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交流与创新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1

衡水市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依据现状主要是通过现已经存在和可以挖掘创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以及环境人文资源作为基础载体,增加内容和形式,通过合适的宣传渠道和方式,达到对外辐射和交流的目的。促进衡水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关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龙头产业入手。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必然要抓住特色鲜明的龙头产业。以中尼文化交流为例,在1971―1985年的初创阶段,中国运用的就是“乒乓外交”策略,来带动对外交流,衡水可以抓住基础教育这个品牌,开展短期访学交流,或者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会议等项目,可以让每位校长遴选两名本校的学生,一道来访问。学生回去后,可以现身说法,更有助于文化的交流。

二、初创阶段,可以试着从文艺、学术、体育等多角度,打开文化交流的局面。文艺、学术和体育是文化交流的普遍载体,范围广,辐射面大。衡水市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已经举办了四届,初具品牌规模,下一步应加强特色品牌建设和舆论宣传建设。文艺和学术方面可以广开渠道,以衡水湖的休闲特色承接各种文艺和学术交流活动,或联合衡水学院与文化局主动策划和创立几项艺术交流项目,如:衡水湖湿地画家写生节,湿地摄影界等等。旨在进一步推动衡水市的艺术文化交流与繁荣。

三、进一步拓宽渠道。拓宽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内容。使文化交流的规模、形式、数量都有新的突破。加强与京津地区文化艺术公司的合作,搭建与京津地区合作的新平台,将交流拓展到卫生、科技文化、经济等多方领域。

四、 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建议京津冀一体化,最重要的是将京津冀户口统一划归北京,这将从教育、经济、房地产等根本方面促进津冀的发展。

五、 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在文化交流的发展阶段,媒体意识一定要加强,要想在特色、品牌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加强传媒方面的力度。

六、文化交流是一个系统问题。文化交流落实在行动上可以零打碎敲、各个击破,但在理论指导上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相互统筹的战略纲领,谋求全局效应。可以组建一个专门执行委员会,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一整套文化交流战略。

七、文化交流是双向行为,无论是送出去的,还是请进来的,都要重视质量。

八、文化活动承办单位,要积极探索市场运作之路,把文化、社会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积极主动地持续地举办各种文化交流项目。借鉴和利用国内通行的商业模式和渠道,发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扩大衡水文化产品服务的国内市场的份额。

九、要持续不断的改善文化市场投资环境,吸引企业投资衡水文化交流产业和项目,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衡水市的对外文化交流的繁荣与发展能否上水平,上台阶,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参与与关注。十三五规划中,对于文化建设与交流提出了新的建设方向,也指出了目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如文艺出精品、出人才的机制亟待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要填空白、补短板,服务效能有待提高;文化产业还需要一批新的增长点做有效支撑;对外文化传播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对高新科技应用不充分;一些文化单位活力不足、运行效率不高,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等等。

衡水的文化建设和交流要抓住十三五的大好发展时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提升文化产业的质量效益,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创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式、着力推动衡水传统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2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交流与建设;政府引导

一. 戏曲文化交流现状分析

(一)传统戏曲交流合作方式亟须拓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电视、网络已成为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社会中,戏曲文化主要通过剧场演出、社区演出以及农村演出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已成为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但在戏曲文化交流过程中,与现代化传播媒介的融合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且适应区域文化传统西区交流合作的机制还不健全,无法为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传统戏曲交流合作途径不断拓宽

近些年来,国家文化部门逐渐意识到戏曲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传统戏曲交流合作途径不断拓宽,最突出的表现则是为传统戏曲演出团体和传承艺人加强交流合作提供了契机。例如,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针对传统戏曲艺术传承的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而且通过组织院校竞赛,促使不同戏曲院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文化交流活动一些具有艺术天赋的戏曲文化传承人逐渐被发现,并受到重点培养,进而为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传统戏曲交流合作瓶颈亟待破解

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合作的瓶颈突出表现为加强合作、抱团发展共识有待加强,我国在戏曲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则是不同的地区和剧种各自为战,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导致无法将我的传统的戏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推广和宣传,无法将不同地区戏曲剧种的优点进行融合,从而实现戏曲文化的创新发展。例如,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各地的传统戏曲剧种都进行了包括音乐、表演、乐器以及企业运行模式等在内的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活动,促使戏曲文化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使得戏曲艺术表演更加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习惯,但是在戏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合作交流,致使戏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有机融合各地以及各剧种之长,无法有效提升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传统戏曲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戏曲文化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支持传统、打造精品的投入扶持体系,无法对戏曲艺术专业化人才以及传承者进行更好的保护。

