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行业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业行业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业行业发展报告

矿业行业发展报告范文1

一年来,我办积极引导银行机构调结构、优投向、防风险,合理配置有限的信贷资源,促使我县银行业机构各项业务稳步发展,呈现良好运行势头。

(一)总体态势明显看好。截至去年12月末,辖内银行业机构(不含农发行,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523728万元,比年初增加117481万元,增长28.9%,属历年增长最快的一年,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本外币各项贷款261221万元,比年初增加59975万元,增长29.8%,增长速度较快,特别是农信社和农行较为突出,农信社比去年增加29538万元,占全县贷款增加额的49.3%,近一半,农行加大了贷款投放力度,比去年增加13064万元,增长21%,同比增加12701万元,同比增长3500%,说明我县银行业机构信贷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二)信贷结构逐步优化。从信贷投向看,2013年,我县银行业机构能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经济战略目标加大信贷投入,重点支持了“三农”、小企业以及优势产业信贷需求,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去年12月底,我县银行业机构净增涉农贷款达到37740万元,占全县净增贷款总额的62.9%,全面加大对我县广大果农的资金投入,充分体现了我县以果业为主的产业经济,净增小微企业贷款8535万元,只占全县净增贷款总额的14.2%,同比增加了8.7个百分点,重点解决了我县部分稀土、自来水和果品加工产业资金不足。同时,银行业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净增了再就业贷款1810万元,帮助下岗职工解决资金周转困难,以确保我县社会稳健发展。

(三)经营效益不断提升。2013年,我县银行业机构实现帐面利润7645万元,同比增加1448万元,增长23.4%,人均利润达到22.03万元,其中突出的是农行、邮行、赣行和农社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592万元、273万元、530万元和345万元。全年辖内银行业机构纳税1706万元,同比增加527万元,增长45%,尤其是农村信用社提供税利达1228万元,占纳税总额的71.9%,我县银行机构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积极引领,着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一)金融服务逐步优化。一是强化小微企业服务。各银行机构继续认真落实小企业金融服务“六项机制”,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确保2013年全县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设立了银行支行和县城区农信社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召开融资洽谈会、项目对接会和信贷产品推介会,已实现银行与小微企业融资对接31家,签约金额24895万元,已发放贷款25家,金额15444万元,提高了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加大涉农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重点发放小额农业贷款,农业银行重点发放惠农卡贷款。全县涉农贷款201310万元,比年初增加37740万元,增长23.1%。三是拓展农村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偏远山区特别是去年四个新设网点对农村地区服务功能,每个自然村设立POC机;工行已在全县各乡镇设立了20个协农服务网点,办好借记卡,为广大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二)机构体系得到完善。经过一年努力,确保了建设银行支行和银座村镇银行支行顺利开业,并加大自助银行设立步伐,共设立了3家自助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的金融服务。

(三)农社转型上新台阶。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农村信用社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约束机制,不断增强法人治理能力。截至2013年12月31日,各项监管指标逐步看好,并达到监管要求,资本实力不断增强,为2013年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创造了条件。

三、有效监管,不断提升抵御风险能力

矿业行业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项目建设;调研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一、周口市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总量不断扩大,整体实力快速提升

周口市现有工业企业7519家,从业人员40.9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4家(比2006年翻一番),从业人员27.1万人,大型企业19家、中型企业166家。2013年,周口市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472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34家,50亿元以上企业5家,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现有省级百强百高企业10户。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轻、重工业比例70:30。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为支撑,通信电缆、包装彩印、生物科技、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引领,涵盖32个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2013年周口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682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47.1亿元,是2006年的4.2倍,同比增长19.7%,居全省第1位;主营业务收入2363亿元,是2006年的5.7倍,同比增长25.1%,居全省第1位;实现利润249.9亿元,是2006年的6倍,同比增长23.6%,居全省第2位。周口市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率)已达42.8%,低于全省8.7个百分点,居黄淮四市第一位。

