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运动;避免伤害;重力性休克

多年来,各高校在体育教学和从事体育运动中经常出现学生晕倒和重力性休克现象,使正常的体育教学、体育运动受到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和运动也感到担心,特别是在天气炎热中跑步项目和剧烈运动感到恐惧,使体育教学、体育运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中更好地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避免在运动中发生重力性休克等伤害事故,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运动量要做到循序渐进的由小到大,运动项目由简到繁,运动强度由弱到强,逐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运动量和强度的适应,消除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恐惧心理,减少学生对跑步项目的心理压力。同时,教师还要加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特别是对学生更容易产生重力性休克的跑步项目,因而,教师对待重力性休克的原因要全面了解,并科学的针对性的进行安排教中内容,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进而实施较大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比赛和考试,达到避免学生在运动时产生重力性休克的目的。

1 发生重力性休克因素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重力性休克因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第一是学生本身的因素,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富有,怕吃苦怕累,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差,有一点运动量身体就吃不消,有点强度的运动项目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应等休克现象。第二是学生长时间上网玩电脑,经常熬夜,身体虚弱,稍加一些运动量就会出现身体虚脱而引起的重力性休克。第三是在体育课中没有做开准备活动,学生身体肌肉处在静止状态而强制进行剧烈的强运动项目也会产生休克症状。第四是天气过于炎热,气温在35度以上而进行强运动项目的跑步比赛和考试。第五是学生身体不舒服,出现重感冒和其他病因而强制自己完成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也会产生休克等问题的出现。因此,针对体育课中容易出现的休克,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任务以及气象等问题,合理的科学的安排课的内容,避免学生发生重力性休克等身体不适反应。

2 重力性休克症状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由于进行强而剧烈的运动项目,使得身体突然出现体内血液回心量和心输出量减少,造成大量血液流向下肢,引起脑部缺血、缺氧、血压下降而产生的休克症状。重力性休克发病的原理是循环内血液循流障碍导致有效血循环量不足,全身组织,特别是大脑器官缺血缺氧,而产生的功能障碍。征象是在强运动项目比赛和考试中,学生突然昏倒或失去知觉;有的是运动完后发生全身软弱无力,头昏,眼前发黑,恶心,出冷汗和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全身无力、脉搏细弱,呼吸增快或缓慢,血压下降,昏倒后不知任何事情,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正常或迟钝,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和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3 体育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高校体育教学,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特别是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身体锻炼非常少,身体素质较差,还有一些肥胖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对课时的体育运动锻炼都会产生不适;有些学生对电脑游戏着迷,成天上网玩游戏,通宵达旦玩,身体产生虚脱现象,又怕担误课,强打精神上课,这时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很可能会产生休克等问题的出现;因而,教师在上课时就要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尽量安排身体不适的学生进行见习,减少课中出现休克等伤害事故。再次,要严格遵循体育教学要求,合理的科学的安排课堂中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教学环境。

4 体育教学中严格遵守科学性的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他有着严格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就教学规律来说,一是整套的科学性的规律、要求和原则一定要严格执行;体育教学中整套教学要求是准备活动、基础部分和结束部分;在整节课中,运动量是根据学生的脉搏快慢来科学调节的,整节课学生脉搏都要处在正常统计图上的正态分布,对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要有科学性的合理安排,通过学生脉搏的大小来调节运动量和强度的大小,要严格按照科学的运动原则、运动要求来进行,为此,根据运动量大小,科学性的运动量规定学生每分钟脉搏为120次是小运动量、每分钟脉搏为140次是中等运动量、每分钟脉搏为180次为大运动量;一般一节学生运动量脉搏为每分钟140次中等运动量为最佳,而且,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学生脉搏也是由慢逐步到快再调整为正常脉搏,使学生脉搏跳动与课中的正态分布一致。同时,体育教学应该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方法都要力求将当前的教学活动同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相结合,使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为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意识、习惯、方法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严格遵守科学性的教学原则,把握体育与健康科学的性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体育教学中重视准备活动

在各种体育比赛、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极为重要;做好了准备活动可以提高肌肉对氧气的利用率,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能避免在强烈的体育运动中产生伤害事故。笔者在从事体育运动中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在同样的身体素质的学生当中,一组学生做开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时间为20分钟,而另一组的学生没有做准备活动,二组进行100米比赛,结果是做了准备活动的一组成绩都有所提高,身体状态良好;而没做准备活动的另一组成绩没提高,身体还出现不适反应,其中一个学生大腿肌肉拉伤,二个出现了休克症状。这一研究充分证明了在各种体育比赛、体育运动、体育教学中都要做开、做充分准备活动,使身体各肌肉、各关节都得到充分活动和伸展,使身体每块肌肉在运动中都能发挥最大能量,并能达到适应强度较大的运动和比赛,避免运动中产生重力性休克等伤害事故。

