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1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1】在呼吸内科轮要二个月了,现把二个月的工作表现总结如下: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

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及结核三类。感染疾病按病原学分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肿瘤主要是肺癌,其它类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尝无明确归属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见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询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问病史方面的特点。呼吸器官强大的代偿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对本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很难对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及诊断提供有用的资料,所以在问病史时往往满足于病人有什么症状,而忽视了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了解,使得临床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这一临床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病人有咳嗽这一症状,而不进一步的深究,这种临床资料对于疾病的诊断的作用显然是十分有限的。

如果对咳嗽这一症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偶发性还是反复发作;其程度是轻还是重;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及气节的关系;是否有昼夜节律性;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如此的细致的了解后,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种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为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在治疗方面,由于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见,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体内代谢途径、毒副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2】在中医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中医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3】在内一科实习一个月了,我深刻感受到心血管内科在整个医院,乃至人们生活中的至高地位。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者人们的健康,它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旦患病,就将终身服药,所以预防是很关键的一步。人们往往不注意这些,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危害的时候,才会前来就诊,尤其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在实习的这一月中,我对心血管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知道了:高血压病人来了常规要做心电图,拍胸片,做心脏彩超发现微小病变,还有实验室检查,治疗上不但要降压,而且还要抗凝,降脂,扩血管等等对症综合治疗。在实习的这一个月中,我也见到了很多的病例,比如: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心包炎等。对它们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这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让我很有深感的是:病人来了常规化验血糖,通过实践证明,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尤其对于低血糖昏迷病人,如果在其它地方,也许就会给予高糖口服,这不但加重病人的病情,也许还会造成病人死亡。这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实习学员学习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心内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心电图分析是最基础的,还有心肺复苏,常见药物的运用,如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物、正性肌力药物、平喘药物等。对医师素质的要求也很强:

⑴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心血管疾病,发病凶险,危及患者生命,要快速进行抢救及治疗;

⑵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心血管疾病其起因十分复杂,要求医师应时刻关注疾病变化;

⑶要有十足的耐心 心血管疾病发展变化非常不稳定,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应及时并耐心的讲解;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呼吸内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54-02

