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前沿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医药前沿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医药前沿技术

生物医药前沿技术范文1

【摘要】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宏观和微观的策略以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物制药;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12-01

1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相关产业相比尚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和GSP认证,淘汰了一批落后企业,但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国内厂家仍集中生产一些比较成熟、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仿制药品或传统医疗器械产品,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剩,重复生产严重,专业化程度低,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

1.2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缺乏、生物技术工程化程度低由于企业盈利能力低及对研发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保持在只是略高于1%的水平,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研发人员缺乏。同时,产学研结合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在一些新兴领域尚有空白。

1.3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增速下降,影响发展后劲近年来,受药品降价、原料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进一步影响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利润水平,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增速下降,2005年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683.44亿元,同比增长17.52%;而2006年完成投资743.02 亿元,同比增速下降到8.72%;2007年1月~7月,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速再次进一步下降,同比增长仅7.31%。

2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策略

2.1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生物医药研发模式

2.1.1立足创新、创仿结合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立足点,因此,创新应该是我国发展生物医药技术的着眼点。但是,根据现有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条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必须坚持创新与学习消化再创新并举的方针,同时,管理创新要与技术创新并举,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大力发展基础研究以及前沿技术、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开发,开发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并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提高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引导产业跨越式发展。

2.1.2鼓励生物医药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生物医药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应能实现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人员的“多赢”。应综合发展三种合作机制:企业晚期介入机制、企业中期介入机制和企业早期介入机制,并探索发展技术转让、联合开发、技术入股、股权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在联合开发方面,应充分发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优势,以迅速扩大产业规模为起点,以技术优势占领国内外市场。建立生物医药企业阶梯式开发模式。包括短线、中线、长线3 种模式:短线以提供技术服务,生产中间原料、生物化妆品和生物保健食品为主;中线以生产新剂型生物药、化学药,仿制专利过期药为主;长线以活性化合物筛选,发展原创生物新药为主,并尝试与国外源头合作。在具体运作上,可根据各企业实力和特点规划开发模式组合,完善生物医药的开发梯队。

2.1.3搭建科技条件平台,建立生物医药研发的支撑体系我国要建设面向自主创新的创新服务平台、中试服务平台、产业化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逐渐打破只注重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研究以及成果获奖、的现状,不断注重中试基地、临床基地、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促进创新链的整体和谐发展、

2.2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资金投入,培育龙头企业生物技术制药是高新技术产业,资金量投入大,特别是在研究开发阶段。目前国外平均每一个新药的开发投入约为2.5亿美元。因此,资金投入的强度直接影响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是生物医药健康发展的基础。

2.2.1尽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形成既有政府拨款,又有非政府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资本投入;既有无偿使用经费,又有有偿使用资金的多渠道、多形式投融资崭新局面。努力为市内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使生物医药企业获得必要的发展资金。

2.2.2尽快建立生物技术药物风险投资基金由于新药的研究开发难度大、周期长、淘汰多,面临着技术风险、临床风险、市场风险、专利风险等,因而急需建立一套风险投资机制,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化步伐。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使投入各方都能得到相应的收益,保证资金的滚动增值,促进生物技术创新药物尽快产业化。

生物医药前沿技术范文2

一、 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但医药产业仍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年均递增速度达到10.6%。2003年国际医药市场的总销售额只有4300亿美元,到2010年已增加达7000亿美元以上。在北美、欧盟、日本形成3个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三大药品市场的销售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87.7%。药品销售多年来一直呈稳定增长势头。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7.1%,日本达6.8%,拉美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除日本)和非洲为11%。目前排名全球前50名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新型生物药物开发中,化学小分子药物份额保持在80%上下。2000年以来,美国医药产业的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08年尽管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研发费用仍达652亿美元,同比增长3.16% 。国际医药产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和重组,增强了对市场份额和销售市场的实际控制力。

在我国,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医药制造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销售网络,2009年制药总产值已突破10000亿元大关,2007年以来医药工业保持年均递增15%~20%的增速。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目前可生产原料药1500种,产量达到110万吨,且有多个品种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如青霉素、维生素C、土霉素等约占全球产量的50%~65%。出口比重超过40%,占全球原料药贸易额的1/4。我国的原研产品青蒿素,在国际上疟疾高发地区被广泛使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的产量,也都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但从产业的角度看,我国医药产业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仍然存在制造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生产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另外因投入不足,尤其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所以对新药的创新开发能力较弱,难与国际较强同类企业比肩和抗衡。近年来行业研发投入的比重平均为1.02%,新药生产能力仅占药品总量的10%。

二、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情况

1.医药创新的分类

(1)仿制创新。仿制创新药的研发主要是运用一些公认、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已有的装备和材料,研发出“价廉质优”的产品,实践中表现得最多的是集成创新。仿制创新主要是通过制备工艺的创新,突破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最终获得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且制备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和生产环境较好的工艺路线。目前,国内很多仿制药物通过技术创新,已经达到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2) 改进创新。改进创新的主要特征是运用一些公知、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规避已有的专利保护,发明和制造比母体新药更具治疗优势的专利新药。由于这类新药的作用靶标没有改变,临床风险较小,且是确立临床应用的成熟产品,因此研发成本相对较低。但这类新药拥有创新专利权,其创新程度大大提高。

(3)原始创新。是新药创新研发的最高级别。它以大量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或以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利用发现新的病因学机制建立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并加以应用。制造出全新结构的新药或先导化合物。这类新药研发投资大、耗时长,收益大但研发风险高。当前国际新药研发新宠是植物原料药,中草药的研发及产业化已成为热点,植物原料药开发不断涌现。与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相比,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具有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新药研制的重要途径。

医药研发的三种创新模式中,仿制创新属于初级阶段,创新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但其占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原有成熟药品资源优势,对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条比较简单易行的创新渠道。

2. 国内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概况

我国的医药生产企业,目前在创新方面主要集中在仿制创新与改进创新。在原始创新阶段,药物研发外包企业主要做的是新药研发的药物合成及优化合成路线和工艺的工作,这是新药创新最费时耗力的核心研究层面。国内药企一般通过低成本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以相对低廉的合同定价和优质的研发服务吸引海外医药巨头的订单合同,帮助其完成合成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这种创新研发过程中,最终的药物知识产权属于合同发包方,即海外医药公司,参与创新研发的中国药企无专利享有权,即使你的合成方法和工艺非常先进,具有极高的创新价值,也不能在专利中分得一点点份额。

