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1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体育锻炼习惯主要是发生在运动环境条件下的一种行为,其特征主要反映为“运动性”和“习惯性”。锻炼习惯的概念是一个典型的多维综合性问题,由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难以度量,目前对概念的研究很难准确而全面地体现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用其解释体育锻炼习惯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现象,误导认识、评价和干预决策等方面。而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SM),是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以规范方法为基础,简便、实用,有助于实现对多要素问题认识与分析的层次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本研究在初步探索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将含糊不清的体育锻炼习惯概念转化为相对直观的模型,并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解释结构模型的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成若干个要素,根据实践经验和知识,辅助计算机,最终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它能够从众多构成因素中根据影响程度与影响层次对各要素进行划分,寻找出直接影响要素和间接影响要素,从而能够帮助决策层集中精力于最重要的关键点,提高效率。锻炼习惯概念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对影响锻炼习惯的不同要素进行准确的判断,对科学理解锻炼习惯形成的内在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1 ISM小组的成立

实施ISM的小组是一个以作者为主,由关心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专家学者,12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研究对象等近50余人组成,相关工作主要通过email联系完成。

2 影响因素确定与分析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随机选取的150名上海、江苏两地高校一、二年级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男85人,女65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文献和5位锻炼心理学专家的建议,采用综合取向运用归纳法对调查和访谈内容进行筛选,得出与大学生锻炼习惯相关的19个因素,分别是锻炼习惯、锻炼行为、行为重复、行为稳定、行为控制、行为简单化、运动能力、思维模式、意识参与度、心理效能、锻炼意向、自我评价、锻炼情境、自动化、身体健康、锻炼兴趣、锻炼效果、锻炼评价以及人际关系(以S1~S19表示)。然后选取30名学生对19个结构要素的两两关系进行判断(见表1),表中数字表示该单元行的要素对列的要素存在影响的学生人数。

3 确定相关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在解释结构模型法中,邻接矩阵是对系统要素两两之间的直接关系的描述,Si对Sj有影响填1,无影响填0,对于相互有影响的因素,取影响大的一方为影响关系,即有影响。其中,“有影响”尽量选择直接的影响关系,不考虑间接的影响关系。

所有矩阵元素只有1和0,它属于布尔矩阵,根据不同阈值下获得的解释结构模型与概念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经过小组讨论,建立各要素的相关性。把表1转化为表2。

通过对学生判断的分析,学生对锻炼习惯概念的初步判断与之前研究的概念特征基本上吻合,只是在社会适应的团结合作和竞争意识方面存在着差异。

4 生成可达矩阵

可达矩阵是指用矩阵形式来描述有向连接图各节点之间,经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以到达的程度。可达矩阵R有一个重要特性,即推移律特性。当Si经过长度为l的通路直接到达Sk,而Sk经过长度为l的通路直接到达Sj,那么,Si经过长度为2的通路必可到达Sj,通过推移律进行演算,这就是矩阵演算的特点。所以说,可达矩阵可以应用邻接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并经过一定的演算后求得。根据表2的邻接矩阵,采用布尔代数运算规则进行运算后得到可达矩阵(见表3)。

以可达矩阵为准则,在一个多级结构中,如果Si是最上一级单元,它必须满足下述条件:R(Si)=R(Si)∩A(Si)。这样,确定出结构的最高一级要素。找出最高级要素后,即可将其从可达短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短阵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次类推,就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级要素集合,最后生成骨干可达矩阵(见表4)。

5 绘制递阶有向图

根据骨干可达矩阵S的要素和关系,得出分级递阶结构模型,S10和S12为强连通块,它们之间构成回路,在分级递阶结构模型中增加S12,得到完整的分级递阶结构模型,即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的解释结构模型(见图1)。

6 分析与结论

青少年锻炼习惯概念解释结构模型分为3层:第一层是已形成的锻炼习惯,第2层是锻炼习惯的3个组成部分,第3层是锻炼习惯的具体表现。锻炼习惯是否形成直接决定第2层的锻炼行为、思维模式和锻炼效应,主要反映锻炼习惯的实质。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锻炼行为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锻炼行为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锻炼行为的倾向性。锻炼思维模式是指人们在体育锻炼实践中经验积累的抽象和升华,是对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

