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建筑装饰;绿色施工;环保材料;应用
1前言
建筑装饰工程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人们对装饰施工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但要求美观舒适,更要节约环保,实现绿色装饰施工。所谓的绿色装修技术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环保理念的现代装修技术,通过使用无污染、无危害的装饰材料,在实现美观感受的同时,确保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绿色装修不是说,将建筑内部所有物品装饰成绿色。绿色装修的特点就是让人从感官上感觉更贴近大自然,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让居住在建筑内部的人,能够更健康、更开心的工作和生活。绿色装修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健康、充满生机以及温馨气息的画面。具体来讲,绿色装修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包括房屋内部通风、照明、环保节能、无污染等内容。绿色的装修过程中,核心思想就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使用无污染无毒的自然资源进行装修装饰。在这个环节中,要以居住者实际感受为准,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建筑装修装饰施工工程存在的问题
2.1材料安全问题
现代社会,安全事故频发,人们对安全的要求是越来越迫切。装修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关心,业主需要的既有美观大方,又有安全安心。在实际的装修工作中,建筑装修工程施工一些玻璃幕墙等材料会为外表的美观打上光彩,但是不容掉以轻心的是建筑物装饰装修工程中结构设计上连接压力增大了,很多时候安全隐患暗藏其中。为了减小构造的压力,过硬的质量是必须的。所以材料安全的保障机制也日渐受人关注,长久以来的经验显示,不合格的材料、违规施工等现象是引发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也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做好的质量管理方面控制工作,用对方法显得迫在眉睫。有些调查中显示,缺乏对材料进行严格把关,有这种现象,有的装修建筑公司不仅仅是在室内使用易燃的化纤物饰面材料,还在易燃织物上大胆安装电器开关,导致了易燃的化纤织物引起的火灾。另外,室内有害物质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如苯、甲醛、氢气等,材料安全问题十分令人担忧,也影响了装饰装修公司的市场。
2.2结构安全问题
在装修装饰某些建筑时,为了增加城市景观,打造华丽外表,提升建筑品牌,建筑装修设计时常常使用一些新颖材料,或者是奇特外形,虽然在外在满足了业主需求,但是慢慢的弊端也开始显现,较少的结构设计构造防护措施,结构的设计、连接强度和耐久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装饰施工都是在建筑基本建完后应用,装修时,往往因为装饰的结构设计普遍不合理导致结构损坏,削弱甚至拆除承重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是在承重墙上开洞,虽说是增加了室内的空间,却无疑是破坏了建筑结构完整性,削弱其稳定性。此外,增设了额外的附加设施,以外形为重要指标对建筑物的内部结构进行随意的变更,破坏了建筑内承重能力的协调性,造成建筑的安全问题。
3建筑装饰施工中绿色施工的意义
3.1保证身体健康,免受危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环保理念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重视建筑装饰施工中的材料是否绿色环保。建筑装饰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有害材料,比如甲醛超标的地板、衣柜,苯超标的门窗,甚至就连地毯都面临着被细菌侵袭可能。由此可见,需要新型绿色环保材料来保证人们居住的身体健康,只有绿色环保材料才能真正免去有害物质的危害,因此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2降低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由于大力发展工业无节制的开采地球的有限资源以及工业生产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在建筑装饰施工中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是我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用绿色材料可以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这也等于是在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4绿色环保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主要应用
随着安全环保理念的深入,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绿色环保材料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笔者从建筑装修行业经验总结出以下主要环保材料:
4.1建筑装饰中软膜天花板材料
在建筑装饰中天花板起到了美观的功能,在以往的天花板中形状单一、构造简单、式样死板,单从美上来考量比较苛刻,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一块一块的安装,程序复杂,施工难度大。新型的软膜天花板解决了不少难题,由于其本身的形状软化功能,可以做到整体一步到位安装,还能突显出天花板的整体感和立体感,展示完美的装饰效果。由于软膜天花板组织结构致密,密度较高,所以也拥有较好的隔音效果;另外,软膜天花板采用新工艺生产,原材料低碳环保,其反光扩散作用强,从也可以节约一些电能的耗费。软膜天花板还有花纹式样多、图案鲜明生动等特点,在建筑装饰中也逐渐被人们所采用。
4.2建筑装饰中硅藻泥涂料
在传统装饰施工中,由于所选涂料原因,特别容易因潮湿而发霉,并且墙面还会出现裂纹花纹等情况,这不仅影响了装饰整体的美观,还会滋生一些细菌等。而硅藻泥涂料作为新型的涂料可以有效克服以上问题,其主要的成分是天然的硅藻土,硅藻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一种单核细胞生物硅藻死亡后,在海底经过长时间的堆积沉淀形成。硅藻土所具有的特殊结构能把室内多余的水分吸收,然后释放出对人体有益的负氧离子,对室内空气的净化杀菌、湿度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硅藻土作为天然的无机物抗燃烧保温效果明显,同样也是低碳环保的绿色装饰材料。
4.3建筑装饰中防辐射玻璃材料
城市发展的一个很明显的外在特征就是高楼大厦逐渐增多,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然而高楼大厦让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的情况下,随之而来也有白色亮光污染问题。如今,一些大城市的超高层建筑多采用玻璃作为外观装饰,由于玻璃的反光作用,强烈的光线给人们的生活秩序带来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周边群众的身心健康。防辐射玻璃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特殊镀膜,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隔离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维持室内温度,于此同时在建筑装饰中防辐射玻璃也具有防止玻璃炫光和反光功能,减少白色亮光污染。
5建筑装饰绿色施工措施
5.1已有结构的保护
在装饰装修工程进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已有的节能型建筑结构及设施进行相应的保护,不可在工程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破坏。
5.2材料设备进场检查
要严格检查进人现场的保温材料、墙体材料及门窗和照明等材料与设备,按要求实行材料进场验收制度,杜绝使用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严格地按照有关规定来施工,确保环保节能施工过程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材料签发单据来领取材料,更好的做到节约材料,减少材料浪费。
5.3机械设备与机具
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哉褂玫纭⒂糜图屏浚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绿色装饰施工的探索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建筑材料方面,还要对绿色装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使绿色装饰施工更符合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协整关系;广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0日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呈现出一种高速发展的趋势,使得我国在2014年获得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位置。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来看,科技创新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普遍的结果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必须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虽然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但是它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环境污染问题等。面对诸如此类的难题,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技创新的思想,并着重指出了它的重要意义。目前,广西在进行着科技创新战略,但取得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属于中国西部落后地区的广西有必要继续进一步的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这样的话,通过关于广西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为广西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指导。
二、文献综述
