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

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范文1

关键词:做好合理化建议

0引言

合理化建议是对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企业素质全面提高等方面的建议或改进;是对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技术、试验方法、计算技术、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劳动保护、运输及储藏等方面的改进或建议;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配方,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性能及开发新产品,节约原材料等;是改进与合理化建议和推行企业现代化管理,是企业革新挖潜、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我公司每年合理化建议月活动也是公司“员工安康和谐金牌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调动公司干部员工积极性,激发主人翁责任感,营造争金夺标氛围的重要措施。每位基层员工要发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公司的改革和发展,公司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还存在着电量增长总体趋缓,电网发展相对滞后,安全生产压力大,精益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诸多困难,需要公司广大职工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大力推进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积极做好基层合理化建议工作。

1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合理化建议

1.1建立基层合理化建议领导小组

在每年年初成立合理化建议活动领导小组和优秀合理化建议评审组,建立组织机构,并且基层领导要与各班班长、专责人签订每一年度的本单位本部门合理化建议目标责任书,严格按照创新工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各项工作。

1.2制订基层合理化建议考核细则

要使广大基层职工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大力推进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需组织本单位认真学习上级部门下发合理化建议相关文件和标杆企业相关合理化建议考核办法,制订了本单位合理化建议考核细则。

1.3制订基层合理化建议实施 计划签订责任制

努力做好基层合理化建议工作,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全面提升基层组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上级部门及同业标杆创新型企业建设要求,将上级部门及同业标杆本年度创新型企业指标,合理分解全年指标和任务,全面落实员工责任,基层领导与各班班长、专责人签订本年度本单位本部门合理化建议创新目标责任书。使合理化建议任务完成情况与各班组、技能人员绩效考核挂钩,做到“年度任务目标化、中间管理透明化” 。

1.4合理建议实行周汇报制度

将合理化建议纳入每周一下午的科技、管理创新目标例会制度例会中,进行周汇报计划完成情况,月上报公司分解全年指标任务落实情况。加强与班组、专责人、技能人员的交流,要求各班组做好每个员工宣传发动工作,针对管理人员、生产班组工人的不同特点,明确责任,精心组织、进行积极开展人人为企业发展上台阶建言献策。 通过层层发动,提高配网建设、提高配网的可靠性、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广泛征集,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人人为公司发展迈上新台阶建言献策的热潮,员工参与率达80%以上,人均提出条数达0.76条以上。

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范文2

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发挥职工群众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深化和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增强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广大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积极参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成为新时期工会组织履行职责、促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依靠方针,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经济技术创新直接的参与对象是职工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吸引广大数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是活动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组织引导广大职工发扬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促进经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是新时期企业党政和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企业党政工各级领导班子应在观念、思路、方法、措施、手段等方面实现根本创新和变革,贯彻落实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实现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工会组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工会资源,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促进企业和职工观念的转变,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协作、厂务公开等途径促进管理创新,充分体现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群众性特点,发挥工会在活动中的优势。

二、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竞赛,提高职工技术素质

职工是实施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为了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发挥职工的创新积极性,企业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客观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职工特别是生产一线职工业务技能的培训。要大力开展自学读书活动,鼓励和引导广大职工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的自学。在职工中营造积极学习科学文化、努力提高职业技能的良好氛围,形成“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成才”的互动机制。各级工会组织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和层次的专业培训、适应性培训、岗位资格培训和新技术、新知识更新培训等,开阔职工的视野,提高技术素质,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应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劳动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培、以赛促练,培养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人才。在技术交流、技术协作、技术服务过程中,坚持岗位练兵同完成生产任务相结合,技术比赛同技术攻关相结合,技术培训同推广先进操作法相结合,为企业技术创新解决难题,为高新技术工种、关键岗位培训提供有竞争力的技术骨干,为促进职工间比、学、帮、超氛围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培养职工自学和自身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三、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加快成果转化

