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育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体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体育的特点

医疗体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医疗体育;运动医学;康复体育;高校;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82―02

医疗体育,将医学与体育有机融合,对于很多疾病来说,是一种无须借助药物的巧妙治疗方法,是21世纪新型医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医疗体育,是国外发达国家普遍开展的治疗方式,作为最早应用的国家,中国的医疗体育的发展与普及意义重大。医疗体育,使学生既学到了医学教材之外的技能,丰富了医疗知识,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健康水平,改善了形体,调节了身心,是融健身、健美、健心于一体的医疗性体育运动。

1、医疗体育是医学和体育活动的有机统一体

(1)我国医疗体育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早在公元前700多年,便有了“舞蹈、导引、按趼治病”的记载。其后的《庄子・刻意》《行气玉佩铭》、《后汉书・华佗传》以及隋、唐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医书,都有对医疗体育的详细记载与阐述。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医学与体育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导引术、吐纳术、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十二段锦等一系列自成体系、行之有效的传统健身医疗体操。医学与体育的完美结合,为世世代代百姓造福。

(2)医疗体育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功勋卓著。医疗体育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医疗性质的体育运动,简称“体疗”。是通过选择适宜于身体状况、动作轻缓、运动负荷较小的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体育运动进行锻炼,达到防病、治病,恢复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医疗体育康复中心、医院体疗门诊等。医疗体育不单单能治疗疾病,同时还能有助于全身各种脏器机能的恢复。该疗法以其“协调全身、安全有效”的特点在康复治疗中起着主导作用。

(3)医疗体育的几种常见方法。体疗的方法主要有医疗性体育运动,气功、生物回授,按摩、牵引,以及自然因素锻炼四大类。

医疗性体育运动是整个体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有:①个别功能训练:通过局部的、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常用来治疗肩周炎、颈椎病、中风偏瘫、脑瘫等疾病。②综合功能训练:采用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爬山、上楼梯等运动处方指导病人进行心肺功能和体力恢复训练。在治病的同时,由于增强了全身的体力和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功效。③医疗体操:医疗体操在体育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通过呼吸操、降压舒心操、棍棒操、肋木操、哑铃操、颈功操等进行徒手或器械的针对性医疗,又可以进行以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交谊舞、老年迪斯科等为代表的保健l生群体医疗体操。群体操都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调节情绪和延年益寿之功效,只要运动量适宜,并且持之以恒自我训练,一定能获益匪浅。

2、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医疗体育教学

(1)让学生切身感受医疗体育的功效。通过医疗体育,可治疗或缓解某些常见小病,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例如,可以通过气功和穴位按摩结合疗法治疗近视眼。有实验证明,气功一穴位按摩结合矫正视力的有效率为90.8%,是相当成功的体疗方法。又如,对于很多大学生所在意的身高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医疗体育来解决。合理的运动处方以及适当运用增高器械加上科学的体疗与营养配合方案便可以实现身高的再次增长。

同时,医疗体育的功效也体现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缓解身体疲劳、减轻学习压力等诸多方面。开展医疗体育教学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强健了体魄,调节了身心,以更好的精神与身体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这种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代表了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值得我们支持与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况且,体力与耐力是一名医生尤其是一名外科医生的必备要素,一台大的手术,不仅仅需要优良的技术,更是对医生体力与耐力的考验。因此,医疗体育教学的开展,对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坚忍的耐力方面,作用明显,意义重大。

(2)加深学生对医疗体育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意识。医学院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医学教学的优势,将医疗体育发展成为具有专业特点的特色教育。如中医课的按摩、针灸、推拿等方法便可在体育课上得到具体操作,体育教师在运动医学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如在实例中解说运动与相关肌肉的运动疲劳,讲授对应按摩的部位与方法等,使学生们养成运动后热敷和相互按摩等良好的理疗习惯,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对医疗体育的应用意识。

