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范文1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原则高校

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面对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涵义及主要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方式是在掌握信息网络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是基于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结方式而建构起来的工作体制、管理规范和工作方式等。它涉及组织领导、阵地建设、监控管理,工作保障、网站吸引力等方面。

网络思想教育运行机制的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根据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应体现下列原则:

1、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保持一致,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坚持目的性原则,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来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2.科学性原则。任何有效机制,都是对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就要按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办事。因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不能简单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必须科学总结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把功夫下在探索规律上,尽快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3.整体性原则。目前,有的学者从功能出发,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包括政治导向机制、思想教育机制、道德规范机制、氛围营造机制等;有的学者从管理角度出发,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包括领导机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应坚持整体性原则,既要考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要注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从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

4.民主原则。在网络面前,不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接受内容和过程是平等的,甚至可能出现教育者所掌握的内容不及受教育者的现状,从而对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冲击。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改变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的角色观念,树立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平等、诚恳的姿态与学生交流,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正确地对待网络,提高学生明辨是非以及对网络各种信息能正确选择、辨别、分析的能力,这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始终要把握的。

5.重在建设的原则。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组织领导、总体规划、阵地建设、信息监控、网络建设等方面,这项工作总体上处于起始阶段,应以积极主动、大胆探索的精神,边利用边建设,以建设为本。

二、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途径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探索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组织领导体制。高校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构筑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同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入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需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2.加强阵地建设。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不去占领,非、反的东西必然去占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1)规划和建设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要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切实针对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专业学习成才的有关问题,加以引导和帮助,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积极利用BBS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通过BBS获取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3)开展网络心理咨询。针对大学生对网络的极大兴趣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适时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网络的及时性、匿名性特点,更有利于心理辅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辅导。(4)利用网络开展“两课”教学。让“两课”进网络,就是将课程内容结构由线性设计转变为网状设计,这种设计能明晰呈现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其联系,给学习者一个较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这样,既便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又便于学生自主性和选择性学习。同时建立相应的德育资源信息库,拓展和升华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网络“两课”教学方式通过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可以增进师生的思想交流。

3.不断增强吸引力。网络的生命力在于活动,没有了活动的网络必然缺乏生机和活力。网络具有交互性强、自由度高的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网络谈心,开展网络设计大赛等有影响的活动,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点击率是网站的生命,没有点击率,就没有覆盖面,也就没有教育效果。借鉴商业网站的运作模式,保持网站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是提高点击率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范文2

[关键词]高校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李大鹏(1979- ),男,四川万源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杨益(1981- ),女,四川中江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52-02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正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模式、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校必须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阵地,使网络成为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的重要举措,高校必须构建科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固地掌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制高点,使网络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体系的含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学科,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及形成的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利用网络多元主体对信息进行制作、传播和控制,进而实现用丰富、生动、正确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道德素养和网络习惯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逐渐形成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当前,国内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它针对网络环境下受教育者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载体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体系构建问题;二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将网络作为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部体系构建问题。笔者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特征,将与其相关的各种手段、资源和思想整合起来,从而形成有效的、科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网络不存在控制的问题,也没有一个中心,这是网络得以存在的原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任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选择“Yes”或“No”,这就弱化了个人对社团及他人权威的依附,它不仅构成了对权威的挑战,也是对信任权威的集体意识的挑战,这就使人更多地享受到民主和平等。

2.教育资源的整合性。网络的诞生和发展、成熟,打破了信息传输人原有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将多种多样、丰富的理论观点以及发生的事件通过影像、声音、文本和图片等快速地集合在一起。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汇集,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教育主体的多元性。通过网络,彻底颠覆了高校这一原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唯一的实施主体。各种网络运营商和网站也必然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校园单一主体的理论将会随着网络对大学生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的现实而被多元主体理论代替。

4.教育客体的自主性。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渠道不断延伸和扩展,学生通过使用搜索引擎或者访问专题网站进行延伸式的学习,时刻了解和关注国际国内各个方面丰富的信息,这对大学生在掌握全面信息基础上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非常有利的,进而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增强和发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构建科学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保障投入,夯实基础,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平台

