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发展的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发展的成果

科技发展的成果范文1

【摘 要 题】教育论坛

【英文摘要】After the new China established, our integrated science curriculum experiences more than 20 years from the curriculum of Accessorial Middle School of th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to the curriculum of this curriculum reform. This article finds out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 the developing of our integrated science curriculum such as estimate system,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the research of science curriculum theory and the background of society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tegrated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of Accessorial Middle School of th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nd Zhejiang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zing, the author gives some measur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uch as establishing felicitous estimate system,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enhancing the research of science curriculum theory and finding the sustain from society and so on.

【关 键 词】综合科学课程/羁绊/对策

integrated science curriculum/fetter/countermeasure

【正 文】

综合科学课程实际上是相对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分科科学课程而言的,是在反思分科科学课程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笔者赞成有些学者所说的“凡跨越上述物理、化学、生物及地学中的两科以上,打破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科学学科界限,统整地选择和组织科学课程内容的一种综合课程形态。”[1]

20世纪下半叶,综合科学课程成为国际科学教育关注的一个热点。80年代后,我国的综合科学课程也有所发展,经历了几次课程实践。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浙江省、上海市和北京市等地区先后进行了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与试验。2000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在小学和初中设立了综合科学课程。2001年秋,《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开始在实验区进行教学试验。但由于综合科学课程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很缺少经验,初中《科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初中《科学》课程的推进步履维艰。为了使《科学》课程走出困境,推动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笔者对东北师大附中、浙江等地的综合科学课程改革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制约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因素,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羁绊

(一)评价体系与综合科学课程的不匹配

在我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影响下,评价对课程实施的导向作用非常强大,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为之引导正确的方向。由于综合科学课程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经验,现在还没有建立与综合科学课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对我国80年代后出现的几个局部地区的综合科学课程实践进行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评价是严重制约综合科学课程实施的因素。我国现在的评价体系使得学习综合科学课程的学生与分科科学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存在着竞争。受我国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家长等都非常看重学生的成绩。那么这种竞争就使得进行综合科学课程试验学校的校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甚至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科学课程产生了怀疑,对本学校的学生在竞争中能否成功有所担心。这样的怀疑和担心使得他们产生了“求稳”的心理,而这样的心理则影响他们的行为。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家长等不理解、不支持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使得综合科学课程在实施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都按照以往分科教学进行,综合科学课程实际上实施程度很小。

(二)科学教师的素质对综合科学课程实施的制约

首先,综合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各学科的知识。而我国现在绝大多数的高师院校都没有设置科学教育专业,也没有增加相关学科课程的设置。培养的学生都只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只停留在高中阶段甚至已经淡忘。如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对物理、生物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物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不甚了解。教师对综合科学课程内容尚不能完全掌握,没有办法进行科学课程中本学科之外的内容的教学,教师知识结构的缺失使得教师不能胜任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所以,只能是原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共同“合作”进行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化学教师负责综合科学课程中化学相关内容,物理教师负责物理学科相关内容。这样,原本设计的综合科学课程又被人为的分为各个学科内容分开教学,综合科学课程在实施中走了样。教师知识结构的缺失又可能影响教师对综合科学课程的理解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次,大多数科学教师不理解、不接受综合科学课程,对研制出来的课程方案也不了解,对具体如何实施综合科学课程也存在很大的疑惑。而且,由于缺少经验和指导,教师们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三)综合科学课程理论研究的缺失和课程方案的不完善

我国在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特别是关于综合科学课程的理论研究上存在很大的缺失,研制出的综合科学课程方案还存在一些不足。根据笔者对综合科学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综合科学课程的研究大多数还都停留在关于综合科学课程的内涵、特点、功能、价值、尺度、开设的必要性等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国外综合科学课程的介绍上。也有少数是关于具体综合科学课程实施、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策略等探索综合科学课程本土化的研究,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综合科学课程理论体系。综合科学课程理论研究上的缺失影响着研制的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具体的课程实施。由于缺乏综合的经验和系统理论的指导,研制出来的课程方案还存在很多不足,课程方案的不完善影响科学教师对综合科学课程的理解进而制约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由于缺少有关在实施中可能遇到哪些具体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使得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技术指导而放弃对综合科学课程教学的探索。

(四)综合科学课程缺少社会的支持

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离不开适应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广大社会成员的理解与支持。而受我国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一些因素的影响,人们大多数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分科科学课程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综合科学课程缺少社会的支持,阻碍了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我国在推进初中《科学》课程的过程中出现的重重阻力也说明了人们对综合科学课程的不认可与不支持。

二、推动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策略

(一)创建对综合科学课程评价的制度

评价对课程实施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创建与综合科学课程方案配套的评价制度。最重要的就是完善中考制度,充分发挥中考的指挥棒作用,使中考为综合科学课程实施指引正确的方向。要尽量使中考能够准确诊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使中考试题反映综合科学课程的理念,增加试题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二)高师院校应设置科学教育专业

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能够满足基础教育的要求。因此,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与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相符合。综合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那么高师院校就应该采取措施改善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第一,在高师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为综合科学课程培养合格的人才。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现在我国的高师院校一般都没有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只设有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初中开设了《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实施急需大量合格的科学教师。基于以上原因,高师院校应该设置科学教育专业。80年代附中的改革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将推动高师院校改革作为改革的目的之一。目前,我国已经有少数的高师院校(如长春师范学院等)进行了尝试,设置科学教育专业。但其培养出来的少数的科学教师还不能满足《科学》课程试验和推进的需求,其他师范院校也应该积极进行改革,设置科学教育专业,以高师院校的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二,在原各专业中开设相关学科的课程。如在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基础物理、生物等课程。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单一,突出学科界限。为了满足《科学》课程对科学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应该在原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相关学科课程。学生不仅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能学习到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完善在职师资的培训

