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技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运动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运动技能

体育运动技能范文1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你——们——好!

男:在喜获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的日子里

女:在喜庆火箭上天嫦娥飞月欢欣鼓舞的日子里

男:在喜迎20__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冲刺的日子里

女: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小学部第二届科技节系列活动之

生活技能和趣味体育运动

合:开——幕——了!

女:我们衷心祝贺本次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男:祝贺,祝贺,热烈祝贺!

女:让科技走进校园

男:让科技融入体育

女:让能力得到提升

男:看吧,运动场上,招展的彩旗,艳丽的鲜花,整齐的队伍,迎面走来。

女:听吧,震天的锣鼓,嘹亮的歌声,犹如大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男: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开幕式正式开始!

女: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由四名护旗手擎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20__北京奥运会上,她将再次飘扬在世界,我们为之骄傲、为之欢腾、为之自豪。

男:下面向我们走来的是由四四班同学组成的鲜花队,她们的队伍整齐划一、色彩绚丽,胸前的鲜花象征本次运动会的蒸蒸日上、红红火火,她们将挥动手中的鲜花为运动员们祝福、呐喊。

女:接下来是彩旗队,彩旗队是由五一班41名同学组成,他们个个精神抖擞、英姿飒爽、豪气冲天,绚丽的色彩由他们来设计,美丽的篇章由他们来谱写。他们的手中有辉煌的一页,他们的手中有多彩的画笔。他们将用手中的彩旗为本次运动会增光添彩。

下面正向我们走来的是一、1班的全体少先队员,三十一张笑脸,三十一朵花。瞧!他们生动活泼,健康快乐!他们的口号是: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一、2班:37名小天使,他们认真的小模样和迈着稚嫩的步伐是多么可爱呀!看,他们挥动的小手多么有力;听,他们的声音多么甜美。我们相信,这些可爱的小天使们一定会给我们每个参加校运会的老师和同学带来快乐,带来好运的!

迎面走来的是英姿飒爽的一年级三班。这是一个活泼,富有朝气的班集体。全班同学团结友爱,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看!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让我们期待他们在运动会上优异的表现吧。

迎面走来的是一年级四班三十三个可爱的小精灵,看,他们精神饱满多么可爱啊!他们就像手中那漂亮的花朵一样,在北大附中这个乐园里快乐地成长着。让我们祝福他们吧……

一五班迎面向我们走来。“团结,奋进,笃学,慎思”的班级风采;整齐的队形,响亮的口号,吸引着众多看台上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五班!

看!场上现在出现35颗亮晶晶的星星,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正昂首阔步地向主席台走来!这就是二(1)班的小朋友们!三十五个孩子三十五颗星,三十五个孩子如春天般灿烂。相信自己,超越自己,努力为二(1)争第一,这是二(1)班师生的共同心愿!

二2班向我们走来了,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他们的斗志是那样的高昂,他们身上洋溢着蓬勃向上的自信和活力,显示出了必胜的决心和勇气。今天他们以学校为荣,明天他们将是学校的骄傲。

瞧,一支精神抖擞,充满活力的队伍正朝我们走来。哦,原来他们是二年级三班的小小运动员们。由38个小精灵组成的新家,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相信他们会赛出自己的风格,赛出自己的精彩!

我们运动,我们快乐!我们运动,我们健康!热情活泼,开朗阳光。这就是三(1)班。面对机遇,我们牢牢把握,面对挑战,我们充满信心,在时代曼妙的韵律里,我们始终踏着自己的步伐,用行动来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看,迎面走来的是三、2中队。这是一个崭新的集体。他们聪明、开朗、团结、活泼。他们愿意用努力和汗水去迎接终点的鲜花与掌声,在北大附中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加油吧,相信成功属于你们!

既然走上了运动场,心里就不要多想,跑道已洒满阳光,不要羞涩、不要紧张,听秋雁在空中为3.3班的同学歌唱,快去拾取片片金黄,3.3班的同学们,充满信心,就有希望

四一班36名同学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活泼、热情、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36名同学,36颗火热的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四年级一班36名同学一定会共同创造出一部最好的作品,为北大附中的今天增光添彩!

迎面走来的是四(2)班运动员代表队,别样的风采,高昂的斗志,手举着奥运会标志的五环。此刻他们以整齐的步伐、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精神面貌来诠释着奥运会赛场上的勇气和力量,“更高,更快,更远”是他们的目标。祝愿他们能用友谊的表现为美好的小学生生活留下无法抹去的记忆!

迎面走来的是四三班全体同学。看,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虎虎生威。他们挥舞着彩云似的绸带,阳刚中不失柔美;听,他们响亮地口号喊出了他们惯有的风采。让我们为四三班全体同学鼓掌,为他们喝彩!

五二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同学们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争创一流。我们坚信,在北大附中这片沃土中,!他们一定会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民族复兴的希望。

五3班是一个崇尚科技、学习科技、实践科技的新班。他们努力展示团结、干练、整齐、活泼的丰采,通过努力锻造自信勤奋、文明诚信、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形象,来争取展示出自己的良好风范,以实现科技班级、科技体育、提升能力的目的。加油,五3班同学们,成功将常伴你们身边!

女:今天的北大附中,风含情,水含笑,花儿更妖娆。

男:今天的北大附中,英姿勃发,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迈进。

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拥有健康的体魄,才会有更加充沛的精力学习。

男:“弘扬奥运精神、打造运动校园”、阳光体育“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宗旨在我们学校得已体现,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女:入场结束!现在,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__宣布宣布运动会开始!

男:现在举行升旗仪式!

女:出旗!升国旗,奏国歌!