6 体育教学中要科学的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生理运动负荷是运动量和强度构成的,也是生理负荷的两大因素。负荷量是指有效练的时间、总的次数、总的距离、总的重量等。负荷强度是指练习对机体刺激的程度,也就是练习时用力的大小或者做练习与练习之间时间间隔的长短来确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强度对机体的刺激敏感性更强些,在安排与调节负荷时,既应注意负荷量,更要注意负荷强度。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生理负荷的总体,就一般来说应成反比关系,即负荷量很大时,负荷强度应减小;反之,负荷强度较大时,负荷量应减小。因此,课中要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理要求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安排课中练习方法来调节课的量与强度,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杜绝学生在运动中出现休克等伤害事故。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2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非智力因素 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一个过程,是人们通过社会互助,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促使和保持社会的一致性,造就一定生活模式的人。实现人的社会化,对社会来说,使得社会生活和文化得以延续;对个人来讲是学习社会规范,取得被社会认可的地位,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资格”的人的过程。体育运动通过德、智、体、美、劳诸多教育手段,对青少年实施社会化,使青少年习得各种知识、技能、规范等。体育运动使学生强身健体,还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1]。当代青少年是跨世界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的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武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青少年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受到社会高度的重视。近几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出现了许多不良的苗头,焦虑、自卑,甚至出走、自杀。对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及心理健康的保护途径进行一些研究,应该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根据身心交互作用原理,身体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体育运动在对青少年身体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特殊的积极作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健康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

1.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在于体育运动中经受挫折的体验。

许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协作精神等方面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学校放松了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青少年中怕苦、怕累思想较为普遍。而学校方面也因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考试学科的分数,而忽视对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培养。体育运动离开竞争将失去吸引力和前进的动力,这种竞争又包含着协作的竞争,没有协作就没有竞争;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要符合规范,竞争后要正确对待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感受。通过体育运动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这是很好的教育途径,也正是体育教育的独特作用[2]。

体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征服,由不会到会,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近及远都是不同程度的征服过程。不论是征服自我,还是征服对手都不可能有永远的胜利,这就是体育运动的挑战性。这个挑战性表现在你战胜了一个对手,会有更多个对手,你克服了一个高度,会出现更高的高度,你达到了一个目标,就会有更新的目标始终存在。在这种挑战与征服的无休止轮回中,每个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暂时性,而努力征服是永恒的,失败和胜利对于体育来说都只是过程和新的起点,这一次次失败除了能激励我们不断拼搏外,还促使我们对失败和胜利的辩证思考,有利于青少年理智、科学地对待人生和社会生活。如果我们经过失败和成功的多次体验,青少年或许不会因荣辱得失,为碰到学习困难而无所适从,更不会因为失意而厌世颓废。尤其在今天,青少年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挫折和失望的经历很少,体育运动中的征服困难和感受失败的经历对于他们大有裨益。

2.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心理品质。

青少年所处的生理发育期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个人的社会化与自然生理、心理发展是同步的,实现个人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心发展和谐状况。所以,评价青少年个人社会化完善与否,能否全面衡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是重要标志。而青少年非智力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个人社会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非智力因素从大的方面讲有动机、兴趣、情感、志向、性格等,从具体方面来讲又表现为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自信心、自尊心、自制性、坚持性、良好情绪等。体育教学活动以其独特的方式完成学校教育所赋予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行的任务。例如:在中长跑运动中,学生在遇到生理极点时,在老师的预先启发下,在同学的鼓励下,会调动体内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这种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又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坚持性等品质。这些因素对于青少年社会化是至关重要的。

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使人们顺利地调整生活习惯,顺应新的生活节奏,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均采用快速灵活的运动形式。体育健身运动能够提高人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勇敢、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可克服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焦虑导心理障碍,稳定心理情绪,提高社会应力。在运动场上,竞赛强调规则的完整和准确。一旦认可,任何人就必须遵守,据此竞争和创造。规则的存在和完善,是构成竞赛的前提。机会均等的竞技促进了人的平等观念。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平等是平均主义,要求是终点上平等,体育竞赛让人体所理解的平等是机会均等,要求的是大家一起站在起跑线上的平行,只承认最终的比赛成绩,才能有充满生机的运动场,才能永远给予人人机会,鼓励他们勇于上进。体育活动的多样性造就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完整性。总之,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接受生理、心理双重负荷,体验运动的和成功的喜悦,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场所和途径。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个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助中完成的,任何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都与他人发生社会互动的关系。通过社会交往产生的人际关系,它渗透到每一种社会关系的内部,扎根于社会群体中间,并且有情感特点[3]。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大大提高群体内部的整合力,或者说亲和力,它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培养青少年参加体育健康运动的自觉性与责任感相结合,让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的要求、对待人生,这是塑造自身性格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体育教育中性格教育的一个核心成分,因为它是性格结构中态度特征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使青少年在体育健身运动中守纪律、能自制、表现出锻炼的自觉积极性,就必须使青少年对自己所从事的健身运动具有稳定且与我国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相联系的目的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以制度、规则、规程等为代表的,规范着交往参与者行为的人为的约定形式,这些规范性的约定对于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们具有限制和教养的作用。