目前在综合科学课程试验区任教的教师都没有受过与综合科学课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也就是说,目前绝大部分科学教师都是以前分科培养出来的学生。所以,完善在职教师培训机制、增强在职教师的科学教学能力也是推进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需要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教师进行科学教学试验之前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具体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应是随着教师的状态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根据教师的状态来确定此阶段教师培训的目标,之后根据培训目标来选择培训内容,再根据培训内容的特点等来确定具体的培训方式。

在教师对综合科学课程一点也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时候,培训的主要目标就是让教师了解、理解和接受综合科学课程。根据此目标,选择出恰当的培训内容,就是综合科学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主要解答的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综合科学课程;综合科学课程有哪些价值和功能;我国为什么要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综合科学课程对教师有什么要求等等。通过向教师介绍综合科学课程的概念、功能、价值、开设的必要性等问题让教师理解、接受综合科学课程。培训的方式可以以知识性介绍为主,其他方式为辅,具体培训方式的确定要结合培训内容的特点和教师们的具体状况,灵活运用。

在教师理解、接受综合科学课程之后,此阶段培训的目标是完善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使教师符合综合科学课程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培训内容是综合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具备的各学科知识,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地学等学科的知识。首先要确定教师进行综合科学课程教学,具体要具备哪些知识。根据这个问题的答案,选取各学科的知识对教师进行培训。此阶段培训内容较多、较难,培训时间有限,应采取讲授、指导与教师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向教师介绍应该学习哪些知识以及各学科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其余的知识可以让教师自学。

在教师掌握了各学科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培训目标就是让教师学会如何进行科学教学。培训内容主要是教学层面的一些问题,如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怎么样进行课堂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等等。考虑到培训内容的特点,此阶段的培训可以联系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总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的确定要以总的培训目的为指导,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个阶段的培训目标及内容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灵活掌握。教师学科知识的学习可以在进行教学试验过程中逐渐补充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逐渐成熟。

(四)让教师参与综合科学课程的开发

目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科学教师不理解、不接受综合科学课程,对研制出来的课程方案不了解。所以应该采取措施使教师接受综合科学课程、加深教师对科学课程方案的了解。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比较有效的一个办法。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首先就会使教师去关注、了解、研究综合科学课程,这就会使教师理解、接受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就会使教师非常了解综合科学课程方案的特点和要求,会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实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这都会推进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

(五)增强综合科学课程理论研究

首先,要加强对国外综合科学课程的研究,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国外对综合科学课程的研究早于我国,也较成熟。我们要研究国外关于综合科学课程的理论、综合科学课程的教材、综合科学课程实施状况、遇到的问题、与我国有哪些相似之处和差别等等。这会有助于认清我国的综合科学课程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应如何推进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等问题。其次,要结合我国教育状况和国情,加快综合科学课程理论的本土化进程。国内外教育状况和国情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国外的综合科学课程理论只能为我们提供借鉴,不能照抄照搬。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必须结合我国具体的教育状况和国情,找出适合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道路,发展我国的综合科学课程理论,构建我国的综合科学课程方案。

(六)向社会成员介绍综合科学课程,寻找社会的支持

为了推进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社会成员介绍综合科学课程。使人们了解、理解进而支持综合科学课程。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也可以通过学校,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综合科学课程。

参考文献

科技发展的成果范文2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城市配送是城市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物流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从目前特大型城市配送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阻碍城市配送发展的“车辆进城难、通行难、停靠难”等问题和城市配送过程“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现象。因此,单纯依靠市场作用来推动城市物流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至少是在现阶段,政府应在其中承担重要的角色。

首先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城市物流发展带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了十分明确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美国在其到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化的,性质是环境友善型的。

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尝试一种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城市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其目的是实现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使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相互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实现更高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其中,英国政府认识到城市物流的低载运率和低行驶速度造成城市物流的低效问题以及各种污染物排放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便在城市物流内部成立了货运分拨与物流组织,以解决城市货物分拨与配送问题。而德国城市卡塞尔在为改变原有的低效率城市物流而进行的新规划中,强调所有的项目参与者包括当地的零售商所建立的城市配送企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设立城市配送环保专区

欧洲多个地区在城市内建立了城市配送环保专区,早在20世纪末,瑞典就在斯德哥尔摩、哥特堡、马尔摩、隆德的中心城区设立城市环保区(The Environmental Zones),对货运车辆的DPM(diesel particulate matter,柴油颗粒物质)、HC(hydrocarbons,碳氧化合物)和NOX(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严格的控制标准,以提升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噪声污染。该项目仅允许车龄8年以下的柴油货运车辆进出环保区,车龄15年以上的车辆禁止进入环保区,除非这些车辆安装经许可的排放控制设备后,才可以进入环保区。该项目实施一年后,对其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DPM减少20%,HC减少10%,NOX减少8%,总噪声的强度也明显降低。

