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动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发展的动力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1

因为传动系统是机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传动系统与机械是同时产生的,甚至可以说,因为有了传运装置,机械才得以产生。比如,我国春秋时期即已经广泛使用的桔槔,便可以视为简单的机械,其中,最为智慧的,就是杠杆原理的运用,而这里的杠杆,恰恰就是传动系统,可见传动系统在机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对于机械的不自觉使用,早在春秋时期,智慧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另外,指南车是展示我国先人智慧的又一发明,这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的车辆。关于指南车的记载,虽有神话成分,或存在史实上的矛盾,但《宋史•舆服志》记载的指南车结构和技术规范,尤其是齿轮大小和齿数的详细记载,不仅证明指南车在我国古代确实存在,也显示了我国古代机械制造的高超水平。另据考证,早在战国到西汉之间,机械传动的重要标志——齿轮,就已经诞生了,另参酌其他古籍,当可推知,指南车的发明,肯定早于宋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认为,三国时期的马钧发明了指南车,颇为可信。放眼国外,关于机械的记载与使用也比较早。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机械传动的记载。罗马时代,则发明了水力驱动,木制齿轮传动的“谷物碾磨机”,后来,瑞典人在谷物磨中率先采用了斜齿轮传动,在传动技术史上称得上是突破,只不过,这种斜齿轮是由石头制成的,在材料上显得过于原始。进入14世纪,以时钟的发明为标志,齿轮传动系统产生了一个飞跃。因为时钟比较精细,传动齿轮自然也需要精密化、小巧化,于是,人们开始研究金属齿轮。先人的智慧值得景仰,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各类传动系统也和机械本身一样,处于原始阶段。直到18世纪初,蒸汽机进入实用,相续在矿井排水、铁路机车、加工制造等领域大显身手,现代意义的机械才得以产生。从本质上来说,蒸汽机是机械的动力系统,它的飞跃对于传动系统自然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从那以后,高标准、高质量的金属齿轮传动得到了极大应用。

2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

19世纪末,电动机和内燃机获得广泛使用,对机械传动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世纪初期,机械传动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直齿轮、斜齿轮、锥齿轮和蜗杆传动相继问世,性能、精度及耐久性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可以满足机械工业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后,齿轮几何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齿形、啮合及齿轮之间的展成关系,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实现精确化,这使得机械传动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在精确计算的支撑下,研究人员逐步掌握了齿轮传动的表面接触强度及轮齿弯曲强度,基于动载荷的机械传动设计也初步成型,并应用于高速重载的汽轮发电机传动系统。这期间,研究人员还提出了齿轮齿廓和齿向修形设计的方法,以提高承载能力。进入20世纪60年代,肇端于美国的宇航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导航系统、火箭助推器对传动系统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传动系统体积小、承载能力强,可靠性更成为首要的考量标准。为此,研究人员不遗余力,对直齿、斜齿、锥齿的表面疲劳强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严谨的可靠性增长试验,通过研究,发现传动系统的原材料和齿轮的啮合性不仅关乎其承载能力,也与其可靠性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促成了非金属材料(如高强度塑料)齿轮的产生。进入70年代后,机械传动技术更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空间啮合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亮点,研究人员相继推出曲线锥齿轮、环面蜗杆、点接触蜗杆及圆弧齿轮等新式传动系统,极大推动了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正是在这一时期,在机械传动技术领域,迎头赶上发达国家,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机械传动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在空间啮合理论的推动下,少齿差行星传动、变型伺服传动、新型蜗杆传动等新型传动系统相继出现,弹性变形理论、制造误差的啮合理论、局部共轭理论及失配啮合理论,都达到很高水平,齿间载荷分配和应力分析也得到广泛应用。这期间,传动系统减振降噪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并获得诸多成果,轮齿三维任意可控修形设计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创举,根据轮齿修形的要求,多自由度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纷纷问世。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更为深入,研究人员提出了齿轮传动系统故障诊断、状态监控和失效预警的思路,并开发出相应的监控与诊断软件,用于冶金、船舶、电厂等大型关键设备的传动系统,使之走上了智能化的台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传动系统的研究由微观返向宏观,即传动系统的研究并不单纯以传动系统为对象,而是把机械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传动系统与整机的匹配、协调,越来越受到重视。