1.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各高校党政应敏锐地认识到网络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并积极深化运用。同时在硬件上,应建立覆盖学校的校园网,使教室、办公场地、学生寝室、教师住房等全都接入校园网络中。

2.加强队伍建设,牢牢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必须根据思想政治的规律和网络载体特点,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牢固把握住,建立一个覆盖全面、方向正确、渗透立体、效果显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互联网应用技术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二)不断拓展渠道和空间,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1.探索主渠道的网络教学新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和优势,通过挖掘和开发网络教学手段,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程网络教学实践,牢牢占领主阵地。通过开发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探索出边讲边练、网上讨论、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教学新形式,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信息量。

2.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第一,旗帜鲜明地开展主题网站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主题网站是指那些针对特定的人群,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教科研主题、学习素材类事物主题,完成特定信息的搜索和提供、组织与,或者提供互动学习平台的网站。高校要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实现网络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与学生就业相结合、与心理咨询辅导相结合,使网络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和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得到增强和提高。

第二,精心谋划学生门户网站建设,发挥学生网站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所谓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将会是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均能够在网络上找到载体和实现,如学习、交际、购物和游戏等。学生门户网站的建设涵盖了以上内容,这样的网站突破了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的限制,扩展为开放的立体式的教育模式,网站深得在校学生、校友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网站的访问量大、学生留言交流多,已成为了学生们的交流平台和精神家园。

第三,加快创新与发展,深入开展专题网页建设。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而且更新越来越快。作为思想和思维非常活跃的大学生更加喜欢接受新的事物,更加向往新的生活内容。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新的网络信息交流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了解并积极占领新的阵地,实现网络思想教育的全覆盖。

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加明显,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全面覆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弘扬社会主义建设主旋律,为大学生更好地服务,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育.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2]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范文3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化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全球化的主要是经济全球化,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深刻影响着政治、文化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受到影响。

1.全球化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主要来源于图书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含信息少且有滞后性。而网络上的信息的内容涉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能源、生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全球化改进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与传统的“你讲我听”的硬性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比,信息网络是一种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影响力主要体现,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有利于大学生无所顾及地畅所欲言,坦露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另一方面,网络资源的共享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又可以在网络中占有市场,通过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影响较小的弱点,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广阔天地。

3.全球化拓展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了一个全球性开放系统,其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及时交互的特点,通过在线论谈、在线聊天和建立师生交流的电子邮箱等及时交流的方式,与大学生网民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这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主动权。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超前性,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二)全球化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全球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网络把其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等传递给中国,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概括起来说,西方网络文化中主要有三大类侵蚀大学生的不良信息:首先,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有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伦理观、道德观以及黄色流毒;最后,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通道。不良信息使一些大学生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出现了重索取轻奉献,重金钱轻道德,重个人轻集体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这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文中对成年人的忠告,但也形象地表述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影响。一方面,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全球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到各种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减弱了,有时甚至会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另一方面,网上信息覆盖面极广,堪称信息海洋,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并能从庞大的信息数据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整理和编辑成有自己特色和鲜明导向的信息资源,成为表达主流意识的重要场所。

3.全球化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内容的冲击。全球化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但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共享性、虚拟性、自由性、匿名性等特点,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失去了可控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上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内容上要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适应全球化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新要求。

二、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时代越变化、发展,越要求加强新一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承担建设社会主义大业的责任有效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发展自己。

1.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社会的信息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校的信息网络化。高校教师和青年大学生不仅是网络技术的操作者和使用者,还是被信息网络时代刻上烙印最深的群体之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不懂网络更不能回避网络,高度自由的网络时代也不可能更不应该脱离现实的社会规范,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也必须承担未来社会竞争的主体责任,所以在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把自己的事业同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需要。网络时代,高校周围信息空间发生“过载”,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大量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营造的环境和内容与广泛而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空间交织在一起,甚至处于劣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受到很大冲击。因此,高校必须研究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模方式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思想教育模式的立体化趋势,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社会化趋势。广泛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努力做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多措并举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体系。

