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域文化的作用

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1

传统文化中造型手法大多以平面化的形象出现,有着淳朴自然的形式美感,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和高度概括的创作风格,对于现代设计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高度的简化,概括,夸张,减弱空间层次,打破现实中的固定概念和观念等方式在现代设计中都被借鉴和吸收。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延续了简洁朴素,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外部造型,他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局部建筑形体的错动挪位,表达出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化之路的思考与探索。地域文化在基础教学中的延续不是对造型元素的简单复制和平凑,而是以现代的审美理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个性。在《设计素描》课堂中,涉及到形式美法则的内容的时候,可举出大量的地域文化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美感,而这些美的法则恰恰是现代设计的根本原则,在物的基础表现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简化与归纳的手法来提炼对象繁琐的细节,用想象和添加的手法来丰富对象的内部结构,这些内容均可以从地域文化中去寻找优秀案例,如织锦图案中的简化与提炼手法的运用,剪纸艺术中的想象与添加手法的使用,再让学生从生活中采集对象进行表现,教学效果应该说是好的!

2.寓意的传承

地域文化中的传统美术的许多造型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一直被延续着,使用着,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在其产生的环境里,它的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民间传统的伦理观念和社会意义渗透于民间美术作品形成的过程及结果中,人的主体性,情感性使它们体现出浓厚的人情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产生多样的寓意,这些寓意反映了集体意识,感情气质和心理素质。传统美术寓意是适用于现代设计的,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一部分设计师将实用和审美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融合,在现代设计中创作出极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是将民间美术寓意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的优秀设计实例,福娃造型中融入和玉,藏羚羊,熊猫,燕子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和收获的象征,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欢欢的头部纹饰来源于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迎迎的头部纹饰来源于青藏高原和新疆西部的民间装饰风格。妮妮的造型则来源于北京民间艺术中的沙燕风筝。在《构成表现》课程中,常常涉及到构成形式的多种情感指向,我主张学生从传统美术的寓意中去感受不同构成方法所赋予的情感意义,布置课外作业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在课堂上讨论各种文物器皿中的构成美,如编钟的造型特征,装饰特征,这些特征的寓意又分别是什么?学生积极性较高,且感受直观,学习效果较佳!

3.丰富的色彩装饰

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雕塑风格;地域文化雕塑;雕塑文化;城市规划

地域文化的城市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仅仅在百余年的时间内,地域文化就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镇,转变为举世闻名的城市雕塑城市。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中东铁路的构建。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风格成为了地域文化独具一格的发展特色,也因为这样,国内外很多游客都选择来到地域文化一睹城市雕塑艺术的风采。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特色与中国其他的城市城市雕塑风格完全呈现背道相驰的状态,而在这种对比下,更显现出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风格。

一、地域文化城市雕塑的研究价值

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风格有着独具一格的特点,而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所不可比拟的。虽然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风格源自于的城市雕塑文化,但是却与整体格局与城市雕塑设计有不同之处。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特点由多个因素组成,例如城市雕塑群格局、城市街道组成、天气、历史文化、传统习性、饮食习惯、生活特点等。很多以风景出名的城市都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或者天然的城市环境等。例如著名的平遥古城与英国巴斯,都是因为独到且优美的自然环境而在世界闻名。地域文化大到城墙、房屋、马路,小到街边工艺品、石刻雕塑等,都蕴含了丰富的风味。地域文化的特色小吃、风俗习惯、人文情怀等,也成为了地域文化被保存的特色之一。地域文化个性化的特色也成为了地域文化吸引旅客的关键所在,而这也为地域文化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人。正因为地域文化从信仰、理念、情怀等各方面,都具有浓厚的西方风味,并且在城市雕塑风格上形成了个性化的城市雕塑群,使得地域文化更具吸引力。这些特点也给后来的中国城市雕塑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模型财富,为城市雕塑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们不仅让中国城市雕塑得到了世界大众的关注,而且也为中国城市雕塑的舞台增添了很多的新鲜元素。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文化,对中国整体的历史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如今这个追求设计感的时代,各国的城市雕塑作品中,都流淌着代表自己国家的文化血液,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风格,融合中西双方的文化特点,具有非常难得的城市雕塑特色。这也为世界城市雕塑界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前进动力与坚实基础。众多城市雕塑学者一生都追逐于城市雕塑实例的收集与归纳,地域文化是值得世界城市雕塑界甚至社会大众所赞赏的。也因为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再添了新的辉煌。地域文化拥有设计独到的历史街道以及独特风格的城市雕塑群,被称作是东方莫斯科,并且极具高雅、华贵的气质。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特点带有浓郁的复古风,并且具有非常特别的城市雕塑风格。