3机械传动技术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传动的模式早已不再局限于齿轮、链条等接触式传动,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来传递动力的非接触传动(如电磁轴承、电磁传动等)已进入实用,与传统的接触式传动相比,非接触传动具有无磨损、寿命长、效率高等优点。当然,传统的轴承等接触式传动,仍大有用武之地。今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的研究,应在优化改进传统传动技术的基础上,探寻创新型传动模式,在一段时间内,研究重点仍然是前者。大体来说,机械传动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提高机械传动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信息化和智能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机械传动领域也不能例外。机械传动技术应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即根据原动力系统的效率特征和执行系统的功能要求,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精确实现动力传动功率和速比的实时控制,从而使原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执行系统趋于最佳匹配与融合,这一研究也是机械装备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基础。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传动系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以至于机械装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获得重大进展,在汽车、工程机械和军工机械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目前,自动变速传动是最为主要的信息化、智能化传动模式,一般来说,包括三种形式,即机械自动变速ASM(Automaticshiftmanualtransmisson)、液力机械自动变速传动AT(Automatictransmission)和无级自动变速传动CVT(Continuouslyvariabletransmission),这三种传动形式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代表着传动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主流。但在国内,相对而言,AT、CVT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应重点攻关。

3.2传动系统新材料的突破

现代材料科学肇端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人们认识到,先进材料对于高科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材料科学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在传动技术领域,新材料的运用也方兴未艾,比如梯度材料、陶瓷材料、纳料材料、高分子聚合物、智能材料、表面涂层及自修复材料等,均以其鲜明而独特的性能特点,推动着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和性能的提高。材料科学是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结晶,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我国材料科学的研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有些领域甚至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应保持并发挥这一优势,将其扩展到机械传动等生产领域,为国民生产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3.3提升机械传动的适应性

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机械传动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宇宙空间的高真空、微重力、大温差,海洋环境下的海水腐蚀,以及强磁场或强强电场等特殊(极端)环境下的机械,就需要与该环境相适应的传动系统。这类特殊(极端)环境下的传统系统开发及其适应性研究,以及传动系统在该环境下的服役特性研究,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此外,微机械中的微型传动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尺度效应的影响,微型传动系统与普通机械传动机械管理开发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征均有很大不同,当传动系统的尺寸小到微米或纳米级时,会产生很多新的科学问题。比如传动副元件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大,表面力学、表面物理效应将起主导作用,同时微传动系统的摩擦学、热传导与常规尺度的传动系统不同,这就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4结语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现状;实施策略

所谓历史活动课,是指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在此,笔者就如何开展好历史活动课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现状分析

(1)对历史活动课认识不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历来只注重“教”的过程和方法,而忽略学生“学”的过程和方法。当然,更加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的交流讨论中去。所以,历史活动课大多是流于形式,这样一来,历史活动课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占据了正常的历史课堂教学时间,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历史教学活动的效果。导致这一情形发生的原因在于,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从而没有认真对待和认识历史活动课,所以,无法从新的高度对历史活动课进行认识;其次,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课程不关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历史课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只需要对它死记硬背就已足够;最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历史活动课也不容易展开,学校把教学目标摆放在升学率的基础之上,学生在这一目标的诱导下,自然而然地只注重历史学习的结果。

