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

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范文1

一、起源

智者学派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将研究重点从自然界和神转移到人本身,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智者学派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体现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它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代表作《理想国》。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其影响是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充分体现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二、复兴

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千年中世纪的压抑后再次兴起。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号称振兴古典文化,但只是借助其形式,内容主要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三、发展

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得救”,他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实质是一场在宗教改革的外衣掩饰下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范文2

论文摘要:人类科学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近代以来这种演变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与融合。在这种背景下,波普尔受康德的深刻影响,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完善的科学观。关于波普尔的科学观,学术界意见不一。笔者认为,波普尔的科学观强调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在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研究波普尔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科学观及近代人文主义科学观的发展

科学观是指一定时期人们对科学及科学发展的整体认识。近代以来。科学观的演变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裂与融合。科学主义偏重于科学理论和语言,强调科学的纯粹性。培根的经验论和笛卡儿的唯理论奠定了这种科学观的基础,休谟则通过否定形而上学将唯科学主义科学观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现实中,自然科学在改造世界中取得的成功进一步导致了人们对它的推崇,而人的价值和意义被日益忽视。文艺复兴使人们重新思考和关注人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康德看到了科学主义的弊端,并试图建立人文主义科学观,他说:“我们的理智不是从自然界中引出规律而是把规律强加于自然”。康德借助于理性的批判使人重新回归到无论物理世界还是道德世界的中心地位,可惜的是,由于对于形而上学解释力的不信任,他的尝试并不成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唯科学主义的发展也日甚一日。但是康德以及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却为人文主义科学观的建立打开了第一扇门。人文主义科学观受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指引,人文主义哲学偏重于理解人(尤其是个人)的生命,倡导人的价值。19世纪中叶产生的生命哲学、唯意志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等都是人文主义哲学的代表。人文主义哲学为人文主义科学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文主义科学观表现为反思科学的种种不良后果,重新思考科学理性与人的关系问题,强调科学发展中的人文精神、人文价值。进入20世纪以后,人文主义科学观的代表人物有费耶阿本德、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

波普尔早年深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对于科学知识的增长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仔细思索,他发现逻辑实证主义把知识的起源归为经验观察的说法是不可靠的。康德作为近代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对波普尔科学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帮助他建立了理论先于观察的思想。波普尔认为,康德“……的故事就是一个借助知识获得解放的故事”,他把康德的伦理学精神概括为:“敢于做自由的人,也尊重别人的自由”。波普尔的人文主义科学观深深地蕴涵在他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中。波普尔的主要著作有《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以及《客观知识》等,通过对这些著作的研究,我们会发现,波普尔的科学观实质上是一种人文主义科学观。

二、波普尔科学观的人文意蕴

在波普尔的著作中,他一直强调人对于科学知识增长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科学的本质是属人的。科学的最终目的同样是属人的,是为了人的解放与自由。

(一)借助于康德——“第一个清楚地认识自然科学之谜的哲学家”的理论,波普尔重新树立了人在科学知识增长中的主导地位

波普尔说“一个哲学家所能做的……可列入他的最高成就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出前人未曾看出的一个谜,一个问题,或一个悖论”。波普尔分析说,作为牛顿的先驱,哥白尼曾经清楚地认识到,从历史或发生的观点看,观察并不是一个人的观念的源泉。观念先产生,并且它对于解释贯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观察必须根据这些观念解释。观念是观察的前提。因此,康德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他看到,那种认为牛顿的理论是从观察推出的观点是荒谬的。波普尔从直观上、逻辑上以及历史三方面分析了康德对于牛顿的批判。康德意识到了这样的事实:和天文观察一样,甚至物理实验在发生上也不先于理论。康德说“我们的理性只能理解它按照它的设计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强迫大自然答复我们的问题,而不是拖住大自然的裙带,让她牵着我们走”“……未经事先周密计划作出的纯属偶然的观察,不可能……与规律相连接。而规律正是理性所探寻的东西”。

从康德的论述中,波普尔认识到我们必须从问题出发,让自然面对假说,要求自然对我们的问题作出回答,而不是相反。正是在自然回答人的问题的过程中,科学知识得以形成和增长。根据波普尔的观点,属于人的问题是科学知识增长的起源。很显然,问题恰恰是人的精神、意识积极能动的活动的结果。从问题出发这种认识是唯科学主义的禁忌,却是人文主义科学观的生动表现。