(二)支柱产业逐步做强,带动作用持续凸显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在高、精、新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名牌产品。2013年,周口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28家,较2006年净增89家,年加工粮食能力突破700万吨。五得利面粉有限公司日加工小麦3600吨,年加工小麦120万吨,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独立核算面粉加工企业;周口市现有纺织服装企业217家,较2006年净增136家。产能接近500万纱锭,是2006年的5倍;服装产品达9000万件。围绕河南省制鞋企业出口基地建设,已入驻制鞋企业230家,产能达到2550万双。现有医药化工企业120家,较2006年净增51家。三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27.4亿元,是2006年的3.7倍,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8%,对周口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4.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7个百分点。

(三)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工业投资逐年加大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紧抓项目建设不放松,增强内生动力。2013年,周口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17亿元,较上年增加115.75亿元,同比增长27.0%,高于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占周口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8.5%。周口市92个重点监控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2.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计划的133.0%;市十五项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计划的160%。总投资50亿元的富士康实训基地项目、总投资40亿元的和合新型纺织产业园年产1.8亿米印染高档面料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鸿闽纺织产业集群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大项目的带动支撑作用日趋增强。

(四)承接转移深入推进,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近年来,周口市上下坚持以拉长产业链条为着力点,以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为突破口,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借力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周口市开展了“承接产业转移突破年”和“项目落实年”活动。2009年以来,周口市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988个,引进省外资金1883.07亿元,累计到位外资1214.2亿元。富士康、麦当劳、美国好时集团、新加坡郭氏集团、泰国正大集团等一大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支撑能力较强的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周口市。2013年,周口市承接产业转移又取得新突破,共签约项目262个,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合同引进省外资金758.6亿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总量相对较小,支撑作用尚显不足

周口市工业总量与人口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工业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不足。2013年,周口市工业增加值排全省第10位,人均工业增加值7745元,是全省平均水平(16327元)的47%,在黄淮四市中低于商丘约400元,在全省居第16位。由于工业总量较小,造成周口市第三产业发展较漫,三次产业结构一直没能改变“二一三”格局;公共财政收入总量不大,由“吃饭财政”转变成“建设财政、发展财政”的愿望难以实现。

(二)工业结构不合理,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一是产业同构突出。周口市有6个县发展食品业、4个县发展纺织服装业,产业特色不突出,相同产业分散布点,不能集群落户,链条不能互补,资源不能共享,集约发展的能力差、效益差,尚未形成“一县一集群、一县一特色”的错位发展格局。

二是产业集中度低。周口市企业规模整体上仍然偏小,产业组织结构仍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产业链发育不足,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缺少专业化分工,一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集而不聚”,缺少关联度。

三是企业规模小,缺乏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巨头。周口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仅5家,超百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而全省超百亿的企业达到43家,工业强市郑州超50亿元的企业达12家,超100亿元的12家,许昌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4家。四是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周口市装备制造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6%,电子信息产业仅占5.3%,工业发展仍处于要素驱动阶段,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三)自主创新不足,产业竞争能力低

突出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投入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研发投入不足,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周口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1.6%,低于全省(17.7%)6.1个百分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够,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优势。二是企业研发机构少。目前周口市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而郑州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87家;三是高加工度产品少。周口市工业门类虽多达32类,但多数产业拥挤困守在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高投入、低产出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数量较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较高的高加工度产品较少,只能以低成本、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获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经不起要素和市场变化的冲击。

(四)服务保障能力不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生产业发展滞后。信息共享平台、人力资源开发平台、物流平台等建设不足,成为制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短板,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对周口发展不够给力。2013年周口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底余额1403.5亿元,各项贷款年底余额640.82亿元。而郑州市存款余额是10448.29亿元,贷款是6794.13亿元。开封市存款余额是961.23亿元,贷款是554.32亿元,相比之下,还有很大的融资空间没有很好利用。