(2)历史活动课教学较为随意,且没有统一的教材。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学科属于课时较少的学科,在历史学科课时缺乏的情况下,历史活动课很容易被随意占据,且有些学校活动课的内容各一,教师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活动课如今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教材供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学校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有效进行,也不便于历史老师发挥创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历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历史活动课中学生是主体,从形式上来看,历史课程活动中不需要教师过多参与,从而,一些历史教师在活动课中往往较为松散,对学生也较为放纵,但是实际上,活动课中往往需要历史教师的精心设计、及时点拨、统领大局,往往需要历史教师适时的引导以及组织。在历史活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耐性,加之,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等方面的欠缺,很难对历史问题进行自主地思考、实践以及探索,这样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活动课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1)明确主题,认真组织教材中的活动课。一项历史活动的开展要有一个活动的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前面所说的“活”其实是有一定束缚的。如果没有特定的目标束缚和制约,让整个课堂放任自流,那么这个课堂就要变成了“乱堂”,如何才能做到活而不乱呢?关键是要让每一次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标,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追寻所设问题的答案,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综合,去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活动目标和内容去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探究学习。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活动就有了头绪,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历史活动就不会丧失目标,就不会漫无目的,历史活动就会向预定的方向发展。

(2)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知识与经验,对现实社会有较强的兴趣和困惑,他们关心时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当今报刊业、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十分发达,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因此,活动课的设计关注热点问题,可以更多地培养学生广泛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引入一些“热点”问题,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历史活动是为发展学生能力专设的窗口,也是培养和体现学生能力的窗口。在历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表演者,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时间可长可短,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后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并把探究得到的结论通过辩论。回答问题,表演小品,做游戏等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当学生的探究结果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的时候,学生的成功感得到了体会,这些将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积极探究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得到了体会,得到了锻炼,并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了发展。

(4)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发掘学习参考资料。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家乡、走进社会,教师要多渠道收集历史探究学习资料,利用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弥补学生探究学习资源短缺的问题。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3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有的地区很容易吸引大量的资金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有的地区却很难吸引到资金甚至现有的资金也会

撤出投向它处。现在有很多地区都在想尽各种办法进行招商引资,动用了大量的

人力物力财力,可是收效甚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的人可能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同时又是我们必须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构成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完成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那么,

什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呢,我认为应该是该区域内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各种因

素通过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机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力。这些因素很多很复杂,相

互间的作用机制很难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述,各要素问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相

互支撑又互为条件。

笔者通过研究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既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以

下五个力组成:经济力、文化力、政治力、环境力、自然力。这五个力通过自身

的特殊机制相互作用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五个力之间相生相克,既相

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其中的任何一种力提高都会使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得到提高,

而其中的任何一种力报低就会阻碍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五个力都得到提高了

那么区域经济就会实现跨越发展,如果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力较低就会制约区域经

济的发展。

1、区域投资动力机制中的经济力因素

经济力是指对于区域投资具有推动作用的各类经济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宏观

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生产要素供应等。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币值稳定程度、通货膨胀情况、外

债情况等。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的投资机会往往多于其他地区,而且经济势态也

呈增长的趋势,投资的成功率和回报率都相对较高。

微观经济环境因素:它强调的是区域的经济环境,它主要是考虑特定地区的

相关经济环境,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内关联产业的配套水平了。一个地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那么相对于别的地区更容易获得投资,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

的地区综合实力相对也较强,有利于投资收益的实现,另外一个微观因素就是区

域内关联产业的集聚水平,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投资的区位选择也趋于

集群化,往往是若干相关产业的投资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地区。一方面有利于形

成产业的集群效应,便于企业间的生产要素和知识的流动,降低交易成本;另一

个方面是关联投资的区域性集中,有利于提高整体竞争力,从而提高投资收益水

平。

市场环境因素

生产要素供应:生产要素主要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者的供应情况能够直

接影响到投资水平。

2、区域投资的新因素一一文化力

1980年代以后,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清醒认识和全面把握文化力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代市场经济走向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所以,文化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若干不容忽视的作用。文化力是一种强大的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力水平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绝对推动力,是指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科学、教育、艺术和传媒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等各种因素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合力总称,科学是第一文化力。