二.文化交流建设策略探究

(一)不断完善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为了不断促进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具体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建立起多层次的传统戏曲交流合作格局。在曲艺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进行传统戏曲交流合作的专项规划,从而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从而将戏曲文化的民间交流、传承艺人交流、院校交流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进行相互融合,促使戏曲文化交流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通过鼓励现代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从而积极打造区域知名的传统戏曲文化品牌,走组团发展的路子。

(二)探索建立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新载体

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与建设过程中,针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必须适应当前的信息网络环境,从而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好的载体。具体而言,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过程中,可以利用各大电视台以及网络平台,对各类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进行展示,而且要利用现代化的视频制作技术,对戏曲表演进行精心整理,从而不断提升戏曲表演的影响力。而且可以利用电视台举办各类戏曲竞赛活动,鼓励各类戏曲人才积极参与其中,在竞技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中,可以建立专门的戏曲文化网站平台,然后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及其相关文化资料进行整理和上传,使社会公众可以更加便利的了解到各种优秀戏曲文化,并能够被优秀戏曲的文化魅力所吸引,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

(三)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

受我国历史发展特点、地域特点以及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戏曲文化资源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而且在不同地区的戏曲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历史文化名人和人文景点,采用复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合理科学开发利用,不断丰富扩大传统戏曲文化的内涵。在传统戏曲文化资源挖掘过程中,应该要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而有效提升传统戏曲题材的选择范围,要将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剧目创作活动中,而且还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流,从而不断推动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

(四)营造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交流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过程中,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加强不同地区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交流沟通过程中,相互借鉴,从而建立起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针对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活动的开展,地方政府应该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且要为戏曲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之,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更好的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建设,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不断完善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新载体、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营造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交流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3

关键词: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人才培养

一、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是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俄两国的深入友好交往,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内容日益丰富,形式也日渐增多。从2002年起,每年轮流在对方国家举办,邀请对方国家大学生,与本国大学生一起同台演出、联欢。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被纳入中俄“国家年”教育领域机制化项目。2011年12月,教育部制定《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框架,框架中指出要进一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往能力。继续扩大学生交流规模,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交流工作,使其长期化、机制化。文化认同与观念互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的深层次原因。中俄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两国人民,中俄两国的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作为中俄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因素在深层次发挥独特的作用。而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又是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两国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巩固国际友谊,有利于消除两国青年之间的政治分歧和疑虑;第二,有利于两国青年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第三,有利于推动两国青年以文化交流为基础的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与交流;第四,扩大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可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构想

