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内涵范文1

【关键词】清代 金陵 藏书楼 津逮楼 甘氏家族

“甘熙宅第”内的津逮楼是清代金陵著名的藏书楼。此楼以其藏书精珍,时为文坛名儒争相探访之所,久为古籍读藏者所津津乐道。纵观此前对津逮楼的相关论述,概因所据史料匮乏,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未得彰显。笔者拟对“津逮”往事再做一番钩沉。

千年家学奠磐基

津逮楼的出现,发源于其家族历史文化之温壤。考其家族历史,其先祖如商秦时期的甘盘、甘茂、甘罗,以及东汉苍梧太守甘定、东吴西陵太守甘宁、吴尚书甘述、吴太子太傅甘昌、东晋刺史于湖侯甘卓。隋唐时期,又有青州刺史甘寿、濮州甄城县令甘显、青州刺史甘珍、房州刺史甘元琰、大唐鸿胪卿甘元柬、朝散大夫试司宾少卿甘昭、唐开元年间与魏包奉诏注《庄子》的赞善大夫甘晖等。上述足见,甘氏家学渊源,文化根基深固。

金陵甘氏自两晋以来,恒以诗礼传家。其族谱云:“本支百世,或立功于战国纵横之际,或垂名于三方各据之时。赫赫芳声尚载前朝之信史,遥遥华胄犹存后裔以余风”。其家族于元代设立有相堂。有相堂子孙勤于学问,奋读于家塾。元代登进士榜的甘霖,明喻子孙笃守其家学门风: “学博而问广,识远而谋深,得时以行其道”。可见,甘家自古皆为读书人家,世代书香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大凡读书人家皆渴望有自己的藏书楼。而津逮楼的出现,正是源自其家族千年的文化传承及厚重的历史积淀,为后世之津逮楼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磐基。

百年人文铸“津逮”

明朝弘治年间,甘家一支自金陵小丹阳迁居城内。嘉庆四年,于城内西锦绣坊一带置地建宅告成。甘家迁居新宅,即现在的“甘熙宅第”。约于清乾嘉年间,甘家择其儒学精髓之“友恭”二字立为分支堂号,可知其家族的儒雅风范。

清代时,甘家“亦商亦儒”。清中叶前,浸文化崛起士林,以科举挂名朝籍者代有其人。甘方栋,字遴士,号国栋。赠中议大夫、通奉大夫,浙江候补知府加二级。其长子甘福,字德基,号梦六。国子监生,累赠通议大夫三品封典。甘福自幼聪颖过人,五岁时即能工属对,所读之书,过目辄成诵。塾师戴先生对他很是器重,视其为读书之才,谓异日当可大成。但是,甘福作为长子,十四岁时,父亲就命其放弃举子业,治生产。但甘福自幼嗜学慕古,为分担家业放弃科举以后,每日仍坚持读书至夜分不辍。

早年,甘家的藏书之所为“桐阴小筑”和“保彝斋”。据桐城派学者马沅的《桐阴小筑记》云:“桐阴小筑者,梦六先生藏书处也。拓地半弓,排签万卷。池横碍步,疏落叶而泉通,山大如拳,拨蒙茸而路杂,地无他树,但种高梧,庭有余清,常垂新阴。”姚鼐、孙星衍、伍长华等名儒亦有题诗:“室可催成种树难,疏桐差易出檐端。不须早计思爱伐,只爱清阴覆座寒。”“炎曦满地红,桐影接天碧。”“书卷三千富,桐阴百尺高。”“流水小桥三径曲,碧梧修竹一窗凉。”

随着甘家后裔的逐年增多,加之在历代藏书的基础上,又积年收藏了大量秘籍善本以及金石彝鼎,皆散存于家中各舍。道光十二年,甘家的藏书楼应运而生。楼曰“津逮”,典出《水经注・河水》:“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据甘熙《白下琐言》记载:‘津逮楼’和‘保彝斋’的匾额,皆程春海手笔。程春海是嘉庆进士,嘉道间与阮元并为儒林之冠。另有“丹徒张葆岩先生,为绘《吴越载书图》长卷,名流题咏殆遍,……阳城张古余、泾县朱兰坡两先生各撰序。”甘福于津逮楼落成之日,作七律有云:“为语儿孙勤世守,此中滋味最悠长”。其长子甘煦时在安徽太平教谕任上,亦作七律两首志喜。甘熙评曰:经史古籍“勤加搜访,宝若珠玑,悉为传经而计”。甘熙一语道出,为不辱先哲传承书香之垂训而建藏书楼的深意。

在筑建藏书楼的过程中,尤能体现其家族所固有的友恭精神。甘福在主持家政期间,躬履友恭家训,处处表率诸弟。因此,兄弟四人均放弃了个人对仕途的追求,同心协力,以勤俭砥砺,共创家业,数十年如一日,为后人“以科举挂名朝籍”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除了经商有道,其人文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恭精神,对家族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津逮楼,则是承载这厚重历史及其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

藏书推惠于金陵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藏书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私家藏书楼皆遵循以藏为主的原则,如“天一阁”就规定:“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然而,甘家的津逮楼就已经对传统的“以藏为主”原则进行了改革。甘福虽制定严规:“至亲密友不得私自借书下楼,愿就读者听。违者以家法治。”但津逮楼已允许家族以外的人登楼阅览,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慕名而至。甘熙《白下琐言》记载:“陆心兰方伯,浙江仁和人,庚寅官江宁藩司。尝仿《宋名臣言行录》,纂辑《国朝名臣名儒嘉言懿行》,汇为一册,悉取予家津逮楼藏籍,以资搜讨”。甘为朱绪曾题《开有益斋读书志跋》:“先生辑《金陵诗徵》,亦假余家津逮楼书,借往还,几于置驿。”甘氏不以所藏私子孙,而推惠于郡里士林。当代国学大师徐复观先生推崇曰:“甘福父子,有功士林”。

甘福曾编成《津逮楼书目》十八卷。嘉庆进士朱存,时与姚鼐、李兆洛鼎足而三,同负江南儒林宿望。朱存撰《甘氏津逮楼藏书目录序》云:“余来金陵,博谘询,约举所知,抵寓公数人,如方伯唐六枳师,暨方茶山廉访、张古余观察,俱颇富,而土著殊寡,今乃得之甘君梦六翁之津逮楼。翁性喜书画,工赏鉴,于典籍尤癖嗜,凡市肆陈弃旁及穷乡僻壤,须蚀鼠啮之余,靡不珍重购归,躬为补缀。复节衣食,买舟游吴越间,觅善本,盖辛勤逾三十年,楼之藏经史子集积十万卷有奇,可谓笃矣。”又云:“好古如翁,而哲嗣畸人(甘煦)明经,又能矢精力钻研考录,此岂尚因仍侪浴哉!”