科学是第一文化力,科学旨在认识未知,是技术的基础。是推动以生产需要

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技术的进步,没有技

术的进步就没有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科学的根本所在,科

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成果必须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即将科学通过

技术物化为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科学只有通过技术的实现与技术的转

化才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

在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投资者所考虑的因素已不仅仅是生产要素本

身,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所以一个地区科学

基础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吸引投资方面的作用日渐彰显。

一个科学和技术水平都较高的地区,往往能够快速的吸收和消化引进的先进

产业和技术,并且能够迅速的将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技术的实现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从而提高投资的回报率,缩短投资回报周期。

个地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以及

区域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熟练工人的技术水平等来表现。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熟

练工人的技术水平。是从普及层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因为科学和技术

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某个人或某个机构,而是整体上的概念,它需要从全局来

进行衡量,也就是所谓的科学和技术的普及程度。

教育因素

其他因素

文化力中包含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前面谈及的科技和教育因素,还涉及风

俗、民族、语言、宗教、艺术体育及传媒等很多方面,它们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力都不容忽视。如果能够充分了解这些方面的差异,并在了解的基础上达成

共识,那么就能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文化力作为~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

天,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力的提升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一个有效

手段,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力量。它在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体系

中的作用,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主导地位。

3、区域投资动力机制中的政治力因素

政治力是指对于区域投资具有推动作用的各类政治·法律·政治因素的总称。地区政治稳定是任何投资者始终关注的重要方面。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敏感是因素。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则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投资的进入,而动荡的政治环境则会削弱投资积极性,阻碍投资向该区域的介入。

经济政策

投资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必然受到所在地区的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同的

经济政策对于投资的影响各不相同,如果政府采取鼓励投资的政策,则会诱导投

资的增加,如果政府对投资进行了规制,则可能降低投资的比重,很多国家和地

区都比较喜欢采用政策因素来调整投资行为。

法律因素

投资秩序的规范则要靠法律规章来建立,与投瓷相关的法律因素起着调整投

瓷关系,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和安全,调节投资行为的作用。

4、区域投资动力机制中的环境力因素

环境力是指对于区域投资具有推动作用的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和能源供应等

方面的因素的总称,它是从人类改造后非自然形成的投资环境来说的,包括交通

设施、通讯网络、社会治安、配套社会服务设施以及能源供给等几个主要因素。

一个地区的交通设旌越发达,那么它的经济发展动力也就越大。所以一个好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4

四川省委把工会组织建设等工作纳入到对市(州)党政目标考核内容,各地也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人大、政协把基层工会组建纳入执法检查、工作视察的重要内容。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凝聚力”,激发工会组织活力;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激发工会干部活力;优化会员服务,增强“吸引力”,激发工会会员活力。四川省委紧紧抓住这三个重点,为增强基础工会科学发展,大胆实践探索。并在增强“吸引力”,激发工会会员活力方面,注重提升会员素质,注重会员权益,注重加大会员帮扶。大大促进工会作用发挥。

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凝聚力”,激发工会组织活力

着力工会组建。省委把工会组织建设等工作纳入到对市(州)党政目标考核内容,各地也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人大、政协把基层工会组建纳入执法检查、工作视察的重要内容。省总制定了相关办法,把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纳入考核奖励范围,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基层工会组织达15.6万家,覆盖企业39.3万家,工会会员1937万人,工会组建率、职工人会率均达90%以上。

着力规范建设。出台工会规范化建设意见,规范建会程序、工作内容、工作管理。还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工会的意见》,每年安排5000万元工作专项资金,为发挥基层工会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全省基层工会组织阵地完善率达80%。

着力民主办会。以创建职工之家活动为载体,推行“会员评家”机制建设,依靠会员建家、评家、管家,直接激发会员参与动力。积极开展基层工代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推动基层工会会务公开,促进了基层工会作用发挥。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激发工会干部活力

