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主义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主义的特征

人文主义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主义思想;图书馆学;以人为本

一、加强图书馆学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深入推进,促使我国公民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使得人们从以物质为主的发展状态逐渐转化为以人为主的发展状态,即更加强调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与动力。这就使得实现人的现代化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能力与知识素养的提升。图书馆作为提高人的知识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使得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图书馆学,在推动图书馆理论建设与实践服务方面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使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前推进的根本要求。

二是实现图书馆社会职能的需要。一直以来,图书馆都承担着保存文化知识、传播科学信息、挖掘智力资源、实施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重要社会职能。而这一社会职能的实现,不仅仅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而且需要图书馆相关人员对人类文化事业的热爱以及爱岗敬业的人文精神。但随着各种各样信息服务形式的出现,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正在不断下降,而要增强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服务形式的竞争力,就必须从各方面强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1]科学技术作为优化图书馆硬件资源的重要支撑力,使得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路径。而以人为本的软件资源的提升同样也不容忽视,只有不断强化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与人性化意识才能够由内而外的增强图书馆的整体实力。所以,强化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实现图书馆社会职能最大化的本质需求。

二、图书馆学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是人文性。任何学科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人们对此学科的实际需要,图书馆学同样也不例外,人们对信息知识的需要正是图书馆学出现的根因c动力。从哲学角度去看,图书馆所有活动的目的与主体都是人,图书馆学也是一门以人为核心的学科。从某种层面去讲,图书馆学就是研究人的一门学科,其学科特性展现出了人文主义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文化哲学。图书馆的所有信息资源系统都是根据用户群的特定需求而设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为用户服务,提升社会效益与服务质量也是其最高目标[2]。

二是平等性。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追求思想行动的平等性。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认为,图书馆作为开放的、公共的、免费的服务设施与组织机构,必须满足人们追求知识的平等权利与人文理想,在具体的服务与管理活动中,要充分保障广大用户实用知识资源的平等地位。具体而言,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平等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用户资格的平等性、知识资源利用的平等性、知识阅读的平等性、参与图书管理的平等性、发表意见的平等性等方面。人文主义思想认为,在图书馆学中彰显人类的平等理想是一项根本内容。

三是和谐性。图书馆学中的科学内涵,主要是指在开展图书馆相关活动中对科学技术的实用;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内涵,则是指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要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人的进步与发展。与技术学派秉承的“唯技术论”思想不同,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图书馆的和谐发展,即不但要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又要兼顾人文主义的发展。[3]人文主义思想认为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即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也离不开人文思想的推动,只有将两者进行融合与统一,才能够促进图书馆学的和谐有序发展。

三、强化图书馆学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路径

一是大力加强图书馆学的服务理念。图书馆是一个存储知识资源的公益性机构,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肩负着全体公民获取知识的基本权利的责任与义务。而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提高其服务意识,树立以读者满意为发展目标、以人文关怀为主要特征、以官员素养为根本载体的综合服务理念。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与图书馆的社会责任相一致,因而强化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确立为公众提供知识服务的思想观念等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数字化信息发展时代,公众获取知识的途径愈来愈多,图书馆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所以,只有实行个性化、公平化、免费化的人本服务,切实保障每位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正当权利,才更有可能增加图书馆对广大知识用户的吸引力[4]。

二是建立健全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技术学派逐渐陷入“唯技术论”的认识误区,部分激进的图书馆研究者甚至提出了图书馆消亡论。技术学派偏执于技术的观念认知,对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已经构成了消极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图书馆学的生存危机。所以,强化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理论建设,促使图书馆学研究认识到人文思想的重要价值,平衡人文与技术在图书馆学中的地位,建立健全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是实现图书馆学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是积极提升图书馆学的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是信息科技时代的核心支撑,知识是新时代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则成为了各行业高度关注的课题。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高度集中的区域,不但拥有海量的显性知识资源,而且包含从事文献资料管理的图书管理员等隐性知识资源。所以,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既有对显性知识资源的管理,也有对隐性知识资源的管理,而知识管理则是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加强图书馆学的知识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确保每位公民都能自由行使图书馆阅读权利,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资源的社会价值,强化图书馆学知识推送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5]。

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将人列为图书馆学的中心对象。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不是为了抗衡技术学派的“科学图书馆学”理论,而是为了肯定与恢复图书馆学中固有的人文主义属性,推动图书馆学人文内涵与科学内涵的统一和谐发展。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修正当前图书馆学理论的手段范畴与目的范畴的本末倒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现代化图书馆学的基本范式与原则的根本转规直接相关,是将“自然与人的新的联盟”思想观念贯彻到图书馆学中的重要表现。意识到这一转规对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对推动我国的图书馆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付丽.试论图书馆学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J].鸡西大学学报,2005(04).