三、南京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1.南京医药产业的发展优势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南京拥有众多位居全国前列的的科教和研究优势资源。高校众多,学科基础雄厚,研发力量强大,人才资源突出。市域内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1所名列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前列的国家“985”和“211”工程知名高等院校,拥有14名两院院士,7名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去年以来江苏省还引进海内外97名国际生物技术产业领域杰出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南京进行创新创业。南京大学建设了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中国药科大学建立了国家级的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围绕新药开发,江苏在全省范围内还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的新药筛选、药物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和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等创新平台,基本形成了符合国际新药创制流程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体系。

2.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1980年南京市只有12家医药制造企业,2008 年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已达100多家,且有60多家已通过GMP国家认证。198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不足一亿元,到2008年已达到7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 % ,超过南京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空间布局上,目前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浦口、栖霞(新港)、鼓楼三区,浦口和新港生物医药产业园、鼓楼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已成为南京生物医药发展的“根据地”。新港医药工业园主要研发生物和中西药制剂,浦口医药工业园主要研发方向为抗感染、抗癌和生物基因类药物。浦口生物医药园还是第一家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从制药、包装以及医疗器械相互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南京新港生物医药园已成为省级三药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和新药研发基地,目前已有50家医药生产企业进驻。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第三(仅次于京、沪)。

四、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探索

1.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带来1000多亿元的新增医保支付能力,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药品需求量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极大发展空间。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突破,也大大加快了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步伐。同时,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也增加了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现实可能性。南京在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方面具有区位、人才和先发优势,为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全球医药产业布局正面临新的大规模调整。面对激烈的竞争,医药公司出于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研发成本的考虑,把医药研发和生产环节中的非核心试验部分通过合同方式交给其他有能力的研发公司和机构来完成。目前作为高端服务业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CRO)已承担了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预计2014年全球CRO市场将会达到3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人力成本是医药研发成本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在医药研发外包中的竞争优势变得十分突出。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人力成本相对低廉国家已经承接了大量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而中国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日益受到国际医药公司的青睐,使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与日俱增,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医药研发产业链的成熟。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公司大多从事于仿制药和原料药的生产,由于资金力量薄弱和成本承担能力有限的原因,新药研发一直是国内医药企业的软肋,严重制约了国内制药产业的发展。理论上新药研发的主体是医药企业,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极弱,研发主体主要由高校和科研单位承担,这种研发体制急需改变。当前还普遍存在着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医疗机构的协作不够,产、学、研结合形成“双赢”意识不强,各医药企业间的分工合作、错位发展不到位,新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医药企业参与国际医药创新研发的意识比较薄弱等主要问题。

3.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1)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整合完善现有医药产业园区的资源,打造医药创新孵化平台和产业化基地,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化学药物、生物制品,选择发展低污染、低能耗和高附加值配套原料药、重要医药中间体;发展新型药用辅料和关键制药装备,积极推进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产业发展。

(2)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快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努力按照国际制药技术的标准和规范,整合材料、化工、装备领域的技术优势,开展大品种药物的原料药工艺优化技术、重要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制备技术,新型药用辅料的开发技术等科技攻关,加强智能化药用发酵装置、节能高效提取纯化装置、一体化制剂装置生产线等关键制药工艺装备的产业化,打造在全国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原料药、中间体、药用辅料、生产装备等制药工艺产业链,构建立足我国、面向全球医药制造业辐射的制药基础产业集聚区。

(3)重点发展医药生产制造业,着力培育医药外包服务业。发挥南京高端人才积聚优势,紧盯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前沿技术,加快生物诊断试剂产业的发展和高端生物制品的应用突破。加强植物资源有效部位分离与有效单体提取、质量控制与现代制剂技术等关键制药工艺的产业化突破,建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工程化技术平台,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产业应用。

生物医药前沿技术范文3

创业精神与创新

记者: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对此您怎样看?

刘荣耀:我觉得创业精神首先是创业者不满足于现状的一种躁动,类似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我的理解是创业精神虽与创业者的思想观念相关,但不单纯是他的思想观念,应当与他的潜质有关。

记者:您觉得如果一个普通人,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或者行为模式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创业精神的人?

刘荣耀:首先是追求完美,即在个人愿景引导下,从事创新活动,并进而创造一个新企业,为社会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以实现他的理想。其次,创业本身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历程,只要创业者具备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心态,以创造新价值的方式为新企业创造利润,我们就能说这个过程充满了创业精神。

记者:您能讲讲创业和创新的关系吗?

刘荣耀:我认为,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业在本质上是人们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成功的创业需要创新的支持,创新的结果推动着创业。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具有持续旺盛的创新意识,才能产生富有创意的方案或想法,最终获得创业成功。

记者:看来创业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而是一种实践。既然是一种实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育或者培训来拥有创业精神吗?

刘荣耀:我觉得这个问题分几个方面:

首先是创业精神,我觉得所谓的创业精神,应当是与生俱来的潜质。

其次是创业指导,如今很多创业培训或课程更多侧重于创业指导,比如科技部现在推行的“中国火炬创业导师行动”。

第三是培训内容,应当告诉他们前行者的经验,但是不可能告诉他们创业应当如何走,这也是目前中国说教式教育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是创业时机。前段时间,我跟一个留学生聊天,他说自己想创业,先找了行业里的9个专家,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事情,讲完后7个人表示反对。我觉得这件事情能做,为什么呢?当9个人都觉得这件事情可以做的时候,那这个创业项目可能有问题,所以我觉得从这里能够说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

记者:您觉得现在这些创业培训有什么问题呢?

刘荣耀:我们都觉得应当告诉创业者怎么做,而创业者初创时的经验很少,这时的培训应当集中在把失败的经验告诉他,以前面失败的实际经历告诉他们这条路肯定走不通。但绝对不能说只有什么办法可行。因为创业者不可能完全照搬经验,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自己的道路,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调整,否则我们每个人不是都很适合创业吗?

记者:那您觉得经过培训之后他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到提升?

刘荣耀:如今的创业培训有各种层面的,如果这种培训是创业的方法学,那应该能减少创业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宏观培训是一些基本内容,例如怎么跟产业结合,怎么跟区域政策结合,初创时期如何去选址,而这些东西恰恰并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记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的1%,发达国家一般是在20-30%,在过去20多年中,创业学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学院发展最快的科学领域。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创业教育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创业创新关系密切,另外一方面也表明了美国人更具有创业精神,您是怎样看的?

