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体育运动课程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体育运动课程教学范文1
【关键词】全面二孩;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三十多年后,人口倒三角结构、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基于此,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二孩”人口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会改变新增人口的数量,影响整体生育率及人口结构。预计全面二孩实行的第一年新增人口约为500万,此后逐年递减,短期人口增量可能会在5年释放,共计1500―2500万。全面二孩政策必将对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一系列挑战,中国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以及质量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顺应时代背景,为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目前青少年身体素质连年下滑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类课程必须深入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需要从体育教育师资这一源头抓起,积极探索,加大改革力度,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专任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体育专任教师。在现今全面二孩政策的现实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亦应顺应社会发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中适应此一社会现实,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 体育专业健康类课程开设情况
目前全国大部分院校体育教育业健康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健康教育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与评价、健康体检学等。各院校在上述课程设置的多少、课时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因为教学条件、师资及课时总量限制等方面的原因,这些课程设置中实践学时的比例较小,与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培养目标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 体育专业健康类课程教学改革
2.1 m应全面二孩政策的特色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中,为适应全面二孩的社会现状和特点,可选择性加强幼儿体育、幼儿健康、儿童康复学、儿童运动保健学等课程的设置,或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加涉及幼儿、儿童少年相关章节的授课学时。这些将加强学生理解幼儿、儿童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常见病诊治、体育运动适应身体发育的特点,掌握相关幼儿、儿童少年人群护理、照护相关知识,并能在幼儿、儿童少年日常保健、运动保健、健康安全教育及相关疾病康复、治疗等方面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为培养适应全面二孩政策下社会特点的应用性人才提供支撑。
2.2 适应全面二孩政策社会的课程实施过程
本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加强幼儿体育、幼儿健康、儿童康复学、儿童运动保健学等方面的实验实践实训内容的培训。如在课程中增设“幼儿、儿童少年发育中身体结构、机能变化”、“运动对幼儿、儿童少年人身体结构、功能的改变”、等内容,使学生对少儿身体情况的变化及运动对其影响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再如在体育保健别加强“幼儿、儿童少年体育保健”章节知识的讲授、讨论,或举行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相关见习、实习、实训课程,通过深入各级幼儿园、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康复机构、户外拓展训练机构等相关单位开展见习活动,开拓学生学习少儿相关身体发育、健康、体育保健等方面的视野,尤其是使学生对少儿健康安全教育、体检、运动保健等相关知识的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同时还应注重适应社会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以相关课程为依托,积极开展诸如“儿童健康知识比赛”、“儿童安全知识竞赛”、“按摩比赛”、“儿童少年运动处方制定模拟赛”等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比赛中巩固实践技能,奠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坚实基础。同时积极开展深入社区、学校、家庭的幼儿、儿童少年健康方面知识的宣传、传授活动,定期举办诸如“幼儿健康知识沙龙”、“儿童少年运动保健知识宣讲”、“儿童少年趣味运动”等社会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家庭的少儿运动健康教育。
3 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类课程改革适应全面二孩政策背景的意义
3.1 为全面二孩政策下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全面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必将带来社会人口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出生率的提高,在今后一段时间幼儿及儿童少年的绝对数量的增加,这是社会现实问题,而与之相适应的措施、专门人才的配套等却并未完全具备,针对此一社会现状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类课程的改革几乎为空白状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涉及健康类尤其是幼儿、儿童少年人群相关课程或内容的教学改革,能为全面二孩背景下人口结构变化的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配备。
3.2 有利于构建现代社会少儿服务体系
在现今二孩政策全面实施的社会背景下,少儿人群的运动从涉及人群范围、频繁度、需求度等各个方面都越来越大,而目前此类人群的运动多呈现出自发、零散、安全管理及保护不足等特点,这就需要从组织、管理、安全等方面加强之。应对短期内少儿人口数量的较快速增加,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能符合实际发展需要。伴随社会服务业中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尤其是在目前青少年身体素质连年下滑的大背景下,需要强专业、强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少儿人群。体育教育专业中健康类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可以适应此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3.3 有利于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渠道
少儿数量的增加,必将导致相关少儿培训、运动、户外及安全等方面市场的扩大,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而目前此方面的专门人才还远不够,面临此一就业缺口,体育教育专业加强健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具备适应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服务少儿人群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就业。
【参考文献】
[1]杨利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措施[J].亚太教育,2016(9):254.