体育运动的规范来自众多具体项目的实践并适应了参加者的需要,所以,在大量的体育运动中,人们以制度、规则、规程的形式,限制参加者的行为,使其遵照相应的规范和约定控制自己的行为。

体育运动的规范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判断基础上的人为约定,并在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规范体系。现代体育运动的规范性特色首先表现在规范的公正性上,这种规范的公正性不断地排除各种狭隘因素的影响,以其制度、规则、规程的形式,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依据。这种规范的公正性又是以限制的形式体现在体育运动中的,规定了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现代体育运动的规范体现了其广泛性的教养作用。因为体育运动的规范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融和了不同民族、不同团体、不同个体的伦理准则和共性,所以在消除偏见,实现对话,克服狭隘因素的影响方面,能够达到较高程度上的一致。

总之,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接受生理、心理双重负荷,体验运动的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场所和途径。学生之间通过遵守共同体育规则前提下的互动活动,学会在大集体中如何团结、合作、互助,如何公平竞争等生存方式。寻找心灵的安宁与慰藉,进行生命搏击的勇气和信心,从中感受生命的价值。使个人的气质、智力、能力、需要、动机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既体现了现代体育的根本原则,又揭示了体育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51.

[2]吴小秋.浅谈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教育[J].体育与科学,1996,(3):26-29.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3

关键词 竞技武术 散打踹腿技术 运动生物力学 分析

1绪论

根据散打的动作特征和技术要求,每一个踹腿动作过程中都要经历提膝、翻小腿和踹击三个阶段,而踹腿动作中的翻小腿和踹击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将其分为提膝和翻踹两个阶段。同时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为完成技术动作支撑人体重心的腿称为支撑腿,而进攻击打目标的腿称为攻击腿。运动技术水平的表现跟腿法技术密切相关,自古就有谚语“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这充分说明了腿法技术在散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马学智对1999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的研究表明:在进攻技术中,腿法比拳法的运用次数多。而在众多的腿法中踹腿是直线性腿法的典型代表,又有“先锋腿”之称。因它在技、战术上具有能攻善守之优点,且在打击力量、打击速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腿法动作故被运动员视为进攻得分的主要动作之一,是散打中运用率较高的腿法。马莉芳、韦海峰对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腿法技术的运用进行分析得知,侧踹腿共运用544次,占整个腿法使用总数的24.8%,仅次于横踢腿,是有效的得分手段之一。从现场观察统计来看,侧踹腿攻击部位多在胸腹部,缺乏高、中、低位的变化,攻击距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梁亚东、肖红征对“第5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决赛腿法技术运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掌握腿法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比赛成绩。腿法技术训练质量越高,在瞬息万变的激烈比赛中运用的实效性越好。蹬腿和侧踹腿是遏止国外运动员擅长的重拳及近身搂摔打法的实效技术。在训练中要针对性的提高其动作速度和攻击威力。对前腿侧踹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客观而系统的分析,从而归纳其内在的运动生物力学特点和规律,对今后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现状