甘家利用津逮楼藏书,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曾做出过诸多贡献。曾极力阻止肆意开山凿石和破坏水系,对保护南京城的生态环境,以及地形地貌等起到过积极作用。此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道光二十一年夏,金陵遭遇水灾,时值外患频起,甘熙身为在籍郎中,因继母去世,正“读礼家居”。当得知有议论,拟将玄武湖直接通江泻洪。“此若行,为合城官民利害攸关,且恐江上诸艘,势可进逼钟山,直捣省城之背,于形势险阻尤大不便,安可轻举妄动?”。甘熙于是遍考津逮楼所藏相关文献并实地进行勘察,撰写了《后湖水道略》,又将家刻《金陵诸山形势考》一并转呈江宁布政使成世,力排妄议加以阻止,使“其议始寝”。此后,道光戊申、已酉两年,家乡又连续遭遇水灾,前所开挖后湖的妄议再起。甘熙的堂弟甘撰写了《水利论》与《后湖形势利弊》阐述其危害,联合三学诸生多方加以劝阻。

甘熙、甘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也是受其父辈的影响。据《甘福行述》记载:甘福“与桐城姚惜抱先生谈地学,往来洽,为道义交其学。”“府君又以省城来脉,宜培获,勿伤残。如上邑孔山、汤山、个字白云峰、武冈山等处,凿石烧窑,伤残来脉,关系匪轻。爰查照,乾隆四十一年成案,与同人禀请各大宪,永远封禁。惜事至垂成,而府君长逝矣。犹念弥留之际,诸叔父来视疾,尚复谆谆,以此事是询。嘱其赶办,万勿功亏一篑”。甘熙对此评价曰:“府君所计者远且大,洵非沾沾目前已也”。

咸丰二年,甘熙在京病逝。咸丰三年,津逮楼又毁于兵燹。甘为光绪丙子举人,清末金陵方志学者、藏书家。诰授朝议大夫,覃恩四品封典尝戴蓝翎同知衔加一级候补知县。他与甘熙一样,著述颇丰。津逮楼遭遇兵燹后,甘将散落于家中各书舍的遗存藏书悉心进行整理,移于自己的“复庐书屋”。遂以“复庐”为号。但终未成功,深以不能复其旧观为憾。曾撰有《复庐日记》、《复庐诗文词集》、《复庐读书志》等书。甘熙的另一个堂弟甘炳,咸丰至光绪间,在浙江任知府,道员加三品衔。甘炳也曾试图建一座“小津逮楼”,并撰有《小津逮楼碑目》、《小津逮楼诗钞》等。

历史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佛塔;当巴桑吉尊者;历史文化价值

一、藏族地区佛塔修建缘起

塔,梵语叫做“窣堵波”,也译为塔婆、浮图等。藏语称为“却登”,蒙语称为“苏波尔嘎”,愿意为堆积土石、收藏遗骨之地。在佛教中,塔又演化出许多意义,早期的佛塔一般来说是释迦佛或高僧圆寂后,用以收藏骨灰,此外还有供养其指甲、头发、衣冠的塔。关于佛塔的起源,其雏形应是古印度帝王所建造的半圆形坟墓,在佛祖释迦牟尼寂灭后,信徒们仿帝王陵墓建造出塔以供放佛祖舍利,即佛塔缘起。随着佛教广为流传,佛塔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也在不同地区形成其独特的风格,藏区的佛塔多为覆砵式塔。佛塔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重要建筑物,也是佛法的象征物之一。

佛教在藏区落地生根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藏传佛教,藏族全民信仰而对佛教倍加推崇,更热衷于修建佛法象征物以寄托自己的信仰。藏族民众认为建造佛塔是一种积德造福之举,有弘扬佛法的深远意义。较之恢弘的庙宇,佛塔的建造需要的物力财力都相对便捷可得。因此无论僧俗都喜好在居住地四周或圣地等处建造佛塔,藏族地区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拥有佛塔最多的地域之一。但藏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佛塔都在期间遭到损坏,现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佛塔大都系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兴建的。

关于佛塔的建造传入藏地的时间,佛教内部人士与业内专家各执一词。据藏族史料记载,藏王拉妥托日年赞(公元255——375年)在位时第一次获得佛经并开始修建佛塔。但当时佛教并未盛行,藏族地区的原始苯教依然是当时民众信仰的主流。苯教为维护自身地位坚决抵制外来宗教的传播,所以绝不允许在其势力掌控范围内修建代表佛教的塔,因此这种说法难免有些牵强。据《柱间史》载:“藏王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在昌珠寺内造了一座五顶佛塔。” 这是目前史料记载中,关于藏族人首次修建佛塔较为可靠之说。另有记载:在公元645年(即吐蕃王朝兴建大昭寺时),全藏各地先后修建108座庙宇的同时,还建造了诸多佛塔,在拉萨红山上也建有一座白塔。松赞干布时期大力推行佛教,建立诸多寺庙以树立佛教的权威,佛塔建造随之出现。因此,印度等地修建佛塔的风格随之流入是大有可能的。

藏区大规模地建造佛塔应为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期(公元742—798年)。藏王主持修建了藏区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并在该寺四周建造白、红、黑、绿四种颜色的佛塔。在该寺西约15公里处(今松贡村附近),建造了由整块巨石雕塑而成的五座石塔,这些标志性佛塔迄今犹存。当时在桑耶寺的围墙上,也建有1008座小塔。桑耶寺是佛教在藏族地区落地生根的重要见证,其建筑风格与饰物在后期藏传佛教建筑造像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桑耶寺中修建有大量佛塔,各地群众便纷纷效仿,久而久之佛塔作为佛法的一种象征形式便在民众之间流传开来,直至藏传佛教后弘期也未有改变。