(3)在医学生职业实用性方面实际意义重大。医疗体育开展的意义在于培养了学生在今后职业实用性方面的多种必备能力。

第一,掌握体育疗法,活学活用医疗体育的能力。医疗体育不仅在临床上对于很多疾病的临床治愈、加速各种功能的恢复以及疾病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烧伤科、骨科,功能恢复锻炼是走向康复的必经之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定量活动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医疗体育对于很多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见,能够开出行之有效的“运动处方”,也是现代医生所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作为医学生医疗技能学习的主要场所,医学院校将医疗体育这种医疗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具备强健的身体与扎实的医学知识,更加能肩负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提高整个民族健康水平的重任。这种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在学习中实践,精于操作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在于实践,而实践往往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医疗体育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亲手实践的机会。通过针灸推拿、气功、保健操等项目的亲身实践,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协调性,让学生对穴位的确定、力道的拿捏有了直观的了解。潜移默化中,便对实际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动手能力也由此培养出来。

第三,在实践中互助,各司其职的合作能力。合作是每个大夫的必修课。治愈一个病人,攻克一个难题,但单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现实的。在实践操作中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体疗方案或是医疗体育康复过程,甚至是在运动后的相互按摩。医疗体育教会了学生怎样合作,也让学生感

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意义。

3、注重方式方法,科学开展医疗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医疗体育教学,将对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1)培养学生兴趣,树立远大目标。在医疗体育教学中,强制的灌输不会收到好效果。让学生切身体会医疗体育的神奇功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医疗体育教学能够成功的关键。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堂讲授,开展直接有效的实践操作,对学生晓之以理,让学生亲自动手、切身感受,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要结合医疗体育的自身特点,抓住医疗体育与医学的相关性,让学生认识到医疗体育广泛的应用、功效与特点,举例说明医疗体育的实际治疗成果及其在学生今后从医生涯中的重要角色。使学生树立学好医疗体育,贡献医疗事业的远大目标。

(2)配备高素质师资力量,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医疗体育不是孤立的学科,开好一张运动处方更需要多学科综合考虑、协调。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专业优势,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任课教师,结合医学知识(例如从医疗体育防病、治病的有效性方面,从医疗体育与中医理论方面),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将医学内容合理、有序地安排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实现医学与体育的完美融合。

(3)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医学学习的目的在于最终的实践应用。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能够自主灵活的应用,才是医疗体育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学生只是听众的教学模式,让动手实践多于理论灌输,亲身体会多于纸上谈兵。课堂上,教师传授医疗体育的原理、方法、原则。对于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行等问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具有运用医疗体育独立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今后的从医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4、结论

人的健康的维持、保健康复不仅是医学的专利,还可以通过体育健身、体育保健、体育康复等体育锻炼的形式来实现,并且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医疗体育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在医学院校实施开展的必要性。相信接受过医疗体育教学的医学生,将来定会成为21世纪技能全面、技术优良的合格医生。

参考文献:

[1]熊维君,医疗体育教学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4(16):68―69.

[2]钱军师,钱金梅,医学专业开设医疗体育的必要性研究[J],教育探索,2007(8):85―86.

[3]湛育明,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中应突出医疗体育的功能[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9):122―123.

[4]李积录,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医结合”[J],医学与社会,2008,7(21):34―36.

[5]荣湘江,孙绪生,杨霞,等,体育康复运动处方医务监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医疗体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残疾人 家庭 体育保健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082-02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资料显示:“我国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只占残疾人总数的25%,残疾人群众体育开展落后于正常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许多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或是自卑心理,不能经常到室外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时间留在家中。因此,开展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显得格外重要。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是指残疾人自己或在家人帮助下,根据自身特点采用科学的健身方法在家里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将医疗保健和体育锻炼相结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促进身体健康。

1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指导原则

1.1 科学健身原则

有些残疾人对自我保健意识较薄弱,对体育保健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因此残疾人及其家人应该通过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或通过网络、媒体和报刊杂志等媒介了解并掌握一些科学的体育保健知识和方法,以科学健身为指导原则开展家庭体育保健。