目前,从研究成果来看,很早之前就有学者对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衣建东(1998)提出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周开权(2015)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近几年的热点研究话题,他认为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张敏(2015)得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他分析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自身强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童毛弟、童业冬(2015)采用江苏省1984~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科技创新可以明显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王旺青(2011)以驻马店市为例,分析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王璇、杨朝远(2012)以广西为例,探索了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认为R&D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专利申请数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有赖于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专利数。陈皓、郑垂勇(2013)研究得出,政府科技投入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产业结构优化是政府科技投入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但政府的科技投入在短期内没有直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广西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情况
(一)广西科技创新发展情况。2016年6月3日,广西科技厅召开全体干部会议,对当前做好科技工作做了部署和要求。第一,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学习科技创新方面的精神;第二,加强对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工作,汲取成功的经验;第三,把科技创新的相关理念加入有关的政策中,做好科技创新方面的筹划;第四,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激励,通过召开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进一步激发广西科研人员的斗志和活力;第五,谋划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的科技创新方面的论坛;第六,强化科技创新方面的项目改革,透明化公开化结果。目前,广西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于广西来说,现阶段创新的任务尤为重要。
(二)广西产业结构升级情况。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指的是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另一个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如果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那么可以说它的高级化程度越大。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种表现。而目前数据显示,广西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是和高级化相吻合的,换句话说,广西产业结构也是在逐渐优化升级的。
四、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筛选。到目前为止,可以用来衡量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是有许多的,而在此用研发支出作为衡量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鉴于数据的易得性,本文选取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由于取对数不改变时间序列数据的性质,所以用lnYF和lnCY分别来表示研发支出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本文所采用的是2000~2014年的数据,并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显示,两个变量都可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状况。依据经验,它们是非平稳的。
(二)ADF检验。单位根检验有很多的检验类型,本文选择的是ADF检验,它应用普遍。本文对lnYF和lnCY进行ADF单位根平稳性检验。从检验结果可以知道,对原变量取对数所成的变量都是不平稳的,而将取对数后的变量一阶差分后所得的变量都是平稳的。
(三)协整检验。只有同阶单整的变量才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为了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它的基本思想是现实中的变量是非平稳的,而把它差分之后则会失去应该包含的长期信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运用协整检验。可以知道,lnYF和lnCY是一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本文运用最为普遍的EG两步法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显示,判定系数接近于1,所以变量通过了检验。根据EG两步法,得到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所以说,lnYF和lnCY存在协整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但这并没有说明谁先变化谁后变化,也就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是怎么样的。要想知道谁先变化谁后变化就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lnYF和lnCY是非平稳的,不满足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但其一阶差分序列DlnYF和DlnCY平稳,因此对DlnYF和DlnCY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的,而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即科技创新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五、广西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建议
(一)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可以涉及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果要加强这方面的改革,广西需要一种科技管理的协调机制,而且这种机制应该是全面的,另外广西也需要有效发挥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解决职能重复等问题。同时,也需要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配置改革,建立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而这种机制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效果。此外,广西也需要建立一种科技方面的信息公开机制,实现公平性和透明性。所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以期强化广西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二)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投入。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对科技创新十分的重视。所以,政府加大对其投入,这也是东部地区能够超越西部落后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虽然广西对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相对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广西政府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支出,为广西未来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它还需要改变财政投入的方式和渠道,各种方式和渠道的综合可以实现更好的结果,这样的话可以增加科技创新的成功性。所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以期强化广西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三)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体系建设。为了很好地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体系建设,广西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如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等。并且需要发挥需求的导向作用。广西应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把重要的核心技术转向企业当中,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体系建设。另外,广西也可以引导高等学校之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同时,广西也应该建立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共享平台,进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还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制定相关的政策维护创新者的自身权益,不让其受到一点伤害,这样的话,创新者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将会大大的提高。所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体系建设,以期强化广西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衣建东.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是科技创新[J].发展论坛,1998.7.