二是工业发展要素保障受到制约。电力设施保障尚有欠缺,不同程度给企业效益带来影响。校企合作、对口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熟练技工、高级技工不足,影响纺织等企业满负荷生产。

三是软环境建设有待加强。从基层反映看,县市区的服务环境好于市直。个别市直部门的服务观念、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还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当前,周口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工业经济总量实现快速积累,为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和提供人才技术保障。

1.持续坚持“工业兴市”战略不动摇,全力做大工业总量。周口市最突出的问题是工业总量不足。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在工业发展的主导思想上,应当确立在坚守环保底线的前提下,调动一切资源要素,鼓励各类企业发展,持续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第一,充分注重本土企业发展,鼓励民间创业。周口市有工业企业7500多家,而这几年招商引资、产业转移项目还不足1000家,本土企业占周口市企业总量的87%,本土企业对周口市工业发展、财政收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要让本土企业享受招商引资项目的同等优惠政策,支持老企业“退二进三”、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本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规模扩张。对财鑫、金丹、金丝猴、辅仁、宋河、莲花等土生土长的骨干企业,要给予更多扶持,支持他们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产值超50亿,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

第二,持续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来资本。继续把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当作关键举措,将商务、工信、发改三个部门分别管理的招商引资(工业部分)、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集聚区发展三项工作合并考核、奖惩,三奖合一,集合重奖,避免一果多考、一果多奖,发挥考核奖惩的最大激励效益。建立市级摊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市级统筹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结合11产业集聚区确定的22个主导产业,建立周口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图谱,按照集群发展理念,合理确定利益分成,统筹招商引资项目在各产业集聚区的摆布,一方面避免本市各产业集聚区之间抢客商、争项目、一窝蜂、搞内耗,另一方面促进各主导产业关联企业的配套,促进集群式发展。

第三,激发民间创业活力,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目前,周口市小型微型企业占周口市企业总数的86%以上,已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周口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112.9亿元,蕴藏着较大的创业潜力。当前,小型微型企业存在经营压力大、成本高、融资困难和税费偏重等突出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对小微型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扶持,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周口市《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在财税、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激发民间创业活力,促进小微型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2.突出集群发展,将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合并培育,建成一批巨型企业或产业集群。周口市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主导产业有较高的重合度,支柱产业都是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全在支柱产业范畴,这为我们将三者“合并培育”提供了可能。要将工业领域的各项扶持政策进行梳理整合,选择一批有培育价值的龙头企业或产业集群,集中所有政策资源用于这个“合并培育”,帮助它们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或组群,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益。食品工业,围绕打造面制品、食用油、肉制品加工、乳制品、休闲食品5条主要产业链,以提高附加值、增加花色品种和争创国内名牌产品为重点,与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紧密结合,把靠近技术前沿、靠近终端消费作为产业链延伸的重点方向,不断提高精深加工度,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尽快形成具有优势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利用“纺织产业转移重点城市”和“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的政策优势,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纺织服装制鞋企业,加大资金、人才等支持力度,完善产业链条。医药化工产业,利用医药行业新版GMP认证即将到期的时机,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与跨地区兼并重组,加快医药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医药化工专业园区建设,打造生物医药化工产业基地。

矿业行业发展报告范文3

一、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情况

1、发展历程。

纺织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二十世纪80、90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我市敞开山门招商引资,纺织服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规模较大的有罗定银河纺织总厂、罗定麻纺厂、罗定缫丝厂、罗定织布厂、祥发弹力针织厂、捷龙毛毡厂、德发泳衣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纺织服装业发展成为我市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据统计,鼎盛时期全市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有8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7家),2003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税收0.44亿元、利润0.12亿元。企业积极引进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先进设备,能生产绢、毛、麻、棉、化纤五大系列、60多个品种,覆盖纺纱、织丝、染布、印花、泳衣和四季时尚服饰等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及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地。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成为我市工业龙头行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不仅解决了20000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在外引内联、增加税收、出口创汇、振兴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罗定也成为广东省四大服装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我市罗城镇还被评为广东省“纺织服装专业镇”,并成立“罗定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促进行业的规范快速发展。