二、佛塔“智赛玛”的地域历史价值

早在公元二世纪中叶,青海东部湟水河谷地区已有僧人活动的记载,并建有佛寺。唐代,随着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与吐蕃势力东扩,佛教由内地与初传青海地区。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时,数位高僧退居青海,延续佛教律仪,使青海成为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公元11世纪以后,青海成为再度宏传佛教的重要基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是安多藏区佛教文化发扬地之一,素享有“安多文明古城”之美誉,自古就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藏传佛教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位于贵德县常牧镇梅加村的“智赛玛塔”是该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代表。

“贵德”一词的来源,史料记载:“元代至八年(1271年)设为贵德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贵德为归德。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归德州为归德守御千户所,隶灵洮府河州卫。”但在清乾隆年间,复改归德为贵德,置贵德厅。民国时期,改厅为县。1949年9月18日贵德地区解放,建立县人民政府,沿用旧县名。但该地区历史上曾为吐蕃王朝时期的统辖区,“归德”抑或“贵德”的词源可能来自于藏语。

“贵德”藏语称为“赤噶”,意为“万户长府邸”。今安多下部地区史上曾被划分为“阿霞东德周”和“同恰赤德”两个行政区域,又因同恰赤德万户长的府邸及其统治中心设在今贵德县政府所在地,由此而得名“赤噶”并沿用至今。另有当地传说,藏语“赤噶”一词中的“赤”意为宝座,“噶”指设宝座之地,因吐蕃王朝第四十一代赤热巴坚东巡安多地区时,当地藏族先民曾在此地设座迎接,故名。公元9世纪,赤热巴坚前往安多地区检军时,在今贵德地区驻锡期间,其随行部队时常在黄河岸边洗衣,并架杆系绳、晾晒衣物,这对当地吐蕃民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将其称之为“桂当”。该词的汉文译音在文史资料中先后出现两种音译写法,第一种译为“归德”,第二种为“贵德”,由此可以推知“贵德”这一地名是借用藏语音译而来的,这也说明了贵德地区的藏族文化源远流长。据敦煌文献p.t996记载:公元818年,宗喀地区所有寺院之堪布策扎南卡酿布圆寂于贵德偱帮寺。这是佛教传入贵德的最早记载。《贵德县志》中也有记载唐元和年间(公元805—821)以前佛教已传入贵德,故公元9世纪前佛教已在贵德地区有一定的传播,“智赛玛”佛塔便是这一历史事实的不朽见证。

“智赛玛”佛塔便位于贵德县东南部甚布雪山下,历经千年风霜雨雪而不倒。作为一座年代悠久的古老藏式佛塔,其塔身未经任何损毁、重修等,历史文化价值无断层,可谓是贵德地区藏传佛教古老文化的精髓体现。

三、修建佛塔“智赛玛”的印度高僧当巴桑吉尊者之记述

相传“智赛玛”为当巴桑杰尊者创建,而当巴桑杰尊者在佛教史上的生平传说与传记更为该佛塔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与文化价值。佛教史籍云:“当巴桑杰尊者诞生在南瞻部州印度智慧生源化身“释迦狮子”莅临地,南方卫达圣域具信海州‘扎拉桑昂’。其上空犹如蓝琉璃无量宫,其地以法源莲日所重彻故,为一切空行母会集处,在此能迅速地获得吉祥圆满的禅定力,具有深远的智慧,大乘种姓多出生在这里,四种姓不相混杂而住。尊者出生在圣域,较别处更能感受到入触根境的清凉适意。该处有很多钻研五明的学校,具有很多成就的顺缘,大成就者多聚集在这里。这里还住着富有权势受用七宝的国王。由于地处沿海故,有各种药材及珠宝的集市,一切所需物资更完备。是南方吉祥山轮围“观音菩萨”加持过并开示过善恶教法的祥域。相联南‘波协果达’旃檀林故是“担木度母”开示过教法并加持过的地方。是与仙人‘阿拉雅’森林相联的城市,是大力生源之地。就在这很稀有的圣域‘当巴桑吉’尊者诞生了,是为生地殊胜。”

而尊者的生平大致是这样被记述的:在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戊陀罗、吠陀罗、旃荼罗等五种种姓。“当巴桑吉”尊者为婆罗门种姓。婆罗门种姓又划分为章扎金、坚吉扎瓦金、迦罗香巴瓦、霞那金等四种。“当巴桑吉”尊者是章扎金种姓。其中所从事的行业也划分成多种种姓。“当巴桑吉”尊者的父亲“拉哈德”从事行海取宝行业,母亲“玛德拉”是婆罗门章扎金种姓,从事造香行业,她能用九种植物的叶子为主,再配以药材,研制成熏香供养上师三宝,由于这个因缘能成办所欲九种悉地。拉哈德与玛德拉共有四个儿女:长子拉那嘎德、次子斯雅嘎德、三子旃扎嘎德、四女贝玛嘎德。尊者当巴桑吉,即次子斯雅嘎德。

一次,当巴桑吉尊者的父亲到大海取宝时,路过“萨贝尼寺院”。在睡梦中,见到了以种种珍宝庄严的“白衣观音”,极其悦目,对他说道:“商主,你应对我陈设供养,我当赐你大悉地,自此拉哈德即供俸了八十种供品而作祈请。而尊者的母亲玛德拉为了去取制香用的植料和药材,与伙伴们一起到南方盛产诃子的地方,采取多种制香用的药材。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了“担木度母”住栖的地方時,“度母”给玛德拉佛母授记说:“善女子,明年你将生一个能为众生首领的儿子,他的名字应叫‘嘎拉那嘎斯’。”又在经过“夏洛金”时,在睡梦中见到东方一片光明,“金刚手”对她说道:“善女子,明年你将生下一个既勇敢又具有大能力的儿子,他的名字应叫‘业金刚’。”而在“德康金”偃睡时,梦见“文殊菩萨”对她说道:“善女子,明年你将会生下一个具足胜妙勇智的儿子,他的名字应叫‘玛瓦桑格’。”安住在十大黑日嘎处及尸陀林、二十四域、西方乌金等处的天及空行母聚在一处,异口同声给她授记说道:“转生七世的大菩萨即将投入她母亲的胎宫中,当为加持作五部智慧灌顶。”之后玛德拉在回到家中后,在黎明的一次梦境中,见到白衣观音庄严悦目,对她礼绕三匝后撒供鲜花说道:“善女子,你将生下一个具有大慈悲的儿子,他的名字应叫:‘不败怙主’。”如所授记,“当巴桑吉”尊者的母亲没与父亲同房就怀上了尊者当巴桑吉。但玛德拉非常的羞愧,唯恐遭到丈夫的遣责,心中十分的恐惧和烦恼,就服用了毒药等想尽办法要堕胎。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金刚身就是泰然安住母胎不肯离去。在孕期,玛德拉在一次梦境中,见到有许多空行美女顶礼围绕自己,自己跏趺坐在空中吹奏右旋海螺,太阳为垫、月亮为衣来到四大洲,骑着狮子漫游在空中,从自己身中升起一轮太阳,消除了世间的黑暗,成为解脱众多有情的船桥等,如是出现了无量的瑞兆。