[2]黄顺荣.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学五定律》之图书馆社会学思想浅析[J].津图学刊,2001(01).

[3]靖继鹏,陈勇先.试构造以用户为核心的情报学理论体系[J].情报业务研究,1991(04).

人文主义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价值取向

20世纪以来,教育领域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二者的冲突引发了诸多教育冲突和矛盾,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对着两种思潮进行反思,以致出现了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教育也开始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理想。在我国教育中,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原因之一就在于从理论上没有搞清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及其走向。因此,辩证地分析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并积极探索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在我国有效实施的途径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融合

人文主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社会,在18世纪以前,古典人文主义在教育领域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主要流派有永恒主义流派、自由主义流派及存在主义流派。人文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首先是人性不变的哲学观,它认为人性是美好的,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即培育人性,使人区别于动物而成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理性,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理性。人文主义教育认为,教育首先要为个人发展服务,其次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即个人的教育目的高于社会教育目的。就个人的教育目的而言,教育又在于形成完善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而不是获得谋生手段和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

随着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人们越来越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科学主义在西方最早以实证主义为代表,最后由杜威发扬光大,它认为自然科学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科学主义鼓吹科学和理性至上,反对形而上学,它夸大了科技的合理性,其理性的外延只涉及科学技术层面。首先,科学主义教育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必须是灵活的,应当根据所有有关的事实和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来决定;其次,科学主义教育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它所重视的都是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他反对抽象的谈论教育目的和人的自我实现;还有就是重视科学教育。科学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智力,科学教育反对一般的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反对去掌握繁琐的事实材料,而是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比较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科学原理。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观念与教育主张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二者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互不相容的“敌对”状态。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反对空疏无用的古典教育内容和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强调科学知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注重教育与实际生活、生产的联系,积极探索教育方法手段的改革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是其过分注重科学知识而忽视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观照,阻碍了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反对教育过分的工具价值和对理性的强调,注重教育对人性的陶冶和非理性因素的培养,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个人幸福生活的实现,强调鲜明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使学校富有人性,教育富有个性。但是,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社会责任,轻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对个人职业生活的意义,有的甚至走到了反科学主义的极端,违背了教育与社会以及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的规律。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虽分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由于二者各自为政、片面强调一方的弊病与缺陷,也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和快速发展。为此,教育必须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走向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内涵及价值取向

(一)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科学人文主义称为“科学人道主义”,并解释道:“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他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的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学会生存》中指出:“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任何教育事业中基本的、贯彻始终的因素,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儿童、青年和成人设计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帮助个人不仅控制自然力和生产力,而且也控制社会力,从而控制他自己,他的抉择和他的行为;最后,要是科学和技术有助于人类建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以促进科学发展而不至于为科学所奴役。”①

因此,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导向的社会活动。它是“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其最高鹄的,是要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协调和互补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

此基础上不断实现人自身的解放。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是科学人文主义哲学社会观在教育中的反映,同样可以说,科学人文

作者简介:李希(1988-),女,汉族,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

主义教育观既是科学主义的,又是人文主义的,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目的”。②

(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

科学人文主义既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取向的内在价值,又注重科学人文方法及其内容的工具价值;既注重个人的价值,也注重社会的价值。它强调以人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即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与人的整体幸福的发展。学者们把视野从单一的经验增长拓展到多目标的社会综合发展;从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到全面考虑人的生存条件和人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的发展;从争取一时的繁荣发展,到确保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人的潜力的发挥。这不仅需要以物质经济的发展为保障,而且还需要教育、文化、道德、政治、法律等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不仅要有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要与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保持和谐协调。因此,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既尊重科学的价值,强调科技教育,又注重道德教育,它既反对过去教育中的唯人性论,又反对教育中的唯科学论,避免了因轻实际而造成的空疏无用,或因轻人文而造成的道德、价值、人性的失落。它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着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着科学精神。它旨在教会人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中,人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单纯作为抽象的人和单纯作为现实的劳动者而得到发展和满足。