查阅《体育与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文史》及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12所体育院校的学报,《浙江体育科技》、《辽宁体育科技》等14家体育科技期刊近十年来有关散打运动方面的研究文献以及武术领域专著和论文后得知,国内学者对散打运动训练方法、战术应用、营养卫生及赛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真正对散打运动技术动作进行深入研究还显得不够,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散打动作技术的成果还非常有限,其文献报道寥寥无几,更谈不上综合分析和量化指标。关于竞技武术散打踹腿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这一课题目前尚属缺乏。武术对抗性项目的开展,从武术套路的攻防含义中彻底地分离出来,形成了具有实用性技击对抗的体育项目――竞技武术散打。它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防守等技法进行徒手格斗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没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科学的理论支持,没有条件对拳理、拳法做科学的分析研究。因此,前辈武术家在练拳习武的过程中,只能由感而发,将拳理、拳法中的一些原理及规律以感性认识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指导后人习练武术,少走弯路。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促进实践更好地发展。竞技武术散打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已经推向世界,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为基础,它的发展就不容乐观。所以,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需要有一系列的科学理论为其奠定基础,对散打基础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研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运动生物力学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也是散打技术改M和提高的重要依据之一,故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散打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人体任何合理的动作都要遵循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竞技武术散打运动也不例外。任何合理的散打技术动作都必须符合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运动学规律和武术技击原理。运动生物力学是散打运动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散打任何技术动作都是在人体自身的内力与外力整体作用下完成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贯穿在散打每个技术动作中。竞技武术散打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交融渗透、密不可分。竞技武术散打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其动作技术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如果不对这些规律进行科学把握,没有一个标准化的通用技术,竞技武术散打就不可能更好地发展下去,甚至难以让世人接受。竞技武术散打要想走向世界,和西方体育运动相互融合,共享一个“蛋糕”,就必须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走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本人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在散打中有关技法的论述较多,但大多是基于经验介绍,缺乏应有的理论依据。运用生物力学手段对技术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的报道极为鲜见,即使有也是零星的缺乏理论深度的或者研究方法和测试仪器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要求的。从目前运动生物力学动作技术研究的方法和范畴分析,已经深入到通过三维测试分析系(下转第146页)(上接第144页)统等来评价和诊断动作技术,但在竞技武术散打运动中还很少见到。

3研究方法

本人采用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统与三维测力平台测试系统对散打腿法中较为常用的前腿踹腿技术进行研究,对不同水平运动员(优秀组与非优秀组)每组10人,共20人的踹腿技术进行髋、膝、踝关节角度测试、速度测试,并分析,力求找出前踹腿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点及内在的规律,为进一步丰富、完善散打技术理论、优化动作技术、规范技术规格、预防损伤和科学选材作前瞻性探索。

5结论

建议散打运动应该更加科学化地发展,对动作技术的研究应该多借助一些运动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采用当今先进的实验仪器进行测试与分析,使散打理论得到科学的验证与补充,不断丰富散打理论,以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4

关键词:学校体育;非智力性因素;学习主体

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表明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的人是具备自我认知与自控能力的主体,具体表现在感觉、认知、情感、意志、需求等方面。健全的社会人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的这一观点早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构建完善人格的左膀右臂。智力因素也称认知因素,主要体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面,主要包含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它是人类实现认知活动的重要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也称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包含面较为广泛,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它是实现人类认知活动的主要动力系统。正是人类内在的操作系统与动力系统的相互配合,才产生人类外在的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行为活动。然而,由于当前升学、就业的压力使社会、学校更注重智力因素,而弱化了非智力因素的地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由传统的教学目标向“三维”教学目标转变,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故而,单纯发展学生智力因素或轻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教学是在实践的检验下让人们认识到错误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校体育开展确立了方向和明确了目标,因为学校体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完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人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余锻炼,其实践表明“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更有利于体育课程质量的提高。”①

1讨论与分析

1.1非智力因素结构在学校体育中的表达

学校体育的功能具有多样性特点,包含着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体育教学则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具体体现,即教育功能。②课余锻炼则是更好地发挥了学校体育的健身与娱乐功能。与其他学校课程相比,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运动技术学习为载体、运动负荷为控制的一门教育实践性课程,其独特性决定了非智力因素在学校体育中更显突出。

1.1.1体育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对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力,它维持着人们向着学习目标前进的坚持程度。③就体育学习动机的机理而言,体育学习主体是在其主观需求与客观事物自身功能的共同作用下,结合体育学习主体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的引发下产生的。体育游戏的热爱是符合人类天性的特性之一,学校体育的娱乐功能总能让广大学生乐此不疲。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是人类生长发育、适应外界环境的独有功能。空旷的运动场所提供的自由空间感是学生走出教室,尽情奔跑嬉戏的内在需求。正是体育运动独有的娱乐性、健身性以及教学环境所拥有的空间感成为广大学生喜爱运动、学习体育的内部动力。

1.1.2体育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主体通过主观努力实现对学习对象的认知或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或追求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优先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标志,对体育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④学习主体在学习某种体育运动所产生的情绪高涨、行为主动、不怕困难、肯苦练、肯钻研等外部表现,都是行为主体内部兴趣心理活动驱使。而且,在学习兴趣驱使下即便学习过程辛苦和艰难,行为主体依然能够全身心投入并感到愉悦。例如,男生普遍对球类运动兴趣盎然,运动行为就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女生则对舞蹈、形体等运动更有倾向性。