行为的稳定性是锻炼习惯产生的前提。体育锻炼习惯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是对特定情境刺激的反应,包括稳定的锻炼频率和锻炼情境。其锻炼行为不会因时间、空间、环境等变化而变化。

锻炼效果的积极性是锻炼习惯形成的动力。锻炼的积极效应,具体表现为身体健康,有较高水平的体适能和运动能力、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实现个体需要的能力。效果的积极性也是区分好坏习惯的标准,同时是辨别锻炼成瘾的标准之一。

锻炼行为的自动化是锻 炼习惯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随着锻炼行为和情景的巩固和发展,其锻炼行为开始在低意识控制下进行,较低的锻炼意向性,并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效率。但是动作自动化形成后,当环境变化使自动化受阻时,锻炼的意向便会增强。

参考文献: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918-933.

[2] Triandis H C. Values,attitudes,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G]//Howe H E.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0:195-259.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3:1281-1297.

[4] Bargh J A. Conditional automaticity:varieties of automatic influence in social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G]//Uleman J S,A Bargh J. Unintended thought[M]. New York:Guilford,1989:3-51.

[5] 王华倬. 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81-84.

[6] 王则珊. 试论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J]. 体育科学,1992,12(4):16-18.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2

关 键 词:学校体育;锻炼习惯;解释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7;g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5-0093-04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进行了许多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没达成统一的共识。wood等[1]认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反应形式,是一个人在稳定的环境中重复一特定的行为。当完成新的或少见的行为时,需要努力的思考和较多意识的关注。多数学者参考并增加了一些自动化的行为频率因素[2]。还有一些人则强调情境恒定因素[3]。巴奇区分了3种自动性的过程,即前意识,后意识和目标依赖。而锻炼习惯则属于后一类[4]。国内学者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7]。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体育锻炼习惯主要是发生在运动环境条件下的一种行为,其特征主要反映为“运动性”和“习惯性”。锻炼习惯的概念是一个典型的多维综合性问题,由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难以度量,目前对概念的研究很难准确而全面地体现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用其解释体育锻炼习惯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现象,误导认识、评价和干预决策等方面。而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sm),是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以规范方法为基础,简便、实用,有助于实现对多要素问题认识与分析的层次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本研究在初步探索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将含糊不清的体育锻炼习惯概念转化为相对直观的模型,并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解释结构模型的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成若干个要素,根据实践经验和知识,辅助计算机,最终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网络结构模型。ism属于概念模型,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8]。它能够从众多构成因素中根据影响程度与影响层次对各要素进行划分,寻找出直接影响要素和间接影响要素,从而能够帮助决策层集中精力于最重要的关键点,提高效率。锻炼习惯概念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对影响锻炼习惯的不同要素进行准确的判断,对科学理解锻炼习惯形成的内在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1 ism小组的成立

实施ism的小组是一个以作者为主,由关心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专家学者,12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研究对象等近50余人组成,相关工作主要通过email联系完成。

2 影响因素确定与分析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随机选取的150名上海、江苏两地高校一、二年级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男85人,女65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文献和5位锻炼心理学专家的建议,采用综合取向运用归纳法对调查和访谈内容进行筛选,得出与大学生锻炼习惯相关的19个因素,分别是锻炼习惯、锻炼行为、行为重复、行为稳定、行为控制、行为简单化、运动能力、思维模式、意识参与度、心理效能、锻炼意向、自我评价、锻炼情境、自动化、身体健康、锻炼兴趣、锻炼效果、锻炼评价以及人际关系(以s1~s19表示)。然后选取30名学生对19个结构要素的两两关系进行判断(见表1),表中数字表示该单元行的要素对列的要素存在影响的学生人数。