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在我国实施的有效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日益倾向于追求科学和人文的协调发展,并在实践上对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效融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转变观念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认识到两种教育观念的优劣,使两者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理想的教育发展观应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在教育价值上,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育目标上,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科技水平,也重视学生内心世界的充实完善;在师生关系上,要克服片面的“学生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建立良好的师生观,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积极互动的过程。当今社会倡导素质教育的实践,要坚决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为实现两大教育思潮的融合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课程是教育要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因此,要促进两大教育思潮的融合,应建立以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着眼于提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使人接受教育,而不是限于经济增长一类的外在目的。重视把教育和生产相结合,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精神。更为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关心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培养人的责任感,为建立一个人文化的社会而努力。”③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着文理科比例不协调这一现象。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分别针对文理科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有计划、按比例地开设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使理工科学生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均具备应有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三)师资力量的培训

教师的素质是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时代的发展赋予教育新的任务与要求,即培养实现科学与人文双重教育目标的、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比以往更高的教育水平。因此应大力加强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新时期的教师应具有较好的科技人文素养,不仅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精通,还要对其他领域知识有所涉略;不仅要熟悉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也要做到将现代教育技术熟练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教师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与知识、教师与知识、学生与教师之间都能达到和谐平等的互动,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互相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交融。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还要向学生传递正确、良好的道德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相互整合中和谐发展。

总之,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综合了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融合,就是要构建统一的教育目的和完整的教育,共同奠定正确的追求基础,形成正确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体思维。我国须大力实施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使教育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人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委.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扈中平.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4).

[3]陶志琼.新旧之间:教育哲学的嬗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4]奥雷利奥.佩西.人的素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

[5]刘朝晖.教育的希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6]徐丹丹.构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精神[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7]孙士杰.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理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8]韩玉柱.走向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逻辑[J].当代教育科学,2011(1).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委.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人文主义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启示

1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3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二语教学理论;二是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改革评估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只有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单纯对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对教学法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双轨研究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2]程晓堂.论自主学习[M].学科教育,1999.

人文主义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人文精神;情感;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人文主义(humanism)起源于14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然后扩大到整个欧洲。人文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特别是语言教师,在关注学生认知(cognition)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的情感(affect),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a whole person)来对待,在努力帮助学生扩展语言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对其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的培养。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外语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心理是具体的、变化的,因此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关注对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和现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让人以独立于上帝的视角自由地审视自然现象,它以文学、诗歌、戏剧、绘画、音乐等形式,反对基督教神学统治,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提倡认识自然,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肯定人的价值,借此把人文主义思想推广和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近代人文主义构建了人作为自然旁观者的形象,将超自然力量和神秘实体从科学研究中清除出去。现代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对举地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

中国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如道家强调“法自然”“为无为”;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以“仁学”为表征的人文精神的高扬。孔、孟、荀以“圣人、至人、仁人、君子、大丈夫”当“人”的理想,不但提出了为“仁”的主张和原则,而且铺垫了一条具体可行的达“仁”之途。王树人认为: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把人当人看待”。换句话说,不能把人当作非人的东西,不能把人当作牛马一样役使,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三、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解读

(一)外语教学法中人文精神的解读

20世纪是外语教学蓬勃发展、教学法研究硕果累累的世纪。除沿袭16世纪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和19世纪末建立在改良主义和联想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直接法(direct method)外,随着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语言测试学等学科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法应运而生,如:40年代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70年代以来建立在人文主义基础上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method)、沉默法(silent way)、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暗示(suggestopedia)等等。

上述人文主义教学法虽使用了全然不同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他们都将学习者看成是既具有智慧又具有情感的完整个体,重视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来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教学中,教师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摈弃“师本位”的观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朱风云 2003)亦认为: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人文精神的解读

2004年4月起,教育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凸显了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条件下的自由学习等。

与1999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不同,《课程要求》明确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目标是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学生学习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拓展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转向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

《课程要求》中的一般、较高和更高要求分别与中学“新课标”中的七、八、九级相对应,既照顾到那些刚达到或尚未达到七级要求的学生,又照顾到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分级教学遵循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各高校之间英语教学水平的差异,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可根据《课程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这种灵活的选择和操作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目标设置的民主性和人文性。

新的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此外,《课程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符合新时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要求。通过灵活设计课程体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大学英语课程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四、人文主义精神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个人情感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等,其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高校普遍扩招的形势下,学生间的水平差异、能力差异、策略差异、动机差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学习中心或校园网最大限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适时做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师角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他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学生求知的“顾问”、课内外活动的“协调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同时教师本人也应是学习者和研究者等。

(二)灵活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个层次的“要求”是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朝较高或更高要求迈进。大学英语教学可实行分级教学,分别对应三个不同层次,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英语水平的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积极增设选修课程,如:世界文学史、中西方哲学史、欧美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电影与文化、美学概论、商务英语、科技英语等。对于文科的学生要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理工科的学生加强人文知识的熏陶,通过对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三)加强师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门语言课的讲授者,大学英语教师更应勇挑重担,弘扬校园人文精神。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美学等,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和追求真理的氛围,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学的整体设计和建筑应该有美学思考,学校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程和系列讲座,扶持和加强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等等。