刘荣耀:我认为,中美之间创业精神的比较实质上是两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比较。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大批具有创业精神的人准备创业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体系有关创业方法学的内容要跟上。

创业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创业者提供一系列失败的案例,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我们还可以提供一系列最基本的常识,因为创业初期,由于创业者年轻,可能对于整个社会环境或者其创业领域内的产业结构等了解得不全面。

记者:您曾经跟随招聘团去国外,您在国外见到的那些想回国创业的留学生和在国内见过的创业者有什么不同吗?

刘荣耀:到国外和留学生面对面交流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我觉得可以从3个方面来看这些留学生的创业精神。一方面是通过这些年国内留学生创业成功的一些案例、创业环境和政策的当面宣传,带动了还没有创业的留学生想回国创业,激发了他们的激情,这是我们在国内仿制不了的。第二方面,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工作,也会受到美国创新思想和创业理念的影响。第三方面,最关键的还是这些留学生掌握着世界前沿技术,而这给他们带来未来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所以我觉得这3个方面叠加起来形成了现在留学生创业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

记者:从培养创业精神到最终创业成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您见过创业成功最快最顺利的案例吗?

刘荣耀:我一直跟回国创业的留学生讲一个观点,像你们出国的时候需要脱胎换骨一样,回来创业仍然需要另外一次的脱胎换骨。因为你又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从事的是一个相对于你原来的研究、就业等内容有根本区别的工作。创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没有任何捷径。我见到的那些创业成功的留学人员都是有创业激情,认准一条路坚决走下去的,现在都有了很大发展。

记者:除了创业激情,创业者还需要具备的其他品质有哪些?

刘荣耀:第一,要有激情。第二,一定要有脱胎换骨再吃一次苦的思想准备。如果没有这个准备,认为国内一切条件都是现成的,只要把技术带回来就成,这是不行的。第三,资金问题,从每一个在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的创业企业看,每项创业都不可能完全靠自己的资金实力发展起来,都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或者说依托风险投资来运作。从生物医药领域来讲,我觉得最难的是第二轮的融资。第四,应当有新的东西。

记者:是指具体项目吗?

刘荣耀:不仅仅指具体的技术项目,我觉得这种创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概念性创新或者模式型创新,催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新的管理制度、新的流程,是企业再发展和成长的原动力。比如前些年国内已经成熟了做得非常好的一批企业,就是把传统的一些业务和互联网发展结合起来。

二是技术的创新,我更倾向于此。因为这个创新是切实地给企业带来未来市场的竞争优势。相比两者,前者容易被模仿,后者很难被超越。

最后还要找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投资人、创业团队、创业所在的区域等,这也是促成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曾在“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春晖杯”)的广州交流会上碰到一个留学生,他有很前沿的技术,但他准备选择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发展。我跟他开玩笑说你做的是一个全球都比较前沿的东西,你到一个村里去做,庄稼人能理解吗?后来他听我的劝告,最终选择在创业项目领域企业比较密集的地方发展,还专程到北京来感谢我。

总之,我觉得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创业都有可能失败。

有关“春晖杯”

记者:能不能介绍一个成功案例,给要回国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一些借鉴?

刘荣耀:成功的案例有很多。

记得第四届“春晖杯”在广州最后对接时,我遇见一个留学生,他有一个医药项目,是新药研发的技术平台。跟他聊了不到10分钟后,我建议他在容易出问题的药物代谢环节上探讨一些创业项目。20多天后他就到北京找我,说他想通了,也准备集中精力做这件事情。于是我们就按照这个方向组成企业,公司刚成立时我们投了资,公司启动后为了压低仪器设备采购造成的资金沉淀问题,依托生物医药园的平台做了1年。他利用有限的资金快速推进试验项目,拿出了一些关键数据。之后他就找天使投资人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增资,后来他也得到了中关村一些人才政策的资金支持,现在这个企业发展得比较好。

记者:您一直关注并参与“春晖杯”的评审,请您谈谈感受。

刘荣耀:“春晖杯”有许多值得赞誉的地方。首先,“春晖杯”搭建了一个有效合作的平台。留学生带项目,与创业园和投资机构对接,促使创业项目落地,这是积极的有效的平台。第二,作为一个专业的孵化器,我们通过这个平台支撑了创业前期的一些工作,让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把企业初创期的关键问题解决了。

记者:作为“春晖杯”的评委,对于海外的那些有创业潜力、想回国创业的留学生和他们的团队,您有什么建议?

刘荣耀:作为评委,我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分享。一是留学生在立项做商业计划书时,一定要从产业的角度反过来再看一看创业项目,或者说留学生一定要了解现在产业的实际运转过程,一定要在产业运转的框架里来审视创业项目的可行与否。

二是建议留学生如果下定决心创业,比起空谈融资不如前期把公司先落地运转起来,然后在运转的过程中找融资就相对容易些。

三是创业者要对所做的事情有一个充分估值,估值过低过高都有问题。创业者要时刻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能固守自己所占股份的多少,或者只盯着企业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利益。如果这样,潜在的投资人是不会与你合作的。

因为专业,

所以选择生物医药园

记者:比如有一个留学生带着他的项目想进入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创业,您怎么判断他是否已经做好了创业准备?

刘荣耀:首先看他的创业精神。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先了解他的基本情况,然后看他对自己所持项目的评估,及前期的投入计划等。通常那种欲将身家全部押在项目上的人,会让我们和潜在的投资人看到他对自己项目的信心,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决策。

第二,对于他们的项目,我们会从产业的角度帮助他做出判断,看他的项目是否适合创业,以及分析后续创业中各种应当注意的问题。

前段时间,有个留学生向我讲述了他的一个新药研发项目。但后来我们从产业的角度考量,这种药物的研发国家按照一类新药来管理,从研发开始一直到最后生产能够上市,可能需要上亿元的资金投入,可国内市场整个容量一年只有4000万元,因此项目可行性就大打折扣。在这里提醒那些想回来创业的留学生,从后期产业链的角度反过来看技术创业是否可行,是个很好的角度。

第三,北京海淀科技金融资本控股集团是一个金融集团,我们可以为创业项目提供从早期项目天使投资、债权孵化,一直到后期贷款、担保、上市等综合型的服务,同时在资本市场我们还有人脉资源,能够开展专业的融资服务工作。

记者:双向选择过程中,您对要创业的留学生有什么要说的?

刘荣耀:我从1998年开始做留学生创业工作至今,见证了很多企业的成长发展,也看到了很多失败的创业过程。留学生创业更多的是从基础研发的角度看未来发展,我建议一定要从产业的角度、从市场的角度反过来再看一下。如果说从两个方向来看一件事情都没有问题的话,这件事情是能做的。就像前面例子中讲到的一个只有4000万元的市场,我们投了1亿元,值还是不值?

