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1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被分离之后,两者都取得了自己领域内的重大突破,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例如:预防医学证实了牛痘的危害,临床医学也证实了人类的抗病能力在逐年增加。但是,在不断的摸索和研究中,相关研究者也发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开始制约起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使得这两类学科的前进步伐受到了阻碍。其问题集中表现在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的问题上,就像临床医学所能够取得的成就往往都是建立在已经发生过的或者已经蔓延开的疾病方面,对于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方面束手无策;而预防医学则正好相反,其在研究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时,越来越多的遇到与临床医学相关的问题,而对于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缺乏,导致了预防医学进展受阻,压力增大。同时,在现代社会里,医疗成本正在逐渐增大,也就预示着医学研究的成本也在增大,政府和社会企业、组织的投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研究的要求,使得许多高成本的课题无法正常进行,而两类学科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也使得成本降低的几率越来越小,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少,而政府和社会团体对于其研究越来越没有信心,常此以往下去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使得相关研究进行得更加困难。
2整合发展
现代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已经遇到了研究的瓶颈。双方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对方进行解决,因此,要想将这两类学科的科研进展的速度提高上去,就必须将两类学科进行整合发展。
2.1推动全科医学由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两类学科都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发展,使得其在自身的领域内越来越精通,而对于其它领域则相形见绌。因此,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变得简单起来。另一方面,在整合的同时还要加大全科医学的推广速度,以社区医疗为基础,将全科医学广泛的开展出去,使得预防医学可以利用起临床医学在最基层的实践数据,而临床医学则可以通过预防医学研究的结果对一些流行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服务。
2.2结合教学内容在工作上推广全科医学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整合的问题,应该从教育着手,合理安排一些教学的内容,使得临床医学类的学生能够学习到预防医学的知识,也使预防医学类的学生能够获得临床实践的经验。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两类研究者只专精本门知识的问题,培养全面性人才,为在以后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上的研究提供人才。
2.3国家推动整合在医疗界自身改革的同时,国家也要协助改革的进行,政府应该对相关的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也要创造各种条件,使得两类学科的研究人员能够充分的交流,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的目标。
3结语
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区别;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这些国家及地区的主要疾病。慢性病患者的增多,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急切需要政府、社会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全科医学应运而生。全科医学主要面向社区与家庭,是融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等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1]。全科医学不仅是疾病诊治的研究,还是对疾病的病因预防、康复保健、人文关怀等一系列的研究。随着医学文化体系及医学模式的进一步发生转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该模式不仅认识到病人因素,还考虑到病人的环境因素以及由社会因素带来的对疾病的影响。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入国内,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及三甲综合医院起步与发展[3]。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全国各地的基层医院对全科医生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全科医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全科医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发展,我国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模式为“5+3”,即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3年的全科规范化培训,还有基础医疗卫生人员通过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后获得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等培养模式[4]。想要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的经验,总结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之间的区别,提出不同的看法,为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区别
(一)教学的目的和对象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谁,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水平怎么样,我们将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等。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临床医学教育实用性强,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二级或三级的医院工作,这些医院的病人大多数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他们的病情有的危重,有的疑难,这要求临床医生的临床理论知识扎实深厚,学以致用,从容处理这些疑难危重病人。而全科医学的教学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全科医学生,无论是“5+3”教育模式,还是全科医学转岗培训方式,完成结业后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和家庭,主要的工作任务是预防保健、疾病防治等,治疗的疾病多为一些常见病与慢性病。全科医学生要求掌握临床知识的广度,不要求其深度,整体上看全科医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度要求更高,对于一个全科医学教师来说,要求掌握临床医学知识更全、具备的教学能力更强,全科医学教师不仅要带动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员掌握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影响疾病的环境社会因素,才能全面地处置病人、合理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同
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包括内外妇儿等各门学科的知识点。临床医学教学方式主要通过面授。临床医学教学首先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纵向知识,然后是学生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进行临床医学实践。全科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内容上的不同。全科医生培养一般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全科医学理论学习,主要内容为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争.浅谈全科医学概论教学的体会[J].青年时代,2016(21):173.
