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 科技体育; 运动项目;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1-0120-04

近一个世纪以来, 科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总是随着国家的综合国力而发展。如美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的无线电运动, 美国、德国的模型运动, 挪威、瑞典的定向运动, 都是根据国家的发展壮大和战时的需要而不断进步, 并通过推广普及成为民众广泛参与的体育项目。我国的科技体育运动在举国体制的模式下竞技水平一直比较高, 是早期在国际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少数体育项目之一, 但在民众中普及的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北京奥运会后, 我国的体育事业承载着奥运的辉煌, 开始了又一个周期的征程。同时国家对体育发展的侧重点也随着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的“体育是人民的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 培养人民健身习惯,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要求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特别是学校体育, 一批适合青少年开展的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科技体育项目开始登上学校体育的舞台, 这些项目在校园一出现, 就因其较高的趣味性和体育性吸引了大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参与, 其动手与动脑, 体力与智力的结合使学校、学生、家长都沉浸在快乐体育的乐趣当中。在这一背景下, 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健康水平, 培育科学素养, 推广和普及科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开展, 巩固校园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成果, 2010年8月,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文, 加强科技体育传统学校建设, 在校园开展科技体育活动。这一政策的出台使科技体育在校园得到了迅速普及, 改变了学校体育的传统格局。

一、科技体育运动的内涵特征

(一)科技体育运动的内涵

科技体育运动, 是以科技为活动基础、以具备科学知识为参与前提, 无需通过身体直接对抗, 运用特定的知识、技能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器材(仪器), 体现参与成果和运动技术水平, 达到增强人们智力和体质, 培养综合素质的体育项目[1]。在科技体育运动中, 体育是平台, 科技是手段, 身体素质是保证开展科技体育的基本要求, 而智力因素则是取胜的关键, 对身体、智力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 科技体育运动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我国, “科技体育运动”一词是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在2005 年提出, 实际上当时的科技体育运动指的是一个与科技有关的体育项目群, 包括无线电测向、业余无线电、航天模型、航空模型、定向越野、航海模型、轻型飞机、车辆模型、电子制作、建筑模型、模拟运动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集竞技性、观赏性、益智性、健身休闲于一体, 要求参加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能,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才能从事这些运动。其中无线电测向、业余无线电、定向越野、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电子制作、航天模型、车辆模型在校园里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这不仅因为参与者需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了解科技体育项目的基本原理, 还要自己动手参与制作, 进行野外的技能训练, 给了长期处于城市生活中的学生走进大自然, 丰富科技知识, 培养健康体魄的机会。

(二)科技体育项目的基本特征

1. 知识性: 参与科技体育项目活动必须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 了解相关运动领域的发展情况, 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智体性: 强体健脑、全面发展是科技体育项目的特有优势。开展科技体育项目活动在增强参与者体质的同时, 能有效地促进参与者的智力发展, 使练习者在参与运动当中身体得到锻炼, 智力得到开发, 培养了对科技体育的兴趣。

3. 创造性: 参与者在科技体育活动中能获得亲自设计、制作、改装运动器材的创造空间, 可以在活动中检验自己设计组装的运动器材的效果, 培养开发新的运动器材的创新思维。

4. 成就感: 参与者凭借自己个人的能力在完成比赛任务或取得优异成绩后, 成功的喜悦会挥散运动过程的辛苦, 给参与者找到参与科技体育运动的成就感。

二、科技体育是学校快乐体育的集中体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一个国家的宏伟蓝图需要一代代青少年去书写。体育也不仅仅是锻炼身体, 它还是讲规则、责任、团队合作、服从、荣誉的代名词, 体育给了青少年一个最有效的社会化模式。国际奥委会中国首席代表李红说: “我7岁开始在父亲的带领下坚持去跑步, 一直跑到高中毕业, 最后跑进了清华, 又到哈佛留学, 我在跑步中找到了运动的快乐”。[2]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也是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体育活动, 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 在快乐中提高体质, 学校体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快乐而非为了忧患。如果在快乐中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 比在被动中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体育运动效果截然不同。学校体育如果能够形成快乐体育的共识, 校园体育活动就会多一层快乐的氛围。科技体育正是体现了学校快乐体育的基本思想, 学生们在感兴趣的科技体育面前快乐的参与其中, 唤醒了学校体育的本真, 恢复了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要义, 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过程中参与体育锻炼, 重塑了学校体育的繁荣, 迎接了学校体育的回归。