3 确定相关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在解释结构模型法中,邻接矩阵是对系统要素两两之间的直接关系的描述,si对sj有影响填1,无影响填0,对于相互有影响的因素,取影响大的一方为影响关系,即有影响。其中,“有影响”尽量选择直接的影响关系,不考虑间接的影响关系。

所有矩阵元素只有1和0,它属于布尔矩阵,根据不同阈值下获得的解释结构模型与概念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经过小组讨论,建立各要素的相关性。把表1转化为表2。

通过对学生判断的分析,学生对锻炼习惯概念的初步判断与之前研究的概念特征基本上吻合,只是在社会适应的团结合作和竞争意识方面存在着差异。

4 生成可达矩阵

可达矩阵是指用矩阵形式来描述有向连接图各节点之间,经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以到达的程

。可达矩阵r有一个重要特性,即推移律特性。当si经过长度为l的通路直接到达sk,而sk经过长度为l的通路直接到达sj,那么,si经过长度为2的通路必可到达sj,通过推移律进行演算,这就是矩阵演算的特点。所以说,可达矩阵可以应用邻接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并经过一定的演算后求得。根据表2的邻接矩阵,采用布尔代数运算规则进行运算后得到可达矩阵(见表3)。

以可达矩阵为准则,在一个多级结构中,如果si是最上一级单元,它必须满足下述条件:r(si)=r(si)∩a(si)。这样,确定出结构的最高一级要素。找出最高级要素后,即可将其从可达短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短阵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次类推,就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级要素集合,最后生成骨干可达矩阵(见表4)。

5 绘制递阶有向图

根据骨干可达矩阵s的要素和关系,得出分级递阶结构模型,s10和s12为强连通块,它们之间构成回路,在分级递阶结构模型中增加s12,得到完整的分级递阶结构模型,即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的解释结构模型(见图1)。

6 分析与结论

青少年锻炼习惯概念解释结构模型分为3层:第一层是已形成的锻炼习惯,第2层是锻炼习惯的3个组成部分,第3层是锻炼习惯的具体表现。锻炼习惯是否形成直接决定第2层的锻炼行为、思维模式和锻炼效应,主要反映锻炼习惯的实质。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锻炼行为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锻炼行为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锻炼行为的倾向性。锻炼思维模式是指人们在体育锻炼实践中经验积累的抽象和升华,是对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

行为的稳定性是锻炼习惯产生的前提。体育锻炼习惯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是对特定情境刺激的反应,包括稳定的锻炼频率和锻炼情境。其锻炼行为不会因时间、空间、环境等变化而变化。

锻炼效果的积极性是锻炼习惯形成的动力。锻炼的积极效应,具体表现为身体健康,有较高水平的体适能和运动能力、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实现个体需要的能力。效果的积极性也是区分好坏习惯的标准,同时是辨别锻炼成瘾的标准之一。

锻炼行为的自动化是锻炼习惯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随着锻炼行为和情景的巩固和发展,其锻炼行为开始在低意识控制下进行,较低的锻炼意向性,并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效率。但是动作自动化形成后,当环境变化使自动化受阻时,锻炼的意向便会增强。

参考文献:

[1] wood w,tam l,guerrero wit m. changing circumstances,disrupting habi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918-933.

[2] triandis h c. values,attitudes,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g]//howe h e.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0:195-259.

[3] wood w,quinn j m,kashy d a. habits in everyday life:thought,emotion and ac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3:1281-1297.

[4] bargh j a. conditional automaticity:varieties of automatic influence in social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g]//uleman j s,a bargh j. unintended thought[m]. new york:guilford,1989:3-51.

[5] 王华倬. 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81-84.