波普尔对于规律的认识与康德的态度有不同的地方,但是。他却从康德那里找到了对假说、观念和理论的肯定。波普尔把康德那句名言,即“我们的理智不是从自然界中引出规律而是把规律强加于自然”,稍加修改,变成了“我们的理智并不从自然界引出规律,但试图(成功程度不同地)把理智自由创造出来的规律加于自然”,这就使我们不难把握这一点,即:理智自由创造出来的规律即是人对于科学的设想,科学源于猜想使得我们的宇宙带有我们心灵的印记。同时,波普尔还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谓的感觉材料不再是“客观的”,“非人属性的”,我们在消化我们的感觉材料时总是主动地把我们的理智的秩序和规律加于这些材料。可见,从科学发展的一开始,它的价值就在于为人服务。

(二)错误之于科学的重要性,是科学的人性方面的重要表征

波普尔建立了科学知识可错论。即:科学源于猜想和假说,而猜想和假说是充满非理性因素的,是可错的,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我们不难理解,科学知识的可错性是人的可错性的外延。在波普尔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中,人的错误往往对于科学知识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可证伪性的基础,即是科学分界的基础。波普尔在《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中说,“我的著作是想强调科学的人性方面。科学是可以有错误的。因为我们是人,而人是会犯错误的。因此,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只有不去尽最大的努力避免错误,才是不可原谅的。但即使犯了可以避免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波普尔认为,“先是人,然后才是人创造了科学。既然人会犯错误。那么这种特性就会反映到科学中来,因此,科学家是会犯错误的”。由于人是可错的。我们可以不再将不可认识或者认识的错误归咎于我们之于上帝或者其他主宰者的罪恶,并彻底与权威决裂,真正从人本身的实际出发去发现和批判科学理论。波普尔认为:“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看作发现理论,摈弃错了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从波普尔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对错误的认识是对人性特点的全面把握,他始终在理解人性,强调科学的人性方面。

(三)批判理性的建立使人的理性能力成为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力

“构建科学的哲学。拒斥形而上学。认为哲学不是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是唯科学主义的一大特征。康德对于形而上学是失望的,因而他诉诸理性,“他的哲学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理性能力详加探讨,研究知识的起源、范围和界限。以便最终回答批判所关心的两大问题即自然必然性的原因和人的自由的原因”。虽然波普尔本人对于哲学同样不抱过多的信任——尽管我们发现波普尔的科学观是人文主义科学观。但他依然认为哲学是有意义的,他说“我们都有自己的哲学,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事实,并且我们的哲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但它对我们的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却常常是破坏性的。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通过批判来改进我们的哲学”。波普尔深刻地认识到,“人文主义”或者“人文主义的”不是“人文科学”,即我们不能把人文主义狭隘地局限于历史、哲学和文学等学科。他继承了康德的批判精神,他的科学增长模式强调要充分运用人的批判理性来推动科学发展。波普尔反对自然科学必须接受来自第一哲学的原理的学说。他认为,同纯粹数学或应用科学相对立的自然科学属于人的意见领域,因而是可以批判的。

人文主义的一大特征是关注人的精神的成长,而这正是波普尔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的终极价值导向。波普尔说人的精神成长归功于其他人的批判,因此合乎理性就是准备倾听批判。反之。理性的批判的目的之一就是人的精神的成长。同时可以使我们超越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从而使人避免陷入极端的、近乎唯心的人文主义。波普尔说“如果说人文主义关心的是人类精神的成长,那么,人文主义的传统不是批判的和合乎理性的传统,又会是什么呢”理性是人性的重要内含,是人的独特性表现之一。批判理性则强调人的批判精神之于理性的重要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波普尔是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者。

(四)波普尔的“世界3”是以人的精神自由为前提的

波普尔把知识区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所谓主观知识是“预期”和“信念”,指那些天生的意向和意向的获得和改变。包括具体的精神、气质。客观知识是由各种已知陈述组成。包括人类语言表述的理论及思想内容。客观知识被波普尔称为“世界3”,所谓的客观不是指唯物主义所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指可以被主体间相互检验。“世界3”在波普尔那里是相对“世界1”和“世界2”而言的,他把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称为“世界1”:把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或许包括行为意向的世界称为“世界2”。“世界3”不是孤立的、纯粹的,“世界2”一经表述或者形成文字——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就纳入“世界3”。科学的分界完成于“世界3”。不难看出,波普尔的“世界3”中即包括了所谓的纯粹的科学。也包括那些科学观念、方法等等。波普尔认为。归纳或者演绎等规范性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人的批判理性——是批判理性,而非科学理性才相对可靠。科学不是纯粹的经验积累或者方法的演绎,而是存在理论架构的变化。这种理论架构的变化是人渗透着人的精神的。

