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养的具体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养的具体表现范文1
【关键词】 学校管理 校长素养 教育科研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特别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强烈冲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人们不再为物质生活过多的奔波劳碌,而是强烈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一句话,人们的思维层面已从物性上升到理性,形成了一种潜在的人文素质。有位教师专家说过:成功校长管理学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的大小。成功校长驾驭一所学校,其目标应使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造就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达到学校预期发展的目标。如果一个校长能“知彼知己”、“察古知今”,便能“百战不殆”、“鉴往知来”。校长是学校的中心,是全校师生的垂范,综合素质强的校长能使学生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当今社会不需“教书匠”,而需要学者型的教师,需要教师的科研能力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校的品位,而校长的科研能力是调动教师科研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科研能力是校长管理学校的必要条件。
教育的改革与深化,要求校长必须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带头人,校长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素养,使自己逐步成为科研型校长,这不仅对校长顺利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话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管理学校的必要条件之一。
1.校长具备教育科研素养的重要性
校长的教育科研素养,即校长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在道德、理论、能力等方面所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校长的教育科研素养,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提高的,不同的校长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别,但都离不开科学的教育理论的学习,离不开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离不开教学研究,校长勤励刻苦,笃志办学,将管理与教研有机结合起来,无形中就提高了教研素养。可见,教育科研素养是校长成熟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句话,校长的素质就是学校的晴雨表。
2.校长教育科研素养的特征
2.1 内隐性。一般情况下,人的素养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于人类个体的潜在能量之中,校长的教育科研素养实际上就是校长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潜在能力。一个人的素养高低,常常有意无意不自觉的外显,不可能“隐而不露”,更不可能“紧锁深宫”,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显示出来,实现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年长月久,便形成个性特色――即校长特质。
2.2 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性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性。校长的教育科研素养是在长期的理论学习、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及教育科学研究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不断内化的结果。因此,教育科研素养一径形成,就不会轻易丧失,而在持久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从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教育科研素养的稳定性是发展性的基础,教育科研素养逐步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唯有积累,才备能源,方能发展,稳定性与发展性,在校长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中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2.3 实践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认识社会,改造现实,探索世界的社会活动,教育科研是以教育对象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为基础进行的探知活动,属于探索现实世界未知领域的客观实践。离开了教育科学研究实践,校长的教育科研素养,不但难以形成、发展和提高,而且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校长教育科研的实践是校长教育科研素养的源泉和生命力。
2.4 创新性。《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要把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摆到突出位置。面对新世纪的要求,校长在教育科研上要带头进行创新实践,明确育人目标,摆正教育理念.有具体的教风、学风要求,办出自己的特色,积极营造欢乐、和谐、宽松的教研环境,带头探索创新,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改革,协助教师排除教育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可见,校长的教育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教研工作的指南针。
3.校长教育科研素养的具体表现
3.1 教育科研理论素养。校长要加强理论学习,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经验学、教育文化学等,提高理论素养,便于指导工作实践。此外,还要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对教育科研的对象、过程、方法乃至成果,要有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保证教育科研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2 教育科研能力素养。有人说,领导的眼睛既是“放大镜”,又是“显微镜”,有些东西应该“视而不见”,有些工作应该“明察秋毫”。校长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课题要有预见性,超前发现,方能规范管理。校长要有组织科研能力,有目的地配备教师和培养骨干,造就一支“英勇善战”的科研队伍。校长要有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识别、分类、编码,并及时评估,作出决策。校长要有开拓创新能力,努力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努力探索新领域,探索新模式。校长要有文字表达能力,将潜心研究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诉诸文字,写成教研报告或科研论文,更好地指导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心理素养的具体表现范文2
1分析调查高中生信息素养能力