2、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年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叠加环保严管、用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攀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抱陈守旧等因素,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萎缩状态,企业订单不稳定,经营效益下滑,相当部分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仅剩3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仅存5家,港资企业6家),全行业仅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不足2.5%,纺织服装行业已日渐式微,雄风不再,退出我市主导产业地位。

目前我市大大小小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仍有300多家,以家庭小作坊模式为主,达到规模以上企业仅5家,分别为罗定市银利纺织有限公司(国营罗定麻纺厂转制)、罗定市嘉达纺织厂有限公司(国营罗定银河纺织总厂转制)、罗定市附城泰昌服装厂、罗定市华昌经编织造有限公司、罗定市鸿源织造有限公司。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罗城、附城、素龙街道;主要生产纺纱、织布、染布、各式毛衣和流行服饰;订单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中山和佛山等国内市场,部分企业产品订单来自韩国及欧美国家。大部分企业产品质量信誉好,物美价廉,客源稳定,产品比较畅销,行业企业尚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根源

1、经营理念落后。我市纺织服装行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目标,长期处于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状态;企业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经营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订单要等、场地要租、员工队伍不稳定;经营手段传统落后,设备旧、员工老、生产效率低;经营利润微薄,没有品牌战略和名牌意识,设计、营销和管理人才短缺,没有与时俱进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电商营销渠道,大部分企业依靠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维持生存。主要原因是政府不够重视,行业组织管理软弱;业主缺乏企业家素养,缺乏资金积累和投入,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2、发展质量不高。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条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质量差。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产品开发;目前全市只有罗定市恒汇行服装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商标,分别为“凯奇仕”和“蓝仕莱”,占比明显偏低,其他大部分企业依赖订单加工,小部分贴牌生产,均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容易受宏观经济政策波动影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观念方式陈旧,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能力。

3、经营困难重重。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没有固定用地,大都是临时租借厂房,租金贵且租期不稳定;一些企业想购地建厂和更新换代生产设备,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难以落实;近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企业订单持续减少;劳动力短缺、原材料涨价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减产明显;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品牌,销售渠道单一,管理手段落后,成本控制不稳定,行业整体面临生存发展困境。主要原因是我市工业用地指标有限,企业等地时间遥遥无期,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也缺少资金扶持政策,企业增资扩产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

4、发展后继乏人。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人工成本高企的问题,平均工资3500元/月左右,部分熟练工、技术工能达到7000元/月以上。虽然人工不低(相对电子加工等行业),但大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招工难问题,在职员工大部分是中年妇女,青年工人短缺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行业起步工资较低,按件计算工资,多劳多得;而且工作重复单调,轻工重罪,年轻人怕辛苦缺耐性而不愿从业。

三、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生产业,是市场永恒的长青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消费与生产并举的行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长、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就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单边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扩大、世界经济发展动荡、我国消费升级内需扩张的形势,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站在新的起点,迎来新的机遇。我市纺织服装行业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指导下,抢抓机遇,整合资源,集群优势,转型升级,携手共进,重振雄风。 

1、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我市纺织服装全行业要以全省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坚决向高质量发展迈步奋进。发展理念上要跟上时代节奏,发扬时不我待、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精神;市场定位上要由低端向中高端开拓迈进;资金上要加大自身积累,控制成本,千方百计拓展多样化融资渠道;技术上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大胆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敢于引领消费潮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设计上要追求特色时尚,体现大众化审美和个性化需求;设备上要及早更新换代,推行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降低人工依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人才上要加强引进和培育,探索开展校企对口培训;供应链上要构建质优价稳货足、花式品种繁多的体系;销售上要搭建自营、、电商、个性化订制、订单加工和贴牌生产等多种经营渠道和平台;管理上要现代化、扁平化、信息化,推行绩效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产品质量上要精益求精和注重产品细节;品种上要适应消费者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选择需求;发展战略上要注重培育自主品牌和树立诚信形象。通过多措并举促整体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潜力。