1.构建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健全校园信息体系作为新形势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构建网络环境是基础。高校在着力研究网络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同时,应作出整体规划,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建设一批有基础、有特色的站点,使之成为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头羊,同时通过校园BBS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的场所,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使学生工作与信息接轨,为学生思想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

2.建立高校党建和团建网站,创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网上思想宣传工作,构筑网上德育阵地。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趋势和当代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渴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很有必要建立自己较为完善的校园信息网站,并结合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敏感热点问题,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以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思想意识形态交锋的战场。我们必须大力拓展网上德育阵地,用先进的思想占领网上阵地,创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3.加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建设。网络总会蕴含着一种无形的文化,要想真正把大学生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来,我们必须要做到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与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方向性很强的活动,无论是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不能动摇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并不是仅仅流于形式,而是要不断通过网络的互动作用,帮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一种与时展相一致的文化心理,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下逐步提升为一种文化精神。超级秘书网

4.关注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和引导,进行网络道德、法规教育。随着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的越来越强,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现象,尤其是会造成学生对社会认识的扭曲。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复杂性,形成良好的上网心理,养成文明的上网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范文4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网络具有宣传速度快捷、言论自由开放、影响范围广阔的优势,在文化、信息、价值观念等的传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通过网络开展互动的交流沟通,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已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1.1 对培养大学生优良道德修养的形成产生挑战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世界,它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概念,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逐渐脱离家长、学校乃至国家政府的控制,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网上会聚交织。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网络在充当信息宝库的同时,也充当了信息垃圾场的角色。大学生可塑性较强,大量负面信息的影响会阻碍其思想修养的提高和发展,妨碍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生主体地位面临挑战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法治观等教育。在现实环境中,传播权与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但在网络中,信息传播方式是即时、交互、隐匿、开放的,网络用户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网民。

网络时代信息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实或虚假的信息,教育者已经没有“先知先觉”的信息优势,有时候面临劣势的境地,甚至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教育,想在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比较困难。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育者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而学生嘴里蹦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教师闻所未闻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者的尴尬。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更加复杂化

以往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通过言行比较容易被察觉,教师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但是,当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思想感情时,就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由于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各自的代号而非真实姓名上网,教师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发表意见,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

1.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网络信息不断变化更新,对于好奇心强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易对电脑产生过度迷恋。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有79%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倾向,其中,在国内有70%左右的大学生上网的直接目的就是聊天、玩游戏。在这种现状下,“互联网络综合征”成了一种新的心理病症,一些学生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会因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畸形,导致行为方式怪异,与社会格格不入。这种由迷恋上网到自我封闭再到人际关系淡漠的人,最终自然形成心理疾病。

2 网络环境给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优势

2.1 为思想调查与动态分析提供方便

网络信息之丰富,已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因特网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不仅有丰富的资料可供查询,还可以大量收集和信息。大学生在网络上耕耘和思索,如同沐浴和搏击在知识与信息的海洋,享受着灵魂和精神的大餐,这也为他们更好地接受最新的人类精神财产,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的可能。

2.2 有利于及时收集和迅速传播健康的价值取向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等特点,使社会上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典范、有关专家的辅导和言论、同龄人的积极声音以及健康的音像制品等都可共同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视野,并且“多媒体教学”的感官刺激功能,可使受教育者的感知信息更为深刻、全面,也有利于长久保存。

2.3 有益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具有特定身份,甚至不被称为“教育者”,他们不是进行“说服”和“教育”,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受教育者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随时受到教育和影响;而且出于自由、自主心态做选择,必然减少许多逆反心理。因而网络思想教育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2.4 有利于信息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本网络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拓宽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信息来源与信息覆盖面,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分析能力,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面对信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时机,积极应对信息网络的挑战,对原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扬长避短,使信息网络在充分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3.1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首先,学校上下要树立阵地意识和整体观念。对于网络思想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我们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使网络上有党的声音,有正面的声音,能够向大学生传递我们21世纪的最强音。校园网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也是学校的大事。应该把学校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技术人员、“两课”教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