二、地域文化城市雕塑风格区的保护与改造

(一)老式城市雕塑的修整与保护

地域文化拥有众多老式城市雕塑,并且其城市雕塑风格独到且珍贵,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经典城市雕塑研究数据。但是因为期间,人们缺乏老式城市雕塑的保护意识,使得地域文化很多的老式城市雕塑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是对中国城市雕塑界的损失,更是对世界城市雕塑设计界的损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地域文化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圣尼古拉大教堂作为地域文化的木结构风格的经典代表城市雕塑,原本应该是中国城市雕塑界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代表性城市雕塑,但是因为时期的蓄意破坏与麻木不仁,使得地域文化的圣尼古拉大教堂被遗憾的拆除。地域文化的每一处城市雕塑都是对历史的缅怀与纪念,一旦城市雕塑物受到了损害,就是对一段历史的不尊重与蔑视。虽然如此,很多世界城市雕塑学者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将地域文化破损的老式城市雕塑尽力的修整。地域文化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时期,因为人民的无知与错误的思想引导,导致圣尼古拉大教堂被折磨得满身苍夷。墙体被刮伤得体无完肤,房顶的七个乐钟以及六个十字架装饰也都先后遭受了偷窃。虽然变成这样,但是国内外的各地学者也都慕名前来,尽力修整圣尼古拉大教堂。如今,圣尼古拉大教堂被修整一新,更名为圣索菲亚大教堂。昔日宏伟、壮观的教堂奇观再现地域文化,简直是城市雕塑设计领域的神话。圣索菲亚大教堂后被转换为地域文化城市雕塑艺术馆,并且在其艺术馆中展示了地域文化各个时间段的城市雕塑图片及介绍,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记住地域文化的成长历程与城市雕塑发展。这一段从默默无名到繁荣昌盛的历史演变,值得大家用心铭记。每一个城市的老式城市雕塑都是对历史文化的历程见证,并且形成独属于城市自身的发展特色。如果不能对一个城市的老式城市雕塑进行合理的修整与保护,那么将会构成这座城市永远的遗憾。

(二)地域文化城市雕塑改造形式

在对地域文化的老式城市雕塑进行改造时,首先可以对老式城市雕塑的墙面进行翻新。而这种改造形式也是在改善城市雕塑形象的方式中,变化幅度最小的一种。改造老式城市雕塑的墙面只是对城市雕塑的表面进行简单翻新,使得城市雕塑整体能够呈现更新感。而在墙面翻新过程中,需要尽量与老式城市雕塑的原始风貌相靠拢,务求在最低的更新成本基础上,将老式城市雕塑的外部翻新工作做到最佳状态。老式城市雕塑的墙面改造时间需求短、翻修成本低,但是保持的时间有限。其次,可以对老式城市雕塑的表面加修一层城市雕塑表皮,这就是重包外表皮的改造形式。这种改造形式的维持时间较长,但是因为老式城市雕塑的表面纹路凹凸起伏,并且拥有很多浮雕图案,如果采用重包外表皮的城市雕塑改造形式,就会覆盖掉原有的图案纹路,那么将会破坏掉老式城市雕塑的整体布局。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视觉满足,采用重包外表皮的改造形式就非常适合。最后是彻底替换老式城市雕塑外表皮的改造形式。如果老式城市雕塑的表面材质破损比较严重,那么就可以考虑彻底替换老式城市雕塑的外表皮。但是这种改造形式会造成老式城市雕塑的外表发生较大的改变。而且一旦技术水平有瑕疵,就会与老式城市雕塑的原始风貌有很大的出人,整体布局、结构组织等,都会显得格格不入。