企业工会组织应紧紧围绕公司生产经营中心,组织职工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创新工作机制,增加活动的影响力和职工参与度,将合理化建议活动内化为企业的周期性工作,制定相关评比和表彰实施办法,将其作为企业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激发广大职工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热情,促进企业科技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过程中,企业工会应带领并发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群众提交合理化建议,使建议设计内容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同时采取有效的宣传载体和激励机制,将评选结果和奖励情况向广大职工公开,对创新成果进行总结、交流、表彰,提高合理化建议活动的针对性和广泛性。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有关鼓励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办法和政策,在企业内部研究制定实施创新工作的奖励办法,建立起劳动成果和劳动贡献与物质利益和社会荣誉相统一、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同时,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本企业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主攻目标,围绕生产经营难点、重点和薄弱环节组织技术攻关和建议实施,提高合理化建议的质量和水平,加快评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并且针对建议的实施效果和对于企业的贡献大小进行有针对性的奖励,进一步调动职工参与合理化建议评比的积极性。

四、继续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创建学习型组织

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开展,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热情,形成爱岗敬业、人人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企业还应该在开展岗位练兵、知识竞赛、技术比武和师傅带徒弟等活动的同时树立各种技术标兵和技术能手,充分发挥能工巧匠、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技术标兵等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培养本单位主要工种特别是关键岗位的技术带头人,围绕产、供、销等重点环节,开展增产提质、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等主题竞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竞争氛围,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指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全面推进企业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的开展,以“创争”活动作为提高职工技能的主要载体,加大投资力度,从整体上提升职工学习能力,树立党员和先进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评优表彰大会、技术交流会、班组学习调度会等形式,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传授给广大职工群众,促进企业内部系统各工种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而且,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按照各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进行行业间的经验交流和学习,促进政府和企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五、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范文3

同时,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获得了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现实教育,深刻感受到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化,感受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正全面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感受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创新驱动正从选择性介入走向深度融合,感受到文化科技创新正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带来强大创新驱动效应,以及深刻感受到整个社会正以一种高度文化自觉姿态致力于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探索实践。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精心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篇相对成熟和完整的调研报告,并作为专项调研课题的最终成果形式推出。

本刊编辑部刊发本篇调研报告,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当前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深刻把握文化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驱动力关系的时代脉博,增强我们对于文化科技驱动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认同,同时也是对学界特别是艺术理论建设中亟需的现实把握和深层积累,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按语:文化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创新驱动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文化部大调研专项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组成了以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教授为组长,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教授等5人为成员的“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驱动力”调研组。调研组深入基层一线,寻找好经验、好做法,了解真问题、难问题,真诚倾听人民群众和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围绕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的驱动力这一前沿性议题,询政于实,问计于民,以期推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进一步突破,为打造文化建设升级版积累第一手决策资料。调研组从文化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几大关键环节出发,主要调研了我国东部代表性地区江苏省、中部代表性地区河南省和东北代表性地区辽宁省的区域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情况,包括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现状与特点、主要做法与经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发展思路与愿景、政策需求等方面的情况。经过本次深入调研,调研组认为,一是要建议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知识普及,增强全社会对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价值认同感,动员更多的媒体和专家就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发展趋势、基本规律和探索实践等进行全方位讨论,营造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智慧,形成合力,以理论先导推进文化自觉,以文化自觉引领文化创新。二是要建议强化制度设计,尤其要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将文化科技融合及其对文化创新的有效驱动,提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层面给予制度安排。三是要建议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激励人才,撬动项目,引导更多文化科技企业实现研发升级,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可持续稳步推进。四是要建议着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平台,彰显“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破解文化与科技“两张皮”难题,着力形成文化科技融合战略优势。五是要建议将已经实施的各类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做大做强,增加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强化支持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合会商制度,形成行政合力,由文化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主导。要较大幅度提高“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的资金规模与项目支持力度,按照适当的年度递增比例,力争到“十二五”时期末不低于1亿元的年投入规模,使相关国家工程能名符其实地真正发挥引导调节功能。