[2]张翠芳,李恩荆.“全面二孩”政策下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体育运动行为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16(9):52-54.
儿童体育运动课程教学范文2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旨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然而高校大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素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思想锻炼意识与锻炼的习惯,与国家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相差甚远。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政策的指导下,高校应把阳光体育融入校园文化中,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因素的分析
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1大学生自身层面
在大学阶段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不按时吃早餐或不吃早餐;为减肥而节食;将课余时间投入网络游戏、聊天或娱乐上;喜欢“静”、“宅”,不喜欢“动”,怕苦怕累、不喜欢对抗性强或容易受伤的体育项目;忙于社团工作、学生会组织的活动或社会工作兼职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体育锻炼减少。
2.2家长层面
许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成才观,轻视体育、轻视锻炼,父母也很少抽出时间陪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2.3学校层面
2.3.1学校没有把阳光体育的政策、实施办法落实到位。
2.3.2中学阶段,学习被作为重中之重,体育被领导、老师和家长忽视,中学阶段的体育被严重的边缘化,体育课可上可不上,体育运动时间被轻易的占用,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2.3.3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者,但是高校目前中间体育教师力量是随高校扩招而进入高校工作的,部门体育教师仍然秉承以前的教学内容、方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同学们的需求。
2.3.4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把握不够,活动开展多形式化、强制化,而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限制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优化对策
3.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做到早睡早起,按时吃早饭,健康饮食;养成健康减肥的概念;丰富课余内容;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工作、生活内容等。
3.2遵循校园阳光体育的指导原则
3.2.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应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指导。
3.2.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个体自主自愿锻炼的习惯。
3.2.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和身心健康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安全第一,避免出现伤害事故。
3.2.4深化体育专项教学改革,改革学校体育赛事组织运行机制,有序推进校园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健全学生体质监测和公告制度。
4.将阳光体育落到实处
4.1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让学生走出宿舍、走进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学校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多投入经费,调动学生积极性,多给同学们留出体育锻炼的时间,在思想上得到重视与认可,使体育锻炼的思想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4.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体育课的作用。
秉承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根据个体的差异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开发多样化教学内容和项目,以供不同需求的同学,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即能学到体育技能,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体育教学要重视新兴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会容易迎合当代大学生求新、好奇的需求,对大学生产生极大吸引力,更好的带动同学们走向阳光体育。
4.3学校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体育兴趣小组或者体育俱乐部,发挥学校各类学生组织(如校学生会、团委、俱乐部)的力量,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如定期开展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趣味运动会”、各类新生球类比赛及各类院系比赛等。
4.4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监督管理机制,做好监督工作。
例如定期开展体育工作的专项监督,把监督的结果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
5.借鉴国外实践经验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特曼教授指出:“2013年,美国在校大学生1500多万,有超过1200万人有体育特长,这些人每年的体育消费高达750亿美元”。总结美国校园体育事业如此发达的原因:
5.1家长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美国人认为:“没有比陪孩子一起运动更好的亲子方式了”,家庭成员都一起运动,家长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孩子在这种氛围下成长,很容易就耳濡目染。
5.2学校有校园体育事业发展的雄厚资金保障。
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2012年明尼苏达大学通过赛事门票、电视转播、企业赞助、公益筹款等渠道为学校引来超过8000万美元的资金,学校就有资金用于校园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包括不惜花重金为学生打造最好的运动硬件软件配套设施。
5.3美国社区对青少年体育格外重视。
大多数社区一年四季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不同的体育课程,同时还配有专门的组织。比如AYSO美国青少年足球组织、LittleLeague美国少年棒球联盟、这些都是以社区组成的机构。一到周末,社区到处都是体育活动的场景。
6.总结
儿童体育运动课程教学范文3
关键词:SPARK课程; 青少年; 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5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的静态生活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体育锻炼缺乏和健康意识的淡薄,导致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逐年下降,针对这些现象,各国纷纷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以探求适宜青少年体质发展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模式。本文通过对美国SPARK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分析,试求其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影响,从而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功能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构成。其作用可以概括为动力、引导、维持、调节、补偿等。动力作用表现为成功的动机,旺盛的求知欲望,强烈的兴趣、好奇心、荣誉感等,可以直接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成为直接推动主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在原因,使其智力活动增加效能。非智力因素的引导作用将帮助主体引向各种活动目标,增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产生消极和被动,使主体的自信心、自尊心、意志品质中的自制力、持久性、挫折耐受能力等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得到发展,并对主体的各种活动起到维持和调节的作用。非智力因素还可以弥补某些智力因素发展的不足,有些青少年智力发展不那么突出,但是由于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而且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和探索的动机是发展创造性的促进剂,正常稳定的情绪,是学习和工作的保证,意志和性格是促进创造性的强有力的因素。