男:运动员退场,比赛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的是生活技能比赛。

结束语:男:迎着绚烂的万丈阳光,怀着热切的成功欲望,

女:我们相聚在这快乐的世界,相会在这活力的海洋;

男:我们,需要顽强拼搏、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我们,需要矢志不渝、求实、求活、求真的创新精神。

体育运动技能范文2

一、“新课标”对运动技能与运动乐趣的要求

运动技能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各领域对运动技能的定义也不相同。运动技能在《体育科学词典》中定义表述为:“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某种动作的能力”[1];《新课标》中把“运动技能”定义为:“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效完成专门性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由于我们研究的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所以本文采用的是《新课标》中运动技能的定义。

乐趣,是指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基于此,笔者认为运动乐趣应该是指运动参与者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由运动带来的身心的快乐感。其强烈程度的大小应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的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因此,运动乐趣的评价标准是个性化的。人们在体育运动中是否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是影响人们运动兴趣的关键因素。运动乐趣的产生动力可以划入成就动机理论。麦克研究发现人的许多需求并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他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力趋成功”和“力避失败”两大类。其中,具有“力趋成功”型成就动机的人容易被那些具有一半成功机会的工作所激励,而成功的概率太低但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最让他们感到兴奋并跃跃欲试,而太简单或太难的任务则相对来说不怎么具有魅力。

1.“新课标”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把运动技能学习归入课程目标中,并明确指出了运动技能目标应包含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新课标》中还指出: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而且是保障学生能通过相应运动技能学习促进运动兴趣产生的重要途径。只有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才能在其学习过程中激发参与兴趣并最终养成一定的运动兴趣爱好,从根本上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2.“新课标”对体验运动乐趣的要求

《新课标》中虽然没有直接对体验运动乐趣作出要求,但在其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了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同时也指出了学校体育在学生终身体育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运动的兴趣与习惯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观形成的前提。不仅如此,还指出了无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更新上,都要对学生的运动兴趣给予重点关注,因为学生运动兴趣得以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才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

二、运动技能与运动乐趣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既能让学生学会掌握运动技能,又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乐趣,可以说这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追求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有些像“鱼和熊掌”。有专家曾批评说:现在的体育课玩得多,学得少;过于追求运动乐趣的体验,而实际教学效果少。“快乐体育”思想被大力倡导后,不少体育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其深意,认为体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只要学生快乐就行,出现了“兴趣至上”的观点,只要学生可以快乐地上课,能不能学到有用的运动技术无所谓。而有些传统体育教师则认为,体育训练本来就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何谈快乐?有学者提出要“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观点。还有学者主张,我们没有必要如此系统地进行教学,这种系统性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就是正规、正规、再正规。但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这样正规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吗?当学生不喜欢这种方法时,他又怎么能学好技术动作呢?所以,现在的体育课出现了两种极端:或是沉闷无味,或是放松无效。具体我们可以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1.目标层面

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都是《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体育学科的本业,如果教学中失去了必要的运动技能部分,那么这样的体育教学就真的变成了单纯的身体活动,也便失去体育作为一门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不是有意地去淡化对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合理地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教会、教好学生运动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味剂”,更不是对学生的“迁就”。享受运动的乐趣本来就是体育内在的因素,是体育所特有的自身魅力,是所有参与运动者们共同的追求,也是培养终生体育意识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所以,学会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都是体育的目标,二者在目标层面上是协调一致的,是不矛盾的。

2.内容层面

笔者认为,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二者的关系有时表现为统一,而有时又是对立的。原因在于体育教学中有些内容是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学生很容易体验到运动乐趣,也有一些内容是娱乐性和趣味性不强的,学生很难体验到运动乐趣,但这些内容又有一定的教学意义。毛振明认为对于二者的关系就如同数学中的象限,对体育内容可以分成四个不同的象限,即“趣味性与教学意义都强”、“趣味性强,教学意义不强”、“教学意义强,趣味性不强”、“趣味性和教学意义都不强”。我们必须对这四种教学内容区别对待、正确处理,这样才有可能将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较好地结合起来。

3.方法层面

从教学方法层面而言,有利于运动技能学习的教学手段,如“练习法”等,也有适合提高运动乐趣的体验的教学手段,如“游戏法”、“比赛法”等,有些教师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既生动活泼又充满实效性,而有些教师却不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令教学沉闷乏味。这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选择适合的方法,或者对现有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改进,不在于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本身。只要教师充分意识到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能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不适用的教学方法积极改进、创新,还是能够避免两者产生矛盾的。

三、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的协调策略

1.立足合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实现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的兼顾

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学科的本业,如果教师没有教好,学生没有掌握动作技术,那么这样的体育课就只能成为活动课。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确定一定程度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篮球运动的运球教学中就应设置相应的速度、准确度等学习目标,以促进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学习不能仅仅是机械性的,而且应充满成功感、充满乐趣,这样才能获得相应的运动兴趣以储备一定的运动乐趣保障后续学习的联系性。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运动乐趣的实现,目标的制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具有针对性,不能盲目或者只注重形式。

2.立足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促进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的共处

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运动乐趣两者在内容层面上存在产生分歧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原则。如对于那些“教学的意义强,但其趣味性不强”的内容,我们要对其展开乐趣因素的挖掘与配置。具体可以采用游戏化、情节化、竞赛化等多种途径与方法,令教学充满乐趣。相反,对于那些“教学意义较差,但是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上我们可以将其放置在调节教学或者辅助教学的环节上,例如在准备活动中、结束放松活动中等。而对于那些“趣味性和教学意义都较差”的教学内容应该果断地给予剔除,即使放置也应放置在一般的“介绍课教学”中。

3.立足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提升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协调发展

方法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保障,没有有效的方法必将延缓获得成功的进程。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动乐趣的体验同样需要有方法的支撑。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挖掘。一些好的教学方法相继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运用,如自主探究性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及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为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带来实现的途径与平台。比如把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小组内队员的相互合作与配合,通过对运动技能的探索性研究,最终实现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在乐趣的体验中实现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是提升运动技能学习和运动乐趣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4.立足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提高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协调能力

由于教师的个体性格、教学风格不同,教学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有些教师的课生动有趣而且实效性也好,而有些教师的课虽然学生学会、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但整个课中气氛不是很热烈,显得有点沉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给予区别对待。笔者认为,对那些“老师教得好学生又玩得好”的教学我们要给予认真的总结,并积极向执教者讨教经验;对于那些“教得好但玩得不好”的教学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于那些“学生玩得好,但教得不好”的课题教学,我们更要给予认真思考与分析,使其成为自己成长的明镜。