波普尔认为知识的白板说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在生命进化和一个有机体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都必须假定具有倾向和期望形式的某种知识存在,即背景知识的存在。从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背景知识的实质是人的精神成果的积累。波普尔的“世界3”存在的前提是“世界2”,并且“世界2”与“世界1”能够互动,即依靠精神、意识的力量来完成“世界3”的建构。波普尔强调精神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所建立的联系,根据波普尔的逻辑,如果失去精神的这种联系的作用。“世界3”的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把倾向和预期归为背景知识,这本身就是对人性的肯定。与此同时。强调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继承性,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对于科学的重要性,这是人文主义的要求之一。

持反对意见的人或许会说。波普尔的“世界3”是对科学与人性的割裂。事实上,正如我们所强调的那样。根据波普尔的思想,“世界3”的内容不仅仅是科学。“世界3”的增长必须依赖人的意识和精神。波普尔的“世界3”如果失去了“世界2”的支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把“世界3”作为单独的世界加以区分恰恰是对人的创造性精神的尊重,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弘扬。

综合来看,波普尔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具有如下特征:强调科学活动中人的主观精神对于科学知识增长的决定性作用,把人的自由作为科学知识增长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不能从属于科学,科学是属人的,认识的目的在于向真理的逼近并最终使人能够认识;打消科学的优越性,一切理论都是猜测性的,是可以批判的。可见,波普尔的科学观深深地印有人文主义的烙印。

三、波普尔人文主义科学观的当代价值

波普尔的人文主义科学观不同于传统科学观,他反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客观化、纯粹化。反对将科学的功能无限扩大。科学的起源就是“问题”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期待和预见。同时,波普尔的科学观又有别于传统的人文主义科学观,他反对过分强调哲学的功能和人的中心地位,更不同意将科学与人文人为地分裂。那样既不可能也无益处。波普尔没有简单地将科学与人文糅合到一起。而是通过分析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以及增长方向,让我们切实地看到,无论是科学发展的内在特征还是外在表现上,科学与人文都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之所以说波普尔的科学观是人文主义的,是因为在波普尔的所有关于科学的思想中。都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波普尔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对于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强调人文主义科学观,有助于培养和理解完整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深层表达。科学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重要方面,涵盖了理性、求真等基本原则,但却不能完整地进行反思,科学精神的目的性中缺乏对自由与发展的追求。因而科学精神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更多是功能性的,缺少终极关怀。波普尔的人文主义科学观,使人在追求真理中实现自我,而不至于使人在科学中失去自我。波普尔的科学观恰恰可以使人和人的属性充盈在科学内部以及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这既保证了科学的属人性,又使人尊重科学,不至于丧失科学性。

第二,用人文主义引领科学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科学发展的脉搏和方向。在对待科学的问题上,唯科学主义将导致科学的失控或者不可知论;而人类中心主义(人文主义的极端形式)又使我们失去了认识能力,不利于认识的进步和对世界的改造。人文主义所包涵的东西,如果用波普尔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更多的是不可反驳的价值标准性的东西,因而,它无所谓科学与否。然而,毕竟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科学认识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类精神的成长。因此,在科学认识问题上必须从人的本质出发,用人文主义精神引领科学认识。波普尔的科学观把人的价值深藏于科学结构内部,让人的精神与科学一道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范文3

1.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分期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1)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

3.(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4)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事例的介绍和文艺复兴时期先驱者的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的反封斗争,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以及自主完成书面介绍材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整理,独立形成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分析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乃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中,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天主教会,进一步将人们丛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重点的突破方案

(1)通过讲解“人文主义”的英文单词“Humanism”的构词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的小字部分,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历史,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意大利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回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原因,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以及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讲解,并由学生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成就一览表》,使学生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

难点分析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难点。高中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对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理论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较难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和思考为何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核心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复兴;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掩护。指导学生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成就一览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文艺复兴

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手段:电教手段应用:使用《创世纪》Flas、相关视频资料和图片;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对比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推测两幅画出现的大概时间,并带着“为什么两幅画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它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学习新课。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在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各个方面的成就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掩护?”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封建神学在欧洲的地位、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的来源、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神学力量对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资产阶级为什么会以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形式,开始了反天主教会和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没有公开举起反封建制度的鲜明旗子?”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的本质的关键。教师“导”正是体现在引导学生的思路集中在“关键”问题上,由此使学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

三、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在十五世纪后期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在十六世纪达到?”