[2]汤志萍,黄婉霞,王富云.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外医学研究,2014(32):153-155.
[3]徐静,周亚夫,葛运运,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训情况分析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7):3155-3158.
[4]王良君.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5-6.
[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4):84-89.
[6]齐殿君,张联红,王爽,等.“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全科医学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18-420,424.
[7]陈英,赵磊.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全科医学基本方法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195-197.
[8]杨琳琳,谢军,王大明,等.全景式教学在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7):847-851.
[9]陈沁竹,徐王国,王燕.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10):1013-1017.
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3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患者及家属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医疗素养和全面的医学科学知识。目前,相当部分的医务人员对康复医学有着不太成熟的观念,认为康复就是疗养,是后续医疗,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较多病人丧失了康复的有利时机,治疗效果不佳[1].因此,认为在本科医学教育阶段即需对医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康复医学知识教育,从而强化医务人员的康复观念,加深学生的康复意识,正确地输入康复信息,使学生了解康复治疗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的始终。中国真诚为您提供医学。
1以功能恢复为主线,加强医学生的康复意识
康复医学是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共同组成了全面的医学,目标是提高人的整体功能,提高身体的、精神心理的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医学的生物2心理2社会模式[1].人们的需求是从低向高的,在经济、文化及科学发展的条件下,从单纯治病保命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到提高生存质量,而康复医学正是以提高生存质量,提高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水平,最终融入社会为治疗目的。所以认为康复医学教学应紧紧围绕功能恢复为主线,加强医学生的康复意识。临床医学教学通常以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为主线进行讲述,而康复医学在工作范围、服务对象及服务目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有着较大的区别,通常从疾病的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讲述。临床医学是以疾病为主导,康复医学是以功能障碍为主导,各种康复措施均是围绕着功能恢复为主线而进行的。康复医学的工作范围包括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及职业康复等方面;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由于损伤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亦包括先天发育障碍者;康复治疗的目标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功能上的较佳水平,从而使借助某种手段,改善生活状态,增强自立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康复医学教学内容比较繁杂,在教学中应将康复医学的理论知识融汇于疾病的康复治疗之中,以疾病的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为主线,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强调早期开展康复治疗的意义,以加强医学生的早期康复意识。
2强调疾病急性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主导,认为功能障碍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及可逆的或不可逆的。在教学中需强调在疾病急性期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的意义,帮助医学生树立在疾病急性期就应介入康复治疗的意识,以预防患者潜在的功能障碍,防止可逆的功能障碍变为不可逆的[2].因为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疾病急性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意义,才能使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自觉地将康复治疗与临床治疗相结合,从疾病急性期开始使康复治疗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例如,为了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先展示颅脑损失后肢体严重挛缩患者的病例,使学生了解到急性期治疗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继而阐述早期肢体抗痉挛的摆放和实施运动疗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有,为了强调骨折手术固定后早期训练相关肌肉的重要性,先复习制动对骨骼肌、韧带和关节的影响和制动可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的康复医学相关理论基础,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关节固定早期应实施相关肌肉的等长运动来预防和延缓肌肉萎缩,防止出现关节挛缩的重要性。新晨
3现代教学手段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康复医学是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力学、社会学、环境改造学、残疾学及人体发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由于学科内容涉及面较广,专有名词和特定内容多,而教学时数有限,造成学生在学习中记忆及理解困难,给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康复医学发展和教学的要求。目前使用的教科书大多是用文字来描述各种动作,不仅阅读时乏味,也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通过多媒体技术同时或交替呈现文字、图像、声音及动画,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内容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时,如果使用文字来表达患者的卧床和各种功能活动,则会出现教师讲得费力,但学生理解和记忆困难,影响教学效果;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上述案例,采用直观的图像、动画和视频,则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教学内容的理解性。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整合;课程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直接关系到大学和专业在人才质量、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学科知识不断扩张,教学内容重复交叉越来越多,课程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全国许多院校开展了课程整合式教学改革,使相关课程能够交叉融合,形成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体系”。根据其他院校改革经验,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并进行了课程整合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整体化和科学化,以适应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顺利发展。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管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根据教育部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列出了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等主要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属于医学院校,举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偏向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因此,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以围绕卫生事业管理方向而定。经过我们的调研,认为过去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学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过大