1.1.3体育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学习主体在实现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客观学习对象所产生的情绪态度体验。学习主体对体育学习情感地表达体现着学习主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性。“当学生在体育行为过程中能够得到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时,才可能更加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形成稳定的行为意向,而稳定的行为意向才会促使体育行为的持续。”⑤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同样也离不开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就心理体验而言,心情愉悦、无压力负担,学习主体在接受知识、技能学习时才会得到尚佳的学习效果,例如:体育课上往往态度端正、性格开朗、学习积极的学生更易表现出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1.1.4体育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是学习主体在既定目标驱使下,有意识、有计划自觉调控自我行为方式并努力去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与状态。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其运动技能并不都是简单易学的,而且运动技能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娴熟精湛的技能离不开课堂外的勤学苦练,坚定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外在任务的内在动力。学习意志表现出的独立性让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具有良好自我审视能力,果断性让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展现出更好的决策能力,坚韧性则是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勇气和毅力的最好体现。

1.2学校体育对学习主体非智力因素的塑造

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设置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逻辑认知与身体认知兼备,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共存的实践性课程。⑥该课程与其他认知性学科相比,其显著差异性呈现出对学习主体非智力因素塑造的优势特点。

1.2.1体育动机的培育

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难度适中性都说明了学校体育注重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关注着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主体是否认可和需要体育运动源自主体对运动行为价值的评判。因此,运动技能的价值便是学习主体投入精力并付诸行动的原动力。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与自然质功能是强身健体,而体育教学与课余锻炼时时刻刻地诠释运动的价值内涵,加强学习主体对体育内在价值的认知是培养体育动机的先决因素。体育结构质功能告诉我们需要对运动原始材料加工后,方能实现体育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因此,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原理传授是端正学习主体体育动机的前提。

1.2.2体育兴趣的激发

兴趣的本质是行为主体从事行为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感觉越持久行为活动时间也会随之增加。体育课程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引导着学习主体释放着运动的天性。体育游戏的丰富性、教学内容趣味性、体育评价多元性是学校体育激发学习主体兴趣的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让学习主体积极投入学习实践的有效途径。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是让学习主体从本质把握运动原理,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是让学习主体快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环节。清晰明了的思路和准确流畅的动作是培养学习主体体育兴趣的重中之重,也是形成个人运动特点的核心所在。

1.2.3体育情感的丰富

体育情感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体验感受—理解与感悟—领悟意义—情感深化”这一过程。⑦体育动机的培育、体育兴趣的激发让学习主体有了运动的初级体验和感受,体育运动过程中主体所产生的喜悦、激情、感动等点点滴滴情感,积蓄了运动主体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素不相识的人在同一运动规则下能共同谋划进攻策略、安排后防布置,一起承担胜利的快乐和失败的难过。体育情感的生成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保障。就智力学习产生的情感而言,体育运动带给学习主体更多的是游戏活动中营造的欢乐气氛、比赛过程中的集体拼搏和荣誉感等。同时,体育情感的生成也是意志品质形成的动力所在。1.2.4体育意志的培养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展现与运动主体的情感表达关系密切。运动技能原理的认知并不能实现对情感的控制,复杂的运动技能以及持续的比赛时间都离不开运动主体意志品质的内在控制与支撑。一个人在困难的情况下是否坚持努力靠什么,最显像的就是靠自我的激励(即便是有他人的激励,也必须得到自己的认可),自我激励也就是自我暗示,就是“自己对自己说的一句话”。⑧意志品质正是在体育运动中一次次的生理痛苦(寒冷、闷热、手磨破)、对危险恐惧(怕摔倒、怕受伤)、对失败的惧怕、对枯燥的厌倦等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2小结

无论是人类行为的操作系统还是动力系统的发展均不可偏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同等重要,忽视任何一项的培训必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承担着对学生非智力性因素塑造的重任,学校体育开展的过程实质就是学习主体个人内在心理的不断外显与其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训练的互动过程。因而,这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全面的人”塑造的关键阶段。

作者:孔阳 单位: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①吕坤.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8).

②周登松.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66.

③谢亚雄.对南京体育学院优秀运动员本科学习动机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6(15).

④柴娇.近20年国内外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14.21(6).

