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1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乃是主渠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呢?经过摸索总结,我认为语文课堂上最基本最直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是――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现成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而且要掌握这些结论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内涵

根据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问题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最后达到应用,通过应用产生新问题,使问题逐步深入。并且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经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三、问题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面广量大,因此教师应予以归纳整理,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课文重点、难点有关的问题提交学生讨论。―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技能等方面的方法,都属于“问题教学法”的范畴。针对具体问题,找出相应的解答方法,对症下药,才是正确的。

问题情境设置要达到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创设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的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就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动力。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趣味导语、故事导入等手段将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下面仅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用有趣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石壕吏》古诗时,就可以用有趣的“猜谜”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利用PPT出示问题“猜猜他是谁?”

出示: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让学生自行搜素脑海里的文学常识,自行寻找答案,既有趣又新颖,更激起了学生头脑思维的整合功能,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由学生给出的答案“杜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快速进入了主题的学习,一举两得。

在教学《散步》一文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采用“鲜花送给他(她)”的活动,那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你这一束花送给谁呢?请用“我最欣赏,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教师设计“鲜花送给他(她)”这一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既活跃了课堂又启发了学生思维。

2.通过趣味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授《小圣施威降大圣》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最近在网络上流行一个不是很好的形容词――矮矬,大家都知道这个词一般是用来形容外形气质不是很好的人的。其实这个词,并不是什么新鲜词,不信你看,几百年前咱们的《西游记》里边就有了。当然,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词,以后大家可千万别用这个词来打击别人。不过从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西游记》中这样有趣的地方还多得很,你们自己读课文能找出类似这类的用词么?”一下子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很快进入课堂学习。

3.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秋天》这一现代诗歌时,让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现代文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再筛选可以用在诗歌学习上的有哪些?由修辞到结构再到语言、描写方法等,给学生一个平台探求学习诗歌的方法,并深入到文本的学习中,效果很不错。

4.通过想象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对于五柳先生的生活大家想象一下,小组合作演绎出来,并加以最后的人物点评,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推测,把陶渊明的《饮酒》、《归去来兮辞》中的理解大胆地加入这课对人物的分析表演中,收到了不一样的陶渊明的个性解读,很成功。

将课堂交于孩子未尝不是一种新的问题解读法。

5.提取中心关键字、词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九年级的小说文章时,我把《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放在一起研讨,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找出主题相同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三篇串在一起学习?教师打破常规教学方法,也给学生一个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结果学生很快找到相同点“变”,由此展开新课的学习,既抓住了关键字又理解了中心,更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

知识只有在应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强大力量,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只有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把知识学活,才能提出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只有在解决问题时不断提出问题,知识总量才能不断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从应用的实践中诞生的,实践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我认为应用知识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学生在获得新的概念和规律后,教师就及时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质疑、分析人物、理解课文中心、解读文本、写作练笔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语言 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此,要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形成突出的语文能力。

一、精心组织教学,提升思维品质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要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着眼点,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思维的翅膀,学会思维,不断提升语言智能结构的层次,善于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将思想品德、爱国情操、审美情趣、个性品质、思想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熔铸其中,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整、和谐的体现。

二、以教为载体,拓展思维空间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发散思维、联想和想像。阅读教学应该从科学主义的精神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开发创造能力。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从两个方面叙述了一夜的工作,体现了人格的伟大。教学时为便于学生理解,可以设计几个分层递进的具体问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1)文中直接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句话的中心词是什么?你从这一中心句中读懂了什么?(2)哪些句子写出了总理工作的“劳苦”?其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并能突出这一点?请以“总理啊,你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为总述句,用画出的词语说一段话。(3)写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有哪些?其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并突出了这一点?请以“总理啊,您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为总述句,用画出的词语说一段话。这样,把教学目标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由词语引出思想内涵,深化了对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三、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例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转贴于

2.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

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①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②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③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一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

3.针对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3

一、注重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相当丰富多彩.为了把数学丰富多彩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我在备课中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现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堂中也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趣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亲其师,乐其道,爱其学”.实践证明这是最有效的.例如:我在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采用了以下方法导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相信我可以测算出你们的性格类型吗?”大多数同学都说:“不信.”我说:“那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每个同学在黑板上的任意一个位置描一个点表示自己的人生坐标.”同学们踊跃参加,当一个组完成后已经有三种类型的点了.见时机成熟,我说:“鉴于时间关系,大家就口头表达吧!”于是学生甲说:“我把点描在圆内.”学生乙说:“我把点描在圆上.”学生丙说:“我把点描在圆外”……我说:“大家注意没有,不管怎样描点,我们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全班同学高呼:“三种.”“哪三种?”“在圆外、在圆内、在圆上.”“对!”我说,“虽然只有三种类型的描点,但还是可以看出你的性格特征的.把点描在圆内的同学比较讲究原则,把点描在圆外的同学则比较开放,把点描在圆上的同学喜欢探索新的事物.你们觉得老师讲得有道理吗?”“有!”大家齐呼.于是我马上进行总结:“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大家说一说都有哪些位置关系呢?”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高呼:“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在此基础上,我又带领大家观察自己所描的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同学们轻轻松松地得出:圆外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圆内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整节课的知识在欢乐的气氛中被同学们接受.