尊者在母胎三个月时,母亲玛德拉听到了孩子在腹中念诵梵文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的声音。仅六个月时,就听到孩子在腹中念诵《文殊真实名经》,在身边的人们也都听到了,所有的人都生起大稀有想。怀有身孕的母亲身心同时也出生了多种禅定。在满十月零二十一天时,伴随着各种悦耳的天乐及种种光明等许多稀有的瑞兆,玛德拉毫无痛苦地生下了当巴桑吉尊者,幼儿的身相庄严、美丽,具有四十个贝齿,发色甘青如蜂王,相好具足视能生乐。降生以后,即慰问母亲身体安乐否,并双手合掌礼赞言:“空性离言波罗密,无生无碍虚空性,别别自明慧行者,敬礼三世诸佛母。”家人请来的婆罗门相士看相都说:“这个孩子,先会从事父业,以后将信仰佛教出家,会成为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继后成为悉地自在大瑜伽士,他的名声将如日月的光辉般传遍十方界。”尊者的父母便直如授记所言为孩子取名“斯雅嘎德”意为“日称”。

不久拉哈德行海取宝回来了,见到了没有父亲而出生的儿子,即斥责妻子,询问原由。此时,“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现身说道:“他不仅是你们的儿子,也是一切佛的儿子,是瞻部洲众生的儿子,是一个不败的福泽。”拉哈德便不再怀疑,生起信心照看幼儿。此后到处都在传说拉哈德生了一个特别神圣庄严的儿子,各地的班智达都涌来观看,都说:“这个孩子将成为善巧一切明处的班智达,应命名‘拉娘波’。”瑜伽行者们也预言说:“这个孩子将来是个获得成就的瑜伽士,应命名‘桑丹迦波’。”空行母们授记说:“这个孩子将遍行一切尸陀林,成为瑜伽士,应命名‘不败金刚’。”如是乃至国王、大臣等都根据各自的观察给他取了相应的名字。

当巴桑吉尊者在幼年时就跟随“索玛日寺院”的声明师特杰久列学习读写及声明等,仅少许修学就能无碍通达,对吠陀典籍及历算、工巧、武艺等也全部精通。随后从事父业入海取宝,取得很多珍宝后,用来作相应自己种姓的事业,利济了世间无数众生。是为种姓殊胜。

当巴桑吉尊者的“生地殊胜”与“种姓殊胜”虽然充满了宗教的神秘色彩,但我们可以从中大致肯定以下几点:

1.当巴桑吉尊者为印度婆罗门家族人士,家族显赫,且尊者在早年就学习了当时婆罗门教及沙门思潮的文化知识;

2.当巴桑吉尊者早期从事家族事业,后信仰佛教而出家,由此可见佛教已在印度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婆罗门教的发展式微;

3.佛教开始广泛传播,当巴桑吉尊者很有可能是当时四处奔走传扬佛教思想的著名高僧大德。

智赛玛佛塔的装藏相传为10世纪当巴桑杰大师的手杖等物,更加增强了智赛玛佛塔与当巴桑杰尊者的关系,丰富了其文物内涵。由此可推测青海境内的贵德县,可能是深受当巴桑吉尊者教义思想的地区,并且其学说有可能在当地长时间发展传承,因此智赛玛塔与当巴桑吉尊者渊源颇深,具有探究意义。可以推测宋朝时期,即藏传佛教后弘期,贵德的佛教文化已相当昌盛。

四、佛塔“智赛玛”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1.建筑艺术价值

一般在藏区的佛塔建筑,均由塔基、塔身、塔宝瓶、塔颈和塔顶六部分组成。塔基、塔身有四方形、圆形、多角形几种,以阶梯层层向上垒筑,逐渐收拢。塔宝瓶多为圆形,正面有神龛,有些配有“十相自在”图。塔颈一般用十三块圆形泡石相串,代表佛祖修成正果的十三阶段,即十三天像轮。塔顶由日、月、星组成。塔身一般为白色,也有红、黄、黑、绿等,但以白色居多。佛塔用材有金、银、铜、玉、石、木、土、骨等。其中供奉在佛堂内的大都系金、银、铜、玉、木、骨等结构的中小型塔。建在室外、山顶、路旁、原野和城镇附近的大都为土木或土石结构,有些加盖砖瓦予以保护。

“智赛玛”是古老的藏区佛塔,代表了安多地区藏传佛教特色建筑中的佛塔构造典型,独具特色。“智赛玛”塔为方形立体结构,其边长约36米,塔高22米,占地约1160平方米,体积约7346立方米。塔顶部矗立着一个由花瓶垫底的法台,依次向上,衬托,法幢罩盖,顶层为日月镶嵌。这些吉祥物逐级高垒,结构严谨,造型别致,金光灿烂,极为耀眼。在佛塔的东侧,有常牧镇梅加村一所小型规模的密宗院。藏传佛教中,佛塔各部分分别代表地、水、火、空、风五大要素。从“智赛玛”佛塔来看,其明部代表空,伞盖部代表风,相轮部代表火,覆钵部代表水,台座部代表地,即佛教所说的土依金、金依水、水依风、风依空,而空无所依,即四大皆空。