[2]周开权.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研究[J].轻工科技,2015.5.
[3]张敏.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7.
[4]童毛弟,童业冬.金融深化、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1984~2013年的数据[J].求索,2015.9.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3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呈现出一种高速发展的趋势,使得我国在2014年获得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位置。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来看,科技创新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普遍的结果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必须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虽然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但是它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环境污染问题等。面对诸如此类的难题,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技创新的思想,并着重指出了它的重要意义。目前,广西在进行着科技创新战略,但取得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属于中国西部落后地区的广西有必要继续进一步的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这样的话,通过关于广西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为广西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指导。
二、文献综述
目前,从研究成果来看,很早之前就有学者对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衣建东(1998)提出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周开权(2015)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近几年的热点研究话题,他认为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张敏(2015)得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他分析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自身强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童毛弟、童业冬(2015)采用江苏省1984~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科技创新可以明显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王旺青(2011)以驻马店市为例,分析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王璇、杨朝远(2012)以广西为例,探索了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认为R&D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专利申请数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有赖于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专利数。陈皓、郑垂勇(2013)研究得出,政府科技投入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产业结构优化是政府科技投入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但政府的科技投入在短期内没有直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广西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情况
(一)广西科技创新发展情况。2016年6月3日,广西科技厅召开全体干部会议,对当前做好科技工作做了部署和要求。第一,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学习科技创新方面的精神;第二,加强对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工作,汲取成功的经验;第三,把科技创新的相关理念加入有关的政策中,做好科技创新方面的筹划;第四,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激励,通过召开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进一步激发广西科研人员的斗志和活力;第五,谋划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的科技创新方面的论坛;第六,强化科技创新方面的项目改革,透明化公开化结果。目前,广西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于广西来说,现阶段创新的任务尤为重要。
(二)广西产业结构升级情况。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指的是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另一个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如果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那么可以说它的高级化程度越大。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种表现。而目前数据显示,广西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是和高级化相吻合的,换句话说,广西产业结构也是在逐渐优化升级的。
四、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筛选。到目前为止,可以用来衡量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是有许多的,而在此用研发支出作为衡量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鉴于数据的易得性,本文选取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由于取对数不改变时间序列数据的性质,所以用lnYF和lnCY分别来表示研发支出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本文所采用的是2000~2014年的数据,并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显示,两个变量都可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状况。依据经验,它们是非平稳的。
(二)ADF检验。单位根检验有很多的检验类型,本文选择的是ADF检验,它应用普遍。本文对lnYF和lnCY进行ADF单位根平稳性检验。从检验结果可以知道,对原变量取对数所成的变量都是不平稳的,而将取对数后的变量一阶差分后所得的变量都是平稳的。
(三)协整检验。只有同阶单整的变量才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为了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它的基本思想是现实中的变量是非平稳的,而把它差分之后则会失去应该包含的长期信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运用协整检验。可以知道,lnYF和lnCY是一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本文运用最为普遍的EG两步法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显示,判定系数接近于1,所以变量通过了检验。根据EG两步法,得到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所以说,lnYF和lnCY存在协整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但这并没有说明谁先变化谁后变化,也就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是怎么样的。要想知道谁先变化谁后变化就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lnYF和lnCY是非平稳的,不满足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但其一阶差分序列DlnYF和DlnCY平稳,因此对DlnYF和DlnCY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的,而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即科技创新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五、广西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建议