德国联邦政府出台法规,要求各州政府在主要城市建立“环保区”。并在其“环保区”相关法规规定:尾气排放仅达到“欧I”标准的汽车禁止驶入“环保区”,达到“欧II”及“欧III”标准的汽车进入“环保区”的有效期截止到2010年。2010年后,所有汽车都必须达到“欧IV”标准,否则将被拒之城外。在英国伦敦,交通部门发起了一项“低排放区(low emission zones)”的倡议活动,该活动旨在减少城市交通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该活动将使用一批摄像机监控大型柴油货车的废气排放,并对其中排放超过欧标的货车实施大额罚款。此项措施将有助于改善伦敦的空气质量,以保障数百万伦敦居民的身体健康。

强化城市货运车辆

交通管制与管理

丹麦的哥本哈根执行城市货物运输条例,采取了分区限制运输的策略。哥本哈根制定了一个关于车辆在老城区内行驶必须持有具有证明的规定,同时拿到通行证的车辆还需达到一定的利用率和发动机技术要求。有关专家指出:“此条例成功地使得货车的数量减少了,这说明通过最大化货车利用率来减少货车数量比要求清洁发动机或收取通行费更有效。”

国外许多国家的一些城市对配送车辆的管理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以提高车辆的运营效率,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例如,欧洲部分国家通过征收拥堵费的方法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例如,2003年伦敦在其大约22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引入了拥堵收费计划,以减轻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交通质量。具体做法是每辆在交通高峰期通行的货车加收5英镑,该计划实施后,收费区内的交通拥堵减轻30%。不过,当客户仅在收费时段接受货物配送的话,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负担。通过调查显示,哥本哈根市区的55%货运车辆的载货量不足其车辆设计能力的20%。为了更好地利用每部车辆的载货能力,哥本哈根在“城市货运法令(city goods ordinance)”中规定了进出城市的车辆管理标准。

推动共同配送新模式

由于城市货运车辆夜间配送可以确保快速配送,减轻货运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因此,夜间配送计划也成为发达国家改善城市交通的惯例。并且,发展城市共同配送,更有利于节约资源,共同配送是一种一些发达国家鼓励和正在采取的城市物流配送模式,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配送的效率,降低城市配送对环境的影响,因而代表了未来城市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柏林和斯德哥尔摩通过建立共同配送的示范体系,有效地推动城市共同配送的进程;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在与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的协调和沟通中,采取积极的方法,为共同配送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共同配送方式已经成为先进城市物流地区正在普及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城市物流节能减排,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销售损失,降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并提高物流提供商的专业化程度,从而促进城市物流产业升级。目前尽管在一些城市实施共同配送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例如不同的商品(日用品、食品、药品、服装等等)特点不同,对仓储、分拣、配送等各物流环节的要求也不一样,共同配送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共同配送往往需要商品供应商、集运中心、大型商贸零售企业等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目前比较成功的范例是英国的布里斯托城市实施的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其主要由政府与三方物流企业共同建立并实施,其中,布里斯托城市集运中心是在当地政府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旨在服务拥堵的城市中心区域。集运中心的运作有益于改善空气质量、降低交通拥堵(尤其是中心城区)、缓解停车和货物装卸的压力;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的道路使用;为零售商店提供更多有益的服务,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品质。并且,集运中心的建立得到欧盟特别项目的支持,并被用来评估城市物流的价值。

科技发展的成果范文3

关键词:近代 科技伦理思想 发展

一、近代科技伦理思想出现的历史条件

封建社会中生产力缓慢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我国古代的许多重大发明传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经济文化的发展。从14、15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因素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富裕的手工业主把贫困的手工业者变成资本的附庸,逐渐办起了集中劳动的手工工场,这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经济。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地理学的进步,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知的地域。掠夺殖民地的罪恶活动从此开始,但也带动了天文学、大地测量学、数学、力学等学科的进步,是科学家们在地质、气象、动植物等领域中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也促使技工们在纺织、造船、机械、采矿、冶金、钟表等生产部门致力于改进技术的研究。生产技术的提高又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工场主、商人等新兴的资产者也就不断从这里产生并成长壮大起来,他们的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于此相反,手工业行会日益瓦解,封建制走向衰亡。资产阶级展开了夺权斗争。这反过来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技术,这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18世纪70年代的英国,发生了近代科技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第一次技术革命虽然得益于生产的推动,但科学的威力已初露端倪。到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科学对技术与生产所起的巨大作用才显著地表现出来。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二次技术革命,实际上就是运用经典电磁理论,来解决历史提出的日益广泛的各种技术问题。它表明,在生产与技术推动下产生的科学理论,反过来又可以走在生产与技术的前面,对生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起重大的指导作用。

资产阶级同没落的封建贵族根本不同,十分重视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资本家要赚钱,要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改进生产工具与技术设备。为此,他们采用重金悬赏、高额奖金等各种手段,来鼓励科技人员进行创造发明。这样,一批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的学者便应运而生,各种倡导科研的团体也相继出现。科学技术事业从此成为一种公认的高尚和豪迈的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和科学技术分支学科的增多,科技人员的队伍日益庞大,他们的相互关系日趋复杂。这些不同于古代的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条件,必然会产生新的科技伦理思想。

二、近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近代科技伦理思想不仅不含了古代优秀的科技伦理思想,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批判没落阶级的伦理思想和总结科技人员道德实践经验等途径,还形成了一些新的科技道德观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视科学技术对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在古代,尽管有些思想家能够从知识与道德统一的角度来研究科技伦理问题,但由于缺乏发展的观点,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科学技术能够推动道德进步的问题。相反,没落剥削阶级的思想代表却武断地认为,技术进步会使人道德堕落,因而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这种阻碍作用越来越大。