首先, 学校科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运动技能。了解科技知识, 在模型运动中要求学生主动去阅读了解有关科技图书, 自己动手进行试验,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 乐在其中, 参与其中, 激发起学生不断去探索、创新、求知的愿望, 达到科学改装、改进模型性能的目的, 于无形中使学生学会了模型运动的相关知识, 达到了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3]

其次, 学校科技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于科技体育要求学生不但要动脑筋, 还要动身体, 开展活动时不仅是身体方面要得到锻炼, 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要锻炼, 在参与校园科技体育活动中不知不觉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如无线电测向运动, 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能, 还要有一定的越野技巧、野外自救知识、野外生存能力、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无线电信号听辨能力、无线电搜索技巧以及克服大自然困难的智慧和勇气, 是对身体、心理和智力、体力诸方面的锻炼。学生在参与这些运动过程中, 在高速奔跑时还要进行思考、分析、判断、找目标、做记, 无形中忘记了越野跑的辛苦, 增加了找到目标后的成就感,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运动的乐趣, 提高了体质, 开发了智力, 树立了信心, 完善了人格, 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更加亲近了大自然。体现了快乐体育是学校体育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三, 淡化了科技体育运动的竞技性, 竞技体育的残酷在于不能有任何失误, 而且永远只有一个胜利者。科技体育则追求参与的真实性, 提升学生参与过程的成就感, 激发学习的兴趣, 于快乐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不但心智健康, 而且身体健康。

三、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一系列高科技科学实验, 使科技体育活动在校园得到了很好的普及。“飞向太空, 飞向北京”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比赛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参与, 在学校体育中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校园科技体育教学。科技体育不但技术性、科学性强, 而且对青少年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科学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价值。[4]

(一)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

学校科技体育运动是集竞技、科技、益智于一身的体育项目。比如业余无线电应急通讯演练,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和参与者需要亲自搭帐篷、竖天线、调试电台, 在模拟灾害环境中, 进行紧张的野外紧急架设短波电台及话务、报务抄收比赛、利用无线电测向迅速精确定位灾害地点、受伤人员位置, 指挥救援人员抢险救灾, 这种教育效果只有在亲身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完整的展现, 这是任何课堂上都学不到的自救知识。在汽车模型运动中, 同样的材料制作的赛车模型, 跑起来速度有快有慢, 这是因为汽车轮胎抓地时的摩擦力不一样, 如果把轮胎进行细微的修整, 就会改变汽车的行驶速度。同时, 学生们要使自己的赛车在遥控车模的赛道上驰骋。赛前要亲自检查赛车的避震系统和转向系统, 赛车在赛道上的运行情况。而不是依靠家长和老师来帮助或提醒, 所有问题靠自己独立解决。再如相同材料制作的两架飞机模型, 为什么飞行轨迹却不一样?这就要研究飞机的重心变化。如果重心不一致, 飞行轨迹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航空模型的设计制造中, 学生们不仅要自己动手, 创造性思考, 还要查找资料, 学习空气动力学、无线电、电机、电磁等多方面的知识, 了解航空模型的原理才能制造出来。还有, 在校园的很多角落里藏着的一批正在用无线电发报机发送情报的“特务”, 他们用电台发射出滴滴答答的声音, 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呢?学生们手拿测向机在校园奔跑穿行, 用无线电设备到处“搜捕”, 寻找发射信号的源头; “寻宝记”让原本再熟悉不过的校园突然充满了神秘感。在学生们眼中, 这些都是乐此不疲的游戏, 而在老师眼中, 这正是传播科技知识, 培养科学素养的方法。科技体育运动将育人和“娱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在校园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实现了科技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 更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

(二)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科普价值

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曾玩过纸飞机, 折纸飞机可以有上百种折法, 在纸飞机模型运动中, 学生们可以一起琢磨采用什么样的折法才能让飞机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 怎样才能飞得更远。在玩的过程中, 学生们需要对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有初步的了解, 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航模的基本原理即配重以及飞机重心问题, 还有如何利用空气气流的作用。因此参与纸飞机比赛, 不仅体验了航模的乐趣, 还初步了解了航模运动与科学的关系, 起到了科学普及的启蒙作用。美国的莱特兄弟正是通过小时候玩纸飞机, 从小就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那就是制造一架真正的飞机在天空中飞翔。因此, 科技体育是一项促进青少年成才的快乐运动, 科技体育的核心是科技与体育相结合, 重点是利用学校这个大舞台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 帮助广大青少年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从小树立热爱科学, 热爱运动, 热爱祖国美好河山, 献身科学的志向。为在校学生参加科学知识学习, 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

