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医学生 医学人文精神 主体感悟 培育模式

[作者简介]王夏强(1979- ),男,江苏如皋人,南通大学校长公室综合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人文教育。(江苏 南通 226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课题“浅论主体感悟式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模式”(课题编号:2014SJB612)、2013年江苏省社科研究(青年精品)课题“浅析医学人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项目编号:13SQC-073)和2010年度江苏省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层医疗单位医护人员医德现状研究”(项目编号:JSYRKJ2010-A2-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83-02

近期,温岭、合肥、沈阳等地接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杀医、伤医恶性案件,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医疗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 正式实施后,医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纷纷采用防御式医疗方法,加剧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感,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如何有效缓解医患矛盾,重拾人民群众对于医生“救死扶伤”的信心成为医学界必须严肃考虑的重要问题。要消除医患之间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因素,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这对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要肩负更为重大的使命。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1.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人文”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意即人性、教养,主要指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包含、文化知识、道德法律乃至风俗习惯等人类文化现象。人文精神则是人类发展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的文化传统,是对人类普遍性价值的肯定,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其最终指向是人的自由和解放。而医学人文精神存在于以医学科学技术为中介的医学实践过程中,是医学的灵魂,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敬畏生命、崇尚健康、维护尊严、抚慰心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人文理念和人文实践,具体体现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医学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理念层次,即是以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和幸福为主旨,把人的发展完善和精神自由的信念深植于心;另一个是实践层次,即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以病人为中心,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2.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医学人文精神是古今中外医学的共有属性,“医乃仁术”“ 医者意父母心”,中国传统医学处处充满了对他人的同情、关爱与帮助的人文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生命情怀。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指出:“我将尽我所能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由此可见,无论古今中外,医学人文精神才是医学真正的灵魂,主导着医学的发展,驾驭着医学的方向,其真正价值存在于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在医学实践中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能帮助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激发极大的生命热忱,迸发出伟大的创造力,提升主观精神境界。

3.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是指对医学生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训练,使其真正自发地以人类的最大利益为前提,崇尚健康、敬畏生命和维护尊严,关注人类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专门人才。然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往往忽略了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淡化了医学中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虽然具体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整体医疗满意度却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内在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社会价值导向悄悄影响着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对追求真理等高尚情怀的漠视、缺少道德楷模、不懂得敬畏自然和生命等现象在校园内屡见不鲜。调查研究表明,坚持“报效祖国的人生信念”的大学生占34%,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好像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出现了不该有的过度迷失和彷徨。

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社会原因。医学人文精神在当前的医学实践中往往显得有心无力,究其原因在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理论学者、医院医生和临床患者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各不相同,学者和医生难以达成共识,医院和患者各有侧重,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过程中发挥的导向作用微乎其微。现行医院管理制度以营利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医患关系简单商品化、医生业务行为的趋利性等医学实际现象,与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要求相去甚远。医疗实际中形成了医学人文精神高置理论神坛、医学实践我行我素的局面。加之医学人文教育内容中“远、大、空”的理论部分较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潮影响下的医学生实际思想状况结合不紧,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3.医学人文教育滞后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现实原因。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在普遍重视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轻视人文知识与素质的培养背景下,各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组织落实千差万别,效果参差不齐。2011年复旦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8.7%的院校没有专门承担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研究机构,7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专门教材。有研究表明,我国84 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 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达10%~20%的课时占比相差甚远,且多数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相关研究也表明,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医学人文学科建设较缓慢、课程设置欠合理、师资队伍力量欠缺、人文环境人文氛围不浓郁等。

4.忽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直接原因。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因为传统教育方式的惯性,直接把相关的医学人文学科知识灌输给医学生,却对实用性、实效性和实践性重视不够,这与人文教育所提倡的行为模式的示范与切身体验的实践有较大差距。医学人文教学过程中错误地将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育相提并论,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课程考核手段单一,形成医学人文课程“走过场”的现象。学生为应付考试和修完学分,缺乏对人文知识感悟内化的过程,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应用只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浅表层次,远不能形成医学人文价值理念,因此难以从中真正受益。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施方案