第二,尊重科学知识和科技专家,给以较高的荣誉与地位。在古代,就整体来说,大多数上层统治者或其思想代表,均以技术活动为耻辱,视工匠为贱民。为此,近代科技伦理思想是从提高科学的地位,使它摆脱神学婢女的角色,提高人的地位使他摆脱皇族的奴仆的角色开始的。新的科学技术替资本家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也给整个社会生活射进了新世纪的曙光。经过对以往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思索之后,劳动阶层也逐渐欢迎它的进步。这使科学技术与科学家、技术专家们的地位大大提高。

第三,大胆实验,勇敢创新。古代知识分子大都迷信经典,轻视实践,抱守残缺,还自誉为“遵循古训”。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大都钻研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不敢违背孔孟、朱熹等人的遗教。他们热衷于功名利禄,无意于百工技巧。这是我国在明代以后科学技术从宋元时期的高峰上跌落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彻底改变腐朽作风,面向世界,大胆实验,破除迷信,抛弃陈规陋习,才能把科学技术向前推进。

在历史的新时期,成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推动着科学家们摆脱陈旧的道德信条的羁绊,大胆地进行各种探索,他们或在夜深人静时独自观察星宿、天体,或蜷身在实验室里搞化学、物理实验,或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科学实验,或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收集到的感性材料作抽象概括,终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做出了一项又一项重大发现。在向科学进军的征途中,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四,提倡自由研究,崇尚平等交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以后,封建社会的人身隶属关系或依附关系逐渐被废除,科学技术普遍商品化,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显著提高,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人格独立。这时,他们大都不以受命著述为荣,而以自由研究为幸福。分散在各处独自探索的科技人员,很需要彼此交流思想观点与研究成果,传递与获取信息。于是,适合这一需要的学术团体应运而生。

近代科技领域群英辈出,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古代的新的道德榜样。这些科学人物学识渊博、意志坚强、明智勇敢,为了崇高的理想而愿意献出个人的一切。科学上的英雄作为理想的人格要具备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不迷信盲从,在知识的高度上达到极致,即达到对自然认识的最高阶段;二是在个性和道德的完美程度上达到极致,即达人格完善程度的最高阶段;三是能够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为了真正成为科学英雄,在知识上和道德上达到最高、最完善的境界和道德上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就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练。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1年,P125

科技发展的成果范文4

关键词:测试技术;工程教育;实践;主线;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17-04

一、引言

为了适应新世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近年来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职业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3]。现代教育理念不仅重视知识内容的传授和教育投入,更重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4-6]。2013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工程师国际交流和职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如何贯彻“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教育目标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也给高等学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现专业教育国际认证,提出了新的挑战[7-9]。

虽然只有400多万人,但是新西兰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国家,不仅体现在工业、农业和商业模式上,还表现在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新西兰是华盛顿协议组织首批成员国之一,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和梅西大学(Messay University)等都有很好的国际声誉,国际留学生的比例较高。坎特博雷大学机械工程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工程系之一,优异的学术与工程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该校工程教育体系、课程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一些较成熟的教育理念和组织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10-13]。

本文结合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分析了坎特伯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简称坎大机械)和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简称吉大农机)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组织模式和学习效果评价方面的特点,总结了坎大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特色和经验,旨在探讨我国机械类专业测试课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途径。

二、课程定位

坎特伯雷大学本科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1学年叫过渡学年(Intermediate Year),后3年是职业教育学年,分别叫第1、第2和第3职业学年。与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等新西兰大学一样,坎特伯雷大学一般每学年设8门课(共修120学分),每门课15学分,学生一般每学期修60学分。近年来,各学校学分结构和标准逐渐统一,便于学生跨学校交流。在最后一个学年(Third Professional year)包括3门必修课和4门选修课。必修课包括毕业设计、机械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与机械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毕业设计覆盖两个学期,占30学分。选修课包括学科模块(一般2~3门课)课程和自由选择课程。学科模块课程一般要求成组选择,自由选择课程可以在任何一个学科模块课程中选修。测试课程、控制和机器人学属于机械工程专业控制与自动化模块。

吉林大学工科本科专业学制也是4年,课程结构包括3部分:普通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第1学年是普通教育课,第2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3、4学年包括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4年总学分为200学分左右,其中包括140~150学分的理论课和40~50学分左右的实践课程。平均每学年修学约50学分,每学期5~8门理论课,必修课一般2~3学分,选修课一般1~2学分。测试课是第3学年学习的必修课,属于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坎大机械和吉大农机专业具有共同的学科背景,测试课程的基本目标均为通过测试技术基本理论加深和扩展机械工程学科教育。坎特伯雷大学机械专业测试课程名称为“传感器与测试仪表(Instrumentation and Sensors)”,吉大农机专业测试课程为“测试与传感技术(Sensors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从课程设置可以反映出两个学校课程教学的不同特色,也体现出了教学理念的差异。

(一)课程目标

“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的“仪表化”体现了测试技术的工业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中包含了较多的实践教学内容。该课程包括36学时理论学习和不少于36学时的实验,还有复习和作业。另外,还有一项测试实验设计竞赛,该项目设计竞赛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每人工作12小时以上。修本课程的研究生还要按照学术论文格式写测试研究报告。理论课以外的自主学习(包括设计报告)和小组合作实践环节占整个学习进程的50%左右。据了解,除考试复习时间外,一般在坎大修1学分需要学生10小时的工作量,包括理论课学习、实验和完成作业、答疑、考试复习。