5.立足支撑理论的正确认识,有效促进二者关系协调发展

认真教好学生运动技能,是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学会、学好运动技能,使运动技能不断提高,才能真正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运动的兴趣才会越来越高。如果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不高,体验不到运动乐趣,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什么也不会,什么运动技能都没掌握,没有运动技能提高的成就感。这就需要我们对运动技能教学和运动乐趣体验的支撑理论进行正确的认识。例如,运动乐趣的支撑理论就是运动兴趣。如何正确对其认识是提高学生运动乐趣的关键。对于运动兴趣有三种观点,即: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断变化的;运动的兴趣高不代表参与积极性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断变化的,运动兴趣的不断变化可能是对运动的兴趣越来越高,也可能是对运动的兴趣越来越低,兴趣的不断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够通过努力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向越来越高发展。运动的兴趣高不代表参与热情高,我们知道运动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类型,而我国中小学生运动兴趣大多表现在对运动特性的追求,关注的是其娱乐性且多以感性为主,因此属于直接兴趣。然而,体育运动参加的积极性是一种以理性为主的心理活动,属于间接兴趣。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运动兴趣包含“学生对所感到的运动乐趣的追求心理”,会受到参与者认识水平和经验等因素影响,因此就造成了学生运动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一定都具有正确性。例如,一些学生在开始比较喜欢轻松愉快的活动,而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却逐渐丧失了兴趣。有些学生一开始并不喜欢竞技性强的、粗犷的活动,但经过一段的学习,掌握了该活动一部分运动技能后体验到了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兴趣倍增。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二者间并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两者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不能因为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对体验运动乐趣这一教学目标有所怀疑。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体育观念,透彻理解和认真贯彻《新课标》中对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运动乐趣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那些既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又趣味性强的,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加强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学习提高,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教会、教好学生运动技能,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要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加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论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体育教学,2002(1).

[2] 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 邱辉明.对快乐体育若干争论的探讨.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 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体育运动技能范文3

关键词:职校体育 体育社团 运动兴趣 运动技能

在职校体育阶段,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找到适合自身运动的项目及运动方式,使之热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以兴趣和技能为培养目的开展职校体育社团活动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那么,如何开展职校体育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呢?笔者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1.丰富社团活动内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需求

丰富职校体育社团内容,应根据职校生的基本生理特点。由于职校兴趣处于不稳定状态,兴趣容易产生转移,因此要求活动的项目较多。学校应结合自己本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场地器材、教师专业特长的优势。在课外活动课及大课间活动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多种技能项目的体育社团活动,制造一个运动气氛活跃、运动内容新颖的校园体育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地投身于学校体育社团活动中。丰富职校生体育社团还因不断学习与创新社团活动项目,使参加社团活动的组织与个人的单项或多项运动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并能体会在自身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2.优化社团组织建设,满足外部条件的需要

完善管理与内部运转机制。社团活动内部运转机制是社团活动得以延续的基本保证,学校应注意引导社团内部的自身建设,及时总结并推广成功的经验,完善社团内部的运行机制。设立社团团长,社团副团长等,常任小干部必须在社团成员中具有威信和号召力,在兴趣特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具有较强的策划与社会交往能力等。

设定体育社团活动所需要到达的目标。社团活动的目标一般以社团人员的个性及优势为基础,以满足社团成员的要求为前提,由社团成员经过民主讨论共同拟定。社团活动的目标根据社团自身的发展,可经常性地予以修正或重新拟定。社团内的每个个体都可以为自己制定一较为合理发展的目标,并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实现这一目标。

3.搭建社团活动平台,以项目竞赛的形式引领社团的发展,满足学生技能发展的需要

在搭建社团活动平台时,可以做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因校因地制宜,开展区域社团活动交流。第二,开展社团文化艺术节比赛,加强各个学校之间体育社团活动交流,促进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第三,开展深入社区的体育活动,使得学校体育社团活动与社会体育活动能够有效衔接。学生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活动,使自身在某个领域得到发展,并通过各种项目竞赛验证自己参与学习后的效果。体育社团活动的发展势必会挖掘一部分人才,使这部分人才得到实践和发展。所以,体育社团对人才的培养有积极引导的作用。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学校的体育社团要能走得出去,社区的社会体育社团也要能影响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因此,我们把社会体育社团与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结合起来,并采用以下措施促进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一是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定时开放;二是学校组织社团参与一些社会体育社团活动;三是辖区学校与社区举行联合社团活动;四是有条件的学校体育教师可以帮助社区举办各种社团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

4.使学生自愿、自主参与社团活动,满足学生运动兴趣转移的需要

社团组织是学生的自主性集体。第一,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社团组织的任何行为都表现为在兴趣引导下的社团成员主动参与的共同行为,因而体现了每一位成员都是集体主人的地位。第二,社团的发展与提升是社团成员的共同愿望和需求,这就使每一位成员都能主动参与社团的内部管理,主动关心社团的一切事务,主动为社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学校行政与少先队组织及其他教育部门对社团组织只是在宏观上给予指导,一般对社团的内部事务不予横加干涉,因此社团组织具有广泛意义上的自由度,这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四,社团优存劣汰的生存原则促进了社团的自我教育。社团组织的存在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大量的兴趣性自主活动为途径,以学校、家庭、社区为活动阵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与创新的机遇,而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学生兴趣得以保持并发展的基本要素。

5.积极开拓社团活动领域,提高社团活动的趣味性

通过广大学生家长与社会专业人士的指导,让学生涉及更为广阔的社区兴趣领域。学校注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家长的特长优势与社区专业人员的优势开展社团活动,利用学生易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的特点,在家长与社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步入兴趣领域。随着社团活动兴趣领域的扩展,社团活动阵地得到了开拓,课堂、校园、家庭、社区都成了社团活动的阵地,因此形成了全方位的社团新格局。

二、开展体育社团,提高职校学生运动技能

1.聘请专业、专项运动技能指导教师,进行一定次数的指导

体育社团活动基本技能的来源不能离开指导老师与辅导员的帮助,而一个好的辅导员是体育社团活动技能提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影响着团内成员技能形成的水平。一个拥有较好辅导员的社团,才更有发展潜力。因此,在开展体育社团活动时,应该认真地挑选辅导员。在挑选辅导员时应注意,辅导员应具备专业专项技能较强、教育教学素质良好、愿意指导社团活动、组织能力较好等基本素质。在体育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要保证投入一定数量的指导时间,如每周进行一、二次固定时间的指导。

2.适当地进入社区参加一系列相关项目的体育活动,参与地区组织的竞赛活动

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是社团发展的需要,社团成员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体育社团活动进入社区参加社会体育活动,不仅能影响社区体育的发展,而且社团本身也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优化,因此起到互利双赢的作用。同时,社团成员多参加地区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提高社团的知名度,能够巩固体育社团在群众中的地位,通过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活跃区域性体育运动。