其次,在做足网下文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不断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如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信息软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引向“立体”,从“单项”引向“多色”,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生动活泼,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突出主体性

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只有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被充分激发,才能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才能够主动地接受教育,发展自己。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开发特色栏目。如开设留言信箱,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开设热点追踪,及时传递国内外最新消息,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形势教育和咨询讲座;开设网上影视,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设网上党团培训班等。

(2)增强互动性。通过校园网,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开通个人博客、利用QQ聊天、参与BBS网上论坛,为大学生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平台,以便与学生交友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和人格。

3.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网络工作队伍,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支撑的时代,有人说,“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这话说得很深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历层次较高并正在学习和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大学生,网络已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和兴奋点、加强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熟悉网路文化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4 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方式,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程,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有许多新课题,如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青年一代对网络内容认知的态度和规律,网络思想教育的优势、特点、目标、内容、过程等。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从而最终实现通过网络阵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有人预言,在信息网络支撑的21世纪,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要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4 结 论

综上所述,适时改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关键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加强高校校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创新,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民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范文5

[关键词] 网络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引言

进入21世纪,网络成为一个虚拟的、开放的、自由的世界。它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概念,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逐渐脱离家长、学校乃至国家政府的控制。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网上汇聚交织,使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网络在充当信息宝库的同时,也充当了信息垃圾场的角色。一方面,大学生可塑性较强,大量负面信息的影响会阻碍其思想修养的提高和发展,妨碍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具有特定身份,甚至不被称为“教育者”,他们不是进行“说服”和“教育”,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受教育者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随时受到教育和影响;而且出于自由、自主心态做选择,必然减少许多逆反心理。因而网络思想教育更具有亲和力,具备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的积极价值,可为高校教育者所选用。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重要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顺应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时代形势,利用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转化其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无可否认,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正确利用和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可以指引他们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不断感受到我们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与思想境界。网络开放交流的本质特性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学习平台。网络的开放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快速更新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同时,由于网络是完全处于一种虚拟的环境之中,这就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大学生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网络还为大学生熟悉社会生活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日益竞争的社会中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积极的和有效的定位,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二、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具有其两面性。既具有积极的一方面,同时也有其消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在大学的学习阶段还处于一种不完全成熟的心理状态,对一些新、奇、特的事物容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信息等缺乏甄别辨认的能力。网络自身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使得大学生易于沉迷于一些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中,把虚拟当成现实,从而忽视了自己的现实生活,萎靡不振,丧失自我,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网络极易成为某些大学生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在道德方面,网络为许多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这就导致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某种下降的趋势。

三、如何将网络的消极影响向积极方向转化

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对于我们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来说,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将网络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使我们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化解网络的消极影响,引导消极影响不断的向积极影响转化。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积极有效利用网络环境给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优势

(1)及时收集和迅速传播健康的价值取向

网络具有及时性和快速传播性两大特点,这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最快的反应时间内收集最新最全的健康信息,形成正面舆论,引导大学生思考国内外最新事件的正面取向,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向。

(2)信息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网络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这种优势善加利用就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拓宽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信息来源与信息覆盖面,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信息的分析接受能力,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面对信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时机,积极应对信息网络的挑战,对原有讲课、谈心、指导、咨询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创新,以发帖、建设贴吧、论坛等网络传播方式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扬长避短,使信息网络充分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从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2、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1)学校上下要树立阵地意识和整体观念。对于网络思想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我们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应该把学校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技术人员、“两课”教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网络工作队伍,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网络支撑的时代,有人说,“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这话说得很深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历层次较高并正在学习和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大学生,网络已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和兴奋点、加强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方式,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程,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有许多新课题,如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青年一代对网络内容认知的态度和规律。网络思想教育的优势、特点、目标、内容、过程等。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从而最终实现通过网络阵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有人预言,在信息网络支撑的21世纪,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要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培养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范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基本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最热的一个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现在的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高校的教学教务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

