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内河涌综合整治;排涝规划;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内河涌河网密布,交通便利,在此特有的地理条件下,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由于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发展的影响,很多内河涌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阻碍。在2010亚运会的大背景下,广州启动《青山碧水蓝天计划》,全面开展污水治理和内河涌综合整治,珠江和河涌整治坚持推进近十年,投入各项资金100个亿,目前在珠三角城市中已实现大面积的内河涌综合整治和大中型水库的基础建设,加大了对于珠江三角洲内河涌的综合治理力度,目的在于通过对其实施治理恢复内河涌原有的生态功能,从而为生态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条件,提高城市的总体建设水平。

一、规划的标准和计算的公式

(一)规划标准的选择

在进行河涌的排涝规划时,可供选择的标准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由水利部规定的排涝标准,主要是按《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和《排水工程技术规范》进行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采用的排涝设计为降暴雨的重现期为十年一遇全天候暴雨3d排水至农作物的耐淹高度。另一种是由城市建设部门制定出的排涝标准,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和《城市排水规划工程规范》进行设计,在对降水量进行计算时,通常分为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暴雨重现期一般为1-2年,暴雨的强度计算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Q =253271(1+0.4631gP)/(t+10.01)0.675,其中Q值为暴雨强度,P值为暴雨的重现期,t值为降雨的持续时间,因规范的设置不同,因此计算出的排涝规划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城市建设部门制定出的排涝的设计更能够满足城市的排水要求,适合在排水需求面积较小的局部区域。在包括农田、道路和山地的区域中,由于排水的需求较大,需采用水利部门制定的排涝标准。

在进行排涝的工作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区域中,要进行20年一遇的全天候设计,暴雨1d进行排放完成的设计,在中等城市和城镇中采用10年一遇的全天候设计暴雨1d进行排放完成的设计。以此为标准计,珠江三角洲的排涝的标准设计为10年一遇最大全天候设计暴雨1d排放完成,并且不能产生洪涝灾害。

(二)计算公式的选择

在对洪峰的流量进行计算时可以采用公式推理、毛雨概化峰值和综合单位线法进行计算,以上三种方法根据所规划的珠江内河涌特征和条件进行选用。在面积较小的流域中,面积小于或等于10平方千米时,由于洪峰的区域中呈现出树叶状,因此会产生水流的向中部区域的聚集,从而就难以进行实际测量,此时就需要采用推理公式法。在面积较大的流域中,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时,采用综合单位线法。在一些含有耕地等的地形中,采用毛雨概化峰值的计算方法。

二、排涝水文计算

在进行排涝水文的计算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水文分析软件模拟法、平均排除法和比降法。

(一)水文分析软件模拟法

在产生暴雨的时期采用推理公式法对水温进行计算,在暴雨集中面积较小的区域使用推理的方式进行计算,按当地的暴雨等值线分布图和暴雨的径流图对产生的洪水量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要根据统计参数分布图对集水区域中的各个点进行降雨频率的计算,然后再按暴雨的定点定面的关系进行暴雨量的计算,对于频率相同,时间不同的降雨量分为长短包进行控制,通过计算得出设计暴雨的时间历程的分配,通过产流的计算得出设计的净雨量的产生过程,使用汇流计算的方法得出设计的洪水水量。在进行排涝的水文计算时主要采用水文分析软件模拟法进行计算。其软件能够实现对于河涌整体布局的全面模拟,在对泵站的运行进行掌握的前提下实现合理调度,提供水量平衡,为设计人员进行更加准确的数据核对和治理分析提供有力的条件。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要将来自于上流的水量的产生过程以线性的方式进行输入,同时对各个泵站和河涌进行良好的设置和调度。在对其进行计算时要实现正常水位、排水位和控水位。该软件已在广州、佛山等多个城市的多个片区的排涝规划计算中成功运用。

(二)平均排除法

采用平均排除法进行水文的计算主要是根据排水面积中设计出的径流的深度,对固定的排水的时间内产生的排涝的总量。设计的径流深度是按照径流系数和实际的暴雨降雨量相乘,并减去滞水量所得。

(三)比降法

在珠三角内河涌中的河床大都没有比降,而在水流的流动水面中存在着比降,因此就要采用比降的水文计算方法保证排涝泵站的规模能够满足排涝的要求。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实现闸站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通过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使用平均排除法进行规划的流量较低,但在具体的使用中,排涝的面积较小,水文分析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够直接计算出河涌的水位线,而比降法的使用则对排涝的条件进行了综合的考虑,因此在使用中涉及到的问题较全面。