在高中的第二年,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已经逐渐定型,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由于高考临近,所以,信息技术类别的课程不会再为他们开设。与高二学生以及高三学生对比,高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活泼好动。为此,作者根据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再运用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从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以及信息意识三个方面对高一学生展开随机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了99份问卷调查表,99份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其中男生有48份,女生有51份。就其年龄构成来看,男生有16人为15岁,32人为16岁,女生有19人为15岁,32人为16岁。通过SPSS软件分析,年龄与性别均无明显差异。
1.1信息知识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水平,高中男生比女生明显高一些。在所有调查者中,其中男生已经有百分之十五以上的人达到了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而高中女生则没有一名,差异十分显著。调查他们对于课堂内容的完全掌握情况,男生普遍低于女生,女生大部分都掌握了老师教导的知识内容。
1.2信息意识
根据调查,高一男生以及女生对于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大部分学生都能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男生与女生相比,女生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相关日常问题的意识比男生弱,就上网目的来看,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比较偏向聊天与娱乐。而男生运用网络展开学习或者阅读的比例要明显低于女生。
2分析导致高中性别差异在信息素养能力中的具体原因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男生的整体素养能力要高于女生。但是就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掌握情况来看,女生比男生好。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与性别的基本心理特点以及身体构造有关。信息技术属于一类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与男生动手能力强、活泼好动的天性相符,因此,从调查结果就能看出男生在信息技术的操作上表现得非常熟练,其信息能力也更加强。而女生由于细心、安静的性格特点在具体的课堂中能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所以能基本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她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基本掌握程度要优于男生。
3如何有效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男生与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在信息素养能力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为此,老师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对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对不同性别在认知情感的差异性加以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特性以及性别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就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来看,男生对于操作知识的接受能力要比女生好,为此,老师则需要根据性别差异对教学任务以及内容进行分配。根据学生们对于信息技能的发展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其次,老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来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们能够取他人之长而补自己之短,帮助学生学会找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于男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为此,他们可以在此方面对女生进行指导,而女生也可以对男生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二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老师在安排上机课程的座位时也要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进行,女生相对男生来说比较安静细心,而男生则比较好动,如果把男生安排在一起则易出现后扎堆讨论扰乱课程纪律的情况出现,为此,老师可以把男生与女生混合编排,即把男生分开,让其与女生排在一起,这样不仅对课堂纪律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同时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但是,排座不能从始至终,还需要定时更换。此外,高中信息技术老师还可以配合单一性别教育展开教学。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女生在学习理科类的课程与男生相比不占优势,这也使得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会更加关注男生,从而导致学生的性别差异表现得更加的明显。据研究表明,单一性别高中女生在科学与数学方面比男女混合高中女生的成绩要好。为此,把学生根据性别分开展开单一性别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以及改善其信息素养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性的尝试,为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创造出新的途径与思路。结束语对于当代人才来说,经济社会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力,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由于升学压力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还不够重视,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在此,我们呼吁全体高中老师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并根据性别的差异来展开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引用:
[1]陈璨,张玉梅,吴晓军.性别差异在高中生信息素养能力中的表现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03:242-244.
[2]王辅之,罗爱静,谢文照,胡德华.健康信息素养自评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30:89-93.
[3]胡咏梅,唐一鹏.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基于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经验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04:110-128+188.