1.2 因人制宜原则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应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家庭体育保健方法。例如,多重残疾等不能自主运动的残疾人可以躺在床上在家人帮助下被动完成一些简单运动;下肢残疾者可以坐着进行太极拳或手持哑铃等简单器械的锻炼;能自主站立的残疾人可以站着进行原地跑、原地跳、徒手体操等简单的有氧运动和五禽戏等传统体育保健。进行体育保健时要遵循“能坐不躺,能站不坐”的原则,尽可能达到全身锻炼的目的。

1.3 运动适度原则

残疾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当对选择的运动项目加以改进,降低动作幅度和难度,使锻炼者能够接受和完成,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般来说,残疾人的运动强度和时间要小于正常人,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体质较差者如果感觉强度过大有所不适,下次锻炼时可以适当降低运动强度或缩短运动时间,避免引起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造成负面效应。

1.4 经济实用原则

当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残疾人家庭收入低,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在条件有限的前提下,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不要特意苛求高档的健身器材,应尽量选择徒手运动和一些跳绳、哑铃等经济实用的简单器械运动。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身边现有的物质资源,可以将床当保护垫,在床上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将小板凳和厚的书本当作哑铃等等。

2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方式方法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根据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家庭体育保健可分别采取卧、坐、站三种主要的健身姿势,每种姿势下又可以有不同的健身方法。

“卧”即躺着做体育保健。躺着做体育保健是多重残疾等不能自主活动的残疾人躺在床上,在家属的帮助下被动完成一些简单运动。通过帮助残疾人做四肢的屈伸练习、翻身练习来保持相应关节的活动能力。运用按摩、拍打的传统保健方法在残疾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意识清晰的残疾人可在家属的引导下做简单的导引功法,调节呼吸,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坐”即坐着做体育保健。下肢残疾者可以坐着进行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体育或手持哑铃等简单器械的锻炼,提高身体上肢和躯干的机能。可以做颈部的活动练习,解除颈部疲劳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通过按摩可促进下肢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循环。还可以下棋,开拓思维。

“站”即站着做体育保健。能自主站立的残疾人最好站着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体育保健项目的锻炼,使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相结合,达到安定心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增强体质和康复身心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原地跑、原地跳、徒手体操等有氧运动的练习和踢毽子、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提高身体的协调运动能力。

在物质条件和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方式方法应不拘一格,灵活进行。

(上接第82页)其他家庭成员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适当的赞赏也是有益的。健身时可以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愉悦身心。同时要注意与医疗保健相结合,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每隔一段时间,应到医院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在医生的建议下不断改进健身模式。残疾人自身也应掌握必要的科学健身和医疗知识,并在健身过程中善于摸索和总结家庭体育保健的规律,这不但可以改善保健效果,同时也是残疾人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3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注意事项

3.1注意安全

残疾人在进行家庭体育保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在家属的帮助和保护下进行。选择较宽敞无障碍物的位置,避免运动创伤、碰坏生活用品。运动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身体和心理得到放松。运动中感觉头晕、呼吸急促和过度疲劳等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停止运动,查找原因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运动结束要适当休息后再做其他事情。

3.2持之以恒

家庭体育保健应该成为残疾人生活的一部分,要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为健康而运动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能“三分钟热血”,高兴时才锻炼,兴奋过后就不练了。要有计划、有规律、持之以恒地进行。可以把每天的锻炼情况以及身体反应记录下来,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

3.3尽量避免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最好在家属有空闲的时间内进行。能自主独立运动并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残疾人也可以趁家属不在家时进行体育保健。其他家庭成员在家休息、阅读、写作时,尽量不要选择动作幅度太大和跑、跳等会产生较大声音的运动,以免影响他们。也可以适时开展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家庭体育保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关爱残疾人是反映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我国残疾人口规模大,社会面临的伤残风险增加,残疾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根据这一国情、社情,开展家庭体育保健可以有效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是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有效途径。

注释:

薛静.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最新数据公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1.