2、提升产业集聚能力。要依托产城融合和广东省粤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热电优势,充分利用罗定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集聚效能,实施好“三旧改造”,依法依规“关停并转迁”城区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步把我市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都转移到园区集聚发展;要适度扩大工业园纺织印染区的用地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纺织印染和服装生产集聚区;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不断延长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幅射扩张能力,努力建设粤北和“两广”纺织服装生产贸易基地,使我市纺织服装企业重新焕发生机,集聚升级,再创辉煌。

矿业行业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甘州区; 新型工业;发展

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用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和循环发展的理念谋划工业发展,使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至2014年底,全区工业企业达474户,从业人员18870人;全部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1.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36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34.8亿元、2.99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8%;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10户,销售收入上3000万元的企业33户,分别比2010年增加9户、19户,全部工业实现税收2.5亿元,占全区税收的20%左右。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发展,现已形成以火电、水电、光电、风电为主的电力能源产业;以玉米种子、肉牛肉羊养殖及屠宰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以高纯硅、铁合金等为主的有色冶金产业;以玉米淀粉、氟化铝、仲丁灵乳油、中药饮片等为主的医药化工产业;以干法水泥、商品混凝土、钢化玻璃、新型墙体材料等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工业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共引进工业类招商引资项目56个,完成投资75亿元,分别占新建工业项目的70%和80%,招商引资已成为助推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3.聚集能力不断提高。围绕打造“千亿元级工业园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服务企业功能,园区规划面积由最初的7.6平方公里扩大到153平方公里,形成了生态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煤化工产业园、南滩光伏发电产业园“一区多园”发展格局。2014年完成生产总值78.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5%,完成工业增加值24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3%。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4.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面实施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十二五”期间共争取企业循环化技改项目资金6200万元,实施节能减排项目64项,关停4家高污染企业,限期治理污染企业10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家。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5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63.3立方米,与2010年相比分别降低52.66%、25.62%。

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虽然全区新型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工业“短腿”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由于全区传统企业较多,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及市场冲击的影响大,造成产业升级乏力,新型产业接续不足,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地方工业占GDP的比重偏小。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6%,与全省、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比,低于全省17个百分点,全国20个百分点。

2.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中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少,大多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加工转化率仅为50%左右, 80%的企业停留在产品的初加工上,产品不精、品牌不亮、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3.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由于职能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在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上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企业不及时等现象。园区内工业用电、排污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4.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今年以来,全区工业经济受市场需求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环保政策趋紧、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企业产品滞销、效益下滑,生产经营步履维艰。上半年全区7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6户企业因种种原因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三、对策与建议

加快工业发展要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技术支撑为动力,不断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抓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以“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为前提,加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电、排污、排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体系。按照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引导大项目、大型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发展,形成定位合理、功能有别、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促进更多产出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落户园区。

(二)抓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立足全区资源优势,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和延伸产业链条,筛选、论证、储备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重大产业项目。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500强企业投资兴业。严格落实招商引资政策,积极开通绿色通道,加强跟踪服务项目工作,真正达到招进一个、建成一个、达标一个的目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外向型业务,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合作发展能力、整体竞争能力,逐步培育壮大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外向型企业。

(三)抓技术创新,培育企业名牌产品

坚持用“互联网+”高新技术和引进先进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骨干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加大经费投入,保证技术研发工作正常运行,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借力攻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力争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严格落实品牌产品奖励政策,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张掖玉米种子” “有年金龙”马铃薯全粉等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力争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四)抓人才建设,完善企业用人机制