(三)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

近年来, 国民收入稳步增加, 老百姓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然而, 与此相悖的是, 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学生的体质状况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应试教育导致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 一切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工作; ②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特别是跑步; ③家长对独生子女溺爱, 体重超标学生增多; ④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体育课枯燥, 激不起锻炼兴趣。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学校、家长、教师、学生都能统一认识, 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如果通过传统的填鸭式, 灌输式显然是行不通的, 特别是跑步, 往往效果更是适得其反。而通过课外科技体育活动, 比如无线电“猎狐”, 校园定向“寻宝”这样一种名称转换, 吸引学生参与, 在参与中培养兴趣, 在兴趣中体验玩的乐趣, 在玩乐中进行跑步, 就可以达到健身锻炼的效果。

(四)科技体育的和谐竞技价值

集科技性、竞技性、益智性、健身性于一身的体育项目, 都属于科技体育的范畴, 近年来在非奥运项目的全国综合性比赛即全国体育大会上, 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跳伞、航海模型, 航空模型等科技体育比赛项目所产生的奖项, 占大会总数的五分之一, 由此可见科技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与重在对抗的竞技体育活动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其他一些大众健身项目不同。科技体育的竞技性是指智力的比拼, 动手能力的竞争, 快速反应能力和体力的较量, 而不是身体直接对抗的竞技, 是和谐竞技, 是宏观层面上的竞技。同样是掷纸飞机比赛, 要想掷得更远, 除了身体的协调性和爆发力以外, 折飞机的技巧也很重要。所以说科技体育强调的是对人动手动脑能力的开发以及感受大自然的能力。而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因为从中感受到了乐趣, 出于对这项运动的爱好而投入其中。

四、我国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

近年来, 科技体育在校园开展, 已经成为体育、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共识, 而学校对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科技体育项目也有很高的热情, 对于科技体育所倡导的开放理念也比较认同, 科技体育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的坐标, 学校让学生们成为科技体育活动中的主角, 是加强学校教体结合、体科结合的重要环节。但是, 科技体育运动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寻求学校体育部门与科教部门的紧密合作, 拓宽科技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 防止项目向功利化发展。学校科技体育要借体育之翅膀展科技之风采, 使他们不断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 张扬个性, 放飞心灵。

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掌握所参与项目的相关科技知识, 同时对科技体育器材也有一定的要求, 其中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运动项目, 价钱也比较高, 使得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少, 比如电脑机器人比赛, 光设备就要五六千元, 一般的家庭很难承受。因此, 目前国内科技体育运动开展比较好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校园科技体育项目普及率也高。尤其是广州市的科技体育项目, 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 而且有的项目遍及全市所有的学校, 国内其他省市则在一些普及型、投入小的科技体育运动项目中也参与较多。

五、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平稳、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参与体育、投入体育、享受体育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求, 这也为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消费结构升级和休闲时代的到来, 为我国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1. 科技体育项目涉及多个知识领域, 专业性较强。因此, 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体, 融知识性、创新性、趣味性为一体。结合学生特点、师资水平、场地条件, 认真遵循科技体育的发展规律, 大力拓展学校传统优势项目, 精心培育新兴项目, 通过研发易于掌握、促进动脑、趣味性强、成本低廉、质量较好的科技体育器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科技体育竞赛活动网络。培育科技体育项目传统学校, 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让更多的家庭参与科技体育运动, 达到锻炼身体, 获得新知, 享受快乐的目的。

2. 科技体育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快乐为出发点, 让科技体育项目在校园扎根, 以实现科技知识和体育运动在校园得到双重普及。校园是科技体育最适合发展的土壤, 许多科学家的科技之路证明了这一点。著名科学家路甬祥曾说过“没有航模, 就没有我路甬祥。学习航模不但让我学到了知识, 还培育了自己科技事业方面的志向。业余文体科技活动, 对启智、树人、培养能力,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非常有益的”。说明科技体育运动的目的不是培养世界冠军, 而是培养青少年的健康身心。科普的目的也不是要去制造科学家, 而是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培育能够诞生科学家的土壤。“钱学森之问”曾引发国人对当今教育体制深深的思考, 我们不妨从校园中玩着无线电猎狐、定向寻宝游戏、模型制作、机器人竞赛、掷纸飞机的孩子们身上去寻找, 那些专注而认真的面孔, 也许就是一种答案。

参考文献:

[1] 徐程洲. 科技体育——现代人的体育运动[J]. 辽宁教育, 2008. 15(1): 43-44.