医疗体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体育保健专业;发展前景;健身指导;休闲保健;康复保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80-02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原专业目录“体育类”中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使用体育保健专业这个名称,专业代码为:660304;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规定体育保健专科专业对应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全民健身运动、专业(职业)运动的个人、单位包括各种运动队、运动俱乐部和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导和卫生服务以及为家庭、社区以及各种保健、康复行业机构(部门、企业)从事医疗、保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并忠诚于民族和祖国,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发扬先辈进取精神;在德、智、美、体、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自发地、自觉地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与体育保健康复学等)的完整体系、民间传统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这大众体育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体育健身,运用保健方法服务于体育健身,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有效简便的方法运用于保健和康复。熟悉保健的广泛领域,能综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体育事业、保健事业。

二、发展前景

(一)社会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以人们更高的生活质量为基础,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使大众健身和保健康复市场中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国家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优化,体力活动减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颈腰椎疾患等慢性病和亚健康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健康促进和保健养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较以往得到高度重视,体育保健也成为人们一种必然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和指导,进行科学健身与合理康复来提高健康水平。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是运动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增大,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已成为影响优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制约因素。因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在科学训练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各省市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建体育医院(运动康复中心),专业运动队急需高水平的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专门人才,为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能恢复,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

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两倍。有关部门统计,现今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足万人,今后十年内相关人才缺口在几十万以上。目前,国内从事体育保健、养生康复、膳食营养指导等相关的职业者少之又少,竞技体育部门从事训练恢复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对于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

(二)体育保健专业的开设情况

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高等学府和部分地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现为人体运动科学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颁布而规范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名称后,各地体育院校、高职高专的体育系,甚至有些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但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以“体育保健”为名称的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而其它高职高专均没有这一专业,个别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有“体育保健、康复”这一培养方向。可见,社会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时,而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招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但自体育保健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常理。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

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国家卫生部根本就不允许非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如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等医疗卫生职业的认证。所以,由于没有准入通行证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不能获得处方权;所以只能在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辅的康复理疗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这给他们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当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创新性以及可让工作者持续发展的职称制度保障,时间稍长便使人产生厌倦并对前途出现迷茫情绪,于是造成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康复保健工作却很快就转行的现象。

尽管卫生部曾就各级医院康复科的设立下达过一系列文件,并把康复科室设立与否作为医院定级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实际上并没有能主持康复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使康复科室徒有虚名。有些单位因为定编、定岗的原因,安排一些年老体弱的医务人员进康复科室工作,而拒绝接收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毕业生,更何况是非医学性质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由于就业渠道不够通畅,致使许多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学非所用,被迫改行,造成人才浪费。一个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其毕业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并服务于社会。而由于民众对体育保健专业认识不足和就业体制的限制等原因,造成此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这些无疑都给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3]。

(二)对策探讨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

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康复保健、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这三大方向。而这其中康复保健(或称康复理疗)方向不应作为专业发展的分支,除非这个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并被卫生部门认可为医学专业,否则会让毕业生置于“无证上岗、非法行医”的尴尬与无奈中。社会对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人才有极大需求量,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挤医疗工作的路子,何况这不是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强项。而且,休闲保健(含康乐服务)与健身指导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职位上升的空间,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2、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

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大体上可分类为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科学类(与基础医学科目整合)、医学类(含传统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综合类以及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如体育营销、医药营销、体育管理、医疗保险等),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涵盖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面。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开展一般性的体育、保健理论与实践课程,要特别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推拿师、反射疗法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和芳香保健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技能和理论紧密结合,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4]。

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是不应仅局限于某些事业单位和升本,他应有自身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现在体育人口逐年上升,但如果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就会使不科学的体育锻炼伤害人们的健康,产生的后果将是我们失去这些热爱健康的人们对体育健身的信赖;同时,学生也应摈弃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做到哪里能发挥个人才能就到哪里去。

参考文献:

[1]黄昀,李杰,蒋寅.关于体育高专体育保健专业教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

[2]王乃茹,黄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32(20):195-196.