这一问难度较大,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将前两节课所学内容与本节内容较好的联系起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使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基本原因,进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制作《西欧诸国文艺复兴成就一览表》。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对比此时的作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的区别。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将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与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文艺复兴的范围、时间,认识到文艺复兴在十六世纪达到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小结

学生回答在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归纳文艺复兴的时间、范围、性质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有关问题,制作一系列表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计问题、点拨和适当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三节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背景

2.人文主义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

6.马基雅维利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英国的莎士比亚

2.法国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

2.开普勒和伽利略

3.数学、物理学的发展

4.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探究活动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发展的探究活动的设计

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范文4

【关键词】奥德修斯;《荷马史诗》;《神曲》;人文主义

伊卡塔王奥德修斯是希腊联军的重要将领,是贯穿整部《奥德修记》始终的主要人物。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献木马计攻陷伊利昂城后,奥德修斯和同伴启航还乡,历尽劫难,终于在漂泊海上九年之后独归故土,和儿子特勒马科斯一起杀死纠缠妻子、挥霍家财的无耻求婚者,终于合家团聚。而在《神曲·地狱篇》中,奥德修斯却作为犯欺诈罪者,灵魂堕入第八层地狱第八恶囊之中,遭受酷刑折磨。同一个人物的命运,为什么不同的作者竟做出了如此不同的安排?既然观点大相径庭,为什么我们还说两部作品都秉承了“人文主义”的创作传统?且待下文分解。

一、“悲剧”与“人文主义”:《奥德修记》中的奥德修斯

悲剧是古希腊对人类文学的卓越贡献。毫不夸张地说,一部悲剧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文主义”发展的历史。

严格说来,《奥德修记》应该称为“史诗”。但是,《诗学》之中论及悲剧,多引《荷马史诗》为证。因此,史诗(尤指《荷马史诗》)与悲剧之间,无疑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共同因素。故笔者采用亚氏之说,以悲剧,或至少是“潜悲剧”论荷马。

亚氏认为,“史诗和悲剧……有些是两者所同具,有些是悲剧所独有……史诗的成分悲剧都具备,而悲剧的成分,则不是史诗里都能找到的。”对于荷马,他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认为荷马是“真正最大最卓越的创作者”,“神圣般地超过其他人”,是“第一个人”,是“最大的一位”。为何诸如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伟大的悲剧作家都未能享此殊荣,而史诗作家荷马却能获得如此程度的赞颂?亚氏曾经指出,“史诗的种类也应和悲剧的种类相同,即分为简单史诗、复杂史诗、性格史诗和苦难史诗;史诗的成分(缺少歌曲与形象)也应和悲剧相同,因为史诗也应有突转、发现和苦难。”这样,一切不言自明——荷马的史诗创作和亚氏的悲剧理论相当契合。从形式上来看,史诗可以摹仿很多行动、包含很多情节,但无论简单史诗《伊利亚特》,还是复杂史诗《奥德修记》,都只摹仿一个行动;从情节上看,《荷马史诗》完全具备“突转”、“发现”和“苦难”三个要素。

所谓“悲剧”,“不一定要有我们今天的悲惨结局,它的结局一般都是平静而和解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种理念,颠覆了柏拉图“艺术摹仿自然”的哲学框架,把“人”提升到了突出地位。这样一来,便促使人们将目光从倾心自然转向审视社会,将信仰从膜拜神祇转向瞩目自身,将希望从企盼来世往生转向关注现实生活。他认为,作为人性的固有部分,感情和欲望生而有之,不应也不能被忽视甚至禁锢,而悲剧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性的这一需求。这是因为,悲剧能够“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也就是说悲剧能够宣泄怜悯、减轻恐惧、陶冶感情、制造,对于社会道德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对于个人品性具有良好的规范作用。亚氏本人也相当重视悲剧的教化和规范作用,他指出,“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第二,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不符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综上所述,亚氏对于悲剧作用的阐释明确了他艺术为人服务的功能指向;对于悲剧实质的定义体现了他追求人性解放的道德趋向。