3.社团内每个成员都应制定一个个人运动技能提高目标,并能有计划地去完成这一目标

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的时候出于自身需要,都会有一定的目的,正是因为有了目的,人才会有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有了目标。体育社团内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技能发展的需要,制定一个相对自身较为合理的目标,并细化到每一次活动中去。在活动过程中,要保证自己朝着目标进行。

4.对社团项目活动玩法大胆创新,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究

体育运动技能范文4

一、体育教学中迁移的基本形式

1.学习态度的迁移

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和技能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身的学习态度,而这种学习态度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正面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正迁移,而负面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负迁移。例如,学生成功地完成了一段武术动作练习,教师当众给予肯定或表扬,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与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他对武术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可能成为终身从事的体育锻炼。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

因此,教师要注意扩大视野,努力寻求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他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并及时予以赞美和鼓励,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和技能的兴趣,使之多产生有效的正迁移效果,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能力。

2.知识的迁移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又具有动态、非自然的特殊性,纯知识性的教学甚少,绝大部分体育知识寓于体育技能学习或身体素质练习提高之中,教师的讲解、示范、辅导既是教授动作技能,也是将传授体育知识两者融于一体的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应努力扩充教师自身的智能结构,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不限体育知识)、认知结构,因势利导去促进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学习短跑起跑的练习时,教师简洁地重述牛顿第三定律的“支撑反作用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跑的动力,以及为什么在跑的过程中要加强后蹬的道理,使学生将物理学的力学知识迁移到体育教学的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动作技能的迁移

每一项运动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过去经验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现在运动技能的学习有赖于过去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将来运动技术的学习也有赖于过去运动技能的形成。这种先前的学习影响后来学习的现象就是学习迁移。然而也存在这样一种事实,后继的运动技能学习也可能对先前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也应当看作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迁移现象。因此,我们将运动技能的迁移定义为:一种运动技能的形成对另一种技能形成的影响。在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运动技能学习影响的过程中,凡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凡是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1]。

两种动作技能之间基本环节相同时,新旧两种动作技能即可发生转移,即前一运动技能的掌握对学习和掌握后一运动技能有良好的助长促进作用,是运动向运动的迁移,是从一个运动技术学习向另一个运动技术学习的迁移现象。如,一个实心球投得很好的学生,让他来学习足球的“掷界外球”,往往有立竿见影的迁移效果。而一个篮球技术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排球的扣球时,又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行进间上篮式的单脚起跳扣球。这时要改变他这一动作非常困难,即破坏一个旧的动力定型要比建立一个新的动力定型难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运动技能之间的迁移规律,努力创造条件,尽量避免、防止和消除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是教师应该把握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们就是“为迁移而教”。

二、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因素

1.部分与整体迁移

在运动技能的训练中,有些动作细分为各部分进行练习可能意义不大,但有很多动作将其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分解练习,对于降低初学者的学习难度、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动作技术质量是十分有效的。这种将部分练习的效果迁移到整体技术中的教学,效果有时要明显优于先整体后迁移到部分的教学。即各个分技术相加之和大于总技术本身的迁移效果[2]。比如,排球教学可分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不同技术教学,如果仅进行比赛式的综合教学,教学效果则很难提高。

另外,很多老师发现,指导女生在学习篮球的行进间投篮时,采用完整动作教学,学生很难掌握这一动作技术,而男生学习这一动作技术时则相对容易。因此,在教学中运用部分与整体迁移的原则时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

2.难易程度与迁移

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最好的迁移应当发生在从容易到较为困难的运动技能学习中。因为,可以发生迁移的两种技术必定包含有技能的相同成分和相同的原理。这种由简单到复杂技能的迁移容易完成,这种情况也符合教材所呈现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

当然也存在复杂运动技能到简单运动技能的迁移。有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也证明,在铅球的教学中,采用背向投掷的教法,因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而有利于铅球投掷成绩的提高。因为复杂的任务包括了简单任务的全部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刺激和反应”的相似性与迁移

在运动技能的迁移现象中,重要的是影响运动技能两项任务的“刺激和反应”的相似程度。如果先学习的技能的刺激与反应同后学习的刺激与反应相似,则可获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如,较好掌握了跑、跳的动作技能,在学习篮球、排球技术时显得更快更好;体操技能掌握好的学生,武术成绩也会很不错,这就是这种相似性迁移的结果。

三、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教学要求

体育运动技能范文5

中图分类号:G8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289―05

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中最重要的三个子能力,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发挥的如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体能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反之,技战术发挥的好与坏也会影响到体能水平的发挥。在这里之所以要探讨体能与技战术发挥的关系,应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我国在体能的研究与实战方面与国外确实有差距;第二是体能在现今的竞技体育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改变。

1 我国在体能方面落后的原因分析

除个别项目外,我国历来很难在世界性大赛体能类项目中取得好成绩,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国在体能类项目上共取得6块金牌,约占我国金牌总数的21%。在技能类项目中,我国以表现性项目(体操、射击等)见长。而在对抗类项目上,特别是集体性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等),我们的运动员往往是技术上没输给对手而是因为体能上的不足才导致最终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1.1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交流机会少,理论落后于实践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体能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还是落后于训练实践,已有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我国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主要是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竞技体育与国际交流机会很少。1979年重返国际体坛后的20多年来,我国也主要是以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射击等适合东方人灵巧特点,但对运动员体能要求相对不高的运动项目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因此我们以前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认识相对不是很深入。在与国际竞技体育全面接触的过程中,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不足的问题首先在足球等项目上暴露出来,于是有了中国特色的足球运动员体能测试。体能训练问题也就是从那时起才逐步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而在欧美等体育强国,对体能的专门研究则比我国要早的多、深的多。例如,在美国早在二战结束后便有了体能训练,当时主要的训练对象只是在二战中受伤的士兵,随后便很快的被橄榄球、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借鉴和效仿,并逐渐向其他运动项目扩展。迄今在美国不仅每个俱乐部和大学的运动队都配备专门的体能教练员(图1),而且研究体能的组织机构也相对比较完善:如国家体能训练协会(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siation)和美国高校运动医学协会(Americon col―lege 0f sports medicine)。他们为社会培养专门的体能教练。美国的专职体能教练员必须具备:1)本科以上的学历,有许多是研究生和博士生;2)运动实践的经历;3)持有国家体能训练协会的CSCS资格证书(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s)。体能教练在运动训练组织结构中是一个独立成份,而在我国各运动队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能教练员。

