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素质拓展;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一、素质拓展

(一)素质拓展的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素质拓展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帮助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素质拓展的目的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些大学生自我为中心,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很薄弱,这些都会形成他们步入社会的绊脚石。对此,大学开展素质拓展不仅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历练他们心理、身体和品行。通过一系列充满智慧、富具挑战的素质拓展,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团队潜能,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二、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

从心理学教育讲,心理素质包涵:情感、意志力、信心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各环境中都重视对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三、素质拓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

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它的提高将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培养重点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人格特征、坚定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如果缺乏合适的途径,致使其发展速度缓慢,实效性不够,而素质拓展所采用的活动方式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那么将素质拓展引入高校心理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素质拓展对开阔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加大心理素质培养的受益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素质拓展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中,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素质拓展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和品行,提高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行,就能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困难,排除各种障碍,直至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为止。素质拓展不仅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还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以增加其意志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实践中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有利于锤炼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促使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再有,素质拓展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通过素质拓展,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心理素,既帮助了大学生完善自我,增强合作意识,又满足了大学生及时充电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渴望与心理需求。

四、素质拓展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措施

素质拓展作为一种心理、潜能和管理技巧的综合训练,通过人格塑造、角色培养、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的建立等方面,将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将成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的途径。

(一)将素质拓展活动融入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后,在适应学校环境中都需要一定时间,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接触身边的同学会成为他们融入学校氛围的第一步,通过开展新生的素质拓展,不仅能够让他们彼此加深了解,促进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还能起到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相互信任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有利于顺利开展学生工作。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将素质拓展融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通过素质拓展丰富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让学生从娱乐中,领悟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增强自信,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节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激发潜能。

(三)成立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

建立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有利于构建规模化的素质拓展训练、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有助于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开展活动。

(四)注重教师队伍培训

为能够通过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这一途径,并长效的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心理素质培养,教师应该首先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知识,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和内涵;同时,到校外的拓展训练基地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结合大学生特点,将素质拓展的方法与高校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人类在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且也应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5%,近年来又有上升趋势。成长中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在学习、生活和适应社会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扩招、收费、就业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心理测量与健康服务中心,这是我国最早的在高等学校成立的心理测量与咨询专业机构。迄今为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回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有关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着一些偏差,这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定位的偏差——重诊治,轻预防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仅以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尽管现在许多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重诊治而轻预防”的倾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者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二、认识的偏差——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两种倾向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价值甚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看作是心理问题;另一种是把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以及它和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清。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它是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德育则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理论,德育是以为指导。两者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和运用,其任务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德育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其任务主要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共同之处都是对人格进行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二者又有差别,其理论基础、任务、教育目标不同。德育侧重于学生思想道德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保持心理健康。正是因为两者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侧重点不同,背景材料不同,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

    三、对象的偏失——重补救,轻发展

    在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人们往往列举出许多数字来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这就使一些人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仅为少数存在着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的异常学生,与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无关,这显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事实上,相对于少数异常学生来说,更多的学生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虽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有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之分。发展性教育主要是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和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补救性教育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与帮助,使之战胜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状态。发展性教育面对的是正常发展的大部分学生,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补救性教育面对的只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承担的是矫正性的工作。可见,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少数心理问题学生身上,势必会降低教育的目标,不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势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学历偏低,数量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辅导更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开设相关学科的专业较少,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较低。在当前注重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背景下,心理辅导教师的学习和在职培训却显得相对落后和迟缓。在欧美国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按照要求,从业人员至少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有以下几类: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各方面人员的配合较少,教育效果不如人意。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部分专兼职德育教师没有经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因此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也有待商榷。未经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的德育工作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可能会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特有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的心理产生副作用。另外,即使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由于不懂教育理论和咨询理论,或者是不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也不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作为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懂理论而不懂操作,也不能只懂操作而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师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教师数量少也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高校一般每2000名学生就拥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美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而我国高校通常每10000名学生才配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专职教师的数量较少直接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五、保障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聘无保障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聘等保障机制都提出了要求。保障机制涉及人、财、物等多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最重要的方面。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偏低,这将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先行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流失。如果说工作量的计算只是表面的,那么,其职称系列上的保障则是深层次的,许多教师因为职称上没有保障而不得不最终放弃心理辅导工作。有资料表明,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心理职称和纳入德育系统的学校还不到学校总数的1/3,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更反映了心理辅导教师所处的不良环境。只有切实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完善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利.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价值重大、亟待深入开掘的领域。自上个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它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校园中的心理咨询,问题多多,效果寥寥。高校学生人数特别是实际需求心理帮助的人数不断增加,可进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却越来越少。面对这种状况,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只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想这个问题,而应多关注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诉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知、情、意)等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在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也是有欠缺的学校工作。