呼吸系统疾病为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内容。传统的呼吸系统疾病教学通常从某一特定疾病的发病机制着眼,重点围绕临床表现展开,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的讲授,授课过程中需综合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多方面知识,是临床医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是否具有细腻的爱伤观念、浓厚的求知欲望、严谨的治学作风、开阔的辩证思维等,为培养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环节。然而,一言堂模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单向灌输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课堂气氛较沉闷、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为改善上述局面,我们尝试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最初于1870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 C.Langdel1引入法学教育,后在西方的众多高校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逐步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医学、法学等专业应用。临床案例教学法是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临床医学的知识,并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我们根据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尝试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现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呼吸系统具有与外界相通的特点,由于烟草依赖、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肺癌、气流阻塞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呼吸内科与其他许多专业学科相比,病种繁多,学习内容具有普遍的实用性。肺部体格检查为全身体格检查中的重点与难点,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不仅可有咳嗽、咯血、胸闷等典型的表现,也可表现为纳差、晕厥等非特异性症状。呼吸系统疾病与呼吸生理、病理生理及解剖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涉及血气分析、呼吸功能检测等较多抽象的理论基础,不少疾病需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治,学生往往反映学习难度较大,无法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效地结合起来,易造成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情况出现。案例教学的突出优势为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导,将基础及临床相关的知识整合至病例中,高情境性的案例教学使医学生提前体验了临床医生诊治的过程,避免了单一的知识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繁杂枯燥的理论能通过典型病例的引入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医学生临床辩证诊治的能力[2]。其次,案例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协作。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担任知识的传授者,更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辩论、协作,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现代医学迅速发展,学术界定期公布修订后的疾病诊治指南或专家共识,一些新的诊治技术不断地发现并运用,上述因素导致医学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滞后于真实医疗的现状。案例教学可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紧跟学术前沿,使医学教学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案例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对授课教师教案的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进行“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进行检索,并分门别类进行筛选,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建立案例教学病例库,所选择学的病例需具有以下的特点:(1)临床表现具有代表性。对照教学目标,选择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病例,在病例准备阶段做到去粗取精,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有的放矢地开展案例教学。(2)具有临床启发意义。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病例的讨论中。所选择的病例可以是诊断明确、治疗有效的正面案例,也可能为临床中漏诊、误诊或者治疗失败的案例。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肺脓肿的教学章节中,在结束肺脓肿的理论讲授后,我们选择了一个老年病例进行讨论:患者,老年男性,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因发热胸痛一周入院。入院后查CT提示肺内空洞性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①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肺脓肿。接下来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围绕肺脓肿这一诊断进行讨论以下内容:②原发性还是继发性?③需与其他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④选择那些检查协助诊治?通过气管镜检查,我们发现患者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处异物阻塞,取出后证实为义齿。该病例诊断为继发性肺脓肿(气管异物吸入)。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在异物取出后进行的治疗原则(正确答案为抗感染治疗)。然而,在正规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没有意料中理想。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下一步的诊治措施。该病例最终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患者肺鳞癌晚期,所以最终完整的诊断为①肺鳞癌;②气管异物吸入;③继发性肺脓肿。在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中,讨论随着病例的逐渐展开有峰回路转之势,讨论涉及到内科学、诊断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锻炼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并且避免了照本宣科的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3)体现真实性。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若为使用PPT进行教学,部分病史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使用截屏等手段直接由导入至教案中,增加案例的可信度。(4)尊重患者的权利。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避免透露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便无法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讲授,并提前与学生沟通,介绍案例教学的方法,取得学生的认可并预先以思考题的形式进行课业布置,使学生充分地准备与思考后再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设置好病案的编排、讨论、解疑、理解、掌握等知识点[3]。对于典型病案的设置要按教材要求,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进行。与海外留学生相比较,我国学生较为腼腆,不愿意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极少积极主动地参与病例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讨论后,推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或者进行组间辩论,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冷场的局面发生。同时授课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以点及面地活跃课堂气氛,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授课教师须关注那些相对沉默的学生,必要时可进行提问,以点及面地尽可能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由于同一种疾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不同病因的疾病却可能表现得十分相似,故即便是典型的临床病例,也很难完全体现出疾病诊治的全貌。因此,案例教学无法取代传统理论教学的地位,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有助于构建疾病诊治的基本框架,仍旧是医学教育的主要方法,而案例教学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医学生见习、实习阶段打下基础,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金娜,李建保.中医儿科学案例教学法改革探析[J].中医儿科杂志,2013,9(2):61-62.

[2]徐忠,艾清龙.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524-526.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3

方法:选择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给予穴位贴敷治疗,贴敷药膏由细辛、白芥子等制成,贴敷于背俞穴,并给予全面护理干预,3年为1个疗程,贴敷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贴敷1个疗程后,120患者显效49例,有效6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112/120)。

结论: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4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39-02

随着对中医疗法的发掘,穴位贴敷以其效著价廉的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医院也纷纷将穴位贴敷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扶正祛邪”能改变患者内环境,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1]。我院对12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治疗,并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9~85岁,平均43.2±11.9岁。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47例,过敏性鼻炎30例,哮喘29例,阻塞性肺气肿14例。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肝、肾脏疾病者,皮肤感染者及过敏体质者;②糖尿病患者,使用激素治疗者及部分疾病发作期者如存在咳喘、发热等;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慎用“冬病夏治”疗法。

1.2治疗方法。

1.2.1药膏贴敷。采用我院自制的贴敷药膏,成分为细辛、白芥子等,研磨成粉,用姜汁调制成药膏,敷贴于背部俞穴,包括心俞、膈俞及双侧肺俞。贴敷前擦净背部汗液,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开损伤出,按摩5~6秒,待患者出现麻胀感后贴敷在穴位上。贴敷时间为每年夏季初伏、中伏与末伏的第一天,连续贴敷3年为1个疗程。

1.2.2护理方法。①贴敷前护理,告知患者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治疗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贴敷后出现的麻、痒等感觉时正常的,即使出现水泡也不会影响治疗效果;②贴敷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采取无菌操作,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及对贴敷药膏的耐受性采取相应措施;③贴敷后护理,告知患者若贴敷后出现瘙痒感、灼热感,拿下药物即可,若烧灼疼痛明显且出现水泡,切勿直接用手抓,使其自行吸收小水泡,直径较大的水泡可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剂吸出渗出液,并用止痒粉、湿润烧伤膏涂抹在患处;④日常护理,告知患者以清淡饮食为主,禁食腥、辣食物,戒烟戒酒,禁食生冷,贴敷后5h内不要洗澡,注意保暖,治疗原发疾病,加强锻炼。