作为医学院校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过去,我们在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上一直是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自身的学科优势,突出医学特色。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认为医学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长期形成了“医+管”的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总量大的问题(2007年培养方案调整前共开设了13门医学课程,共计878学时,占总学时的31.90 %。2007年培养方案将医学课程调整为12门,共710学时,占必修学时的28.35%)。加之过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收的是文科学生,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难度大,学习负担沉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时间较短,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点。笔者所在学校采取“医+管”的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在忽视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着(1)知识体系庞杂、层次混乱:即有行政管理的内容,经济、工商管理内容,也有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2)课程分类不准确、课程功能不明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界限化分不明确,如《公共关系学》这么课程究竟归入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一直没有定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教师在讲授中也不知所措。(3)课程内容陈旧或交叉重复以及相对脱离实际等问题,如《初级卫生保健》课程的内容已经非常陈旧和脱离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的实际需要。(4)管理专业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较低,占总学时数的22.08%。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与实践
以前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只是简单的将医学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牵强的捆绑在一起,可谓泾渭分明,缺乏逻辑关联,形成管理与医学的教学各唱一台戏,课程设置不完全合理,出现教师对专业培养目的不明确,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整体认识,造成了教的不自信与学的不明确现象。因此如何解决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针对这一专题进行了调研和探讨,对相应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其目标是立足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索并构建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必要医学知识的特色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此对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进行确切的定位,从专业建设角度对医学课程和管理课程分别进行整合,以管理专业建设规划指导医学课程内容,同时,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加入医学理论知识。
(一)医学课程的整合
笔者所在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医疗、预防、保健等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从事卫生管理、卫生监督、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疾病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本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才能,同时也必须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我们以往的医学课程内容包括了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十余门课程。由于科目多,内容多,课程之间的衔接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把握深浅度,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重视不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对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让其后在学习工作中能够用得上。为此,在不违背医学教育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对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分离,设置独立的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课程,即把医学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医学课程,学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见表1)
基础医学概论是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有机的融合一体。临床医学概论是把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有机地融合一体。这对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要求教师对一些疾病的讲解应“着重从管理角度应抓住些什么问题才能提高诊断、治疗、护理质量;如何判定该病的病案书写、诊疗计划的质量,用药是否合理规范,卫生服务者通过何种努力才能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损失与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
“医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几门医学课程的简单压缩,而是医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其优势在于给予学生比较明确的重点,增加了知识的广度,降低了知识的深度,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目的地、比较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整合也有一定难度,整合后的知识体系可能涉及几个学科和几个教研室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而专业教师匮乏可能是制约课程教学效果的瓶颈。
表1 医学课程整合统计表
原课程名称及学时数 整合后课程名称及学时数
基础医学课程:系统解剖学44
生理学60
免疫学20
微生物学24
病理学58
药理学60
病理生理学54 基础医学概论120
临床医学课程:诊断学84
内科学102
外科学102 临床医学概论120
(二)管理专业课程的合理调整和整合
作为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是能力强、素质高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卫生事业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经济分析和预测。因此必须具有扎实、广泛的人文基础和管理学知识,必须掌握和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因此,需要制定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对此,我们明确了管理为主,医学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思想。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管理专业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增设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课程,如卫生政策研究、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统计等课程。对一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则直接砍掉,如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在总学时相对不变的基础上,精减了近 268 学时的空间来发展管理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教育。(见表2)