3.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坚持以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为宗旨,认真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处、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存在多个部门一起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部分高校还缺少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项资金,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软硬件设施缺乏,办公设施落后。

2.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缺乏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及课程设置,导致与高等教育阶段缺乏衔接;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侧重于知识的普及,缺乏技能方面的教育,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还不很完善,没有统一的、权威的教材;目前心理健康缺少政府立项和专项研究,不利于工作的长远发展。

3. 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不足。在家庭层面,不少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亟待提高;社会层面,少数媒体的“猎奇”报道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向;在高校层面上,许多高校与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间没有建立起畅通的机制,在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事件时干预效果不佳。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1. 高校应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环境现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明确定位在优化学生身心素质上,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和健康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教育为主”是指把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主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可以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植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之中,从而牢牢地把握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动作用,使素质教育更富有成效。

2.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中,应建立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层次,学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始终坚持一条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侧重。

3.开展心理咨询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又为此忧心忡忡的严峻问题,学生当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贵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开办热线电话,进行咨询和治疗,消除心理压力。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专题咨询,采取个别咨询和集体辅导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进行心理教育。在学校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

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考试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做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

4.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大学生心理状况发展的动态客观记录,它能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档案也应像学籍档案一样从入校时就建立,但由于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因而必须制定完善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心理档案应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每学期或每学年的心理测验情况、综合印象(含辅导员或班主任的鉴定、同学之间的相互测评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内容,以便于辅导员或班主任、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有全面了解。

5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队伍非常关键。为此,高校要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专兼结合为原则,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我国现有的专兼职教师中,除少数心理咨询教师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外,其他则是短期“速成”。这部分“速成”者由于技艺不精、措施不当,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必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辅导员或班主任、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医生或其他管理工作者。从整体而言,这支队伍的整体质量还不高,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太少,较少开展属于专业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缺乏立足于中国高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研究、机制研究和政策研究。因此,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性、实效性,必须倾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工作队伍。

6.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要培养和弘扬学校的创新精神,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学校的凝聚力、水平和特色整体面貌都在创新精神中体现。我们应利用学校所有宣传阵地,采取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行为方式,多渠道、多模式的开展教育行动,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需求。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及道德规范的教育,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校园精神,人文精神,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教育大学生,这不会导致学习对象高不可攀,看不见摸不着。开展多种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使大学生增长才干和责任感,实现道德理想回归。三是寓教于乐,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内的各种社会团体,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会,演讲、影视评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阵地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认识,真正在自我教育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品德兼优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大学生。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下足工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才能健全他们的人格,才能真正的为 21 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在全面推进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对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巨大变化,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引发诸多心理问题。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可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甚至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鉴于此,本研究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一些院校定期组织和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心理健康相关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演讲等活动。但是就现实效果来说,仍然不是十分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简单地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混为一谈。有些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将之简单地归类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学校则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归结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箩筐。无论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都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心理教育,无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明确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确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2机构不健全,管理实效较差

据调查,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没有落实,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工作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学校领导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认为它是软任务,只要能防止学生出事,走极端就行了。一些院校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口头上、文件里,没有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没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缺少基本的工作经费。在管理体制上比较混乱,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举措,从而导致其实际效果缺失,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1.3片面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的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缺乏互动性和连贯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忽视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心理教师更多地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不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性,不注重技能性的培养,造成学生对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过分依赖的现象。应当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是由教育者决定的,而是由被教育者决定。因此,亟需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协调社会和家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和连贯机制,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4教育方法、渠道单一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而在学生管理中侧重于“刚性管理”原则,强调建立全面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高校良好的教学、生活和内务秩序,使学生养成团结、紧张、严肃的优良作风。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仅仅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的层级分明、上施下效的刚性管理在实践中很难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管理中产生排斥心理,容易产生更多问题。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001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紧接着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根据上述理念,要培养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全校党政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将其制度化,对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部署和安排,包括组织领导、教育教学、咨询辅导、危机管理和保障机制等五个部分,并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