二、注重习题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

利用变式训练,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在变式训练中,学生也不需要大量、重复地做同一类型的题目,切实从题海中走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与增效.例如:在学习《直线》时,有这么一个问题:

两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最多可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要使交点最多,第三条直线应当如何摆放?最多可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四条直线两两相交,情况如何? 转贴于

五条直线两两相交,情况如何?

n条直线两两相交,情况又如何?

学生进行如下探究:两条直线相交:最多一个交点,最多四部分: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1+2=3)个交点,最多(4+3=7)个面;四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把平面分成(1+2+3=6)个交点,最多把平面分成(4+3+4=11)个面;五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1+2+3+4=10)个交点,最多(4+3+4+5=16)个面;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n(n-1)÷2个交点,最多把平面分成【1+n(n-1)÷2】个面.这种步步设疑,层层逼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注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养成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习惯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发现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搜集曾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最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来,但还是故弄玄虚,作出努力探索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他们此时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准确点儿应该说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帮助老师了.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规律式有什么特点,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有的是一次函数关系,有的是二次函数关系.这个结论非常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带着这一问题,同学们又积极探索起来,从几道一次函数规律式问题中找到了准确答案.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4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是否会束缚想象力,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一定要“讲逻辑”?采访中,也有家长认同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观点,但并不清楚“逻辑”在思维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网友黄炯林说:“‘逻辑’是个外国词儿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老祖宗就没讲过‘逻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逻辑呢?”

哪些方法简便易行?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阿芸比较认同对孩子进行科学思维方法培训的观点。阿芸说:“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不知道解决问题时该从哪里入手,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棘手的问题时,马上就手忙脚乱了,感觉很无力。”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了,有这么多培训从小就可以参加。不过这种培训班也挺贵的,动辄几千块呢。不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最好能有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又实用,又省钱。”

专家看点

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

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 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 ——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5

关键词:科学训练;提高效率;美术

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智,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手脑操作的能力。小学生在感知学生的客观事物并采用美术来表现这种感知的时候,想象和幻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小学美术课中,美术教师如何科学训练,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效率,是每一个美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1.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层次,从备课到授课都要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有所得

小学生的美术能力包括小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对艺术的鉴赏力,对构思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艺术再创造的能力。每一个小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层次不一样,小学美术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层次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都能在训练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能够突破知识难点。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同的训练环节以及训练项目中独立思考,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训练题目。

2.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重点难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并能够把握住各种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根据训练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在对美术知识的运用中逐步提高能力,在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又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美术知识的灵活性和逻辑性。美术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完成知识的学习,并提炼出美术应用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进行显性训练和隐性训练。教师要从美术的工具性着眼对学生进行显性训练,从图画范例中提取方法,对学生进行隐性训练。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科学训练

1.教师要运用颜色、图形等,科学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小学生喜欢使用颜色以及图形来表达自己对外界的感受,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科学训练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巧设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掌握住调色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具有相应的直觉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让学生拥有图形感知,以便进行初步的写生等美术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科学训练绘画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

教师要安排科学训练绘画方法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绘画方法的训练。教师要能够借助实物绘画以及默写绘画或者其他绘画方式,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形象记忆能力,并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强化科学绘画技巧,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绘画能力。

三、科学训练小学生多维思维,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多种思维的运用以及迁移,教师要通过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多维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独创力等,使学生的大脑运转更为灵活。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美术学习效率,不仅需要教师巧设各种教学环节进行绘画方法的科学训练,还要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教学氛围,培养小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等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保霞.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01).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6

一、科学思维的主要内容

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科学思维可以分为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维三种基本形式。科学抽象思维是以科学概念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科学形象思维是以科学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科学直觉思维是以由科学概念和科学表象结合而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知识组块”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人脑不借助逻辑推理,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表象和经验知觉,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事物实质,并迅速作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科学创造性思维是在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层次综合能力,是科学思维结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科学思维活动。

二、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

1.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是突破口。

依据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承认智力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2.如何在训练方法上“突破”。

(1)训练中学生的深刻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加强科学模型、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教学;结合具体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注意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抽象与概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蔽条件,排除多余因素干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2)训练中学生的灵活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能力;教授并训练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事物的正确的动态图景;使学生掌握科学中的辩证法。

(3)训练中学生的批判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排除各种干扰,包括有关信息的干扰、无关信息的干扰、前科学概念的干扰等;训练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4)训练中学生的敏捷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科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结合科学问题的解决,在大脑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组块”;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做作业和测验等方式,给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并加以训练。

(5)训练中学生的独创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提倡“新颖性”,包括问题、思路、方法和结果的新颖性;训练发散思维;狠抓自编习题;改进实验教学,加强实验的探究性。

三、发展非智力因素

1.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又叫非认知因素,是指除智力和能力之外,与智力活动效益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有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情感、意志、个性意识倾向性(兴趣、动机、理想等)、气质和性格等因素。在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乃至整个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动力作用。(2)定型作用。(3)补偿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想、动机、兴趣。

(1)抓好学生的理想教育。理想与品德是一致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非智力因素具有导向功能的因素,是学习动机中具有长远目标且具有长期效应的动机成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利用创设问题情景、发挥实验作用、注意联系实际、加强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制订学习计划、采取特殊措施等方法来激发动机。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科学图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直接兴趣。

(4)培养师生情感,提高教师的水平。师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师生情感的主导一方是教师,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到教学内容中,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