吉林大学“测试与传感技术(Sensors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主要围绕测试系统学习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功能结构、系统特性、测试方法和常用工程测试系统应用、调试和设计方法。“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设置40课内学时,包括30学时理论学习、10学时课内实验,10学时课外开放实验和3~4次作业。自主学习时间约为20~25小时。

“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学习目标:(1)理解测试信号的测试分析理论,熟悉测试系统主要功能结构和系统特性;(2)了解常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方法;(3)掌握基本测试仪表操作方法和建立基本测试系统的方法;(4)掌握应变片测试系统建模和关键测试部件设计方法;(5)了解现代测试理论,掌握数字化信号采集系统结构、软硬件建模方法;(6)掌握测试系统设计、试验规划与测试误差分析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坎大机械专业“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强调测试仪表运用和设计技能的培养。“知识”和“技能”训练围绕“学生进行测试仪表系统设计和应用”组织内容,实验技能训练占课程内容的50%左右。

“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内容以工程测试系统应用技术为中心组织,培养了学生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能力,知识和技术性较强。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为分析方便,把坎大机械工程专业“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和吉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整理到表2中。

表2中统计的学时未包含这两门课程安排的2学时答疑时间。除期末考试外,“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还安排2小时的期中考试。(如果是硕士生选修这门课,必须完成“测试技术学术论文”)

从表2中可以看出,“传感器与测试仪表”采用以学习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测试系统建模与测试信号处理技术,而且包含概率统计和测试误差分析方法,为系统应用和测试结果分析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测试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机器人传感技术、生物仪表、运动伺服控制、工业传感网络和智能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扩展,系统硬件结构和软件平台学习通过实验环节进行学习。课程内容围绕学生学习和运用测试技术进行实践的过程组织,涵盖了应用测试技术分析和处理工程问题的各阶段,既有较全面的知识点,又有比较深入的实践体验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测试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围绕虚拟仪器技术平台组织,通过LED灯控制、机器视觉检测、运动测试与控制和力学测试等训练项目学习基于数字化数据采集技术和虚拟仪器软件的运用方法。训练方式包括3类:前4项实验项目(LED灯控制、机器视觉检测、铣床运动测试与控制和并行机器人控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方法,属于验证性实验,在给定的例子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编成已达到实验的要求;第5项实验,学生自主设计传感器模块和软件模块,是设计性实验;第6项实验是学生自主选题的研究性实验。3类实验互相配合,使学生从基本操作技能到测试系统设计和技术研究得到了全面的技术体验。实验内容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和虚拟仪器软件平台,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

“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以测试系统功能结构和设计方法展开,属于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模式,包含测试体系原理和测试信号处理过程,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实验训练内容包含测试部件和系统调试操作技能、测试系统设计和开放实验。除测试技术开放实验外,其他实验项目训练时间都是2学时,总实验训练时间比“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少20学时左右。

1.课程考核与评价。由表3可见,“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评价中实验成绩、期中测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大约各占三分之一。这种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更加注重平时表现和实验室实践效果,知识理解和动手能力训练趋于平衡。“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70%),平时学习表现和实验评价在总成绩中只起辅助作用。

2.机械类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思考。在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工程教育面临的技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也同样影响着高等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测试技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发展,课程设计思路和组织模式也值得深入探讨。因此可以看出,“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现在的学生更适应网络化的生活模式,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把学生能了解和消化的知识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消化和吸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深入分析课程内容,找出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学以及如何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解决完这些问题后,在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学术思想上,检验和分析学生自学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强化“以应用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模式,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工程技术的实践性决定了工程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实践。在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从测试概念理解、技术应用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顺序上,要求突破传统“围绕测试技术知识教学”的模式,不仅要知道测试技术是什么,还要掌握如何应用测试技术解决工程问题。而在技术应用中涉及的技术内容比“测试技术理论”宽得多,如在测试应用中涉及到试验设计方法、数据概率统计分析、数据误差分析等,在教学中也需要引入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辅导。

(3)工程技术课程教学重在“理解和体验”。根据测试技术的实践性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互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应用案例教学让学生研究测试应用案例和构建实验模型。教学中重视中间环节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在学习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联系,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转变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学习评价模式,推广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可以改善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通过对坎特伯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和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坎特伯雷大学“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教学定位、内容组织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特点。实践表明,“以应用实践为主线,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教学思想在坎特伯雷大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工程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中借鉴。

参考文献:

[1]Alberto Tascon,Ramon Alvarez,Pedroj. Aguado. Analysis of competencies required by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gradu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4): 1008-1022.

[2]M. Cardin,M.F. Marey,T.S. Cuesta and C.J. Alvarez.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Sp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4):1023-1035.

[3]Fernando Akba-elias,Ana gonzailez-Marcos and Joaquin Ordieres-mere. An active project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professional skills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5):1242-1253.

[4]Jorge Maturana,Gonzalo Tampier,Guillaume Serandour and Richard Luco. Developing teamwork skills in first and second year engineering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5):1225-1233.

[5]Susan Mccahan,Lisa Romkey. Beyond Bloom's:a taxonomy for teaching engineering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5):1176-1189.

[6]Aharon Gero. Enhancing systems thinking skills of sophomore students:an introductory project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5):738-745.

[7]http:///edu/08-20/518dd0.shtml.

[8]Mohammad Syuhaimi Ab-rahman,Hadi Guna,Mohammad Najib and Mohammad Saupe etc. Analysis of direct measurement PEO attainment via qualitative method to fulfill Washington Accord Accreditation Criteria: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2012,6(4):400-407.