1.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架构:(1)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体制,完善基地建设机制。合理有序的体系是促进事物良性发展的基础,尽管中俄两国民间交往活动很多,但是在两国政府积极支持和倡导下的交流与合作才是有保障的,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也必须在中俄两国政府以及教育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阶段目标、短期规划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没有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临时抱佛脚无法达到交流学习合作的目的。结合地方实际,结合时代需求,建立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分化阶段目标,建立一整套促进交流发展的科学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基地建设保障措施,在理论层面和法治层面给予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有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使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走向常态化。(2)树立品牌意识,创办特色活动项目。中俄为邻360余年,但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俄罗斯的东正教思想既不同源也不同根,因而中俄两国在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中国是个对外来文明兼收并蓄的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艺术交流就是希望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去粗取精,谋求自身的发展。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开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精神也是我们跻身世界前列、树立大国形象的迫切需求,因此,“品牌”意识就十分重要。从2010年开始,我国文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在海外举办“欢乐春节”活动,就值得推广学习。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可以举办许多有中国和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此活动作为一种“品牌”长期保存延续。确立主题,创办特色活动项目,充分挖掘节庆的潜力,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一些大型的群体性户外活动,使民族文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融入并深化。(3)加强省际合作,突破原有合作区域,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和领域。黑龙江省作为中俄合作交流的主要阵地,也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区域,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因素,哈尔滨、黑河、齐齐哈尔、佳木斯等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城市,除了黑龙江省的黑河学院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齐齐哈尔大学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基本上都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如长春大学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大连外国语学院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这些基地都是在地缘因素基础上设立的。但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却不能单单框在与俄罗斯有历史渊源较多的中国东北三省,而是应该走出中国东北地区,将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等纳入到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基地建设中来。我们要“走出去”的文化,不单单只有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而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中国文化,因此,除了原有基地以外,我们在举办活动之时应该加强省际合作,打破只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立交流基地的模式,资源共享,把其他省份的文化展现给俄罗斯青年。同样,对俄交流应该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向俄罗斯其他地区延伸,除了原有合作高校所在城市以外,关注其他地域,突破原有合作区域,因此,目前的基地数量远远达不到合作交流的需要,急需扩大基地建设的规模和领域。(4)合理利用资源,丰富交流合作内容,创新交流合作形式。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同时,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应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地配置资源。原有的交流活动大多以双方互派演出团体唱歌表演为主,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也都没有充分利用双方特有资源。而演出表演只是交流合作的形式之一,这种形式直接快捷容易操作,但不能作为唯一形式。例如,编写文化艺术教育教材和相关读物,建设网络交流平台等,都可以丰富和发展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创新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形式。此外,加强加大媒体对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前后期宣传力度,提升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影响力也十分重要和必要。(5)高度重视双方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支有较高素质、德才兼备、精通业务、高效精干的翻译队伍,尤其借助高校教育的平台,大力培养翻译人才,既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培养翻译人才,翻译人才也势必将在深度挖掘各地独特优势资源和文化资源、综合文化艺术、语言教学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及保障建设。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无论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基地建设单靠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对等的文化交流项目是远远不够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没有民间团体的参与和支持,没有商业的参与,没有新闻媒体的宣传,影响力都将是极其有限的。而经费短缺又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长期存在的问题。除此以外,中俄两国青年的交流中也伴随着意识形态、信仰差别、国际舆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何降低影响增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的保障体系建立就十分重要,鼓励中俄两国地区间、特别是双方毗邻省州之间教育机构、组织的合作,对有影响的重大项目给予启动资金或配套经费支持。鼓励民间团体、商业企业赞助支持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调动新闻媒体报道宣传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情况,提升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影响力。

三、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对中俄两国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1.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随着中俄两国大学生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活动,必然会有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产生,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为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精神保障。2.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丰富中俄两国的教学内容,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中俄两国大学生间的交流与活动,必然衍生出许多新的成果,而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利用的资源、交流的方式、合作的模式一定会给中俄两国教育内容的传承与学习、创新与发展提供许多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在新型教育观念的指引以及新型教育内容的填充下,中俄两国的教育事业也一定会在“兼容并包突破创新”中得到发展。3.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改变教学方法,推动教育目标的优化实现。中俄大学生艺术文化交流与活动,有利于中俄两国相互学习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形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完善,在中俄两国的交流活动中学习新方法、新技术,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优化培养,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的教育目标。4.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科学化。丰富多样的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有利于中俄两国反思各自的人才培养指标体系,摒除不适合时展需求的指标,创设适应时展需求的国际化新型人才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的人才指标体系,有利于中俄两国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设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万红,李春艳.中俄文化大集战略发展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4(12).

[2]贯昌福,彭传勇.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伯利亚研究,2013(2).

[3]郭萌.对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艺术教育传统特色的思考———“2009中国哈尔滨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综述[J].艺术百家,2010(12).

[4]刘存海.当代中俄民间交往述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4

(一)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两岸摄影家・两岸行”系列交流活动开始启动,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年。共同拍摄、共同办展和共同出书是“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活动的最大亮点。“三个共同”在十三年间虽然普通但并不平凡,看似简约实则并不容易,它切实为两岸人民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平台。

最突出的主线就是“两岸摄影家中华文化行”;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记录历史,传播文化,建立友情”。这项活动以摄影为媒介,以文化为纽带,使我们同台湾摄影文化界、政界、军界、工商界及南部乡镇有关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结识了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政治背景的众多台湾朋友。已出版系列画册10种。

(二)紧扣文化,才能维系同胞情感

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文化自信是我们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持续动力。十三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以传播“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彝族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当代世博文化”“苗族文化”等为主题的系列交流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坚持以我为主,以我为先,通过广泛持续深入地开展交流,使岛内民众不断清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不断了解大陆的建设成就和现代文明,感受和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三)加强合作,才能取得积极效应