三、引入水面率及兴建调蓄湖对排涝规模的影响

(一)水面率

水面率是指承载水域功能的区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率,其目的是提出一个指标,评估在自然力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人类社会和水域自身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而通过水域管理工作,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般情况下,水面率减小,排涝模数相应增大,但是二者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不同地区水面率与排涝模数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水面率过小使城镇的调蓄能力减弱,造成排涝流量过大,给城镇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加重了经济投入成本;而用无限加大的水面率来减低排涝模数又不符合城市发展建设,给城市用地布局带来影响。因此,要寻求最优水面率以确定适合当地排涝标准的排涝模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兴建调蓄湖

在内河涌规划设计通常会考虑兴建用来蓄滞洪的人工调蓄湖,利用调蓄湖蓄涝水来减少排涝。目前珠三角比较出名的人工调蓄湖有广州白云湖、海珠湖、萝岗湖等。以海珠湖湿地公园为例。海珠湖湿地公园于广州城海珠区东南部,被称为广州市的“南肺”和“肾”,主要包括万亩果园、海珠湖及相关河涌39条,总用地面积约800公顷,水域面积达380公顷,是珠三角河涌湿地、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兴建一定规模的调蓄湖,不但可以减少排涝泵站的投资,还可以减少日常运行抽排和维护费用,对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增加环境生态效益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进行排涝规划是进行内河涌治理的关键问题所在,不仅要按珠江三角洲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设计,还要保证设计能够满足今后计划时间内的使用。采用科学的、成熟的方法进行计算,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实现最优的排涝方案设计,促进其排涝工作的有效实行,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通过水域管理及内河涌整治工作,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丰效.定性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研究[J].固原师专学报,2002(16).

[2],陈守伦,袁建国.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防洪规划后评价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03(21).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广西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作用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法家、道家为核心,此外还兼有墨家、兵家、佛教、西方文化等意识形态。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广西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诸如广西山水文化、铜鼓文化、山崖笔画文化、民族风情文化、歌海文化等等,都是一些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研究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的作用研究,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对深入了解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当地人民群众道德文化修养及推动该区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方法。

一、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目标是各个国家追求的理想状态,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高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广西有着悠久的民俗传统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虽地处西南边疆,民族种类众多,经济发展落后,但当地的人民社会矛盾较少,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除此之外,广西的自然风光十分秀美,山水文化驰名中外,遭受的破坏较少,较好的维持了景观原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西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文明、和谐理念。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念,主要体现在当地的农耕文化上。广西隶属亚热带地区,当地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这与游牧民族或者渔猎民族不同,这种相对固定区域内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理解与大自然之间密切相连、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这种和谐理念可以从广西各类艺术形式中可以发掘出来,比如桂林的山水石刻、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和刘山姐为代表的山歌文化等等都是对此最真实的写照,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和对人生的执着热爱,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团结友爱的群体意识和和谐共处的文化精神。

二、广西传统优秀文化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例如壮族的铜鼓和山花壁画,在世界上久负盛名。“三月三”歌节独具特色,“印象刘三姐”等歌舞类节目也闻名遐迩,走向全国。这些传统文化既创造了精神文明,也开发了物质文明。以广西“三月三”歌节为例,农历三月三在广西的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米饭,染彩蛋,杀鸡宰鸭,喝酒庆贺。从1996年起,贵港市率先把“三月三”歌节办成了“三月三”艺术节,2014年“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的法定节日,提高了规格,扩大了规模,丰富了歌节的内容。这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尊重了各族人民。

在民歌节中,以传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跃了商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满足了当地群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此外,通过民歌节,使得民间的传统文化活动升华到国家艺术的高度,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得到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可以从中互相借鉴、吸收经验。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各族人民在形式上、心理上凝聚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国家民族或政治民族形式的形成,增强中华民族意识。这于无形之间也增强了民众的爱国心。

三、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

文化具有传承性。广西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广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广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

文化也具有创新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间的封闭状态也逐渐被打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是势不可挡。当各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频繁越密切,民族传统文化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行不断改革,才能更加贴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紧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潮流不断向前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距今已有一定的时间距离。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总是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而与现代优秀文明存在差异。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应搜西安祛除陈旧的,过时的,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东西。同时加入反映现代,乐于为现代人接受的东西。这是因为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为了满足现代人需要,为现代人服务的,要坚持时代性原则反对复古主义。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全球多元文化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应当不断地进行创新并转变过去旧的发展方式,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对策,更紧密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要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当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也应注意保持其民族传统特色的东西,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使民族传统文化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地人民精神和思想的集中体现,包含了当地人民对情感生活和现实环境的人生思考和智慧凝结,对当地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形成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对当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意义。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因此重视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它的正功能,让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3