《奥德修记》采取的是双线并进的叙事方式——一条线索是特勒马科斯蒙雅典娜相助外出寻父;另一条线索是奥德修斯蒙宙斯恩典辗转还乡——两条线索因父子相认而最终汇合,全诗依照线索,有序展开。亚氏评价,荷马“与这些人(其他史诗作者)不同,不仅从艺术上,而且从创作本质上皆相信见到一道好的光芒。”荷马严格按照“突转”“发现”“苦难”三重标准展开叙述,重点描述了奥德修斯还乡途中遭受的磨难和困厄。这些磨难和困厄来自各个方面:来自神、来自人、来自自然……然而,荷马并非单纯为了描写苦难而描写苦难,而是旨在通过苦难表现奥德修斯执著的追求、顽强的精神与无畏的抗争。正因为人文主义所瞩目的是“人”,所以恰恰是通过这种执著的追求、顽强的精神与无谓的抗争,奥德修斯的英雄形象才显得血肉丰满,荷马史诗的人文主义才显得淋漓尽致。

《奥德修记》中的人文主义观念,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显示出来的——一方面,作者瞩目于人,通过对人性的褒扬直接宣扬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文主义内核;另一方面,作者又不脱离神,通过对众神的描写间接衬托重视人性、强调理性的人文主义要求。

首先,奥德修斯与人和自然的奋力抗争是作者人文主义精神的良好载体。离开伊利昂后,他们先是踏上洛托法戈伊人的国土,洛托法戈伊人给他派出的三人吃下了洛托斯花,让他三人不知归返,奥德修斯果断地把“享用洛托斯花,完全忘却回家乡”的同伴缚在船上迅速离开;他们而后来到库克洛普斯的居地,面对震地神波塞冬的儿子波吕斐摩斯,奥德修斯沉着冷静、足智多谋,他先告诉巨人自己的“名字叫‘无人’”,骗过了巨人的同伴,接着灌醉并刺瞎波吕斐摩斯,把自己和同伴绑在公羊肚子下面逃出巨石封锁的洞穴;船队接着驶过特勒皮洛斯,莱斯特律戈涅斯人“从崖顶向下抛掷巨大的石块”,“叉鱼般把人叉起带回作骇人的菜肴”,除了奥德修斯所在的船只外其余都惨遭不幸;侥幸逃脱后,他们又登上了海岛艾艾埃,可他派出的九名同伴又被美发的神女基尔克“变出了猪头、猪声音、猪毛和猪的形体”,赶进猪栏,幸而奥德修斯得到赫尔墨斯的晓谕,制服基尔克,使被施魔法的同伴复归人形,不过他们也因此在神女的宅邸居留了一年;而后,奥德修斯在基尔克的指点下,“前往哈得斯和可畏的佩尔塞福涅的居所,去会见特拜的盲预言者特瑞西阿斯的魂灵”;在冥府,他见到了死去的同伴、故去的母亲,见到了先知特瑞西阿斯,被告知归途的命运;从冥府归返后,他们从艾艾埃岛再次启程,沿途战胜了女妖塞壬的诱惑,躲过了卡律布狄斯悬崖的凶险。当然,他们也曾为自己的愚蠢和贪婪付出代价,他的同伴趁奥德修斯熟睡之际偷偷打开艾奥洛斯赠予的皮囊,结果一行都被从伊卡塔的岸边吹回风神的岛屿。作者通过奥德修斯一系列的探险经历,展现了他在与敌人斗争中体现出的果敢和智慧,以及在与自然斗争中体现出的决心和勇气。面对外界给予的一次次沉重打击与艰难困苦,奥德修斯没有放弃、没有屈服,而是始终固守着重归故土的坚定信念。他把永不言弃的顽强意志与万物之灵的高度智慧相结合,战胜了诸多的磨难,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显示了人类的力量。通过第八卷到第十一卷中对奥德修斯行动的一系列摹仿,荷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全面阐释了人文主义精神:第一,是面对磨难与困厄时坚定不屈、永不言弃的顽强意志;第二,是面对危难与困境时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理性思考;第三,荷马同时又从反面抨击了自私、贪婪和猜疑等人性中的弱点,为人文主义的失控敲响了警钟。通过前两点,荷马正面赞扬了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性、强调理性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后一点,荷马反面批判了自私、贪婪、猜忌等过分强调人文主义带来的问题。从而对人文主义做出了全面的阐释。