[2] 陈秀娟. 我国群众体育的性质与供给机制研究[J]. 体育科学, 2009. 29(1): 85-91.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2

随着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不断推进,步入大学殿堂的学子们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有着鲜活思想、拥有不同个性的人.他们对体育有着不同的情感认识,不同的身体、精神上的需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不能满足大家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需要.我们必须建立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切实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模式作用.大学体育教学符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指导纲要》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创设针对全体学生的开放式的课程模式,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1.1以学生为中心,把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放在首位

“体者,载知识之舟而寓道德之舍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保证大学阶段的学业能够顺利地完成,将来能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体育意识,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1.1自我锻炼意识.自我锻炼的意识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拥有这种意识,一些大学生即使拥有了这种意识,也不一定能把自我锻炼的习惯坚持下去.如果我们仍旧依照高校固有的“填鸭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必定会限制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生体育学习内容的一成不变,全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教的,这使得大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时会变得无所适从,从而失去了锻炼的兴趣.从这一点来看,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1.1.2积极参与的意识.奥林匹克精神从来都是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而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大学生如果能参与到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中来,并且在运动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或者与别人竞争的激情,就能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换个角度看,生活中充满了各类运动和比赛,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我们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思想水平,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1.2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创造开放的环境

开放的课程内容.针对全体学生,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兼职,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每一种体育课程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个人需要,参照学校开设的不同体育课程选择学习内容.让大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从而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学生的价值观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开放的课程时间.体育课程的时间开放了,学生就可以自己安排时间,选择最佳的时刻参加体育课程.

2对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探讨

《指导纲要》把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分别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达成课程目标.

2.1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大学,学生的思维体系不断变化,往往随着自身知识的不断提高,对社会更了解而不断成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已经超越简单的认知层面了,开始追求个性发展.大学生对体育个性要求也就应运而生,这主要表现在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的深浅及参与方式各异上.每个大学生的体育经历不同,对于体育的感受也就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有的大学生体育意识非常淡薄,他们只重视智力的学习,往往忽视体育锻炼,而有的大学生体育意识非常好,有明确的体育健身目标.对大学生缺乏体育意识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2.1.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知道,只有当一个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了足够多的兴趣,并且以体育锻炼的现实意义来作为自己进行体育运动的动力来源时,他才能对运动保持始终不变的热情,才能努力去克服运动中遇到的任何困难来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使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生活中一种固有的行为习惯.现下的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更加不会意识到体育锻炼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迫切需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仅仅是因为他们对该项体育运动有着直观的兴趣,即只是单纯地爱好这项运动,而并不是出自他对自己身心需要的详细考虑.[1]2.1.2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牵制,互相配合,共同形成了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影响.学校、家庭对于体育运动所持有的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最终形成.假如学校、家庭都保持着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学校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提供充足的体育场地,可以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鼓励大学生全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而形成积极而正确的体育态度,进而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否则,就会使大学生形成消极而被动的体育态度,延缓甚至严重阻碍大学生良好体育意识的最终形成.2.1.3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策略首先,要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通过相关的体育理论来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体育锻炼的现实意义,努力实现体育锻炼的现实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激发起大学生强烈的体育锻炼的愿望,这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在掌握了科学的锻炼身体方法之后,才能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运动锻炼的效果等做出准确而科学评价,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制订适合自身、符合实际的运动处方,来进行锻炼,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锻炼目标,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其次,深化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高校体育课是以锻炼大学生身体的方式达到健身强体的教学目标.大学的体育教学,不应该仅仅满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通过优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良好体育意识的形成.我们要将培养大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意识当作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安排应围绕着强身健体的目标来进行.[2]