2.2要促进内容转向,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按照贴近大学生的心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的原则,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和多元化的相关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分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例如,一年级主要是适应、自我和学习心理辅导,二年级是交往、情感和恋爱心理辅导,毕业班侧重于就业和成才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该意见还明确指出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途径,即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人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管人员、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争取配备专职人员,这样才能在知识、技能、时间及精力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4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个体本身或大学生之间实施的教育和维护的能力,它是相对于教师的教育指导这种外在影响而言的。学校要坚持尊重、信任、理解、关心相结合的原则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在此基础上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理论及方法,并能自觉地去实践,通过实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自我构建科学化;树立榜样,特别是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大学生能够找到活生生的效仿对象,把自我设计与榜样相联系,以提高自我教育的效果;选拔一批学生干部进行心理保健知识培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让他们负责帮助周围同学适应环境,调节心理问题等。

2.5促进氛围营造,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心态的调整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取代的。如高校要经常组织和开展主题明确、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校园心理文化系列活动,诸如心理科普宣传周、心理征文、心理沙龙、心理辩论赛、心理电影、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互助或自助活动。同时,关心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象,着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通过多种宣传媒体和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在大学校园里积极营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使之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亮丽的风景线。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扎实有效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下很大工夫。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在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发展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晓波.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5(12).

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5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作用重大,但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将其运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改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有实效性、更具魅力。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全面推广与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地学校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成立心理咨询室等多条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些方式虽有一定的补救作用,然而却是“杯水车薪”,并不能彻底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大部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重诊治,轻预防,大多停留在事后问题补救的层面上,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不够。

    其次,心理健康知识枯燥乏味,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不强。

    再次,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远离现实生活,导致学生不感兴趣。

    学生对“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感觉厌烦,而且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有一种课程化的倾向,这样会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进而心理压力也会加强。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出现。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元性、互动j性、多媒体性等优势决定了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教育技术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且更具吸引力。

    (2)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将声音、动画、图形、字幕、视频等信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让枯燥乏味的心理健康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当前学校教育方式发展的新趋势。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

    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的目的,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及心理素质的提高。

    1运用flash动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flash动画具有体积小、互动性强、兼容性好、无限缩放不变形等诸多优点,教师利用形象、生动、有趣的flash动画将枯燥乏味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注意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也会深刻而强烈。

    例如在讲述责任心的重要性时,教师导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flash动画,并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到底谁该为这起事故负责;②那个肇事司机是一个怎样的人;③为什么说东北人是活雷锋;④你是怎么理解“向雷锋同志学习”的

    这个flash动画创意新颖,生动形象,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思考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了健康心理氛围的熏陶和知识的加强,明白了“责任心不仅是一种习惯、一种素质,更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备的品质”的道理。

    2.运用多媒体影片帮助学生磨练意志,培养自信心

    英国心理医生弗德尔发明的“电影疗法”目前在全国300多所高校已经先后应用,多媒体影片通过画面、镜头、音乐、色调等来解释影片人物的心理问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每  一次欣赏电影的过程既是师生共同经历的情感体验,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次心理健康辅导。这种形式伴随着轻松愉快的情境,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具有其他任何心理健康治疗活动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的主人公阿甘幼年腿有残疾,受到同伴们的ij l讽与嘲笑,而他却凭借坚持不j解、屡败屡战的精神,跌倒了继续挣扎着爬起,最终达到丁奔跑如飞的速度,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也正是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在越南战场上成为唯一幸免的人。其实,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都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为某一个日标而奋斗,他的信念坚定,目标清晰,即便先天不足,他也以平常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获得成功、

      将“电影疗法”应用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学生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心灵深处也伴随着剧情发展,像阿甘经历的那样获得坚强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进而激励学生克服生活磨难,激发对生命的信心。