强化班子建设。积极争取党委推进地方工会主席由同级党委常委担(兼)任工作,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总工会主席均由党委常委担(兼)任,4460多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由党委副书记或人大主席团主席担任工会主席,6500多个社区由社区支部书记或社区主任担任工会主席,为基层工会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强化队伍建设。专门制发《关于推进社会化聘用工会专职工作者的意见》、《工会专职工作者聘用管理暂行办法》,采取省、市、县三级工会共同分担聘用费的方式,5年解决资金近1亿元,确保了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稳定。目前,全省专兼职工会干部达30多万人,聘用工会专职工作者1123人,工作3年以上的达80%以上。

强化机制建设。健全培训教育机制,加大培训力度,近几年培训基层工会干部1万多名。健全目标考评机制,对基层工会主席、工会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省、市、县总工会每年下拨本级收入达70%以上的经费用于基层工会。

优化会员服务,增强“吸引力”,激发工会会员活力

注重提升会员素质。全面落实《四川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深入开展“三个两百万”活动,培训会员1352 7万人次;在796个工种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参与会员1776.3万人次,13.8万名职工获得技能晋级,15.1万名“首席员工(技师)”成为企业技能带头人。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5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贝克尔的“宠坏的孩子”定理以及哈丁的“公共地悲剧”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关于生产要素与资源问题,如果政府发出正确的信号,采取适当的激励行为,则自利的企业最终采取的行动与社会最优是吻合的;反之,如果政府采取了不当的激励措施,发出错误的信号,则会产生“公共地悲剧”,使有限的生产要素与资源被过度开发使用。因此,建立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资源价格是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变到创新型发展方式上来。

关键词:外在性 信号博弈 科学发展观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国内文献可以说是数量众多,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解读,或者是对于发展观念转变的具体方式的设计,但是我国发展方式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根本的、彻底的转变,关于其本质原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以及如何科学的论证这种内生动力机制的研究资料非常少。

传统理论认为,外在性的存在与公共品的属性是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平新乔,2001),但实际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二元主体结构,即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及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组成的微观主体与强调宏观调节作用的政府构成,而这种“双主体”结构,最难界定的是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范围,其相互之间与生俱来的替代性特征,很容易在制度设计时使发展主体的功能配置发生“错位”(刘志彪,2008)。所以,关于外在性的问题,不仅适用于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也适用于本来可以用市场机制解决,但实际上因政府的“错位”与“越位”而造成的外在性问题,如要素价格体系的扭曲问题。

具有宏观调节功能的政府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及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这种博弈关系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如何设计一种机制,能使得追求不同目标的微观主体最后能达到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从经济理论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背后的经济机制是什么,本文将用博弈论和外在性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

动态博弈扩展式

一个动态博弈的简单扩展式表述:T={t1,t2},M ={m1,m2}, A={a1,a2}, Prob {t1}=p(见图1)。自然首先行动,以概率p与1-p选择类型t1与t2,即决定资源或要素的丰裕度,发送者(政府)通过要素价格体系发出关于要素稀缺性的真实或扭曲的信号m1或m2,企业收到信号后,做出关于要素的密集度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决定,即采取行动a1或a2。

根据贝克尔的“宠坏的孩子”定理博弈模型分析

若政府根据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要素价格,即发出真实的信号,则根据贝克尔“宠坏的孩子”(Rotten Kid)定理,虽然企业是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出发,但是在逆向归纳解中,企业会选择可使全国福利最大化的行动。

本文假设企业与政府的目标不一致,政府以全体公民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企业不考虑整个社会的效益,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与企业进行博弈如下:首先,企业选择一个行动A(污染或过度使用资源,即对整个社会来说具有负外在性的行动),可使企业获得收入Ie(A),同时使政府得到收入Ig(A);然后,政府观察到收入Ie(A)和Ig(A),选择给企业的奖励或惩罚B。 企业的收益为U(Ie+B),政府的收益为V(Ig-B)+ k(Ie+B),其中k>0反映出政府关心企业的福利。假定行动是一个非负数字,A≥0,收入函数Ie(A)和Ig(A)为严格凹且分别在Ae>0和Ag>0达到最大值;奖励或惩罚B为或正或负的数字;且效用函数U和V递增并严格凹。

