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 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

第一,初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正当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杀或伤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1]

第二,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最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心理发展。同时,保持对客观社会的积极、主动地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善人格。 [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问题,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他们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育人活动,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在心理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由此,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初级功能――预防心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中级功能――优化心理品质,提高调节能力;高级功能――充分开发潜能,促进人格完善。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情绪调整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第一,有利于解决大学生闭锁性心理与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更关心别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分析别人的活动时,更多地着眼于思想、情感和个性品质,并借助于对别人的分析来认识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他人的区别。自己具有了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各种生活体验,这种思想和情感体验,又不能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而且思想情感越成熟,自尊心越强,就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心理特点与别人存在着差异,使他们感到没有知心人可以谈心或倾吐真情,就把自己的内心感受隐藏起来,以致产生孤独感,因而产生了闭锁性心理。但是,他们又迫切期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或与同龄的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感受、愿望和理想。于是,形成了一对矛盾。针一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细心观察大学生心理的变化,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及年龄特点,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帮助学生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又提升了教师的威信。

第二,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渴求知识,求知欲强烈,无论社会领域或自然环境领域中的一切,他们都感到新奇,都想了解和探求究竟。但是由于辨别力低,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积极的、有益的,哪些是消极的、有害的,以致良莠不分,把错误的事物也接受下来。这样就产生了求知欲强和识别力低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导大学生要勤学多思,增加判别力,特别是对课外读物,要用正确的观点,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帮助他们培养自制力,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3]

第三,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思维能力使大学生能从现实的具体条件出发,把自己所获得的感性印象,抽象地、概括地反复思考。同时,由于大学生对未来的热烈向往,想象比较丰富,往往离开现实条件构想自己未来的前景,这样,就形成一个“理想的我”。远大的理想为大学生的生活指明奋斗目标,但是理想与现实不一定完全相符,当他们感到达不到自己理想时,就与现实发生矛盾。如果他们对这一矛盾,不从自己本身的思想认识、智力特点考虑问题,就会把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夸大,而对现实不满。针对这一矛盾,应该提高或降低学生的抱负水平,对抱负过高的学生,可适当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使他们的自我评定与现实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对抱负过低的学生,可适当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阻力,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勇于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军. 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2] 刘春燕.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4(02)

[3] 何光耀. 谈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1)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队伍现状;工作标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指专职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有时也称为心理辅导员或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的整体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及结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除了最基本的专业素质,还应包括心理素质、职业道德、适合的人格特征等。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

目前国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素质上,对工作者本身的人格特征、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甚少。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所占比重不大,多数为其他学科教师半路出家,或兼任其他学科教学的同时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因此,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上都有很多欠缺。

已经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也不容乐观。由于受教育体制所限,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但从地方到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依然停留在针对个别学生解决少数人的问题上。同时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数身兼数职,除了学校心理工作外还要兼管其他方面,工作中难免出现顾此

失彼。

因此,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者除其他学科教师组成的兼职队伍庞大外,还存在专业队伍难以专心面对本职工作的

问题。

二、国外学校心理工作者标准

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发展较早,现已形成系统的师资培养计划及专业合格的评价标准,他们的学校心理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非常专业化的职业,具有专业的全部特征:完整的知识体系,独立的文献积累,已经获得认证的、可提供专业培养的大学院系,从业执照,认证和颁发执照的专业组织与机构,工作或就业机会,道德准则,继续教育体系等。因此,在专业素质已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他们更看重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人格方面的胜任特征。

罗杰斯曾建议美国心理学会在选拔和考核心理辅导人员时要注意以下人格特征:

1.较优秀的智力和判断能力。

2.既有独创性又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3.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坚持自学,学而不厌。