[6] 王则珊. 试论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j]. 体育科学,1992,12(4):16-18.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3

关键词:创新;改革;初中体育;教学

初中体育教学是新课标所重点强调发展的对象,体育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开展全民健身、阳光健身,帮助储存充分的精力以备战今后更加困难的智力挑战。但是,实际上的初中体育教学一直处于效率低下、课堂散漫、教学手段陈旧、学生提不起兴趣的窘境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群体分析的不细致、对新课标体育教学要求研究不透彻。要想与现阶段素质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符合,就必须根据初中生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对新课标教学要求作出透彻细致的研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探究体育锻炼的魅力,使学生发自内心对体育感兴趣,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手段,引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初中体育改革创新的立足点

1.有效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

初中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有效教学情境的创建和教学氛围的烘托。教学情境的建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帮助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总的来说,课堂教学的组成包括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带领学生的责任,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大一部分要靠建设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情境来支撑,这些内容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信息反馈

教师的任务是最大程度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只靠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输是无法达成教学效果的,必须包含学生对信息的反馈。所谓信息反馈,即学生将是否理解课堂上教授的体育知识、自己哪里不懂、是否适应教师的授课形式等信息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教学调整方案,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共同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3.将目标空间作为教学开展的重点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初中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而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空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将目标空间作为教学开展的重点。教师应该处于引导者的位置为学生设置目标、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自我探索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真理的内容和规律。

二、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新课标的提出给初中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条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今初中体育教学必须结合自身情况,从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是多种方法交叉结合,为学生打造创新性、多元化的现代体育课堂。

1.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的实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分层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身体素质而分别开展的教学手段,可以说分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很多学校,一到体育课的时间,就经常可以看到操场上散漫的队伍和学生不情愿的表情,很多学生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兴趣被整体教学所压制。而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的教学,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所有学生的愿望都有机会得到满足,在素质平等的小组内,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对体育课的兴趣也会大大提升。

2.用有趣的竞赛促进教学开展

初中生说到底还是孩子,对玩耍的热情还没有完全熄灭。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这一年龄特点,适当引入游戏竞赛的教学形式,比如说可以组织一场篮球运球赛,让学生在运球的同时掌握到技巧并体验到学习之余的乐趣;或者开展体育知识竞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竞答,给答对更多题目的小组自由时间的奖励等。

3.循循善诱、激励学生找到体育锻炼的自信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上体育课,不是因为真的不喜欢,而是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够高或是出于没有自信,不能顺利开展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这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加油打气,细心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的要领和原则,循循善诱,用激励的话语给学生制造动力,鼓舞学生大胆尝试新的挑战,激发每一名学生的运动天赋,让体育课堂变成学生自由放松身心的舞台。

4.教师要打入学生内部,促进课堂氛围变得和谐轻松

体育教学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严谨、不苟言笑,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毫不吝啬地打入学生内部,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朋友,给学生亲切的指导和诚挚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体育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更多关心和兴趣。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用活泼的语气和教学风格放松学生的身心,给学生新鲜的上课体验。

5.建立多元化的公平评价机制

初中体育课程的最终考核象征着学生在一学期内取得的体育学习成果,但是许多学校的考核机制古板陈旧,只看一纸试卷上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实际的课堂表现。新课标要求对学生的体育考核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展示成果、知识掌握程度等,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将学生的体育成绩分割成多个部分,最终按照比例进行最终计算,还学生一个最公平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开展为学生自我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设计体育教学,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从自身出发,改善自身的教学误区,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手段,用亲切和蔼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给学生加油打气,帮助学生找回体育锻炼的信心,最终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4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地在班上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体育课、活动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面对班上“文弱书生”的体能现状,首先就是使学生的观念转变,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从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家长会做起,配合班主任向家长、学生宣讲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德智寄于体”,健康第一,才会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存在,使学生与家长产生共识,使学生自身对体育课、体育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学生才会自我充电。在抓住学生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契机,让体育素质教育迅速占领宣传阵地,利用初三的黑板报广泛宣传。为了贯彻体育素质教育,抓好初三体育课、活动课教学,根据学生的体能现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体能分组强化训练,以点带面,抓好学习尖子体能及差生的转变工作。