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虽然跻身金牌榜三甲之列,但和美、俄等体育强国相比,也暴露出了夺金项目偏窄的缺陷。为了在以后的世界大赛上有效地扩大夺金面,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在深入研究项目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119(游泳、田径和水上项目的金牌数)工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运动项目很多属于体能主导类竞技项目,因此加强体能基础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的迫切需要。

1.2对项目的特征、规律及体能在不同项目中或个体中(运动员或运动队)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 Bangbo(2003)对足球场上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跑动距离和跑动类别进行了详细研究,从上面两图可清楚地看出:同一项目里只是因为位置的分工不同,运动员的跑动距离和跑动类型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对体能需要的类别也存在差异。这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在认识到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计划。

美国著名篮球教练罗伯特・麦特卡夫曾发出了“中国的举重运动员能取得优异成绩,为什么解决不了篮球运动员身体的质量和力量不足的问题”这样的感慨。这样的问题,我们自己也提出过无数次。至今没能解决的原因包括方方面面。但总体看来是由于项目特征规律以及该项目所需要的什么的体能没有一个透彻的认识。指导思想错误,最终必然导致训练结果出现偏差。可见,加强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理论的研究,无论从完善我国篮球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角度,还是从促进我国篮球体能训练的角度,都已成为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运动员体能与技战术发挥的辩证关系

2.1对传统观念“体能是基础,技术是关键,战术是手段”的理性分析

2.1.1体能是技战术正常发挥的基础 首先,体能是基础。体能就像房屋的地基,而体能训练就是在打地基。只有在地基打好、打实之后,然后再在上面加砖添瓦,进行技战术训练,那样盖起高楼大厦才能稳固,才能长久。作为体能因素的人体关节的结构特征、机能状况、动作速度、力量、柔韧等对技术的完成和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体能因子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技术完成过程中时空及节奏特征及各部分肌肉用力的协调配合。没有强有力的弹跳力和优秀的腰腹控制力,乔丹也很难完成他的制敌绝招――后仰跳投技术。其次,战术依存于技术,技术又是战术的基础,技术的全面性决定了战术的多样性。制定战术时必须考虑我方是否有超出对手的技术。

2002―2003年国家女篮取得了亚锦赛、14届亚运会的冠军和14届世锦赛第六名的好成绩,这都源于她们有良好的体能做基础,表1中显示,2000年组建的国家女篮与1996年的国家女篮相比在身高、体重和最大摄氧量上差异显著。1996年的中国女篮最大摄氧量水平在47.39 mL/min・kg左右,这样的有氧能力在攻守中是很难在全场比赛中都保持快节奏的,因此在进攻特点上主要以阵地进攻为主。而2000年组建的国家女篮经过两年多的系统的体能训练最大摄氧量水平达到53.73 mIL/min・kg左右,这一值已经与一般水平的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的相近,因此2000年的国家女篮的进攻特点才能以移动进攻为主。宫鲁鸣教练提出的“全时段、全场范围和全体

人员。”的技战术指导思想才能有实现的可能。

据统计,一场高水平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场上活动的总距离为8706~14274 m,快速冲跑200次左右,同时还要完成大量爆发性动作,其中走步占26.3%,慢跑占44.6%,快速冲刺跑占18.9%。足球运动对三大供能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它是以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乳酸值的变化随比赛的规模和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而谢亚龙(2005)的研究:我国甲A比赛中的平均跑量为6021.7m,与国外高水平联赛相比约少30%。

因此可以说,体能是技战术正常发挥的基础,而体能训练是顺利完成各项体育训练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能,技能训练、战术训练等必将流于形式;没有高效的体能训练,体育运动竞技能力的提高就难以保证。

2.1.2体能与技术的不可分割性 “体能是基础,技术是关键”含义暗示着技术与体能两大方面的训练不可分割。在提高技术训练质量的同时,发展体能训练,使发展的体能是真正属于该项目的体能;而在强调体能训练的同时能否尽可能地多溶进于技术,使技术更具活力与实践性。

据刚不久从东京第四届排球大冠赛归来的国家男排主教练邸安和介绍:我国运动员训练中的跳发球速度为90 km/h,而本次大赛中的国外选手发球速度一般可达120 km/h左右,而训练中的发球速度俄罗斯的某一运动员曾高达170 km/h。仅从发球的技术外形上看,国内外选手并无明显不同,但技术动作的质量和比赛中的使用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2004的训练之前,国家皮划艇队对2003年的比赛成绩进行了结构上的分析。发现与最大力量能力对应的起航加速

2.1.3体能与战术的不可分割性一次成功的战术配合是多方面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体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战术形成需要体能为基础,不同的战术需要的体能也不相同。一个队战术的形成除了教练员的战术指导思想外,还必需有适合的运动员,以及保证战术高质量实施的体能。这就是什么样的战术必须有什么样的体能,反过来不同的体能赋于战术不同的功效。排球运动中著名的“魔鬼三角形”,就是要求高水平的排球队,必须具备3种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必不可少的取胜因素(VHP):1)快速多变的打法(V―ve-locity and variety of play);2)占有空中的优势(H―height of ac―tion above net);3)完美无缺的技术(P―perfection of skill)。而这三个取胜因素必须分别依赖体能中的速度、弹跳力和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作为其基础和支撑的。

当前排球比赛中的短平快进攻总的时间值越来越短,因而同样打短平快其时间差异也是越来越小(传扣时间0.25 s左右),但很可能就是这小小的差异决定了这次进攻的成败。因此,高水平的二传手都在高点二传、跳起二传及二传弧度上下功夫,副攻手与主攻手则在移动、助跑、起跳、挥臂、扣球等技术环节上挖掘速度潜能,以争取速度优势。快速能力还表现在运动员快速的判断和反应,快速的移动,熟练的技战术,密切和充满活力的配合,富有创造力地快速解决问题。今后新的攻防队形和多种战术配合,定是着眼于提高与发展攻防的速度与变化。可以说,速度是排球运动的灵魂,是完成高质量战术的关键。