同时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1)法学课程的整合。依法管理是管理方法中的一种最基本要求。作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系统的法学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学知识。但是由于课时有限,作为管理专业不可能开设系统的法学课程,因此在实践中将上述相关法学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在专业课程《卫生法学》中。既节省了课时,又普及了学生相关法学基础知识。(2)增加预防医学课程设置比例及其工具课程比例,对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卫生管理岗位上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以前管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设置门类开设少,课时也偏少,无法培养学生预防意识。通过课程改革,预防医学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增加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学时,并将统计软件应用整合在卫生统计学中。(3)对一些课程中重复的内容,采取确定为某门课程重点讲授,其它课程简单介绍或不讲授的原则,这样既节省了学时,又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中的厌学情绪和轻视态度。
表2 整合前后医学课程与管理专业课程对比
整合前 整合后
医学课程总学时 608 240
管理专业课程总学时 846 1062
医学课程学时占必修学时比例(%) 24.28 9.58
管理专业课程学时占必修学时比例(%) 22.08 42.41
医学课程门数(门) 10 2
管理专业课程门数(门) 20 20
三、课程整合的实施保障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将几门课程糅合在一起,在整合过程中应该有科学调查与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师资等作保障。具体说需要以下保障:(1)需要有组织保障。学校应设置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临床医学概论教研室等相关机构。(2)要有专职教师。要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在教学中有统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要对教学内容全盘把握,使相关学科的教学恰当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脱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积极听取专家、教师、学生意见,了解课程整合反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好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4)多渠道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如学历教育、外出进修等。课程整合对师资的要求高,这需要教师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研究。(5)优化教材。教材的选择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应优先选择具有实践案例较多的优秀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有关卫生改革的新思路、新理论、新做法,提出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前沿讨论课题,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金昌沫.袁文丹等.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
[2] 景浩,梁旭.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
[3] 王以彦,黄冰.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刍议[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4).
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儿童康复治疗;实习生;教学模式
康复治疗专业是康复医学的一门重要临床专业课,也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1]。而临床实习是医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实习生"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三方面同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康复知识用于临床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学生实践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素质、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康复工作者,提高带教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和考核制度
1.1建立教师带教制度 教学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带教老师教学活动规范化,同质化,避免带教工作的盲目性和经验化。使得带教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知道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制度规范临床教师教学行为,提高带教教师综合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临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2]:包括科室考评小组定期对带教老师临床带教能力进行评估、指导和反馈,同时定期组织实习学生座谈,在实习结束时让实习生针对实习的感受、对实习工作满意度、对实习安排及模式的看法及对带教老师的带教素质进行统一打分评定,从而对带教老师进行评比,发放问卷调查,由学生评选出心目中最好的临床带教老师,评选结果应该作为临床带教老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将评选结果反馈给各位临床带教老师,从而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通过考评小组和实习学生两方面的评估对教师带教能力和素质进行多方位的管理、监督、反馈,也是强化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有利保障。
1.2建立学生实习制度 包括学生岗前教育和培训,实习学生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服务质量实施的综合评价和考核。学生实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统一的管理下规范性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性,为实习创造出一个良性的管理环境。
2 带教教师队伍的建设
2.1科室领导层面重视临床带教工作 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建设缺乏政策层面的支撑与扶持,临床带教教师缺乏培养、考核、激励机制[3]。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尤其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具有医生和教师双重职业属性的临床带教队伍,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要承担科室创收的任务,在面临多重压力下普遍存在"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我科从组织领导层面引导、重视、肯定、激励临床带教工作,并明确带教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从而避免临床带教工作成为一种应付性的工作。
2.2带教教师的素质教育 带教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实习生从事工作以后所具备的素质,将对学生对于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及工作意义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带教过程中,老师的工作态度、对儿童康复治疗认识的深度、工作实践技能的能力体现都将影响着学生,使其在进入正式的工作前形成一种文化,这将对学生从事工作后的发展及其在对该学科的认识和处理专业问题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带教教师要带好实习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要以身作则。