三、地域文化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

瓦列里•摩尔认为,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已有的城市规划定式进行反思。用一种从质的方面完善环境的战略,取代旧的主要是以量化指标为依据的规划方法。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地域文化目前的城市雕塑群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且独特的城市雕塑风格让地域文化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城市雕塑焦点。但是地域文化的城市环境布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地域文化城市功能区分不合理;2.交通系统有待加强;3.城市结构缺乏联系性;4.老式城市雕塑外形不够完善;5新老城区的融合度不高等。从以上问题可以了解到,地域文化的环境布局发展仍然没有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地域文化环境布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刻不容缓。而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制定过程中,需要作出如下改善措施:1对地域文化的城市空间进行充分的运用;2.均衡城市城市雕塑的相关属性;3优化城市城市雕塑的外形与色调,提高新老城区的融合度;4.寻找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艺术潜能;5合理、有效地保护与完善地域文化的老式城市雕塑;.6加强居民的生活居住质量等。地域文化的老式城市雕塑非常多,并且大多都是艺术城市雕塑风格的遗留,因此地域文化的老式城市雕塑的保护与完善措施的实行刻不容缓。在考虑到老式城市雕塑与新城区之间融合度的基础上,对老式城市雕塑进行全面的完善与修整,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质量。如果不能对这些老式城市雕塑进行系统的保护,那么就是对地域文化的历史发展的漠视。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风格成为了国内外城市雕塑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如果不能将其完整保存下去,那么这将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雕塑界的巨大损失。本文对地域文化的环境布局及城市雕塑文化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提出一定的战略意义。

四、结语

本文根据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起源与发展历程,对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风格与文化素养进行深人了解。从而进一步分析地域文化老式城市雕塑与整体的环境布局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老式城市雕塑的完善保护措施。地域文化的城市规划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而与地域文化的整体需求相融合,对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进行完善与改造工作提出自己的观点。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各地全新的城市雕塑层出不穷。地域文化从过去的繁荣、闪亮到如今的渐渐遗忘,这与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风格被磨灭殆尽,特色渐渐消失,发展措施的停滞不前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地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城市整体的环境布局、空间规划、新老城市雕塑的融合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这样才能为地域文化谋求到更具前景性的发展。如今的地域文化不再如以前那般,拥有柔美、温和的气质,还是粗糙的像个东北大汉,使得地域文化的城市城市雕塑特色逐渐消去了光芒。如果地域文化想要重燃昔日的光辉,就需要在其城市布局与规划中进行深人修整,在保留老式城市雕塑风格的基础上,引人新的城市雕塑理念与技术,重新构建起独属于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特点。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文化特色一直是地域文化的城市发展优势,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进程当中,地域文化应该继续维持这种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引人新的特色文化,为地域文化构建全新的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姜雪俄罗斯雕塑风格对哈尔滨城市雕塑造型的影响口}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2]刘甲子营东新城雕塑风格塑造研究[D]沈阳雕塑大学,2012.

[3]陆佳近代齐齐哈尔雕塑风格的成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长三角 区域文化 区域创新系统

上海文化、浙江文化和江苏文化均属于江南文化,基本特征非常相似,正所谓文化相通。这些相似的内容构成了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长三角区域文化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由其基本特征决定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长三角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发挥重大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长三角区域文化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

本文论述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具体地域的人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积淀而形成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存精神、道德信仰、行为准则等。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一种强化人的生存的机制。当然,它是对作为其载体的人影响和作用最重大的强化机制。文化几乎成了人生存与发展的唯一依靠。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今天的人能够摆脱文化而生存下去。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价值认同的思想基础。

考察沪苏浙三地文化发现,基于开放包容、务实诚信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而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创新。因此,长三角区域文化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就具有重大而持久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特别强调从区域文化的视角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根本原因。长三角区域文化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在本质上主要是地域文化和创新主体的关系,是文化与人的关系。