其次,奥德修斯与众神之间的恩怨纠葛同样是作者人文主义精神的突出体现。归返途中,他的同伴背弃誓言,烹食赫利奥斯的牛群,集云神宙斯用雷霆击毁他的船只、击毙他的同伴,他只身一人“漂流九天,直至第十天黑夜”,登上奥古吉埃岛;来至岛上,他又被美发的神女卡吕普索留居七年,神女许以长生不死、永不衰朽,他却终日“坐在海边哭泣……用泪水、叹息和痛苦折磨自己的心灵”;终于获准离开,强大的震地神波塞冬又掀起风暴巨澜,撕裂他的船帆、折断他的桅杆、击毁他的船阀,他“奋力浮游”,“在汹涌的波涛里漂浮了两夜两天”后,踏上费埃克斯的国土。面对诸神降下种种的磨难、抑或是神女给予的绵绵情意,奥德修斯没有放弃希望、引颈受戮,也没有抛弃信仰、屈膝委从。这样便突出了奥德修斯自主判断的理性精神和独立意志,赞扬了奥德修斯面对苦难的坚忍不屈和奋力拼搏,从而高度肯定了人的尊严、力量和价值,突出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困境、蒙受苦难,但人生的价值也就在于此——用精神去激发自己的力量,在拼搏中掌握自己的命运。永生不死的众神固然可敬可畏,但在《奥德修记》中,他们不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和奥德修斯的行动息息相关。一方面,奥林波斯诸神的行动始终围绕着奥德修斯而展开,从而侧面衬托了人性的可贵;另一方面,奥林波斯诸神的形象普遍具有着复杂的人性特征,从而直接体现了人性的价值。从而使人文主义得到了良好的彰显。

综上所述,《奥德修记》通过描写奥德修斯凯旋还乡途中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沉着冷静、坚定不屈的精神,集中表述了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性、强调理性,反对以神性压抑人性、以神学贬低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忠实地继承了西方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直至今日仍然有着相当的意义。

二、“喜剧”与“人文主义”:《神曲》中的奥德修斯

但丁号称“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在《神曲》这部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性巨著中,但丁在维吉尔和贝雅特丽奇的指引下游离与地狱、炼狱与天国,通过与诸多著名人物的对话,一方面反映了中古时期文化领域的突出成就和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也透出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蓬勃萌芽和灿烂曙光。

正如但丁所言,“在任何一部教诲性作品的开篇,必须探讨六点:主题、作者、形式、目的、标题、哲理”,可见作者本人对《神曲》的定位,就是“一部教诲性作品”;因为教诲的目的所在,所以《神曲》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而是‘多义的’。第一种意义是照文字上的意义;第二种意义是照文字所表示的事物的意义。第一种可以称为字义的意义,第二种可以称为讽喻的或神秘的意义。”“全书的主题,仅就字面意义来说,不外是‘灵魂在死后的情况’……但是,如果从讽喻方面来了解这部作品,它的主题便是‘人,由他自由意志的选择,照其功或过,应该得到正义的赏或罚。’”这样一来,但丁创作《神曲》的目的也就相当明确,即“解脱生于斯事的人们于悲惨的情况,而领导他们达到幸福的状态。”旨在通过获罪的灵魂和“得福的灵魂在死后的状况”,晓谕世人“人凭自由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应受到公道的奖惩。”《神曲》,意在规范人的实际行动,“对邪恶的世界有所裨益。”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真理……他以赞颂的笔调描写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受了求知欲的推动,在远征特洛亚胜利后,不肯还乡,坚持航海探险的英勇行为,并借他的口指出,‘人生来不是为了像兽类一般活着,而是为追求美德和知识。’”可见,作为求知欲的化身,但丁给予奥德修斯相当程度的褒扬与肯定。《奥德修记》在奥德修斯合家团圆后便告结束,奥德修斯此后命运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冥府中的特瑞西阿斯曾有一段隐晦的预言:“死亡将会从海上平静地降临于你,让你在安宁之中享受高龄,了却残年。”根据这段预言,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补充了这位英雄的结局——他们出海航行、终于到达西方,却因神灵之意葬身炼狱山前。