⑤付东.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

⑥刘斌.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术科”课程[J].体育学刊,2010.17(8).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5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课;损伤原因;预防措施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对待运动损伤,我们既不能谈虎色变,也不能认为不可避免,漠不关心。正确的态度应是坚持预防为主采取有效的、积极地措施,尽量避免损伤的发生。体育运动伤害是影响学校安全的一大因素,运动伤害是伤害的一种常见类型,也是引起儿童及青少年伤害的重要原因,已成为危害儿童及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儿童伤害预防报告每年全球有830000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发生是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并以跌落伤、挤压伤为主。并且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增加,形成了4+2+1的家庭梯形结构,学生在家中显得额外精贵,家长不让学生有一点点伤害,这对我们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保证学生能够安全的从事体育运动,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了解体育运动损伤,防止体育运动损伤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从而让学生更安全的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活动。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界定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生理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与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与活动内容、动作方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运动损伤有很多种类,但是不论哪一种运动损伤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对青少年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自如何预防运动损伤提出之后,我们应该广泛的应用到体育教学的领域当中。近几年来,随着学校体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教学领域中的运动损伤防治的研究已成为活跃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

在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有:肌肉拉伤、擦伤、刺伤、切伤、脑震荡、晕觉、肌肉痉挛,运动中的腹痛、关节扭伤、关节脱臼、骨折等。当这些损伤出现时,体育教师须冷静的处理,不要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同时要认真分析损伤的原因,避免损伤的再次发生。

三、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及处理(举例分析)

例一,肌肉拉伤(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肌肉拉伤在运动中发生率约占各种损伤的25%。1、症状:伤部疼痛、肿胀、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触之发硬,功能障碍。如肌肉断裂者受伤当时可感到或听到断裂声,肿胀明显,皮下淤血严重,局部还可能触到凹陷或一端异常膨大。2、损伤原因:肌肉拉伤是肌肉还在紧张地缩短时突然受到猛烈牵拉所致。肌肉损伤常出现在准备活动没有做好,训练水平不够,肌肉的灵活性协调性较差,或人体在疲劳时机能下降;此外气候寒冷、场地、器材不符合要求等都是引起肌肉拉伤的原因。3、处理:肌纤维部分断裂者,早期除按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原理处理外,应将受伤肌肉置于放松位置,24小时内进行冷敷,使血管收缩限制肿胀的作用;24小时后可进行热敷,并在伤部做轻推摩,伤部周围做揉捏、搓等按摩手法,同时点压伤部周围的穴位。对肌肉完全断裂者,可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后,立即送医院手术缝合治疗。

例二,肌肉痉挛: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运动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为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肌和屈趾肌。1、原因:①寒冷的刺激:肌肉内受到寒冷的刺激,兴奋性提高,即可发生痉挛。②大量排汗,这时由于大量电解质的丢失,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可发生肌肉痉挛。③肌肉连续收缩过快。在训练或比赛中肌肉过快地连续收缩,放松时间太短,以致收缩与放松不能协调地交替,引起痉挛。④疲劳。运动时身体疲劳可以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在局部肌肉疲劳的情况下做一些突然紧张用力的动作,有时可以引起肌肉痉挛。2、处理:牵引痉挛的肌肉,一般可使之缓解。例如:腓肠肌痉挛,可伸直膝关节,用力将足背伸;屈拇肌和屈指肌痉挛,用力将足和足趾背伸。牵引时用力宜缓。此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

例三,晕厥: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突然出现一时性直觉丧失,清醒后头痛、头晕、全身无力,也有恶心、呕吐症状叫晕厥、1、原因:①精神过分激动。常由受惊、恐怖等引起。②长时间站立或下蹲稍久骤然起立。这是由于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直立时血压显著降低所致。③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运动时,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大量扩张,循环血液较安静时增加30倍,一旦停止活动,下肢毛细血管和静脉便失去肌肉收缩对它们的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关系,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舒张的血管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血输出量也随之减少,使脑部突然缺血发生晕厥。一般称为重力休克。④吸气后憋气使劲。例如运动时缓慢地推起杠铃时,憋气使劲,也可出现短暂意识不清的晕厥状态。这是因为胸内压加大,妨碍了腔静脉的回流,使心血输出量减少的缘故。2、急救:出现晕厥时要使病人平卧。足部略抬高、头部放低、松懈衣领、注意保暖,用热毛巾擦脸,自小腿向大腿推摩和揉摩。如果不苏醒,可针刺或掐点急救穴,或给氨水闻嗅。在知觉未恢复前,不能给任何饮料或服药。如有呕吐,应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如呼吸停止,应做人工呼吸。醒后可给点热饮料,注意休息

四、小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

(1)根据小学生实际适当调节活动量。活动量是指学生在活动时身体所承受的活动负荷。它由时间、强度、密度等组成。小学生体育活动应保持适宜的活动量,活动量如过小,就达不到体育活动的预期目标,活动量过大,则易加重小学生体力负荷,甚至造成活动损伤。因此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安排的活动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来定夺。