4.不机械看待人,对人具有较强的爱心。

5.对自我人格和性格特征能加以洞察,有幽默感。

6.丰富的感受性,多方面的思考能力。

7.谦虚,宽容。

8.温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或人际交往能力。

9.勤勉,工作有规律,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强。

10.勇于承担责任。

11.办事灵活机敏,富有协调性。

12.性格安定,具有自制力。

13.能够识别不同的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观。

14.文化根底深厚,富有教养。

15.对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具有研究兴趣。

根据国内已有研究可以了解到,国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经历较长时间的实习见习过程,并且通过各项资格认证考试,方可上岗。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以“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为主。在认证方面APA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获得博士学位,并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APA认可的从业资格。NASP要求相对较宽,除博士外,硕士与专业工作者(通常指在完成本科教育后再接受5~6年教育训练的人员)

也可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我国学校心理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比专业素质,笔者认为一名心理教师能否胜任其工作,心理素质更为重要。对于心理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我们正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并逐步完善相关政策的不足之处,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也没有把心理素质作为对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考核方面,这一方面有待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名心理工作者,其次是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工作者。

1.心理工作者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在思想上有所重视,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体现。

2.心理工作者应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有综合教育学生的能力。这不仅包括精湛的业务能力,全面的知识结构,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共情能力,较强的分析诊断能力和组织团体辅导与心理训练的能力。

3.心理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根据我国的文化背景及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有以下人格特征:爱心,热爱学生,喜欢学生,对学生有真诚的爱;热情,以诚挚的情感温暖感染学生;耐心,能认真、耐心地倾听;宽容,有宽广的胸怀,容忍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敏锐,能敏锐地感知和洞察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乐观,对人生和人性持乐观的态度,相信学生会变好;幽默,能化解紧张和尴尬,发现生活有趣的一面;负责,对学生和工作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

4.心理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有爱心、恒心和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觉察的能力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深刻、细腻的自我体验,善于体会自己情绪、情感方面的变化;高水平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

5.心理工作者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前提。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可能帮助人恢复健康。

6.心理工作者要对所有的来访者负责,要了解心理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并严格遵守。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同样也应对来访的学生遵守这一准则,保护学生隐私,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职责。

总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主要是从专业素质、人格特征两方面来考虑的,在专业素质方面,国内的要求相比国外则宽松得多。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甚至有些工作者本身素质不高等现状成为制约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也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造成了障碍。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因此,全面提高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各方面素质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艳文.刍议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关系[J].辽宁教育,2009(9):14.

[2]李玉荣,徐颖哲,王春玲,等.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5-37.

[3]张仁芳,尹丽娜,杨晓霞.长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68-71.

[4]李志.黑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9):29-31.

[5]张爱莲,黄希庭.国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胜任特征[J].心理科学进展,2010,28(2):331-338.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范文3

一、“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受到了广泛重视。“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主要着重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互动和合作,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有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尤其强调问题的现实性、情境体验性和思维发展性,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预先设置的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成长。

二、“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注重过程的体验性,强调方式的合作性,关注主体的互动性。

1.注重过程的体验性

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讲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指导;一部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做心理活动课,虽然提供了心理体验的过程,但是不注重讨论分享和归纳总结,淡化了心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体验?互动?合作”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心理发展的变化,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强调方式的合作性

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

3.关注主体的互动性

无论何种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学主体的积极参与,“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让学生和教师作为双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接受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引者,教学智慧在主体的互动性中产生,从而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参与。

三、“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3年,教育部、团中央正式确立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呼吁全社会关注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为了全面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80%的大一新生存在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9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焦虑、人际沟通问题、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有效地改革“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范文4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2.032

产妇产后由于对婴儿过分担心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统称产后抑郁症,给产妇身心和婴儿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及时进行科学干预,以缓解抑郁等不良情绪[1]。本文针对已选定的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方案》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21~37岁,平均(28.35±1.13)岁;初产妇40例,经产妇20例,其中8例有产后抑郁家族病史;受教育程度:大中专39例,高中17例,初中及以下4例;分娩方式:会阴侧切24例,自然分娩16例,产钳助娩12例,剖宫产8例。全部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对本研究结果均未造成不良影响,具有实验研究价值。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具体如下:(1)健康教育: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妊娠、分娩、产褥期注意事项和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相关知识。(2)心理护理:多数产妇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主动与其沟通,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说明产后抑郁症是常见病症,减轻产妇心理压力;对产妇提供必要帮助,如照料婴儿、鼓励其参与活动等;提供舒适、安静住院环境,使产妇真切感受到温暖。(3)产前教育:针对母亲角色转变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产妇应对方法,并提出适应新生儿的合理建议。