同时,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获得了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现实教育,深刻感受到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化,感受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正全面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感受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创新驱动正从选择性介入走向深度融合,感受到文化科技创新正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带来强大创新驱动效应,以及深刻感受到整个社会正以一种高度文化自觉姿态致力于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探索实践。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精心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篇相对成熟和完整的调研报告,并作为专项调研课题的最终成果形式推出。

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范文4

2008年,陕西省紧紧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科教资源优势,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引导资金投向、推进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群化、园区化等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一)加强产业政策和规划宏观指导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陕西,制订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的若干政策规定》、《陕西省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贯彻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省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引导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研究论证并启动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即“十一五”期间,在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优势重点领域,组织实施30个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建设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支持50个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到“十一五”末,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实现把我省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持续发展优势。

(三)加大政府引导资金投入

近几年,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以及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安排扶持资金26亿元,对1000多个高技术项目进行支持。“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2007和2008两年陕西省共安排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重点科技园区等四大类项目325个,政府资助金额达5亿元。

(四)加快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中间试验、技术集成与工程化验证条件欠缺的问题,陕西省专门研究论证,依托重点大学,吸收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组建了5个各具特色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西安交大和西工大组建了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我省主导产业集成创新和再创新的平台。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建了陕西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陕西科技大学组建了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依托西北大学组建了陕西能源化工技术研究院。积极推进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电公司国家高压电气工程实验室、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部超导科技有限公司超导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我省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批复了省高性能碳纤维制造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省力学量传感器及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省集成电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煤化工工程研究中心和省流体换热工程研究中心等六个省级创新平台。

(五)大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硬环境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为重大项目落户提供良好条件。陕西省发改委和西安市政府“十一五”期间安排5亿元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和2亿元贴息,专门支持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方面,主要是制定有利于引进、留住高端人才的政策措施,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加快陕西航空产业发展,省上确定5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引进航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建议加快高技术产业立法工作和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

结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制定《高技术产业管理条例》,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快制定推进生物产业、卫星应用、新材料和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制定创业投资方面的配套政策,加大创业投资工作力度,支持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二)建议国家继续组织实施重点领域重大专项

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议继续组织实施高技术领域重大专项,除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外,加大对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钢铁、水泥、能源化工等高耗能领域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

(三)建议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核心区域发展

为积极推进全国六个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建议国家从战略和宏观层面综合考虑,加大对六个综合基地自主创新平台、产业基地支撑服务体系和产业化项目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核心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率先发展带动其它区域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范文5

第一、必须完善相关政策。这是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制定实施了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如,2008 年即将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率为25%,而经认定的高技术企业税率为15%,小型微利企业税率为20%;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比例。

第二、必须加大资金扶持。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市政府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发挥了政府资金在创新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制定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了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在深圳交易所开通中小企业板块、在北京中关村开展了证券公司股份转让系统和小企业集合发债的试点,完善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满足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三、必须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资源是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我们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设施,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现有12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每年为约10 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各类技术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提高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第四、必须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一些亚欧会议成员的成功实践表明,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研发、工业设计、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服务。从行业上看,仅纺织行业就在130 多个生产集聚区推动了服装设计、面料开发、产品检测、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平台建设;从区域看,仅浙江省建立的工业设计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电镀中心、污水集中处理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就超过100 个。

第五、必须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力资本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我们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放到了更加突出位置,自2003 年以来,多方式、多渠道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近100万名,还连续组织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到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培训。我们积极改善创新环境,吸引大批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创业,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范文6

市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了副市长鲁炜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关于“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议案办理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年初,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9项代表议案合并成“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市政府专门成立议案办理工作协调小组,副市长负总责,市政府副秘书长协调,市文化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等30个相关委办局和4个区(县)政府共同参与,制定详细议案办理工作方案,开展议案办理工作。市政府在议案办理过程中,与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多次沟通,同时与提出议案的代表进行了交流。