(2)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运动损伤一无所知的小学生来说,灌输有关运动防护的知识,也是相当重要。教师要用典型的事例讲明伤害事故的危害性和预防伤害事故的必要性,向学生传授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以及运动损伤发生后因该如何应对,及运动损伤发生后你急应该进行怎么样的应急处理。平时体育教师也要经常提醒教育学生,克服麻痹思想,积极预防。

(3)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责任感和动机不断增强,但往往从兴趣出发;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此作为体育老师一定要教导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做好组织工作,并要采取完全措施,因为只有严密组织教学和严格的课堂纪律才是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4)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进行各种事项的一个最好开始,体育课也不例外。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有效地防止运动损伤。由于小学生的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少儿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而准备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运动器官、内脏和神经系统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练习中关节和韧带损伤。

(5)儿童时期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活动内容,适当的控制运动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动要领,更重要的是在运动过程中加强保护和帮助。每一名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因此开展各种体育项目时,体育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认真专研教材教法,科学地安排练习顺序,制定合理工作计划,采取合理的教法,在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环节,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6)要充分认识到整理运动的重要作用。整理放松活动是最容易被一些教师忽视的环节,殊不知整理活动不充分也是易导致发生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肌肉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同时消耗大量的精力,而整理活动的进行有利于运动代谢产物排泄和运动疲劳的消除,使学生有旺盛的精力更好地参与接下来的各种活动。

五、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练习的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教育。只要我们对预防运动损伤有充分的认识,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发生规律,做好预防工作,时时小心,组织好每次教学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从而保证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胡广.骨与关节运动损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陶磊,郑延峰.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5).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6

关键词体育社会问题 美学 危害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129-02

一、美的基本原理的解读

1.美的本质

关于美,没有一个共同的概念,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并不一样,狄德罗认为:“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两者通过光辉的形象表现为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就是生活,生活中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生活中的努力、拼搏认真就是一种美的最好体现”。总之:美必须是符合社会、自然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是一种道德的,必须是被多数人所能接纳的品质。

2.关于丑的原理

关于什么是丑,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一样,对丑和美的看法的标准也不一样,同一样东西,有人认为是美的,有人认为它不美或是丑的。“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是美的,否则它既是恶的也是丑的。丑是和美背道而驰的,丑在各种事物中不仅作为美的对照面存在并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丑也可以转化为美,比如描写生活丑也是丑的一种艺术,也可以是美的艺术,所以美和丑既有一定的界线而又没划清界线”。总之,丑是不道德和不被人所接受的,是不符合社会、自然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

二、体育之美的解读

体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体育要求的不仅是“更高、更快、更强”,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活动中展现了它的美。体育是一种身体的教育,从美学的本质上说,“体育之美是种创造之美,体育包含着德、智、体、美,他们相互包含又独立存在,能给人以感官愉悦的满足,激荡人的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发展天地”。人类创造了体育,而体育造就了人的美。“体育美是体育中丰富多彩的美的总称,是体育活动中行行的审美对象的综合概括,体育美是一种现实的美。体育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这个领域中的感性显现,它反映的是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是以人体运动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它通过人体的形象、情感和人们的创造得以展现美。总之,运动产生了美,美在运动中得到体现。体育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现:

1.技术美。运动员在进行体育比赛时,舒展、优雅的动作,正是美的一种表现和存在形式。“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项目,它高超的技术美都包括一定的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技术角度的美。”如:篮球场上的飞行扣篮,犹如雄鹰展翅使人赞叹不已,给人莫大的审美享受。一个集体合作完成的精妙配合,是视野中的统一美、技巧美、合作美、韵力美和力量美的融合。

2.形体美。在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时,运动员的每一神经、每块肌肉都在跳动,这里有世界一流的人体美。“运动场是展现健美身体的最好场所,并留下许许多多表现运动员雄姿健美的艺术作品”。体育项目多种多样,各项体育项目的动作技术结构各不相同,表现形态也各有差异,因此给人的美感也不一样。体育的形体美大致可以分为刚性美、柔性美和健康美,而且绝大多数的项目都熔刚性美和柔性美为一体。良好的精神风貌,硬朗的身体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是人健康美的美好体现。

3.心灵美。体育倡导的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发挥人体的极限,是一种超越与自我超越的过程。参加体育活动培养了人们的协作精神、意志品质、集体观念、精神修养和道德意识。这些品质体现了运动员的心灵美。人们在观看比赛时,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表现出的永不放弃的精神,让人们的心灵深处受到感化;“运动员舒展、优雅的动作,更是能带动观众的热情,让观众忘记一切,有种想参与的冲动”。运动员旺盛的斗志,严肃认真的态度,既尊重了对手,又尊重了观众,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这些 都是心灵美的体现。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不论是参加者,还是观赏者,都能得到精神的调节,使人身心愉悦,性情得到陶冶,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