(一)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可以涉及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果要加强这方面的改革,广西需要一种科技管理的协调机制,而且这种机制应该是全面的,另外广西也需要有效发挥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解决职能重复等问题。同时,也需要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配置改革,建立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而这种机制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效果。此外,广西也需要建立一种科技方面的信息公开机制,实现公平性和透明性。所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以期强化广西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二)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投入。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对科技创新十分的重视。所以,政府加大对其投入,这也是东部地区能够超越西部落后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虽然广西对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相对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广西政府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支出,为广西未来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它还需要改变财政投入的方式和渠道,各种方式和渠道的综合可以实现更好的结果,这样的话可以增加科技创新的成功性。所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以期强化广西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和谐;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6602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科技不断创新的过程。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和组织群体的前途和发展都是生死攸关的。曾指出:“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危机感。”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劳动过程,需要科研参与人员的缜密配合,合作攻关,特别是交叉学科或重大的科研项目更需要依靠团队人员的集体智慧,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当前,团队在科技创新中越来越彰显其巨大的力量。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由学科知识与技能互补、为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学科内及跨学科的科技攻关群体。企业里的产品技术开发团队,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里的科研创新团队等都属于科技创新团队范畴。团队和谐环境,就是指团队与其周围的自然、社会组织和团队内部创新主体相合协一致的程度,是一种能促进团队发展的氛围。然而,科技创新团队在发展和开展科技创新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环境问题,也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影响团队的发展和壮大。因此,有必要在科技创新团队中营造和谐环境,以推动团队又好又快地发展。拟就营造科技创新团队和谐环境作一些必要探讨。
1增强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个体的和谐意识
(1)正确理解和谐理念。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一些崇尚和谐的思想。以古代中国为例,人们对和谐涵义正确的理解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生命的规律。“和实生物”是指不同的东西相互调和、融合,互济、互补,对立、统一,产生出各异的新事物。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讲“和”,不是“一团和气”的和,不是完全一样的“和”,而是彼此保留个性,保留自己特殊性的“和”。这样的“和”,是真正的“和”,是与“同”有本质差别的“和”。相反,另外一些人主张“同而不和”,即无差别、无矛盾的“同”。这样的“同”与“和”,涵义上是南辕北辙的。“和而不同”是辩证法,“同而不和”是形而上学;“和而不同”,则能产生生机勃勃的景象;“同而不和”,则将会带来死气沉沉的后果。以古希腊为例,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提出“美是和谐”的哲学家,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他把自己设计的理想王国称为一首“和谐的交响曲”。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了“对立和谐”观,他说,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从对“和”这个概念的把握来看,中西辩证法在源头处就有一些相似点,即都是把它理解为包含着差异、矛盾、对立的多样性统一。在科研创新团队中,培养和谐意识,就是要用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和应对团队里的差异、矛盾和对立,并加以正确处理。正确认识和处理和谐与矛盾的关系,①和谐不是否定团队内部矛盾,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即矛盾在性质、情况、表现等各方面是不一样的。可见,“和谐”中也有矛盾,并且是一种有差别的矛盾,具有缓和性和相对稳定性。在矛盾出现时,应加以调和,不要去激化,更不要人为地制造它。这样,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朝着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和谐文化的目标不断前进。
(2)提高创新个体对团队和谐氛围的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对每个创新个体加强和谐意识的教育,以不断提高创新个体对团队和谐氛围的重要性的认识。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已确定,接着,就需要从个体、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同样,在建设和谐的科技创新团队中,也需要加深对具体条件和机制的认识,创造出团队创新工作的和谐氛围。对此,就需要加强和谐团队的主体意识培育,加大团队和谐氛围的塑造力度。具体来说,团队的主体意识,主要是指在创新个体中间培育和增强其对团队的整体意识,同时,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创新作用,为推进团队创新工作作贡献。团队的科技创新氛围,是指对团队的科技创新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态度以及情感的总和。这些因素作为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则是在团队创新个体之间以及团队同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它能在较长时期内影响着创新个体在团队创新过程中的表现,并且能被所有创新个体所感知和描述。团队和谐氛围,就是构成团队氛围中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协合一致。
2处理好团队内外部关系,力促团队和谐环境形成与发展
(1)注重创新个体自我心理的和谐。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心理、情感、信仰等多种要素,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前人在调节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强调“贵和执中”、“允中”,将平和心理冲突、追求心灵和谐作为个体的价值目标。而当前,在团队里,创新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却日益多样化,在创新个体的精神世界中,不仅存在着情感与理性、知识与信仰等矛盾,而且各种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的因素之间也往往存在着冲突。对于创新个体来说,要加强自我沟通和心理调适,不断促进个体的心理和谐,即应拥有一种“尊贤而容众”的胸怀,不忌恨、不嫉妒、不计较个人得失,包容失败而不挫创新勇气,与人为善而不施恶气,始终保持身心和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团队和谐文化蕴涵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念,还在不断追求个体自由内在精神的和谐发展,这完全与促进创新个体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一致的。