[9]Liew C.P.,Puteh M.,Mohammad S. Best practices in Washington accord signatorie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mputer and engineering,2014:278-282.

[10]Chen,X.Q.,Chase,J.G.,Wang,W.,Gaynor,P.and McInnes,A.I. Embedding Design Projects into Multi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Education. Chongqing,Chin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EIT 2010),2010,(9):17-19.

[11]O'Steen,B.,Brogt,E.,Chen,X.Q. and Chase,J.G. Using “system sensing”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Orlando,FL,USA:3rd International Multi-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ETI 2010),2010,29 Jun-2 Jul .

科技发展的成果范文5

劳动监察一方面能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尤其在保障工人权利方面,不仅限于工作条件和职业卫生安全。另一方面,劳动监察能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它的双重职能表明,劳动监察制度对于劳动世界至关重要,可成为有效解决诸多劳动问题的重要手段。

发展历程

如果将1833年英国政府聘任4个监察员作为国际上开展劳动监察业务的开始,那么,2013年劳动监察制度将迎来180周年。中国政府在1993年也引入了劳动监察制度,2013年将迎来20周年。

自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以来,劳动监察即成为制定国际劳工标准(包括公约和建议书)的内容,并在1919年《凡尔赛和约》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中有所提及。除了这些纲领性文件之外,国际劳工组织多年来还通过了很多法律文书,一些是专门关于劳动监察系统的组织与职能,另一些则是不同领域和行业劳动监察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其在预防劳动违法行为方面的作用。

国际劳工标准基本上反映了成员国在劳动立法、劳动监察实践方面走过的历程。劳动监察一直是国际劳工组织从其1919年成立以来的重要工作,关于劳动监察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建议书是1923年通过的《1923年劳动监察建议书》(第20号)。在此基础上,1947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第81号《工商业劳动监察公约》(简称《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为成员国劳动监察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仍具广泛指导意义的国际标准,是国际劳工组织指定的四个治理性公约之一。该公约明确了劳动监察的3个职能:确保执行有关工作条件和在岗工人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工时、安全、卫生和福利等;向雇主和工人提供有关遵守法律要求的技术信息和咨询;向主管当局通告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该公约第12、13条规定了劳动监察员的自由进入工作场所履行监察工作的权力和执法权力;第15条明确了监察员在行使这些权力时要保持独立和公正。

1969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农业)劳动监察公约》(简称《1969年(农业)劳动监察公约》)。这项公约涉及农业领域的劳动监察,重点是保护青年劳动者和处理童工劳动问题。《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和《1969年(农业)劳动监察公约》及其建议书,为不同国情的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5年的《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议定书又将该公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非商业工作场所,包括各类未纳入工业和商业范畴的工作场所。由此可以看出,劳动监察工作从其范围和内容来看,是在不断地进行扩展和完善。

《1981年职业安全和卫生公约》(第155号)规定,应由一个完整和适当的监察系统,保证贯彻执行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并强调了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政策和综合性方法的重要性。《2006年促进职业安全与卫生框架公约》也强调了监察制度,对确保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得到遵守的重要性。

2008年6月,国际劳动监察协会(IALI)通过了《全球劳动监察诚信准则》,目的是通过诚实、承诺、响应和良治,提高劳动监察人员的专业素质。该准则呼吁劳动监察机构为劳动监察员营造一个有利环境,使监察员能遵守和实施准则中的价值观和标准,为建立一个有威信和专业的劳动监察体系奠定基础。

2009年3月31日,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了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司,并于当年4月启动了“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计划”。该计划通过开展技术援助和技术合作项目,帮助成员国在改善工作条件、保证遵守劳动法律、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促进三方机制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计划”主要是动员整个国际劳工局的专家资源,通过不同技术部门和地区间的网络化协调工作,向国际劳工组织三方成员提供支持。

面对不断变化中的劳动世界,国际劳工组织经常结合劳动监察公约的履约情况,就全球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回顾和展望。2011年第100届国际劳工大会就此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磋商,制定了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形势下开展劳动监察工作的战略和行动计划。该战略和计划强调在应对全球化和金融危机过程中,加强劳动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和执行劳动政策,实施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议程》;强化并建成现代、高效、拥有充分执法和促进守法机制的劳动监察机构;建立健全劳动行政法律和制度框架,包括就业服务和劳动监察体系;确保处理社会事务和政策的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有效协调;促进国际劳工组织相关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确保工人和雇主组织对劳动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发展进行参与和咨询。目前,许多国家将劳动监察列为“体面劳动国别计划”(国际劳工组织在国家层面上的综合行动框架)的重点行动领域。

鉴于对劳动监察技术培训材料的迫切需要,国际劳工组织帮助成员国完善了针对劳动监察员的培训课程。利用挪威政府资助的“提高劳动监察有效性”项目,2010 年,“劳动行政与劳动监察计划”和国际劳工组织都灵培训中心共同开发了“劳动监察模块式培训手册”,内容涉及劳动监察原则、政策、战略及实践工具和方法等。

典型经验

加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员的能力建设,是国际劳工组织“劳动行政与劳动监察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国家已经采取措施,加强劳动监察员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所危害的能力。如:澳大利亚已经将战略性劳动监察和执法,确定为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于2005年通过了一项职业卫生行动计划,以培训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监察员。2007年11月,意大利为劳动监察员开展了一项新的职业安全卫生战略培训计划。英国的职业安全卫生战略及其监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建筑业和卫生服务等行业,尤其关注高处坠落、工作场所交通、肌肉-骨骼紊乱问题和与工作相关的压力。一些非洲国家的监察机构将策略性劳动监察方法融入到全面的的职业安全卫生和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战略的行动计划当中。