2)战术配合需要充沛的体能做保证。战术分为个人、局部和整体战术。任何战术都不能离开体能这一重要因素。尤其是整体战术配合,更要求每个队员都能及时到位。战术配合的局部与整体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比赛中常常因为某一队员行动迟缓,而使攻防战术配合功亏一赞。如防守时阶段成绩在整个竞速结构中已是强势因素,而与专项力量耐力水平对应的冲刺阶段成绩却是弱势环节。表3显示,经过一年的训练,大部分皮划艇运动员的最大力量提高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比以前还有所下降,但专项力量耐力(1 min引体向上)平均比以前有明显提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决赛中,我国双划运动员孟关良和杨文军在前半程处在第三位,但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专项力量耐力水平的提高保证了专项技术水平的发挥,最终以0.072 s的微弱优势夺冠。技术与体能训练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技术与体能训练的不可分割,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技术训练中发展体能,在体能训练中巩固技术,两者有机的结合是推动运动项目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造越位的过程中由于一个后卫意识迟缓,体力不支,没能迅速跟上,造成战术被动。在比赛中整体战术配合运用不当,使局部战术优势荡然无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边后卫助攻至底线传中,形成边路进攻的局部优势,但由于同伴没能及时跟上、包抄,而丧失战机,有时也因前锋队员堵截不力,造成边后卫助攻上去后却没迅速回防,而被对方抓住漏洞,使整体战术配合出现全面崩溃的现象。这些后果很可能是由于体能不够而出现的。因此战术配合不但要有技术、意识作基础,同时足够的体能也是重要的前提。

2.1.4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对体能训练水平具有反作用 1)合理有效的技、战术能更有效运动员发挥体能训练水平。

中国皮划艇队女子四人皮艇在雅典奥运会的决赛中划出了全年最差的运动成绩1 min38 s144(第七名),与2003的世锦赛成绩1 min32 s500(第四名)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就其个人的整体体能水平和专项运动成绩均较上年度有了大幅的提高。分析成因:四人配艇的技术不好(没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和竞速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不符合能量代谢的原理)等成为制约体能发挥的最主要因素。110 m栏前8名的运动员中仅名列第六,但他却取得了110 m栏的金牌。正如他的教练孙海平而言:“刘翔的腿部力量可能不比欧美运动员强,但他的髋关节力量比他们大。”而髋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又恰恰是跨栏运动员的专门素质。不具备这种专门素质跨栏跑运动员就不可能具备高水平的专项技术,也就不可能在跨栏跑中使百米平跑速度得到充分的发挥。

2)技术差距导致比赛中体能不足。竞技比赛是技战术和体能紧密结合统一体,体能的发展与改善必须与技战术水平同步,只有技战术达到一定水平,运动员提高了的体能水平才能在赛场上得以体现,取得理想的比赛效果;仅仅坚持超负荷的体能训练,忽视体能训练与技战术的结合训练和同步提高都不会达到理想效果。在比赛中常常见到因运动员技战术水平不足,要么动作不协调不到位,要么战术意识不强,频频失误。这种被动的局面必然导致多消耗本身有限的体能,最终导致体能水平得不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有种有劲无处使,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国家女篮后卫宋晓云在第一节比赛后的血乳酸值高达14.6 mmol/L,远远高出全队的均值,迫使其在换下场后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才能重新登场。分析成因,除宋晓云具备较强的快肌工作能力外,当时不会控制比赛节奏、技战术运用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因素所致。

洪平等2002

有人曾通过cybex等速测力仪对国际和国家级两组速度滑冰运动员下肢膝、踝关节肌力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得出,两组运动员在500 m成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最大力量、爆发力量等指标上两组运动员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只有在多个速度测试下,最大力量出现角度指标上国际与国家级存在多项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力量素质并不是制约成绩的主要因素,只有与专项技术动作结合起来的力量素质才能发挥其作用。

综上所述,传统观念认为:良好的体能水平是有效地掌握、提高和发挥运动技术战术的基础,而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运动技术、战术,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身体训练水平,使得已获得的体能训练水平能在赛场上充分表现出来。但本文认为,传统观念只是停留在一个较笼统的层面,它的对象是所有的运动项目。而且越是在竞技水平较低、层次相差较大的竞赛中或是在技术的学习掌握阶段以及一些新开展项目中,“体能是基础,技战术是关键”体现的越明显。

然而,通过对不同运动项目体能特征仔细研究,发现在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中,特别是在以体能为主导的大多数项目中和技能类的对抗性项目中,由于高手间技术的差别太小,体能的因素可以被看成取胜的关键。在这些项目中,完全可以用“技术是基础,体能是关键”的观念,来诠释体能的重要地位。

2.2对本文新观念“技术是基础。体能是关键”的理性分析

2.2.1 当前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体能成为关键”的原因分析

1)当前体能问题的突出是事物发展过程客观规律的必然反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各运动项目基本已形成了完整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学体系,构建了有效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组织系统,引进了基于人们现实认识水平的各种科技成果,运动成绩也处于突飞猛进的态势。至80年代中期,基本上所有动作技术较为单一的项目的世界纪录全被打破。迄今为止,这一成绩增长的趋势依然没有衰减,不仅几十年前人们预言的“人类极限”的成绩己不再是神话,而且现实己证实,人类身体可挖掘的潜力还有待于再认识。在新的发展阶段内,当人们尚未在各个领域取得新的认识与突破时,要获得更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运动员自身的体能问题必然就突出出来了。

2)主要运动项目的技术发展已基本定型,体能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这样认为,百年来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对各运动项目动作技术的研究,已使这些动作技术达到了较为完善的地步。各项目比赛中,由各种动作技术所组成的战术体系也已基本完善。各类教材与专著的出版,当前各种媒体的及时报道与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这方面也基本几无秘密可言。因此,要在运动比赛中取得胜利,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体能就成为了极为突出的因素。

展示了跳高姿势与跳高成绩的关系,每一种技术成型之后都要经历20 a左右的时间才会被更新的技术所代替,但这期间运动成绩却在不断被提高。采用背越式跳高姿势首次创造世界纪录于1973年,至今已经历了32 a的时间,运动成绩也有原来的2.30 m提高到现在的2.45 m。可见运动员体能的提高在其运动成绩的提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励勤做中国男乒的领军人物,被认为是对国内力量最好的也最喜欢练体能的选手,是国内少有的在力量上能与欧洲运动员相对抗的选手,他的大力扣杀令每一位对手胆战心惊,成功率极高。王励勤对体能训练的坚持,让他在上海队的教练王家麟感叹不已。无论到哪里训练、比赛,王励勤总会找健身房去锻炼,“他的力量完全是自己硬练出来的。”在队里,一般队友卧推最多90kg,他却能轻松达到101 kg,队友们于是给他起了“大力”这个雅号。