医疗体育的特点范文4

中专卫校体育教育改革职业实用性一、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概述

体育的职业实用性,建立在原有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功能和身体素质练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与相关的职业工作特色进行联系,进而满足职业相关的岗位知识、职业身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等需求。体育的职业实用性的培养需要进行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或者是进行有专业知识的职业运动训练。例如,在中专卫校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职业主要是护理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护理岗位需要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以及工作形式、工作条件、工作知识等因素,规划与设计出满足护理岗位这一实用性特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开展有着诸多优点,如可以消除职业身心疲劳,可以促进职业病的预防,可以增进身心健康等。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注重体育知识与方法结合,是为了培养职业需要的身体素质、运动技巧、职业精神而进行的积极有效的体育教学过程。

在中专卫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造就新一代的实用性卫校生,使之适应现代医学工作的需要,为将来奠定一个既符合实际需要的体育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其实训性与应用性。在中专卫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能够逐步完善现代医学使用的职业体系,使得卫校体育教学与实用型和应用型接轨。

二、中专卫校的体育教学现状

中专卫校的学生有着比较稳定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有着开放式的性格、活泼式的体育锻炼。但是现在中职院校普遍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无法体现出学生应有的个性。

中专卫校体育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简陋。中专卫校以培养医学护理人才为目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对中职类学校的认可度并不高,使得这些院校难以获得政府在改善体育教育方面的基金,不能为卫校学生准备更好的体育器械。部分中职卫校的体育教师在认识和授课上能力有限,不能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趋于程式化,体育教学手段强制化,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卫校学生们丧失了对体育课堂的热情。中职卫校应该做好体育教学宣传工作,加大对体育课程的经济投入,采用丰富新颖的体育器材来激发学生的活力。同时也应该加强体育教师业务进修,结合高等院校或者是中职卫校专业性教学模式,提高和培养学生兴趣。

中专卫校的体育教学思想相对传统。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延续地使用了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教材,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教材内容创新不足。中专卫校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过于片面强调“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理念,虽然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却造成了片面的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卫校特点引入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兴趣,选择适合卫校学生专业性质的丰富多彩的、有锻炼实效的、体现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

中专卫校体育教学定位不够准确。有些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准确,一部分学校认为体育课程只是增加了学生们休息的时间,而没有将身体素质的提高纳入教学目标,更是忽略了中职体育教学与职业实用性之间的重要联系。这种模糊的教学理念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更是影响了学生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发挥教学目标的主导作用,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卫校学生健康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的职业实用性

随着我国中专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社会对于中专院校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能够适应将来工作环境的要求。对于卫校学生而言,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医疗事业的需求,为了使卫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或者医疗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医学职业对身体方面的需求,在中专卫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活动。从中专卫校的体育发展现状来看,这些院校过分地强调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层面上的重要作用。因此,中专卫校体育要获得发展,就应该联系职业实用性,从其特点入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中专卫校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医疗和护理工作,这对于他们的实践能力、特殊的体育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中专卫校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们对于未来职业的特点和环境以及需要必备的身体机能有一定的了解。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内容,不仅能够使得职业使用知识配合体育教学的需要,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能、技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而且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医学职业有着一定的帮助。职业实用性的融入,能够从社会适应方面、抗挫能力方面、职业身体素质方面等方面全面地对学生的职业身心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体育,应该是所有教育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如何积极顺应中专卫校“以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的整体课程改革理念,积极推进体育课程紧密结合并主动服务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就丰富了职业实用性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使得中专卫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转化成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改革取向和积极举措。

四、对职业实用性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在中专卫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开设首先应密切结合“卫校学生”这一社会职业安排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要求来开设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应该摆脱传统的以锻炼身体为目标的单一理念,应当包括体育运动参与兴趣、体育核心技能、职业岗位技能以及职业非智力核心能力的拓展。