“智赛玛”佛塔为土砖瓦结构塔,由此可推断出该塔应为当时民众所建,所以其材质无特别之处,更无奢华的点缀,由信众的坚定的信仰和踏实的劳动才造就了高26米的独塔“智赛玛”。一般藏族地区的独塔有大有小,大者高50多米,内设佛堂、转经回廊等,实际上是一座寺塔;小的一般5—10米左右。另外,藏区佛塔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大多为如来塔,它们分别为:叠莲塔、菩提塔、和平塔、殊胜塔、涅槃塔、神变塔、神降塔、吉祥多门塔8种,它代表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功德。比较著名的有布达拉宫中和安多革莫降巴林(塔尔寺)寺的八如来塔。“智赛玛塔”属于和平塔,和平塔在印度对应为波罗奈成的鹿野苑中世尊的第三大功德,相传这里是释迦摩尼首次说法之处。选择在该地建立代表说法功德的智赛玛塔,是具有其历史意义的。结合该塔的建筑特点与当巴桑吉尊者的渊源关系,可知贵德县当时正处于佛法弘扬的初级阶段。该塔正是藏传佛教后弘早期的代表建筑。根据智赛玛塔地质、塔结构以及地方史志的考察,可知该塔距今已有近一千多年的历史,正值地区吐蕃王朝的末期。此时,青海安多地区成为藏传佛教下路弘传的主要地点,因此智赛玛塔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佛教在安多地区发展、受挫继而复苏历史过程中的必然,其建筑风格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

2.人文资源价值

“智赛玛”佛塔距贵德县城29公里,约修建于公元十世纪。据当地负有盛名的一些宗教人士介绍,印度名僧当巴桑杰尊者前往五台山时途经此地,飞行显神通之时为当地一长者所见,随即祭祀祈福,于是帕达巴尊者惠赐其禅杖,为纪念这位尊者之恩惠,当地信众将该禅杖作为圣物与许多佛将高僧大德之佛骨、舍利等装藏而修建了此塔,瑜伽师曲阳壮进行了开光仪式,而后有贡日堪卓玛活佛修缮此塔,且祭祀、供奉,天上现出了彩虹、祥云等瑞兆。民间又传说该塔在农历初一、初八、十五等吉祥日经常有响铃声,故而汉语称之为“响铃塔”。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认为,被神力加持的佛塔四周的土质具有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有些当地群众甚至反映,盛夏之时这座庄严显灵的佛塔上还经常有蛇的出没。“智赛玛”佛塔的这些神奇的历史传说也侧面体现出当时佛教在贵德地区之盛行。

关于“智赛玛”佛塔的这些神奇传说,造就了它在贵德县地区的人文资源价值。贵德县素有“佛塔之乡”的称谓,建造各式佛塔、转经筒等宗教建筑是当地信徒礼佛、侍佛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佛塔“智赛玛”是安多藏区历史悠久而独具特色的古老佛塔,与现今佛塔的建造有极大的差异性,属于古老的山体式佛塔,且由当时民众所建,有其深厚的地域和历史价值,这与现如今信徒的信仰习俗有莫大的渊源关系。因此其文化内涵应该得到传承与保护,从而促进当地民族、宗教文化发展、使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开拓贵德县旅游资源的人文价值,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也使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深深感受到贵德县山清水秀之外独特的人文魅力。

五、小结

笔者曾多次前往贵德县梅加村常牧镇对“智赛玛”佛塔进行了多次调研考察,对这座古老佛塔的研究调查正在步步深入之中,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对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迫切性。由于对该佛塔的历史价值认识不够,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及群众对其保护及管理不善,造成了2008年、2009年以及2011年几度发生塔内重要装藏文物被盗之事,所幸被当地群众及时发现、挽救而未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使这座历史悠久、极具文物价值的佛塔在贵德地区得到更好的保护,杜绝塔内文物被盗和塔体被损的情况再次发生,应当对“智赛玛”佛塔的历史价值及文化内涵大力宣传及保护。使群众及游客在参观游览的同时认识到其人文价值,也令其在贵德县这座旅游名城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安多地区的藏传佛教文化价值。

“智赛玛”佛塔让我们深深认识到,其所在地贵德县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传的发源地之一,其当时继承的佛法源自印度高僧当巴桑吉尊者。而这位尊者对安多地区的佛教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种贡献是尊者本人亲身来到安多地区现身说法或是其弟子传承至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但智赛玛塔的存在确为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的见证,也是藏传佛教深获民心、成为安多地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证明!

【参考文献】

[1](印)觉沃阿底峡.柱间史(藏文版)[M].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298.

[2]韦色朗.韦协[M].藏文古籍出版社,2010:32.

[3]列谢托美.桑耶寺简志(藏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42.

[4]贵德县志编辑委员会.贵德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9.

[5]郭·偱努白.青史(藏文版)[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1015.

[6]根秋登子,次勒降泽.藏式佛塔(图文荟萃珍藏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四川省藏校编写.藏传佛教各教派综述及注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8]确吉桑格,岗巴.帕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

[9]智贡巴·贡去乎丹巴绕布杰.安多政教史[M].甘肃民族出版社,1982.

[10]根敦群培.白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1]弟吴贤者.弟吴宗教源流[M].民族出版社,1987.

历史文化内涵范文3

首先,和谐是中华民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意向、一种文化哲学。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广的超庞大的经济体在逐步拓展和逐步深化的改革开放中持续高速发展,采取了首先激活那些最有可能激活的地区、部门和人群的创造性活力,采取把握关键的波浪式逐层推进的发展策略。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总体性推进的同时,使原本潜伏着的局部的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在一个发展了的空间中被放大。同时,由于某些经济单位的粗放式的膨胀,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中国经济走到了需要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又需要转变它的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需要新的发展哲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的是“和谐的哲学”,强调各种积极的力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动互补,同心协力,为振兴共同的事业而奋斗。这里,也推崇奋斗、竞争,强调与不良因素的斗争,但其目的是克服不和谐因素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和谐哲学是与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哲学,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哲学。认为,社会发展往往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各种主客观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但是,合力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革命时代主张斗争性的合力,和平建设时代则要着重发挥和谐性的合力。