记者:咱们生物医药园创业项目的成功比例有多大?

刘荣耀:生物医药园是一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从2003年9月开园,11月开始接纳企业,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梯队。

第一梯队中有2家企业已经间接上市了,第二梯队现在高速发展阶段,第三梯队中有一些已经推到三期临床阶段的研发品种。后面还有临床,包括临床前阶段的。

在我的印象里,入驻的企业中只有一家关了门,但这纯粹是人为的因素,两个股东之间因为一些感情问题,最后企业关门了。

记者:这说明失败率还是非常低的。

刘荣耀:创业失败,实际上现在国内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有过严格的统计。但就科技创业来讲,其成功率肯定要比整体上创业的成功率要高出很多。因为它有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

记者:能否给留学生介绍一下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的优势?

刘荣耀:生物医药园走的是专业化道路,专注于扶持生物、医药这两大领域内的创业企业。目前我们为初创企业提供以下服务:

第一,天使投资。在与创业者初始沟通之后,我们就出资,或者与创业者共同出资。我们的投资特色所在就是孵化器公司和孵化器管理团队按照1:1的比例投资。这有利于企业今后的政策融资和资金融资,因为我们的天使投资会增强基金机构和风投机构对企业的信心。

第二,生物医药园投入5000万元的装备,建了3000多平米的实验室,包括中试车间。这就意味着,有一个完全开放的技术平台供创业者使用。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单一的实验功能,更多的是实验功能模块的综合支撑。从前期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到后期的中试车间,我们给企业提供的是一整套实验设备。因此以上两点就保证了创业者可以在一期融到小额度的投资,可以拿出让风险投资感兴趣的关键数据。

第三,在生物医药园里营造相互交流和协同发展的环境。从2007年开始,园区集中了一大批以创新品种研发为主的创业企业,因此我们就产生了推进他们之间交流协作的想法。我们不定期地组织大家,在喝茶聊天的宽松氛围中,有交流有碰撞,收获颇多,无论是技术、企业管理,还是产业链上下游领域。这是我们今后要大力推进的。

记者:这个方法是非常好的。

刘荣耀:是,比如新入驻企业到我们生物医药园来,我们还有几个主要工作要做,第一,从企业落地开始,我们组织会议,请一些风险投资机构的人士、已经创业成功的专业人士来参加。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从一开始,我们逐渐把这个企业和各种机构的联系建立起来,而不是要等到融资的时候才想起找风投。第二,创业者是某个领域里卓有成绩的科学家,但做企业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创业园里的专业服务团队,及正在创业的人士所组成的另外一个团队,会不时地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我觉得这也正是孵化器发展的一个趋势,那就是更注重协同作用的发挥。

记者:2011年生物医药园提出一个新的想法,跟企业共同创业,园区创业1年的经历中是如何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来创好业的?

刘荣耀:这个想法跟2011年的机构改革有些关系,生物医药园已经实现了从最初租房子到专业孵化器的转化,变成一个创业服务机构,给予初创企业智力支持。

我们提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跟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捆绑在一起。除了刚才我谈到的一些技术服务、平台支撑,最关键的是我们现在做一些项目的投资,同时我们也在做一些债权的孵化。

孵化器在中国有20多年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最初的沟通企业和政府之间桥梁的阶段,对于孵化器下一步究竟应当怎么发展,这不仅仅是我们一个生物医药园的课题,而是所有创业园共同的课题。我们只是先行走了一步,究竟是对是错,还需时间来验证。

坚持就是创业精神的精髓

记者:准备创业了,有了这种创业精神,创业者怎样才能把创业的信息告诉你,最终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呢?

刘荣耀:实际上创业有很多很多风险,有一道道的坎儿需要过,创业者首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见证了生物医药园区几家企业最困难的时期,难到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最后借钱去发工资。

记者:那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刘荣耀:创业者的信心最重要,你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有信心,只要你坚持,大家看到你在坚持,并且不断有新进展,再难的事情我们都能走下去。特别是生物医药领域内的创业更难,从源头做细致工作,从新药的研发到最后上市,大概得需要8年时间,如果不是有信心,持续地坚持,也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创业精神的精髓,没有这种精神支撑,创业道路是走不下去的。

生物医药前沿技术范文4

“得到这个消息,真是太激动了,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充分证明了百奥赛图的模式动物研究已经与世界同步。”当记者见到沈月雷时,已经是几天后了,但从他明显高了几度的声调和握紧的拳头上,任谁都能体会到那份难掩的亢奋。

“这是最基础、也是前沿的技术”

据沈月雷介绍,同事们口中的“大鼠”,其实是百奥赛图利用TALEN技术制备的RAG2基因敲除大鼠。“这是继我们创造了基因敲除小鼠制备的国际第一速度之后,公司又一项模式动物研究的重大技术突破,因为国际上在大鼠的基因敲除研究方面也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全球公开披露的‘基因敲除模式大鼠’品系也就几十种,这类研究在国际上还都处于起步阶段。能够快速跻身其中,证明了我们的技术实力。”

一会儿是“大鼠”,一会儿是“小鼠”,再加上基因敲除和模式动物,这些在外行人看来云里雾里的名词,在沈月雷眼里它们既是前沿技术,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生物医药研究整体水平的基础项目。沈月雷说:“模式动物在生命科学、人类医药和健康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等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复制及模拟人类疾病,再利用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实验动物来进行疾病的发病机理等基础研究或进行药物研发,从而就有机会找到治疗人类疾病的药物。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实验动物就称之为模式动物。英文叫Animal model,如果直译过来可能更好理解,即动物模型。”

基因敲除技术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外源DNA导入技术,是基因打靶技术的一种,类似于基因的同源重组。简言之,就是将目标基因从实验动物原有的基因组中删除的方法,也可以在动物基因组特定位置上添加新的外源基因,这个过程就叫基因敲入。它们是制备模式动物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制备模式小鼠的过程一般是设计一种打靶载体,然后将打靶载体引入到胚胎干细胞中对靶基因进行修饰(敲除或敲入),然后将基因“修饰”后的胚胎干细胞再移植入小鼠的早期胚胎,从而生成一种叫“嵌合体”的小鼠。再由嵌合体小鼠繁殖出带有基因“修饰”的子代小鼠。这些后代小鼠的“子子孙孙”将带有这种修饰基因,我们就称之为“模式小鼠”。这种方法本身就是生物医学领域里一项极具开创性的方法。同时,由于人类基因与小鼠基因有98%以上的相似性,因此它在理论上具备了用于心脏病、糖尿病等人类遗传因素引发的疾病研究的可能。