1.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以医学生为主体。在当前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院校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医学生仅是单纯受众,造成教师上课满堂灌,而学生兴趣索然的现象。因此,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关注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发展需求。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的医学人文教育实际,把学生与社会大众关注的医学实践困扰纳入教育视野,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的层面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同时,积极开展医学生自我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情,增强医学生实践医学人文精神的自觉性。学生自主选择、分析、反思,教师只是在此过程中加以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使其不断反思,最终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2.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以体验感悟为主。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为课堂讲授,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将客观知识和个人的人格特质相融合内化为一种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文理念,体现为医学实践中的思想自悟和行动自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自觉地处理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关系,不把教学目标停留和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医学生树立同情弱者、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观念。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自身感悟,广泛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及学术研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念,教师还可通过情景剧的表演、互动的讲座、直接的角色示范等活动,使医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把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

3.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加强社会实践。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炼。鼓励医学生多与社会、病人接触,多了解病人,熟悉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才能“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没有深入了解,仅凭医学专业知识,很难真正地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亲身体验的过程,又是反思总结的过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初步理解通过实践再认识,奠定医学生把医学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境界,使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提升,培育出符合当代医学需求的医学人文精神。

4.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营造人文氛围。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独特的优势,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理论知识所无法替代的。校园的自然景观、学校建筑、学生宿舍布置等都具有相应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导向。校园环境、规章制度和师生活动等都渗透着学校德育内容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形成了一个感情丰富、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教育环境。优秀的校园氛围会逐渐使医学生的医德态度、言谈举止和人际沟通趋同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操守。因此,应加强校园整体人文氛围营造,强调校园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布局的人文教育理念,着力体现学校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意图。

[参与文献]

[1]杜宏.医学人文教育乃医学教育之根本[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6).

[2]葛剑雄,朱永刚.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

[5]庞引巧,张京.医学人文视域下的医患关系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

[6]宫福清,戴艳军.正确认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5).

[7]孙靖靖.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

[8]张大庆,陈琦.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9]苗洪霞.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7).

[10]马静松,孙福川.医学人文精神:失落探源与回归求解[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2

【摘要】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要使医院真正为广大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就必须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将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结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互补,方能满足广大患者多层次的需求,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医院可持续发展

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medical humanism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Zhang Qiande,Zhao Jianli.(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the competition in health care market is becoming serious. In order to enable the hospital to provide high-quality medical services to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we must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medical humanism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Key Words】Medical human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现代社会,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发展不仅面临着宏观经济体制的变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冲击,还要面临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化等挑战。一方面,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使诊疗手段日益高技术化;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医患关系紧张,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实现科技与人文的互补,增强医院的软实力,才能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爱生命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常译作humanism,意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己。

医学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关注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恒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医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由各种器官组织构成的有机实体,而且是具有各种复杂心理的社会成员,一切不良的精神刺激、不恰当的生活方式、行为与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有些疾病并不是细菌、病毒和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而是根源于有害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的医学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来考察人类健康与疾病,认识医学的功用和潜能。因此,只有将现代医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满足患者躯体上、心理上的多层次需求。

2 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人文精神

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彰显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极为吻合。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深化过程中,其对医疗服务业的管理及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医院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种观点:①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观。医院可持续发展是指医疗服务达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的社会目标的程度。②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医疗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关注双重效益,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③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观。有学者从发展与增长内涵的角度,提出“合理增长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是增长不等于发展,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增长仅仅是物质的扩大,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医务人员素质的提升、医疗服务的改善、医疗质量的提高、医院环境的美化等方面的相应发展,医院将会面临难以持续发展的境况。

医院是以诊治病人、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是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备有一定数量的病床与设施,对特定人群或群众进行治病防病的场所。医院关注人的生存、人的生活和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人文精神重视人的生命,因此,医院可持续发展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医院服务的对象是人,要树立“以员工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员工为本,就是要尊重员工的各项权利,重视员工的发展需求,把员工满意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弘扬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同时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合力,为医院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病人与医院是“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医院发展的基本矛盾。“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患者的能力和水平,认真分析患者的需求现状和变动趋势,提高患者的消费价值,进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是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