2.2把身体健康目标放在首位,高度重视运动技术教学的落实

通过中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与随之不断增长的年龄,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已趋向成熟,自我运动锻炼水平相对较高.在大学体育教学环境中,应把运动技能学习与自我健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在体育活动中,身体练习是最重要的内容,行之有效的身体练习,能有效的促进大学体育教学发挥更大的功能.运动技术学习是身体练习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具体的、科学的、系统的锻炼形式和方法,否则,体育的健体功能就无法实现,更不用说实现学生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的同时,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研发与利用必须遵循因材施教、运动规律的原则,有效的将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这几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2.3乐在其中,促进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

快乐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它也是体育的功能之一.在教学中,注重快乐体育教育,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处在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中,[3]让他们自觉地参与运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生理、心理、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快乐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为目的的,是以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为着眼点的教育.实施快乐体育,不能忽视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掌握动作技术等体育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提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这一思想,充分利用了运动产生快乐这一功能,使大学体育教学在表象上变得具体了.只有把身体健康目标放在首位,把快乐体育贯彻始终,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实现《指导纲要》提出的五大目标.

2.4沟通课内外,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3

Abstract: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s a talent competition, and the most competitive person should have a higher mental quality, that is good personality, stubborn perseverance, emotional stability, adaptability smart, good adaptabilit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sychological success in talent success takes more and more weight index. Mental health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youth development and an early tal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lue effect of both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o you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of many years talks about his exploration and ideas on how to condu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aspect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ing materials, learning methods, learning process, learningconfidence and so on to better promot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rain qualified personnel for the new century.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012-02

0引言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意识到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和体能。然而,当一个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面对压力、遭受挫折而出现心理障碍时,很少想到通过运动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障碍。人们更不知道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预防一些心理疾病、保证心理健康的最佳方法。实际上,体育运动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人们要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那么,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但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不轻信;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有效手段,可锻炼人的意志,增加自信心,并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人身心愉快,并能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智力功能

想像力和思维能力。长时间地进行脑力劳动后,通过体育运动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分析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可使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能开发具有促进作用。智力功能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

在运动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同时,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也得到加强,从而有效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

2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生活的袖珍模式,是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在体育运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因素(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或者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失意、疲劳等),这当中包含了来自生理、心理、体内、体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和磨炼后,不仅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往往可以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乐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而那些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

然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中,特别是在体育竞赛中,按照项目竞赛规则共同参与,在充分发挥个人技术特长的同时,又相互配合、相互协助,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忍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和体育文化的内涵,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其个性日趋完善。

4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5治疗心理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症的治疗方法。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做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地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且发现适当的步行(达到最大吸氧量的35%~65%)亦能降低焦虑状态的血压。

6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作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普遍体会到,打打球、跑跑步、练练拳等,会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

7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体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由于体育教学受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知识与技术技能,需要在课外与校外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练习,才能掌握与巩固体育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技术技能。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师生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实践中应加强研究和探索,开发和创新教育教学艺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8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运动要取得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因为体育运动引起人体构造和功能方面的显著变化,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系统的锻炼,才能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水平的增强。如果中断锻炼,则体内各器官和系统的构造及其功能会逐渐消退;另外,体育习惯已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内部的动力,此时主题的行为是靠内心驱使的,而不是靠外在的约束和限制。据此,体育教师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为兴趣是习惯养成的前提;二要强化监督,管理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已形成运动心理定势,这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俞国良.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线装与发展[J].教育科学院.2001.

[3]普通高校《心理学》.1996年版.

[4]王启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校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评价体系,构建

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学校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保证。当今不少研究者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有减脂、塑造形体、强身健体等,然而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9-22岁年龄女生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可见当代不少女大学生往往是喜欢体育课程,但真正在体育参与能力、健身意识、运动知识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地方。因此,构建高校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评价体系,将对高校女生体育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对女大学生体育行为起到导向、督促和激励作用。

1高校女生体育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价值、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平日的修养。修养是指知识、理论、艺术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指养成的正确待人处事的态度。对于高校女生来讲,体育运动塑身文化素养更多的是指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在学校健身塑形教育活动的影响下,所获得的体育运动塑身文化素质以及能力、个性、意识兴趣等一系列精神要素的总和,体现了女大学生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与根本利益,主要包括体育运动塑身的知识、能力、精神、行为与个性。