说起基因敲除小鼠,沈月雷告诉记者,转基因、基因敲入/敲除动物技术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小鼠基因敲除技术已经如同DNA剪切酶和抗体等常规分子生物学试剂的制备技术一样,逐渐从基础研究实验室转向商业模式,成为一项高度标准化的新兴产业,催生了世界上数以百计的创新药物和数以千计的优秀论文。“国家越来越鼓励创新,如果没有模式动物,生物医学研究就很难做出原创性的科学发现,新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作为基础研究的基础,模式动物的研究将会有助于整体提高我国生物医学研究水平。”

现在的百奥赛图正是实现这种商业模式的弄潮儿,但闯入这个行当却源于几年前沈月雷的“意外”创业。

“在京创业是我正确的选择”

创业之前,在沈月雷的心中,最初的职业设想是做一名教授。可是命运却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在美国麻萨诸塞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沈月雷赴纽约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然而,5年研究的两个课题成果都被别人抢先发了论文。无奈之下,沈月雷想到了创业。“开公司不需要简历和推荐信。”再提及,沈月雷已经释然。他说:“百奥赛图是一家以研发为主的企业,干的还是老本行,不做教授也可以做研究,而且是更前沿的研究”。

2008年,沈月雷利用自己在博士后期间所掌握的基因敲除技术研发基因敲除模式小鼠,在美国成立了一家叫Biocytogen的生物技术公司并担任CEO。在美国公司运行了一年多以后,沈月雷决定将公司迁回国内。当时在美国的公司只有五六个人,投资成本也非常高。“考虑到公司长久发展,如果把公司总部放在中国,而把美国公司作为国外市场销售部门,会更有竞争力。因为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前沿的科学家和国家医药企业,而北京正好是这样一座汇集优秀人才的城市,把公司落在北京无疑是上佳选择。”

2009年11月,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一座大楼里,沈月雷的北京公司成立了,即百奥赛图。在最初的一年半时间里,虽然公司因为没有盈利大家工资不高,但公司的员工依然工作得非常努力。这样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2011年4月开始,公司技术已经成熟并开始向国内外科研机构与医药企业提供“基因敲除小鼠定制化服务”。

由于基因敲除模式小鼠的制备过程复杂而漫长且技术要求极高,因而国际上普遍的研发时间在14~1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沈月雷的团队将这一时间压缩了一半,实现了“世界最快”。好像应了那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在百奥赛图开始对外服务以后,一个个响当当大客户纷至沓来。他们有哈佛大学、NIH、东京大学、牛津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动物所和中科院神经所等为代表的国内外科研学术机构,也包括以协和医院、北大医院等为代表的科研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医院,更包括以强生、罗氏、GSK、默克等为代表的国际顶尖医药企业。

“中国的学术圈不大,好事坏事传得都很快,所以我们最关注的是信誉。我们一开始提供服务,就获得了客户的认可。通过口口相传,在我们没有专门做市场开发的情况下,仅一年多的时间,公司接受国内外委托定制开发模式小鼠的课题就达200多个。如今,科研企业给我们订单,说清楚需要敲掉哪个基因的小鼠模型,7~9个月之后,我们就能把一对完成基因敲除的小鼠交付客户。” 沈月雷自信地说。

但随着订单数量逐渐上升,技术攻坚成功的百奥赛图,却面临着科研成果难以规模化生产的窘境。公司规模小,科研生产条件有限的劣势开始显露。因为硬件场地、人才等跟不上,而课题又多,使得公司在对外服务上感觉力不从心。沈月雷更担心公司的服务信誉受到影响,“所以我们非常急切地想扩大规模。”

“那时候,实验室只有120平方米,里面挤满了实验器材。在办公室里坐下之后人跟人脚踢脚,一旦有客来访,得先把箱子搬到楼道去才好‘迎客’。” 沈月雷将当时的办公环境比作“杂物间”。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刚刚落成的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园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作为首批入驻的28家企业之一,园区将整整一层楼的办公区交到沈月雷手中,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2012年1月,百奥赛图整体搬迁到这里。为了支持企业发展,园区为公司减免了一半的房租。

因此,百奥赛图可以腾出更多资金迅速建起功能齐全、符合GLP要求的高标准系列实验室,并对其中400平方米进行清洁间改造,洁净度达到万级标准,一改之前的“民居公司”模样,企业很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亦庄生物医药园也对入园企业给与了很大的帮助。有些大型仪器设备,虽然并不常用,但研发和制药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每年都必须用那么几次,不可或缺。现在医药园把大型仪器放在公共服务平台上,企业就可以节省这一部分成本。像大型离心机、流式细胞分析仪,每台成本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呢。”曾经在美国长期工作的沈月雷回忆,在美国,几乎没有生物医药企业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正是北京市各级政府提供的超前的高水平服务和有力支持,我才敢接这么多世界订单,也让我感觉选择在北京创业没有错。”沈月雷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追去吧”

“每一个公司在成立之初都有一个丰满的理想,而现实却骨感得让人无所适从。”在商海打拼的这几年,沈月雷有过海归创业的水土不服,也在技术创新中屡屡受挫。

“对于初创企业来讲,首要的目标是生存,产生利润。公司活下来之后再想那些的发展的事情。这个我们也知道,所以公司开始的时候,我们把精力全部集中到了开发和优化小鼠基因敲除技术,自己分离、开发、验证C57BL/6 ES细胞。这些都是我比价熟悉的领域。非常幸运的,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C57BL/6 ES细胞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早至15-17代的ES细胞进行基因打靶,从而极大地保障了课题从重组、嵌合鼠到种系传递的高成功率。”沈月雷庆幸自己在谙熟的专业中迅速取得突破,但他研发的“小鼠们”也差点在他不熟悉的商业游戏和相关政策中胎死腹中。

沈月雷记得,那是一个相对成型的实验。当时,团队连续两个月实验没有任何进展,在检查了所有实验操作程序无误的情况下,研发人员偶然发现,居然是之前买的一些所谓进口分装(甚至所谓原装)的试剂出现了质量问题。“后来才意识到好多公司卖假货。在慢慢了解多了之后,我们就把进货渠道集中到了几个比较可靠的一级商那里,这才没有耽误多少实验进程。”说到此处,沈月雷直摇头。

虽然诸如试剂问题是某些恶意竞争的市场环境所导致的,但只要提早发现,解决起来并不困难。而对国内产业政策的不熟悉,给很多海归创业者带的困惑往往更大。这样的事,百奥赛图的研发团队也曾遇到过。