1.现代体育教学与卫校的具体职业特点相结合

中职卫校学生要想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除了获取从业资格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这就更需要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与中卫卫校的职业特点相结合。

首先,护士每天都要往返在各个病房与护士站之间,还需要随身携带各类药物,这对护士的体能来说是一种考验。因此,在卫校的体育课程中,应开设慢跑类、长跑类运动,锻炼学生的耐力与持久力。

其次,在大型医院中,患者次数可能较多,这就需要护士对各个患者、病房的特点有明确的掌握与定位。而多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同时体育锻炼也能够促进大脑的自我更新,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向大脑输送额外的氧气,增强记忆能力。中职卫校可以通过额外开设体育课程来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一般每周两次即可。

最后,护士无论是在手术过程中为医生提供器材还是自己为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其要求应该以:快、稳、准、好为原则。护士的主要工作是在手上,这就需要护士有着更灵活的手指,因此在卫校的体育课程可以开设一些球类或者棋类运动,锻炼个人的手指灵活能力与韧性,为将来的护士工作做好准备。

2.体育教学内容应突出职业实用性

在中专卫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时,首先应当根据“未来医护人员”这一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特性,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以实用性为前提,充分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上的内容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帮助,增加他们对于体育课程的热情。

3.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合理性

卫校体育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应该进行意识性的分析和总结,必要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学习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运动量,体现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彩性和选择性。同时,教导学生做好必要的放松运动,保证学生积极的休息和稳定的精神状态。

4.体育教学目标的持久性

持久的体育思想的树立,能够促进卫校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锻炼项目,并且根据卫校的专业特点,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一生的身体健康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玉军.实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是中专卫校体育改革的切入点.卫生职业教育,2006.

\[2\]张相林.试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改革.中国成人教育,2006.

\[3\]郭宏.卫校体育教学的特色.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9.

医疗体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建设发展;社会市场;健身指导;休闲保健;康复保健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原专业目录“体育类”中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使用体育保健专业这个名称,专业代码为:660304;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规定体育保健专科专业对应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全民健身运动、专业(职业)运动的个人、单位包括各种运动队、运动俱乐部和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导和卫生服务以及为家庭、社区以及各种保健、康复行业机构(部门、企业)从事医疗、保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并忠诚于民族和祖国,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发扬先辈进取精神;在德、智、美、体、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自发地、自觉地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与体育保健康复学等)的完整体系、民间传统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这大众体育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体育健身,运用保健方法服务于体育健身,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有效简便的方法运用于保健和康复。熟悉保健的广泛领域,能综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体育事业、保健事业。

二、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市场需求的情况

(一)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以人们更高的生活质量为基础,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使大众健身和保健康复市场中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国家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优化,体力活动减少,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体质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健康教育和促进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和指导,进行科学健身与合理康复来提高健康水平。

竞技体育中,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是运动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增大,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已成为影响优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制约因素。因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在科学训练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各省市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建体育医院(运动康复中心),专业运动队急需高水平的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专门人才,为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能恢复,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

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两倍。有关部门统计,现今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足万人,今后十年内相关人才缺口在几十万以上。目前,国内从事体育保健、养生康复、膳食营养指导等相关的职业者少之又少,竞技体育部门从事训练恢复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对于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

(二)体育保健专业的开设情况

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高等学府和部分地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现为人体运动科学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颁布而规范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名称后,各地体育院校、高职高专的体育系,甚至有些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但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坝师专开设有以“体育保健”为名称的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而其它高职高专均没有这一专业,个别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有“体育保健、康复”这一培养方向。可见,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时,而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招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但自体育保健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常理。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而高职教育的工作者往往喜欢盯住“保健”这个词,将其理解为“医疗保健” 并作为依据而把体育保健专业按医学专业模式培养,这样又无法得到社会市场的认同,使专业建设面临学生就业困境。