2.3带教教师的选拔和岗前培训 带教教师有严格的选拔标准,至少工作5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儿童康复治疗相对于成人康复具有其特殊性,要同时面对患儿和家长,除了应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高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因此我科在接收实习生之前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估,对有带教能力的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然后再对其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现场模拟考核,重点从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专业实践、语言表达四个方面进行遴选,选拔合格的教师带教前参加科室专题培训:从理论、技能、沟通方面进行强化和提高。同时定期举办高年资教师座谈会,通过高年资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提高低年资带教教师带教能力和素质。
2.4带教教师基本功训练 通过医疗实践结合医学教育,重抓带教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入院、中期、出院患者的评估,康复治疗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家庭康复训练沟通和指导,出院指导和随访,康复治疗记录的建立和完善,通过以上管理病人训练,提高带教教师的基本能力训练。
2.5带教教师教学能力训练 临床教学人员主要身份是医务工作者,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意识不足,教学方法和技巧缺乏,除了加强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以外,还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定期参与院外和院内的教学培训,使临床带教教师掌握较新的医疗动态和医学前沿知识,以促进教师掌握新技术、新业务,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并鼓励教师参与医院定期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促进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并进一步提高教师带教能力。
3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
3.1对学生引入现代医学模式观 现代医学包括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缺少康复医学意味着卫生保健模式的缺陷[4]。所以在临床实习中要对学生引入正确的医学模式观,使其进一步理解康复医学与其他医学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患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复[5],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应在治疗伤、病的同时关注预防、减少功能障碍以至残疾的发生,尽早让患者接受康复治疗。
3.2细化教学方法 目前儿童康复治疗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和形成细化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学生实践课程学习的特点和现状,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合适的教学方法[6],如通过医学模型示教、视频观察和分析、常用手法和功能训练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操作,通过扮演与实操掌握关键点的控制和操作要领,以及实际病例分析和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病例和解决问题中构建专业知识体系[7]。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治疗原理、治疗方法、操作要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康复观 我科收治的患者以脑瘫、脑外伤、各种脑炎患儿为主,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和认知障碍等。我们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残疾带给患儿痛苦时,通过我们早期康复治疗干预和介入,部分年龄较小或病情较轻的患儿通过治疗后可以进入正常人群;部分患儿经过康复治疗可以减轻残疾或功能障碍,提高日后的生活质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功能的变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康复治疗对改善患儿生活质量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不少人还存在许多关于康复治疗的错误认识,如把康复治疗简单地等同于针灸、推拿、理疗等,阻碍了康复治疗的正常发展,也使许多患者因为自身与某些医务人员康复知识的不足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我们通过对学生正确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懂得康复治疗是与其他临床医学并驾齐驱的一门学科,有着严格的适应症与规范治疗手段,让学生们认识到康复治疗的作用与意义。同时让学生们认识到儿童康复治疗除了采取各项康复技术以外,还借助生物电、磁疗、康复工程、中医学等,让学生认识到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树立学生整体康复观。
综上所述,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在教学模式和带教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培养出适合儿童康复治疗发展的专业人才。我们将结合当前医疗体制和临床医学教学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带教水平,为儿童康复医学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康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纯生,董新春,贾杰,等.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引导式"教学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25-926.
[2]栗蕴,梅妍,方旭,等.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5):62-64.
[3]韩旭,王大壮,张来根,等.建立健全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3):14-16.
[4]杨秀丽.在临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中加强康复医学宣教的体会[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4):255.
[5]芦海涛.康复治疗学本科生的神经内科教学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6):571-572.
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6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即将结束内科的实习,回顾这些日子,是苦是乐,是酸是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在儿科近一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颇多,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在此,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同时要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多说“对不起”,是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儿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特别是对于小儿头皮针的穿刺技术,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的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能勤于、善于观察患儿病情,从而及时地掌握病情变化,作出准确判断。总之我觉得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长,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飞翔的白衣天使。
一、实习时间
二、实习医院
_人民医院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对心内科的一些基本操作要掌握,如做心电图、测血压、心脏的体格检查等,不要小看这些,以最简单的测血压为例,很多人都没有规范的掌握。
2.搞熟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书本知识,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然后再在临床上将上级医生的诊疗方案与书本相对应,看看如何与患者个体结合,不懂就问,水平会提高很快。
3.学会一些急诊处理,如高血压急症、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等,急诊的东西会处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着急,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呵呵!