   “电影疗法”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尝试,不仅在选片上要严格把关,还要求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通过观赏电影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利用uc提供课外辅导,解决学生厌学心理

    远程教育正以一种全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又一途径。ug聊天工具是新浪网推出的一个功能相对强大的信息交流_l具,集文本、声音、视频为一体,既提供语音聊天方式,又提供视频聊天功能,还可以自行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聊天室,与网友畅所欲言。将其应用于远程教学,可以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起到辅导作用。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因为对知识消化不良,思维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而产生厌学心理。我们可以利用uc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外辅导,促使他们反复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使厌学心理最小化。具体实现过程如下:①学科教师在学校网络中心申请uc账号。②教师将教学内容使用流媒体技术做成视频教学材料③学生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登录学科教师的uc房间,选科目、选内容,对欠缺的知识进行二次学习。

      学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其他能上网的地方,只要登录到uc上,就可以通过uc音频或视频听到教师讲课,还可以在线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品质,这样便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彻底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兴趣。

    4.建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制作独立、美观、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便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展开。一方面将心理健康知识上传,如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个人气质与性格、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鼓励学生根据个人需要,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在网页上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论坛等模块,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不解与迷惑呈现出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对其在线解答,为学生提供更为快捷、个性化的服务。

    网站的建立,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更为广泛,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更为丰富。学生通过网上学习、互动交流,变以往的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获取,这样便能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水平,对解决自己的个性化心理问题更有成效。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了直接经验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环境。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听觉型转变为视听复合型,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结束语

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朋辈支持 研本互动 自助助人 自我教育

近年来,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常常使他们陷于困惑的境地,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于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这种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使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①。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与社会适应呈正相关。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研究也表明,研究生的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②。由此可见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朋辈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咨询模式,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助的一种重要补充,更是大学生求助的新渠道,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中“自助助人”的最基本原则。

一、大学生朋辈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朋辈支持的现状。

大学生朋辈支持度高。按照社会支持的支持源,可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分为家庭支持、朋辈支持和其他支持等。根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社会支持以朋辈支持为主,占87.5%,其次是家庭支持,占54%。这说明朋辈支持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本科生的朋辈支持比研究生要高,94.2%的本科生从朋辈获得支持,而81.6%的研究生以朋辈支持为主。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而言,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适应性也较强,另外,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加独立,思想成熟,有的研究生认为大多数时候自己有能力处理好遇到的困境。

大学生寻求朋辈支持的诉求强烈。调查表明,大学生在遇到困扰时都会选择向别人倾诉,只有4.3%的本科生和9.5%的研究生从不向别人倾诉。而选择向朋友、同学倾诉获得支持和帮助的本科生占76.5%,研究生占69.8%。这说明在遇到困扰时,大学生都倾向于获得朋辈支持。另外,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相互人际交往的调查表明,81.2%的本科生想结识研究生,61.6%的人想认识本学科的研究生,48.2%的人想认识其他学科的研究生;77.2%的研究生想结识本科生,40.2%的人想认识本学科的本科生,63.1%的人想认识其他学科的研究生。这说明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有扩大同辈之间人际交往的诉求。

(二)大学生朋辈支持的问题。

大学生朋辈支持的渠道单一。根据对大学生相互结识的渠道调查表明,研究生和本科生结识的渠道主要是有组织的学生活动(本科生为54.3%,研究生为40.5%),其次是通过其他人认识,分别为33.3%和38.6%,而只有11.6%的本科生和8.9%的研究生通过网络结识。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80%以上都参与了各类学生组织,但是通过学生组织而相互认识的大学生为数不多,只有29.7%的本科生和15.2%的研究生通过学生组织认识。总的来看,只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相互认识的机会才会有产生朋辈支持的可能,而目前研究生和本科生相互结识的渠道比较单一,相应地降低了朋辈支持的影响力。