3)训练条件逐渐接近,体能差异相应突出。竞技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得到开展与响应,与世界各国的政治需要及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奥运成员国无一不把奥运会当作显示本国、本民族、本地区面貌和实力的舞台,作为竞争功利的场所。为了本国运动员能在奥运会取得金牌,各国都动员可能达到的国家力量给予运动员的训练、比赛以支持,就是经济相当不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只是做法各异而已。在当前,没有国家的倡导和支持,庞大的运动员训练体系不可能正常运转,运动员不可能创造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甚至获取参赛的资格都办不到。特别是近30年间,由于运动比赛中成绩达到极高的水平,参赛运动员间的成绩极其相近,竞争越演越烈,因此,各国都为高水平运动员建造尽可能现代化的训练场馆、提供接近于正式比赛时的装备和器材,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收集最新的有关信息,甚至为了适应比赛举办地的气候条件和比赛气氛,不惜花费巨额路费在全世界范围内作长距离的旅行。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俄罗斯甚至以建立了模拟北京的比赛场馆。所有这些就使各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条件极为相似,因此,即使是技巧性项目,如体操、球类、一对一的项目等等,依靠体能的差异来区分成绩则就显而易见了。

4)技战术水平相近,运动员的体能成为取胜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各项项目的技战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比赛更加激烈。从各种运动项目的比赛中可见到,单纯依靠技、战术优势赢得比赛胜利的状况,已非过去时代可比,技、战术高人一筹的运动员或运动队不能赢得最后胜利,往往功亏于体能的欠缺,尤其是水平极其接近的时候更是如此。2005年欧洲杯冠军决赛:英格兰的利物浦队在点球决战中力克欧洲老牌劲旅意大利的AC米兰队。专家们认为,利物浦队是胜在体能和意志上。从准备活动开始到比赛结束,历时4个多小时。由于两队知己知彼,从整个比赛过程来看,技战术水平难分仲伯,利物浦队甚至还略处下风,在上半场即以0:3落后,但最后利物浦队凭借出众的体能和顽强的意志,在下半场搬平了比分,并在点球大战中战胜对手。演绎了一场体能成为制胜关键的经典战例。

5)没有体能作前提保证,技战术就失去了展示的平台。姚明说,他每次回到国家队,队友们首先不是说他技术怎么样了,而是说“瞧,你胳膊又粗了一圈”。姚明说,尽管这样,尽管他现在仍然坚持经常练跑、练跳、练力量、练身体,而且体能也长进了不少,“但同NBA球员相比,我仍有差距,仍然吃亏。”他认为,过去中国一些教练员老是强调“用脑子打球”,而忽视身体训练,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他说:“篮球是一项对抗剧烈的运动,而体能是基础。体能差,影响技术,这毫无疑问。比如,当你七拐八绕好不容易地得到一个投篮机会,可你早就没劲了,那你还怎么投篮?还怎么保证你的命中率?反过来,如果体能出色,即使技术稍差,往往也不要紧,也能被好的体能所弥补,打出好球来。”

我国国家男子排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平均值为43.2±5.25 ml/kg.min,2000年国家女篮队队员和1996年国家女篮队队员的最大摄氧量平均值都要低,这样的体能水平是很难保证技战术正常发挥的,更不要说与对手去对抗了。

国内外优秀足球运动员的100 m跑成绩比较。国外运动员的成绩在10 s23~11 s2之间,我国运动员的成绩在11 s2―11 s7之间,这种体能上的巨大差距其结果必然导致技战术发挥的低效率。试想一名进攻运动员在以10 s23的百米速度运球突破时,防守队员以11 s2的速度去追防,是没有任何防守上的意义的。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我国在体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落后于其他体育强国。主要原因有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交流机会少,理论落后于实践;对项目的特征、规律及体能在不同项目中或个体中(运动员或运动队)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

2)传统观念认为:体能与技战术具有不可分割性,良好的体能水平是有效地掌握、提高和发挥运动技术战术的基础;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对体能训练水平具有反作用,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运动技术、战术,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身体训练水平,使得已获得的体能训练水平能在赛场上充分表现出来;越是在竞技水平较低、层次相差较大的竞赛中或是在技术的学习掌握阶段以及一些新开展项目中,“体能是基础,技战术是关键”体现的越明显。

3)在以体能为主导的大多数项目中和技能类的对抗性项目中,体能的因素可以被看成取胜关键的原因有:体能问题突出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反映;主要运动项目的技术发展已基本定型,体能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训练条件逐渐接近,体能差异相应突出;技战术水平相近,运动员的体能成为取胜的关键。

3.2建议1)选派优秀教练员和相关从业人员出国学习,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运动队优秀的体能训练经验和模式。

2)细化专业队教练组成员结构,在运动队教练组中增加专职体能教练职位,加强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实现体能训练过程中的教练专业化。

体育运动技能范文6

摘 要 篮球运动是一项常见的运动项目,在体能训练上有着特殊要求,通过强化体能训练不仅能够强化运动员的体能素质,还能够进一步强化技战术水平,提高竞技本领。本文对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特征、理论与内容进行分析,以体现加强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体能训练 基本理论 内容

任何一项运动项目均有特定的训练原则与要求,尤其对于竞技体育项目来说,明确训练原则与训练内容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的成绩。前提是要对比赛成绩与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有所了解,运动训练专家强调的项目特征或特点问题就是影响比赛成绩与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为此,需对一项运动项目特点有深刻理解,这是训练的前提条件。比如,以长跑比赛为例,5000米与1000米的比赛,无氧代谢上升至50%与40%,800米达到90%,如果运动员训练方法有误,缺乏速度与无氧代谢能力[1],将使运动水平降低,成绩也将平淡无奇。由此,要想获得良好的比赛成绩,提高运动素养,就必须正确认识运动员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内容,这也是减少体能训练误区的保证。

