定在90分以上甚至是满分。二是针对有创业意向但是还没有创业实践或行动的学生,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业实践思路,提交创业计划书,以便在理清创业思路的同时,形成和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书,便于得到任课教师的指导选送出去参加各种创业大赛、路演、风投等,为进一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和搭建平台。如果创业计划可以在大赛中获奖或获得投资,则学生可抵分数80分以上。三是对于只普及创业意识的学生,教师可参考日常必需文化课程的方式,出份包含主观和客观题型在内的试卷,统一组织开卷或闭卷考试。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通过网络系统来完成试卷的生成和考试,这也是对创新创业思维和行为的一种印证,能更好地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建立一支能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1.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拥有多元化专业背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兼具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可以由以下四种类型组成:第一类是担任创业理论课程为主的教师,这类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主要由负责就业创业工作的老师来担任,同时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由会计、法律、企业营销等专业教师担任。第二类是校外专业人士,主要是指高校聘请的在校外专门从事银行贷款、企业创业、投融资管理、工商、税务、人社局等行业的人士,他们负责向学生传授创办企业所需的投融资及资金管理、工商登记注册、税务纳税等与企业创办有关的政策性实务。第三类是校外实践教学教师,这类教师一般须在企业里担任一定职务或者是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人(含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他们负责向学生教授当今各行业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或者具体到各行业的创业实战经验分享。这类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教师团队,能用自己的实践经历来引导青年学生在创业道路上少走弯路。第四类是本校创业的在校生或历届毕业生队伍,这支队伍因为成长的环境与在校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在校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朋辈关系”教师队伍的教育,也因创业成长背景相似,可以在资源、技术等方面形成有力的资源共享。后面三类教师队伍需要接受高校教师资格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高校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效果。

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一是积极主动开展师资交流和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需要通过高校经常开展内部培训、外部交流培训等师资交流活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重点培养优秀师资,把老师选派到国外接受更为优秀和先进的培训,以便提升本校师资的档次和水平及整体的教育效果。二是针对这种实践性强且任课教师队伍多样化的课程,制订灵活的培训、学习、挂职锻炼、企业实习锻炼的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到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开展企业实习或挂职锻炼,同时要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保证教师在兼职或企业期间各方面的待遇和教师的个人发展没有受到影响,便于教师安心在单位实习锻炼或挂职锻炼,进一步了解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切实提高创业师资的专业水平。三是高度重视这支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扶持,在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或是倾斜,如由实践成果代替理论科研成果等政策,不将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让教师能认清个人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确保教师能静下心来开展创新创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同时保证教师个人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上述内容外,广西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和重视教师对创业理论体系的研究,并要求教师们将研究领域从课堂教学不断拓展和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的创业教育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学、创业实践过程、创业规律研究等方面,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和案例,丰富对创新创业规律的掌握程度,帮助大学生通过学习创新创业过程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规律,为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实证研究,2012(10)

[2]袁永平.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9(7)

[3]杨艳萍.创业教育课程化的框架设计[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邰玉明.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积O影响[J].科技资讯,2015(14)

[5]方明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0)

[6]肖柳梅.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8)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一般课题“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研究与实践”(2015LSZ023)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 双创教育 酒店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 实现路径

一、双创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分析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这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该“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5年6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调动高校深化改革的积极性,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教育部与谷歌、百度、微软、英特尔、西T子、IBM、元计算、北京触控科技等企业共同启动了“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得到了众多高校的响应,很多项目经过论证后获得立项,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2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提出了“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规定“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体现在高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

二、双创教育理念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要求

(一)重视创意性思维和创造性潜能开发。双创教育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创意性思维训练和创造潜能开发。创意性思维是以感知、联想、思考、理解、记忆等为基础,以求新性、探索性、综合性等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创造性潜能是指个体具备的开创性的先天特质和潜在能力,在《辞海》中将创造解释为“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行为创造学》认为创造的本质具有“新颖性”,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将“创造”和“创新”等同对待。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而言,在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加强创意性思维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激发学生善于“奇思妙想”。不能因循守旧,不要僵化死板,循规蹈矩和墨守成规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挖掘,充分发挥年轻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较强、探索精神突出等诸多优点,将智力智能开发、知识吸收转化、创新素质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自主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培养。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高校学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因此,创业教育是双创教育中另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培养,通过自主创业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二是提高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拓宽个人成长空间,增强后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发展型就业。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把“自主创业”与“就业择业”有机结合起来,将其视为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强调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又重视就业择业能力的提高。自主创业意识培养主要指通过创业教育,在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等方面加以引导,将创业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就业择业能力提高就是通过就业择业指导,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正确理解“先就业再择业”的基本道理,从而在就业择业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注重综合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锤炼。。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双创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重视综合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锤炼。综合职业技能一般指针对特定职业的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和复合技能。操作技能指对工作岗位上各种工具、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心智技能指对各种技术手段、操作规程的理解领悟能力,复合技能指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素质既指个体在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又指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意志品质,包括思想意识、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责任担当等。酒店管理是由前厅、客房、餐饮、酒吧、茶艺、康乐、商务、会展等多种工作组成的岗位群,因而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胜任酒店工作岗位群的综合职业技能。同时,在酒店管理服务过程中,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客人打交道,只有不断提高酒店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给予客人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因此,注重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从而通过“问题导向”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拓展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大量进驻中国,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世界各地客人的风俗习惯和消费特点,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酒店消费服务,为酒店赢得更多消费者,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另一方面,拓展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际品牌酒店集团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而在酒店产品设计、酒店市场开拓、酒店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实现与国际化全面接轨。从创新创业角度看,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同时对创业有极大帮助。试想一下,如果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肯定能够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提供新服务、创造新价值。如果打算创业,就要充分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客户资源,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市场价值,获取商业利益。

三、基于双创教育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是关键。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推广初期,如何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就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创新创业课程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启迪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选择性开设《创造力开发》、《创意思维训练》、《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投资企划》、《市场策划》等创新创业课程。另外,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可以考虑成立“创新创业管理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机构,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和帮助。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一座酒店,一方面利用饭店平台对外营业,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加强校企校政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校企校政合作、多方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实习场所、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建立校企合作的u价体系,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促进酒店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二是积极寻求校政合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有效利用各类资金,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指导。逐步构建起“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三)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将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着力拓宽成长上升空间,不断提高后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够成功实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归纳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八项内容。人文素质既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又是不断完善、提升自我的基本内容,因而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能够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极其重要。

(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提高双创教育水平。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国外许多高校已经非常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百森商学院等高校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与国外其他高校的有效合作,深入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充分参考国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方法,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帮助。同时,全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不同高校的各自特点,将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我国高校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四、结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要求。同时,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对酒店管理人才而言,必须特别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继.以“双创”教育理念引领本科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6(8):7-11.

[2]曾红颖.“双创”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21-23.

[3]张军扩,张永伟.双创如何成为发展新动能[J].新经济导刊,2016(4):81-85.

[4]徐雁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3):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