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范文1

使学生知道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根本任务和积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告别各种不文明行为,做一个现代的文明公民。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积极作用;辨别不良文化并自觉抵制。

难点:以实际行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学法教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呈现河南省2009年度全国道德模范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

教师:他们助人为乐,不求回报;他们孝老爱亲,默默无闻;他们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来,让我们一起向这些道德模范致敬!(教师举手示意)

教师设问: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个方面呢?

学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和探究的主题:精神文明创建――灿烂的文明之花。

(二)灿烂的文明之花(板书)

环节一:文明之花。

1.创建形式(板书)。

探究问题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形式丰富多彩,你知道的形式有哪些?

探究结果: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双百人物”评选;整治手机“黄毒”;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开展全民阅读、万村书库活动;评选校园之星、班级之星活动……

教师小结:文明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精神文明创建作用显著。

2.积极作用(板书)。

探究问题2: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哪些积极作用呢?

探究结果: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改善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师引导补充:提高了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我国的文明程度和国际形象;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营造了积极、健康、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弘扬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教师小结过渡:各种各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符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要求。

3.根本任务(板书)。

探究问题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探究结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四有”公民)。

教师过渡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培养了我们的人文精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丰硕。

环节二:文明之喜。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材料:2004年底,郑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四城联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战略目标。2006年,郑州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07年,郑州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顺利通过评估;2009年10月,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在114个被测评的省会、副省级城市排行中,郑州位居第10位。

综合探究:结合材料,在这次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面对郑州的排名位次你有何感想?

学生:略。

教师:郑州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离全国文明城市还有距离,还存在不文明的现象和不文明的行为。阳光总是有阴影伴随,在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各种有害的文化细菌和病毒也在伺机传播。

环节三:文明之忧。

教师播放央视新闻视频《黄色的泥潭》。

综合探究:你是否在网络上、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不良文化现象?不良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危害?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不良文化?

学生:略。

教师归纳引导:弘扬社会正气,就要抵制歪风邪气;要发展先进文化,就要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无论是抵制不良文化还是弘扬先进文化,都重在行动。

环节四:文明之行。

师生欣赏视频《身边的文明》。

教师引导: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是否文明,不仅在于环境是否优美,更在于人是否高素质。要提升郑州文明程度,关键要注意细节。只有每位市民都文明了,城市才会更文明。文明郑州、文明中国,你我共建、共享!

综合探究:共建文明郑州、共享美好家园。

为创建文明郑州。请你献计献策。(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如从国家、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公民等角度思考)

学生:①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罚不文明行为。②加强宣传管理,如成立文明宣传队、文明督察队。⑧利用媒体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④建设人文环境。⑤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地加以抵制……

教师课堂总结、深情寄语:我们的国家在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我们的郑州在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我们的社区在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我们的校围在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我们期待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在创建中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我坚信:有你、有我、有他的积极参与,有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浇灌,一定能让灿烂的文明之花更加娇艳!

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范文2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在文化软实力中基于统领和支配地位。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的文化力,笔者认为大学的文化建设应正确处理以下五种关系。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首先,在战略层面,要有底线思维。高校务必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视野来看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大学文化力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问题。其次,在战术层面,要有计划、分步骤、因时因地开展工作。要把培养接班人的关口前移,主动工作,激发正能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多些和风细雨,少些生硬灌输,创新方法手段,讲求实际效果。同时,要旗帜鲜明地抵制、消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大学的发展要将硬实力和软实力有机结合,硬实力要真正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体现其硬度,软实力要逐步在涉及的领域和对象中硬化起来。培育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师生的社会主义文化素养,是大学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硬实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当今时代,软实力对于大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的作用愈加凸显,对于提升硬实力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也已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因此,硬实力、软实力二者不可偏废。

动态文化和静态文化的关系

动态文化,体现在师生的行动中,比如教学活动、实践活动、调研活动、社团活动等等,这些都在动态地彰显着大学文化的生命力。静态文化,体现于大学的建筑、道路、景观、橱窗等物质环境中,对于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现在,一些大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忽视开展与时俱进、生动活泼的师生文化活动。即使是校园环境建设,有的也是盲目追求建筑的规模宏大、式样新颖,而忽视了与学校文化理念的协调一致,从中看不到学校的文化积淀,也未能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必须注意动态文化与静态文化的有机结合。

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

一方面,要在更开阔的视野下,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的精髓,提升师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通盘考虑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正确认识他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世代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不断积淀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历史赋予大学的使命。因此,要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大学的文化建设。学与用的关系

大学的主业是立德树人。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之中,将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和价值取向融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师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持续受到大学文化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凝聚力、执行力、推动力。