1.3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冬季发作明显减少。无效:未能达到以上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2结果

贴敷1个疗程后,120患者显效49例,有效6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112/120),见表1。

3讨论

贴敷是传统中医的特色疗法,冬病夏治是一大特色。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冬重夏轻者多为阳虚体质[2]。夏秋季之交,人体阳气血脉最为旺盛,三伏养阳能够逐步改善患者的阳虚体质,使患者机体重新恢复阳气。

夏季伏天,外界阳气盛而人体阳气泄,是以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内虚之阳助生长之能[3]。冬病夏治讲究治疗时辰,午时是1天之中的阳中之阳,此时辰人体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能使药物最快的透过体表到达经络、内脏,产生放大效益。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咳、痰、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长,缠绵难愈[4],而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及增加霉菌的发病率,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肉体痛苦。冬病夏治蕴含了祖国医学的精华,采用内服外治相结合的办法,综合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明显优势。

从本次治疗的结果来看,120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效果较为理想,因此,我们认为穴位敷贴是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需注意的是,贴敷治疗也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肺部感染急性期者不宜贴敷;②贴敷期间要清淡饮食,避免空调、风扇直吹,保持心情舒畅;③贴敷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发痒、发热是正常现象,若出现大体积水泡,可请专科医生处理,有研究认为,存在局部反应的患者治疗效果更佳;④贴敷治疗是治本方法,起效较慢,短期内若疗效不明显,还应当耐心等待。

参考文献

[1]叶志伟.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09):73-73

[2]李娜,徐晓红,王莹.四子散热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09):789-790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4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病漏误诊原因,提高对老年肺结核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92例漏误诊的老年肺结核患者的肺结核分型、合并疾病、临床表现、影像特点、PPD实验结果和痰查结核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漏诊104例(9%)因体检或诊治并存的其他疾病时被发现,误诊288例(25%)均误诊为肺结核以外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为著,其中支气管肺炎80例(278%),上呼吸道感染76例(264%),支原体肺炎45例(15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2例(146%)。结论:老年人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是其漏误诊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机体免疫机能减退,有多种合并症和并发症,无典型的症状和X线表现,PPD试验阴性或弱阳性,而老年肺结核病变广,易形成空洞,痰菌阳性率高又提示我们加强对老年肺结核的认识,以防漏误诊。

关键词 老年肺结核 漏误诊原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16

60岁以上为结核病最高患病年龄组,75岁达到高峰1。老年人由于机体衰弱,常患多种慢性疾病,不仅易使肺内潜伏的结核感染再燃或重新感染,也增加老年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难度。没有及时诊治的肺结核以及老年肺结核空洞及痰菌阳性率高,成为社会上重要的感染源2。2002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老年肺结核患者1152例,其中104例曾被漏诊,漏诊率9%,288例被误诊为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误诊率25%,漏误诊392例,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92例,男294例,女98例,年龄60~89岁,初治256例,复治136例,病史2周~30年,根据卫生部的结核病分类(WSl96—2001)继发型肺结核364例,血型播散肺结核28例。伴有肺外结核60例(153%)其中支气管内膜结核6例,结核性胸膜炎25例,结核性脑膜炎10例,结核性腹膜炎7例,肾结核8例,骨、关节结核4例。伴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88例(479%),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6例(347%),支气管肺炎85例(217%),支原体肺炎33例(84%),肺癌17例(434%),支气管哮喘14例(36%),矽肺10例(26%),支气管扩张10例(26%)。既往有非呼吸系统疾病118例(301%)其中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脑梗塞。有一种疾病189例(4821%),两种疾病40例(102%),3种或3种以上疾病19例(484%)。

临床症状:按出现症状多少的顺序为,①咳嗽273例(696%);②乏力168例(425%);③咳痰141例(359%);④消瘦134例(341%);⑤胸痛106例(27%);⑥气短98例(25%);⑦咯血87例(222%);⑧发热81例(207%);⑨盗汗66例(168%);⑩食欲不振64例(163%)。

胸部X线表现、上叶尖段或后段受累225例(574%),下叶受累168例(429%),双肺粟粒样病变29例(74%),粟粒样病变大小、密度、分布不均匀,肺内病变带有空洞196例(50%),有肺气肿表现177例(451%)。病变范围在1~2个肺野182例(464%),3~4个肺野114例(29%),4个肺野以上37例(94%)。