1.3 疗效标准和观察指标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变化情况,均行1~4分四级评分,前表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70分重度焦虑;后表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3]。分析出院后患者服药依从性,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

2 结果

2.1 全部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全部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59.82±6.73)分、(57.62±7.58)分;干预后分别为(47.26±5.35)、(43.25±5.76)分。干预后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出院后3个月患者服药依从率均高于出院后12个月,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字2=14.2486,P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属于妇产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多与孕期负性情绪难以平复、夫妻关系不佳、生育压力、经济状况等因素相关,且文化程度较高产妇更易出现产后抑郁症,可能与其考虑问题较多有关,因此应及时给予专业护理干预,以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4]。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最佳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贯穿产妇妊娠、分娩、产褥期全程,从产妇实际病情、心理状况、家庭经济情况等实际出发,根据各阶段的生理、心理问题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因此可有效提高产妇分娩配合度,减轻心理压力,并减少对产后生活的不适感。

干预后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表明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可显著缓解产妇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产后抑郁症治愈率,与潘秀荣等[5]临床研究结果类似,进一步验证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一方面通过产前产后对产妇及其家属讲解分娩和产褥相关知识,使其提高对自身身体状况和新生儿情况的认知,减轻因对产后生活的不确定造成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通过与患者进行细致沟通,了解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就相关原因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以降低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而对已患产后抑郁症者通过联合家属共同安抚,可有效纠正其情绪、认知、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变化[6]。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范文5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石化企业作为国家的能源企业,担负着国家的油气开发和油气生产任务,特别是石油销售企业面对易燃、易爆物品和繁重的生产任务,干部职工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适时适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缓解和消除职工心理压力,对于企业更好地完成石油销售任务具有积极意义。如何发挥心理工作的优势,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益补充,是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的崭新课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提出一些见解。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

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职工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一定方法,开展一定活动,教育和影响职工,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企业建设和各项工作完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职工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咨询与辅导,提高职工的心理素质,维护职工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达到心理和生理的内部平衡,增强适应能力,促进职工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

两者的相同处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 注重从“人心” 的层面解决问题,相较规范性强的业务工作,在操作和把握上更具灵活性。此外,二者的相同之处还有: (一)教育目的大体一致。教育目的都是要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为顺利完成企业各项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和心理保障。 (二)教育过程大体一致。都要经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都围绕理想、意志、品德、信念展开教育活动,因为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优良的品德、坚定的信念不仅能使人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还能使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三)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证,离开了思想的指引,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方向,难以奏效;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个性意志和健康情感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对职工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其思想品德和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

两者的不同处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相近甚至相同的方面,但并不意味二者可以划等号,它们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一)内涵上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强调针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苦乐观等展开教育,是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政治认识和政治立场,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针对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人格、气质等进行教育,使职工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良好的个性心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内容远比心理健康教育宽泛得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教育引导的作用,还兼具鼓动、警示、宣传等诸多功能。 (二)方式方法的区别。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多采用灌输、组织活动、开展讨论和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直接的方法措施,以较为完整和稳定的理论体系为蓝本,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某一理论体系,掌握政治方向,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有高度的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交往互动、启发引导、体验感悟、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等间接的方法措施,更遵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注重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的方式主要为启发和疏导,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愿性、能动性和选择性。(三)适用范围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所有人,要求高度的一致性,针对所有人的思想共性,激发所有人思想的共同特质,形成高度统一的思想共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相对较窄,只针对个人或部分人群,解决的往往是具体问题。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补充