3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是强调从整体医学出发的综合医疗模式,既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又重视人的社会属性。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也是21世纪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医院的发展应从“重技术、轻服务”的倾向往“重技术和服务的整合”的方向转变,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强化医学人文关怀,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能较好较快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对医务员工的人文精神传授:医学是爱人、救人、帮助人解除痛苦的科学,在发展中始终渗透着人文精神,始终关注着人的生活质量、生存意义,并且围绕人文价值去实现医学价值。若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真正实现高新科技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要让每位医护人员懂得,一个完整的医护职业形象应该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爱心浓烈和人文素养丰厚的完美组合。因此,既要学习医学业务知识,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又要扩大人文视野,加强人文知识的陶冶,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的人文素养。在医院组织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中,强化人文学科教育,使医护人员不断吸取人文精神的营养,自觉地把人文关怀融合到医疗服务之中。通过对病人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来施展医术,提高水平,锻炼提升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达到真善美人格的融合。

3.2 确立“以人为本”的医院服务理念:所谓“以人为本”的医院服务理念,就是在医院活动中强调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幸福,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和利益,一切工作从“人”出发,一切工作为“人”服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医院服务理念,应包括两个方面:以病人为中心和以员工为主体。以病人为中心就是要为病人提供一切所需的服务,包括诊疗、生活、生理、心理、安全和精神等方面的服务,使患者有一种温馨感、亲情感和家庭感,以便早日康复。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在硬件上为病人提供优良的就医环境和人性化的设施装备。以员工为本就是把员工作为医院发展的主体,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通过对医院人力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最终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医院的组织目标达到和谐一致。

3.3 制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医院发展战略:医院的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目标,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依托,以提高医疗质量为载体,以“科教兴院”为战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加强管理、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素质,走优质、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大力进行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全局、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探索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理念,打造以人为本的环境设施,实施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提高高新技术含量、先进医学人文精神分量和医疗服务质量。

3.4 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必须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特别是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应是人文精神的倡导者、推行者和身体力行者。要站在医护员工队伍的前列,带领员工忠实践行医院的使命,恪守人文精神的信条;其次,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必须与医疗业务工作相结合。医学蕴含人文精神,医疗业务工作过程体现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的导向作用,使医护人员对医学事业产生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好的服务患者,促进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再次,建立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必须讲究方式、选好载体。在推行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可通过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载体对员工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同时也可以充分运用电视、录像、网络、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手段,营造医院人文精神氛围,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0~34.

[2] 杨耀防,汪力平,舒长兴.从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看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J].九江医学,2008,23(1):46~48.

[3] 胡登利,邓明然.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医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9):42~45.

[4] 徐婕,张前德.浅论医疗服务的人性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9~71.

[5] 常燕玲.医院“以人为本”医疗服务[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9(4):1485~1486.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3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中的“人文”是在古代人文学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有关诗书礼乐之类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叫“人文”。现代的“人文”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概括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积累、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和医学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基本的、稳定的素质。包括医学生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人文精神内化在人的身心所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等。在医疗活动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教育要求医者同情病人、关爱病人和帮助病人。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医学与人文相互渗透、融合,科学最终是为人服务的科学,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适合人文的发展的和谐文化环境,同时也是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精神形成的过程。因此,人文素质是通过人们不断学习、实践,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知转化为一种精神,形成相对稳定的品质,并将这种精神用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学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问题上,几乎无一例外地持肯定的态度。很多学者专家针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出现的问题,对人文的素质培养提出了很多建议: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从侧重于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这些理论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现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

1.发挥人文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1)调整人文社科类课程。

人文素质的提升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来自于人文课程的设置。有关研究表明,国内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如美国和德国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了20%~25%,而英国和日本也达到了10%~15%[2]。我校设有人文社科部,开设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但是人文课程科目设置较少,不能满足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加之教师人数不足,满足不了开设相关类课程的选修课需求。因此要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课程的学时数,补充人文课的师资力量,丰富课程内容,开发特色教材,在课程内容构建上,突出适用性和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开发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适用教材和课程,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教学[3]。如开展讨论式学习、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听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知识。通过实践将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例如服务于各种福利院、参加义诊、参加社区卫生保健和健康知识下乡等活动,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人文知识的含义,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其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促进其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升华、转化。