二、SPARK课程特点及带给青少年的契机
美国SPARK课程作为一个旨在促进青少年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性项目,非常注重通过体育活动和营养计划的实施来改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其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运动知识以及提高个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改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则非常注重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SPARK课程的学习。总之,SPARK课程根据“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教育理念,不仅指向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关注学生健康发展中所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SPARK课程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条件,克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倾向,而在智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必须得到改变,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就个体而言,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是共同发展与个别发展的统一。SPARK课程开展的初衷是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快乐,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达到健身和健心的效果,最终的目的是育人,即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因此,SPARK课程是以他独特的优势给青少年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三、SPARK课程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1.SPARK课程可以激发青少年的体育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心理动因,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教育和家庭等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表现为对体育学习的意向、愿望等形式,它对体育学习和锻炼起着推动作用。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最重要的是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做自己健康成长的主人。青少年过去长期从事单一的、强制的、机械和重复的体育运动,他们感受不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从而扼杀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SPARK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感染了学生,通过创造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开展SPARK课程的过程中追求思想上的放松与快乐,从而转换为一种自觉运动状态,保持SPARK课程特有的情趣,并且SPARK课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2.SPARK课程能够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活动的倾向,它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SPARK课程开展的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运动乐趣,运动乐趣在SPARK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获得乐趣是参加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体育运动能使参与者产生乐趣,参与者将更自觉、更投入地坚持运动。在SPARK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通过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创建快乐体育园地、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体育活动和具有地方特点的活动等方法,不断丰富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并且体育教师将SPARK课程和其他活动配合,积极改进体育教学,以自己独特的教学和活动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精湛的教育艺术中感受到运动乐趣,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3.SPARK课程能够促进青少年积极情感的形成
SPARK课程的社会保障、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个体与集体的竞争和参与性等决定了SPARK课程的独特优势。这种独特优势可以让青少年领略和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从而使自身与情境融为一体,忘却自我,并且青少年在参与SPARK课程的过程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与鼓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能陶冶他们的感情,同时SPARK课程使同学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并且培养和锻炼了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如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在SPARK课程比赛过程中,一些特殊的积极情感更易于体验,且感受更为强烈。SPARK课程以它的竞技美、青春美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青少年的情操,使青少年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充满活力。
4.SPARK课程可以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
SPARK课程在注重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效果的同时,更注重观赏性、自由性和个体性,同时给青少年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使青少年在参加SPARK课程的过程中表现自我、体验成功,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保持快乐、放松的心情参加运动,使其得到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形成自主、自信、自尊的健康心理。
四、结束语
SPARK课程以它独特的优势,不仅对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薄弱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有利契机,而且能够激发青少年非智力中的体育动机,培养强烈的体育兴趣,促进了积极情感,塑造了良好性格和激励了意志品质,从而能够唤起青少年的个人自觉,形成体育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达到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立忠.积极情感与和谐社会——论科学、道德、审美情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儿童体育运动课程教学范文4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阻碍了幼儿体育教学发展,使其进展遇到一定难度,自身应发挥作用无可发挥。所以,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理念应该有所创新,以科W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提升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促使幼儿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也是新时期国内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之一。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课程在基础教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为儿童今后实现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第一步。因此,幼儿园