(一)要提高认识,健全组织。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澄清模糊认识,准确定位,消除“标新立异没必要搞、不懂专业没办法搞、工作繁忙不愿意搞”的认识偏差,引导职工弄清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认清心理教育疏导既是适应时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手段,更是提升企业生产力的有效举措,从而增强做好心理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必须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做好制度规划、骨干培训和指导落实。通过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在全企业形成了心理工作人人有责、职责清晰、大家来做的良好局面。 (二)要联系实际,搞好结合。要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要与两个经常工作结合起来,注重从职工心理特点规律出发抓好管理教育,分析思想形势,辩证看待职工个性特征和心理变化。针对当前年轻职工结构复杂的特点,着重做好独生子女职工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做好评先受奖等时期的职工心理工作。要与实际相结合,上岗初期,搞好思想发动和精神激励,帮助职工克服紧张畏惧心理;工作中,引导职工保持昂扬热情,克服枯燥厌烦、怕苦怕累心理;开展心理自控力训练,克服自满松劲情绪;考核时,加强心理调适,让职工正确对待成绩和问题。依据工作大纲,着力开展高空、高温等危险条件下的心理训练,强化职工心理素质,为工作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三)要丰富形式,突出成效。要设立心理工作经费,积极建立集心理咨询室、测评室、治疗室于一体的心理服务站,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疏导室,设立心理咨询热线,丰富心理咨询网页。可开展“打造和谐企业”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减少职工因实际困难引发的心理问题,组织群众性谈心交心,拉近相互感情,宣泄心中抑郁。加强文体建设,使职工在娱悦身心中缓解压力、保持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范文6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34―02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生命的主要治疗方式,许多患者因对疾病治愈不抱希望产生强烈的抗拒情绪,拒绝继续治疗[1]。因此,恰当的心理引导及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对于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及疗效显效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分析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均有明确的肾脏疾病诊断且符合血液透析治疗指征。根据接受的护理干预措施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及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者,每组各49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出现意外事件及时告知主管医师。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健康讲座,组织患者和家属对血液透析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使其了解血液透析的重要价值,积极主动配合治疗[2]。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所出现的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运用专业的护理知识对其负面情绪进行疏导,使其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

1.3 观察指标

1.3.1治疗依从性

自行设计《血液透析治疗依从性调查研究问卷》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按不擅自停止治疗、不随意调整治疗和滥用药物、饮食合理、控制水分摄入、规律作息、戒烟戒酒、保持积极心态,家庭成员支持八个方面,能够执行7项或以上者为完全依从,执行6项或以下者为不完全依从。

1.3.2 负面情绪评分

采用HAMD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HAMA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分值越高、负面情绪越剧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得结果按P

2 结果

2.1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后其透析治疗完全依从率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2.2 负面情绪评分

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后HAMD评分(26.31±3.57)分,HAMA评分(18.09±2.36)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最常见治疗方法,其在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由于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许多患者在此期间会出现情绪的波动,逐渐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甚至对治疗过程产生厌恶、抗拒等消极情绪,拒绝配合治疗,造成临床治疗中断率的上升[3]。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对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导致其日常生活的某些习惯对透析过程不利,损害其总体治疗效果。

以上存在的这些血液透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均提示我们,恰当的护理干预在这一长期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针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良情绪及对治疗相关知识的匮乏,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及基本的健康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及重要的[4]。有效的心理沟通可以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并引导其走向乐观积极的方向,给患者及时的鼓励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基础的健康教育可以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树立何种习惯,如何妥善保护内瘘以延长其寿命等等,均有益于血液透析的有效开展[5]。

为了明确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使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后发现,其治疗过程中的完全依从率大幅高于对照组患者,可见在良好的心理沟通及对健康常识的了解后,患者更加愿意配合临床治疗,且具有更大的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在我们后续对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检测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可见心理沟通对改善患者情绪状态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采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且降低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厉淑荣,肖合存,林兴凤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081-1083.

[2] 陈金霄,施素华,梁萌.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0,8(9):2353-2354.

[3] 郭泽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3):4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