(2)加强政治课的思想教育的主导作用。

“两课”是学生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课程,因此上好政治课是学生形精神的重要方面。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也需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做学生思想与人生的引路人。在政治课中,还应开设与医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此外,政治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说教变成形象生动的指导课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政治课程应有的教育功能。

2.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人文类课程教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增添更多的人文情怀,在授课中渗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我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各个学科中,这也恰恰体现了医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比如,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在各种不同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内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境界的提升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师表的育人风范,教给学生的是他们未来需要的;学校倡导的办学理念,即:人才培养模式(技能+特长)×态度;自然景观的耳濡目染,即使草木瓦石的摆放都要融入人精神文化的内涵,彰显人文情怀,使学生能够随时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如在楼外的公共场所竖立医学泰斗李时珍、孙思邈、华佗等的塑像,在楼里的走廊上张贴名医的简介、科学奥妙、书画、名言警句等。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人文知识讲座、艺术周、演讲比赛,举办读书会,开展各种专业沙龙等,营造多层面的校园文化。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人文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将其理论知识转化为外在体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说人文知识要转化为人文精神,需要内化的过程。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调研、临床实践等,接受社会实践的锤炼,体验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道德的力量,增添社会的正能量,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时代精神,以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另外,在学生社团活动、运动会、艺术周等活动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二、结语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088-02

国家“十一五”规划发展战略已经明确,将生命科学作为优先、重点发展的专业领域。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临床实践,医学和生命科学都面临着范围与结构的调整,其包含的范围更加扩大,医学向其他学科渗透及其他学科向医学渗透的趋向愈发明显,边界更加模糊。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如何把医学科学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定位和范围、结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的重要课题。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人文学科的教学;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属于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范畴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社会科学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 医学高等院校人文学科课程相对来讲,真正属于医学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很少。抽样调查在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掌握情况也不佳,特别是高年级医学生,他们往往只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而缺乏人文知识、伦理道德修养,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平时不愿意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之类的活动,因而,政治敏感性不强,很难掌握时展主潮流。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低,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则相对较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缺乏爱的观念,对待病人冷漠和不负责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和社会利益,缺乏吃苦奉献的精神等。

传统的学科分类导致医学生轻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认为医学院是理工类学校,学习中重理轻文,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人文知识的储备;重医学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医学技术的学习,轻医学人文观、价值观、伦理观等人文精神的修养。部分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只能凭借建立在生物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之上的医学理论、技术认识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忽视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原因;不能自觉地应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心理、社会手段;只见疾病,忽视患病的人;只重视人的生物学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这种情况有悖于当代医学发展趋势,极大地影响了医学人才观的形成。

现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学,医学教育不仅要有医学科学知识、医学专业技术的传播,同时更要有科学素质、人文精神、人类文化的修养。医学科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素质教育的陶冶。而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中,专业教师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现逻辑的力量、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教育结果。

事实上,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冲突时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医学教育中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代医学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懂得生物医学知识,也必须掌握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须让每个医学生懂得,要做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这与目前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的倾向有相当的关系。这种情况有悖于当代医学发展趋势,这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前期的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技术层教育的同时,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环节薄弱或欠缺有重要关系。

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不但要懂得生物医学知识,更要懂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具有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使他们走上社会后在思想观念、道德水准方面尽快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能正确运用现代医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为人类社会服务,尽快完成角色的选择,始终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高度发达的社会更要求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人类、了解社会,了解医学与政治、经济、法律及生态环境的关系,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负载了更为广博的内容,新时期、新形势下,亟待更新医学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