在进行日常教育过程当中,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强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幼年儿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基础。
1目前国内幼儿教育弊端
1.1管理方式缺乏跟进
目前国内幼儿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相关教育机构制定了部分文件保证教学质量能够进一步达到预期目标,在此情况下,教育部门对于幼儿体育教育列举了部分要求,不过因为部分工作还未完善,不但造成体育教学内容与参考资料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经验交流有一定欠缺,也体现了现阶段国内幼儿体育教学的滞后性,工作力度与强度仍待加强,幼儿体育教学工作成绩没有达到理想情况,管理方式跟进未能到位。
1.2传统教育理念影响
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相比,教育理念呈现滞后性,教育模式也几乎是沿用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幼儿体育教育深深的烙印上传统观念的印记。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僵硬化,教学更多是为完成体育教学课程,并未在教学期间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增强话题性,促使幼儿在教学中学习兴趣匮乏。另外,现代社会对全面人才需求增加,这就造成部分学校与家长过于重视幼儿课外补习班或特长班等,忽略了体育教育课程的实质,在幼儿上特长班过程中,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兴趣逐渐丧失,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1.3教学方式欠缺灵活
我国幼儿教学中部分学校对幼儿体育活动进行指导时,过于强调指令或动作标准。从宏观方面分析,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幼儿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堂要求,不过从某种上来说,不利于幼儿的天性解放,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甚至部分教师对于体育课程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只是给学生提供体育设施,并未集中带领幼儿参与到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幼儿体育课程的实质性要求无法实现,进而导致体育教学意义不可落实,这就说明国内部分学校教师教学方式灵活性欠缺。
2基于素质背景的幼儿体育教学对策
2.1提升幼儿体育兴趣
幼儿时期由于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对于周遭事物仍然处于启蒙阶段,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兴趣爱好培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部分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参与中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在环境材料的应用下,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为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基础。以采用动态模式的运动环境为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器材的搭配、摆设、装饰,音乐烘托气氛,教师的语言引导,将幼儿带入情境当中,使其迅速融入并积极参与进来。
2.2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幼儿阶段是学生学习时期的启蒙阶段,在对体育教学进行强化期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体现幼儿主体性地位。教师体育活动的相关策略制定,要立足于幼儿角度考虑,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活动中的道具与活动合理性进行观察,对于其是不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要进行观察。
(2)最大程度的尊重学生。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更多是采取对学生说教的形式,学生无法阐述个人观点。幼儿阶段因年龄所限,部分教师忽视幼儿所思所想,对于其创新性重视不足,这就导致幼儿创新能力无法很好地培养。加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素质教育下教学目标的按时完成。
2.3鼓励学生个性展现
为能够更好展现学生个性,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程具有持久性,需要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期间,注重幼儿个人个性的发展。例如,对于幼儿来说,其身体状况略有不同,个人特点亦不同,教师必须要对其有清晰的认识,确保幼儿能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根据个人特点进行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幼儿的优势,协同幼儿天性的自我解放,对于幼儿的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
3结束语
总体而言,幼儿体育工作关注不可忽视,由于幼儿阶段的特殊性,教师要在教学期间使得学生在身体发育健全的基础上,增强其灵活性,发散性思维同样重要。教育工作者在对课程进行实施期间,必须要对幼儿的身体素质以及思维模式密切留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为其安排课程,加强素质教育,保证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有效落实下去。
参考文献
[1] 文蔡雄.素质教育下的幼儿体育教育思路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29).
儿童体育运动课程教学范文5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儿童体育;发展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807.1;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56-03
Contemp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ANG Kun,JI Liu
(School of Sports &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People have ever increasingly realized the extreme importance of early life experience. Children’s early life experience has influence not only on their school life later, but also on their whole life. No ma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developing suitable physic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should base on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essence and serve children, mak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fun, effective and content rich, enable all the children to feel happy about it, maximize chances for success in learning, and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 child in terms of knowledge, body, mind, emotion and physical capacities.