2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2.1客观科学性原则。在把握好其文化素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要符合高校女生体育运动塑身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要符合高校女生体育运动塑身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实际,所选择的指标概念必须明确,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系统的真实现状。

2.2系统全面性原则。广泛听取多方意见,要综合反映出高校女生体育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的主要特征与现状,在划分设定子系统中的主题以及选取各个主题之下的指标过程中,要全面反映基本要素的内涵,对各主要内容不能遗漏,全面反映客体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

2.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应尽可能量化,但对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如体育精神、体育能力等指标,也可采用定性指标来描述,或运用定性指标数量化的转变方法,使得定性指标更加具体化、客观化。

2.4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中的末级指标在实践中具有可测性,也就是说评价者能够根据末级指标比较容易的给出评价意见。联系统计理论与实践操作是指标的基本特性,它既应是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的,我们在设置指标时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要考虑各指标的高度综合性,还要要考虑各指标的可量化性、可测性与可操作性。

2.5引导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评估要在引导和落实高校女生体育运动塑身文化建设目标与要求的同时,要对其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督促与加强作用,以规范和引导高校女生体育运动塑身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评价体系的构建

3.1评价指标的筛选。对指标的筛选,首先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运用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指标进行初选;然后是利用专家调查的方法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和敲定。依据此方法与步骤,本研究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理论体系进行因素分解,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调整。首先对一级指标的名称和数量进行确定,然后对其进一步逐项展开分解。最后依据高校女生体育运动塑身文化素养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在保证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对这些指标进行筛选,使其进一步精简和优化。

3.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3.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各评价指标分析

(1)体育运动塑身知识。体育知识是人的大脑意识对体育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有效支配人体从事体育实践活动的心理基础。其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的着女大学生体育运动塑身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该项指标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塑身的作用与功能、基本原理与方法、卫生保健常识、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专项体育理论知识五个指标来反映。认识体育运动塑身的作用和功能自然会吸引女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女大学生进行科学健身锻炼的理论基础;体育卫生保健常识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预防身心疾病、进行科学锻炼的有力保障;了解和掌握体质、健康、测量、评价等基本理论常识,有利于女大学生对自身的机能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

(2)体育运动塑身能力。所谓体育能力指的是能运用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方法及手段,独立从事各种体育实践活动的本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学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项运动技能、体育观赏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体质体能等情况特征直接影响着女大学生体育的兴趣和态度以及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

(3)体育运动塑身个性。体育个性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稳定性和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塑身个性主要包括体育锻炼态度、兴趣、习惯、意识、动机、自信心等内容。正确的体育态度是大学生体育行为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习惯是大学生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形成稳定熟练的运动行为;兴趣是女大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欲求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动机是学生将体育愿望转变为体育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体育行为的内部力量。等等这些方面的培养将对女大学生的终身体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4)体育运动塑身行为。体育运动塑身行为是女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体育消费是衡量体育参与行为的重要形式,女大学生每年的体育消费支出能够充分反映出其体育消费水平,如运动器械、着装的购买、参加健身俱乐部的培训费用等;运动锻炼参与时间是反映女大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指标,多是从频率与每次锻炼时间来作描述统计分析;女大学生通过电视、体育报刊等媒体以及教师的传授等途径获取体育信息的行为,是女大学生显性体育行为的又一表现特征,其信息的获取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塑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体育运动塑身精神。体育精神是指通过长期的体育健身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并为人类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观念,是体育文化现象本身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精神品质。它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归纳、概括和提炼形成的思维、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称,主要包括沉着果敢、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规范诚信。具体表现为对运动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冷静的心态,注重与队友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敢于迎接挑战,不畏惧,不退缩,善于思考,想象力丰富,在体育比赛中尊重对手,讲诚信,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则,服从裁判,仪表大方等。

3.2.3评价标准。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评价,研究者钟霞采用了对各指标体系内容进行A、B、C、D等级的评价法;另外研究者杨松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各层次指标重要程度评判表,请各专家根据 1-9 标度法的要求对两两指标比较的重要程度给出评判,然后构建判断矩阵,对专家的赋值进行平均,最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同时利用模糊评价综合评价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带有模糊概念的指标因素数量化,引入等级打分法,结合各指标权重,利用向量的乘积,求出综合评价结果的代数值。本研究完全可以参照各研究者的评价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来进行评价。

4结语

高校女生体育运动塑身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必将促使各高校努力建设女性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激励和推动女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改革。本指标体系的构建从体育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的概念及结构出发,遵循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等原则,构建女大学生体育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知识、能力、精神、行为与个性等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体系。对高校女生体育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的评价标准,借用各研究者方法采用定量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体艺[2011]4号,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08-29.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88.