其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强调和谐文化的重要性,旨在使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和深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理性。文化的要点在于“化”字,化入人心,广为渗透,成为人的素质和习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工程乃是人心工程。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本用于音乐,在礼乐教化中讲究韵律和谐,它内化为人心,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泛化为人伦关系,比如喻夫妻和悦为“琴瑟和谐”,或如司马相如弹给卓文君听的《琴歌》:“交情通体心和谐”。最终引伸到政治领域,如《左传》襄公十一年晋侯所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东汉末年曹操的智囊、政论家仲长统说:“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元代戏剧家关汉卿说:“遂令鱼共水,由此得和谐。”这些语源学的分析可以给出这样的启示:其一,和谐是多音和鸣,是多样性的协调,而不是孤音自鸣。其二,和谐是一个由人心至人伦,再至社会和政治的多层次互动的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方式多姿多彩。生活方式出现多样化,也带来了思想接受和选择的多样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高雅和通俗,好莱坞和韩流,再加上电视和网络上的热炒和传播,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浮躁并存。我们的和谐文化是面对多样性、并且积极有效地引导多样性的和谐,是面对复杂的矛盾、并且妥善高明地处理复杂矛盾的和谐。这样的和谐,既是一种文化风度,又是一种文化能力。塑造和谐文化的能力表现在它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抑和消解多样性,而是运用大智慧,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进而从中提炼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进动力。表面上看来它近乎晏婴和孔子说的“和而不同”,但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它在“和而不同”之上追求超越“不同”的“大同”,追求众志成城以全面振兴中华的民族共识。

其三,以和谐文化作为精神枢纽的和谐社会,需要实实在在地使国家长治久安、齐奔小康,提高综合国力。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我们从“一穷二白”转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发展着的中国来说,时间就是力量。或者说,时间的向前和力量的增长成正比。但是,中国发展的空间规模极大,时间速度极快,在相对单薄的家底上创造经济奇迹,难免在打破旧平衡而实现新平衡的巨大时间跨度中,存在着许多不稳定、不平衡、不完善的中间状态。这就使中国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又面临着与前不同的矛盾多发期。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是把机遇和矛盾这两端进行综合把握和全面的积极调节。

历史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校园文化 内涵式发展 活动 品牌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彰显的不同特点的文化支流汇集成校园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凝练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强化活动的思想引导,积淀活动的文化底蕴是促进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特点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培养校园文化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

1.活动思想民主性

民主自由是校园文化活动所彰显的思想特征,也是大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所追求的思想境界。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民主自由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

2.活动基础群众性

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和班级的界限,容纳不同学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共同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能够满足不同爱好的同学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展示个人实力。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3.活动内容多样性

校园文化活动的种类繁多,根据内容的不同主要分为社团活动,科技学术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网络活动等。文化活动多样性是校园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不同的文化活动承载不同的文化支流,众多文化支流融会构成了校园文化独特且生机勃勃的亚文化群体。

4.活动组织自发性

校园文化活动的自发性是由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参与群体决定的。活动组织者针对社会形势,热点问题,所学专业以及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活动参与者根据对活动的了解以及个人的兴趣自发参与相应的活动。因此,不同的活动反映了相应群体的共同特点、爱好以及共同诉求。

5.活动强调实践性

实践性是所有校园文化活动共有的特点,也是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参加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而实践则是其中的关键。所有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能创造条件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

二、现代校园文化活动凸显的问题

校园文化活动在民主自由的思想指导下,凭借广泛的参与、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然而,面对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校园文化活动也凸显许多问题,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

1.民主自由的活动氛围导致活动缺乏凝聚性

民主自由的活动氛围使校园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发展,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特色活动和品牌活动。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思想引导,很多活动缺乏凝聚性。其中,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偏离,也有校园消极思想的侵袭,甚至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出现。这些倾向不仅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误导了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也削弱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2.广泛的参与性影响活动水平的提高

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性是广泛的,所有在校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参与其中,这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同学们展现个人才能的舞台。但是,广泛的参与性并不等于较高的活动水平。在现实中,由于参与人数过多而缺乏创新和突破,许多校园文化活动年复一年处于简单重复的状态,很多有创意的活动也因为组织不善而不能更好的发展。这些都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水平的发展。作为校园文化成长的土壤,文化活动的发展滞缓直接动摇了校园文化在先进文化群体中的地位。

3.丰富的内容易受社会文化的左右

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不仅体现学生群体积极的思想,也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对校园的影响。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博弈中,校园文化活动如同筛子一般将社会文化进行过滤,张扬其中积极地成分,摒弃其中消极地部分。水平较低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失去过滤的作用,抄袭或者直接沿用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被社会文化左右,呈现出的商业化、娱乐化、快餐化、媚俗化等倾向与日俱增,对大学生思想意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小觑。

4.自发的组织使活动缺乏管理和延续

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相对自由,很多活动都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我管理。然而,自发的活动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管理,使活动水平难以提高,更影响了活动的长远发展。真正能够在大学校园内长期存在和开展,并且水平不断提高的校园文化活动少之又少;许多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因为组织管理不善,持续不久便消失匿迹,这无疑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损失,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

5.强调实践却容易忽视文化的积淀

校园文化活动强调实践,这也是吸引众多大学生参与其中的原因之一。通过参加活动着实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但是,很多文化活动仅仅停留在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而忽略活动的总结和提高,文化活动所承载的文化功能日渐消退,文化活动背后反映的文化精神日益暗淡。尽管经过长期的发展,却不能形成独特的文化积淀,更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

三、内涵式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突破方向

长期以来,校园文化活动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然而,要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保持校园文化作为独特的亚文化群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先进地位,提高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必须探求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出路,而坚持内涵式发展则是重要的突破方向。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来说,面对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只有坚持内涵式发展,完善文化活动管理体制,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力和凝聚力,注重文化活动的积淀,强调文化活动的交流,重视文化活动的创新,才能保证活动所承载的校园文化在与社会文化的博弈中渐居上风,提高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

1.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体制

完善的规章制度,宏观的管理手段,积极地扶持体系是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高校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掌控校园文化活动态势,通过完善制度逐渐规范校园文化行为,保证校园文化活动以积极地健康的形式发展壮大。宏观控制、分层管理是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有效方法,高校在宏观掌控的基础上,将管理责任层级下放至学院以及学生团体,从而规范活动秩序,掌握活动内容,控制活动方向。积极地扶持体系是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体制的关键,也是宏观管理的手段之一。通过积极地扶持,优秀活动的影响力和活动水平得以快速提升,活动所能发挥的育人导向作用也随之提高,活动所承载的校园文化也得以张扬。