Key words: sports social science;physic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development suitability
在人生早期,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不仅对于认知的发展,而且对于身心健康也是非常的重要[1]。身体发展研究表明,发展适宜的学前和幼儿园体育将预示着将来会取得更多的成功[2]。而学龄前也是基本的运动技能发展、语言发展以及其他的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意义的发展的最佳时期[3]。对于早期重要性的认识也使得人们对儿童早期体育的兴趣和支持不断增加。高质量、具有“发展适应性”的儿童早期体育对于儿童的发展产生了短期或者长期的积极影响[4]。卡兹[5]认为,“在课程设计……(决策)中的发展性的方法中,应该学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学的最好,取决于对学习者发展状况的了解,还有我们对于早期经验和后来发展之间的认识。”发展适应性体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如何发展和如何学习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并以此来引导儿童体育教育的实践。
运动发展是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运动行为的变化。运动变化发展是定性、有序、定向、多因素和个体的,是许多因素包括力量、平衡、动机、教育和遗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运动发展观。在儿童体育中重要的是了解儿童所处的运动技能发展顺序中的位置,而不是他的年龄,即与年龄相关的而不是年龄决定的。尽管运动发展的一般顺序是相同的,但个体之间变化和差别还是存在的。随着运动技能的发展,儿童可以应用更有效的符合神经、肌肉组织变化的运动方式来操作。
在儿童体育中运用运动发展的观点来设计课程与教学,这是儿童体育发展适宜性的关键。根据美国儿童体育委员会的观点,优质的体育无论是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角度,都应该适合于被服务的特定儿童。体育中发展适宜的实践是承认儿童运动发展的能力,并且促进这些发展。发展适宜的体育课程强调根据儿童发展水平来提供有组织的教学内容。同时把从研究儿童的运动经验中获得的最熟悉的练习纳入到教学大纲(课程),使所有儿童学习成功的机会最大化。发展适宜的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成为一个身体受过教育的人。
1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具有多维性、统一性
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旨在实现和获得明确的多维目标,即既要注重在儿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领域中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到运动的发展广泛地受到儿童早期、中期和后期所呈现的心理、认知和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将与学科内容紧密相连,同样影响儿童体育的效率。而统一性则是指不同时期儿童的身体、心理、社会等维度之间、儿童的发展和体育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对于课程设计来说,认识到儿童不同的年龄群体不同发展领域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当孩子们开始学会根据信号迅速的改变移动方向或者每天参加有活力的身体活动时,他们探索世界的能力就开始增加,同时他们的灵活性反过来影响其认知的发展。同样,孩子们语言技能的发展,对于他们与其他的孩子和成人建立社会关系的能力产生影响,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也会促进或者阻碍他们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2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具有有序性、累积性
发展适宜的体育是按照一种相应的顺序进行,人类发展研究表明,在9岁之前,在儿童的身上出现了一种相对稳定、可以预测的发展和变化顺序[6]。可以预见的发展发生于所有的发展领域,包括身体、情感、社会性以及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尽管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这些变化所表现的方式以及这些变化对于他们的意义有所不同,但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计理想的课程目标,以及如何提供适宜的经验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了发展更复杂的运动技能,需要获得基本的运动技能基础。一定数量基本技能的累积为人们学习更高级的运动技能做必要的准备。而运动技能发展是在从不成熟到高级水平的发展过程。
3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应体现个体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儿童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不同儿童以不同的速度发展,每一位儿童,不同领域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均衡的,个体差异至少存在两种维度:在平均或者普遍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差异不可避免;每一个人作为独特的个体,这种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时间表以不同的速度发展。但是,对于个体发展适应性的重视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我们不应该只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年龄群体中的成员,期待他们以一种事先规定的方式来行动,没有任何的个体差异。对于所有的儿童都要保持较高的期望,但是按照群体标准的要求所设定的期望,并不能反映在早期的个体发展和学习当中的实际差异。相同的教学活动面对相同年级学生,经常会表现出不同操作水平和教学效果。例如很有可能你会发现一年级学生能应用相对成熟的上手投掷动作从10~15英尺外击打目标,而另一个学生根本无法完成上手投掷动作,更不用说击打目标[7]。
4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具有定向性、动态性