4.行为美。生活中不只需要凯旋,更看重奋斗。体育注重的是参与,不是胜利,重要的是你参与的过程中学到什么。在我看过的一次残疾人的百米比赛中,刚跑不久,一位运动员不小心摔倒了,在这时,其它运动员没有继续向前,而是所有的运动员都停了下来,将摔倒的运动员扶了起来后手拉手一起冲过了终点线。这种行为就是体育运动中的美的体现。

三、从美学角度审视体育社会问题

(一)体育创造美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1.竞技体育中产生的“滥用违禁药物的问题”

竞技体育中产生的“滥用违禁药物的问题”,也就是“兴奋剂问题”,给体育运动产生了极大危害。尽管人们都知道兴奋剂的危害,但某些运动员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下,铤而走险服用兴奋剂。这违反了体育的公平竞争原则,是一种不道德的欺骗行为。运动员滥用兴奋剂,既欺骗了对手,又欺骗了观众,对其它运动员也是不公平的。

2.运动中的暴力行为

冲突与竞争是有根本区别的,冲突必须有直接的接触,而竞争则不一定。只有在拳击、摔跤等身体直接对抗项目中才会出现直接的接触。严重的冲突将形成暴力,势必会造成一方或多方的身体和心灵上受到伤害,竞争则不是。竞争的身体接触是无意识的,而暴力的身体接触是有意识的,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在一些有身体接触的项目中,某些运动员为取得比赛胜利,恶意的犯规,引发身体和言语上的冲突。给对方带来极大的伤害,是对体育价值的极大否定。

3.球迷闹事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利益上存在冲突,于是在欣赏比赛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矛盾,把结果看得太重要,而没有好好的去享受比赛的过程,从而引发大规模的骚乱。

4.体育场地问题

在21世纪,社会发展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当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场所,或是许多人在一起锻炼,不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锻炼者在锻炼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场地问题而产生纠纷,从而引发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

(二)体育社会问题是体育运动中“丑”的表现,它否定了体育美的价值

美学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文化,在塑造和展现人的形体、心灵、行为、技术美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把人塑造得更雄浑、更和谐,却不留一点痕迹。它能对人的日常生活和规则给与美好的干扰,极大地满足人们对生命极致体验的渴望,充分地激发我们麻木的每一根神经。其次,体育对智力的开发同样具有特别的意义。体育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活动,人类凭自己的身体创造丰富的人体文化,不仅需要在身体潜力上开发想象力,而且在运动方式及其组织方式上都需要非凡的创造力,特别是在激烈的赛场,更离不开机智和敏捷,让心灵在所有方向充分流动,这正是对美的确认和表征。此外,观看体育比赛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和审视的同时,使人们有了对美的渴望,加速人们对美的体验。体育给人一个创造美和展示美的平台,而体育社会问题的出现,给人们制造了美的假象,否定了体育美的价值。

1.“兴奋剂问题”对体育美的价值的否定

服用兴奋剂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行为,运动员“服用兴奋剂”这一事实让人产生这样疑问:体育是强健人体还是在摧残人体?这种行为不仅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且对观众的感情也是一种伤害,同时对体育的自身发展也是一种制约,使公平竞争成了一纸空谈。如果兴奋剂得不到有效的制止与控制,那么竞技将失去意义。这种丑陋的行为和心态,伤害了体育的行为美和心灵美,摧残了运动员的身体,是对人的形体美的否定,既欺骗了自己、观众和对手,又伤害了观众对美的体验。

2.“运动中的暴力行为”对体育美的价值的否定

运动中的暴力行为的出现,不仅对运动员身体和心理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此引发的运动员间的斗殴更是给赛场蒙上阴影,给社会带来混乱,是对体育自身价值和功能的否定,对体育自身发展更是一种制约。同时也阻碍了人们创造美和施展美,这种行为是非常丑陋的,不仅伤害了对方,自己得到的虚荣也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如果这种行为在体育中得不到控制,体育将展现不出它的美。暴力行为中的恶意犯规给对方引发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更是对心灵上的严重伤害,是一种严重的丑陋行为。

3. “球迷闹事”对体育美的价值的否定

球迷闹事引发大规模的骚乱,是一种极端的犯罪行为,给闹事双方带来极大伤害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动荡,造成社会的混乱。体育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反给社会带来负担,激烈的比赛本来创造了美,但一些极端的球迷却感觉不到美的存在,只感觉到功利和胜负的存在。体育是人类劳动的结晶,体育应该为愉悦人们身心服务。在这一点上,体育做到了,但是人们没有很好地去运用体育的这种价值,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4.体育场地问题对体育美的价值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