    1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

    建筑的风格作为外在表现形式,能够体现艺术、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内涵。装饰设计的风格与建筑的风格流派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以及文学和音乐的风格流派对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建筑的个别设计,都和气候及地点有关,还需要对建筑施工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考虑,这也是世界各地的建筑具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在建筑室内设计风格中,一种典型的风格形式多数是实现了与当地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的紧密融合。在民族特性、社会体制及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等外在风格因素,只有实现与创作构思及创作者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等风格内在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赋予建筑设计装饰以文化内涵,这样的室内环境构建能够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心理及精神的平衡,从而实现建筑风格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在具体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通过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的运用能够创造出功能更加合理,环境更加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的物质技术及精神文化必将不断发展,这就使得建筑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2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在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具有功能复杂而又多变的特点,随着我国室内装饰材料及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所追求的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建筑的装饰中,一种建筑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往往对文化及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更加注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和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在室内设计中,不同流派的产生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还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总而言之,做好建筑风格与建筑文化的研究,能够实现建筑本身更高层次的和谐,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最终做到在遵循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对历史的超越。

    3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的延伸

    在建筑装饰设计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变的。这就使得传统造型艺术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的建筑设计,在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上具有同样的适用作用。人们通过反复描摹一个图形,不仅能够得到审美意义的外形,还可以让图形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图形符号能够实现建筑内在意义的外在表达,能够实现观念的具体外化。这些意义最初大多出自对自然的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以及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符号在历朝历代的器具装饰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而通过对图形符号这种“形”与“意”的历史延伸与衍变,还可以得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形”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能够通过建立新的审美观念来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母题”不断的丰富与拓展。

    4现代化传统建筑装饰风格设计

    在现代化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设计中,最成功也是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能够实现置身建筑中能够感觉到传统建筑文化及精神,但却找不到一处与传统建筑的实例有直接关系的地方。也就是说,能够将传统的亭子放在玻璃幕墙的楼顶上,或在入口处通过放置传统的拱门,把传统的装饰标志放在外墙的楼角及砖上,或以混凝土仿做斗拱,这些可以说这些做法只能算是一种仿古设计的例子,如果能消化及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实现项目设计有关事物的了解,两者便不谋而合,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传统的精神。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4

如果说建筑是一种静止的空间艺术,那么服饰就属于一种流动的空间艺术,它们都需要空间的体量感;建筑是与人们活动习惯相应的空间特点,服饰是随着人体结构变化与活动习惯出现的空间特点,这种亲缘关系决定了建筑与服饰之间直观的与间接的可借鉴性。

服装与建筑的关系表现在很多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受到建筑样式的启发。法国著名设计师波尔・波阿莱就曾从伊斯兰教寺院的尖塔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名为“米那莱特外形”的时装款式;迪奥在1953年秋季时装会上推出“埃菲尔塔式夜礼服”和“圆屋顶式连衣裙”;皮尔・卡丹,第一次来访中国,推出了名为“西安飞檐”时装系列;而Gianfranco Ferre品牌更是开创了时装的建筑式美学,将硬朗的线条带入服装设计中,成功实现建筑与时装两者的完美融合,_直以来该品牌坚持了这种建筑美学的服饰特点。

服装与建筑的联系有时并不是那么直接的,而是在文化的渲染下呈现出的关联性。创立于“风车之国”荷兰的Viktor&Rolf以怪诞不羁的设计手法以及令人咂舌的空间艺术感,与荷兰建筑的空间艺术相得益彰。2011Viktor&Rolf春夏服饰与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建筑在色彩选用及外形轮廓都非常形似。他并没有有意识的以此为灵感来源,但却出现了惊人的相似,这便是在同样的文化气质下潜移默化的孕育的结果。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6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建筑体系结构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化建筑在推动建筑体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使传统文化建筑体系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改变了城市建筑结构的美观性。文化建筑结构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形态和内部结构环境,因此其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也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正在不断提升,在审美观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文化建筑;审美心理;环境艺术设计

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做出评价的过程,审美可以说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但是其也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审美心理的形成需要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说,通过建筑结构的表达使建筑物本身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民族特性。文化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结构,是群众感知建筑和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所以文化建筑的存在必须要依赖与环境,而且要与环境融合,才能实现其艺术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文化建筑的艺术特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使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合大众审美需求,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1、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指的是允许人们参与、游嬉的,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文化和道德修养的场所,通常指的是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建筑。另外,某些游乐园、学校以及历史遗迹也可以划分到文化建筑的范畴内。文化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通过文化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可以衡量城市发展的综合水平。

2、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指的是以环境为依托,结合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需求,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和物质技术手段,设计出符合大众精神文化追求的、具有合理的建筑结构和外部环境的手段。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赋予文化建筑更饱满的文化教育内涵,同时也可以营造出具有人文精神特质的建筑结构。环境艺术设计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尊重人的需求,使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环境达到和谐、一致,以此实现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对于文化建筑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其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保证文化建筑使用功能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3、以环境艺术设计为载体的文化建筑