心理素养的具体表现范文3
关键词 体育 人文素养
“学生在艺体活动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与体育学习活动中,轻松快乐的学习艺术与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与体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与体育的经验和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所谓“人文素养”,即具有人文精神,泛指在人文性的学习中体现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生活的素养,主要包括人的情感、理想、信念、人格、道德、生存状态、自由等。
一、培养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采取个人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并获得了知识技能。目前,就学生整体而言,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应付考试,缺乏主动性。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男生大多好表现、喜欢竟赛性强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等。女生则大多喜欢姿态优美、韵律感强、柔韧、运动量不大的学习内容,如艺术体操、垫上运动、羽毛球等。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以大纲为准绳,因地制宜,适当地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培养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二、强化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从事身体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身体素质技能和方法,它应包括体育的认识能力、体育的审美能力、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应在课堂教学中变教师”传授”为”点拨”,教给学生自主学练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体育课堂教学着眼于教思路、指方法、找规律,教学变”传授”为”点拨”,具体表现在对某一技术进行教学时,不仅教会学生掌握某一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该动作技术或是进行某一项目锻炼的方法,并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对别的技术进行模仿自学,同时善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这样学生能力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如在铅球教学中,由于铅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但训练过程枯燥无味的运动项目。首先在室内进行教学,利用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制作投影片,使学生对其运动建立动作表象,同时讲解铅球技术组成的每一阶段的动作要领。然后,再到室外进行身体练习。通过教学尝试,这一教学方式不但缩短教学进程,而且教学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运动能力。
三、提高运动技能
提高体肓文化,培养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体育运动中来。在体育运动中练就一定的运动技能,进而强身健体,并形成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运动技能是技能的一种形式,它是由通过相应的神经所支配的骨骼肌运动来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所构成的一定动作方式,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某种运动技能的形成。
四、培养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体育习惯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它具有一般习惯的基本特征。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个体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产生相对稳定的态度定势渗透到生活领域,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个人内在的东西,中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重视对体育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学生喜欢模仿,在培养学生体育习惯过程中,应该采取先树榜样,再启发自觉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产生自我教育要求。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教师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体育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产生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五、改革评价体系
心理素养的具体表现范文4
一、师生关系问题的具体表现
1.师生关系的疏离与冷漠
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一些诸如师生关系疏离与冷漠的现象,主要表象为师生之间实际交流时间较少,思想活动和感情沟通通路不畅,师生相互之间缺少认识和了解,彼此漠不关心。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显示,这一问题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且较为普遍部分案例甚至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教学问题。
2.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和商业化
现如今,随着社会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学校内师生关系的商业化和功利化也显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使原本应保持单纯的师生关系受到威胁。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学校和班级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向教师送礼或请客。另外,还有些教师为了个人的私事,寻求家长无偿帮助。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发生如此复杂、微妙的利益关系和金钱关系是前所未有的。
3.师生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师生关系的矛盾与冲突表现有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师生间隐性的矛盾与冲突往往是显性矛盾与冲突的根源和前兆,而显性矛盾与冲突也可能是隐性矛盾与冲突的最后表现或不断加剧的结果。
二、师生关系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1.国家政策对教育的关注不够
我国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不足,在当今收入水平决定社会地位的时代,只是一味的强调要尊重教师的地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必须保障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
2.我国教师的评估方法不完善
在教学质量和职称的审核中,审核标准过多的注重以科研成果以及论文的数量,却极少看重教学效果。这样就会使教师降低教学积极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减少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关注,无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社会商业化和社会功利化的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甚至出现受贿、行贿等在社会中的堕落现象,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即淡化了角色意识,忽略了自己的职责。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教师表现出对新型的师生关系认识不足对现代教师职责的改变熟视无睹。这些老师仍然怀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权威的理念进行教学。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导致学生主体性被抹杀,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导致无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师的情绪情感枯竭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工作热情会降低,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麻木,无法关注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情感枯竭会使其丧失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他们的这种消极情绪往往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通过一定的言语、表情、动作表现出来,其结果只会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如此恶性循环,势必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3.教师课堂管理水平低下
在维持课堂秩序方面,有的教师要么语言行为简单粗暴,要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在监控活动中,不能对课堂中的情况做到明察秋毫,一部分学生便会分心。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青春期阶段会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不正确疏导,很容易让师生关系僵化畸形。
三、改善对策
(一)社会方面
尽可能地把资金用在教学上,用在满足一线教师工作及生活需求上,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给教师留出一片自由的空间,允许其参与监督、管理,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工作热情,激发其潜能。进一步完善对教师的方法。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树立威信,从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2.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着相对主导的位置,不良的师生关系很大一本分成因在于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上,而教师本身素质不高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能力的重要因素,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对建立健康积极的师生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3.教师要依法从教