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范文3

[关键词]校园环境 必要性 育人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先进文化铸就了校园文化之魂,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又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原则和育人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校园环境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特征,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局限和不足,得出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措施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的。

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2.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由高等教育的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的。

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有待提高,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则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

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由大学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的。

有的学校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有的学校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4.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的。

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培育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坚持正确的方向。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培养为基础,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重在建设,贵在积淀,和谐发展,彰显特色,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充分吸收现代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丰富学校精神内涵,增强凝聚力,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2.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必须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体现出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经济性。

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做到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

4.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三、校园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1.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2.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

3.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

4.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高等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5.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能起到美育功能。爱美是人的天性,大学生也不例外。优良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高等院校的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郭兴华.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2]张鹏.校园视觉文化环境设计[M].岭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3]董春欣.校园环境装饰设计[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4]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5]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范文4

关键词 先进军事文化 武德文化 战斗力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Path of Advanced Military Culture in Our Army

XU Wang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Shanghai Campus,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Our army is suitors of advanced military culture, exemplary practitioner and active promoter, has historically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party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advanced culture to practice among the military culture. In the "standard combat discussion" in the background, the army only from ideas, concep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ambience continue to forge ahea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rmy advanced military culture.

Key words advanced military culture; takenori culture; combat

1 更新观念,打牢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认识基础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正确认识,就不会有对先进军事文化在军队建设中的科学定位。大力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既是对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继承,更是提高我军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建设先进军事文化,是继承和弘扬贵仁尚义的中华传统武德文化之历史必然。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①从荷马史诗到两次世界大战,西方文明中的战争热情显而易见。对比西方,中国古代先哲包括兵家代表人的告诫,深刻地揭示了武力使用中天然地、辩证地蕴含着和平的思想,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强调政令、刑法都是治理国家的手段。中国兵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孙子,不但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之“不得已则斗”②的伦理思想,而且特别重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即使兵家代表人也并非好战之徒,他们主张“止战之战”,突出强调的是“武”与“德”、“强兵”与“和平”的辩证统一。如果说军事斗争主要体现为一种直接诉诸武力的能力,那么,贵仁尚义、崇尚和平的中华武德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和平运用军事力量的能力。③

建设先进军事文化,是提高我军战斗力的有效途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对军队来说,文化凝聚着军队的精气神,是战斗力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我军之所以能够在战争年代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也正如所讲的“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④这是我军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规律。当下,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文化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随着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在当前“战斗力是唯一和根本的衡量标准”的讨论中,也只有通过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并使之渗透于军队战斗力的各个要素之中,才能提升我军的战斗力水平。由此,在思想观念上,就不能把文化简单看成是一种军人的文化生活,而应当把它看成是一个集军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之大成的大文化,实现从狭义军营文化向广义军事文化转变。

2 紧贴使命,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武德文化

首先,从中华传统武德文化中汲取精华,增强先进军事文化的底蕴。只有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武德文化,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翻开历史的长卷,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传统武德文化的核心价值。无论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西汉名将霍去病,还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甚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他们无一不是传统武德文化熏陶下的精忠报国典范。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朝代、不同性质的国家形态,但是就普遍意义而言,为捍卫祖国、民族利益而捐躯献身的军人,总是被历史所讴歌。也正是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下,中华武德文化成为激励和团结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在反对外敌入侵的战争时期,还是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危机时刻,这种爱国主义都将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必将成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和文化资源。

其次,提升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激发先进军事文化生命力。尚武并不意味穷兵黩武。弘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并不是要逞强称霸,更不是把“军事建设列为中心”,而是让人民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军民鱼水情的自然感悟、对军人职业的崇尚与尊重。事实上,每当民族危难之时,是民族凝聚力最强之时,也只有在这种时候,尚武精神才被一次次推上风口浪尖。反思当下的和平,如果没有一定的尚武精神或实力,捍卫和平的力量只能是无源之水。由此可见,只有民族尚武精神与军人地位被提升到国家的一定程度之后,国家才会迎来一次更强劲的凝聚,我们的意志与智慧也必将凝聚成最强大、最稳定的生产力。

最后,反思中华传统武德的“不得已而战”的伦理思想,彰显先进军事文化的战斗品格。“哀兵必胜”、“忘战必危”是军事斗争的铁律。当前,国际局势风云突变,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必须与新时期我军的历史使命、与时代的文化理念、与官兵的主体需要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大讨论的背景下,我军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既要看到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拓展和深化的现实,也要针对青年官兵青睐新鲜事物的特点,在弘扬传统武德思想的同时,注重贴近当代革命军人现实生活,挖掘和树立身边的“典范”、“榜样”,才能使得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与“尚武精神”得到不断继承与发展。