主要辅助检查:痰结核分支杆菌涂片阳性284例(724%),结核抗体阳性253例(645%),血沉增块231例(589%),PPD皮肤试验阴性或弱阳性278例(709%)。

结 果

漏误诊情况104例漏诊者因体检或者诊治并存其他疾病时拍胸片及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后发现。288例误诊者均误诊为肺结核以外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肺炎80例(278%),上呼吸道感染76例(264%),支原体肺炎45例(15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2例(146%),肺癌17例(59%),肺脓肿13例(45%),支气管扩张9例(31%),支气管哮喘6例(21%)。漏误诊时间从1个月~3年,其中1~3个月196例(50%),4~6个月70例(179%),7个月~1年48例(122%),1年以上84例(214%)。

讨 论

老年肺结核病起病隐匿,多以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结核中毒症状不明显,278%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无症状3。有症状也不典型,对诊断无特异性,加上老年人的认知缺陷,忽略就医或不能准确提供病史容易漏、误诊。

老年人常患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功能减退导致MTB迅速繁殖,病灶复活和播散,合并症使病情更为复杂,甚至可能提高病灶的播散率4。合并症掩盖肺结核病的症状或将其归咎于这些疾病,因此临床上对咳嗽、咳痰持续2~3周不见缓解,应进一步查痰和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防漏误诊。

痰结核分支杆菌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老年肺结核痰菌阳性率较高,可达804%5。本文统计老年肺结核痰菌阳性率724%。因有时排菌呈间歇性,故应多次连续查痰(包括涂片、培养),并注意痰标本的质量。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5

【关键词】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

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性改变。部分病例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往往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AMI)诊断标准[1],男31例,女7例,男女之比为4.4:1;年龄38~70岁,平均54.3岁。误诊时间2~37h,平均16.8h。既往无任何病史者10例,占26.3%;有高血压病史者15例,占39.5%;有冠心病病史者8例,占21.1%;有糖尿病病史者3例,占7.8%;有肺心病病史者2例,占5.3%。

1.2 临床表现 发病诱因:无明显发病诱因者17例,占44.7%,有发病诱因者21例,占55.3%,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例,情绪波动5例,暴饮暴食3例,用力负重2例,劳累2例,大量饮酒2例,惊吓过度1例。主诉与表现:恶心、呕吐5例,腹痛、腹胀9例,腹泻1例,上腹不适2例;发热、咳嗽4例,咽痛1例,头痛2例,胸部不适1例;胸闷、心悸、气短4例,心慌2例,呼吸困难1例;全身酸痛2例,左上臂疼痛2例,烦躁、失眠1例,左臀部疼痛1例。

1.3 辅助检查 有14例患者在初诊时进行了心电图检查,但未发现对诊断AMI有明显帮助的依据。38例患者虽然在诊治中都先后做了心电图检查,但到确诊时仍有3例患者心电图表现并不典型,最后靠心肌酶学依据确诊,其他35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改变。38例患者均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酶升高,高出正常值的5~26倍,对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帮助很大。

1.4 误诊情况 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的17例,占44.7%,其中慢性胃炎4例,急性胃炎4例,急性胆囊炎3例,急性胃肠炎2例,食道炎2例,急性胰腺炎1例,消化不良1例;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8例,占21.1%,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例,急性支气管炎2例,急性喉炎1例,急性肺炎1例;误诊为其他心血管疾病的7例,占18.4%,其中冠心病4例,肺心病1例,风心病1例,心肌炎1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6例,占15.8%,其中肋间神经痛2例,肩周炎2例,坐骨神经痛1例,神经官能症1例。

2 误诊原因

2.1 临床症状不典型 AMI因患者的年龄、痛觉阈值、基础病变、梗死部位和范围等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2]。大多数AMI患者在发病时就表现为典型的心前区胀闷样、压榨样疼痛,但有少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症状并不典型,极易误诊。本文的38例患者在首诊时症状均不典型,在诊治过程中才有部分患者症状转为典型发作,最短在就诊后2h,最长在30h。

2.2 心电图表现不典型 AMI患者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ST-T抬高和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改变,但是受基础疾病、体型及AMI发生的时间、部位、范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心电图表现并不典型,容易漏诊。本组38例患者中,有14例在初诊时就进行了心电图检查,但是表现并不典型,有3例到最后确诊心电图仍不典型。