一、篮球运动项目特点

篮球运动项目与其他运动项目的区别体现在篮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可以将特点总结为规则特点、战术特点与技术特点等,还总结为集体性、游戏性、对抗性等特点,但是这些几乎是所有运动项目的特点,并没有将篮球运动项目的特点体现出来。篮球运动中,灵魂与核心是快速,主要手段是技术对抗与身体对抗,基础是身体对抗,而保障使速度与力量,这些均是以投篮得分为出发点。竞技体育运动的灵魂是速度,篮球运动也是如此,运动员如果身体各方面体能均好,如果速度慢,也不会获得好的比赛效果,篮球运动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位置转换均以速度为基础,具备速度才能够灵活转移、防守、抢断等,最终才能得分[2]。基于此,将篮球项目特点总结为:以投蓝得分为目的,以快速攻防为基础的速度型、对抗性的体能项目,是一类技能项目。由此,在体能训练中,重点为速度力量、对抗身体练习,最终可以在比赛场中充分发挥训练成果,准确投篮得分。

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内容

(一)体能提高的刺激―适应理论与内容

运动员体能提高的机制与保证就是负荷采集与机能适应,就是运动员需要调整自己的机能系统功能,以适应运动项目的特殊要求,运动员的机体系统适应性越好,就表示其体能水平越高,是长期坚持训练才能达到的效果。“训练适应”是人体器官与系统结构与技能双重改善,通过刺激―反应―适应―提高―再刺激―再反应的规律实现。越高的体能水平,就越需要克服生理与心理困难,神经肌肉与其他系统适用需要的训练负荷时间就越长,为此,教练员需要明确,运动员的适应力是不可估量的,运动潜能也一样,唯有长期坚持训练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第一阶段是机体刺激阶段,从训练、比赛以及生活几方面刺激与适应;第二阶段是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阶段,是不适应出现的短暂反应阶段;第三阶段是局部与整体适应阶段[3]。第四阶段是器官与系统、技能改造与完成阶段,达到这一阶段后适应期基本结束,长期适应性已经形成。第五个阶段是衰退阶段,此后的训练不合理或者负荷加重或减少,机能出现消退。

(二)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统一理论与原则

“量”与“强度”对立是训练时对训练量与训练强的正确处理方法,侧重训练强度,就要将训练量减少,反之,侧重训练量,就要将训练强度降低。但是这种训练方法并不满足篮球训练要求,对运动员体能水平快速提升非常不利。由此,篮球训练中需将“量”与“强度”同时提升,协调推进。在日常训练中,达到“量”与“强度”的统一很难,最重要的是找到训练的正确方法,比如,每日在满足基本训练次数前提下,将每次训练课时缩短,这样才能使训练的强度保证,与“少食多餐”的原理一样,每次将训练次数增多,每次训练的强度降低,放慢训练步伐,逐渐将训练次数增加,将每次训练强度提升[4]。此外,需要配合生理基础的训练,即,有氧与有氧―无氧供能训练,可以在训练开始后开展这样的训练,为高强度体能训练创造良好条件。

ATP-CP与糖酵解功能是训练强度的生理基础,可以体能训练中强化这部分训练,这种训练理论与方法可以使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达到统一,同时得到提高。在过去“量”与“强度”是对立的,未能过将两者统一,也使得在篮球训练中出现了冬季训练量大,强度小,而夏季训练量小强度大的情况。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每年均有大大小小的篮球比赛,每年都有训练,包括技术与身体训练等,需要在周期训练理念中融入新的内容,增强训练的活力[5]。

(三)以速度为核心的训练理论与内容

篮球运动员虽然体型高大,但是奔跑时依然有较强的灵活性,这与日常的速度训练分不开,篮球训练以技能战术为主,以耐力为主、还有综合力量为主等,这些都是训练的类型与手段,但必须意识到,体能训练以速度为核心的,速度是运动的灵魂,也是战胜对手的不二法宝。在日常体能训练中需要增加长、短跑的训练,提升速度,以更好的适应赛场中变幻多端的战术与战位等。体能训练中需加强提升速度的专项训练,用心设计并安排速度训练。

(四)力量训练的原则与内容

如果是速度是篮球运动的灵魂,那么力量就是保障,运动动力的源泉是肌肉力量,也是支撑完成竞技比赛的基础与前提。在@球比赛日趋激烈的今天,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实践显示了,如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未能达到标准,将很难体现竞争力,难以在赛场中充当主力,需要进行大负荷的力量训练提升体能水平。力量素质同时也是篮球运动员专项速度与专项技术提升的保证[6]。篮球比赛中,进攻与防守均需要快速反应、快速奔跑、抢拼等,力量素质直接决定了防守与攻击是否有效。力量训练需要融入在战术与体能训练中,贯穿于整个训练周期。由此,需要系统化、计划性的进行力量训练,确保各个运动器官高效运转,力量训练与运动员的爆发力与耐力有着密切相关性,篮球运动中的攻击性与威慑力同时也需要有力量作为保证。

(五)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结合的理论与内容

篮球运动项目中,技战术训练也是重点,因为篮球运动项目中技战术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通过制定整体化的战略战术,可以发现并创造出很多战机,进而更好的进攻,顺利得分。为此,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专项特征,因为不同的球类运动体能训练的特色也各有千秋,只有结合专项技术与战术才能将体能训练目的真正实现,通过在体能训练中检验技术与战术也可以巩固并发展技战术训练。由此,需要教练员结合篮球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员身体素质等,在体能训练中合理穿插技战术的训练,真正将其与其他训练融合到一起。需要注意的是,高水平运动员,技战术水平也应该随着提升,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需要从小强化技战术意识,提升综合运动素质[7]。最后,需要体现体能训练的计划性与系统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长期坚持才能收获成效。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篮球运动项目的特点与训练理论及内容进行了论述,体现了篮球运动体能训练需要达到运动强度与运动量的统一、侧重速度与力量训练,合理安排技战术训练,体现体能训练计划性与系统性,这样才能使篮球运动员的体能不断强化,体现篮球运动项目训练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肖熙.湖南省CUBA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模式构建[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0.

[2] 谭朕斌,王保成,黄黎,等.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27(8):1128-1131.

[3] 王保成,匡鲁彬,谭朕斌,等.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体育科技.2010.38(2):3-4.

[4] 田红卫.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J].价值工程.2012.31(18):300.

[5] 元向耿.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与促进方法的探究[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6.35(9):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