完善用人机制,从行政事业单位选拔懂经济、会管理、善服务的人才充实到骨干企业之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动力。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养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善于创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进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着眼长远发展,完善企业服务生政策,着力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实行企业优秀人才区政府津贴制度,加大非公企业人才职称评定力度,鼓励企业人才提高学历层次和技术等级。

矿业行业发展报告范文5

一、我国矿产企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矿产企业的特点

1.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企业是按照开采、开发、枯竭、报废的运营过程发展的。

2.产品无差别,由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企业无法定价,影响利润的实现。

3.投资风险高,资源分布不集中,品质、产量地区差异大,所以企业开发之前勘探研究投入会很大。

4.勘探结果不确定,前期投入不保证能带来资金回报或因开采成本和难度太高而放弃。

5.工作环境艰苦,安全隐患复杂,很难吸引高级人才。

(二)我国矿产企业发展现状

1.矿业企业发展规模小,数量多。大型企业少、中小矿企多,行业集中度低。较多的民营或者个体矿产企业资金少、技术弱、装备简陋,无法保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2.矿业企业技术落后,国际竞争力不强。加入WTO后,企业对原有生产技术虽进行更新改造。但在机械化、自动化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

3.矿产企业资源浪费现象频繁,可持续发展前途堪忧。由于生产中无法满足环保要求,同时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造成资源破坏与浪费,成本增加,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

二、全球矿产行业发展形势简析

(一)矿产行业国际竞争形势的分析

1.国际矿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从矿产资源储量看,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波动、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和矿产投机活动的影响,全球矿产市场上的矿产品价格上下波动剧烈,经常发生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局面。从市场集中度看,发达国家跨国矿业公司利用特有的经济优势在全球范围开展矿产勘探活动,能够对全球矿产资源掌控。从市场主动权看,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提高,矿产资源生产者有更多的控制权,矿产市场由买方市场逐渐向卖方市场转变。

2.国际矿产市场竞争重心转移。从对矿产资源的实际控制转变为对矿产市场规范制定的掌控、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政府参与对其他国家矿业公司进驻市场设置障碍。跨国矿业公司凭借资本市场、金融制度、金融手段,操控资本流向,决定全球矿产市场资源分配,价格制定,从而主导全球矿产资源市场。

3.全球矿业政策不断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矿产资源的稀缺,使各国政府重视矿产行业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发达国家制定环保能源和低碳经济政策,引导矿产企业发展清洁能源。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注重制定矿业政策,实施本国矿业企业资源储备战略。经济发展较落后的非洲国家有丰富的储量,制定开放优惠的矿业政策,吸引外资推动本国产业快速发展。

4.我国矿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少主动权。大型跨国矿业企业在矿产资源储备、矿产品生产以及矿产市场交易份额上居于垄断地位,操控全球矿产交易市场、主导全球矿业市场,制定交易规则,使我国矿业公司进入国际市场需面临许多贸易壁垒,在矿产品价格和数量的协商过程中我国矿企缺少话语权,处于市场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承受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二)国际矿业行业现状分析

1.矿业融资总额大幅下降。据2013 年加拿大勘探开发者协会年会的矿产行业相关资料,2011 年全球矿业公司融资总额为1080 亿美元,2012 年比2011年融资总额下降17%为896 亿美元,2013 年经济低迷,全球矿业融资的最佳场所加拿大多伦多股票市场受经济影响严重。

2.矿业股票市场普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冲击着各国的矿业股票市场,例如欧洲矿业股票板块普遍疲软。

3.矿产并购交易持续下滑。全球矿业企业并购重组在2011 年达到黄金时期,从2012 年开始全球矿业企业的兼并的收购金额不断下降,企业兼并重组的数量也不断减少,并购交易额是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受此影响2013 年年初开始,全球矿业企业并购交易持续下滑。

4.矿产品价格下跌导致矿企资本大幅缩水。全球大宗矿产品价格自2011 年以来持续走低,但是矿业企业不能避免的需要面对产能增加和库存压力的激增局面,矿产品廉价出售使得矿业企业利润降低,投资者纷纷抛售矿业股,使得矿产企业资本不断缩水。