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国家卫生部根本就不允许非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如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等医疗卫生职业的认证。所以,由于没有准入通行证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不能获得处方权;所以只能在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辅的康复理疗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这给他们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当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创新性以及可让工作者持续发展的职称制度保障,时间稍长便使人产生厌倦并对前途出现迷茫情绪,于是造成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康复保健工作却很快就转行的现象[3]。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却受重视程度往往不高,或限于编制原因而成为单位的“政协”,鲜有接收具备专业知识的康复专业毕业生,更何况是非医学性质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4]

(二)对策探讨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保健中的“保健”是“保卫健康”之意,在医学中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而本身却包罗万象,环境、医药、营养、体育运动等等都与保健密切相关[5]。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康复保健、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这三大方向。而这其中康复保健(或称康复理疗)方向不应作为专业发展的分支,除非这个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并被卫生部门认可为医学专业,否则会让毕业生置于“无证上岗、非法行医”的尴尬与无奈中。社会市场对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人才有极大需求量,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挤医疗工作的路子,何况这不是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强项。而且,休闲保健(含康乐服务)与健身指导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职位上升的空间,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专业,会有一套比较成熟而完整的培养模式,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固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而且有着可资比较的中外培养体系框架。但作为高职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而是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类型。因此,体育保健专业必须要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不能做成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压缩饼干,或是仅仅将原有的学科课程简单重组。如果因学生“专升本”或筹划本专业“升本”的需要而套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拚弃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把体育保健专业当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预科”或“简版”来办学,势必对学生就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5]。

2.优化专业课程组合,人才培养切合社会市场的需要

阿坝师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大体上可分类为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科学类(与基础医学科目整合)、医学类(含传统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综合类以及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如体育营销、医药营销、体育管理、医疗保险等),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涵盖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面。优化课程组合,特别强调增加体育健身类与体育保健应用类选修课程的数量,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与自己人生规划更为相符的课程。如,体育健身类应开设与社会健身密切相关的《休闲体育学》、《太极运动》、《武术基础》、《健身操》、《健美运动》、《体育舞蹈》、《户外运动》、《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和《轮滑运动》等课程;而与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就业相关的应用类课程如《卫生经济学》、《体育经济学》、《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医药商品与市场营销学》、《体育营销学》、《医药市场调查与卫生统计学》、《医药营销策划》、《医药广告学》、《商贸与物流》、《卫生管理学》、《体育管理学》《职业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老年卫生与护理》和《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等也应开设为选修课。体育生物科学类(即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也可以根据需要把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营养学基础》和《医用物理学》等整合到上述的体育生物科学类课程中,减少课程科目数量,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实现资源共享[5]。

3.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以岗位要求为标准

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其指导思想就是更加注重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所实施的技能更加接近企业的岗位标准,接近用人单位的标准[5]。我们学校把体育保健综合应用类主要分以下几个小模块:康复保健类、休闲保健类、营养健康类以及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康复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推拿学》、《反射疗法学》、《中医筋伤与康复疗法学》、《运动创伤学》和《全科医学》等;休闲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芳香保健学》、《美容彩妆与美体护理》、《休闲保健学概论》和《康乐服务与经营管理学》等;营养健康类的课程主要有《营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学》、《中医养生学》和《预防医学》等;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的课程主要有《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生物学监控》、《生理机能评定》、《健美运动基本原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康复体育与运动处方》等。这些课程特别加强了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为学生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推拿师、足部按摩师、反射疗法师、保健刮痧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芳香保健师和康乐服务师等相关职业技能资格提供了保障。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技能和理论紧密结合,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社会体育大量需要懂得科学健身的专业人才,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在专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是不应仅局限于某些事业单位和升本,他应有自身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应摈弃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做到哪里能发挥个人才能就到哪里去。(作者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阿坝师专校级青年课题(ASC09-09)

参考文献:

[1] 黄昀,李杰,蒋寅.关于体育高专体育保健专业教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

[2] 王乃茹,黄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32(20):195-196.