十三年来,文化的镜头与光影伴随两岸摄影家遍布神州大地,凝结成一幅幅精彩而动人的影像。他们共同将历次活动结集出版,陆续推出的“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活动系列画册《凉山火把节》《古徽州・新黄山》《闽西北风情》《两岸城市巡礼》《光影世博》《台北花博》《荆楚文化行》《映像齐鲁》《跨越三个世纪的影像――汤姆森后的福州与闽江》《多彩贵州》《川西文化行》等,都是两岸摄影家用光影共同书写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壮丽山河的崭新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摄影学会前理事长蔡登辉先生殚精竭虑地参与策划组织系列活动,频繁地往来两岸,并用十年的辛勤汗水凝结出《祖地寄情》这部大作。

(四)强化素质,才能提升交流水平

两岸文化交流,说到底是人的交流,人的素质决定了交流的质量。在对台交流过程中,人本身就是“流动的宣传品”。台湾民调显示,岛内民众对大陆人民的负面印象主要为:不文明、强悍霸道、炫富、自私等,因此赴台交流人员的一言一行,更是代表着大陆人民的形象素质,也是改善台湾民众对大陆负面认识的有效手段。这对从事两岸文化交流的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和交流内容的掌握;其次就是要具备善于沟通、待人真诚的亲和力;最后就是举手投足间的文明礼貌行为。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5

关键词:文化交流;少数民族音乐;发展

一、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优缺点

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地方,各个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语言和习惯,因此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就形成了拥有各自不同特色的民族音乐形式,例如,传统的民歌、舞蹈以及不同的器乐演唱形式,都极具民族风格特色。例如内蒙古的蒙古族,他们的“呼麦”,还有苗族的山歌,这个民族音乐的形式极具特色,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这些音乐大致属于哪个民族,这也就是少数民族音乐的优点。虽然很多人们能够分辨出不同民族的音乐,这也得益于该音乐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少数民族的音乐都是通过口口相传形式,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其他民族的人来说,很难去学习,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很难能够大量普及,使得传承下去也是一个问题,这是少数民族音乐的缺点所在。

(二)少数民族音乐面临的生存环境

随着世界文化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个少数民族音乐的交流发展提供了机会。可以吸取其他音乐文化的优点来发展充实自己的音乐文化,也可以从其他的音乐中来获得创作灵感。现在是一个物质生活丰富,可以实现人们精神追求的时代,现在各种流行音乐,例如绝食、摇滚、电子音乐都在盛行,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受到人们的冷落,所以要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激发人们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文化交流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意义

少数民族音乐种类多样,丰富了我国的音乐形式,也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多元化趋势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音乐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主流媒体和一些音乐平台宣传少数民族音乐,建立少数民族音乐的交流平台等,都有助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对于文化交流,可能是一个帮助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走出困境的一个契机,因为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想要得到发展都不可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从其他地方吸取经验,来使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得交流更加的流畅,也给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灵感,极大的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

三、文化交流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轨迹探索

(一)坚持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播发展中的文化主体性

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往往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代表着少数民族的文化,但是本质上少数民族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我们要强调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主体性,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文化的一种附属产品在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播的过程中忽视了它的主体性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慢慢被人们所遗忘,慢慢被新的流行音乐的形式所替代。现在的很多现代民族音乐形式往往只是在音乐中添加一部分民族音乐的元素,而大部分都是被现在流行音乐的元素所替代,所以虽然迎合了观众的需求,但是缺乏的民族音乐特有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二)加强少数民族音乐与其他文化的交流

少数民族音乐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时期,可以发展它有很强的原生特点,它一般都是在自我体系里面进行发展和完善,缺乏了与其他音乐进行交流的机会,所以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很艰难。所以,应该让少数民族音乐与其他类型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将优点融入自己的音乐体系,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例如,西方的很多音乐体系已经非常完善,我们可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借鉴西方音乐的技巧和理论,促进自己的发展。

(三)构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平台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6

文化走出去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部署要求加快文化走出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中,对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作出了明确部署。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立足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全局,对大力实施江苏文化建设工程进行了专门研究部署,其中加快推动文化走出去作为“行动”之一,明确提出了拓展对外宣传阵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等具体任务。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江苏文化走出去新局面。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促进加快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江苏作为沿海发达省份,经济外向依存度高,与世界的联系曰益紧密。对外开放的新机遇就是文化走出去大发展的新契机。文化走出去是江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江苏国际影响力亲和力的重要途径,是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创造性地加快文化走出去,展示江苏良好形象。