回国创业初期,沈月雷一度想把自己应用多年的成熟技术移植到国内,然而,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不少沟沟坎坎,实验方法经常需要做大变动。“比如,我们有一步实验在国外一直用同位素。但国内对同位素控制得非常严格,像我们这样的小公司很难拿到同位素的使用执照。 所以我们不得不改变方法。真是有点急!经过将近一年无数次的摸索,才将新方法做通、做稳定。”对于走这样的“弯路”,沈月雷倒是没有抱怨。他说,作为科研人员不能惧怕技术困难带来的坑坑洼洼,否则也就没有了创新。反倒是因为找到了新方法,百奥赛图才打造了自身的竞争力,让其研发团队倍增跨越更多科研鸿沟的勇气和自信。

2011年,国际上开始出现锌指酶和TALEN技术做基因敲除的报道。得知相关信息后,百奥赛图的科研团队开始躁动起来。“公司的远期目标在哪里?很显然,就是除小鼠之外其他物种的基因敲除,尤其是大鼠的基因敲除。”沈月雷说。

而立即投入研发,对于百奥赛图这样一个不管在人力还是财力上都捉襟见肘的小公司来讲是难下决心的。“尤其是当我们知道国家又投入了一大笔钱给一个学校做模式大鼠平台的时候,我们曾经非常纠结,要不要自己去做研发,还是等这个技术成熟之后我们再开始?因为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公司,跟国家支持的机构竞争是很被动的,特别是资金上。尽管我们知道,研发是公司不断进步的火车头,没有研发公司就没有后劲。”经过仔细思考,沈月雷还是“豁了出去”,“管它呢,先做再说,不管能不能成,至少公司可以培养一个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将来可以时刻为公司寻找及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1年10月,百奥赛图开始了大鼠基因敲除的研发和优化,又是一年多的时间,跌跌撞撞。每每看到在研发上的投入,都促使沈月雷思考一串问题:是不是钱花得太快了,是不是可以将研发放慢一些,是不是可以通过订购便宜的材料来节省?可静下心来,沈月雷又想把研发做快一些,争取在国内第一家做出来,所以就要全力保障研发进度。公司的研发团队不分工作日还是休息日,经常晚上半夜才回家休息。他们不停地摸索各种各样的方法,比较各种各样的技术,只为了把技术做到最好,速度达到最快,还要有很高的重复性,稳定性。对每一个细节,他们都要反复的比对和验证。

转年10月,经过RVD识别特异性、Spacer 长度、TALEN模块构建技术优化以及TALEN模块资源库的建立等大量研发工作,百奥赛图极大提高了基因敲除大鼠的制备速度和成功率,实现了仅5天即可得到测序正确的TALEN质粒,1~2周内完成TALEN在目标细胞系内的活性评价,活性率高达80%。时至中旬,公司开展了Rag2等6个基因敲除大鼠的制备项目,经过TALEN构建、体外活性检测、受精卵注射和移植,到F0代大鼠基因型鉴定完毕,历时2个半月。这不仅标志着百奥赛图利用TALEN制备基因敲除大鼠的技术研发成功,同时也向世人宣告,百奥赛图成为国内最早研发出基因敲除大鼠的公司,并“敲”出了第二个世界速度——3~5个月就能制备基因敲除大鼠的国际领先速度。现在,公司已经开始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大鼠基因敲除服务,并马上获得了10多个课题的委托服务。

截止2012年底,短短3年,百奥赛图已经和正在开发的基因敲除小鼠220种、基因敲除大鼠6种、灵长类动物4种(与科研院所合作)、斑马鱼5种。

生物医药前沿技术范文5

【关键词】生物疫苗;专利预警;机制构建

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是指通过收集行业相关技术或产品的专利信息并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将潜在的专利争端风险及时向政府部门及行业组织发出告警,同时制定出应对措施的一种应用机制。在疫苗行业建立专利预警机制是确保行业安全的有力手段。

一、长春市生物疫苗行业建立专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避免重复研发,加强资源有效利用。疫苗行业是生物医药领域中比较高端的细分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与资金壁垒。疫苗开发项目产业化周期长,耗费的资源多,若遭遇重复研发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专利是研发活动的客观尺度,包含大量技术信息,可以对某一特定技术领域进行详细分析。客观科学地对某技术领域专利情报进行分析,可以协助行业确定研发主题和方向,避免重复研究。(2)防范专利争端,维护自身专利权益。目前我国疫苗市场的年增长率达15%,规模超100亿。然而数据统计我国97%的疫苗制品多为仿制,存在大量专利争端。各跨国制药公司可抓住这一薄弱环节,对我国疫苗行业进行专利战略攻击。因此须构建专利预警机制将专利争端防范于未然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我国疫苗行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要应用好专利手段维护好本国疫苗行业前沿技术。

二、长春市生物疫苗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构建

专利预警机制包含四大部分内容,专利信息检索机制为基础、专利信息分析评价机制是核心、专利信息反馈与告警机制是关键,专利危机预控机制是目的。四大部分有机衔接,环环相扣,贯穿专利预警过程的始终。(1)专利信息检索机制。专利信息检索的有效运行需要对专利信息进行搜集汇总并形成模块化的数据库。建立生物疫苗行业专利信息检索机制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等主体合作。在政府主导下,司法、海关等系统积极配合,行业协会及重要企业共同参与,初步筛选出专利信息情报再汇总回相关部门建立模块化的专利数据库。专利信息情报搜集工作要关注专利文献,再从相关机构及其官网加以信息补充,同时要特别加强定期的信息更新工作。(2)专利信息分析评价机制。利用数理统计工具建立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方法,对待评价专利是否存在争端属性作出判断。建立专利信息分析评价机制,关键在于评价指标选定及预警警度设计。评价指标用于评价专利自身属性,预警警度是对专利所处风险状态的评价。疫苗行业专利信息分析评价指标可以借鉴平衡积分卡原理,分别选取专利实施、人员、市场以及竞争四个维度,在每一维度下细分指标,对定量类子指标进行相应赋权,对定性类子指标定义评价标准。通过指标分析法对专利评价之后对预警警度作出判断,分为正常、警戒、危机三个度,每一警度分别有着对应的专利指标评价所得综合结果的有效范围。待评价专利经评价后进行打分,预警系统根据得分范围所处警度对专利风险程度作出判断。(3)专利信息反馈与告警机制。将专利信息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终端主体,在疫苗行业预警机制中相关主体包括政府、疫苗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主体接收到反馈结果后根据专利风险状态对症下药。该机制要求迅速及时,因此在主体间建立通畅的信息传输网络是关键步骤。(4)专利危机预控机制。旨在从根本上防范潜在危机,或是危机已经存在通过提前采取应急措施,减小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尽可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建立危机预控措施数据库,将生物疫苗行业出现过的专利危机与相应措施,以及组织专家讨论后预测到的危机情况及相应措施“捆绑”编入数据库。当类似危机出现,系统自行快速提供措施,主体只需及时实施即能预控。