[3] 覃荣周,王琪林.成都休闲保健服务行业的市场分析[J].商.2012,(16):169.

医疗体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点;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c也是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初始阶段。[1]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国家致力于课程改革,学校亦逐年优化教育系统,但是,无论从教学实践还是《标准》测试数据,均反映出学生体质、体能状况的下降,而且长期呈下降趋势。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优化校园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体育健康势在必行。

一、高职体育教学特点

高职体育教育以办学特色为导向,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尤为重视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行为的养成。以笔者学校为例,下设中医美容学院、医疗技术学院、护理学院等,共开设.40.余个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学校女生居多,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远远滞后于男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倾向,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挖掘、继承和弘扬传统保健体育中的精髓,树立健康教育理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保健理论知识的中医美容、护理等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传统医学与美容、护理等知识,并运用到平时的体育学习、锻炼中,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保健意识,还可在职业生涯中传承其健身、保健理念,为更广泛的群体服务。

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陈旧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理论、方法的指导及对学生终身育意识、体育运动及参与能力、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走上社会后仍难以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2、课程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的生源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其参差不齐的生源在年龄、体质、文化素质、接受体育教育程度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基于体育教育主体的改变,学校应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当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技能“再现型”的教育层面上,使得高职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3、教育重心未调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学生只能通过课堂习得知识的一元垄断现状,学生越来越多的喜欢从课外,诸如:校园体育社团活动、体育期刊类杂志、校外体育俱乐部等涉猎相关知识。而现实情况是,学校一味的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忽视学生的课余体育动态,没有有效的组织和科学的引导,阻碍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4、教师的课外体育表现力不够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师的课余时间均被提升职称、科研创作所占用,极大的限制了体育教师的课余体育行为,也未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进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中,首先,要重视“学生主体观”,在课程设置、实施与组织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其道德观和人格的养成;其次,在“健康第一”指导下推进教学工作。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及健身意识、锻炼习惯的养成;再次,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教学实践中注重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并重。笔者认为终身体育不仅是熟练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技能,而且要促进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年龄的变化,其体育参与形式也趋于变化中,要求个体必须具有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护理专业和医疗美容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为长时间站立工作,教学中除让学生掌握适宜的健身手段和方法外,还应增加有关健身机理及疲劳消除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更好指导自己的体育参与。

2、重视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学校课程设置短期内的相对稳定,必然会产生部分学生体育需求不满足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计划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教育背景、地域特色及个体自身的体育素质,对学习任务进行适度的调整。具体实践中,在入校初,对学生的基本体能状况进行测试,通过阶段性的学习,评价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效果,根据这个结果综合学校的优势对后期的体育学习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适度的提高。

3、以学生课堂作为和《标准》测试数据为导向,指导学生课余体育参与课余体育运动形式对诸多的心理健康因子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2]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在《标准》测试工作完成后,将工作的重心仅仅停留于对测试数据的上报,并没有深入关注学生体质动态。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学生的课堂作为和《标准》测试数据为导向,适度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课余安排专人负责学生体育社团及体育锻炼指导,为学生的全面体育参与服务。

4、注重体育娱乐、人际交往功能的实现体育课有效开展对学生自尊自信、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和意志品质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研究表明,[3]体育课的太极拳项目可以调节偏执和躯体化维度。[4]因此,学校体育除具备健身性外,还需具备娱乐性,如太极拳、柔力球、轮滑、网球、户外活动等,除适应学生娱乐需求外,还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高职体育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身体的活动,必须要传播体育文化,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5、规范学校体育网络教育平台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媒体的影响日趋扩大。为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保证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体育知识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校园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规范也可以摒弃一些不良信息的侵蚀,为学生的体育求知把好质量关。

6、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全体校园人应致力于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既要完善校园物质环境,以及优化课堂实施、业余训练、课余体育参与、体育竞赛等教学组织与指导行为,也要关注校园体育氛围、体育形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运动氛围,在外树立良好的校园体育形象,促进科学体育价值观的养成,为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服务。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