(2)注重创新个体之间的和谐。团队中,创新个体与创新个体的关系是团队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团队和谐,就集中体现为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保持和发展团队中的人际关系和谐最为关键的是加强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也是实现创新个体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在人际沟通方面,语言的和谐在创新个体之间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话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因此,融洽的语言环境,能为创新个体尽其能、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创造条件。同时,团队和谐环境应坚持创造个体之间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理念,主张创新个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包容、相互关爱、相互体谅。传统和谐文化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主张通过“礼”来实现“人和”,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关系。和谐文化主张以“仁爱”为基本原则,把融洽相处、诚信友爱作为处理创新个体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最终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团队氛围。
(3)注重创新个体与团队的和谐。创新个体是团队的创新个体,团队是创新个体的团队,创新个体与创新团队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创新个体与团队的关系摆正了、和谐了,才能有利于构建团队的和谐环境。对于团队整体来说,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创新个体是团队发展的基石,是团队和谐的基础。团队能否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个体的切身利益及其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因此,团队的和谐环境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维护好创新个体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其创新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推动团队地发展。同时,建设团队和谐文化也要大力倡导讲正气、讲大局、讲奉献的精神。对于创新个体来说,就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良好风尚,为团队和谐环境的建成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注重创新团队之间的共生和谐。科技创新团队之间是合作与有序竞争的关系。为此,科技创新团队应树立竞争与合作共存,谋求双赢或者多赢的新观念,即科技创新团队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共生关系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命体之间的一种生存方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遵循互依、互惠、协同与合作的演化规则。各个共生组织是在开放性的系统运动中,实现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有效交换与有效配合。共生原理也是团队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科技创新团队在自我发展与变革中,应倡导共生理念兼顾异己者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即在团队本位的基础上,建立体现平等、合作、和谐的关系互动,并在共生理念指导下,促成利益单元的共同发展。因此,科研团队之间要用和谐的思想认识和分析对方,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最大程度减少冲突,不断增进团队之间的合作。
(5)注重创新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最基础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的加工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不正当地利用科技成果片面强调对自然地征服,一味向自然索取,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自然生态的严重失衡。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刻不容缓。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必须要认识和更新天人信息交换价值观,即“人顺天(即人顺应自然)――人制天(即人主宰自然)――人和天(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乃是天人信息交换价值观发展的三个环节。同时,在科技创新中,还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技术圈的和谐问题,发挥技术圈的利人效能,扬弃技术圈的异化状态。技术圈自身的美化、“人――技术圈”系统的美化、人与技术圈的和谐正是人类对美的呼唤,是时代奏出的谐音。面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团队和谐文化主张,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在开发、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珍惜自然。这样,就需要采取一些重大举措,规范创新个体对自然的行为,调节创新个体与自然的矛盾,进而达到“天人和谐”的理想状态。
3创新思路,顺应新技术潮流,搭建团队构建和谐环境平台
(1)创新思路,注重细节,为创建和发展科技创新团队和谐环境服务。创新就是要干“敢为天下先”的事业。为了实现团队科技创新的目标,一切工作就要围绕此目标开展,而为达到该目标,就有必要从团队内部挖掘潜力,创造条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为团队多组织开展一些适合团队性质和能够增强创新个体的创新意识的集体活动。譬如, 在体力方面, 可以开展不同的体育锻炼,如野外游乐活动等;在脑力方面,可以组织一些讨论和益智活动;在文娱方面,利用节假日或周末开展一些聚会,放松每个人紧绷的神经。科学发展史表明,一些成功的科研团队就很注重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去为自身的科研活动创造出更好的机会和条件打下良好的基础。久而久之,不仅能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团队氛围,而且还能为团队创新与发展增添活力。通过开展集体活动,①增进了情感交流,拉近了创新个体之间的距离,活跃了团队气氛;②加强了相互之间对自己的科技创新工作进展的沟通,了解了彼此科技创新环节的进展,取得了一些共识,激发了每个创新个体对自己所承担的科技项目的斗志。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而且也会对团队创新工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日积月累也将对构建团队和谐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可见,构建团队和谐环境应从团队科技创新的大局着眼,从具体创新环节的小处着手。因此,创建和发展团队和谐文化要注重做好细节文章,并加以利用。众所周知,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只有许多细节的量的不断积累,才能促成团队和谐文化成功建设的质变。在平时开展团队创新工作中,注意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周围环境的一点一滴抓起,因为从平凡中能窥见真情,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团队文化,能促进团队不断趋向和谐。
(2)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提升团队的和谐创新环境。当前,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它具有传播范围广,信息容量大,浏览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利用其搭建本团队自己的创新网站,实现信息共享。创新平台的搭建,可以促进科研团队内部上下左右和团队之间纵向横向的有效沟通,及时满足团队成员了解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需要,达到了共享信息资源,消除内部等级障碍的目的,也能改善创新个体对团队的态度,树立和宣传团队良好形象,也有助于团队特色文化地形成,提升团队和谐创新环境。通过这个平台,创新个体都能体会到团队和谐环境对自身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之能自觉地维护好团队大局利益,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团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21.
[2]卢绍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5153.
[3]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7,(5):48.