三、结语

生物疫苗行业专利预警机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配合、资源投放等各个方面。专利预警机制即算建立之后,仍需针对行业特征,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反馈不断进行完善。总之,生物疫苗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长期努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岳贤平,顾海英.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研究:一个分析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05(9)

[2]赖院根,丹英.面向行业安全的专利预警理论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0(3)

[3]杨林生.专利权保护中的预警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12)

[4]陈志勋.专利预警基础理论研究[J].企业导报.2009(11):252

生物医药前沿技术范文6

【关键词】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资源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反哺机制

北京地区的中药产业基础雄厚,中药资源种植历史悠久。但近年来,中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步下降成为拖累北京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中成药新产品工业产值比重较低(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70%),而且对创新成果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相应地对中药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当。这与“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规划拟定重点发展中药产业的要求差距很大,也与已经形成的“四、三、二”产业格局不相称。时下,北京京郊正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几个中药重点区县已经形成了集中化规模种植的局面。北京中药产业的发展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挖掘中药资源除经济价值以外的生态、品种等价值,依托强大的医药产业基础,未雨绸缪、理清思路,构建中药产业反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及体系。

1 北京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1.1 近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

近年来,北京地区医药产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但销售收入、尤其是销售利润增长趋缓,而且利润总额还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这种状况与全国相比较更为明显,其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而且在全国的地位呈现出下滑态势,利润总额由2001年的第4位下降到2006年的第6位。与上海、天津等医药重点省市比较,虽然利润对销售收入占比仍然较高,但利润总额绝对减少,尤其是新产品产值增长乏力,2006年仅为3.10%,而同期上海和天津增长的幅度分别为20.70%、57.10%。见表1。表1 2006年北京地区和全国、上海、天津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比较(略)注:括号内为同比增长(%)

1.2 2006年北京地区医药各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状况

分行业来看,2006年北京医药工业领域的化学制药、生物医药、中药制药、医疗器械四大子行业各有差异。化学制药工业销售稳定增长,但利润大幅下滑;而中药制药工业销售和利润均同步下降。化学制药工业和中药制药工业利润大幅下滑是2006年整个北京地区医药工业利润严重滑坡的最主要因素。生物生化制品和医疗器械这两个子行业经济运行良好,展现出销售、利润同步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利润出现快速增长(达到29.5%和37.6%)。相比较而言,中药销售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成为整个北京市医药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见表2。表2 2006年北京地区医药各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状况(略)

根据表2数据分析,北京市医药产业总体平稳增长但利润却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高附加值新药品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已经影响到现在的利润增长,而且还会制约将来长远的产业发展;二是制药工业利润下滑,说明中药资源产业化发展成为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联系近年来生物创新医药高速发展的趋势,中药产业化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北京医药产业提升的关键。

2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状况

2.1 中成药产业状况

近年来,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经济总量提升较快,提升速度始终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4.26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35.20亿元,提高1.5倍,平均年递增率为25.34%,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11.03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1位提高到第9位,稳定位于全国中上水平(第9~11位)。2005年统计快报显示,北京中成药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40亿元,与2004年基本持平。初步分析认为,占北京中药销售收入1/3左右的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在2005年销售出现负增长,影响了北京中药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

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工业效益不断提高,利润、利税总额持续增长,工业效益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利润总额由2000年的1.3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7.28亿元,提高4.60倍,平均年递增率为53.83%,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39.96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3位提高到第2位。2005年统计快报显示,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实现利润8.25亿元,同比增长26.20%。利税总额由2000年的2.7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80亿元,增加3.00倍,平均年递增率为31.28%,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17.41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4位提高到第3位。

2.2 中药制药工业状况

中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步下降成为拖累北京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06年,中药制药工业(包括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完成销售收入42.60亿元,比2005年同期下降1.70%,利润总额为6.900亿元,比2005年同期下降19.20%。主要原因:一是主要中药企业经营状况下滑。北京中药制药工业经营状况下滑主要受同仁堂集团影响较大,同仁堂股份及同仁堂科技销售收入和利润在北京中药制药工业中,占据近50%的份额。但在国内新兴中药企业的赶超下,出现业绩下滑和股价低迷。二是中药主打品种竞争地位下滑。长期稳居市场老大的主打品种六味地黄丸、鸟鸡白凤丸让出霸主之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2.3 中药企业状况

北京国有和股份制的中药企业担当了近几年北京地区中成药产业发展与贡献的主力军。不论从工业总产值还是从利税贡献方面看,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都是绝对主力,两者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已占北京中成药行业的90%以上。从企业规模方面看,大型企业在经济总量增长和提高工业效益方面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显示出企业规模效应。大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近70%,利税占全行业的90%以上。突出的体现出如下特点。

2.3.1 销售收入和利润向优势企业集中

北京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健康药业和北人维信等4家企业年销售占整个北京中药制药工业的56.00%,利润总额占61.00%。

2.3.2 企业体制创新的优势突出

如与同仁堂合资的同仁堂健康药业,因为体制差异、管理模式不同,经营一枝独秀,销售与利润同步快速增长,已进入北京医药工业企业前20强的地位。

2.3.3 兼并整合的趋向渐趋加强

2006年,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51.00%的股权以协议方式转让给“天坛生物”。此外,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还与大股东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三方共同出资组建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即“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拉开了疫苗产业整合序幕。华源生命2006年与华润股份签署协议,华润股份收购北药集团50.00%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双鹤药业48.89%的股份和万东医疗51.51%的股份。

2.3.4 资金募集国际化趋势明显

科兴生物在美国上市,中生北控在香港上市。科兴生物在美国上市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到目前为止,北京医药类上市公司已达14家,共融资超过40亿元,市值近220亿元,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医药工业的1/4,利润总额占全市1/2以上。

2.3.5 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加快

2006年,同仁堂香港生产研发基地——同仁堂国药公司在香港大埔工业园落成,这是第一家在香港全资投资的内地企业。近年来,同仁堂已在英国、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中国港澳台等14个国家和地区建了22家药店,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中成药出口量方面,同仁堂已居首位。

3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北京中药产业经济总量提升较快,工业效益也不断提高,利润、利税总额持续增长,工业效益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研发机构人才多,科研实力基础雄厚