近年来,劳动监察开始关注监察执法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视案件的严重程度,提出整改建议甚至进行处罚。根据《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第13 条和《1969年(农业)劳动监察公约》第18 条的规定,许多国家的劳动监察员可以采取措施,例如暂停生产过程,甚至在对工人健康或安全有紧迫危险的情况下关闭工厂。2010年1月21日,萨尔瓦多颁布了《工作场所风险预防法》,赋予职业安全与卫生监察员处罚权。更多的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如:越南劳动监察局在工作场所组织了“全国职业安全与卫生周”活动,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并对监察员进行培训。多数非洲国家也采用职业安全与卫生预防方法,改进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作。以雇主和劳动监察员合作实施的行动项目为基础,正在形成新的预防战略。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强化雇主的关爱和主体责任,同时减少职业安全与卫生问题的发生。

考虑到影响劳动者健康的新因素不断出现,劳动监察机构开始重新思考新的的劳动监察方式。监察员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工作场所预防风险战略,通过加强工作场所的直接监察和咨询活动,监察员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预测违法风险,从而给雇主提出控制风险的守法建议。这是一种新型且更为系统化的模式,其基础是强化雇主在控制新的职业安全与卫生风险的管理责任和体系化的预防理念。为了使监察员更好地发挥这一新作用,并进一步扩大监察服务覆盖范围,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所属的执法计划局使用信息技术和强化实施全国职业安全与卫生标准的指导准则。它们以指南或解释的形式提供信息,阐明安全卫生监督官员应当如何执行标准,以及雇主应怎样遵守这些标准。英国卫生与安全执行局通过宣传册和网站的形式,在“当安全卫生监察员打来电话时怎么办”的标题下信息。比利时劳动监察机构也加强了对执法工作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并将处罚作为最后的手段。

科技发展的成果范文6

关键词: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城市史

中图分类号:K5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3-0077-03

19世纪中叶,沙俄在以武力强占我国黑龙江以北领土期间,于新占地区建立了多处侵略据点,其中之一即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其后至19世纪末,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布拉戈维申斯克发展成为俄国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

一、布拉戈维申斯克发展的状况

1856年夏,沙俄在第三次武装“航行”我国内河黑龙江期间,于瑷珲对岸结雅河与黑龙江汇合处的海兰泡地方建立了结雅哨所。1858年5月28日,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不平等的中俄《》。该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土地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土地由两国共管;“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6月2日,与穆拉维约夫同来结雅哨所的英诺森大主教为圣母报喜教堂举行奠基典礼,同时,穆拉维约夫将结雅哨所更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同年12月,沙俄新设阿穆尔省,布拉戈维申斯克成为该省的省会。

纵观19世纪后半期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发展,可以189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893年前是布拉戈维申斯克平缓发展的阶段。在城市建设方面,至1859年秋,布拉戈维申斯克建起了24栋官房、5栋私房和1座木结构的圣尼古拉教堂。至1860年秋,布拉戈维申斯克已有59栋官房、24栋私房、4家小铺和2家商店。1864年,建成了第二座木结构教堂;同时,布拉戈维申斯克计有官房76栋、私房124栋,开设了有俄、满两种铅字的印刷厂,建成了1家水磨和3家马拉磨坊,开办了平民学校和兽医学校。1867年,建成了1家蒸汽磨坊。1868年,在原先中国货摊聚集的地方建成了新的商场,在商场中设置了市公署。1870年,建立了墓地教堂。1877年,布拉戈维申斯克计有:3座教堂、500栋私房、75栋官房、19家商店、62家小铺、13家酒馆、2家酒精仓库、5家商业澡堂、6家旅店、12家铁匠铺、1家啤酒厂和14家磨坊(1家蒸汽、1家水磨、3家风磨和9家马拉磨坊)。1878年,开办了标准的不完全中学。1873年5月,成立了拥有固定资本1万卢布的城市公共银行,至1880年,该行固定资本增至18160卢布,流动资本为488800卢布,利润为13300卢布,至1892年,其流动资本增至69万卢布,利润增至33623卢布。1892年,布拉戈维申斯克城中的建筑物数量为:官房74栋,其中石结构教堂2栋、木结构教堂5栋,石结构房屋8栋、木结构房屋35栋,石结构货栈3栋、木结构货栈6栋,石结构仓库1栋、木结构仓库2栋,木结构干草棚5栋:私房3565栋,其中石结构小教堂1栋,石结构房屋12栋、木结构房屋1310栋,石结构厢房4栋、木结构厢房598栋,石结构货栈10栋、木结构货栈546栋,石结构马厩2栋、木结构马厩195栋,石结构澡堂2栋、木结构澡堂290栋,石结构仓库7栋、木结构仓库5栋,石结构磨坊3栋、木结构磨坊17栋,石结构地下室3栋、木结构地下室7栋,石结构干草棚1栋、木结构干草棚396栋,石结构商铺11栋、木结构商铺145栋。1892年,布拉戈维申斯克城中的学校情况为:男子中学有学生229名,女子中学有学生320名,宗教学校有学生44名,设有预备班的宗教学校有学生116名,标准学校有学生45名,2所城市学徒学校有学生357名。