例1:熊倩同学在第一次体能立定跳远测验为零分时,还是无所谓的态度,班上许多同学都关注着她的情况,面对典型的文弱书生,教师耐心的指导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转变她的体育意识,强化和布置她在课外要自觉加强锻炼,告诉她要逼出自己的潜能,在平时遇有楼梯不要走上去,而要跳上去,并号召全体同学监督她,几个月后,她的立定跳远素质就达到满分,还带动了其他同学。

例2:周宇翔同学,文化成绩是第一名,可在体能测验,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均为零分,是一个典型的轻视体育素质重视文化的“文弱高材生”,且在上体育课时有病无病经常请病假,独自躲在教室看书。针对该生的思想,让大家都来关心他、帮助他,同时教师利用每天的课间操,在操场单杠练习场地上等他,让他伴身边好友一同前来参加锻炼,教师及时保护、帮助他们练习,风雨无阻,雨天教师为他撑伞,从不间断,终于使他在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体能素质达到测试满分,而且从此,他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校“三好”学生。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5

关键词: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 作用

体育课具有一般文化课的特点,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并有严格的考试制度,由此体育课确实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但是体育课又有不同一般文化课的特点,它要求组织、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技术,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通过教学和专门安排一些身体练习,增强学生的体质。从上述意义上来讲,体育课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中,重视和突出体育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体育课在全面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仅仅上好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1.体育教学与体育课外活动

体育课是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计划开设的,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课堂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各个方面。体育教师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制订教学计划,但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当今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出现,社会体育设施日益增多,体育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体育教学大纲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在课外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的要求。

我们在强调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组织形式。因此,在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必须积极认真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做到相互密切配合,更好地完成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

2.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2.1早操与课间操

早操在我国具有很长的历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都必须参加的,它使学生呼吸新鲜的空气,开始一天的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课间操,是在我国坚持最好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一般是在上午上完两节课后,走出教室,集体做操,它可以调剂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能够达到一定的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遗憾的是,近十年来,我国的两操质量每况愈下,特别是课间操,在中学时期还能够维持下去,可进入大学则没有课间操了。希望有关的各级领导给予两操足够的重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

2.2抓体育骨干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为了增强锻炼的效果,必须在组织管理上下工夫,加强领导,充分指导,努力发挥每个体育委员和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锻炼身体。目前,因为学校普遍存在人数众多与场地器材匮乏的情况,所以学校更需要在管理上加强统筹,协调好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保证场地与器材能够有效地被学生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资源的获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2.3运动竞赛

在学校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既可以活跃学生的生活,加强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又可以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应根据季节和本校传统经常举办各项小型多样的院系、班级的比赛,但是对比赛必须加强教育和管理,既要发扬拼搏精神,更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胜不骄败不馁,讲团结、讲友谊,绝不为了比赛项目的输赢弄虚作假,甚至以野蛮粗暴的方式赢得比赛。这是在组织各项运动竞赛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否则,指导思想错误,作风不正,虽然赢得了比赛,但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恶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是不可取的,能否使学生经常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乃至终身保持体育锻炼,最关键的一点,是能否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学生逐步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变不自觉为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

3.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巩固了体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完成了学校体育的任务,达到了有效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每周只上一次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据有关研究表明,每周进行三到四次的体育活动,每次一小时,并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对于发展学生的身体,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每周只上一次体育课,就难以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但是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技巧是与练习的时间与次数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利用一部分时间复习和巩固课堂中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称之为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技术延伸和补充。

因此,仅仅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消化课”及“体育课的继续延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只是强调了课外体育活动的部分作用,而没有全面地评价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期,要求我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适应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尽管在工作中,有的学校面临如场地器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改革体育教学,把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早操、课间操、运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作用,全面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6

一、体育寒假作业的重要性

1、体育寒假作业应该是习惯而不是负担。学生在学校期间一星期有大课间活动、体育课这样的时间给学生充分锻炼,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预防生病,另一方面,通过运动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有利于文化课中集中注意力,积极开动脑筋。学生在学校已经养成这种动的习惯、与伙伴一起游戏的氛围,当学生进入寒假时仍然要将体育锻炼进行到底,保持好这个习惯,不要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负担。