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教育的特点和教育目标,调整医学生生源结构,逐步实现文理兼收。适当增加文科学生的比例,这样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变人们对医学教育的偏见,有利于医学上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这样既可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医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并存的全方位教育结构,还能在课程、教师-资源设施、活动基地、校园氛围、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文理科知识互补,有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教师的专业途径和知识视野。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作用外,更要强调医学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内容。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等。这样既可造就高品质、博素养、高品性的教育家,更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当代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⑴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病人的必修课程;是全面掌握现代医学克服生物医学模式缺陷与不足的迫切需要。⑵ 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地位,构建医学院校人文精神的落脚点,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⑶ 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佐证,确定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为我国医学院校调整教育目标,改革教学计划和调整专业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提供佐证。⑷ 切实营造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制定以各级各类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教育网络,提高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认识,把培养中国现代医学生人文素质融入于整个医学教育之中,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注重全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入学开始即对学生进行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要增加见习和临床期间的医德教育。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注意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开展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和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体察国情民情,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精神融入于医学教育之中。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塑造医学生医学科学技术的同时,以“德高医粹”为座右铭,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社会、历史和未来赋予我们的责任。这也是时代对医学生的要求。所以,当前要在认真总结各地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的优秀成果和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和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惠清.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2.

[2]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 2003,24(3):5.

[3]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中[J].医学与哲学, 2003,24(3):16.

[4]张丽霞,吴永盛.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0):14.

[5]孙英梅,朱红.人文精神培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药学教育,2006,22(2):1.

[6]林建苗,汪建梅.医学实习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1):130-132.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重要性 方法与途径

中国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提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反思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更多的注重专才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这不仅偏离了医学的本质要求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与时代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要转变医学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努力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1.1我国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欠缺。

1.2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1.3人文类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2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热爱生命、“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医学生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使命。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势必形成对医学人才的特殊要求,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本身的发展,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内容。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今应该摆在首要的位置。

2.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内在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构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医学教育只有在重视医学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才。

2.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医学的人文属性必定使医学突破以往生物、生命科学的框架,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医学涉及到了社会、心理、伦理、哲学、环境、经济以及法律等人文社会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社会对医学发展要求的变化和医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必然提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引起医学教育目标的调整。

3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3.1更新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真谛。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救死扶伤的医生,面对病人,医务工作者既需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一颗慈善的爱心,只有与病人充分地交流合作,才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痛苦,真正知晓疾病的根源,更好地治疗疾病。 因此做到文理渗透、情理交融、身心统一,用自己的博学与专长去治愈病人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医生素质的最好体现。

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都是医学生从事医学事业的必修内容,要把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与科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使施教者明白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同时也是“通才教育”,使受教者明白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精神支持、动力源泉。

3.2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医学院校应根据社会与医学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优化和重组医学课程结构,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必修的传统医学生人文课程,而且要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的开设人文科学课程。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3.3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在加强人文教育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直接通过课堂内容学习,还要让学生间接的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人文修养。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6

一、医学院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现状

首先,学校不重视。目前医学院和其他高等专业教育院校一样,医学院校更关心在校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培养,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重视不够,甚至在职业精神培育上走过场,以至于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医疗业务水平过硬,却在职业道德的方面栽跟头,影响着我国的医疗事业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各医学院校务必重视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并拔高到与专业知识培育同等的高度。其次,培育的方法单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方法单一是现行我国医学院共同存在的问题。多数医学院校仅按国家教育部要求设置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在学校不够重视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状况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效果是差强人意的,课堂教育的特点一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解、演示和范读。学生则是被动的听众,这种方式适合学生掌握理论性的知识,并不适应职业精神培育,因为职业精神培育不仅是了解职业精神的有关知识,它更侧重于能培?B出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多样式的培育方法。再次,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养也是以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一般性职业道德教育,这只是普及职业精神教育的基础,与社会对医生职业精神素养的要求差之甚远,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从深度,广度等方面都欠缺。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础课程之外,我国医学院校还要有医德医风教育课程,比如《医学伦理学》,形成医学院校独有的医德教育体系,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德育教育就好比副课,脱离于医学专业教学计划,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医学院校要增加职业精神培育内容将职业精神培育摆到医学专业培育同样的地位,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是否能培养出服务和谐社会的高素质专业医学人才。