[3]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80:1086.

[4]李芬.21 世纪体育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

[5]吴彦辉.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于管理才能评鉴模式之研究[D].国立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1997.

[6]马宏霞.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知识的调查现状与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7(4):104-106.

[7]刘绚丽.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129-131.

[8]杜军.试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J].体育教学,2002(6):27-28.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5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黑龙江大学10个学院中抽取200个样本。其中男生79人,女生121人。分别从2006级~2009级学生中抽取45人、51人、56人、48人。由于学校疫情情况,统一采用在线网络问卷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共回收1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9%。回收的调查问卷经核对后,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并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1.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在疫情中发挥重大作用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先得知本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途径有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新兴媒体(网络、手机)、其他途径(人际传播等),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37%、61%。但随着事态的发展,79.8%的大学生更愿意使用网络和手机来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有关信息(如表一)。可见,在疫情期间,新兴媒体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调查表明,互联网的拥有和使用量远不及手机,特别是手机短信。此外,移动的短信信息流量统计数据也表明,手机短信(包括飞信)的使用量较平时有明显的上升。笔者认为,这是由手机的特质决定的。所以,笔者专门对有关手机短信的数据信息进行了分析,以期能进一步了解这一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1)学生很少接触大众传播媒体,而手机作为个人通讯设备,体积小巧,可随身携带,且制作信息方便、及时、快捷。危机发生时,79.8%的大学生更愿意使用网络和手机来了解有关的信息。学生能及时使用手机把信息传达出去,这是其他媒体所不能匹敌的。

(2)手机短信在危机状态下能维持正常的通信。据了解,多数受访者承认,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正常的语音通信可能无法进行(由于移动通信网络负担突然加重),而短信依旧能够使用。譬如,9月12日~19日晚7点~9点,黑龙江大学出现信息繁忙状态,电话要拨打五六次才能拨通。据调查显示,66.7%的同学选择在这一时段使用短信与外界交流。

(3)手机短信收费低廉且可信度高。手机短信具有手机用户之间点对点直接发送与接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手机短信的传播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手机延伸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它具有人际传播所拥有的特质:传播和接收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同时,这些信息多来自亲朋好友,自然可信度高、传播效果好。

2.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大部分同学状态良好

调查显示,64%的同学心态良好、27%的同学心态比较紧张,只有6%的同学过分紧张,3%的同学认为自己心态很不好。另据调查发现, 84.7%的学生比以前更关注个人及周边卫生了。77.3%的同学比原来更加关注新闻,特别是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报道。95.6%的同学相信甲型H1N1流感可防可治,因甲流而造成的全校规模的停课,不久即将结束,学校会恢复以往正常的教学。

笔者认为,从整体上95.6%的同学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抱有积极的态度,大学生在甲流期间良好心态的保持,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大学生群体是个知识群体,在认知上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甲流的科学知识与防治方法,因而对甲型H1N1流感有着正确科学的认知。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社会所采取的信息公开、透明、及时的报道和声明政策。这样的举措有效地防止了流言的散布,大大缓解了大学生的恐惧心理。

同时,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同年级的同学心理反应基本趋同,不同年级的同学对甲流的心理反应有所不同。年级越升高,认为自己的生活受到甲型H1N1流感影响的范围相对越小。其中,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对大一新生心理影响最大,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学习都还不适应,再加上甲型H1N1流感对身体的威胁,从而使大一新生产生了恐慌心理。

3.甲型H1N1流感期间,参与体育运动的大学生明显增加

据统计,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28%的被访者表示每天参与锻炼的时间增多了,参加体育运动的平均时间达到两个小时或两个小时以上的占总量的41.2%,同时,停课期间,59.7%的同学会选择到户外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分析问卷,原因有二:

(1)学生因停课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参与体育锻炼,锻炼的目的也有所变化。甲型H1N1流感流行以前,学生选择利用课余时间上自习或娱乐的时间远多于体育运动的时间。笔者在调查问卷统计中发现,76%的同学表示起床时间比以前早,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女生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体育运动的目的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过去“消除疲劳”、“消遣娱乐”这两个层次,转向以 “体质投资型”为目的。学生为提高抵抗甲流的能力,把更多时间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2)甲型H1N1流感流行影响体育运动观念的形成。学生更加重视体育运动。调查中,从被采访者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以前增加了28%,活动的时间达到两个小时或两个小时以上的占总量的41.2%,从活动的地点选择来看,59.7%的同学会选择到户外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可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甲型H1N1流感促进了黑龙江大学学生的健康意识。

小结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了解到有79.8%的大学生更愿意使用网络和手机来了解或观察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和走向,特别是手机短信。

总体来看,91%的大学生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心态良好或有轻度的紧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也存在6%面对疫情比较紧张的同学,甚至3%的同学已经出现过分紧张、心态很不好的状况,这就提醒相关部门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及时消除同学的紧张情绪。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问题 对策

终生教育的倡导者认为,教育的内涵要充实,外延要全面,不能把教育局限在学校的框框之内,应该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社会而言,是全人类的教育;对个人而言,是一生要持续地受教育,使教育与个人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每个人在体力,智力,性格,伦理诸多方面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终生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终身体育问题是整体和长远的体育思想,对每个人来说,在学校里进行的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并要把它贯彻到人生始终。

一、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当今社会对人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活动,将影响人的一生的体质与健康。因此,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反馈的意识以及自我锻炼、自我控制和终身进行体育的能力,使学校体育在青少年身上所产生的影响持久地发挥作用,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要终生身心健康,延年益寿,需要坚持长年的体育锻炼,而影响终身体育的因素是很多的,除受个人体育观、社会责任感,自我锻炼能力等主观因素影响外,其中教育因素对终身体育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教育的作用。

1.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下处在身体正常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人生道路中最宝贵最有特色的黄金时间,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期,这个时期教师的言传身教起表率作用,适宜的教材、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传统体育项目,良好的场地器材,将对学生的体育观、体育兴趣的形成和锻炼习惯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据调查,凡大学期间体育成绩优良,有明显的体育爱好,有锻炼身体习惯的人,在中老年时期较好的体育再认识能力。从而完成在终生体育项目的转移,这充分说明中老年人从事终身体育的态度和项目,与学校体育教育有密切关系。

2.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供了实践环境,拥有免费使用的各种设施,有作息制度保证的足够锻炼时间。学校体育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一特点,不失时机地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并进行个别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

二、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校体育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形成正确姿势和掌握立、走、跑、跳等基本活动技能,这不仅是学生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人才就具备的身体条件,而且也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终身体育的目标是要保持人的终生身心健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终身体育的各个环节增强体质。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在学校期间,应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运动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与运动对自己身体的好处和所取得的增强体质的实效,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喜爱,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坚持终身体育。

体育知识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向导,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和长期性需要有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的指导。因为在校的学生,处在终身体育的中间年龄段,随之而来的中老年阶段所需要的身体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应该在学校体育系统传达室授,并经自主地反复实践而掌握,为成年后合理选用运动手段锻炼身体提供条件,以备终身享用。

三、当前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终身体育的观念还很淡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终身体育都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终身体育的宣传与引导不够,更主要的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中只注意了身体方向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锻炼能力、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是有益终生的事情。

2.体育教育的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的发展要求。我国体育教育的内容是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而现代体育正向着娱乐、休闲、健身(健美)和探险等方面发展。现行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难以适应这种需要,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

3.资金投入不足,场地设施等条件的限制。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对运动领域的拓宽,场地、设施、器材等到条件限制了更广、更多体育项目的开展。现有的常规项目已很难满足学生广泛的需要,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课下自觉锻炼的自觉性。有限的项目选择,影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这种状况,对终身体育运动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4.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教学中的规范化、程序化,有利于维护课程的统一。尤其是把体育课程列入学习成绩总分(此处仅指中学而言),保证了学生体育课的出勤率,对体育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对策

1.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加强终身体育教育工作。学校要发挥体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宣传与引导。教师要把搞好终身体育教育作为责无旁贷的重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合理确定和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活跃体育课气氛,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成分。

2.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多向学生灌输有关运动常识、营养与保健、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其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其终身健康的益处所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