北京拥有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构成的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核心,所获政府经费占全国的40%;北京地区的中医药科技人员约占全国的30%,由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专家和优秀中青年专家为主构成了北京阵容强大的创新人才队伍。目前,“863”计划等重大国家科技计划的经费每年约有1/3以上投在北京;1997-2001年,北京地区每年平均“产出”新药证书117张(其中“二类”以上38张),持续稳定占据全国总数的1/10。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北京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基因组、生物芯片、转基因和干细胞等前沿技术平台的搭建已初具规模。

3.2 临床资源丰富,院内制剂市场广阔

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东直门医院是国家中药新药主要临床基地,院内中药制剂资源丰富。以广安门医院为例,院内中药制剂多达90种。院内中药制剂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市场规模已初步形成,是北京未来创新中药大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政府机构汇聚,地利优势显著

北京集中了国家药品管理体系中几乎全部的政府机构,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在北京市级以上的政府科研机构中,生命科学的科研机构有55家,以生命科学研究为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6个。

4 北京地区中药材资源产业化发展分析

4.1 中药材种植条件优越

4.1.1 发展速度较快

2000年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 300 hm2, 2001年增幅超过150%,这几年基本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通州区和房山区的发展速度最快。

4.1.2 种植区域相对集中

通州、房山和怀柔3个区(县)种植面积占全市85%以上,主要品种30个左右,初步形成了房山以甘草为主、通州以黄芪为主、怀柔以西洋参为主的品种布局。

4.1.3 主栽品种特色鲜明

北京郊区(县)生态环境优越,凡华北地区种植的中药材在京郊均有分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主要有甘草、黄芪、西洋参、黄芩、丹参、柴胡、板蓝根等,主栽品种是甘草、黄芪、西洋参。

4.1.4 具有产业化生产特征

怀柔将西洋参经营企业和农民联系起来,签订药材购销合同,同时向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推动了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通州和房山也依托当地的药材加工企业,发展本地药材生产。近年来,京郊还涌现出中药材种植经济合作组织,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及销售服务。这些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对促进中药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2 中药材产业基础良好

北京中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同仁堂现有24个剂型,800余个品种,无论从剂型数量还是品种数量均位于国内领先地位。北京郊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我国原料药材重要流通市场,素有“国药”、“京药”等美誊。北京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市场,药品质量全国领先,医药流通市场的药品合格率近年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场便利条件突出,既有形成规模的院内制剂需求市场,还有相邻地区河北安国药材市场。此外,京郊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在药材种植方面能够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持。

4.3 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形成

“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规划拟定,医药产业发展将重点发展中药产业,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无污染的医疗器械产业,加快扶持代表医药发展方向的生物制药,适度发展化学药,培育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建立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化学药四大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发展方案”确定,将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亦庄药谷、京西医药产业带、京东医药产业群这5个地区为中心(即 “一园、一城、一谷、一带、一群”),建成北京市的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并使生物工程与医药成为北京市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中关村注重发展生命科学的上游研发、中试与试生产以及企业的孵化等;大兴立足于产业化基地;亦庄药谷则定位于现代制造业基地。由此,形成了生物医药三驾马车协力抢滩生物经济的战略布局。2002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白皮书”透露,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已基本形成“四、三、二”的格局,即创新、制造、流通和服务等4个产业环节,中药与天然药物、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等3个核心领域,共性和专业性2个服务体系。

4.4 发展中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北京将重点支持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刘家窑-赵公口地区同仁堂科技园的发展,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硬件配套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在此基础上,北京将作为中国标志性的市场和全国中医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吸引京外、海外投资,实现北京中药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现代中药将成为北京医药工业新亮点。在“北京市关于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发展中药现代化、壮大中药产业的新思路——“促存量、抓增量、出大药”,即在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的基础上,依托北京丰富的中药创新资源、中医临床资源,从市场需求出发,培育中药大品种,以品种带动企业发展;支持现有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京区中药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以科技资源为手段,吸引京外、境外资本投资北京中药产业。

4.5 京郊地区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形势

药材种植是京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种植中药材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大田作物,现已成为京郊地区新的种植热点,而且有些地区还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延庆县农民种中药材可获生态补贴等。

5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思路

5.1 基本认识

中药产业发展要从北京地区道地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看待。一个地方中药材资源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物品生成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取决于对这种物品利用的产业化途径和产业化组织方式。可以说,诸如生态环境等是中药资源的外部环境,其中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中药资源的道地性。而对一种资源的利用方式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表现,中药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才是决定一定区域道地药材能否可持续生成的内在规定。这既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条件,同时还取决于生产的组织方式。

5.2 视角转换

北京地区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要从产业化利用角度进行研究。从全国范围和市场化角度来看,中药产业化的核心并不取决于北京地区所拥有的道地药材,而是如何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产业化条件,包括技术优势和产业化组织方式。因此,要阐明道地药材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剖析道地药材资源产业化利用方式,揭示产业化对北京道地药材的影响作用,提出道地药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5.3 建立医药产业发展与道地药材保护利用之间的反哺促进机制

中药资源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道地性延续的种质价值,还有与道地性相关的医疗安全道德价值,以及最为直接的生态环保价值和间接的中医文化价值。因此,要区分价值链/产业链/生态链,发挥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把重要的价值增值环节留在北京,而不一定将全部产业环节都限制在北京区域范围。这就要求探索中医药产业对道地药材种植的反哺机制,换言之,北京地区中医药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但产业化的基础并不能建立在道地药材种植基础之上,而且相反还要通过企业-基地、政府转移支付等形式,探索中药产业化资金反哺支持北京道地药材种植生产的适宜组织和方法。

6 北京地区中药资源开发可持续利用对策

6.1 树立一般化资源理念

相对于中药资源产业化,道地药材、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都是中药产业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要树立一般资源化理念,辨析中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发挥科技、人才、管理、政策优势,促进北京中药产业化发展。

6.2 确立中药产业发展的全局视野

要利用全国中药资源,以减轻北京道地药材的负担;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效途径。

6.3 鼓励支持产业组织创新

北京地区道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取决于产业化利用程度,包括产业化的技术、组织管理方式。因此,要对产业组织的创新加大扶持的力度。

6.4 加大道地药材保护力度

改变中药产业是资源型产业的认识,从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审视北京地区道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区分医药产业与道地药材种植,突出道地药材保护的重要性。

6.5 建立中药产业反哺道地药材种植基金

转变观念,从产业发展出发看待道地药材资源,产业发展资金要反哺道地药材保护。针对不同资源,采取不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