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如下:第一,先最大化政府的收益,即给定企业的污染行动A,来选择自己的行动B,

MaxV(Ig-B)+k[U1(Ig-B)+U2(A+B)]

B

一阶条件:V'(Ig-B)=kU2'(A+B)

反应函数满足:

-1

也就是说,企业污染或过度使用资源这种典型的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减少,则政府给予更高的奖励。

第二,接着最大化企业的收益:给定反应函数B*,来选A

MaxU1(Ic-A)+U2(A+B*)

A

一阶条件:U1'(Ic-A)=U2'(A+B*)(1+dB*/dA) (*)

进一步,可得0

因此当增加A时,U1(Ic-A) 会减少,同时,d(A+B)/dA>0,A+B会增加,这样U2(A+B*)也会增加,因为(*)式 ,U2(A+B*)增加的幅度比U1(Ic-A)减少的幅度大,所以企业收益增加,同时政府收益也增加了。

从上述论证过程中,可以发现,政府对于企业行为的奖励B是整个论述过程成立的关键,即政府是否能发出正确的信号直接影响到企业采取的行动,如果政府对于企业减少污染或者是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行为,给予正的奖励,显然可以达到本文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企业本身所有的行为都是自利的,没有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但只要政府的措施得当,同样可以使企业这种自利的行为具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利益最大化的特性。

对于某些已经过度使用的生产要素,从一般经济学供求原理来看,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会拉动要素价格上升,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者寻找替代资源,或者放弃资源消耗量大的生产方式,这些措施都会使过度的资源需求得到抑制。但是,现在政府还掌握着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对很多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拥有决定权,这样,生产要素的稀缺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能不能充分转变为正确的价格信号、经济运行能不能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就直接取决于政府行为。如果政府对于企业的这种减少污染或者是减少过度使用要素资源的行为没有给予正面的奖励,换而言之,政府对于企业的污染行为或者是对于要素资源的过度使用行为,反而采取某种奖励,例如政府应该发出高价信号的时候因种种其他因素的考虑,没有发出这样的信号,那必然会影响到下一步企业的行为,企业根据这种扭曲了的价格信号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行为,与上述根据真实信号做出的行为必然是不同的。政府对于过度使用的要素价格仍然制定的很低,企业过度使用这些要素在某种意义上说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其实相当于政府给予企业的一种变相奖励。这样,根据上面的推导过程,显然不能使企业的行为显示出利他性的结果。

因此,要素价格市场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要实现成功的转型就必须改革要素价格体系。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环境价格,必然使“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的道路上来。对于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这一艰巨的任务来说,完善的要素价格体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刘志彪,2008)

运用哈丁的“公共地悲剧”博弈模型分析

如果政府发出的信号是扭曲的,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本应由企业内部承担的成本由社会来承担,这就是公共地悲剧,使资源经常被过度使用。

考虑一个有n个企业的社会,所有企业都利用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例如公共的河流、空气等)。社会中企业利用资源的总量为G=g1+……gn(gi为企业i利用资源的数量)。企业利用一种生产要素或环境资源的成本为c;一个企业利用资源的价值为v(G)。资源利用的上限为Gmax;当G 0, 但G>Gmax时, v(G)=0。当G

由于最初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条件似乎是无限的,再多利用一点不会对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利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已经多到恰好仅能维持时,再多利用一点就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害,即对G

gi•v(g1+g2+……gi-1+gi+1+……gn)-c•gi(1),若(gi*,……,gn*)为纳什均衡,则对每个企业i,当其他企业选择(g1*,……gi-1*,gi+1*,……gn*)时,gi*必须使(1)式最大化,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v•(gi+g-i*)+gi•v'(gi+g-i*)-c=0(2式), 这里,g-i*代表g1*+...gi-1*+gi+1*+……+gn*,将gi*代入2式,并把所有企业的一阶条件加总,然后除以n,得v(G*)+ G*•v'(G*)/n-c =0 (G*=g1*+...g n*)(3)