[4].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
[5]陈旭.团队领导对团队效能的影响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6,(4):138141.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5
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至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此问题,经济理论界的研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Smith(1776)认为资本、劳动和土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一经济思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大家广为接受。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变革,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传统经济增长因素理论难以解释的经济现象,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国民收入的增长除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贡献之外,还出现了一个“余额”。那么这个国民收入增长的“余额”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经济学家经历了长期探索。Solow(1957)认为这个因素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经济突破传统模式增长的根本原因。Denison(1962)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另一类就是提高生产要素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即广义的技术进步。以Lucas、Romer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人力资本溢出模型(Lucas,1988)和知识溢出模型(Romer,1990),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纳入了增长模型的理论框架之中,认为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是由其技术进步水平差异所致。因此,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要想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创新。之后,以Young(1991)为代表的技术扩散模型,Aghion、Howitt(1998)为代表的Schumpeter主义增长模型等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拓展,深化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Kydland和Prescott认为宏观经济的波动是技术的冲击变化所引起的。迄今为止,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性共识,并深深影响着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十二五”规划也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将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我国学者更多的研究焦点不是侧重从理论上阐释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更多的是围绕着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估算,进行量化研究。如,刘伟、张辉(2008);袁堂军(2009);胡宗义(2010);陈诗一(2010);高昌林等(2012);何锦义(2012);张浩然、衣保中(2012);邹心勇、赵丽芬(2013),以及周绍森近几年的一系列成果等。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由于学者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测算函数形式不一、科技进步的内涵界定不一、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假设的前提不一,以及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不一,导致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估算结果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大多数测算结果都在30%-50%之间,这一方面进一步说明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不同侧面的贡献,能起到互相补充或交叉验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演进的理论研究进展
产业升级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的一个过程。Clark(1940)通过经验分析揭示出了三次产业逐步演进的内在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呢?Clark研究发现这个规律形成的原因除了需求因素之外,不同产业的技术进步效率才是关键。Schumpeter(1942)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并认为科技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在时间上也不呈均匀分布,先是一些企业科技成功创新,领先市场,之后是大多数企业争先跟进、模仿;产业发展的实质就是由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一个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内部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破坏过程。20世纪50-60年代,Kuznets在研究产业演化规律时指出单一产业部门的兴衰往往是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的;Rostow(1963)认为主导产业部门是区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指标,而由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业持续增长则是这些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部门的一个关键原因。Porter(2008)认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专有知识的扩散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产品的创新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实现产品差异化,进而增加企业利润;过程创新或者工艺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专有知识的分享或扩散则会影响到整个产业或行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产业演进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更多学者对科技创新作用和影响产业演化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以1978年哈佛大学的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Utterback提出的描述产业技术创新分布形式的A-U创新过程模型最为典型。Abernathy和Utterback指出创新类型和创新程度取决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形成了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产业技术创新分布规律。A-U模型为我们更好理解技术创新和产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它不仅考虑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间的关系,而且指明了在单一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如何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变迁。吕明元(2009)运用A-U模型对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成长的路径及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有其自身特点,应该结合产业的自身属性以及特定的国家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A-U模型。除此之外,众多学者还探索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如,张倩男(2008)、赵玉林(2012)等;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施建军(2009)、江可申(2011)、孙冰(2012)等。近年来,个别学者开始从科技创新的需求侧,即从需求空间、需求异质性和需求条件、需求约束等视角出发勾连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孙军(2008)、孙晓华(2012)等,从而改变了以往过于侧重如何改变技术创新的供给,进而推动产业发展的传统研究范式或路径。从上述研究文献可知,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演进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不同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还应该结合产业的属性以及特定国家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三、现代科技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进展
以“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文化产业与科技”为关键词进行CNKI检索,之后再经过筛选,发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文化产业概念的层系研究(段莉、胡惠林,2013);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雷宏振,2012);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朱智文,2013;冯根尧,2014);文化产业国际比较研究(郭玉军,2012);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战略研究(金元浦,2012),等。仅有部分文献围绕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的融合问题进行了一般研究,但大多是理论的可行性辨析,或者散见于数字产业、内容产业等新兴文化业态的零星论述中。如,胡惠林(2007)就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革命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正是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与突破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解学芳(2007)、张培奇(2010)、祁述裕(2011)等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重要性。解学芳(2010)进一步深入地对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逻辑演进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形成了互动和谐的逻辑关系;但短期内,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与现代科技进步之间往往存在时滞性,现代科技的反文化特性以及管理主体的利益之间会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顾江(2010)通过构建赫芬达尔指数对我国大多数省域的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程度进行了测算。张京成(2011)、朱自强(2012)等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过程中纷纷认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是这些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典型特征。近两年,个别学者还对文化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如郑世林和葛珺沂(2012)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起步晚,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收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有关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交叉研究的文献规模相对而言较少,且比较零散,亟需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当前研究更多侧重于理论可行性辨析,实证研究还非常薄弱,也有待今后加强。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系统