一方面,长三角区域文化塑造着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另一方面,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推动和促进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发展,丰富着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创新内涵。文化浸润、潜行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所有活动细节中,但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富有生命生机活力的精神体系。文化是依靠内在的生命机制自然发育、自然生长的,一种文化的成熟、成型需要漫长的时间。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是追逐文化速成、文化速效的做法,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也违背了文化的本性,很容易也极可能会伤害文化自身。文化发展战略充其量适合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当前流行的“浙江精神”、“江苏精神”,不过是浙江文化、江苏文化的意识形态化的表述方式。其实,我们能做的只是尊重文化内在本性,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继承并发扬已有的区域文化历史传统,吸收和借鉴区域之外一切有益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文化养分,进而创新区域文化。

创新文化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具有重大持久的影响。所以,不应把文化仅当做普通的环境要素,对文化的本质、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识。创新文化的主要特质包括容忍失败、宽容叛逆、敢冒风险、崇尚创新等。优秀的创新文化不是三天两日就能够成就的,也不是几个人振臂一呼就能确立的。优秀的创新文化是一个区域内各阶层人士长期以来共同探索、不懈追求、锐意进取的结果。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长三角区域在开展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对创新行为的大力支持;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创新;法律体系对创新行为及成果的保护;教育培训机构对创新精神的大力弘扬、对创新意识的不断强化、对创新人才的大量培养,这些都反映了该区域优秀的创新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们将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水平,使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持久强大的内生性比较竞争优势,对其他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显著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江南”的概念“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又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更是一个文化区域。在历史上,“江南”始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地域概念,也来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近代所说的江南,通常是指今天的苏南和浙江一带。1992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的15个组成城市(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湖州、宁波、嘉兴、舟山、绍兴),与明清时期的“江南”所包括的地区相比较,其行政地域的主体部分(指苏南的苏州、常州、镇江、南京,浙北的杭州、嘉兴、湖州以及上海)几乎完全重叠。由此可见,今天的“长三角”是由明清时期的江南各府发展而来的。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以吴越文化为底蕴和渊源的江南文化,是以苏南的苏锡常、浙北的杭嘉湖以及上海为核心区域的长三角地区人民通过千百年来的积淀、融合、凝聚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江南文化是世世代代江南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和繁衍生息的精神动力。从吴越文化到江南文化到今天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一脉相承,但也有明显的阶段之分。吴越文化古朴刚野,但也柔雅;江南文化柔弱文雅,但也烈性。正是南方的吴越文化吸收、融合了北方中原文化的一些成分才形成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在不断的融合与扬弃中建构起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至隋唐其主要内涵已渐趋稳定。

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崇文重教。江南地区历来崇文重教,吟咏成风,鸿儒巨子层出不穷,明清时期则登峰造极。江南人温文尔雅,知书达礼,讲理性,善思考,守秩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江南地区人才辈出、社会进步、经济繁荣。

2.诚信合作。江南人诚实守信,善与人处,把诚信合作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和商业经营之道。江南地区地域相连,人缘相亲,联系密切,来往频繁。在此基础上,诚信合作造就了江南地区的繁荣繁华。

3.谦和礼让。江南人不仅重文,而且重商。懂经营,善交易,在商业活动中谦和礼让,即使与人争执,亦柔声细气。这种品德使江南人不仅赢得了良好人缘,而且抓住了宝贵商机。商人追求和气生财;官人显得和蔼可亲;文人崇尚平和淡泊;长者具有高风亮节。

4.求精务实。江南人在农事上精耕细作,在经商方面精打细算,在传统手工制作上精雕细刻,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精益求精的态度。江南人崇尚务实,反对空谈,脚踏实地,进取向上。

5.融合开放。独特的水乡环境,优越的海陆区位,使江南人具有开放的胸怀和融合的气度。江南人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像水一样随形就势,灵活亲和。千江百川归人大海。江南人拥有大海的胸襟和气魄。

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4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