三、影响我国矿产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我国矿产企业发展中需考虑的风险因素

1.决策风险。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尚未解除,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使得我国矿业企业进行项目决策的难度加大。

2.资源获取风险。矿产资源的稀缺导致全球矿业竞争激烈,跨国矿业公司在全球频繁并购,矿产行业新进入企业不断增加,使得当前我国矿产上市公司资源获取成本的不断提高,国内外获取资源难度不断加大,资源获取风险不断提高。

3.海外经营风险。受西方“中国”舆论影响,不利的政治环境导致我国矿产企业海外经营风险较高,同时海外经营项目时间长、资金多,“国际化”经营风险大。

4.市场风险。产品价格受市场供求、资本投机以及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同时原辅材料若被某些企业垄断,则无法议价签合同,材料成本会居高不下,企业将承担市场风险。

(二)当前我国矿产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我国矿业企业高成本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2013 年8 月比2008 年8 月增长了240.7%,导致矿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包括职工薪酬、用房用地、融资费用、原辅材料等成本的上升。

2.矿业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我国矿产企业面临产能化、库存化和金融化的多重压力,另外还有履行社会责任和环保要求的环境保护修复成本,改革开放以来的矿产企业高利润时期已逐步消失。

3.国内矿产勘察市场大幅度下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持续蔓延,我国中小型矿产企业出现资金链短缺、融资困难,无法进行矿产勘查,而大型矿业公司出于谨慎,不能将大量资本投入到勘探中,使优质矿山开采项目搁置。

(三)我国矿产企业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发展机遇

1.创新企业管理水平的机遇。严峻的经济形势往往是促进企业加强企业管理的动力、调整企业发展模式、投资者能够支持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为我国矿企上市公司改革转型提供动力。

2.提高产业集中度并购机遇。金融危机引发的不利经济环境,加剧了上下游产业链矛盾和矿产企业的优胜劣汰,但也能促进矿企兼并重组,参与国际产业重新布局的机会,运用资本运营,在国际矿产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

3.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机遇。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国内消费者对住房、汽车、电子产品等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会不断上升,能够有效的为我国矿业企业提品消费市场。

四、我国矿产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一)组成矿产资源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的一种基本形式,由于矿业公司投资项目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利用集团内部资金等各种资源进入矿产市场、各子公司分层次进入市场,并通过跨国投资获得海外矿产资源项目,更多的参与国际矿产市场。

(二)制定恰当的融资战略

一般的公司主要重视股票上市、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但对矿业企业还可以积极利用能带来财务杠杆利益的债券融资,同时债券的融资成本低于股票的融资成本,且能保障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此外可以设立集团财务公司,可以发行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来募集社会资本,充实本企业的资金链,便于进行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

(三)通过合作开发扩展海外矿业

在资源国当地成立矿产公司,共同出资、按当地规范共同开发资源,以便分担资金压力,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提高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同时便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了双方的产业链。

(四)实行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的战略

1.加强成本计划和管理。我国矿企经营内容不仅有初级矿产的开采和提炼,还有相关矿产品的加工生产,所以应结合工艺流程和技术,加强全过程的生产成本的计划和管理工作。

2.对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进行控制。我国矿企应运用成本倒算方法,在企业内部明确成本指标,通过目标利润反向计算全年目标成本,之后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分解为各成本项目指标,然后分层传递,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并与工资奖金挂钩,提高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分析,及时反馈、发现异常并及时解决。

3.加强供应链简化经营模式。矿企通过供应链管理分担成本、工艺运筹实现核心业务协同,职能部门的流程优化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从而更好地管理库存、生产和流动资金。此外我国矿企可以寻求与行业内企业合作,通过共享双方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实现产业上下游生产成本的协同效应。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长春市市社科项目《自然资源价格和成本核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思德. 现阶段矿业投资形势分析[J].中国矿业网,2014(03).