大学生朋辈支持缺乏持续性。在对现有研究生与本科生相互交流形式的认识上,只有27.5%的本科生和36.1%的研究生认为意义重大,受益良多,而有47.1%的本科生和37.3%的研究生认为没有深入,流于形式。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目前开展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活动理念很好,打通了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和管理的界限,但是没有持续深入的机制,如有些研究生和本科生仅仅在活动上认识,活动结束后却不再有交流。调查表明,只有31.2%的本科生经常与认识的研究生交流,同样的只有36.7%的研究生经常与本科生交流。这说明,研究生与本科生结识后进一步交往的频率较低,一方面因为相互结识时间短,没有相互熟悉自然不会产生引力,另一方面有83.2%的本科生和77.6%的研究生认为没有继续交往是因为缺乏相互沟通的渠道。

二、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朋辈支持的引入

(一)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朋辈支持的概念。

研本互动模式下的大学生朋辈支持是指基于研究生和本科生语境相似、年龄相仿的思考,发挥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朋辈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搭建平台、创新形式积极开展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朋辈支持活动,提高研究生和本科生自助和助人能力,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

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朋辈支持是大学生之间的一种心灵支持,遵循“自助助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发挥大学生自身的领悟力、自决力和创造性,通过相互帮助,增强独立性,最终日后能够独立自主地看待和克服生活挫折和困难。

(二)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朋辈支持的特性。

以大学生之间的亲疏关系为出发点。朋辈支持的基础是大学生与朋友之间的亲疏关系。调查表明,55.1%的本科生有6个及以上关系密切、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而有3-5个关系密切,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的研究生占大多数(42.8%)。一方面,本科生更乐于交朋友,他们与同学关系密切,69.6%的本科生认为周围同学关心自己,另一方面,研究生比本科生的交际范围更加广泛,83.6%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交际面广泛,但是由于研究生学习和管理的特殊性,他们与同学的关系没有本科生之间那么密切,41.8%的研究生与同学相互不交往,但遇到问题会稍微关心。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而言,更愿意结交“知心朋友”或者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本科生更加趋于成熟,有的研究生认为在研究生阶段扩大交际范围是必要的。

以大学生相互实际需求为联结点。大多数大学生对朋辈支持持肯定的态度。对本科生的调查中,只有5.8%的本科生认为,与研究生交流对自己没有帮助,同样的,只有7.6%的研究生认为与本科生交流没有帮助。这说明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乐于获得彼此的支持。进一步调查表明,本科生期望在专业学习(68.1%)、就业指导(55.1%)和心理支持(48.6%)等方面获得研究生帮助;而研究生则主要在心理支持(54.0%)方面期望获得本科生的帮助。由此可见,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仅认同朋辈支持,而且具有相似的需求,那么这些相似的需求就构成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相互支持的联结点。

以提高大学生自助助人的能力为落脚点。在自助方面,46.5%的本科生遇到问题时会感到手足无措,而39.4%的研究生遇到问题会产生无力感,说明当前大学生自助的能力还比较低;在助人方面,73.8%的本科生不知道怎么帮助在困境中的他人,而68.6%的研究生认为他们在帮助他人方面需要指导。很多学生一直在和自己的成长困惑作斗争,他们一直以来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需要帮助、需要别人的关怀,殊不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帮助人和被帮助同样的重要。通过研本互动式朋辈支持,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学会帮助自己的同时提高帮助别人的能力。

三、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朋辈支持的意义

(一)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内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而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却很少,甚至只有几个人,而他们却要负责几万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这个工作量显然太大且难以做到保质保量和面面俱到。其结果自然是难于真正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特别是个别辅导与个别咨询,所以很多学校是学生出了大问题才发现其心理问题早已有之。而通过研本互动式的大学生朋辈支持则是对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有益补充。通过对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训,积极开辟互动平台,鼓励其投入到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就能较大程度地缓解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专业心理老师集中注意力关注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从宏观角度指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而研究生与本科生作为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从微观的角度解决自身在情感、就业、学习、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等问题,有助于形成全面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力。

首先,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朋辈支持是基于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的。调查表明,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都倾向于从同学和朋友获得支持。研究生与本科生年龄相差不大,正处于充满心里好奇与渴望独立的心理转折期,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支持能够植根于大学生的生活中。其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是生活中一些小事(如学习困难、情感受挫等)得不到很好解决而郁积起来的。建立研本互动式朋辈支持,是在同龄人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心理缺陷,而后在生活中逐渐矫正个人的不良心理状态。研究生与本科生在相互支持的过程中,不仅解除了心理困扰,还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认识他人、自我领悟、自我成长的机会,从而达到助人者自助的效果。