学习外国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的基础是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外语这个桥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为我所用,提高本民族的素质,使之得以在世界之林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外语,将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介绍给世界,为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加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播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悠久而富有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是我们几千年以来行为做事的基础。“中庸之道”、“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等价值观在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近代以来,中国打开了国门,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接触增多,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民族的人们喜爱中华文化,“华夏文化”受到了世人的注目和崇尚。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孔子学院”在全世界深受欢迎,人们在学习中文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但是与这样的现状不吻合的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当中,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知识太少,几乎为零其结果就是,在年轻人当中,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而却不知“端午节”、“中秋节”为何物。据媒体报道,有的年轻人甚至将Mencius翻译成“孟休斯”。实在地说,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确有很大提高,与外国人的交流容易多了。但是,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知识不够,表达不清。这与我国目前在世界所处地位是不符合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方面通过英语,吸收别国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将我国优秀的传统介绍到国外,使我国进一步融人世界,与世同进。就目前而言,外语教学的成就是前者优于后者。所以,大学英语教学要担当起加大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任务。

二、加强中国历史的学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历史断层的民族。而真实地了解中国历史,有助于进一步地了解目前的中国,进一步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对任何国家有害,只会有利。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创建了辉煌的文明,为世界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进步,传统的中医学、哲学、文学、伦理学形成了“华夏文化”,长时间影响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宝库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久经磨难、坚韧不屈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和平祥和的时代,也有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有光辉灿烂的成功,也有忍受外来民族欺压的屈辱。当我们强大时,我们不欺负弱小;当我们被人蹂躏的时候,我们不屈不挠,坚守着中华民族的宝贵品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她的形成是和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分不开的。在中华民族长久的发展中,各民族的人民共同奋斗,团结一致,铸造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历史。正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多样性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历史已是过去,它是今日的镜子。了解中国历史,有助于外国人民了解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作为向国外宣传中华文明的任务之一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论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上,都没有涉及有关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学校没有学到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表达,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怎样主动向外国人宣传自己的文明历史呢?

三、加强对中国现状的了解。传播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

目前,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这样的事实,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出自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态度,采取了不同的行为。

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对任何人和国家没有构成威胁,只能对世界作出贡献。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接轨,基本实现了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在源于2008年底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的崛起,从来就不是以霸权为目的的。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处的理念是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一些国家,出自不可告人的目的,竭力将中国的崛起渲染成是对世界的威胁,这是毫无道理的。在今日之中国发展之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向外国介绍中国发展的意义,使人家能够进一步地了解中国的现状,了解中国发展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意义。

四、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勇于担当大学英语教学在对外宣传中的光荣任务

有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繁重性。针对大学生在语际交流时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教材建设

由于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对中华文化的介绍太少,教材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以,在教材建设上,一定要大力增加宣传中国文化的材料,增加学生主动运用的具有反映中国文化的词汇,形成语感,使学生能够用地道的英语来宣传中国文化。教材应开列中国文学与文化参考书目或编写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中国文学文化教材,作为学生课后阅读之用;有关中国文学文化内容的教材编撰可采用汉英对照,也可采用全英文式。

2.课程设置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分成读写和听说两个方面。要将中国文化融人大学英语教学,教学课程应该形式多样,应该增添一些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方面,课程要体现出中国哲学、历史、宗教的特点,让学生在整体上对中国文化有一个了解;另一方面,配合该课程的改革,增设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对比国外文化,培养他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教学方法改革

将中国文化融人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增添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做一些配套改革,使这项任务得以全面完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在互联网上或学校图书馆去查资料,然后集中展示、成册。经常用英语开展有关中华文化的表演,将课堂生动化、趣味化。利用旅游参观的机会,到文化名胜地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及书籍,《中国日报》、《商业周刊》、《北京周末报》、《中国专稿》、《上海英文星报》、《21世纪报》、《广州英文早报》等十余种,对学生阅读极为有用。另外,在影视方面,CCTV9是一个面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很多中国电影和中国的电视节目也都配有中英文双语字幕。这些都是值得利用的学习资源。

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5

语文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绘画技巧,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语言课堂教学融合进绘画,让学生在绘画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通过绘画激发学生的热情 

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从兴趣开始激发。没有兴趣而强迫学习,是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通过教育学家的研究和教师的实践,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要在教学中倍加关注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枯燥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更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了,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来,绘画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通过绘画,将小鸡的脚印用竹叶画出来,小狗的脚印用梅花画出来,小鸭子的脚印用枫叶画出来,小马的脚印用月牙画出来。这样,学生们首先会非常有兴趣地投入到教学中,先画画,然后,通过绘画来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通过绘画,语文教学被引入到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同学们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彩色的小鸡等小动物的脚印。 

教师问:这都是哪些小动物的脚印啊?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上。 

教师问:谁来说,这些小脚印都像什么? 