体育的发展是定向的动态过程,沿着预定的方向进行,倾向于更复杂、更加组织化和内在化。儿童早期的学习是从动作语言向符号性概念性或者表征性语言发展[8]。体育课程与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运动技能发展的阶段应该是渐进性课程设计的基础。设计课程的目的应该是让基本的运动技能为后来更复杂和困难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技能发展的累积性,课程在课、单元和年度中应该从简单发展到复杂。
幼儿阶段的重点是帮助儿童建立坚实的基本动作技能基础,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基本位移(如移动、跳、滚动等)和稳定技能(如悬挂和平衡)以及目标控制技能(如投掷、接、踢、击打)。强调配合使用韵律和音乐的移动技能的组合。最后也强调贯穿小学体育过程中儿童将运用到的、形成运动语言的运动概念。小学中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的杠杆系统(骨骼)及肌肉系统的发展,这时期的重点应该强调动作表现的质量和形式(如成熟动作的要素),而不是动作表现的结果(如投掷和跳跃的距离)。如提供适当的练习,小学中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表现出成熟立定跳远的形式,但是由于骨骼和肌肉的限制,跳跃的距离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了。而这不是问题,因为成熟运动形式的获得建立了所需要的运动控制,当青春期阶段骨骼和肌肉发展起来后,就能够使运动技能得到强有力的应用。
5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具有游戏性、互动性
游戏是儿童体育的重要工具,同样也是他们发展的反映。高质量的教育性游戏的重要标准是互动性,由儿童自己制作游戏的脚本内容,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鼓励游戏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性互动,除了安排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材料,还要通过建议、示范、指导以及提供延伸到第2天的游戏主题来帮助儿童开展游戏[9]。儿童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发展和学习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教师就要认识到,对于这些发展过程来说,儿童游戏是一种有着高度支持作用的环境[10]。游戏给予儿童理解世界,并以社会方式与他人交往,表达和控制情绪,以及发展他们的符号能力的机会。儿童自发,教师支持的游戏是发展适应性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早期好玩好动的特征使运动探索和低组织的游戏,成为练习和运用基本动作技术的理想载体。由于幼儿园学生注意短时特征,这些活动的简单性和节奏对于他们而言是特别重要的。这些方法也不要求孩子彼此合作,适合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园的孩子。低组织的趣味性游戏经常被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用来传授应用情景中基本动作技能学习。小学后期孩子具有更长的注意持续时间,能同时加工多条信息。这些能力的发展,伴随着部分同学参加小组活动兴趣的增加,使得合作和竞争游戏成为课程的重要部分。
6发展适宜的体育具有愉悦性、成功感
儿童的早期身体活动的体验,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具有累积效应,即经验一旦发生,它至少会产生最低限度的结果。例如,学前阶段也是基本运动发展的最佳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能够更容易、更有效地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11]。拥有很多机会的儿童,成人支持儿童进行大运动技能的练习(跑、跳跃、单脚跳、蹦),那么在这段时期有着累积的益处,使儿童能够在后来的发展中掌握更为熟练、复杂的运动技能(在一个横杆上做平衡动作或骑自行车)。另一方面,那些早期的运动经验严重受限的儿童可能在发展身体能力方面比较困难,同时,在后来的发展中,尝试参与个人所适合的体育运动会有些迟缓。
对于遭遇失败的孩子来说,他们只会选择简单的尝试。因此在大部分时间,教师应该呈现给他们处于他们身心发展水平之内的内容,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解决的任务,同时孩子们不断地受到处于他们的发展水平的边缘的情境和刺激的挑战[6],但是不会使孩子产生挫折感。并且,在超出儿童的独立能力所及的任务中,通过成人和能力更强的同伴所提供的“支架”和“平台”,促使孩子能够向前迈出一步,让儿童体验身体运动中取得胜利的愉悦以及战胜困难的成功感。
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无论是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角度,都应该是建立在理解儿童早期发展和学习本质的基础上并服务于的儿童,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如发展的状况、先前的运动经验、体能和技术水平、体形及年龄等,以从实践教学中获得的最熟悉的内容为课程教学内容,使体育学习变得有趣、有效、丰富多彩,使所有儿童获得愉,学习成功的机会最大化。最终使儿童能胜任许多运动形式,运用运动概念和原理去学习和发展运动技能,展现出一种积极体育生活方式,获得并保持增进健康的体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Stern D. The psychological word of the human infant[M]. New York:Basic,1985.
[2] Marcon R A. Differemtial effects of three preschool models on inner-city 4-year-old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iy,1992,7(4):517-30.
[3] Gallahua D. Motor development and movement skill acquisi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G]//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ed.B.Spodek. New York:Macmillan,1993:24-41.
[4] Barnett W S. 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on cognitive and school outcomes[J]. The Future of Children,1995,5(3):25-50.
[5] Katz L. Talks with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Colletion[M]. Norwood,N J:Ablex,1995.