市人大常委会将推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专题调研列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委领导下,将专题调研与议案督办和听取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相结合,汇集和表达人民群众意志和愿望。根据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今年四到十月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专门委员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围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由200多位代表组成11个调研组,共计1000多人次进行了50余次实地调研,共计调研考察了100多个文化企事业单位,召开各类研讨会、座谈会80多场,听取市委市政府20个部门的汇报和150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了建议初稿和10个专项调研报告。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对建议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市人大常委关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建议》(审议稿)(以下简称《建议》)。在《关于市人大常委会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题调研工作情况暨对市政府议案办理和专项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的说明》,市人大常委会充分肯定了市政府的工作努力和取得的工作成效,并就推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

明确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思路和七大任务

《报告》中说,市委市政府确定发挥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总的思路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施思想道德引领战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文化航母战略,造就文化名家战略,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体制、政策和管理转型的突破;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融资、营销服务平台;统筹处理国有与民营的关系、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关系、中央资源与北京资源的关系、北京资源与各省市资源的关系、利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的关系,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报告》说,议案办理单位对社会各界发展需求进行认真梳理,有针对性地明确了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主要任务,共七大部分。每一任务中各有其重点和亮点:

一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宣传践行“北京精神”。《报告》提出,要大力宣传践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巩固“党在百姓心中”百姓宣讲活动常态化成果。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包括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创新多出精品的体制机制;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在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方面。《报告》提出,在理论、文艺、新闻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原创的、当代的、北京的”精品力作。组建专门机构推进精品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文化生产机制和文化内容、形式、主体、素材创新,扶持原创,创作一批精品力作;通过建立高水平的文艺评论队伍打磨精品。实施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工程,培育提升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活动、理论刊物、应用对策研究基地、优秀学术成果。

在创新多出精品的体制机制方面。《报告》提出,设立首都文化贡献奖,建立高水平的文艺理论和评论队伍。制定推行重点作品扶持制度和鼓励创作现实题材精品力作的实施办法。筹备成立文化艺术作品交易平台。实施四大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落实出版原创创新工程;实施首都动漫原创作品扶持推广工程;实施影视剧精品创作工程,制定支持影视精品创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应用,加快电影院线建设和影院数字化;实施网络文化精品工程,形成一批网络文化品牌。

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报告》提出,继续加大对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城南、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倾斜。坚持统筹规划和管理,开展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打造便捷的文化服务圈。完善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包括实现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率先成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地区;文化服务的内容和质量领先全国;创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机制;加快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强化高端文化服务能力建设。

在加快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强化高端文化服务能力方面。《报告》提出,支持建设央属的国家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国国学中心、中国海关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形成一批首都文化新地标,进一步提高首都高端文化服务能力。

四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创新保护模式、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包括:全面加大整体性保护力度;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制、机制和保护模式;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在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制、机制和保护模式方面,具体内容有:创新保护资金筹措模式,搭建投融资平台,探索形成政府、产权人、使用人和市场等多方参与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形成人口纾解和风貌保护的新途径。围绕世界文化遗产景观,积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融合文化、旅游和商业等业态,实现文化保护与利用开发同步发展。

五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报告》提出,要充分认识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健全产业扶持政策,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扶持重点企业,鼓励原创项目,完善文化要素市场,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包括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格局;建立和完善营销平台;实现文化与科技、与旅游等多业态领域融合;打造设施完备、内容一流的演艺产业;建设品种丰富、实力雄厚、交易活跃的国家出版中心;形成技术先进、渠道畅通、交易量最大的国家影视中心;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在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格局方面。《报告》提出,探索构建国家文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集行政审批、投融资服务等服务和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首都文化改革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市级六大产业功能区、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2至3个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加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梳理各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重大项目,实现差异化发展。