学生们有的回答说象梅花,有的回答说象月牙,有的回答说象竹叶,等等。 

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问:哪位同学想画竹叶、梅花、月牙呢? 

学生迅速拿出画笔,画起画来。很多同学在绘画中感受到了文章中语文描绘的美感。 

2.绘画能够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通过绘画,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始终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绘画,识字教学的难度被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被提高了。 

以低年级在识字中遇到的太阳、眼睛、牛、车等字的学习为例,通过讲解,教师利用绘画加以辅助,通过形象的图形呈现,同时教给学生笔顺和笔画,字的主要特征被快速地记忆,而且印象深刻。 

3.绘画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相对于回话来说,是抽象的。直观的画面是形象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书面语言比起学习形象的绘画来说,难度要大。学生必须提升感悟和想象能力才能逐渐适应这种学习要求。低年级学生一开始是难以达到迅速接受和认知知识的。借助绘画,不仅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适应语文知识点的掌握,也能快速适应语文课堂教学。 

我要求学生在画画的时候,同时感悟课文内容,而且在动手操作或在黑板上画的时候,其他同学还可以评论。通过手脑并用,既锻炼了脑部神经,又提高了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乐在其中。 

4.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如大海一样,拥有丰富的内涵,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语文学习能力中十分宝贵,只有具有发散思维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对精美的文字包含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知识素材,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绘画的教学设计对于训练的能力拓展来说,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最后一片树叶》一文的学习,讲述的是一片树叶因为害怕秋天到来后要烂掉,不愿意离开,但是听到小鸟说,飘落下来以后会回到妈妈的怀抱,就高兴地飘了下来。但是,树叶落下去,真的能回到妈妈的怀抱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画出来,图画中,大树的脚下有很多小树叶躺在地上,有的学生画的是绿油油的,学生说他们在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树叶的对话,故事的后来发展等等,各种想象力会被激发出来,可见绘画的魅力多么强大。 

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图书馆 大学校园 文化建设 地位与作用

一.引言

当今,广大高校正持续开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在此影响下,体现大学内涵建构支柱的大学文化建设及其分析正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课题。图书馆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中心载体,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所谓的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指大学图书馆在长时间的读者服务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及推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积累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理想、行为规范、工作作风和其他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同步校园文化的其他方面,对提升大学内在的建设起着主要的推进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完成的路径和载体,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和主要支撑。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硬件,是能够看到和触摸到的。学校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每一个实体的构造之间的联系都反映了某种教学价值观。完善的学校设备将为学生和教职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阵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备、合理的布局、特有的建筑和场合,会使人感觉良好,心旷神怡,有助于熏陶校园内的情操,刻画校园的没号魂灵,将激起在校人员的精神开拓,限制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和心思健康发展。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低头族”,只关心手机中的天地,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们从手机中走出来,丰富大家的学习和业余生活,努力促进精神文化的发展。

三.大学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众多文化当中一种显性表现状态的图书馆一直联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其持续地发生变化。大学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并且工作者具备较高的素质,因而成为建设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尤为重视图书馆舍接待读者的数量、投入的经费、存书的多少、外借的图书量、配置的设施、馆舍的面积等,而很少兼顾一个关键的要素,即人的发展。基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图书馆建构人文精神始于“书本位”转变为“人本位”

1.价值导向作用

青年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还处于逐步构成和完善的阶段,在该阶段学生思维和心理状况的很容易遭到外界的干扰。培育青年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图书馆表现的学校文化是经过学校前史的堆集、选拔和发展而成的,其集中表现了学校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因此,图书馆可以在了解学生的思维后,对学生进行思维道德、人文本质、价值取向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通过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国情、历史及社会地位等,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判别事物的才能,进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的构成和发展。