二、医学院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对策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医学相比之下要具备更为深刻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的医学将不再是真正的医学。医学精神起源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内涵的展现。人文精神助力医学发展,提升医学内涵,人文精神要求医生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和懂得关爱病人。在医学院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背景下加强人文教育,具体谈以下几点。

首先要设置优良的,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是培育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基础,从而展开对医学生系统的人文教育,为医学院学生的道德培育和职业精神培育构建人文基础,培养医学生的人文信仰。医学院校在保障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人文课程比例,形式上兼具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人文知识,具体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医学法学等课程,课程量适当,避免过多影响医学生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也不能过少,太少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保持合理课程量同时避免与其他德育课程混淆冲突,制定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完善医学生人文教育。在人文课程讲授过程中,要避免灌输式教学方式,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观念的引导。通过人文教育的课程使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思想发展和形成过程有感官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医学的使命和最终目标,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二)促进职业精神培育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精神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它反映特定职业特殊利益要求,它是在特定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1]。实践教学是医学院校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一方面是提高医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重要手段,一方面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思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实践教学都很重视,每个学生都有一年的实践课程,在这期间学生是在医疗第一线亲身体验医生实际工作,同时这也为他们职业精神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延展性规律,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延展性表明其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和通过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完成的,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必然是对医学职业精神感知并逐步内化过程,最终才能成为学生的素养。实践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必须的环节。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己经认识到仅仅开设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哲学等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并安排教师教授这些课程就是医学职业教育的终结,遵循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规律,这只能将职业精神培育停留在“知”的阶段,而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中“情”的培养、“意”的锻造都必须在实践中进行[2]。在实践的环节延续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利用临床实习和实训等学习实践活动感受人文精神,从而深化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让医学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在实践中深刻印在医学生的脑海中,职业精神培育与实践的成功结合,让良好的职业精神素养指引医学生未来的行医生涯。

(三)完善培育监督与评价体系

和其他专业大学生德育和综合素质的测评标准一样目前结课考试方式也被用于我国对医学生进行评测。随着社会对医生要求不断提高,采用这种方法考察德育和精神教育已不合时宜,并且一般大学生德育内容满足不了医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存在很多的不同,还使用原有的测评体系极为不当,在基于医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特征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和具体内容,来制定具体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使趋势所在,才能更为科学的综合评价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方面合理的监督和评价体系还极不完善。首先改变部分人的错误认知,认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不可测评的,完善监督和评价体系更无从谈起。职业精神是可以测评的。第一职业精神教育有实体教学课程,测评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状况可以测评教育效果,第二任何行为都是在思维活动指导下的实施,可以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前后行为变化进行考评来测试教育效果。因此,职业精神在能不能测评上毫无争议,最重要最急迫的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工作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医学生职业精神内涵,然后制定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目标,选择具体的参数指标,过程又包括逐一对条目细则进行行为标准上的详细描述,再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排序,排列组合,交叉使用量变和质变的分析方法对这些指标逐一分析研究,然后形成参考指标。采用问卷调查,听证会等形式对参数指标的合理性、重要性进行民意测试,并召开大会进行公开讨论和总结,形成较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表,以此评价量表来考核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效果[3]。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具体的讲:就是根据优秀医生应有的职业精神筛选出的追求卓越、责任感、利他主义、同情心、严谨科学态度、诚实正直、和敬业精神参数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列出了一个量化的评价表,根据这个评价表对一个学生形成的职业精神分别进行质的和量的考察,以此来评价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效果。以往的结课考试方式来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效果的评价是不可取的,必须像教师评价机制一样,具有考评激励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能够根据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对医学生评价的具体结果,及时表扬,奖励职业精神教育成绩优异的学生,用相应的荣誉和奖励激励医学生自己去加强职业精神培育[4]。合理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监督与评价体系不仅仅可以用于评价医学院的职业精神教育效果,可以有效地保障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育效果,也可以用来发现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不足,对优化和改进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