2.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导向

将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导向相结合,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教育性的首要表现和根本要求。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引导中要坚持政治导向性,确立马列主义、思想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指导地位,弘扬优良学风、培养良好品德,展现积极的思想意识,确保大学校园文化影响人、教育人、鼓舞人的积极方向,引导大学生思想积极健康的成长。要结合大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把有意识的影响渗透于无意识的文化形态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又自觉自愿的接受教育,要引导同学们提高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深刻领会校园文化活动所承载的深层含义。

3.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积淀

积淀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是文化行为积累和提炼的过程。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和提升都促进校园文化的进步。因此,不仅要积极地开展活动,更要注重活动的总结和提升。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追求文化活动的创新和突破,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真正的前进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成就文化的积淀。只有积淀达到一定的水平,校园文化才能够作为一种强势的亚文化形态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才能够凝练成简约的文字凸显大学精神。

4.强化校园文化活动合作与交流

合作与交流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生长点,要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首先要提高校园文化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一方面,校内的合作与交流可以节省资源,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相似的,活动对象是相同的。通过学校的宏观管理,以及活动组织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可以将相似活动合作开展,搭建大舞台,开辟新天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实现了校园文化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是独立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群体,有着与社会文化相通又不相同的特点。通过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让社会了解校园,让校园接触社会,提高了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

5.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品牌的魅力在于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将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是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创新之举。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要求我们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提炼,通过整体规划,不断总结、凝练活动特色并加以推广,使活动以品牌的形式在全校乃至社会上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提升品牌的实力。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要挖掘活动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育人的能力;要体现大学生群体的风貌和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保持品牌生命力;要注重传承与发展,保持品牌长久的活力。品牌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圆.谈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及其管理[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赵沁平.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空间[J].中国高等教育,2007,(4).

历史文化内涵范文5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柔性化管理;人性

[作者简介]陈其耐,江苏油田建设处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江苏江都22526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091-02

多个人在一个组织中,有可能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也有可能不;多个人的潜力可能朝着一个方向或大致的方向,也有可能方向各异。在这样的前提下,许多管理方式逐渐失去效力,“人性化管理”就成为诊治管理失败的灵丹妙药而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实践中,同时也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人性化管理”作为一个名词已为众人所熟知,现实中也大都将人性化管理视为优化管理方式的目标而大力推行,但实施效果并不如人们的期望,反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模糊及怀疑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人性化管理的内涵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明晰人性化管理的内在本质,进而解决人性化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难题。

一、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协调。因此,现代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转向和侧重于以人为中心,研究和了解人性,使管理更加符合人性的需求,人性化管理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

“人性化管理”(human―based management),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方式或管理思想,是指基于人性的管理方式或管理思想。从基本内涵来分析,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把人视为管理的主体,尊重人的个性、崇尚人的价值,充分激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组织与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物,它是以重视人的情绪、情感等因素为前提,表现为让员工在工作中保持愉快心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业绩。在人性化管理中,管理者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融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感到愉悦、舒适,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在企业和员工间建立亲切、融洽、互利的关系,为企业发展营造广阔空间,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性化管理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目标。人性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实现企业与人的协调发展与共同成长。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企业的目标具有双重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经济目标,即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人文目标,即人性的不断发展和丰满实现。人性化管理将这两个目标统一起来。

(二)机制。人性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价值在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使企业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不同的管理方式所使用的管理手段和建立的管理机制也不同。人性化管理主要是通过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目标,调动员工的内在动机来达到管理目标,不仅实现了员工个人的人生目标,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员工个人的需要满足及一生幸福得到最佳结合,侧重于使用非强制性的手段,建立一种柔性的管理机制。

(三)出发点。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是人的需要。人的现实需要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既有物质的需要,又有精神的需要。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人的精神、情感需要,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给人更大的发展空间,给人更多的关爱。

(四)实施原则。人性化管理应依据人性的特点来实施。人性有共通的一面,也有个性化的一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人性化管理不是无限制地放任人性,而是在看到并承认人性弱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性中的优点,避开人性中的弱点,以使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体都得到符合人性的最优发展。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企业中,人性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有力的手段,与传统的制度化的以物管理的方法相比较,人性化管理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人性化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人性化管理凸现了人性的可贵,管理者也在越来越多地关注人性化管理的思想,但在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对人性化管理的认识不足、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等问题。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与人们对人性化管理的误解以及缺乏对人性的深入研究密切相关。

(一)将人性化管理等同于人情管理和人文关怀。很多管理者片面理解了人性化管理,认为人性化管理就是和蔼轻松、探访关照、弹性时间、一团和气、有人情味的管理手法。在他们的管理中,更多强调的仅仅是生活中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他们致力于改变办公环境,营造温馨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福利,加强交流沟通。这的确属于人性化管理的范畴,但如果以此作为人性化管理的全部内涵,就走入了“以偏概全”的误区。只讲情感并无限度地宽容,会滋生人的惰性,减弱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各项规章制度也会受到漠视,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在一些单位,由于过分地重视组织内员工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不少组织员工工作作风散漫,无视基本职业道德,组织绩效严重下滑,尤其在一些非生产性的机关事业单位,组织基本职能与权责关系受到严重忽视。

(二)把“人”作为人性化管理的全部。强化“人是目的”的理念,认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性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其实,人性化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模式,不能等同地认为人性化管理是企业追求的目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利益而服务,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个没利润、年年亏损的企业,它连自己员工的生活都维持不了,更谈不上去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提供各种设施、设备、厂房、原材料等,依靠员工将这些因素合理运用于生产,在现实自身发展的同时员工也在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支持,才能完成共同的目标,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3,人性化管理成为失于管理的借口。人性化管理体制以尊重员工、信任员工为前提,给予了员工较大的自,实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如若处理不好,会导致出现管理放任自流,工作无人负责、组织效率低下的无序状态。组织的利益、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要对员工迟到、工作拖拉现象进行惩罚时,常常被管理人性化所弱化;当企业要辞退员工时,也常常被管理人性化所阻滞。事实上,当一个品、行、能不佳的员工没有被辞退,当那些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没有受到惩处,企业的正常运作就遭到破坏了。现实中,人性化管理在一些企业成了违制行为和疏于管理的借口。