(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方面,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人的互动和团体的互动是同时存在的。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一对一互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发展团体与团体、组织与组织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伙伴作用,通过交流、分享把个人的感悟转化为共同的感悟,把个人的发展融入整体的发展中。营造整体的支持氛围和增强整体的引导力,对个体间朋辈支持产生影响力,进而产生群体支持的动力。另一方面,开展研本互动式朋辈支持,改变了以往大学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有利于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学生间非正式的朋辈支持与专业的心理辅导遥相呼应,相互补充,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产生引导力。

四、实施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朋辈支持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建设,注重激励。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朋辈支持得以延续的保障。通过完善定期交流制度、保密制度、奖惩制度,一是要保证活动的延续性,二是要提高活动的规范程度,增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责任意识。

适当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参与研本互动式朋辈支持动力。由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朋辈支持是自愿的、非有偿性的,要依靠大学生的自觉性完成。因此,为了提高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调动其积极性。如评奖评优、先进典型等。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既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朋辈支持活动的活力,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

(二)创建互动平台,增强引力。

根据调查表明,无论是研究生或是本科生,都有积极寻求朋辈支持的诉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两个群体的交集却很少,因此,学校要在积极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积极搭建平台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相互交流创造机会。首先,要以大学生心理社团为媒介,广泛开展朋辈交流互动。先期通过心理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征文、讲座、墙报、举办各类团体辅导活动,可以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相互交流营造良好氛围。这是一种由大团体到小团体,吸引研究生与本科生参与朋辈支持的平台,还可以通过联合相互熟悉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开展团体活动,相互分享相互交流,搭建从小团体互动到大团体互动的活动平台。

其次,以新媒体为载体,增强朋辈支持活动的影响力。通过建立朋辈支持活动专题网站,传播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相关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了解朋辈支持的重要意义;定期朋辈支持活动的新闻或者案例,让大学生了解朋辈支持自助和助人的意义。通过公布参与朋辈支持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的联系方式,通过微信、QQ等新兴通讯手段,研究生和本科生既可以一对一地交流,又可以进行群体交流。针对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不断吸引新成员加入到朋辈支持活动中,联合线上线下的活动平台,产生“滚雪球效应”,增强引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合理引导。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训是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朋辈支持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参加朋辈支持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应该是乐于助人、善于交往人缘好、具有奉献精神、正确的自我观念的学生。另外,由于涉及个人情感、隐私等私密事项,还要求心理辅导人员兼有保密、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在工作中有高度的责任心。由于研究生心智成熟、阅历丰富,这是研究生参与朋辈支持的一大优势,但要是忽略了对研究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生与本科生交流过程中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反而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同样,对于本科生而言,要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积极参与朋辈支持的工作,培养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

朋辈支持与其说是心理辅导,不如说是一种交流学习,有针对性的交流学习同样能起到心理辅导的效果,因此需要定期对参与朋辈支持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心理素质培训,心理咨询基本理论培训,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心理辅导实务操作培训等。培训主要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培训的过程也是交流学习的过程,实际操作中,还可以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对新成员进行指导。

(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可持续性。

心理健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针对心理问题采取干预仅仅是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广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保持大学生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因此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朋辈支持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决心理问题,更要形成大学生整体的积极心态。实际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日常互动交流不仅仅是心理辅导方面,在实施研本互动式朋辈支持时需要深入研究,创新形式,围绕大学生主体,不断扩充活动的外延。如思想引领、实践引航、就业引路、学习辅导、科研指导等,形成研究生与本科生多维、多元甚至全方位的良性互动,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帮助他人,共同打造积极心态,不断增强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朋辈支持活力,做到持续性发展。

研本互动模式下大学生朋辈支持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新模式,是大学校园里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不仅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面向个体咨询发展到面向全体辅导,而且打通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界限,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成功的朋辈支持活动,可以支援专业辅导、服务同辈学生,发挥研究生和本科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基本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