心理素养的具体表现范文5
一、新时期师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道德素质在教师素质构成中更显重要
新时期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长期性、示范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构成教师素质的特殊性。教师素质作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主要包括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人格品质。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本身和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和教师道德的外在表现。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还通过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多数学生眼里,教师的话都是对的,教师都是正确的。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品德的发展。因此被称为“师魂”的教师道德素质将比文化素质更重要。
其次,师德修养的魅力将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等要求,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由单一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养成,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超常的决定性作用。因为教师的教育是长期的系统的,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教育是科学的,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从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看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最后,师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当今社会,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多地偏向于对功利的追求,缺乏爱心,许多学生在人生的紧要关口,由于长期受老师的影响,因而可能最终导致其难以建立对社会的关爱。作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二、新时期师德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说来,良好的师德不仅是提高师德修养的必需条件,更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并且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就能在相应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始终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从教者的判断和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
首先,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加强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具备优良的素质。具体表现在,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的进行教学,并有坚毅、乐观的性格、严整刚毅的志向与力量,这样通过教师以自己的品行为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当中不知不觉中受教师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像这样,在教师身体力行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提高,而且使学生受到感染,更加的敬慕教师,从而增进了师生关系。如果这位教师不仅做不到以上方面,且在上课时无精打采,语言粗俗,不仅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而且势必对学生起着不良的影响,就无从谈起师生关系了。所以教师的良好的素质影响着师生关系。其次,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而融洽师生关系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自然而然的会要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具体表现在,不自觉中热爱着教育职业,热爱着教学工作,热爱学生,并会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他便会受到学生的爱戴,赢得学生的欢迎与尊敬,进而才会出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这个教师没有从心底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那么他便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师生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第三,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增强师生关系
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了解学生方面,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等方面出发来了解学生,并能客观、公正、科学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相互关系。在教材内容方面,使教材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学生顺利的掌握教材。只有这样他才会使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进而获得学生的敬爱,师生关系也因此增强。
第四,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进而增进师生关系
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显露出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具体表现在,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闪光的哲理、恰当的态势和流畅的表达等方面。通过这些途径不仅使学生更加喜爱上他的课,而且增添了学生对他的敬慕,进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合。
第五,良好的师德促进教师自我教育进而稳固师生关系
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努力不懈的坚持自我教育,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进而纯化和完善自我。具体表现在,经常进修、加强专业教育、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这样才会使学生更加尊敬他和热爱上他的课,师生关系也因此得到加强。
三、新时期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掌握正确的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积极地进行道德修养,在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更主要地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日积月累,经过长期的锻炼,就能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
第一,努力学习,提高师德理论修养。
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的灵活性、机动性,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
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这些名人身上都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第二,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心理素养的具体表现范文6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之要,首在德高。”孔子“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宋司马光对“德”、“才”关系有过精辟地阐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指:“德行”是“才能”发挥的前提,“才能”要靠“德行”来统帅。因此,一名合格的、称职的教师要品格高尚,以德育人。本人认为,增加教师的责任感,提高师德修养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在工作中如何转变角色。教师是“教”与“学”环节中的主要参与者,但不是主角。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调整自己的角色,他可以是引领者,可以是教练,也可以是裁判,更可以是观众。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师可以是引领者,引领学生认识现象,学习理论;目前,很多高校都提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实践环节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可以充当教练的身份,教学生方法和要领,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现在的课堂早就不倡导教师的“一言堂”了,填鸭式的教学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主导的教学方式更有实际意义,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发言、讨论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当好裁判更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是心灵的工程师,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关系到学生三观的建立和完善,因此教师有时候要充当一名观众,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更有助于促进教学。
二、提高信息敏感程度,教学内容与方法要与时俱进
张效赤、寇荷超(2006)曾指出:“大学教师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活动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它具体表现为对信息是否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简言之,信息意识就是大学教师的信息敏感程度。可以说,信息意识是大学教师信息素质结构的基础,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是教师信息素质结构的基础,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是大学教师丰富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的前提条件。”通过有效的途径,再进一步强化信息知识和实际信息应用能力的教育。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