[6] Piaget.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 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52.
[7] Lynn Housner. A guide for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teacher[J].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2005:263-264.
[8] Bruner J S. 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J]. New York:Norton,1993.
[9] Bodrova E,Leong D. Tools of the mind: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 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Hall,Inc,1996.
儿童体育运动课程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体育 素质教育 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化,体育教育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小学生中近视、肥胖、龋齿等一系列疾病发病率提高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小学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对学生、家庭、学校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价值。
2.小学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价值
素质教育是一个大概念,他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包括有德智体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德育、体育、智育方面都不是割裂开来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和制约着学生个体的发展。体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体育教育有助于健康意识养成
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关注的问题,而养成科学的健康习惯、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必须从儿童抓起。小学体育教育在组织身体锻炼、传授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的积极作用,切身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2.2体育教育为德育教育提供平台
德育是成才的基础,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往往失之于空,过多的教育方式是说教的形式,是理论的堆砌,对于小学生而言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但体育教育能够提供很好的更为直观的平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尊重他人等优秀品质,从而更好塑造学生优秀的人格。
2.3体育教育为智育教育提供契机
小学生思维模式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需要借助语言、动作等方式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体育教育能够在动手的过程中、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在和谐、愉快、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深化智育教育的成果。
2.4体育教育为美育教育提供手段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认识没、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教育能够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中的力量之美、韵律之美,帮助学生逐步确立性别之间的差异,加深对健康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3.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近年来学校、家长、社会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受到一些传统观念以及升学压力、硬件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体育教育课程开展的并不让人满意。
3.1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依然过低
受到升学压力、成才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校对体育课程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误区,虽然近年来在时间、人员的保障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出于安全保障、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考量,对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标准方面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家长、学生自身对于体育课程的热情不高,他们过多的将目光放在了语数外等课程的学习上,而对于体育课程的理解还不到位。同时,从教育部门监管的角度看,对于体育课程开展治理的关注度不够,没有真正将体育课程作为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给予关注,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质量。
3.2体育课堂开展保障任有难度
一是教学内容难保障。体育运动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安全防范意识不足,加之近年校园意外伤害事故所带来的的不良影响,都使得学校、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稍有难度和危险性的项目都避而不练,如篮球、足球等运动,都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奢望。二是教学场地难保障。在不少学校中,体育场地矛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球类场地数量少,给体育运动的开展带来了不少难度。三是教学效果难保障。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要求,随意性强,在教学中仅仅将学生升学测验的项目作为参考,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3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难保证
在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均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没有能够将体育教育与学生智育、德育的发展结合起来。而在教学方式,方式过于单一,对于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掌握还不全面,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强。教师或是对新课程的把握还不到位,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不深,或是在教学方法、活动组织方面过于单一,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
4.提高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对策分析
结合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扎实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对于提高小学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多方面入手,从而发挥体育教育应有的作用。
4.1加强管理,注重引导
对于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还是社会各方面都要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更应当将体育教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学生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发展结合起来,而不能有失偏颇。一是严格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对于相关制度规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在人员参与率、活动时间保证方面严格落实;二是严密组织体育运动。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在组织形式、运动保护等方面多下功夫,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不是为了安全而放弃体育活动;三是要加强监管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效益,并通过检查、通报等方式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4.2加强保障,促进落实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教育部门等机构要加强保障力度,为体育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在场地、器材方面,要加强力度,特别是对于体育器材要注重更新和维护,满足学生教学的需要,同时要加强管理,发挥设备器材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合理选择体育场地,为体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二是要加强制度保障,在职称评审、工资福利等方面给予体育教师以平等的待遇,注重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同时要加强与卫生机构的沟通,作为体育教学的安全工作;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学校要注重对体育教师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真正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要针对专业教师数量少的实际,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带动体育教学质量提升。
4.3丰富形式,增强效果
在教学形式和方法方面,要主动作为,增加教学效益。一是丰富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将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模式拓展化,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二是拓展教学空间,发挥外部体育设施、体育俱乐部等资源优势,邀请专业人员参与的教学中,为学生介绍更为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树立和培养科学的体育意识;三是在教学中多采取激励式、游戏式的教学方法,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四是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体育学院、师范学院等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短期培训、专家授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光.创新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3(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