但是,全社会的最优选择用G**表示,应满足 Max G•v(G)-G•c

0≤G ≤∞

其一阶条件为v(G**)+G**v'(G**)- c = 0(4 )

比较(3)与(4)可知, G*>G**

即,每个企业在纳什均衡状态下,对资源利用总量的和高于全社会的最优选择,也就是说,对于资源的使用过度了。

结论

在我国,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主要是因为制度结构的粗放。所以要从根本上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切实转变发展的制度结构,从制度层面割裂对粗放的发展方式的支持与强化。而关于制度的变迁,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旧的发展路径,在缺少体制机制创新支持的前提下,会使经济系统在旧的慢性轨道中运行,并且在文化、习俗、利益刚性的前提下,出现路径依赖并且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从制度层面考察,增长方式能否切实有效的转变到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上,关键在于要素价格体系的改革。这进一步涉及到发出信号的主体问题(市场还是政府)和信号本身的真实性问题(真实的还是扭曲的)。只有生产要素的稀缺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市场充分转变为正确的价格信号,才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市场主体依靠扭曲的价格信号作决策时,对于要素的过度掠夺性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制度、技术与市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维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8(3)

2.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译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6

[关键词]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地域经济 调查研究

山东省德州市暖通空调产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已成为德州市的第一大特色产业集群。2006年5月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正式命名德州市为“中央空调城”。虽然德州市暖通空调产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目前仍存在着许多制约企业发展,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企业中高中级技术人才少,缺乏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产品结构调整和更新换代缓慢。

本着高校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宗旨,通过对德州空调制冷产业的相关企业如:双一集团、亚太集团、贝莱特集团等企业的实地调研,了解其生产过程中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合理配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在教学计划、课程课时、专业实训等方面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和地域经济发展要求,使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地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企业调查

为了能较好地收集在德州市经济建设中社会各行业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使用和需求情况,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调查:

1.企业的基本情况;2.企业中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信息;3.企业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4.企业对高等教育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1)企业及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情况:

深入调查的企业有:山东格瑞德集团、金光集团、中大贝莱特集团、山东双一集团、亚太集团等德州市属单位。根据调查表的回收统计,分析如下:

近5年各单位录用的大专及以上热能与动力类的毕业生占总录用人数的百分比

(2)企业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要求

统计表明,企业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求较高,按需求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是:①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关的技术基础理论水平及相关的实际操作能力;②科学研究及科技开发能力;③机械方面的应用和设计能力;④组织管理能力;⑤人际交往能力。

(3)企业对高等教育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实际,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具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①专业面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机械加工、生产工艺、设备、电气技术的基础知识;②介绍最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知识、技术和产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理论的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调试和操作的能力;④增加计算机、机械方面的知识,增强控制方面和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教育。⑤跟踪新技术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⑥适应环境的能力,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敬业与拼搏精神,合作精神;⑦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沟通与协调能力等。

二、调查反映的问题

1.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集中了机械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方面的知识。不少企业提出学校的专业教育除了要学习坚实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有一定的电气技术、软件编程的基础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背景和主要应用领域,这样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2.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学生知识面狭窄,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讨新知识的创新欲望。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企业对大学教育提出的又一点建议。

三、调查总结

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育如何与地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层次上历来都是多样化和动态性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的。高等教育必需冷静地认识这个问题,要以培养人的高素质和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为主,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迁徙能力,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2.企业对人才需求在层次上是不断朝高层次发展,类型上是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调查中,普遍感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并且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接轨,导致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多样化,而专业的观念相对淡化,只懂本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