    我国高校的大规模信息化始于20 世纪90 年代。1994 年,国家开始投资建设第一个国家范围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1998 年3 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主干网升级工程开始实施。1998 年5 月,中国第一所网校在湖南大学诞生。1998年10月,原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国教育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 年发展纲要(草案)》,在211 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中,平均每个校园网络投入近1000 万元。2009年5 月,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中心主办,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协办的“第五届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娄晶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cernet 连接全国2000 多所高校,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开通了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并服务于100 多所高校,chinagrid 取得重大进展,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超过16 万亿次和180tb,52.7%的高等学校和10%中职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高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43.65%,生机比为19:1,师机比为2:1,53%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教育电子政务发展迅速,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人才培养长足发展,标准建设与关键技术取得明显进展,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推广普及阶段。

    二、信息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1.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团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过去那种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图景,开始为不同形态、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多元化思想道德文化所取代。从而,引起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的层次差异与指向偏差。方便快捷地阅读、浏览和视听方式,有利于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但也容易导致主流弱化和主体性的失落;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和娱乐形式,有利于大学生展示自我和精神释压,但也容易导致张扬无度和自我迷失;社会化的联合方式和虚拟交往,有利于大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但也容易导致行为失范;平民化、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方式,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也容易导致道德缺失。

    2.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制度的影响

    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交往范围和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和渠道、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性格塑造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发生巨大改变。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更新内容体系和建构信息化方法体系,以适应大学生新的信息观念、思想道德学习方式和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点。同时,校园组织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具有虚拟化、数字化、扁平化、交叉分工、弹性原则、授权与分权等特征,具有难以控制、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这些变化,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人本化取向。同时,这对规范人的行为和德性为宗旨的德育制度提出了挑战,要求以新的德育理念为指导,扩展和深化德育制度的内容,弥补和消解当前德育制度建构模式的局限性,促进德育制度建构模式向主动建构、诱导建构、民主建构、科学建构、高效建构的方向积极创新,促进德育制度建构主体的协商与对话,促进德育制度建构主体的“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对策分析

    1.加强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化工作水平,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操控和交流方式的改变。因此,精心打造一支与校园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从危机管理向服务建设的转变,统筹整合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团委、宣传部、学生会等部门的力量,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环境。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跟踪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政治导向、队伍建设、应急处理等方面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变革和有效运行,形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与校园信息化强大优势的有效融合。

    2.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深入研究和法律约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保障

    在信息化时代,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的先进文化,才能与西方的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相抗衡,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软实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加强对网络技术理念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深入研究,才能为思想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同时,完善立法,将高校校园网管理纳入我国的网络法律体系范畴,使其进一步推进网络行为规范化、有益化、法制化,以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全面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法制保障。

   3.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积极应对信息化建设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必须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大学生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所需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处理并做出决策等。信息素养的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更新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得以实现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经之路。

    4.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创新,拓展教育阵地

    校园信息化,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优势,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相对固定、覆盖面窄、影响力小的局限,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而边界开放、容量无限、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环境,又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体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性,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效率。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平台建设,增强教育效果

    在校园信息化环境下,图文并茂、声情融汇、快速传播、交流便捷等优势,创造了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情景,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通过整合信息化的各种载体资源,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和感知教育信息,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虚拟而非虚无的信息化特征,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相吻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速度和传播范围更快捷、更广泛、更深刻、更有成效。

    6.深入挖掘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辟创新发展的新视野

    在继承和发挥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展多元化教育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实现信息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融合与资源整合,有利于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平台与科学视野,有利于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和价值定位,有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增强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与认知能力。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新特点,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新规律。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吸收和利用信息化的最新成果,整合校内外各种信息技术资源,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方法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含量,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变革。

参考文献:

[1]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06).

[2]万美容.论信息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

[3]杨克平.web2.0 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理论界,2009,(02):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