在实现文化与科技、旅游等多业态领域融合方面。《报告》提出,充分利用中关村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借鉴中关村的模式、经验和做法,积极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率先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为文化发展发挥先导作用,让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力发展手机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兴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健康发展,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推动文化与金融、旅游、体育、现代制造、信息、广告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经济的文化含量。

六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报告》提出,要在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创新、文化行政管理创新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创新作为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当好文化创新排头兵。包括加强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政策突破,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文化行政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在加强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方面。《报告》提出,建立科学配置和有效整合首都文化要素和资源的体制,成立首都文化建设统筹协调机构,形成合力;按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拟组建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统筹规划和实施文化改革和发展相关工作。拟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每年集中拿出100亿元文化专项资金,统筹支持文化领域发展建设。

在实现政策突破,完善政策体系方面。《报告》提出,要制定出台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快首都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形成体系。主要包括支持北京文化企业集团做强做大和培育文化品牌的政策,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政策,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的政策,推进文化产业功能区发展的政策,加快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加强文化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打造文化精品的政策,支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北京京昆艺术发展的政策等,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不久将陆续推出。

七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报告》提出,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人才高地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名家大师、四个一批人才等重点人才工程。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制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加快建立剧作、评论、投资、媒体、营销策划、统筹管理六支队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在全市各社区(行政村)配备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员7000余名,建成万余名高水平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试行引进人才认定制度,探索股权分配作品参股、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与国内外高端文化人才交流合作。引进和汇聚一批职业素养好、开拓能力强,具有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

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九大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的《建议》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前三部分是总体性的,主要是关于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的目标任务、发展理念及方式等总体性建议;第四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关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四个重点方面工作的建议。第八、九部分构成第三板块,是关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基础工作和制度保障的建议。

第一板块,关于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的目标任务、发展理念及方式等总体性建议。

一是进一步明确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责任和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议》提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首先要明确全国文化中心承担的功能和责任,确定奋斗目标和当前主要任务。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应承担和发挥好代表展示、向心凝聚、首善影响、示范带动、服务保障等五方面功能。把建成当代中华文化的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作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目标。做好充分保护、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积淀,全面推进首都文化创新发展,用文化创新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三方面的重点工作。同时,《建议》强调要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首都城市转型发展有机结合,走文化立市、创新驱动之路。

二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议》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发展繁荣,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要做到“认之以同”、“赋之以形”、“付诸于行”和旗帜鲜明。《建议》提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首都文化创新发展的灵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到首都文化建设的各方面。

三是关于首都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建议》提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必须全面认识和发挥新形势下文化的功能,同时,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首都文化发展要坚持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发挥教育、科技、智力、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端文化。要分清和明确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公共文明建设的不同属性及其规律特点,合理确定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的各自作用,建立协调发挥的连接机制。

第二板块,关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四个重点方面工作的建议。

一是关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传承名城的历史文化。《建议》认为,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要在加强对“物”的保护的同时,更注重对“文”的保护上。《建议》提出了4个方面建议:一是认真研究和深入挖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的历史信息、历史记忆、历史价值、历史文脉;二是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传承名城历史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三是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对重点文物修复的工作力度;四是围绕土地权属配置和文化要素经营方式,大胆创新旧城街区保护和利用机制。

二是关于实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议》提出5个方面建议:一是明确实现双轮驱动格局的思路和对策,制定具体规划和措施,实施一批融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于一体的重大项目和工程;二是加强内容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三是健全市场体系和加强市场监管;四是培育一批有原始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商业模式的大型文化品牌企业;五是建立健全文化创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是关于完善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议》提出4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功能;二是探索建立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三是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基本文化权益;四是积极支持群众性健康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是关于建设首都公共文明。《建议》提出3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根据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确定每个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共同约定、同意遵守、共同分享;二是健全首都公共文明建设公共治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完善公众行为规范,并逐步将行为规范上升为法律。

第三板块,关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基础工作和制度保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