4.还有就是,医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还要很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与同事,平时多学学上级老师的沟通、谈话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会很快上手。
这段外科的实习经历,其中复杂的滋味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酸甜苦辣,无论是什么滋味,都挺值得回味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了几个不错的朋友,或许这比书本更有价值吧
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在心内科的实习很快结束,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温故而知加强了巩固和提高;其次,在临床放面学到了新的知识和处理方法。总之。经过在心内实习,是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我一定把学到得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并不忘记老师的教诲,不断地学习进步。
算算进内科实习的日子有x个月了吧,新年刚过。感觉到现在,自己在心内科学到的东西没多少增加。踏进了科室,见识了不少的人,接触了不少的事情。也让我看清楚了有些人的面孔。换句话来说,是不是实习,就代表了自己已经开始接触半个社会了呢?
科室里,不论是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不一样的阶层,不一样的办事方式。让人思考很多。自己身边的人,可能以为很了解他,其实并不是如此,也许人一旦了解的对方越深,就会觉得越可怕。因为每个人总有自己的缺点,当你不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又或者别人无法容忍你的一样。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复杂,生活,学习,处事无处不在不感叹了,我一定会好好把握实习机会的。不管别人拿什么眼光看我,我会坚持!因为我身后有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最亲爱的人!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经过一年时间的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班的学习,本人对全科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悉知全科医学的含义:是一个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术专科。将各科相关知识机能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从而服务于社区和家庭维护与促进健康的需要。同时熟悉和了解了全科医疗是一个对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性与综合性保健的医学专业,又整合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于行为医学的宽广专业。
做为全科医生将在全科医疗中充当重要角色,全科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的管理的医生。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给我们传授了社区医学、全科医学、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康复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急症与急救、物理性诊断、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等学科,从中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为了实施六位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所需要掌握的广泛的全科医疗知识,尤其是突出社区卫生医疗健康、疾病、保健等特点的医学知识理论受益匪浅。
在皋兰县医院10个月临床技能实践期间,我对内科、急诊科、外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及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有了一定的掌握,认真完成了临床培训要求。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各临床科室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出对广大居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方便、快捷、周到、便宜、知情。接受到全方位的服务。县医院基本设施齐全,药品丰富便宜、化验室(常规化验、生化化验基本满足常见病的需要)、B超、心电图等。还开展了针灸、按摩、拔罐、封闭等多样化的服务,对诸多疾病后遗症,慢性病的康复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黑石乡卫生院1个月的基层实践培训期间,我能够独立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掌握的全科医疗服务技能,社区慢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
通过实践更进一步认识到做全科医生,卫生院医生在乡卫生院职责的重要性。卫生院医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门诊、家庭访视、健康档案等)了解全乡居民的健康状况,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卫生知识达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通过实践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充分显示出全科医疗在现今社会中社区居民的需求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由于从事乡镇卫生医疗工作时间不长,工作还不深入,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医学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理念还停留在专科医疗的模式之中,在应对患者的过程中还存留着以医疗为主、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的就诊模式,对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康复医学、中医药照顾等全科医学知识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更新观念,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更好的为社区广大居民的健康服务。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的工作职责是“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本草纲目·序》:“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因此,虽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特别对于我们从事基层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敬业精神仍然促使我投身医学事业,为人民大众的医疗卫生、健康保健贡献自己毕生精力。
总之我觉得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长,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飞翔的白衣天使。
1、实习前对心内科的一些基本操作要掌握,如做心电图、测血压、心脏的体格检查等,不要小看这些,以最简单的测血压为例,很多人都没有规范的掌握。
2、搞熟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书本知识,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并瓣膜并冠心病等;然后再在临床上将上级医生的诊疗方案与书本相对应,看看如何与患者个体结合,不懂就问,水平会提高很快。
3、学会一些急诊处理,如高血压急症、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等,急诊的东西会处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着急,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
4、还有就是,医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还要很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与同事,平时多学学上级老师的沟通、谈话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会很快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