历史文化内涵范文6

关键词:吉林省;历史文化旅游

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而历史文化是古老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和源泉,是人类进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的产物,亦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物宝库。这些历史景观均附丽于文化的点染,属于历史文化的范畴。之所以提出历史文化旅游这一名词,目的就是要拓宽文化旅游的视野,使游人感受到历史文化在现代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在于让人们欣赏到炫丽夺目的文化内容,更在于揭示出历史文化如何以其品质和风格影响社会演进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 吉林省历史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文化的嬗递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文化遗迹象征着旧事物的湮灭,现代文明曙光的到来。从历史文化的视野游历吉林省的名胜古迹,徜徉在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获得精神层面上的享受。吉林省的历史文化有别于吴越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燕赵文化,富有强烈的北方特色。

吉林省主要历史名胜及遗址有4000多处,其中许多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吉林省现有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是高句丽和渤海国时期的文物古迹,是研究西汉和唐朝时期长白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重要资料。笔者主要介绍一下塔虎城、农安古塔、将军坟和好太王碑这几个重要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塔虎城是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城遗址,处于松嫩两江交汇处西侧,地势险要,是辽金时代兵家必争之地。塔虎城“文化堆积可以分为六层”1,平面呈正方形,城墙为土筑,分层施夯,十分坚固。城内有古建筑遗址,城外有护城河和了望台。出土文物有铁铧、铁(簇)、瓦当和唐宋钱币等,对于研究辽金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农安黄龙古塔坐落在长春市西北70公里农安县城内农安镇。黄龙古塔是吉林省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为砖砌实心,以形状各异精制灰砖瓦建造。古塔八角十三层,高44米。一层层檐下有砖雕斗拱,八面壶门,塔身层层收分,宝顶直插云霄。塔身有亚门,平栏门,角梁,斗拱,花拱,采用不同样式的平瓦,猫头瓦,飞翅瓦等不同工艺形式。各层檐的坡脊上塑有狮子,龙,马等各类走兽,千姿百态,活灵活现。2

将军坟是洞沟古墓群著名墓葬之一,号称“东方金字塔”,是高句丽20代王长寿王陵墓,是4世纪末到5世纪初建筑。位于集安市区东北4.5公里的龙山脚下。是方坛阶梯石室墓的典型。墓葬修有排水涵洞,墓域设施等,出土过鎏金铜币、瓦、莲花瓦当、铭文铁链等文物。

好太王碑系中国东晋时期高句丽第19代王谈德的记功碑。位于集安市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东南部太王乡大碑街。乃洞沟古墓群中著名碑刻,发现于清末。此碑系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寺王为其父亲19代王好太王所立。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好太王功绩及当时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

二. 吉林省历史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拥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但与其它某些省份相比,吉林省历史文化旅游缺乏行业竞争优势。特色旅游品牌优势并不显著,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一)国内外游客缺乏认可度

从文化学的角度考量,到吉林省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并未出现身为“他者”而产生的“心理震惊”(Psychological shock)。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文化差异明显,标榜地域文化优越性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大部分关内旅游者存在这样一种心态: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理应在中原、燕赵、吴越、甚至两广地区。来自长三角的游客认为江浙历史文化景观的内涵和底蕴堪称中华之冠;来自西北的游客认为苍凉雄浑的大漠、绵长悠远的丝绸之路才是历史文化旅游的首选。

(二)对既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

吉林省历史文化旅游并未开发出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景点文化内涵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笔者认为:历史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要“线长”、“面广”,还要“点深”。要深入探索已开发景点、待开发、未开发景点的历史文化底蕴,尽量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走马观花。

(三)对待开发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吉林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以史前遗址为例,吉林省拥有七家子西山遗址、西团山墓群、狼头山遗址、长蛇山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而某些待开发遗址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保护,如2011年7月发现的磐石饮马河流域新石器大型石器加工厂具备成为文化旅游景点的潜质,但当地村民竟然将大量石器作为建筑基础的填充料埋入了各类建筑的基础内。因此,吉林省文物保护有关部门应该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将其纳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正常轨道。

三. 吉林省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策

历史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央、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所以吉林省历史文化旅游要因地制宜,制定出有效率的发展对策。

(一)文化旅游要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历史文化旅游如要在吉林省旅游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就必须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事实证明,历史文化旅游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值得一提的是,皇宫博物院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体系的科研团队。此外,吉林省大安市也成立了辽代契丹捺钵文史研究会,搜集辽代捺钵文史资料、发掘历史故事,研究、搜集、整理、利用,传承契丹历史文化,对辽金历史深入探索,使大安市的文化历史上溯了1000年。

(二)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决于对历史遗迹有规划、有目的的开发,所以,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要积极保护自然资源,传承历史文化。不要为了经济效益而盲目开发。有关部门应该及时采取保护和开发措施,将其纳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正常轨道。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已经提上了日程。近期中国人民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对将军坟和好太王碑进行了变形监测和三维重建测绘工程,以期得到观测对象的变形规律以及沉降趋势,通过对变形数据的分析,查清局部变形与整体变形的关系,为后期的维护和修缮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长期观测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资料。

(三)深挖历史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

缺乏理论精髓的文化旅游索然无味,吉林省应该深挖和整合历史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首先,对于老百姓中流传多年的日伪殖民故事,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发掘。所以,吉林省有关部门集相关高校历史专业、旅游专业的专家教授,积极走访民间,访问长春老市民,采取录音、口述等方式搜集日伪侵略长春的相关史料;其次,编纂历史文化旅游快餐式读本,这样能使旅游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在观览的过程中体验到历史文化旅游的韵味。

(四)处理好历史文化旅游与商业运作之间的关系

从旅游的性质来讲,旅游者把历史文化旅游视为一个陶养身心的过程,而旅游业经营者把历史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如果过分追求短期商业效益,会导致旅游地的人文环境遭到破坏,也会影响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和谐。所以,处理好历史文化旅游与商业运作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要摒弃“揠苗助长”式的旅游资源开发。因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可再生,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而是一种精神文化意识的探求。因此,不要为了短期的商业利益而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无限制开发。

总之,吉林省历史文化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处理好历史文化旅游与商业运作之间的关系;提高历史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深挖历史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同时还要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5,第128页。

[2]金哲洙主编:《吉林年鉴》,吉林年鉴社1999,第5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