不难看出,奥德修斯的诸多思想与行为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追求。首先,在他的心中,认识世界的欲望远比对儿子的慈爱、对父亲的孝心以及对妻子的恩爱强烈,促使他毅然决然地乘船远航,去探索“太阳背后的无人的世界”;其次,奥德修斯提醒同伴,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具有心智和理性,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应像兽类一般浑浑噩噩,而应努力追求美德和知识。通过奥德修斯的思想和行为,但丁全面阐述了尊重人性、推崇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

然而我们也看到,就是这样一位但丁给予高度赞誉的奥德修斯,死后灵魂却被但丁安排在深层地狱受到惩罚。奥德修斯所处的第八层地狱被用于惩罚“对非信任者的欺诈罪”,是惩罚重罪者的深层地狱。奥德修斯因为献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而被判作“出阴谋诡计者”,灵魂堕入第八层地狱第八恶囊,永受烈焰灼身之苦。为何如此?

这是因为,但丁毕竟处在新旧交替之时。虽然大力宣扬人文主义,可是依然难以摒弃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的经院哲学观点里。这体现在,他一方面肯定荣誉的必要价值,一方面又感叹荣誉的虚幻无常;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将奥德修斯堕入地狱受罚,一方面又依据自身的价值评判对奥德修斯表示同情叹惋。《神曲》中,这种宗教道德观念曾不止一次第体现。在炼狱海滨,他“看到四颗除了最初的人以外谁都未曾见过的明星”;在第八重天,三圣人又向他通过询问考验他的“信、望、爱三德”……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但丁的出发点依然是教会——“没有这种信仰,单靠善行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不敬拜上帝、不信仰基督,即使终身行善,灵魂也难得救。

不过,总而言之,但丁笔下的奥德修斯,是求知欲的载体和化身、是美德和知识的集合体。即便但丁将他打入深层地狱永受烈焰灼身之苦,我们无需、也无权站在今人的角度上过分苛求古人。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表象背后的真实——正如上文论述,不与儿子、父亲、妻子安享天伦,而是启程、探索世界,体现了他崇尚理性的倾向;对同伴强调人的心智和理性,主张人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美德、获得知识,则体现了他尊重人性的倾向。但丁通过奥德修斯的言语和行动全方位展示了他尊重人性、崇尚理性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结语

奥德修斯的英雄形象是不朽的。漂泊外乡九年之久,他的足智多谋、沉着冷静、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业已成为无数人的信条。也恰好是这集于一身的优秀品质,使他的身上无时无刻不闪烁着人文主义的耀眼光芒。诸如关心人、尊重人,强调人性、推崇理性等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核,无不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至于具体的论述,已详于上文,此处不再赘述。总而言之,无论是最伟大的“悲剧”还是最伟大的“喜剧”,都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继承者;而奥德修斯,则仿佛作品的灵魂,使两部巨著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更加熠熠生辉。人文主义是不灭的,奥德修斯是永存的。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 诗学[a].//罗念生. 罗念生全集(第一卷)[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创作学注疏[m].王士仪,译. 台北: 联经出版社, 2003.

[3] 吕新雨. 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4] 但丁. 致斯加拉亲王书—论神曲·天国篇[a]. 缪灵珠. 美学译文集(第一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5]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往往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接续与发展,人文主义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改革开放后受经济大潮冲击,整个社会包括大学形成一种浮躁功利之气,人文精神成为大学点缀并迅速边缘化,这些问题的产生折射出大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第一,德育当教育。大学生道德水准下滑有社会道德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但要阻止大学生道德水准下滑树立道德标杆不是万能钥匙,进行道德说教、宣传一些高尚光辉的事迹也不会立竿见影,并且当道德教条面对反差强烈的社会现实时极易崩塌。

第二,儒家伦理替代人文教育。了解儒家伦理道德中的有益成分、阅读古代经典在任何时候对个人修养的提高都是有益的,但是儒家伦理有其产生和发挥作用的特定时代。作为文明史的一部分来了解认识并无不妥,儒家道德体系不能完全涵盖也不能根本解决当前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的问题。

第三,人文教育变成艺术技能培养。人文教育并不是琴棋书画的教育,琴棋书画其实是一种技能,能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熏陶。多才多艺值得赞许,如果把这等同于人文素养,那只是把人文素养当成装点门面的花饰,忽视人文素养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实质。

面对大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误区,结合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应该如何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呢?