江苏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撑加快文化走出去。江苏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文学、书法、绘画、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齐全、水平较高,刺绣、云锦、剪纸、玉雕、漆器、紫砂等传统工艺形式多样、技艺精湛,“百戏之祖”昆曲和古琴、剪纸、云锦织造、雕版印刷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地域文化各具特色,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维扬文化兼容并蓄,交相辉映。现代文化蓬勃发展,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已形成优势产业,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正在壮大力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手机报、移动电视等新兴产业也正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全面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江苏特点、时代特征的项目和品牌,广泛开展文化定出去活动。

江苏文化走出去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省始终把加快文化走出去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目标,取得了较大成绩,呈现出诸多亮点。

一是对外文化交流丰富多彩。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打造的集展演、推介、交流活动于一体的“感知江苏”品牌,已赴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40多座城市举办,其中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突出品牌价值,2011年首次走出国门亮相巴黎卢浮宫。昆剧《牡丹亭》、《1699桃花扇》在多国连演数十场,英国“埃塞克斯郡江苏节”历时9个月,“茉莉飘香。江苏文化周”风靡澳门,“江苏风韵”音乐会奏响维也纳金色大厅,“江苏杯”汉语演讲比赛走进美国、日本知名大学,史实展在美国、意大利、俄罗斯成功举办。南京云锦、杂技、剪纸,苏州刺绣、园林,扬州漆器、木雕,徐州文物珍品,淮扬菜美食等江苏特色文化艺术赴国外展览,赢得外国民众的交口赞誉。江苏国际文化艺术周、南京世界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无锡太湖国际民乐节等大型国际文化活动,精彩展示我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形象。外国人歌唱才艺大赛、南京爵士音乐节等“同乐江苏”系列活动内涵丰富,已成为生活、旅游在江苏的外籍人士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品牌,有效树立了开放江苏、和谐江苏、同乐江苏的良好形象。

二是对外宣传阵地拓展有力。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金融危机、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等组织的主题外宣活动效果显著,全国“两会”、上海世博会等重要节点,苏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推介会、“澳门江苏周”、“台湾江苏周”等大型经贸活动的对外宣传浓墨重彩。省级主要涉外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大幅提升,新华报业集团与美国《侨报》、《欧洲时报》、韩国《全北道民日报》合作编辑江苏专版,传播江苏声音;“中国江苏3G”手机报用户突破230万,用5种语言覆盖78个国家和地区;江苏广电集团国际频道进入长城美国、加拿大、亚洲、欧洲、拉美、东南亚六大平台,海内外用户突破700万;金陵之声广播电台与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的广播公司合作,借力扩大江苏在海外的影响力。

三是对外文化贸易初显成效。2010年江苏文化走出去首次实现贸易顺差,动漫游戏产量居全国第一,国家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量均列全国第三。省演艺集团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昆曲、民乐成为对外商演的拳头产品。工艺美术对外进出口额逐年增长,行业产值稳居全国总量的1/10。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开辟海外市场勢头良好,图书版权对外贸易输出数量居全国前列。江苏卫视2011年首次实现自有版权综艺节目群打包输出,影视剧作品和原创电视栏节目成功销往东南亚、欧洲、美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在世界市场份额超过60%,从白金汉宫到卢浮宫,都散发着金箔的光芒。推动文化走出去重在不断创新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着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积极推动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江苏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水平。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进一步梳理全省对外文化交流资源,重点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艺术、江南丝竹、传统戏曲、民间工艺等适于对外文化交流的优势门类。继续打造“感知江苏”、“同乐江苏”、“茉莉飘香”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继续办好“中国,江苏国际文化艺术周”等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各地积极打造具有江苏特色、世界水准的文化交流新品牌。以重大文化项目带动发展,培育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创作生产更多具有江苏风格的原创性文化产品。

改进方法,有的放矢。遵循对外传播规律,深入研究国外受众对江苏的信息需求,增强文化走出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面向与江苏经贸合作关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与江苏省、市、县(区)建立友好关系的省份和城市,以及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采编相应的对外宣传稿件,编排相应的对外文化交流内容,制作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展示江苏文化魅力和美好江苏新形象。

建设载体,开拓渠道。创新对外传播形式,建立多媒体、跨平台的传播媒体网络。进一步扩大江苏国际频道、金陵之声电台、“中国江苏3G”手机报海外覆盖。鼓励支持我省主流媒体采取多种方式,与境外主流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合作栏目、节目、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以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更加开放的文化心态开拓对外传播渠道,加强文化走出去的组织、策划、协调和运作。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建设,扶持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对外文化贸易优势行业,在境外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国际市场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