(四)创新评估体系,促进人文主义的英语教学

《课程要求》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学生的阅读和语法能力的状况,重视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师应创新评估体系,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改变以往由一份试卷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方法,采用讨论、辩论、周记、读书报告、学期论文等方法进行评估,加大人文知识的权重,利用科学的评估体系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沉淀。

五、结语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呼唤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历史的丰厚土壤和崭新的时代特征是人文精神生成的基本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人文文化的培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强弱、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涵养深浅和思维智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的要求,两者相容则利,相离则弊。只有坚持两者的交融,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状态,才能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郝苑, 孟建伟. 论西方科学的人文背景[J].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6) 129-136.

[2]尤西林.“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 , (5) 50-53.

[3]王树人. 关于人文主义的几点思考[J].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 (1) 9-12.

[4]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4-127.

[5]周星. 国外现代语言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5) 34-36.

[6]朱风云. 论英语教学的人性化与英语学习的人文教育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5) 139-141.

[7]Stevick, E. W. Humanism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4-25.

[8]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4. 1-9.

[9]教育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13.

[10]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10.

人文主义的特征范文5

《奥赛罗》写的是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悲剧爱情故事,在这部剧里,莎士比亚充分发挥了人文主义者对待爱情和自由的态度。他将奥赛罗设计成充满冒险精神的勇士形象,面对爱情,奥赛罗勇敢果断而豪迈,他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而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对奥赛罗也是一往情深,照奥赛罗所说,苔丝狄蒙娜对他抱有同情,她为他的勇敢而感动。这样的爱情体现出了新时期的爱情观,那就是爱情要建立在互信互爱的基础之上,彼此都要互相理解,这样的爱情观与自古以来的门第观念完全不同,这种完全抛弃了种族、门第与社会地位的爱情观念也是人文主义者全新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态度。由于完全背离了传统的婚姻爱情观,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爱情必然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容,这样的爱情必然会遭到阻拦和破坏。在《奥赛罗》中,这对恋人在相爱之后首先遭到的打击就是来自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她的父亲极力反对这对恋人的相爱,更因为奥赛罗黑人的身份而不允许他们结婚,加上狡猾而奸诈的伊阿古从中挑拨离间,最终导致了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悲剧。在这出戏剧当中,虽然伊阿古令人憎恨,但是从整体情节发展来看,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两人的性格特征也直接导致了他们爱情的毁灭。男主人公奥赛罗容易轻信别人,同时又有很强的嫉妒心,他轻易就相信了他卑鄙的手下伊阿古,并且对苔丝狄蒙娜产生了怀疑。而苔丝狄蒙娜性格也有缺陷,她粗心大意,由于她的疏忽丢了自己的手帕,让奥赛罗误以为自己的妻子不忠,从而促使了悲剧的爆发。这种情节设置实际上是代表了莎士比亚的美学思想,以及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崇高理想,虽然这部剧简单地看来就是因为手帕而导致的爱情悲剧,但是它绝对不是一部简单的恶作剧,而是具有十分复杂的美学特征,作者将这样的情节设置在文艺复兴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典型意义,剧中的激烈矛盾冲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十分复杂和丰富。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碰撞与对立,正如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所说的,文艺复兴是产生巨人的时代,这些巨人充满了思维能力,饱含热情,学识渊博而多才多艺,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异常残酷的时代,面对“羊吃人”的社会现实,新兴的人文主义者虽然具有美好的社会理想和愿望,但在罪恶的资本主义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却感到寡不敌众,理想得不到实现,面对这种困境,莎士比亚对此进行了反思与思考,他此时创作的《奥赛罗》就是蕴含了深厚的悲剧意蕴,体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奥赛罗》中,莎士比亚刻意将主人公奥赛罗化作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在这部戏剧里,他勇敢坚强,慷慨无私,心中充满着追求至善至美的崇高理想。奥赛罗代表了戏剧美好的一面,与他相对应的是伊阿古和勃拉班修之流的人,在莎士比亚笔下,这类人具有极端的利己主义。特别是伊阿古,身上兼具了封建主义的凶狠残暴,同时还有资本主义的狡猾与伪善,他们是邪恶与丑陋现实的化身。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奥赛罗与伊阿古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美好与丑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虽然在世人看来,理想是美好,令人热切期盼,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产生在孱弱的人文主义者身上,本身就具有了悲剧意义,人文主义者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在面对黑暗现实的时候是那么不堪一击。从主人公奥赛罗身上可以看出,人文主义者的这种幼稚表现暴露无遗,奥赛罗并不理解自己所要追求的自由爱情是平等而伟大的,他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人文倾向。也就是说,他对于这种追求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完全无意识的,所以在面对艰难的时候他非常困惑,这种性格特征就给了伊阿古可乘之机,伊阿古对奥赛罗说同阶级、同肤色的人向苔丝狄蒙娜求婚她都置之不理的行为违反常理,面对伊阿古这样的说法,奥赛罗并没有表示反对,更没有对于自己所要追求的爱情以坚定、有力地回击。相反的是,他反而对于自己的行为产生了疑惑,并且一度怀疑苔丝狄蒙娜。此时的奥赛罗已经忘记了自己与苔丝狄蒙娜的牢固基础,也忘记了自己对于美好爱情与理想的追求,这样的性格特点导致了他不断怀疑苔丝狄蒙娜,最终不再信任苔丝狄蒙娜,亲手将自己的爱情葬送了,与其说奥赛罗是对于苔丝狄蒙娜产生了怀疑,实际上是他对于理想与美产生了动摇。