2.打造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优雅,图书馆是其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从校园物质文化的视点看,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充分体现了校园图书馆建筑的外观设计,丰厚的文化底蕴,室内设计高雅安静,摆放整齐的图书报刊,挂在墙上的名人字画,到处洋溢着书香。图书馆宽阔明亮,清新干净,还配有一个供学生阅览和学习的阅览室。优美、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能激起学生对图书馆的求知欲,培育W生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起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变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强大软实力。

3.延伸课堂教学

课堂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培育大学生群体进而完成学校教育方针的主要路径。但是,由于课堂教育难以覆盖学生的所有学习常识和技术需求,因此有必要确保图书馆在课堂外的延伸作用,利用自身多方面的优势,以保证学校整体教育方针的顺利完成。图书馆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并装备了领先的基础设施,可以作为学生的第二讲堂教育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有利于拓宽老师和学生的视界,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提升其综合素质。

4.提供专业帮助

大学学习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尤其在专业课的时候,需要很多课外的专业知识学习来巩固,这个时候,靠课本和课堂老师的讲解就远远不够了,那么图书馆则是解决同学们专业学习的主要场所。大学图书馆一般都有各个种类的专业书籍,而专业书籍藏书量的多少这也直接体现出了这所大学的层次和深度。所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专业发展是很重要的一项指标,而图书馆专业书籍的建设又直接能影响到各学科各专业的发展。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不断发展,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文化支撑。

四.有效途径

1.注重信息资源的建设

大学师生在学习、教学、科研的过程中,不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而这一味地借助课上与课本是不行的,其更需要借助图书馆实现优化与完善。为了实现广大师生的实际需要,图书馆根据比例和有规划地购置了一系列的信息资源。其中,不但具备各科的有关文献与专业书,方便师生的学习,从而强化与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文艺、教育、政治等书籍,进而方便师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实现自身品味与素质的提升。这一系列的信息资源不但具备纸质文献,而且具备光盘、录音带、电子书等电子文献。多样化的文献有效地统一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从而实现了读者的实际需要。并且,图书馆应当严格把好文献资源关,不引进质量不合格、内容低俗的书籍,以使读者由此吸收积极的文化与思想,进而获得启发与熏陶,最终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

2.合理规划馆舍建设

科学合理的图书馆规划应契合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要求。从校园的总体规划来看,图书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图书馆而言,图书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读者的借阅心情。一个安静舒服的环境能够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览气氛,减轻读者的压力。借阅区、阅览室的合理规划,信息空间和讨论空间的人性化建设,可吸引大批读者借阅和学习。此外,除了一些图书馆阅览室、阅览室、信息沟通和讨论的空间结构外,还可以建设校史馆、馆史室,展示出本校的一些数据,包括其奋斗历程、所获得的成就和主要的人物等,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博学多才,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3.完善规章制度,规范人员行为

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同样适用于大学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传统来看,高校图书馆是一种封闭的服务方式,图书馆的管理体系通常只适用于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开展,之后,大学图书馆顺应时代潮流,采纳开放式服务模式,相关的规章制度负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些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重新制定了规章制度,并越来越突出“人性化”的要素。人性化的制度,能够确保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能更容使得受图书馆员和读者接受,对图书馆员和读者的行为做到更好规范,使他们养成自律意识。

4.加强智慧型图书馆建设

当今社会的热点就是人工智能化,而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中的一个重要场所,每天要接待成千上万的教师和青年学生。如何把图书馆建设成智慧型的场所,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便利和智能化的服务,是目前各个大学图书馆要重点考虑和实施的。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充分溶入到大数据和物联网中,对各种数据都能分析和深挖,分析出读者的情况,较为精确的为读者提供帮助。智能化是将来的大势所趋,大学图书馆理应走在发展的前列。

五.结束语

之,图书馆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构成学校环境和文化网络中的重要因素,其能够直观地反应出学校的人文环境,可以有效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因此,大学校园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多重优势,并积极改进图书馆的软硬件设备和各项规章制度,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条件,以完成培育综合性人才的教学方针。

参考文献

[1]蔡维钟,杨云.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5~38.

[2]王世伟.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J].图书馆论坛,2002(5):80-83.

[3]赵涵,赵庆龄.浅谈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信息,2012,01:43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