一、科技创新的概念及其类型与层次
(一)科技创新的概念
1.一般意义上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英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是innovation,意指“更新”、“改变”、“制造新东西”。汉语中容易与之混淆的词汇包括“发现”与“发明”。其中发现(discovery)意指揭示新现象,认识新规律,即对本有事物或规律的探索;发明(invention)意指创制新东西或是研提新方法,是对未有事物或方法的探索。两者之中尤以发明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最容易混为一谈,而其区别在于:只有把发明引入生产系统才能成为创新,没有引入生产系统的发明因为无法被广泛地应用而不能成就为创新(在由发明到创新的引入过程中其最大的推动者是企业家,其次是政府管理部门)。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创新。其中,从广义层面看,创新活动可以发生在多种领域,诸如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等,它可以“提出一种新的思想,做出一项新的科学发现,构想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政策体系、决策机制、制度框架,或者产生一个新的发明创造等等”。狭义的创新一般特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它包括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等等。
2.经济学领域的创新概念
一般而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创新”,通常将之定义为一种“生产过程”。
作为1912年首先提出创新概念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基于它的概念可以将“经济学领域的创新”理解为如下几种情况:
(1)创造一种新的或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使已有产品具备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
(5)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3.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
在我国经济学界以及现在的企业界,通常将科技创新的概念等同于技术创新,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适用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认二者之间存在差别。探究这种差别的工作应该始于“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异同”。
都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与“技术”,它们是一对关系紧密的词汇,其紧密的关系表现在前者科学原理的发现与证明为后者技术突破提供基础,后者一定时期的技术手段为前者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工具性的支持。因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合二为一被称为科技知识,成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又有所不同,前者主要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而后者主要回答“做什么”与“如何做”的问题;此外,科学的任务是要有所发现,而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前者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后者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科学的目标往往是不确定的,其结果具有惟一性,有正误的区别与判断,而技术活动一般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其结果具有多样性,有效与无效、可用抑或不可用是其主要的判断标准。
基于科学与技术的异同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区别与联系。科技创新主要是借助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研究的发现,从而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以达成创新之目标;技术创新主要是借助技术上的突破与新发明的实用性转换来达成创新之目标。从定义上看,科技创新的范围要广于技术创新同时又包含了技术创新的活动,它既强调科学研究与科学发现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强调技术突破与新技术实用性转化在创新过程中的强大功能。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这种关系体现在具体的微观企业中,就表现在技术创新的两大主要借助力量上,单纯讲技术创新时就是指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它主要依靠企业自己内部的研究与技术力量而不使用外力;如果讲科技创新时除了要依靠企业的内部力量自主进行技术创新以外,还要联合与借用企业的外部力量,这些外部力量的提供者包括其它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所、其它类型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发明专利的持有者等等。
以上对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的梳理有时在企业界恰恰被颠倒过来理解,即很多的企业家认为,不是科技创新所涵盖的范围广,而是技术创新所涵盖的领域宽,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既包括了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又包括了借助外部科学研究力量进行科技创新两种途径。
但是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包括科学研究和发现,又包括技术突破与发明的科技创新概念成为当下最为主流的观点。
4.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的概念源自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又丰富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其主要的不同在于科技创新对于科学研究与科学发现的重视。如果忽略这一点不计,那么科技创新的概念就可以等同于技术创新的概念。而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国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将这些看法进行归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
(1)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认为,一项发明当它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
(2)英国的弗里曼指出,技术创新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工艺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等步骤。
(3)美国的迈尔斯和马奎斯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4)澳大利亚的唐纳德・瓦茨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对发明成果进行开发,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
(5)国际经合组织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的产生及其在市场上的商业化以及新工艺的产生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过程。
(6)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以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国内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在众多学者的观点中,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
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组织的过程,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基于以上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的成果,再加上科技创新对于科学研究及科学发现的重视,可以将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为:竞争于特定市场中的不同类型企业,在充分整合企业研发力量与外部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大学、科研院所的支持力量后,不断地运用新的科研成果与知识,采用新技术,使用新工艺,占有新资源,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开拓新市场的系统运作过程。
(二)科技创新的类型与层次
1.科技创新的类型
科技创新的模式有很多种,基于创新模式的不同,可以将科技创新划分成很多的类型,如表所示: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比较看重后一种创新类型划分,即基于科技创新的不同来源与技术途径将科技创新划分为模仿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模式。
其中,“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其成功经验和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其核心技术和其他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以达到创新之目的。一般而言,模仿创新的投入与重点是放置于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自主创新”一般是指企业完全借助自身技术与研发部门的力量,通过组建技术攻关小组等模式来对某些技术进行探索以谋求重大突破,从而达成创新之目的。这一创新类型基本上融括了整个创新的环节,包括企业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业化,并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润。“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并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改进,从而达成再创新之目标。
2.科技创新的层次
科技创新除了可以基于不同模式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以外,还可以基于不同的规模、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环境划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从小到大依次为企业科技创新及其创新系统、城市科技创新及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及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及其创新系统。
其中,“企业科技创新系统”更多侧重的是企业技术创新,其独立创新的系统能力相对较弱,所处的创新环境由城市而区域而国内至国际依次展开;“城市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城市中,由众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政府管理部门、中介组织、法律制度、消费文化等等要素所形成的创新系统,这个系统有其独特的创新能力,有其特殊的创新文化,有其种类繁多的创新产品;“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以集聚的产业群为支撑且包括了众多的产业和众多的城市在内的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一般而言,作为一个国家创新系统,它应该包括如下一些核心要素,即企业、公共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等。
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企业科技创新系统。
二、科技创新的主体及其动力激励系统
(一)科技创新的主体
谁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向来存有争论,争论的观点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