2.3 医生责任心不强 接诊医生不详细询问病史,不认真进行体检,凭患者的主诉进行主观诊断和治疗,而没有进一步行心电图检查,也没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本组中有24例没有在就诊的第一时间做心电图检查,直到病情发生变化或上级医师查房后才行心电图检查,其中有16例在第1次检查时就发现有心肌缺血表现,6例在第2~5次检查时才有心肌缺血表现,2例心电图始终不典型。典型案例:案例1,男,48岁。因发热、咳嗽就诊。在询问病史时患者也说到有左上臂疼痛,但门诊医生根本没有在意,也未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给予了治疗,随后患者去和朋友会餐,因出现胸闷、气短而再次来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虽经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死亡。案例2,女,65岁。因胸闷、心悸、气短收住内科。首诊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得知患者有8年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史,遂诊断为肺心病并给予治疗,也未及时行心电图检查,至入院30h患者出现心前区胀闷样不适感,但未引起值班医生注意,直至第二天主任查房时才考虑到AMI,经心电图证实为下壁心肌梗死。可以看出,医生的责任心不够强可使本病误诊甚至出现严重后果。

2.4 医生临床基本能力不够 由于专业知识缺乏、临床经验不足、思路狭窄,对无痛性心肌梗死认识不足,对疼痛部位改变认识不足,对有合并症存在时的变化分析不足。本组38例在初诊时均无典型胸痛表现,其中15例疼痛位置发生改变,28例有合并症存在,而这些情况在诊治时都被医生忽视了。

3 讨论

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性改变。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心前区胀闷样、压榨样疼痛,心电图表现为ST-T抬高和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改变,血清心肌酶呈整倍升高。本病在欧美常见,美国35~84岁人群中年发病率男性为71‰,女性为22‰。本病死亡率高,50%的死亡发生在发病后1h内[3]。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误诊漏诊、尽力挽救患者生命在临床上尤其重要。但是在临床上部分患者表现往往不典型(即不典型AMI),容易造成误诊漏诊而延误抢救。不典型AMI大多数表现为无痛性,因缺乏特征性胸痛易造成误诊,文献报道无痛性心肌梗死占老年性心肌梗死的18.5%[4],而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胃炎、关节炎等,当AMI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医生极易忽视AMI的存在,往往先入为主地以首发症状或原有疾病而进行诊治,从而造成误诊而延误诊治。部分不典型AMI表现为异位疼痛,即其他部位而非心前区疼痛,部分患者疼痛发生在上腹部,有的发生在头颈、肩背、四肢、咽喉、牙周、臀部等部位而误诊为相应部位疾病,由于医生对疼痛部位变异缺乏足够认识,尤其是对特殊表现不熟悉,缺乏感性认识,忽视特殊疼痛部位与胸痛及全身症状的关系而延误诊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也应该充分认识到AMI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的现状,而非典型AMI约占1/3,临床表现多样化,应高度警惕[5]。作为临床医生,尤其是门急诊一线医生,对AMI的不典型表现应充分掌握,时刻警惕,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把心电图作为一项常规检查。尤其对那些高危人群,不论以何种主诉就诊,都应重视心脏方面的相关检查,对不典型而又高度怀疑AMI者要严密观察和反复检查,尽量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做出正确诊断,从而减少漏诊、误诊,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74-1383.

2 顾裕民.急性心肌梗塞420例误诊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99,12(2):101-102.

3 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8-277.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6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呼吸道疾病;误诊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胃肠动力学紊乱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是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 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并不困难, 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化, 部分患者消化道症状较轻或缺如, 而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极易误诊为呼吸道疾病。本组40例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GERD患者中, 大部分曾多次经耳鼻喉科或呼吸内科长期、反复治疗, 而病情无明显好转。现对本院2008~2013年呼吸内科收治的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45.5岁。主要症状:慢性咳嗽32例, 胸痛26例, 咽部不适10例, 反复发作性哮喘6例。

1. 2 方法 全部病例经过详细询问病史、查体、X射线胸片、纤维支气管镜、肺部CT、鼻窦拍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均给予抗生素、止咳化痰药物治疗, 五官科检查未发现异常。其后全部给予胃镜检查及食道功能检查, 结果均符合GERD, 并给予抑酸药物奥美拉唑胶囊20 mg, 2 次/d口服, 促进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片5 mg, 3 次/d口服;胃黏膜保护剂胃铋镁颗粒1包, 3 次/d口服, 4~8周为1个疗程。同时嘱咐患者床头抬高15 cm, 睡前3 h不进食, 戒烟酒, 避免高脂肪饮食。