利用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为不同时期的文化建筑赋予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早在封建王朝,就应用相对独立的墙体组合来划分统治者和平民之间的领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环境艺术在文化建筑中的价值体现更加明显,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能够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建筑,如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凯旋门等等,因此,想要使文化建筑的价值更好的体现,必须要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来实现。

二、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文化建筑的审美特征

1、审美主体的大众性

如今,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渐增强,大众对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有着更高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是传达大众文化的重要途径,为了群众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建筑需要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营造出不同的形象和空间文化,满足审美主体的大众性。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文化建筑应当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将日常生活作为其存在的环境,面向大众,为大众展示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同时,文化建筑的室内和室外环境都应该是易于接近的,是可以为民众提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场所。从审美主体的大众化角度来说,文化建筑要依靠自身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民众观众,才能实现其作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

2、信息传达的多样性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信息的传播渠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网状的信息网络代替了以往在城市或者农村单一的信息交流模式,所以在信息的传播形式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文字的传播,图像、视频等方式逐渐走入大众,成为了新的信息体验方式。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文化建筑必须要满足新时期信息传达的需求,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要实现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以新型的网状转播形态覆盖城乡群众的社会和生活的每个角落,使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更广阔的信息获取途径。

3、文化传达的模糊性

信息可以分为限制性和非限制两种,想自行的信息需要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而非限制行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一般只能用模糊的语言表达,信息主体则需要通过自己的感知去判断。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所表达的信息,正是具有不确定性的非限制性信息,其无法通过精准的语言作为表达形式,需要通过建筑结构、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进行表达,而信息的内容则需要人们自己去联想和感知。因此,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和信息量,会由于每个人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一方面,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也不同;另一方面,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在信息表达方面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所以人们无法对文化建筑传达的信息进行统一的、全面的思考,只能抓住其中某些重点内容进行思考。另外,文化建筑通常也包含大量的视觉符号,其传达的信息也由于不同人的感受和理解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4、审美直觉具有直观性

文化建筑本身包含了丰富的视觉符号,视觉信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感官方式,通过视觉符号的判断,人们可以对其所观察到的世界具有直观的认知和把握。与其他类型的感官相比,视觉具有更快、更直接的优势,而且视觉感官可以将文字、图形和形象进行紧密的连接,可以将单纯的视觉感受转变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存在的多层关系,增强视觉感官的判断能力。因此也可以说,视觉感官是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也是审美直觉的直观体验。所以,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大多是利用图案、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视觉形式来呈现,而且依托视听媒介的方式对信息进行传达,使大众对其传播的信息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三、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

1、自由、快乐的审美需求

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为人们带来自由、快乐的感受,满足群众最基本的审美需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承担了更多的文化传播的使命。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满足人们群众心向美好,向往自由、快乐的审美需求被推到了更高的高度上。为了满足现代人们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自由、快乐的审美需求,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加入更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贴近生活的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带给人们更多自然、真实的感受,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可以从艺术中感悟生活的美好,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人类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价值。

2、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

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一方面体现在受众的感官需求方面,除了视觉感官,还需要满足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体现在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方面,可以为人们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人们对于环境艺术的感知,要充分调动所有的感官,形成空间和时间上的共同感知,而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构建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态、颜色、图形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官感受,甚至可以通过花草给人嗅觉上的感官提讨厌,而这些不同的感官体验都需要以人们多元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多元感官艺术的审美需求反映的是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发展更加趋向于自然和纯朴的艺术审美表现。因为自然环境便是如此向人们提供多元而非单一的感官艺术体验。

3、动态的审美需求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加深,一成不变的、被动的审美过程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文化建筑和环境艺术的审美需求,而应当为审美赋予更多动态因素,让人们看到运动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能引领大众进入更高的审美层次中。动态的审美需求是环境艺术设计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人们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体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外到内、由上至下不断变化的欣赏过程为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设计师,要充分利用文化建筑这种特殊的优势,利用不断变化的空间因素为大众营造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不断变化的环境分为。同时,时间的推移也会使文化建筑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要素形成不同的艺术形态,满足人们动态的审美需求。另外,让大众更多的参与到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的创作中,也是满足大众动态审美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在设计和维护时邀请群众一同参与,有利于在双方之间构建更有效的沟通桥梁,可以使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成果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思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论述了审美心理视角下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在时展的轨迹下,文化建筑的审美主体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大众性,而大众的审美追求以实现人的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朱发电和落脚点,虽然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但是其受到环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如、社会制度等等,因此,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从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出发,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文化建筑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涛.传达空间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李砚祖.环境艺术的新视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樊帆.从审美角度探讨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作家,2014-01-28.

[6]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06-15.

[7]霍迪.从审美角度探讨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5-03-15.

[8]周剑.论文化建筑环境艺术的系统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