[2]德勤事务所.2013年全球矿产行业发展趋势报告[R],2013(12).

矿业行业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矿业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17-0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1985年,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和2000年分别批准为环境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2007年批准博士后流动站,已累计培养本科生360人。环境工程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矿业特色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与影响。继续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专业,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突出我校矿业环境保护特色,以“重视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实践、崇尚创新”为教学重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2008年版本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强调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环境工程复合型人才,并将人才知识结构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全目标培养、有限目标发展,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学生毕业后具有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保设备研制与开发和环境工程管理以及环境工程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在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环境类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及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培养方案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国家需求和矿业行业发展、学校资源及人才培养优势、就业形势等因素,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与行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明显矿业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我校2008版本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整合、精简、增加”,在课程体系中删除了《环境气象学》,增加了《给水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通过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形成了教学体系的一条主线。

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特色、介绍前沿课题的原则,加大了选修的力度,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开设了就有我校行业特色的课程,如矿山环保概论,矿山水土保持、矿山环保经济等课程。结合教师科研方向增加了一些有我校行业特色的选修课,如《矿山水土保持》、《能源环境工程》等。同时精简了部分课程的内容,将以往内容较宽泛的《化工原理》和《流体力学》,精简为《环境工程原理》和《环境流体力学》,使课程体系中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实现进一步的协调。依托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四个科研团队,即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生物方向,对教学计划的教学工作进行重新的分配,保证了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高,在某一领域保持领先的特点,让学生除了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传统理论与技术,对于一些新技术、新理论也有所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承担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以新教师为主,积极鼓励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结合最新科技发展趋势开展教学活动;对开新课和新开课严格进行试讲制度,不让一名不合格教师走上讲台。

三、突出实践环节

在近十年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我们一直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课、培养工程设计能力的设计课、提高运行管理能力的实习课这三块。在第五学期开设“科研训练”,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熟悉科研过程,对科学研究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由我专业指定优秀的教师首先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分析仪器的使用、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采取指导老师负责制,首先由环境工程系组织教师结合科研申报课题(根据老师科研需要随时申报),然后组织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对调研型科研训练采取提交调研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创新型科研训练采取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参加科研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保送上研究生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灵活的特点,鼓励科研能力强,承担项目多的教师,抽出时间指导有精力的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近两年,我系共获得指导14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高,课题全部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

四、教材建设

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才市场对就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一技之长者;随着新兴高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者工作流动性与职业更换频率逐渐加快;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趋势,使传统学科体系及行业的界限逐步被打破。所有这些都将使未来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具备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因此,要求教材内容新颖,信息量充足,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科技进步的脚步,及时更新内容,把当前所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发展情况引入教材,介绍给学生。专业课程所用教材绝大多数选用的是公认的优秀教材或近三年出版(或再版)的教材,并组织自编了部分实验讲义。我们也规划并编写了下列教材,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生态学》、《矿井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生物学》、《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大气颗粒物控制》等。

五、毕业环节

毕业环节是大学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而且时间较长,适合结合科研实践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毕业环节的指导采取导师负责制。我们狠抓毕业选题工作,每届毕业选题的数目均大于学生人数,并采取填报志愿,双向选择确定最后的选题;严格答辩制度和程序,抽签决定答辩分组和次序;自2006年开始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采取个人申报,指导老师推荐,学科建设岗负责人审查,采取集中答辩的形式进行。集中答辩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分组答辩带来的误差,保证答辩过程的公正。我们一直很重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自2000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招生以来,生源质量较好,每年招收本科生60~70人,录取线平均高于所在地区重点线30~50分,第一志愿录取率高达95%以上。自2004年首届环境工程专业毕业以来,培养的本科生应届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均在41%左右,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录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矿山环境方面专业优势明显,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与矿业有关的国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并逐步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