第一,从生命本源进行交互性心灵相通教育。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皈依。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生命教育的实施通过培养学生珍惜生命意识,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注重精神生命提升,加强人文教育来完成。突然来临的自然灾难夺取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些例子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洗礼的最好良方,一次汶川大地震唤醒多少颗中国人爱心,一次玉树灾难牵动多少国人心扉,这种对同胞关爱、对生命敬畏的意识是润物细无声的。

第二,树立大学人文教育标尺,引导正确走向。科学是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人文则是我们能够增加生命的厚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文精神标尺指明思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人”是具体的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注重培养富有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人文教育,思量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倡导人性自由与解放。

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范文6

关键词:新闻媒体,真实性,宣传和引导,平民化预防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31—1

1 对事情发展的真实性的追求

生活和情感追求上,人们更加渴望真实,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这种情感需求介入到传播过程中,人们希望媒体以真诚、平等的方式,为自己提供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新闻信息。人们喜欢从电视里看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和身边人们生活的真实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证实自我和群体的生存,并且更加深入地挖掘生活本质。“平民化”正是满足了这种社会心理需求,被广大电视观众认可。

2 传播者的提供和引导

现代社会发展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市场原则的确立,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受众本体论的核心就是一切传播活动随广大受众的意志而转移,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提高受众素质已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目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幸存下来,为了吸引观众,人们制作收视率取向的新闻去奉承、取悦观众,而不是去告知和启发观众。”观众的需求,带动了媒体的跟进。

电视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它所具有的文化多元性,从这一点上说,具备日常化、反传统、多样化的新闻“平民化”既是受众的需求,也是时代电视发展的必然趋热。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电视传媒必然受到国际潮流的影响,不仅是观众需求的顺应者,也成为新趋势的引导者。

3 “人文主义”的张扬

传播方和受众方的行为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离开这点,就会失去对这一现象的正确理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受和意志的的独立个体,并从人性出发,要求个性解放,摆脱封建等级观念,发展个人的自由意志。在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高扬人的意义,尤其强调个人价值和现实幸福。19世纪末以来,当西方实现工业化以后,人文主义再度成为对工具理性和实利主义片面膨胀的“现代病”的一种反驳。人文主义的实质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尊重人及其文化的历史存在与价值的精神,反对人的物化。现代社会,在人文主义基础上,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权利,尤其是生活的权利。最大限度地认识社会、体验生活、享受人生慢慢地代替传统的人文思想,伴随着各种层次的文化多元主义,成为新时期人文思想的中心。这一切,催生了生活化、娱乐化甚至感官化的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传播。

基于以上原因,新闻媒体在关注民生的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过分“生活”化

“生活化”新闻不论记录内容上的原生态,还是叙事上的真实追求,都意味着理性向现象的靠拢和还原,而这种还原的最终目标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寻找理性。如果过分“生活”,就会使新闻从业人员在对生活的琐碎追寻中迷失自我,失去理性的约束和理想的观照。“生活化”应体现人文关怀,挖掘生活本质,而不应成为一种素材的堆砌或简单连缀。

2.忽视宣传和引导

平民化不意味着对重大主题的排斥,更不等于新闻因而失对社会性走向“私语化”。从平民的关注角度出发,也不意味着只能与受众在同一水平线上徘徊,更不等于满足观众的全部需求,而应把关照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代表先进文化的导向,强化媒体主导意识,加强引导作用。不能忽视电视的社会责任,尤其是新闻的社会责任,而应该积极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积极引导大众思想,提倡健康和谐的道德理念和社会风尚,以正面报道为主,将社会生活中光明美好的层面展现出来,帮助观众树立对社会和生活的坚定信念。

3.滥用和曲解人文关怀,将生活化与低俗混同

新闻的人文关怀需具备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不仅关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差异性,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理解这些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探讨人的问题,中国人文主义关怀的是处于社会中的人,重视现实世界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社会行为的问题。人文主义当然也包括对个人的关怀,但它是从社会角度出发的。这一社会性既包括具体国情,也包括未来发展,而不能沦为某一思潮的跟随。盲目地曲解或有意利用这一概念以谋求利益,忽视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建构,将会造成重大社会损失。

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平民化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平民化的创造手法已经成为各大电视媒体追求的一种境界。广大电视从业者需要不断探索,认真研究,扩大以平民化报道手段的应用范围,掌控它的发展进程,充分实现其有益价值,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我们应该着眼于生活,但不因受众的要求而降低自身的标准,只有勇于探索,勇于追求,才能最终实现电视新闻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作者简介:刘雪峰(1968—),男,本科,就职于四平电视台。