2、坚持运动,享受健康。众所周知,寒假是最容易长胖的假期,天气冷,怕运动,整天就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不进行体育锻炼,加上过节饮食上大鱼大肉,更加危害学生的健康,有些同学一个寒假回来就胖了一圈,运动能力下降,行动缓慢。所以,不要让学生在寒假里长胖,让运动及合理的饮食帮助学生度过愉快健康的假期。

二、体育寒假作业布置的注意点

1、操作具有可行性。寒假作业的布置必须是根据学生现有的条件制定的,有一定的物质、场地和器材作为基础,并且作业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具有可行性。在布置寒假作业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住小区的场地设施、一起练习的伙伴、自己的弱项和喜欢的运动项目,通过调查―讨论―修改―制定计划的程序,将寒假体育作业制定出一套可行的计划与可以考量的标准。

2、组织形式灵活性。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些同学是住在同一小区的,并且该小区有相应的健身场地,如篮球场,多功能健身器材,这些同学可以进行小组合作锻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的锻炼,可以进行篮球、羽毛球、跳长绳等练习,在力量练习上还可以进行仰卧起坐、俯卧撑项目,在耐力练习上可以进行绕小区长跑等活动。如果学生是单独住一个小区,或小区里没有健身的场地和器材,就可以选择跳短绳、踢毽子,也可以和家长进行互动式的锻炼。

3、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水平段、性别、身体素质以及学生在校的体育学习情况等因素制定个人不同的体育寒假作业。根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布置寒假作业,水平一的学生可以进行短绳、长绳、拍皮球等在体育课中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练习;水平二的学生可以进行球类简单的动作练习,如篮球的运球与投篮;水平三的学生可以组织小型的篮球或足球比赛,这样学生就没有锻炼的负担,完全在快乐的运动中得到了锻炼,完成了寒假体育作业。在性别方面,做到男女生有别,女生一般喜欢韵律操或者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等项目,男生则偏重于球类、力量等项目。在身体素质方面,根据学生平时的身体机能制定方案,如果腰腹部力量差的学生,可以选择仰卧起坐、两头起等力量练习;如果是微胖的学生在练习时尽量选择有氧运动,并坚持练习,循序渐进;针对体型瘦小,无力量的学生可以选择爬楼梯、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性练习。

4、锻炼项目具有选择性。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不搞一刀切,可以在耐力、灵敏、速度等项目中提供多个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身的锻炼项目,并自我记录每天运动的项目、选择的原因、时间、练习之后的感受。

三、体育寒假作业的监督

1、自我监督。体育寒假作业是锻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一种有效形式,让学生在这种过程中逐渐能够管理自己的时间,对自己的生活有计划。通过在寒假作业计划中做的记录,记录下自己练习的时间、次数、地点等,加强自我管理,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时间进行锻炼,以及自己是否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加强自我监督。

2、同伴监督。体育锻炼有一种同伴效应,小组成员中每个人都在锻炼,形成了这种锻炼的氛围,你也会自动的加入其中,并感觉有人在监督你,这时你就会做得更好更积极。根据先前分好的小组,选定组长,制定好本组的练习计划,按照规定的时间在指定地点集合。组长带领大家做完准备活动后按照计划进行每日的锻炼,并在每次练习完或是一组练习后记录下运动时的最大心率,以及放松后的心率。通过最大心率检查学生锻炼的效果,保证每次练习的质量。在这样的小组锻炼,相互监督,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高,兴趣浓,不仅有利于完成体育寒假作业,更重要的是身体得到了锻炼,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在运动中获得了快乐与友谊。

3、家长监督。家长是学生的第二任老师,离开了学校,家长就是学生的老师。在布置体育寒假作业前与家长取得联系,必要时可以进行网上讨论(建立家长群),一方面咨询家长的部分意见,另一方面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结合家长、学生和所居住环境设施安排可行性、针对性的运动项目,并要求家长对学生每次运动进行监督,在学生的练习计划中签字,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任务。

四、开学检测,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