虽然从表面看来是由于奥赛罗自身性格特点,以及伊阿古等人造成了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悲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份爱情本身就会是悲剧结局。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是因为追求美好的理想而结合在一起的,他们不管阶级地位还是种族肤色都是相距甚远,这违反了封建传统道德,也必然会导致封建势力的极力反对与扼杀。例如,反对的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勃拉班修,这位老封建将相貌与财势视作婚姻的必要前提,认为苔丝狄蒙娜这样貌美的姑娘是不应该也不可能与黑种人结婚的,对于他们的结合,勃拉班修表示出极度的不理解,认为这完全不合常理。这种封建思想一直被勃拉班修所信奉,并且始终禁锢着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直到勃拉班修死了,他都不同意这对恋人的婚事。而伊阿古成了这份爱情的主要破坏者,由于伊阿古集封建势力的顽固守旧与资本主义的狡猾奸诈于一身,所以对于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来说,伊阿古的威胁更大,尤其是伊阿古身上表现出的资本主义的阴险与狡诈对于男、女主公的爱情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伊阿古不择手段,不断去破坏奥赛罗对苔丝狄蒙娜的信任,一次又一次地下圈套以蚕食他的意志力。面对这样的恶势力,奥赛罗难以招架,要抵御这样的困难,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简直是太难了,对于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来说,虽然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初具形态,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还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所以人文主义者还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所以,在面对黑暗势力的时候他们无力抵抗,只能陷于困惑与不解,即使是无比愤怒也只能空做哀叹。从这方面来说,人文主义者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牺牲品。《奥赛罗》绝不是单纯的描写爱情悲剧,而是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作品里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美好愿望,以及理想得不到实现之后的毁灭性悲剧意蕴,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意义。

虽然《奥赛罗》是充满时代悲剧与社会悲剧的作品,但是它的美学意义还不止如此,正如我们所知,悲剧的美学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悲剧意蕴,同时还体现在隐藏在悲剧之下的积极的精神实质。悲剧美学范畴包括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剧中的主人公死去后,他们身上表现出了各种美好的品质已经幻化为一种精神的力量激励着世人不断进步,他们崇高的精神和美好的心灵指引着人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虽败犹荣,这样的牺牲反而更能激发起人们的赞美与同情。另一方面,虽然一般在各种悲剧冲突中,邪恶一方的势力总是压倒正义的一方,但是在这个矛盾冲突的过程当中反而暴露了丑陋一方的渺小与空虚,他们身上的腐朽更能够激发起人们的愤恨与憎恶,并由此认识到了正义的美好,人们会相信,虽然邪恶一方暂时是占优势地位,但是终有一天他们会走向灭亡。在《奥赛罗》中,莎士比亚倾注了自己大量的精力,他把自己作为人文主义战士的美好理想与愿望全都寄托在剧本中。莎士比亚本人就是乐观主义者,所以他的很多戏剧虽然是悲剧形式,但是其中充满了启迪,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进步意义,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美好意愿。虽然在这部剧里表面上恶势力战胜了新势力,但是善、恶只是指向行为,并不代表善与恶本身,恶势力想尽各种方法镇压新势力,处处孤立分裂新势力,虽然最后悲剧结束,但悲剧的背后是真、善、美得到了永恒的胜利,相比之下,恶势力则走向了永久的毁灭。

人文主义的特征范文6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