3 营造氛围,促进先进军事文化全面开展

一是营造具有浓厚军事特色的物化环境。只有置身于浓厚的军营文化氛围,军人才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才会切身得到教育或提醒,增强“保家卫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此,无论是场馆设施的建设还是环境氛围的布置,都必须从确保服务于提升战斗力的这一根本和唯一标准、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高度以及确保正确发挥文化氛围影响力的这一出发点入手。二是建设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制度文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持续培育工作可谓当下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化建设,通过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对军人价值观进行规范,并严格依法办事,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开展具有浓厚武德文化特色的宣传活动。走出军营,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活动,是军事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军队有自身特殊的使命,所以在兼顾其他活动的同时,要着重突出活动的军事特色。比如军事大讲堂、军事发烧友等,就是强调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展开对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弘扬与继承。

对军队来说,文化是战斗力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为塑造军人品格、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提供精神保证与智力支撑。

注释

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出版社,1964:12.

② 孙子兵法・火攻篇.

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范文5

一、明确思路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2.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日益凸显,学生艺术素质普遍得到提升,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但是,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

3.明确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着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艺术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强化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努力破解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发展。

二、抓住重点环节,统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

4.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艺术课程,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

要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5.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开展学生艺术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坚持勤俭节约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反对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要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的建设工作。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艺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并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中小学校要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组织学生赴外地参加艺术活动应当征得其监护人同意,并由学校统一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6.加强区域内艺术教育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要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学校班级数有计划、分步骤配齐专职艺术教师,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镇(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艺术教师。实行县(区)域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鼓励艺术教师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等形式到农村学校任教。要依托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在农村学校设立教育实习基地,积极开展顶岗实习。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专职艺术教师不足的地区和学校,可由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担任兼职艺术教师,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组织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师资格认定。在职务评聘、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要保证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艺术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工作要计入工作量。

7.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合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并尽可能向当地群众开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文化艺术场地资源开展艺术教学和实践活动。鼓励学校与社会艺术团体及社区建立合作关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艺术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辅导艺术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努力提升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的学校和课堂。

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范文6

关键词:艺术 大众文化 影响 作用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26-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寓文化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环节相适应,以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在文化建设中,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也是现代文化流派的典型代表,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和应有的魅力,对大众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特别是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公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推动经济、文化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艺术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1.1 艺术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艺术作为现代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它的在于:一是能够以活的形态存在,而这种存在的形态,正是现代人需求的关键所在;二是它的感染力十分强大,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好比一个宣传机器,更好比一个巨大的载体,它能够承载着宣传、进步、提升的动力,激励人们奋进的步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由于艺术的灵活性,使得艺术存在的空间是开放的,所以它的教育意义与影响,不受空间的限制而成为现代网络教育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大众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与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艺术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艺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真正发展;没有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文化的凝聚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艺术虽然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它的内涵丰富、表现灵活、具有潜在的动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先进性。艺术的先进性表现在,它是先进文化的继承与现代文化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了现代文化的主流,是现代文化的重要表现载体;它的信息量与传播速度,是现代人接受文化的最好渠道之一。也正因为它的先进性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2 艺术对大众文化发展的作用

纵观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我们认为,艺术对大众文化发展的作用,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我国文化资源丰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也是艺术再现与继承的大国。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的规律,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和艺术发展的活力。不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文化产品数量再多,艺术性再强,也不能说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一方面,应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应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并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

2.2 做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

文化多样性是以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为前提的,这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和对立,也可以形成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局面。这就需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而大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大学与文化多样性具有天然的联系:从本义上讲,大学就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含义,代表着知识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大学不仅应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也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应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沟通与对话。

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大学的文化创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大学成为文化创新的实践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在此强调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2.3 倡导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办和谐社区与社会主义农村,就核心就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培育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创新型社会。要做到上述,必须要有一定的承载方式和平台,而艺术的发展与再现,正是这个平台和承载方式的最好体现,因此,我们应注重艺术的建设与发展,鼓励艺术向大发展大繁荣方向发展,积极鼓励艺术创作、艺术继承、艺术表现、艺术研究与艺术改革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拢、融合与发展,让更多的艺术作品融入生活、社会、社区与每一个公民心中,起到艺术感染力、教育力、影响力与推动力的作用。

现在,社区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艺术的再现,比如宣传队、文化下乡、文化表演进基层、名人名画展览等等无不充满艺术的内涵,所以说,艺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所需要的助推作用,是时代的一种召唤。

2.4 创造新的艺术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