在城市人口方面,1859-1861年,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居民分别为1365人、1469人和2 025人。1864年,居民数为2266人。1873年,居民增至3385人”。1885-1891年,居民数分别为13549人、17660人、17660人、20212人、20242人、20475人和21096人。关于居民的成分,从1891年的居民构成情况可见一斑。1891年的21096名居民中,有世袭贵族66人、非世袭贵族193人、不结婚的神职人员2人、结婚的神职人员25人、世袭荣誉公民65人、非世袭荣誉公民29人、商人618人、小市民6633人、农民4141人、移民流刑犯625人、采金居民658人、移民548人、士兵1879人、哥萨克378人、退伍和预备役士兵1676人、退伍哥萨克52人。1891年,城中非东正教徒居民有:分裂派教徒3000人、天主教徒118人、基督教徒59人、犹太人66人、伊斯兰教徒109人、多神教徒960人。

布拉戈维申斯克的手工业发展较快,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手工业者。1892年,城中有手工业者1 395人,其中工匠467人、工人816人、徒工112人。手工业者从事的行业繁杂,如生产食品的有:各种面包师64人、糖果点心师20人、肉商35人、香肠商17人;生产服饰的有:裁缝30人、女时装师25人、鞋匠7人、帽匠17人、皮匠20人、毡靴匠18人、皮革商31人、染色工14人、金器和首饰匠8人、制皂工13人、理发师10人;建造和修饰住宅的有:石匠75人、制砖工23人、砌炉匠55人、抹灰工18人、木匠和锯木工69人、家具工48人、施工5人、桶匠2人、油工、家具工和房间装饰工44人、玻璃工7人,铜匠和镀锡工6人、陶工3人、扫烟囱工6人、钟表匠8人、镀金工匠2人、彩色写生画家和圣像画家5人、钳工和机械师16人、雕刻匠7人、制造手风琴工匠3人、装订工4人、制套简工20人;与交通运输相关的有:大车匠18人、雪橇匠26人、制轮匠13人、轿式马车匠6人、马具匠6人、铁匠96人、兽医4人、载人马车车夫212人、拉货马车车夫241人。布拉戈维申斯克的手工业中,很多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家庭手工业性质。

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工厂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888年,建成了戈尔舍奇尼科夫公司铸铁厂,总投资48 000卢布。该厂有固定工人和管理人员25人,1888-1892年五年间共生产生铁23 700普特、铜940普特。1892年,布拉戈维申斯克有啤酒厂2家,工人23名,年产量16450桶;皮革厂2家,工人16名,年产值1万卢布;蒸汽磨坊3家,工人63名,年产值216920卢布。虽然在阿穆尔省其他地区有蒸汽磨坊6家,但工人只有21名,年产值只有2470卢布,可见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蒸汽磨坊无论在规模还是产值上,在阿穆尔省的蒸汽磨坊中都占有绝对优势。

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商业亦有较大发展,除商店和小铺外,城中还设有主要从事商品输入的贸易公司。这种公司1885年有15家;1886年有16家;1892年增至22家,其中16家为俄国公司,其周转额占所有公司周转额的60%。1885-1892年,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贸易公司计向阿穆尔省输入俄国商品价值20620129卢布,外国商品(不包括中国东北商品)价值10434 992卢布,俄国商品价值占输入商品总值的66.6%。

1893年后,布拉戈维申斯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893年和1894年,当关于修筑从斯特列坚斯克到哈巴罗夫斯克的阿穆尔铁路的消息传开并着手勘察之后,布拉戈维申斯克开始大兴土木,加快建设。在此期间,城里的地价猛涨,城市规模与以前相比成倍地发展。建成了新的街道和街坊区,并盖满了房屋。秋林公司及昆斯特和阿利别尔萨公司分别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建设了高大华丽的商店。后来,得知铁路要经过中国东北修筑,布拉戈维申斯克的生活才平静下来,但各行各业的业务活动并未停顿。至1900年,布拉戈维申斯克的铸铁厂增至2家,啤酒厂增至4家,并设有阿穆尔流域河流水道管理局机械厂。1892年,布拉戈维申斯克有与黑龙江平行排列的4条街道和与它们交叉的17条街道,把城市分成约70个街坊区;至1900年,与黑龙江平行排列的街道增至7条,与它们交叉的街道增至22条,而全城的街坊区则增至约150个。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居民1897年增至3.3万人,1900年则达4万人。

二、布拉戈维申斯克发展的动因

19世纪后半期布拉戈维申斯克之所以获得较大发展,其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拉戈维申斯克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布拉戈维申斯克位于结雅河与黑龙江的汇合处,交通便利,且该地区早经中国居民开发,具备发展的前提条件。对此,穆拉维约夫早在《》签订前就已指出:“结雅河是阿穆尔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乌斯特一结雅村位于结雅河同阿穆尔河汇流处,地理条件特别有利,而且满洲居民人烟稠密,所以此地在战略上和商业上均有重要意义,它具备迅速顺利发展的一切条件。”

(二)布拉戈维申斯克作为阿穆尔省的省会和唯一的城市,具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布拉戈维申斯克是阿穆尔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的军政部门和各类省立学校都设于此,阿穆尔省最重要的工业采金业的所有主要公司的人也都住在城里。金矿雇佣工人采购商品和粮食主要在布拉戈维申斯克进行,工人也从金矿回到这里,在这里出售他们带来的黄金。采金业是促进布拉戈维申斯克工商业和航运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在阿穆尔省所处的经济中心的地位,也要求并促进了布拉戈维申斯克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