2 结果

治疗后1周慢性咳嗽、胸痛、咽部不适、反复发作性哮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治疗2周后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4~6周后25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所有患者经胃镜复查, 食管炎症消失, 黏膜恢复正常, 其余病例继续巩固治疗2周后全部临床治愈, 随访4周无复发者。

3 讨论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对食管黏膜刺激造成损失, 从而引起的临床症状或食管炎症的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胃镜及24 h食管pH监测诊断较容易;但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GERD其症状不典型, 加之部分患者内镜检查可无食管炎症改变(即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症), 以及因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 导致24 h食管内pH监测为阴性等;以咳嗽、胸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极易与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疾病相混淆[1]。以咳嗽、哮喘为突出表现者, 更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2]。 部分患者仅有喉部不适, 而就诊于耳鼻喉科[3]。

在GERD的发病机制中, 胃肠动力紊乱导致反流物进入食管、喉部及支气管造成黏膜损伤或为其发病基础。GERD消化道外症状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迷走神经反射、气道微吸入、反流物直接刺激及神经肽的参与等。尤其夜间睡眠时, 迷走神经兴奋, 胃酸分泌增加以及平卧等均使反流更加严重, 最终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使临床诊断更为困难, 所以GERD已经不仅仅是胃、食管问题, 其消化道外表现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诊断与治疗尚存在一定难度。近年来食管外的症状随着人们对GERD的认识及重视不断提高, 目前已成为国内消化系统研究的热点[4]。大约10%的GERD患者伴有呼吸道症状, 并无烧心、反流、胸骨后不适等典型症状, 故易漏诊。现将GERD引起慢性咳嗽、胸痛、哮喘可能的发病机制分析如下。

3. 1 GERD被认为是继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漏综合征引起慢性咳嗽的第三大原因。咳嗽是由一个复杂的神经反射弧导致的, 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入气管, 直接刺激气管、喉部的感受器可能是引起咳嗽的主要机制;另外通过刺激食管感受器和传出路的反射弧介导, 刺激该反射弧而引起咳嗽。

3. 2 以胸痛为主要突出表现的GERD易与心血管系统引起的胸痛混淆而导致误诊。因为食管病变刺激C8~T10与心脏病变引起刺激T1~4, 在体壁和皮肤上的定位相互重叠, 所以临床可见食管病变引起的食管源性疼痛与心绞痛的疼痛均可放射至上胸部、下颌部或上肢等部位。因此对于胸痛的老年患者不能以心肺疾病解释时或治疗反复时, 即使无GERD症状, 亦应高度警惕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性。

3. 3 GERD导致哮喘的可能机制为:①胃食管反流物刺激气管迷走神经感受器引起支气管痉挛;②胃食管反流物可通过刺激食管黏膜敏感受体兴奋迷走神经感受器, 反射性引起支气管痉挛, 从而诱发或加重哮喘;③反流物刺激气管神经感受器引起支气管痉挛;④反流物使支气管反应性增高, 增强了哮喘患者的敏感性。

对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哮喘、胸痛及咽喉部炎症患者, 必须考虑是否存在GERD, 在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按呼吸道疾病治疗无效的患者, 应考虑GERD的可能, 并应进行相应检查。如没有检查条件, 对疑似患者进行试验性联合用药治疗也不失为诊断GERD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依据, 联合用药治疗同时也是治疗GERD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有助于诊断, 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 可减少漏诊和误诊的机会, 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检出率。呼吸科医师应加强对GERD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 扩张诊断思路, 慢性咳嗽、胸痛、哮喘不仅涉及呼吸系统疾病, 还与消化、神经、心血管、耳鼻喉多专业疾病相关, 临床应综合考虑以避免GERD引起的呼吸道症状被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 柯美云, 王子时, 邓美蓉, 等. 52例心绞痛样胸痛的诊断和治疗. 中华内科杂志, 1993, 32(5):295-297.

[2] 罗金燕, Forichon J, Minaire Y.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与食管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89, 12(3):135.

[3] 曹芝君.胃食管反流的咽喉部表现.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病分册), 1999, 12(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