1.企业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科技创新的关键人物是企业家,只有在企业家的领导和推动下科技创新的活动才能得以开展和顺利实施,而且企业家的主体作用贯穿于从新观念的产生到创新活动的开展之全过程。“企业家善于提高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善于规避科技创新的风险,善于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市场化,善于筹措科技创新所需之巨额资金”。所以说,企业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2.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科技创新的过程只能由企业来完成,且科技创新的结果只能通过社会生产过程来实现,而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至于企业家,虽然他们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重大,但一力还无法承担创新之任务,是以不能给予其主体的称号。
3.综合主体论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市场和金融机构等在内的组合主体。其中,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直接主体,政府、市场和金融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间接主体。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是一个多元要素参与的系统过程,在这个系统过程中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市场、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其它要素都在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具体的分工表现在:企业以科技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承担着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以使之实现市场化和价值化的重任,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因而赋之以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高等院校以知识传播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国家级研究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具体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工作,并需要与企业的研发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各级政府应该避免扮演直接组织创新活动的角色,而应该将自身定位为服务者与支持者,将工作的重点向以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组成部分间交流与合作为主;各种市场中介机构和组织,在政府部门的管理和规范下,主要为科技创新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支持。
(二)科技创新的动力激励系统
科技创新的动力激励系统由三个层面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个层面是企业内在的动力激励,要通过产权安排、组织设计、管理制度创新,从企业内部构建企业的激励系统;第二个层面是市场层面的外在激励,是通过市场体制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交易,形成规范的竞争市场,从企业外部以市场力量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第三个层面是政府层面的外在激励,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法律政策、专利保护政策、中小企业政策等的完善与创新,用非市场的手段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导向和激励,并为其构建一个理想的政策、法律环境。
这一基本架构最终所要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从企业内外两个角度来对科技创新的活动产生积极刺激,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动力系统,在企业外部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激励和支持系统,从而不断地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持
续和高效开展。
三、科技创新的系统构成
(一)科技创新的企业微观系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涉及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创新系统,在这个创新系统中,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企业微观系统与社会宏观系统两个子系统。其中,在科技创新的企业微观系统中,包括了如下一些构成要素,即研究开发部门、技术管理部门、企业决策部门、工程设计和制造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等等。这些部门以及这些部门参与企业科技创新的人员和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运作的企业微观创新系统,其结构如图2所示。
在这个系统中,企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来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以期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标,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动必须要始终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群体的偏好及其消费能力,通过企业的市场部门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并在专业的技术顾问委员会指导下确定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与重点。
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企业家的推动与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决策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定时期内的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研究与技术开发部门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它们承禀企业家的意志,借助市场调研及技术顾问委员会提供的信息,全面利用本企业既有的技术积累来开发市场上更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活动,研究与技术开发部门的工作终止时,科技创新的活动却并没有完成,它需要借助工程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力量,将无形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有形的产品,并通过销售部门与客户服务部门将之输送到消费者手中。当最终产品或服务被消费者广为接受时,一个创新循环中的整体目标才算实现,而又一轮创新循环会从消费者更新的消费品味与更强的消费能力反馈那里开始。
基于系统和谐性的要求来看科技创新的企业微观系统,它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企业自身应该为各个部门以及各个部门的所属人员充分创造发挥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要确保个性的有序张扬以激发其最大化的创造力与主动性;
(2)各部门及其所属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其足够优秀以胜任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需要;
(3)各部门及其所属人员与企业的高层领导团队及企业自身应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彼此之间应该平等、共享、合作与相互促进。
(二)科技创新的社会宏观系统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是消费者群体,科技创新的推动者是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科技创新的知识源泉来自于各级各类的科学研究机构,这些部门和机构共同构成了科技创新大系统的社会宏观子系统。如果将这一子系统视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系统来分析,它又包括了科学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五个构成部分,如图3所示。
其中,科学子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大学、各类型的科研机构及其科学研究人员,他们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科学知识和动力;技术子系统主要由技术开发部门、工程师、各类型技术人员以及各种发明专利的拥有者等构成,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经济子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市场、消费群体、资源、能源等等;政治子系统的构成主要是指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及其制定的各种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与对策;文化子系统主要是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导向、消费观念。
在这个系统中,企业家的推动作用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而企业微观系统既可以当作是科技创新的一个独立子系统,也可以视作社会宏观科技创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一子系统中的技术开发与研究部门无疑将成为科技创新的绝对主力,而其系统本身自然会成为整个科技创新系统的核心。
高等院校为企业以及城市的总体科技创新活动不间断地输送人才血液,同时又以自身的研究力量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的自办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作为功能最强的原料提供给具有创新资质的企业,借助企业的力量实现科技成果到产品或服务的转化。
各种类型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微观创新系统之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前者以后者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和动力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后者以前者的科学研究成果来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前者提供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以后,二者来共享因此而创造的利益与价值。
政府管理部门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间接推动者,是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它对于整个创新系统的构建、完善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企业进行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样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一个城市要做好科技创新的工作就必须构建起一个完善的人才体系,使之不仅包括高科技人才,还应该包括金融、财政、税收、教育、研究、文化等等的相关高层人才。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与管理部门,作好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培养、流动的工作,就等于是抓到了科技创新促进工作的根本。
社会中介机构是企业和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助推者,其本身还是解决就业和引进人才的前沿阵地,因此,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应该充分借助其提供的服务与支持,与之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城市管理者在构建促进科技创新的系统时,应该充分重视其中介功能,扶植其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是促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的最大诱因,而市场环境本身的水平及其规范的程度将决定着企业以至城市自身的创新水平。只有在公平竞争、讲求效率和能够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不被任意侵犯的市场环境下,各种创新活动才能得到长足地发展。
在科技创新系统中有一类子系统属于是非制度的因素,它们包括社会文化、消费者群体心理、风俗等等。这些因素往往会从细化的角度和层面对整体的科技创新产生具体而微妙的影响。
本文作者:
李文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